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文化】盆景技術要重視繼承
盆景的詩情畫意,在山水盆景中較為容易體現,在盆景創作過程中,我深感要使作品達到詩情畫意的境界,古代的盆景,是以「盆玩」的面目出現的,在盆景創作過程中,我深感要使作品達到詩情畫意的境界,一定要學習寫詩作畫的道理,借鑒前人成功的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謀求進步,作為一個盆景專業創作者或業餘愛好者,應具有古典文學素養,甚至要詩、書、畫集於一身,獨具審美慧眼,極盡表達之能事。但事實上能集詩、書、畫於一身者不會太多,專業創作者畢竟也是少數,多數人是業餘愛好者,詩、書、畫的基礎並不深厚,只能憑著自己積累的社會經驗和文化素養,借鑒著去摸索。借鑒不是不要創新,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更好地創新。我們知道,學習繪畫技藝少不了臨摹前人的作品,以鍛煉自己的功力,許多臨摹作品可以以假亂真。一些古畫已經佚去,就賴臨摹作品得以流傳後世,臨摹畫功不可沒。詩歌寫作同樣有一個繼承和發展的問題,我們知道有「三偷」—唐代詩僧皎然明確地表達為:「一曰偷語,二曰偷意,三曰偷勢。」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此詩「偷」自於古辭《莫愁樂》:「聞歡下揚州,相去楚山頭。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他藝高膽大,出手不凡,點石成金,繼承古辭而發展為名作。愚意認為,盆景製作也可以三借:借畫、借意、借勢。(一)借畫是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以考古佐證,許多人都認定盆景起源於東漢,後來受山水詩、山水畫的影響,在魏晉南北朝及初唐形成。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開創者,顧愷之是山水畫的始作者。晉代以前的繪畫,山水風景只作為人物的背景,山水畫獨立成幅從晉代開始,顧愷之所繪《雪霄望五峰圖》,開創了中國山水畫的先聲,他被稱為「山水畫的祖師」。乾陵唐章懷太子墓壁畫中的盆景形象告訴我們,山水盆景的出現稍晚於山水畫,應在初唐甚至更早的年代。中唐詩人白居易吟詠山水盆景的《太湖石》:「三峰具體小,應是華山孫。」說明盆景在那時已經形成。古代的盆景,是以「盆玩」的面目出現的,並沒有得翔人們的足夠重視,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盆景才作為一種藝術予以肯定。作為中國三大國鋅之一的中國畫,歷代蓬勃發展,其繪畫史的發展沿革,直接彤響著盆景的發展,從繪畫史中我們可以找到盆景發展的痕迹。又門氏在《園冶識語》中寫道:一其報山由繪事而來,蓋畫家以筆墨為丘壑,掇山以土石為般擦,虛實雖殊,理致則一。」可以這樣說,盆景是隨著山水畫的出現而形成的『北宋的山水畫創作成就輝煌,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寬近十二米,是氣象萬千的巨作二當時宋徽宗趙估將畫院分為佛道、人物、山水、鳥獸、花竹、屋木六科,樹木入畫技藝高超.現在看來,趙伯嘯的《萬松金閱圖》、趙估的《柳鴉圖》,都可作為樹木盆景的藍本。就在這個時候,樹木盆景從山水盆景中分離出來,李士行則已用樹木盆景為素材作畫,他的《堰松圖》告訴我們,宋代是樹木盆景的形成期尹明清兩代繪畫藝術發達,盆景也興旺起來。繪畫出現了以地區為中心的各成體系的流派,明有浙派、吳門派、松江派、華亭派、蘇松派、武林派,清有四王、四僧、金陵八家、新安派、揚州派,直至清末又形成了上海的海派、廣州的嶺南派。相應的盆景製作也派系林立,表現突出的有揚州盆景、蘇州盆景、四川盆景、上海的海派盆景和以廣州為中心的嶺南盆景。盆景的形成與中國畫緊密相連,盆景創作直接受中國畫影響,並隨著繪畫藝術的發展而發展,盆景師法中國畫以至借畫而創作都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初學盆景製作,總想搞點新穎的東西,一探樹樁改來改去,野趣有餘,畫意不足,耗費時日,這是一種通病。克服的辦法是「拿來主義」,借畫對照創作,特別是一些盆景專著,繪有樹木盆景製作的素描圖,本來就是為盆景創作後來者預備著的,我們不要辜負前人的美意。(二)借意以創作屬於自己的盆景中國畫歷來有密體與疏體、工筆與粗筆、寫生與寫意的技法區分。工筆寫生技法在晚唐和宋初起過主導作用,處於領先地位。此後,粗筆寫意技法則成為繪畫的主流。北宋以蘇軾、黃庭堅、李公麟、米帶為代表的這一批文人學士,成為做官之外的業餘畫家,大造文人畫的聲勢,他們推出唐代的王維為文人畫的創始人。蘇軾提出了「士人畫」(即文人畫)的概念,認為士人畫高於畫工畫,強調繪畫要有詩一般的意境,即「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主張即興創作,興之所致取其意氣所到,不拘於物象的外形刻畫,要求達到「得意亡形」、「象外傳神」的境地,其碩果僅存的《枯木竹石圖》,乃文人寫意畫的精髓。文人寫意畫對後世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在元、明、清三代左右著中國的畫壇。明代後期的華亭派首領董其昌,竭力推崇和倡導文人畫的「士氣」,以「畫家正統」自居,影響十分巨大,以至清康熙、乾隆時期的畫院,都以董其昌畫派為「南宗正派」。不論明清有多少畫派、有多少盆景派別,在文人畫的影響之下,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文人的烙印。以詩情畫意為創作標準的盆景,更加追求作品的意境。盆景的詩情畫意,在山水盆景中較為容易體現,在樹木盆景中體現則比較困難。樹木盆景分立後,愈來愈成為盆景的主流。到了現代,全國性或地方性的盆景展覽,樹木盆景都占絕對優勢,不但數量多而且質量高,成為展覽的主體。它所追求的,不一定是具體的某句詩,而是詩的意境。素仁和尚的文人樹盆景,有的高達兩米,孤傲清高,可謂「得意亡形」的傑作,有的樹木種在盆的邊側,寓有「與世無爭」的禪意。有人說他的作品是「晾衣服的杆子,哪算盆景!」這是不懂得作品的意境所致。(三)借勢而傳神清代後期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怡情養性的士大夫文人畫日見衰微。廣州作為新興的商業城市,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畫家汲取西方水彩畫法,形成了嶺南畫派。嶺南畫派的先驅者是居巢、居廉兄弟。二居提出了「不能形似哪有神」的繪畫理論,注重寫生,造型準確精緻,多為工筆,工筆兼顧寫意,以形寫神,使畫作清新活潑、文靜抒情。隨後出現的嶺南盆景,師法自然樹,師法嶺南畫,具有清新風格。近代嶺南盆景三傑,其中的素仁和尚與莫氓府作品的風格仍以寫意為主,而孔泰初的「矮仔樹」則運用了嶺南畫派的理論和技法,以自然樹為寫生對象,用畫工筆畫似的細膩手法修剪樹樁,形成了嶺南盆景的風格。其特點有三:一是寫生為主,以形傳神。以自然樹為摹本,主要有荔枝樹、木棉樹、小葉榕樹、松樹等,形似而具神韻;二是工筆為多,比例協調。樹樁造型頭、干、枝粗細比例合理,枝爪細密,摘葉或疏葉觀賞,一枝一葉清麗脫俗,宛若一幅工筆畫;三是截千蓄枝,技法獨到。利用嶺南氣候溫暖濕潤、樹木生長快的特點,以截剪為主來培育樹樁,優勢明顯。經過精心培育嚴格修剪的嶺南盆景,把樹樁上任何一枝剪下來,都可單獨成為一棵自然樹的樹型。若大飄枝修剪得好,則更有動感。盆景的動勢,是帶動的「動」,牽動的「動」,生動的「動」,並不單指風吹的「動」。孔泰初的傳人、《嶺南盆景藝術與技法》的作者劉仲明,將一盆以黃山迎客松為摹本的福建茶《迎客》作為該弟的封面,大飄枝輕靈飄逸,而且寓意深刻。盆景大師陸學明的那盆榕樹《嶺南秀色》,奪人眼目之處也在於帶動整棵樹活潑起來的那枝大飄枝。嶺南盆景動勢的「勢」,最能體現在樹樁的大飄枝上,既深得自然樹的神韻,也深得中國畫的畫意,學嶺南盆景不能不學大飄枝技法,以借勢傳神。今時的中國盆景,百花齊放,風格各異。然而,科技昌明,交通方便,信息傳遞快捷,各地盆景技藝交流頻繁,求同存異是大勢所趨—南北各派風格相互借鑒,工筆與寫意結合,蟠扎與截剪結合,密葉與疏葉結合,既追求作品的外形美,更追求作的意境美,呈現出一派大好春光。
推薦閱讀:
※李清照的詩詞作品在何時達到巔峰?
※國人為什麼熱愛請客吃飯?
※怎麼才能寫出一篇好的心情隨筆散文?
※為何樊登、羅振宇、陳年都無比推崇《反脆弱》一書?
※中國是不是已經被「西方化」了? 中華文化會不會就此消亡,而中國也成為一個「新加坡」式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