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與「身是菩提樹」的相對性與互補性
06-14
「菩提本無樹」與「身是菩提樹」的相對性與互補性據傳,六祖慧能寫下四句偈語,戰勝對手,登上六代禪宗寶座。慧能的偈語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是梵語,《辭海》解釋為覺悟。慧能在偈語指出:菩提無樹、明鏡非台,從而得出「本來無一物」的唯心主義結論。慧能以萬物是物皆無物創立佛門四大皆空的學說,闡明佛祖超脫世俗,不在現實中存在,其形象是留在信眾心中。且與佛有緣的人心中才有佛祖。然而,神秀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不使惹塵埃」的偈語雖然敗給慧能,但其內容有現實意義,應是發展和壯大佛門的指南。「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是以唯物主義態度,描述出家人雖然身是菩提樹一樣挺拔、覺悟,心清如鏡,但也是血肉之軀,也受七情六慾的困擾,要時時勤拂拭,才能遠離「酒色財氣」(不使惹塵埃),修成正果。所以,我認為,「菩提本無樹」與「身是菩提樹」的兩個偈語雖然針鋒相對,但對佛門的發展有互補的作用。佛學以菩提有樹本無樹,明鏡有台亦非台的唯心主義理論,闡述任何事、物都視為不存在的縹渺的東西,以此引伸到人所擁有的東西也是可有可無、是身外物,勸喻世人規避世俗。但是,要壯大佛門「普度眾生」,就要採取「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的現實主義態度勸喻世人修身行善。由此,我們看到發展宗教也要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相結合。社會發展也是一樣,沒有唯心史觀就沒有創新精神,社會就停滯不前。不推進唯物主義,就會脫離實際。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否就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同時並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摩拜單車相對於小黃車有哪些優勢?
※相對於姐姐伊萬卡,特朗普小女兒蒂芙尼,確實是顯得有些「胖」了
※探秘!從愛因斯坦「相對論」說佛教究竟是宗教還是科學?
※相對論和太極圖
※五臟和五行怎麼相對應
TAG:相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