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余光中《聽聽那冷雨》賞析

余光中認為,散文是一種具有知性美與感性美的文體。所謂知性,就是知識見解。 「散文的知性該是智慧的自然洋溢」。1「所謂感性,則是指作品中處理的感官經驗;如果在寫景、敘事上能夠把握感官經驗而令讀者如臨其景,如歷其事,這作品就稱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於『臨場感』。」2「許多出色的散文,常見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兩者之合,非兩者之分。」3餘光中的散文理論是學貫中西、博古通今之後的創造性思考,也是他自己創作實踐的總結與理性提升,而他的散文創作是他的散文理論的優秀實踐。他是把他的智慧才華、豐富情感自然融合在他那極具創造力和表現力的文辭中的。幾乎可以說,他的每一篇散文都能給讀者—個驚喜。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散文,是一切作家的身份證。」讀他的散文,我們便藉助文本而認識了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就是這樣一篇最能顯示出作者才華和風格的代表作品,也是一篇「感性十足」而又充盈著靈性與智性的散文精品。

余光中先生是華夏子孫的驕傲。他用那「漢魂唐魄鍛煉而成的中文」抒寫他「對中國之愛」,把散文寫得像詩一樣深情,像詩一樣美。本文採用散點鋪排的結構方式,立體建構起朦朦愁雲與綿綿雨幕。

從平面鋪展的廣度看,文本是從台北的長街短巷「凄凄切切」的「風裡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想到「隔著千山萬山,千傘萬傘」的江南,想到江南的杏花春雨;想到那叫赤縣神州的那片土地,「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還想到了美國的丹佛山,落基山。那落基山的勝景「在石,在雪」,在紅的土,白的雲。「不過要領略『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的境界,仍須回中國」。

從縱深拓展看,作者透過迷濛煙雨,想起了宋代米芾父子的山水畫、王禹偁的聽雨屋,到整個的一部「黑白片子」的中國歷史,似乎是「從片頭到片尾,—直是這樣下著雨的」。還有從「少年聽雨,紅燭昏沉」;「中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寫到白髮桑榆,「樓上,江上,廟裡,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的一部人的生命史。還有這人生與祖國的一部情緣史,「十年前」,「二十多年前」,「四分之一世紀」的分離與牽掛……作者採用大跳躍、大跨越的置景方式,將愁情與雨景,歷史時空與現實時空,目前與聯想交融交匯,傳達出作者那「春雨綿綿」、「秋雨蕭蕭」般的離愁,以及如「天潮潮,地溫濕」的傷感。讓人讀來也真真切切地感覺到那「冷冷的」雨、「濕漓漓」的魂和那「熱浪沸沸」的情。

讀《聽聽那冷雨》,不僅會使你動於心,而且會讓你感於形,爽於口,悅於耳,極富感性體驗。本文最見特色的另—種美質就是創造了一種語言美的極致。

一是利用漢字特有的聲韻特點,造成一種極富音樂感的音韻美質。他用新奇大膽的疊片語合,寫雨形、雨態、雨聲、雨情,「淅淅瀝瀝」,「淋淋漓漓」,「清清爽爽新新」。「雨敲在鱗鱗千瓣的瓦上,由遠而近,輕輕重重輕輕」,寫得情意纏綿,音韻纏綿,讀起來特有韻味,品起來也特有情味。創造性的疊詞連綿把一個「雨」字,從形到意到神,描畫得遂情遂意,融情融意:「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瀝淅瀝淅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把「漢族的心靈,祖先的回憶和希望」都寄托在這特能代表漢字美質的「雨」字上。作者還巧妙地建構一種諧音辭格,「風裡雨里,走入霏霏,想入非非」,「隔著千山萬山,千傘方傘」,形成妙手天成的意韻效果。將「凄涼、凄清、凄楚、凄迷」這樣的近義詞連用,也使得詞意的傳情效果特別細膩、深切。「嗅嗅、聞聞、舔舔」這種感覺借移手法的運用,這樣一種特別的詞語設置,看似無理,卻特有情,都使語句產生了奇妙的藝術效果。

二是詩化的言語描述方式,更是創造了一種醉人的意境美。或將概述性語言形象化造成意境,「饒你多少豪情俠氣,怕也經不起三番五次的風吹雨打」,「一顆敏感心靈的一生,樓上,江上,廟裡,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或用擬喻描述,把實景虛幻化,構成美妙詩境,以寄託纏綿詩思。「雨來了,最輕的敲打樂敲打這座城市,蒼茫的屋頂,遠遠近近,一張張敲打過去,古老的琴,那細細密密的節奏,單調里自有一種柔婉與親切。」或借用,或化用古詩詞入文,也使得文中憑添幾分詩意。

推薦閱讀:

余光中和他的作品對你有過哪些影響?如何看待他的一生?
余光中去世,你有什麼想說的嗎?
余光中的詩,不入流!
《先生慢走,你的鄉愁牽著我寫詩的手》——謹以此文,緬懷余光中老先生
解璽璋| 余光中:等你,在雨中

TAG:賞析 | 余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