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年在好萊塢發生的事情,到底改變了什麼? | 藍影網

分享到:【公告】後射手時代,如何尋找、下載字幕

《鳥人》,2014 年 10 月 17 日在北美上映,最後北美票房 3778 萬美元,海外票房 3880 萬美元。雖然製作成本僅為 1800 萬美元,但它依然是奧斯卡金像獎歷史上最不賺錢的最佳影片之一。這種命運和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為奴十二年》如出一轍,相比之下,在過去一年北美票房登頂的《飢餓遊戲》卻在奧斯卡上一無斬獲。獲得業界最高肯定的影片卻嚴重票房失意,這種結局營造出來的氛圍,和影片里的情緒倒是頗為呼應。故事裡年輕時呼風喚雨的好萊塢明星晚年垂暮,希望做點事情證明自己,然而挫折重重,最終用一把真槍把自己崩在舞台上。「大多數(奧斯卡)獎項都提名了《鳥人》這部片子,這或許很不錯,但是對於好萊塢的產業而言卻沒有任何意義。」說這句話的愛德華·愛潑斯坦(Edward Epstein)已經研究好萊塢和美國電影娛樂業超過 30 年。他寫的《好萊塢金錢法則》之類的書讓普通人一窺這個光鮮行業背後環環相扣的商業世界。在他說出這句評論的時候,奧斯卡金像獎還沒有公布。把影片的藝術價值擺在一邊,單單談論其「產業意義」的確是一件冷酷的事情。然而好萊塢從來不是溫暖的地方。「像時代華納這樣的大製片廠有 1200 名永久僱員,需要為他們付工資、養老金和醫療保險。它們需要的是能夠帶來巨大利潤的影片。」愛潑斯坦對《好奇心日報》說,許多人對奧斯卡都有極大的興趣,因為這是榮譽,但對電影製片廠而言,奧斯卡並沒有那麼高的價值。要回顧 34 年內北美市場最賺錢的影片並不難,你只需要登錄boxofficemojo.com 就可以看到 1980 年以來每年的票房大拿。在最近幾年裡,2011 年是《哈利·波特:死亡聖器》,2010 年是《玩具總動員 3》,《阿凡達》、《蝙蝠俠》和《加勒比海盜》也是常客,更不用說 1997 年風靡全球的《泰坦尼克號》。不過奧斯卡不愛商業大片,這是越來越明顯的共識,儘管《泰坦尼克號》獲得過最佳影片獎,每年的最佳動畫長片也對《玩具總動員 3》這類有迪士尼-皮克斯基因的電影情有獨鍾,但奧斯卡最佳影片一直都謹慎地與商業大片保持著距離,看看近幾年的最佳影片就知道了:《藝術家》、《逃離德黑蘭》、《為奴十二年》、《鳥人》……要麼是講好萊塢自己的事兒,要麼偏愛政治和歷史,證明過可以拍出「即賺錢又高質量」電影的克里斯托弗·諾蘭近幾年已經被忽略得差不多了。回顧這些的原因,是我們在 2014 年的時候以「《阿甘正傳》20 周年」的由頭出過一期報道,那一年,也是《肖申克的救贖》問世的時間。當我們重新審視 1994 年的時候,才發現這一年的特殊之處並不在於奧斯卡最佳影片和北美最大票房贏家史無前例地融合在了一起,也不在於當年留給後世的好片層出不窮,而是在它前後,好萊塢,或者說美國電影娛樂業出現了相當明顯的類型分水嶺。從某種程度上,這段歷史也決定了你我如今看到的電影的樣子。當然,「它」並非單單指 1994 年,而是整個 1990 年代中期。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你會發現人類對電影的痴迷一脈相承。我們總是會指責現在的製片公司過於急功近利,比如熱衷給各種超級英雄大片拍攝續集,或者在特效場面上一擲千金,以期獲得更大的票房回報。「更大投入、更大產出」已經成了好萊塢的標配,以至於包括喬治·盧卡斯和詹姆斯·卡梅隆在內的知名人物都警告過業界這種近乎畸形的發展方式:一旦有一部投資巨大的電影賠本,整家公司都可能嚴重虧損乃至倒閉。而事實上,正如好萊塢編劇之父羅伯特·麥基的說法,好萊塢對於大場面的迷戀,從默片時代就已經開始。只不過 1990 年代技術的發展讓一切變得更加有效率,更加生動——好萊塢第一次擁有了製造奇觀的能力。「好萊塢講故事的能力一直不怎麼樣」,麥基對《好奇心日報》說:「可以這樣說,新技術的出現讓故事變得比以前更糟糕。當人們一心要創造奇觀的時候,故事就變得沒那麼有創造力了。」我們希望用 1994 年前後發生的事,向你解釋為何麥基所謂的「奇觀電影」會成為高票房電影市場的主力,以及為何人們會覺得好故事越來越少,乃至爆米花片充斥了影院。1994 年,皮克斯的創始人之一約翰·拉塞特和他的同事皮特·道格特去聽了羅伯特·麥基的講座,還一起吃了個飯。這兩個人帶著一部 2 分 30 秒的動畫短片《頑皮跳跳燈》給他看。多年以後,據他們說,那個當時 53 歲的演講者多多少少決定了皮克斯今後講故事的走向。羅伯特·麥基從 1984 年開始就以教授編劇課程為業,到世界不少城市巡迴開講,中國就來過四次。因為與約翰·拉塞特的相識,他也給後者籌備的新片《玩具總動員》提了一些建議。「他們有時候會花五年時間去寫一部動畫片的劇本。」羅伯特·麥基對《好奇心日報》回憶與皮克斯接觸的印象。當時的約翰·拉塞特或許還沒有意識到 1994 年對他的意義。那一年在矽谷,蒂姆·伯納斯·李發明了萬維網,後來的雅虎出現了;在華爾街,首次公開募股的網景公司的股價從當天的 28 美元漲到了 75 美元;在好萊塢,電影公司開始發生新一輪併購,特效技術的公司開始崛起。在普通觀眾看來,那一年厲害的影片有《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獅子王》,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還在威尼斯獲了獎,1990 年代初的好萊塢給人留下了一個印象,那就是在此之前,電影在用故事來講故事,在此之後,電影在用特效來講故事——這當然是個粗暴的說法,但它作為行業轉折點卻是無庸置疑的。約翰·拉塞特當時正在焦慮的《玩具總動員》是這個轉折點的典型代表。1995 年,這部首次用計算機做出來的動畫長片上映,全球票房 3.6 億美元,約翰·拉塞特為此獲得了奧斯卡的特別成就獎。動畫行業或許是最能集中展現 1990 年代以及此後電影技術發展的地方。計算機成為了人們做動畫的主要工具,你以前看到的是《美女與野獸》、《獅子王》的二維動畫,人們喜歡談論畫風和藝術氣質,現在看到的是《馴龍高手 2》、《勇敢傳說》的三維動畫,人們喜歡談論毛髮、渲染農場、技術難度。你會看到很多東西和動畫一起變成了越來越燒錢的項目。並不是說技術越來越貴,事實上,普及讓技術這件事情變得越來越便宜,然而人們越來越容易得到的技術普及了之後,便更傾向於使用這種技術,從而讓這個行業更願意花錢。《獅子王》的出現改變了「動畫片是低成本電影」的印象,它花費了 4500 萬美元,用了三年的時間做成,此後的幾年你會看到這樣的數字,《玩具總動員 3》製作成本花了 2 億美元,《冰雪奇緣》 1.5 億美元。「有了新技術,你需要更少的人,可以拍得更快,之前如果人們的臉上有點什麼,你得派化妝師、換眼鏡什麼的,現在你只需要用電腦把東西抹掉就行。」愛潑斯坦對《好奇心日報》說。這也是當時的工業光魔總經理 Scott Ross 觀察到的情況,技術門檻在下降,技術公司把生存機會押到了為大電影提供技術服務上。「突然之間,一些小科技公司在股票市場上變得特別誘人,很多併購在發生,很多人因為這個變成了百萬富翁。」Scott Ross 說。這種可能性不僅降臨在當時逐漸繁榮並最後導致泡沫的互聯網行業,在好萊塢做生意的公司也打起了主意。在 1994 年,IMAX 趁著熱鬧的股票市場選擇在納斯達克上市,這家此前大多數時候向博覽會提供技術的公司,開始看到了好萊塢的市場潛力,準備電影行業上做做文章,如今它已經在全世界 36 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放映廳,這家公司希望在 2016 年中國內地的 IMAX 銀幕影院數量可以達到 300 家。Scott Ross 的悲劇在於,他希望依靠技術創立一家製作公司,但是最終發現它所在的整個行業都成為了大製片廠流水線上的一個環節。1993 年,Scott Ross 離開工業光魔,和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特效師斯坦·溫斯頓一起成立數字王國。這家公司後來成為了特效領域的標杆,在 1994 年推出了《真實的謊言》和《夜訪吸血鬼》,1995 年的《阿波羅 13 號》,還有 1997 年的《泰坦尼克號》,這些電影在今天看來都多少引領了好萊塢電影今後的走向。Scott Ross 後來認識到,要成為一家製作公司並不容易,因為特效軟體造價不菲,通常做這件事情的是一些大公司,中小型的特效公司也需要大公司的介入,索尼在 1993 年左右開始有了旗下的索尼圖形圖像運作公司,十年之後它推出了運用 CG 技術,全球票房收穫 8.2 億的《蜘蛛俠》,並且成為這家公司最重要的系列。「特效公司正在變得越來越糟糕,更多的人能夠勝任這種工作,價格也就變低。」雖然從 2006 年之後就沒有再近距離地看過好萊塢特效行業,但 Scott Ross 表達了他能夠看到的擔憂。「同時,製片廠給更多並不知道如何拍電影的人開了綠燈。如果你拍一部《變形金剛》,會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如果是《為黛西小姐開車》,那就會失去觀眾。」如果把《為黛西小姐開車》這部電影放到今天來看,基本上這就是一部小成本文藝片。你可能很難在主流影院看到它的蹤跡,但會在戛納電影節媒體新聞稿上看到它獲得無數榮光──這是小成本電影最普遍的市場推廣方式,它們參展,出售預售權,賺取運作下一步電影的現金。這是獨立電影目前的生存狀態。「比如你可以去德國,有人會說,如果你發行這部電影,我們可以付給你 1200 萬美元。」新線公司正是這樣做的,製片的資金可以來自外國市場,預售得來的錢, DVD 市場的變化也影響了獨立製片公司的賺錢方式。「獨立電影的利潤越來越少,它們存在的目的變成了只有一個,去拿奧斯卡獎。」愛潑斯坦說。DVD 市場決定了電影行業另一種生死。這可能是一個突兀的說法,但是你可以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錄像帶沒有改變電影的發行方式,但是 DVD 能?原因在於成本。DVD 的複製成本遠低於錄像帶。錄影帶流行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當時未曾有人設想過錄影帶可以有租賃市場。人們到店裡挑選每卷 100 美元的錄影帶,花大價錢購買,細心收藏。但是 DVD 改變了整個產業:人們能通過各種途徑銷售 DVD,甚至可以大規模批發,創造出各式各樣的業務。從 1990 年代開始,好萊塢電影公司熱衷於併購或者建立獨立製片公司,除了迪士尼的米拉麥克斯之外,福克斯也有福克斯探照燈,索尼有索尼經典,派拉蒙有派拉蒙優勢公司。這背後的原因,是 1994 年 DVD 在市場上的流行。DVD 出現是華納、哥倫比亞、派拉蒙等美國幾大製片公司推動的結果,它們可以佔領更多沃爾瑪的貨架,快速填補這些貨架產品空白的,正是獨立製片公司的作品。「到了 2004-2005 年,DVD 市場慢了下來,他們發現不需要這些內容來填充了,所以迪士尼就賣掉了米拉麥克斯。」愛潑斯坦對《好奇心日報》說。大量獨立製作公司消失了。「獨立電影和製片廠電影的區別在於,當一部製片廠電影獲准發行的時候,它已經有一套理論上的發行計划了。但靠爆米花賺錢的美國影院買的不是電影本身,恰恰是電影所附帶的能夠吸引到觀眾的市場推廣計劃。院線青睞《碟中諜》這樣的影片,它可能會在一月份確定發行,到了七月就布局完成,順利上映。」愛潑斯坦說。正如 Scott Ross 認為的那樣,在 1994 年之後,拍電影變得越來越容易,但是讓一部電影「見天日」變得困難了。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大製片公司的資源向最有盈利可能的超級項目傾斜。拍攝一部影片的成本可能比以前大為降低,但是廣告宣傳開銷卻劇烈增長了。「詹姆斯·邦德的電影營銷預算達到 2.16 億美元」,愛潑斯坦的口氣聽起來帶著一種難以置信。可以負擔這種高成本營銷推廣的當然不是獨立製作公司。「獨立製片產業正慢慢失去盈利能力。他們存在的目的就僅僅是為了贏得奧斯卡獎。我再給你舉個別的例子吧!比方說那些短片,人們製作短片的目的同樣是為了贏得奧斯卡獎。這種短片除了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之外,不再其他地方上映。」你能看到這其中的變化嗎?很多人認為以講故事為主要形式的「好電影」越來越少,其實查看資料庫,你會發現無論是好萊塢和歐洲並沒有減少這方面的創作數量,它們消失在你的視野里,只是因為它們無力負擔高價的市場推廣費用。那些僅存的獨立製作公司,很少有機會賣給你的一張電影票。還記得《鳥人》的前任奧斯卡最佳影片《為奴十二年》嗎?在人們的印象里,製作方韋恩斯坦就是那家總是讓奧斯卡頒獎給它的公司。1993 年,哈維·韋恩斯坦和弟弟鮑勃·韋恩斯坦在 1979 年創立的獨立製片公司米拉麥克斯被迪士尼以 6000 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但是雙方衝突不斷,米拉麥克斯在 1995 年的《半熟少年》和 2000 年的《觸犯天條》都收到了母公司迪士尼的阻撓,到了 2004 年的《華氏 911》,雙方的不和達到了頂峰。迪士尼的 CEO 邁克爾·艾斯納知道哈維·韋恩斯坦在製作這部電影的時候,要求他停下來。但是後者並沒有聽,而且自己繼續製作,並且選擇了另一個獨立製片公司獅門影業進行發行,以 600 萬的製作成本獲得了 2.2 億美元的票房。雙方的衝突導致了韋恩斯坦影業的誕生。2005 年,韋恩斯坦兄弟離開了米拉麥克斯,自己創立了韋恩斯坦影業,這家公司製作的電影成為奧斯卡的常客,比如《卧虎藏龍》和《國王的演講》。但它不是全球最賺錢的電影公司,而且事實上,像它這樣的公司全球可能不到 5 家。來自:http://www.qdaily.com/display/articles/6809.html0您可能也喜歡: 十大好萊塢經典愛情電影 [盤點]好萊塢以假亂真的化妝特效 [盤點]20部非好萊塢產殭屍片佳作(下) 讓票房說話:好萊塢10大票房巨星 [盤點]20部非好萊塢產殭屍片佳作(上) 好萊塢喜劇天王——白頭翁,史蒂夫·馬丁 好萊塢影史不能超越的「黑幫老大」形象 飆車戲:盤點好萊塢20大瘋狂「追車戲」 歡迎來到龐奇.Welcome.To.The.Punch.2013.720p.BluRay.DTS.x264-TayTO 好萊塢四小花旦: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布萊克·萊弗利、阿曼達·塞弗里德和艾瑪·羅伯茨 [影人匯]湯姆·漢克斯——好萊塢最具親和力的影帝 好萊塢四小花旦海灘海報拍攝過程+海報無覓關聯推薦[?]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沒錢?看懂了你就能改變!
物理量子力學深剖人的命理是註定還是可以改變
知電影丨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拍過電影卻用一支筆改變電影的人
台媒:大陸改變對台態度 蔡當局再固執將付沉重代價|台灣|蔡英文|台灣海峽
為什麼你總責怪孩子(自己)?

TAG:改變 | 事情 | 好萊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