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踐行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每位一線教師都不斷學習《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同時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同時更要注重過程與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維度評價目標中,「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讓教師對課堂進行了重新的審視。過去在教學中,我們只注重學生獲得知識的結果,而忽略了知識的形成過程,注重教知識而教,而忽略了學習方法的傳授。通過不斷學習,我們的課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面談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對「過程與方程」這一目標的落實。

一、深入挖掘教材,提高自身素質

作為一名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對教材的橫向和縱向進行學習研究,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才能在教學活動中遊刃有餘。例如在教學「通分」這一節課時,對學生的已有知識要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已經學習了分數的基本概念,並能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化成分母是原分母倍數的分數;除此之外,學習了同分母、同分子分數的大小比較等知識。這兩部分知識是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所以本課重點落到了在理解通分的意義的基礎上,如何通分的問題。教學難點是在通分時準確找到公分母。掌握了教材的內容,我又會思考,學習通分有什麼用呢?事實上,學生心中也有此疑問,這可以為分數的計算做好鋪墊。所以作為教師要深入把握教材,深入理解教材,提高自身業務水平,才能很好地踐行三維目標。

二、經歷學習過程,學生感受成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知識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遺忘,而「過程和方法」是學生一生受用的。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在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快樂,在過程中感受到自身的成長,是多大的一件樂事啊!例如:數學中有很多公式,學生如果死記硬背也能記得住,但是記得快,忘得也快。如果讓學生經歷公式的形成過程,雖然若干年後也許不能一下子說出公式,但通過推導的過程,也會很快得出結論。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一課時,學生會發現以前學習的都是直線圖形,而圓是曲線圖形,怎樣求它的面積呢?開課時通過這一疑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學生會說:「以前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們可以把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法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來研究,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把圓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來研究呢?」學生簡單的一句話,卻體現了數學的學習方法──割補法,以及數學的重要思想──轉化思想,多了不起啊!如何來轉化呢?又有學生想到了生活中切西瓜,切片越薄的時候,底面越接近於平面。那麼如果把圓也平均分成若干等份,那麼所分的份數越多,弧邊就越接近於直邊,之後拼組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看學生的想法多好啊!討論過後,學生就可以動手實踐,拼組成近似的長方形,從而找到圓的各部分和拼組後的近似長方形之間的聯繫(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周長的一半

,長方形的寬相當於圓的半徑

,一一對應後得出圓的面積公式

),學生在自主探究、交流、動手實踐過程中感受著學習的快樂,以及成功的體驗,在學習的過程中成長著。

三、總結學習方法,學生受用一生

「為學生的一生幸福奠基」,小學數學是基礎學科,是為學生的一生奠定基礎。在注重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方法的總結尤為重要。我在教學中時刻關注學生對學習方法的總結和積累。我所在的學校提出「五以三加」操作模式,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質疑、解疑、創新的全方面發展。以學生預習為例,最初學生預習,我沒有做什麼特殊要求,只是讓學生把看懂的知識和存在的疑問標一標,在書中寫一寫,但學生的學習卻流於形式,只是把關鍵句畫一畫,沒有真正起到應有的預習效果。課後和同事們交流,「預習也要講究方法」,同組的老教師中有的這樣說道。我這才醒悟,在教學中通過聽老教師的課和語言學科的課,有所感悟,總結為「三讀三想一證」──「三讀」是初讀,帶著問題讀,試著解決問題來讀;「三想」是想題目,想已有知識,想方法;「一證」是證明自己的想法。從這之後,學生對預習有了方向,掌握了方法,可以實現自主讀書學習了,課堂學習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學生能力的培養,素質的提高,要靠我們教師不斷引導。數學課堂要讓學生的思維在此碰撞,智慧在此閃爍,生命也在不斷的學習中升華。感受過程,提煉方法,學生將受用一生。


推薦閱讀:

2017年初畫的餅,年底都實現了嗎?
八字出現這個信息 17到32歲就躺贏別人 定個小目標發財吧
你應該怎麼做出期望
目標管理與組織績效
第9章 如果……就……的力量(制定簡單有效的計劃)

TAG:方法 | 目標 | 教學 | 課堂 | 課堂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