世界各國禮節
培訓資料:世界各國禮節
一、外國人的手勢和頭勢。西方人,特別是美國和法國人在和別人閑聊時,喜歡用手勢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的手勢和我們不同,如:中國人用手指指自己鼻子來表示「我」,而大多數西方人則用手指指著自己的胸膛表示「我」。
在我們中國,人們習慣用點頭來表示同意,以搖頭來表示不同意。但在斯里蘭卡、印度、海爾巴尼亞、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國家的一些地區,人們卻以搖頭表示同意。
二、叩手指的禮節。在香港、澳門等地方,同桌就餐或飲茶,無論是誰給對方斟茶或倒酒時,他們立即會把手指彎曲,以幾個指尖在桌面上輕輕叩打表示感謝。
三、握手、擁抱、新吻。
在我國,人們相遇,無論是老朋友還是新相識,都伸手相握,表示問候、祝願和友誼;馬來西亞、緬甸等國和非洲某些地方,認為左手是低下的、不潔凈的,他們習慣不用左手拿東西,忌用左手握手;紐西蘭島上的居民在見面時則互相碰擦鼻子;在歐洲,人們握手致意的習慣往往只用於新相識之間,比較熟悉的人相見往往以擁抱、親吻代替,輩份高的人吻輩份低的人,只吻後者的額頭,反之則吻後者的下額。輩份相同的朋友或兄弟之間只是臉頰相貼。只有情人之間才親吻嘴巴。
四、碰杯的由來。在世界上許多國家,每逢宴會、節日、生日、婚日或其他喜慶日子,人們便歡聚一堂,飲酒助興。一開始主人總是要舉杯和大家相碰表示慶賀。據傳,大約在古羅馬時期,流行著一種決鬥的習俗,在決鬥之前雙方要先喝一杯酒,喝時要先把杯中的酒倒給對方一點兒(以此證明裡面無毒藥),然後一飲而盡。這個習俗傳下來後,逐漸演變成今天酒席上的碰碰杯。
五、不要隨便問外賓的年齡。和外賓接觸時,不能直截了當地問他 ,需要詢問外賓年齡時,必須先徵得對方同意,而且要面帶笑容,客氣地說:「某某先生,我可以問一下您的年齡嗎?」如果外賓高興的話,馬上會回答你,反之,他會借口避開談這個問題。這時,你千萬不要再追問下去,特別對一個外國文人,更要小心謹慎對待這個問題。
六、泰國人的禮節。
泰國人在一般情況下遇到尊長或貴賓時,如果表示尊重,只需躬身並雙手合十行禮就可以了。合十時,雙手必須放在額至胸之間,手掌向外傾斜,頭稍微低下,對地位高或年齡大者,雙掌舉得越高表示越尊敬對方。在特定的場合下,平民、貴官直至總理拜見國王及其近親時都要下跪,包括國王在內的所有人,叩拜高僧時也須下跪,兒子出家為僧,父母亦跪拜於地。
七、日本人的禮節。
日本人民見面時,男子總一邊握住對方的手,一面深鞠躬;婦女則是深深地一鞠躬表示謝意。女方主動伸手就可握手,但不要用力或久握,遇到年長者亦然。平常互相見面時,最普通的語言是:「您早!」、「您好!」、「再見!」、「請休息!」、「晚安!」、「對不起!」、「拜託您了!」、「請多關照!」、「失陪了!」等等。但絕不問:「您吃飯了嗎?」一般不在走廊上拉客人長時間談話,應到休息室或房間交談。從外邊進房間,先脫帽子和大衣、夾衣,一般互相敬禮問候。吸煙時應先徵得主人同意,以示尊重。
八、巴西人的禮節。
巴西人在接受別人送禮時,總是當著送禮者的面打開禮品包,然後至以謝意並把禮品收下。另外,在送禮時,不要輕易的送手帕,他們認為會引起吵架,若有人送就當面交錢,以免日後吵架。巴西人寫信、行文時非常注意親手簽名,而對蓋印卻不太注重,如果給對方寫信或雙方訂一個合同,不親手簽上字會被視為不尊重對方,信件會被退回。
九、印度人的禮節。
到印度人的廟宇或住宅做客時,進門要先把鞋脫下來。主人和客人見面時不是握手擁抱,而是雙手合十。不能主動與婦女握手,只有對方願意並主動伸出手來和你握手時才可以握手。印度人在交談中贊同對方意見時,不象我們那樣點頭示意,而是用頭向左搖動;不同意時則點頭。印度人在歡迎貴賓時,喜歡獻上一束玫瑰花,賓主相互問好後將花環套到客人的頸上,花環大小視客人身份而定,一般獻給貴賓的花環很粗大,其長度過膝,而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及胸前。
十、日本的傳統敬酒方式。
日本人有自己傳統的敬酒方式。每逢設宴招待親密的朋友時,主人往往要在桌子中間擺上一隻裝滿清水的碗,並在每人的桌前送上一塊潔白乾凈的紗布,主人將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紗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紗布吸干),斟滿酒雙手送給客人,看著客人將酒一飲而盡;客人飲完後,也將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在白紗布上吸干,同樣也斟滿一杯酒,雙手送給主人飲,表示主賓之間親密無間的友誼。
十一、美國人的禮節。
美國人以不拘禮節著稱。人們初次見面時,通常的客套話是:「您好嗎?」,但對方不會答覆你,因為這只是雙方見面時互用的一句話。首次見面時,他們常常是直呼對方的名字,也不一定跟人握手,往往只是笑一笑,說聲「喂」或「哈羅」,同樣,在社交場合,散場或業務會議散會時,他們也不一定跟每個人道別或握手,只是向大家揮揮手,或者說聲「好啦,我們再見吧!」就走了。在介紹別人的時候往往是連名帶姓,如:「瑪麗·史密斯,這位是約翰·瓊恩。」許多美國人甚至覺得「先生、太太、小姐」的稱呼也太客套了,不論年齡、社會地位,大家都喜歡直呼其名。他們經常會說:「別稱我
美國人沒有家族世襲的名御,但卻使用職業上的名御,這種職業名御有法官、高級政府官員、軍官、醫生、教授和宗教領袖等。如稱:哈利法官、克拉克將軍、布朗醫生、格
大多數美國人並不願意自己因年齡和社會地位的關係而被人置於突出的地位。
在通常情況下,若有人請吃午飯或晚飯,不需要送花或禮物,但在節假日去拜訪人家時,一般要帶點禮物。
美國人在談話時,喜歡做手勢,彼此之間得保持一定的距離。如果靠得太緊,他們會覺得不舒服,最合適的距離是
十二、英國人的禮節。
英國人第一次相識時,一般都要握手,除了處在甜蜜愛情是的男女。在步行時一般不手拉手。英國人也不象東歐人那樣常常擁抱。
英國人不喜歡別人干擾他們的個人生活,如果你問:「你到哪裡去?」「吃過飯了嗎?」這些問題時,他們會認為你很粗魯。
英國人非常不喜歡談論男人的工資和女人的年齡,他們認為很不合適。
英國人很講究禮貌,當你去訪問一位英國人時,你將先在門口敲門,等他說「請進」才能進去。
在英國正式的宴會上,未到飯店之前要先把衣服、面容整理好。入席後,當司儀說:「為主王陛下和各國元首健康乾杯!」時,賓客們不該吸煙。英國人上衛生時不直截了當地說去衛生間,如有人需要大小便時就說:「請原諒幾分鐘」或「我想解手」等等,在提醒別人時也是如此。
十三、尼泊爾的禮節。
賓主想見時雙手合十,口中道聲「納馬斯得」。在山區,主賓想見時,主人伸出舌頭表示歡迎,在和尼泊爾朋友交談時,你會發現他們常常向你搖頭,但搖頭並非表示疑意,因為那兒的習慣是搖頭表示贊成,點頭表示不贊成。
在正式場合,尼泊爾朋友一般都戴官方規定的制帽,這種帽子多為黑色,也有花色的。對於遠方來方者,給他帶一頂尼泊爾帽以示敬意;客人登程時,尼泊爾朋友喜歡把一種特有的手工製鞋送給朋友上路,男為黑色,女為紅色,表示他們祝願朋友一路順風、前程似錦。
十四、西方禮俗。
「謝謝你」,「對不起」是西方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禮貌用語。凡為你服務,對你的幫助無論大小,都要說聲「謝謝」。如果打擾對方,則一定要說聲「對不起」。
在西方國家,為表示尊重婦女,他們事事均以「女士優先」為指導。婦女進房間時、拜訪時,先向女主人致意;告別時,先向女主人道謝等等。上層人士中注意「女士優先」的禮儀。
西方人比較講究儀錶禮貌,不隨地吐痰,不在人面前挖耳、抓耳、摳鼻子、摸鼻子、擦鼻涕、搔癢、打嗝、用牙籤剔牙、打哈欠、伸賴腰、打噴嚏。如不能控制可用手帕捂嘴,輕聲咳嗽,並向在場人道歉。在驚訝時不伸舌頭,西方人認為伸舌頭是污辱人的舉止。
無論是私人拜訪或因公拜訪以及出席各種社交活動,男人進屋需脫帽,入室前需輕聲叩門,經主人允許後方可進入,不能在主人未允許前破門而入。
在和西方人交談時,須做端正,不要翹腿、搖膝、抖動。對長者以微坐為尊敬,入座後雙膝要併攏,女子尤其要注意。西方男人每天早晨要把鬍子颳得光光的,不刮鬍子被視為失禮。
在歐洲,乘自動升降扶梯時,你必須依次排隊站在右側,左側是讓給有急事的人乘的。
十五、非洲人的禮節。
非洲人初次見面一定要寒喧一下,問候身體健康和工作狀況,然後再談正事,對熟悉的人寒喧的程度要更深一層,否則對方就認為你不懂禮貌。見面握手時,對尊敬者要用左手握住右手的手腕,用右手與對方握手。遇到特別親熱者就要握一下他的手,再握住對方拇指,最後再緊緊大握一下的他的手。一般好見面行屈膝禮。在鄉村婦女們遇到女賓時就一邊圍著她轉,嘴裡一邊發出一種有節奏的尖叫聲來表達對女賓親熱的友好,男子(包括老年人)對女子的尊稱是「媽媽」,不管女子結婚與否,都可以這樣稱呼。
中非的一些民族在見面時則是謙恭地鞠躬,然後鼓掌,同時說一些令人愉快和互相祝福的話。
在茅利塔尼亞,朋友見面時,熱情問好,緊拉著手依依不捨。問好時不僅問人好,還要問問對方的羊、牛、駱駝好不好。這種獨特的問候方式大概是因為在這個牧業為主的國家裡,牧畜是否興旺同人們的生活和命運有著密切關係的緣故吧。
十六、宴席上的客套。
中國人宴客,即便菜肴糕點擺滿了一桌,說得上是豐餐盛宴,但主人也習慣講「今晚沒什麼菜,大家隨便用」,至於讚美之話應由客人說。但在西方,宴席上就不是這樣的了。當有人請你上飯店吃飯時,做主人的一開始便會介紹「這是本市最好的酒家做得最有名的飯菜」。在家待客就會說「這是我太太(或廚師)最拿手的菜式」,為的是表達對客人的尊重和誠意。
西方宴席對座位的安排也有不同。一般是以女主人為主,主人的右邊座位是主賓席,左邊的座位的第二賓客,第三位又在右邊,其餘以此類推。如不依順序,主賓固然不高興,越位的客人也會不安。
交際場合常敬煙、酒,也需了解這方面習俗的不同。熱情的中國主人舉杯祝酒,興奮起來往往說一聲「乾杯」後一飲而盡,而且也要求對方喝乾,認為這樣才夠朋友。在西方也舉杯祝酒,但喝多少由客人自己掌握。敬煙時也需要注意,因為西方社會對吸煙有害於健康已普遍認識,因此主人一般只是將香煙擺在桌上,讓客人自己取。如果頻頻敬煙,客人會不領悟,反面可能引起不愉快。
第三節 外國人的忌諱
歐美一些國家非常忌諱「十三」這個數字,認為它是不吉利的,應當盡量避開它。宴會不能十三人同坐一桌,也不能有十三道菜、門牌、樓層以及各種編號,也不用十三這個數字,甚至對每個月「十三」日這一天也常感到不安。
西方人認為星期五也是不吉利的,如果碰巧這一天是十三號又是星期五的話,有的人會認為將會大難臨頭。
有的西方人把打破鏡子看作是自己的運氣就要變壞的前兆。不過他們也有一種十分妙趣的解救辦法,就是當月圓的時候,偷偷地把自己放在兜里的硬幣翻一個過來,據說這樣就可以逢凶化吉了。
在和西方人接觸和談話當中,有時你會碰到這樣的事——有人在大庭廣眾之中無意說出的一句不吉利的話,這時在座的人就會本能地用手指輕輕敲敲桌子,或伸出中指背在食指上,這表示「醒邪祛鬼」。
在我們中國,將要出閣的姑娘往往喜歡穿一下做新娘的衣服看是否合身。但在歐美一些國家卻不這樣,婚禮之前,姑娘拒絕試穿她們結婚用的禮服,原因是害怕將要到來的幸福婚姻會遭到破裂。
西方人忌「十三」是眾所周知的,但有的西方人也忌「三」,特別是點煙的時候,不論你用火柴還是打火機給他們點煙,點到第三個人時,他們往往會面呈難色,有的人甚至會有禮貌地拒絕。
法國人認為核桃是不吉祥之物。
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忌用豬作為裝飾圖案。
英國忌用人像作商品裝璜。
北非一些國家忌用狗作商品的商標。
捷克斯洛伐克人認為紅三角形是毒的標記。
土耳其用綠三角表示「免費樣品」。在國際上,三角形是警告性標記。
在匈牙利,如果有人不小心打破了玻璃器皿,就會被認為是有逆運的先兆。
羅馬尼亞人最忌過堂風。在房間、客廳、過道或行車途中,如果有人同時打開兩邊門窗通風,一定會有人出來干涉,他們認為過堂風能使人得病。
伊蘭人對嬰兒的眼睛特別敏感,外來人不能對嬰兒的眼睛加以評論,若出言不慎,母親就有可能出錢讓人挖掉嬰兒的邪眼。
印度人認為將孩子放在浴盆中洗操是不人道的,因為盆中的水不會流動,是死水。
西班牙的女人上街必須要戴耳環,認為如果不戴耳環就象一個正常人沒有穿衣服一樣,會被人笑話。
中東人不用左手把東西遞給別人,因為他們認為左手用來洗澡、上衛生間,不幹凈。
英國和美國人認為,在大庭廣眾當中節哀是禮,所以在喪禮中一般不大哭大鬧。印度人則相反,喪禮中如果不捶胸頓足、號淘大哭,便是有悖禮教的。
在沙烏地阿拉伯拜訪主人家時,你千萬不要隨便進主人沒有領你去過的房間。在那裡女性用房和男性用房是嚴格區分開的,女子一般不準在生人面前露面,如果你因好奇而東走西看,主人就會生氣。
西方人對於樹木,特別是年代久遠的樹木非常小心謹慎。傳說它們會興妖作怪,給人們帶來禍害。無論在什麼場合,人們都不會隨便用手去折斷隨風飄動的柳條,他們相信這會導致他們要承受失戀的痛苦。
在印尼的中爪哇,如果你是夜晚出門絕不能吹口哨,因為當地居民認為吹口哨會把到處遊盪的幽靈招引來,使你飽嘗它們的拳頭。在佛羅斯群島的居民也不準人們在走夜路時吹口哨,據說這樣會把蛇引到身邊。
在巴基斯坦,全國百分之九十七以上的人信奉伊斯蘭教,其生活習俗帶有濃厚的伊斯蘭色彩。根據《古蘭經》教規,巴基斯坦嚴者罰八十藤鞭。忌提豬,忌吃豬肉、豬油,不用豬製品。忌吃狗肉等奇形怪狀的食品。齋日期間,成年穆斯林均須齋戒。婦女忌海參、魚肚。
色彩是人們生活中常常接觸到的東西,然而在不同的國家時,人們對於顏色的愛好也固然不同。歐美許多國家一般都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徵;黑色是肅穆的象徵;黃色是和諧的象徵;而藍色和紅色則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日本人忌綠色、荷花,認為綠色是不祥的顏色。
巴西人以棕色為凶喪之色,他們認為人死了好比黃葉落下,所以很忌諱棕色。
比利時人最忌藍色,如遇不祥之事都用藍衣作為標誌。他們相信若夢見藍色的東西,第二天就會有不好的事。
衣索比亞人哀悼死者時穿淺黃色服裝,出門做客是絕不能穿的。土耳其人在布置房間客廳時,絕對禁止用花色,他們認為花色是凶兆。花是春天的信使,是人們生活中備受歡迎的禮物,但有些花在不同的國家裡也是用以表達不同感情的。在許多國家裡,玫瑰花和白色的百合花是人們贈送親戚、朋友,用以表達一種美好感情的禮物。但在中國、印度和歐洲一些國家,這種花卻是人們對死者的虔誠悼念品。在巴西,醬紫色的花主要是用於葬禮的。在法國,黃色的花朵是不忠誠的表示。羅馬尼亞人喜歡探親訪友時送給對方一束鮮花。他們對花的顏色無禁忌;按傳統習慣,羅馬尼亞人送花時送單不送雙。過生日例外,如果你去參加親戚、朋友的生日酒會,放兩隻鮮花在桌上表示祝賀是最受歡迎的。賞菊是中國人一種雅興,然而拉丁美洲有些國家把菊花看作「妖花」,只有人死了才會拿著菊花放在靈前表示致敬。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