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奇特的士兵,締造了鴉片戰爭殲滅英軍最輝煌的戰績

近代史奇聞之黑水黨

作者:我方團隊成員覃仕勇張嶔

我方為頭條號簽約群媒體

偷兒偷腦袋

竟然成為了鴉片戰爭中的最大戰績!

香港回歸前夕,著名硬漢演員張豐毅,曾出演一部迎回歸的軍旅題材大戲。劇中一大經典情節:張硬漢扮演的鐵血軍官,帶著女朋友參觀虎門炮台景區,撫今追昔間猛然悲從心來,當場一聲斷喝:

我們人民軍隊的軍人,決不能再打鴉片戰爭這種窩囊仗,咱死了成千上萬,人家才死了幾個!

據說當時此劇播火後,這句台詞也引來了不少質疑。還有熱心觀眾紛紛寫信給央視質問:鴉片戰爭咱有這麼窩囊嗎?真箇死那麼多才換幾條英國佬的命?

對這個問題,當時的清朝道光皇帝,也同樣深感窩囊。

1認真的清軍被打慘

雖說後世教科書里一致說法,都說戰爭爆發後,腐敗的清政府軟弱無能。可要放在戰爭期間,這話對當事人們來講,卻真箇太委屈。

特別是一直打落門牙肚裡咽,不斷割地賠錢的道光皇帝,在戰爭爆發初期,態度卻是極其熱血:一開始罷了林則徐,不過是為贏得戰爭準備時間,等自以為攢夠了勁,立刻強硬反擊,自虎門廣州大戰起,清軍多次調集精兵猛將,前仆後繼英勇抗戰,東南沿海,殺得天昏地暗。

而且比較後世普遍記錄的,清軍各種潰敗丟人的場面,戰場上的清軍,當時態度也可嘉:虎門大戰,清軍足足抵抗一天,老將關天培身中數十創壯烈殉難。廣州大戰,曾經掃平過西北暴亂的名將楊芳,還祭出了火攻戰術,派敢死隊冒著英軍密集火槍自殺衝鋒。

廈門大戰更下血本,閩浙總督顏伯燾竟然用花崗岩修出巨型堡壘,號稱海上長城。其建築質量之高,以英軍艦隊司令的讚歎說,就算英軍擺開了最先進火炮猛轟,轟到世界末日怕是也炸不開。要不是英軍陸戰隊腦洞大開,想出側翼包抄的鬼主意,大英帝國就真箇吃癟了。

更悲壯的則是定海大戰,臨危受命的兩江總督裕謙,這位才能品格令林則徐都擊節叫好的蒙古族硬漢,面對囂張的英軍霸氣放大招:到任後先抓漢奸,連砍了好些人。然後帶領文武官員,在關帝廟集體盟誓,相約「有死而已」,抱定了決死抗戰的信念。

戰術上更豁出去,乾脆用泥土和石灰,在定海縣外圍建造一座「土城」,部署上所有精銳武器部隊,就憑這強大工事,硬生生和英軍死磕了五天,最後壯烈投水自盡,成為整個鴉片戰爭中,清王朝戰場殉難的最高級別官員。

自1840年六月鴉片戰爭爆發,至1841年十月裕謙殉國,對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爭,道光皇帝不斷投入了血本,最精幹的臣子和最強悍的軍隊,一撥撥開赴東南沿海。

絕大多數的戰役,更是三軍用命奇招迭出,能用的辦法全用了。

對清王朝這認真的態度,就連對手英軍也十分認賬,甚至許多壯烈殉國的清軍將領,也得到了英軍英雄般的尊重:虎門大戰後,英軍為了表達對殉難的關天培將軍的尊重,不但允許清軍前來收屍,期間更鳴炮致敬。

以好些英國學者說法,這是整個十九世紀,唯一一位得到英軍這般禮遇的亞洲將軍。

可饒是如此尊重,也掩蓋不了一個悲慘的事實:清軍與英軍的歷次戰爭,傷亡差距簡直恐怖到天文數字:拚死了關天培的虎門大戰,英軍只有五人受傷。

楊芳發動可歌可泣自殺式火攻的廣州戰役,僅燒傷了八個英軍。廈門大戰英軍陣亡一人,鎮海大戰死撐五天,也只是給英軍造成了二十九人傷亡。

而清軍自家的損失,卻更是慘到心疼。且不論士兵的陣亡數量,就說殉難的一線高官,從裕謙到關天培,個頂個都是清王朝平日無比愛惜的能臣悍將,卻是打一場賠掉一大批。

而到裕謙殉難的消息傳到京城時,道光皇帝也終於第一次支撐不住了。這位登基伊時就以沉穩冷靜著稱,甚至不動聲色就萬里遙控指揮,平定過西北張格爾叛亂的帝王,竟無助的當著群臣的面嚎哭起來。

這痛苦不止是痛惜又一位帝國支柱的殉難,更叫他感到痛苦的,是血本無歸後帶來的恐懼。

平日里能獨當一面的將才,敗的敗死的死,好比一支球隊沒打半場,主力球員就已全賽季報銷。可是戰爭不是球賽,中途不能暫停,還得咬牙繼續。浙江的大局更要有人主持,派誰去?

於是顫巍巍的道光皇帝,在經過反覆痛苦權衡後,終於做出一個死馬當活馬醫的決定:揚威將軍奕經。

2不靠譜的將軍立奇功

當這個任命決定下發給群臣時,平日里奉行多磕頭少說話的道光臣子們,還是私下裡一片炸鍋。

奕經,雍正皇帝四世孫,曾擔任過宮廷侍衛,也曾參加過西北平叛,甚至一度出任黑龍江將軍,愛新覺羅皇族中,屬於少有經過軍事歷練的幹才。

但他這份幹才,也只能在愛新覺羅皇族中炫耀一番,拿到外面一比,且不說比比放眼看世界的林則徐,就是對照之前在廣州被揍的灰頭土臉的皇族親戚奕山,都公認差距不小。

而且論起這位皇親最擅長的本事,竟然是玩收藏。他祖父就是清代著名的畫家,傳到他這一代,雖說手藝沒繼承,最多會刻幾枚公章,但眼力勁卻傳承下來:鑒賞書畫的水平十分高,且特別熱衷收藏珍品。家中有不少歷代孤品名畫不說,還是京城裡極有名氣的鑒賞家,貴族圈裡誰家淘了寶貝,都常先請他過眼。

不過這位皇親倒還有一條優點,長期以來群眾點贊不斷:捨得花錢。只要是看上好東西,多少錢就不還價,而且全是現銀交易,從不賴賬拖欠。花錢的大手筆,一直美名遠揚。經常有些衣衫襤褸淘到寶貝的農戶,見天守他家門口,盼著能從他這賺一筆。

但這花錢的手筆,表面看來,真箇和打仗八竿子打不著。於是消息傳開,民間一片笑聲,官場一陣嘩然。

可道光的決定,卻依然堅決,不但就拍板了奕經,且還給予一道詔書,說只要是戰場上有人不聽指揮,你都可以臨機決斷處置。等於是給了尚方寶劍。

其實奕經是個什麼料,道光難道還不清楚?可是瞧瞧朝堂之上,水平比奕經高的官員,基本都白搭上了,現在能指望上的,好壞也就是他了。

而奕經對這任務的反應,卻出乎好些人意料。以許多熟悉他的人的看法,這位平日風雅的皇親,還不得嚇癱過去?但事實卻是,面對這生死考驗,奕經十分有種,當場慨然受命,表示要為國分憂,浴血奮戰。

可面對如日中天的日不落帝國,僅有態度顯然是不夠的。

而剛讓人驚喜了一把的奕經,接下來的表現,卻簡直叫人驚嚇:出征之後居然在營門外立了一個木櫃,說誰要是對戰局有獨特建議,就可以寫成材料放進木櫃里,只要寫的好,本將軍一定大膽借鑒任用。

以奕經自己的解釋,這招是他收字畫時的拿手節目,經常在府上擺上木櫃,誰家有寶貝,只要寫明白是啥投進木櫃里,他看後覺得好,就立刻過去談價錢。就憑這招數,收了不少好東西。面對這艱巨任務,正好依葫蘆畫瓢。

這樣不靠譜的方法傳開去,圍觀群眾一片嘩然,連奕經的軍營里都熱鬧了,木櫃前面常人山人海,比趕集還鬧騰,正常軍事訓練都荒廢了。

而且奕經接下來的表現,更叫人感到荒唐的咋舌:先後提拔了一百多個人才,而且這幫人啥正事沒幹,就仗著奕經的寵信,一路搶男霸女,鬧了不少壞事。還落下一個諢名:小星使。此後好多年裡,這諢名都是浙江當地形容流氓的專用詞。

就是在這幫人的攛掇下,牛氣哄哄出征的奕經,態度更越發不像話,大軍行至蘇州時,還借口修整停留了好幾個月,急的浙江方面連番派人來請,還咬牙給奕經身邊的心腹們,送了好幾千兩白銀,才總算把這群兵大爺請到前線。

如此鬆鬆垮垮,到戰場上,結果就可想而知了。1842年3月,奕經硬著頭皮發動了浙東反擊戰,一下就被英國人打的七零八落。而且就因為奕經指揮無能,昏頭昏腦的把最精銳藏兵指揮進了英軍火力埋伏圈,一頓猛掃傷亡大半,最厚實的老底軍隊一下賠光,嚇得奕經面無土色,一溜煙跑回杭州。

這荒唐一敗,讓剛剛欣慰了沒幾天的道光,再次憤怒指數創新高,直接在詔書上寫了八個字:憤恨何堪,筆難宣述!

可饒是氣成這樣,能打的也都賠的差不多了。難不成再把林則徐和琦善這難兄難弟拉來?所以死活也只能靠他了。

就在大家認定,灰頭土臉的奕經,將繼續崩潰無極限,直到徹底全軍覆沒時,浙東反擊戰結束兩個月,即1842年5月,一場突如其來的捷報,剎那間震驚了整個北京城:浙江大捷。

說實話捷報這玩意,在鴉片戰爭年間,真心不稀奇。幾乎每一位上前線的將帥,早期都會送來各種捷報。但哪怕說林則徐關天培,也都是各種吹牛,無限誇大戰果,事後卻是連番被打,氣壞道光。

但這次捷報卻真心不一樣,不但因為報捷者是之前氣的道光皇帝說不出話的奕經,更逆天的是,他居然有證據!

在奕經的捷報中,不但清楚寫明了殲滅英軍的數量,而且每一個數據,都有血淋淋的英國士兵首級來作證。

這還不算,他更送上了自鴉片戰爭爆發以來,清軍從沒捕獲到的珍稀物種:英國俘虜。

而且還是好多個!

更有說服力的,卻是戰果:所有的情報源都坐實,英國已經於5月7日,倉皇撤出寧波和鎮海。這是自戰爭爆發以來,不用割地賠款求和,大清的軍隊第一次堂堂正正的收復失地。

道光皇帝的心一下子興奮了,北京城甚至都沸騰了,就連茶樓和天橋底下,各種奕經將軍指揮若定,大清軍勇破英軍的評書,都已傳到繪聲繪色。

北京書畫界更是一片激動,好些書畫愛好者奔走相告,連一些曾被奕經點評並識破過的贗品,一下也身價飆升:抗英大英雄點評過的書畫,哪能不值錢?

從起初不靠譜,到浙東反擊戰灰頭土臉,兩個月不到的時間,昔日的草包皇親奕經,真箇就華麗大轉身,成為重創英軍的鐵血戰將,甚至干出了林則徐鄧廷楨裕謙等牛人,都不曾做到的輝煌業績?

就戰果來說,確實實打實,但就過程來說,卻是非常的荒唐。

因為奕經辦到這件事,只用了一個辦法:買!

所謂買,不是買勝利,而是買人頭。

3「買」來的大捷

事情還得從浙東反擊戰剛結束時說起,話說被道光皇帝罵過的奕經,心情十分憋屈,想找英國人打一仗撒氣,對手又太過強悍,於是只能刀把子轉個方向,學裕謙的樣,先在治下大肆捕殺漢奸,有天還真抓到一個,是寧波當地一個叫徐保的慣偷,正準備開刀問斬間,這小偷哭叫著喊冤,說您只要不殺我,我給您送個大禮過來:英國人的人頭。

奕經畢竟是皇族出身,社會經驗比較淺,雖說部下提醒他這是流氓慣用花招,放了就沒影了。奕經還是大手一揮:一言為定。

事實證明,傻人有傻福,奕經這次賺到了。這位叫徐保的小偷,是寧波當地小偷界的祖師爺,向來視榮譽如生命,這次果然沒食言。沒過多久,竟就真殺了個英國兵,歡天喜地把腦袋送來。

奕經這下熱淚盈眶了,沒錯,是腦袋,白花花的洋腦袋啊。

這可是自鴉片戰爭爆發後,大清剁下來的第一顆洋腦袋啊!這零的突破,居然被我奕經得了!

欣喜若狂完畢後,奕經立刻決定:重賞。而且值得表揚的是,他還是用自己隨身帶的私房錢,打算沿途收購文物字畫的開支,不花公款。

這誠信經營傳出去,整個寧波的黑道都奔走相告:一個全新的產業,竟就此應運而生。寧波當時啥都缺,最不缺的就是小偷。

以當地官員保守估計,整個寧波城坐過牢的小偷,官府冊上有名號的,數量就突破七十個,聽說了徐保的光輝事迹後,各個深受鼓舞,立刻爭相捲袖子上陣,干起了這一本萬利的新買賣。

而對於這些清軍在戰場上拼了老命都打不死的英軍,這幫人卻有新辦法,最常見的就是打悶棍。趁英國兵晚上巡邏的機會,從背後摸過去,瞅准了就是一下,黑手一下一個準。於是沒過幾天,英國人就吃驚的發現,經常有士兵無緣無故的失蹤。

源源不斷的英國腦袋,就這樣不斷送到奕經眼前。而且奕經也十分撐得住,統統來者不拒,鑒定完了就當場結賬給錢,十分講誠信不說,還很懂宏觀調控,很快出台了新規定:各路腦袋明碼標價,底價二十銀元,白人的腦袋價格,是黑人的一倍,活捉一個英國兵,賞錢則加四倍。

這報價傳出來,寧波城剎那間就火熱了。

英軍每天白天巡邏,就越發感到,城裡中國人看他們的眼光,明顯有了不一樣。

英國士兵的日記說:剛佔領寧波的時候,當地人看他們的眼光,明顯充滿了閃躲和畏懼,可短短几天后就發生了改變,當地人看他們,眼睛裡充滿著熱情的光澤,而且就像在打量著奇珍異寶,真是感到莫名其妙。

要是他們知道原因就不會感到莫名其妙了:看他們的眼睛,分明就在看金元寶!

徐時棟《偷頭記》記載,在這滾滾銀元的刺激下,寧波城偷英國人頭的活動,很快如火如荼。

於是常出現類似的這一幕:兩名英國兵一前一後行走,彼此打趣談笑,走在前面的人笑聲剛歇,後面的人已忽然失聲。等前面的人扭頭看時,後面的人已經丟失了腦袋,砰然向前摔倒。前面的人嚇得魂魄俱散,身體僵硬,很快他的腦袋又被人用刀割去。

很快英國人也學乖了,增加了巡邏的人數,還部署了火力點,但所謂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新方法又應運而生:有巡夜的夷兵遠遠看著前面有穿著與自己相同服飾的人走來,不以為意,走近了要打招呼,哪料一柄透著寒光的短劍已迅捷有力地捅入了自己的心臟。

而且日久天長,從業人員們也都明白了,活洋兵比死洋頭值錢,而且風險還小。那些被生擒的夷兵,多數是被人從後面用布袋套住,從兩頭擰緊,背負到幽靜偏僻的地方,五花大綁,再縋出城外。

城頭上也有英國兵巡守,通宵不息。偷兒們也打這些夷兵的主意。

他們用長藤結成一個扣,悄悄潛伏在城外,等巡城的夷兵走近,就故意發出一些千奇百怪的聲音,引誘夷兵倚城垛俯視,只要夷兵的腦袋伸出,藤扣則從半空中甩下,緊扣夷兵的腦袋,用力一拽,夷兵便凌空翻了一個跟頭,重重摔下。

一時間,偷頭之風越來越盛,加入到偷頭隊伍的人越來越多,而偷頭的技術也越來越高明,很多奇策秘術,旁人難得其詳。

至此,這群大肆收割英國兵腦袋如探囊取物的傢伙,也在浙江一下成名。由於其工作時常穿黑衣黑褲,因此江湖人送綽號「黑水黨」。

隨著黑水黨越鬧越凶,焦頭爛額的英軍,據說「叫苦不迭,懼意日增,一夕數驚」,終於咬牙跺腳,撤出寧波。奕經隨即乘勝追擊,兵不血刃收復了失地。

這位揚威將軍的功勞,就是被這群「黑水黨」撐起來的。

但話雖如此,這功業卻足夠閃耀:僅寧波一地,被擒拿的英軍,就多達四十人(還是英國人的保守估算)。英國士兵賓漢在所著的《英軍在華作戰紀》中也記載有英軍在佔據寧波時因為屢屢被偷頭而充滿恐懼的文字:「我們佔據寧波的後半期,一種拐殺我們士兵的風氣已經很盛行了。被拐殺的人有42名之多,其中有幾個人遭到最野蠻的殺戮宰割,其他被放在杭州府作為俘虜。」

《鴉片戰爭檔案史料·五》也記,偷兒們除了呈獻首級之外,共生擒了英國人16名,其中13人押禁在杭城,3人押禁在紹興。

這個數字,早已遠遠超過了之前之後,清軍在戰場上拼了老命,搭上無數高官死傷才收到的戰果。

而英軍方面,更是惱羞成怒,《鴉片戰爭之研究》中記,英國軍隊在退出寧波府城時還發了一道告示,大斥清軍「私調匪黨兇手,往來拐掠,如獻首級,即行厚賞,及給頂戴為官」,指責清軍玷辱大國國體。

但不管英軍怎麼罵,接到戰報的道光皇帝,實實在在高興了一把。並且給了隱瞞了黑水黨一節事情的奕經,以隆重的嘉獎表彰。

雖然在黑水黨這事上,奕經不太厚道,但事實證明,他還是講誠信的,不但將朝廷的賞賜分給了部下,凡是偷過人頭的黑水黨成員,也是人人有份。最早的徐保,更給了一個五品冠帶,光宗耀祖爽了一把。

黑水黨領導人徐保

總之道光很高興,奕經很高興,大家都高興,高興了足足十一天。

英國人撤退,說是被黑水黨鬧的,不如說戰略轉移:人家只是想集中兵力,發起新的進攻,果然十一天後,英國強攻乍浦,再次重創清軍。

凌厲攻勢下,奕經徹底現了形:被打的七零八落不說,緊接著英軍又攻打吳淞口,老將軍陳化成壯烈殉國。

隨後的戰局,依然像英國人計劃的那樣,清軍一直敗,英軍一直勝,直到簽訂《南京條約》才結束。

幾個人頭,改變不了戰局。

但更值得諷刺的是,這場發生在寧波的鬧劇,居然成了整個鴉片戰爭中,傾國之力的大清,殲滅英軍數量最多的一次。

確實,是戰果最輝煌的一次。

秦正廉潔的林則徐裕謙沒做到的事,吃喝玩樂的奕經竟然做到了,雖說從頭到尾荒唐,也同樣發人深思。

附:根據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潰》一書的統計,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在戰場上歷次傷亡人數統計如下:

一、虎門大戰,英軍無人陣亡,付出的代價僅僅是:5人輕傷。

二、廣州城外的烏涌口之戰,英軍共計八人受傷,僅1人死亡。

三、廈門之戰,英軍僅陣亡1人,傷16人。

四、廣州之戰,英軍無人死亡,僅6人受傷。

五、鎮海之戰,英軍死亡3名,受傷16名。

六、浙江大反攻,英軍戰死3人,受傷22人。

七、三元里抗英,英軍共有5人死亡,32人受傷。

八、乍浦之戰,英軍死9人,受傷55人。

九、鎮江之戰,英軍陣亡39人,受傷129人,失蹤3人,損失達到了鴉片戰爭期間、此次戰鬥之前歷次戰鬥的總和。

虎門大戰,清軍總傷亡上千,廣州戰役清軍傷亡一千六,廈門戰役清軍傷亡一百六十八。定海戰役清軍前後傷亡四千五,而完全以大刀長矛原始武器對抗英軍的非洲祖魯戰爭,付出四萬人的悲壯傷亡,但竟造成英軍近萬的戰損,所謂清政府精銳全出的仗,竟就這樣打的不如非洲土著。

以上各次戰爭,不難看出,清軍最輝煌的戰績是鎮江之戰,殲敵人數已達到了此前各次人數的總和。

但,殲敵僅39人,給英軍造成的損失還是不如寧波城的偷兒。

偷兒偷腦袋,竟然成為了鴉片戰爭中的最大戰績。

我方為金台新媒體聯盟核心成員
推薦閱讀:

鴉片戰爭里中英武器裝備各是什麼
鴉片戰爭的禍根在明朝時就已埋下
鴉片戰爭前,清軍的裝備都是大刀長矛嗎?
百年前躺著吸鴉片,百年後躺著玩手機

TAG:戰爭 | 士兵 | 鴉片戰爭 | 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