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青年藍皮書:住房已成影響婚姻決策重要砝碼
中新網北京4月28日電(白琥 馬學玲)28日在北京發布的《青年藍皮書》顯示,高達94.85%的城市女青年認為住房和幸福生活相關,而男性在婚姻決策中對穩定住房的重視更是不亞於女性。住房已經成為男女性婚姻決策中的重要砝碼。
4月28日,由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青年藍皮書:中國青年發展報告(2014)No.2——流動時代下的安居》在北京舉行。
住房導致經濟社會地位分化 進而影響婚姻決策
住房是否會影響青年群體社會分化?這項樣本數為5000的調查顯示,有53.76%的城市青年對於這一觀點持贊同態度,有33.30%的人持中立態度,僅有12.94%的城市青年對於這一觀點持否定態度。由此,藍皮書認為,「住房」正在代替「職業」,成為青年群體間社會分化的重要因素。
調查進一步顯示,在擁有住房產權的調查對象中,認為自己處於社會下層的僅佔10.39%,認為自己處於中間層的佔到了37.93%;相較之下,在沒有住房產權的調查對象中,認為自己處於社會下層的佔到了26.11%,比有住房的群體高出了約16個百分點,認為自己處於中間層的也僅佔21.32%。
鑒於此,藍皮書指出,從被調查對象主觀上來看,擁有住房產權對於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存在明顯的影響。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住房不僅促使了同一代青年群體間的分化,影響個人經濟社會地位,同時也加劇了代際差異的積累。
對於當前購買住房最可能的途徑選擇調查中,高達74.77%的城市青年認為,目前青年人購置房產最可能的方法和途徑是父母支持下的貸款購房,還有6.15%的青年認為需要父母全額購置,兩項相加,認為住房需要父母支持的達到了80.92%。而認為僅憑個人努力可以購置房產的不到10%(包括自己全額購置以及無父母支持的貸款購買)。
藍皮書指出,因此,父母的支持對於城市青年獲得房產起到了很大作用。其父母一代生活寬裕的青年群體更有可能獲得住房,從而獲得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因此,住房使得代際分化現象不斷累積,進一步阻礙了青年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向上流動。
由此可見,住房促使了城市青年群體間的分化,對於個人的社會經濟地位有很大影響。另外,自始至終貫穿在婚姻市場中的對於經濟社會地位的重視並沒有改變。因此,兩者相互聯繫可以得知,在房價高居不下的背景下,住房通過影響社會經濟地位進而成為影響婚姻的重要因素。
九成城市女青年認為住房和幸福生活相關
在婚姻市場中,男性的經濟狀況經常是女性擇偶時看重的。並且,研究表明,女性利用婚姻實現自身的向上流動的比率要高於男性。
對於不同婚戀狀況的人進行分析顯示,認為住房和幸福相關的(包括「幸福所必需」和「和幸福有關」兩部分)高達94.85%,並且這一狀況在不同婚戀狀況的女性群體中沒有明顯差異。可以看出,對於不同婚戀狀況的城市青年女性來說,住房對於幸福生活而言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藍皮書指出,儘管有接近2/3的女性認為住房並非幸福生活所必需,但是另外約1/3的女性認為住房是幸福生活所必需的。也就是說,對於這約1/3的女性來說,沒有住房就沒有幸福生活。這種嚴苛的態度實際也體現出了住房作為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婚戀市場中所施加的無形壓力。
由於住房市場的巨大壓力,購買一套房子對於大部分青年群體來說不切實際,因此租房市場成為青年群體的關注對象。「永不買房,租房居住到老」的想法不斷被提出。
然而,此次調查顯示,青年對於「永不買房」這種想法的接受程度較低。數據表明,有84.91%的女性不能接受「永不買房,租房居住到老」的提議,實際上能夠接受一輩子租房居住的只有15.09%的人,並且處於不同婚戀狀況的女性有大致相近的態度。
藍皮書進一步指出,不考慮離婚、喪偶等特殊事件的話,還能夠看出,在從無對象到有對象到已婚的過程中,接受「永不買房」的女性所佔比例越來越低。也就是說,隨著生活閱歷的豐富、感情的進一步深入,女性群體接受「永不買房」的程度有所降低。對於住房的重視程度隨著生活閱歷的加深有所加重。
藍皮書認為,總體而言,女性青年群體對於住房的重視程度較高。這使得女性群體在婚姻過程中更加註重男性一方是否有穩定的住房。
男性在婚姻決策中對穩定住房重視不亞於女性
早前的一項婚戀調查報告顯示,「超過70%的女性認為,男性應該有房才能結婚,而只有48.2%的男性認為自己需要有房才能結婚」。
然而藍皮書指出,此次調查數據中顯示出來的並不是如此,「男性對於家庭和住房的渴求程度不低於女性。」
調查顯示,約94%的男性認為住房和幸福相關,與女性的94.85%並不存在明顯差異。而男性認為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是幸福所必需的比例為37.42%,比女性的29.42%高了8個百分點。相比女性來說,男性在住房與幸福的關係上,對於住房的看重程度高於女性。
而對於「永不買房,租房居住到老」的接受程度,男性群體有86.71%的個體表示不能接受,相對略高於女性的84.91%。
對此,藍皮書指出,儘管沒有明顯差異說明兩者在接受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是也能夠看出,男性群體對於住房的重視不亞於女性群體。
在對男性群體進行分受教育程度的分析中,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這一點。調查結果表明,男性群體隨著學歷的增高,持「沒有住房就沒有幸福」觀點的比例不斷增加,男性對於住房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
此外,除大專學歷的個體外,從專升本到博士,可以接受「永不買房,租房居住到老」的男性群體比例分別大約下降了3%、4%、9%。整體而言,對「永不買房,租房居住到老」的接受程度隨著學歷的增高而呈現下降趨勢。學歷越高的男性越不能接受「永不買房」這一形式。
這與女性的調查結果恰恰相反,隨著學歷的增高,女性群體對於「永不買房,租房居住到老」的接受程度有較為明顯的提高。
鑒於上述分析,藍皮書指出,男性群體對於住房的期待高於女性對於住房的期待。男性在婚姻決策中對於穩定住房的重視不亞於女性。住房已經成為男女性婚姻決策中的重要砝碼。
反思住房消費觀:結婚是否一定要買房?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青年群體的住房觀念隨著學歷升高出現了分化。通常情況下,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被定義為「更加優秀的女性」。因此,這一部分優秀的女性有充分理由渴望更好的生活。然而,女性青年中有一部分人,學歷越高,反而更可以接受「永不買房」的形式。
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住房是個體安居樂業的象徵。人們圍起圍牆,築造房屋,為的是那一份安全感。數千年傳承之後的結果是,人們思維中的買房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受其影響,中國的住房自有率偏高。
2012年西南財經大學發布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顯示,中國自有住房擁有率高達89.68%,遠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美國為65%,英國為70%,日本為60%)。
然而,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快,頻繁地遷居於多個城市已經很常見。因此,有部分人已經傾向於租房住而不是買房住。尤其對於中國2.2億以上的龐大流動人口來說,解決這麼多人的買房問題是不現實的,租房居住則更為合理。
藍皮書分析稱,住房問題一方面是中國市場轉型過程中,由供小於求而造成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根源於人們的住房消費觀念。有觀點指出,「中國傳統的住房消費觀念支配著廣大居民,寧肯借債也要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藍皮書對此指出,「中國社會正發生著大的變遷,傳統的買房觀念也應該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更新。住房並不能保證幸福生活,沒有住房也不意味著不幸福的婚姻。」
藍皮書認為,住房市場壓力在一段時期內還將存在。如果延續當下的住房消費觀念,青年在婚姻中遇到的壓力會更大。因此,青年群體在婚姻決策中,不應將住房看得過重。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合理規劃,才能成就幸福的婚姻。(完)
推薦閱讀:
※住房千萬不要這樣,可是要絕命的!
※公租房「先租後售」的模式能否真正讓低收入人群擁有住房?這一政策的推行又存在哪些風險?
※住房公積金低收入職工繳存佔比大 貸款佔比低
※這3種住房,最容易出富豪
※倫敦住房危機!建築師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