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石頭」補天「不堪入選」解讀《紅樓夢》作者 ——兼論《石頭記》書名之由來 作者:王巧林 內容摘要 近百年來,我國學界關於《紅樓夢》一書的作者一直爭論不休,由於前輩學者固守於所謂的滿族旗人曹
06-14
從「石頭」補天「不堪入選」解讀《紅樓夢》作者——兼論《石頭記》書名之由來作者:王巧林內容摘要 近百年來,我國學界關於《紅樓夢》一書的作者一直爭論不休,由於前輩學者固守於所謂的滿族旗人曹雪芹,導致了一大錯誤的判斷。《紅樓夢》一書開篇就講到女媧補天遺落的一塊石頭,自述因「無材不堪入選」而自悼自悔,繼而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幻形入世,親歷人間「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一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故事。明末清初時期,有哪一位文人真的經歷過這樣的一個故事呢?根據本人歷經數年的研究,明末清初時期天下赫赫有名的一代霸才文學奇人顧景星,即是《紅樓夢》開端那個深自懺悔的「石頭」。因為顧景星在南明時期,為了挽救大明王朝,曾經嘗試過「補天」,上過一篇被他視為猛葯的《敬呈四事疏》,當時嚇得通政官不敢上,這等於說是補天「不堪入選」,最終明亡了,令其終生感到「慚恨」。而且,顧景星字赤方,一字黃公,別號黃石、西塞老漁,均與歷史上的神仙石頭,也即秦漢時期的著名隱士黃石公有關,《紅樓夢》書中對此多有隱喻,故是書又名《石頭記》。因此認為,《紅樓夢》作者應該是顧景星這樣有過補天未遂經歷的文學大家。關鍵詞:石頭 不堪入選 敬呈四事疏 赤方 黃石公 顧黃公 西塞老漁中國的歷史格局,尤其是在文學上的反映,總繞不開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乃至販夫夫走卒的社會屬性,《紅樓夢》一開始就叛逆了這樣的歷史,直溯到上古的洪荒時代。作者以寓言的形式,從一塊神奇的頑石說起,從史前生命的自由說起。作者在開篇就向人們提供一個巨大的神話背景,其所講故事,說的是一塊石頭因「補天」「無材不堪入選」而自悼自悔,繼而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幻形入世,親歷人間「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的一段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的故事,故是書又名《石頭記》。全書「是自譬石頭所記之事也」,亦即假託石頭以假語村言敷衍的一段神奇故事。乍聽起來有些荒唐,但是,它應該是源於作者的真實生活。也就是說,作者假託石頭所講神幻世界的時空建構,它與現實生活中「賈府」所發生的諸多故事一樣,都有形跡可循的。或許有學者會說,《紅樓夢》中的神話故事原本都是作者的杜撰,何來形跡可循呢?豈不是一句鬼話么!殊不知,「歷過一番夢幻之後」的石頭所講故事,非但有跡可循,而且均為作者本人所經歷之事。這個石頭究竟與作者及其生活的時代有些什麼樣的內在聯繫呢?有作者影子的石頭究竟是誰?若能解開這個困惑紅學界的難題,想必《紅樓夢》作者當會浮出水面。誰都知道,《紅樓夢》第一回其實就是全書故事的結局。作者為何在這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之作里,以石頭講述所見所聞的敘述方式,最終又重回大荒回到青埂峰下,回歸自然?這種以近乎荒誕的石頭首尾呼應的描寫,在古典大部頭小說中顯得十分奇特。如此披上神話外衣,自然顯得此書更加撲朔迷離。那麼,其賦予的內涵是什麼?本文試圖從書中具有神話人物意味的石頭來解密該書作者。謹以此文作為解開《紅樓夢》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大懸案。亦藉以此文祈教於諸多紅學大家。研究《紅樓夢》的學者都知道,開篇所敘媧皇氏補天棄之未用的頑石(石頭),是《紅樓夢》一書故事的親歷或見證者,作者以石頭獨特的視角,向人們敘述了以賈府為代表的貴族的衰落。換言之,石頭就是以作者的化身出現,與神瑛侍者、絳珠仙子和賈寶玉等形象一樣,均可以看作是作者的影子。殊不知,明末清初時期天下赫赫有名的一代霸才文學奇人顧景星,即應該是《紅樓夢》開端那個深自懺悔的「石頭」。從而,作者在這部現實主義大作中,敷衍出間雜著近乎荒誕的神話故事情節來。這部書關於神話的描寫,完全可以同《西遊記》媲美。可見,作者乃一寫作高手。那麼,書中這塊未用來「補天」被女神媧皇氏遺棄的石頭與顧景星究竟有何關聯呢?不妨先從這塊石頭說起。《紅樓夢》最引人入勝、最浪漫的情節之一,莫如書中開篇寫到一塊「靈性已通」會說話的石頭,或稱頑石亦可。書上開篇寫道:原來女媧氏鍊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練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的剩了一塊未用,便棄在此山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煅煉之後,靈性已通,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按:為什麼作者在開篇設置媧皇氏「補天」遺下一塊未用的頑石呢?首先,要弄清「補天」指的是什麼?在我國上下幾千年的封建帝國社會,文官的最高境界是以死上諫君王,武官的最高境界是以戰死沙場為榮,所謂「文死諫,武死戰」是也。然而,「補天」是要有大智慧的。嚴格地說,舊時那些馬革裹屍、戰死疆場那種「愚忠」的戰將,實際上算不上「補天」。即便是「文死諫」的忠臣,也不是隨便一個「捨身一死」的諫臣都可以算作「補天」,那些通過科舉考試做官之人,亦並非都是「補天」的料子。而能稱作「補天」者,應該是像張子房、諸葛孔明之類人物。書中的石頭為何說「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呢?所謂「不堪入選」四字是關鍵,也是全書核心之所在。這就是說,作者必定有過「補天」未遂的經歷。甲戌系統本有一條蒙側批:「數足,偏遺我。『不堪入選』句中透出心眼。」甲戌側批:「剩了這一塊便生出這許多故事。使當日雖不以此補天,就該去補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有此一部鬼話。」看來批書人都知道作者的一番用意。就是說,「不堪入選」四字是讀懂《紅樓夢》的一個「眼」,就像一葉障目,掀開這一葉,《紅樓夢》里什麼樣的美景都能看到清晰,或者說什麼樣的事也都知道了。誰都知道「補天」,意思是把天的損壞之處予以補上。語出《列子·湯問》:「往古天曾破裂,女媧氏煉五色石修補。」後以「補天」比喻挽回大局。這就說明國家或民族處於危局、危難之時,才需要有人來承擔「補天」這一重任,像乾隆年間的文人,則不可能言及「補天」,滿族旗人則更不可能!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清中葉被史學家稱作所謂的「乾隆盛世」,「盛世」還需要補什麼天?當然不需要。「天」是什麼?天是「天道」,「天道」即「王道」。儒家認為:聖人成了君王,其統治即是王道。「王道」是說君主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安撫臣民的統治方法。顧名思義,王道「破」,則需「補」。就是說,只有國之將亡的時候,方需要有雄才大略者來「補天」了。由此可知,「補天」只能發生於晚明帝國大廈搖搖欲墜的末世時期。說具體一些,也即崇禎末年的明亡前夕這一特殊歷史時期,而非清乾隆時期。可見,能寫出此語者,不可能是乾隆時期人,如此可知,主流紅學家所言乾隆年間滿族旗人曹雪芹撰寫《紅樓夢》一書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那麼,明末時期,在華夏民族的著名文人中,是誰有過這樣的經歷呢?又有誰有這樣的胸懷、智慧、志量與膽略來「補」這個「天」呢?我們通過眾多史料綜合考量,從晚明頂尖的文人生平大事中有過「補天」和「補天未遂」的經歷者,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惟獨有「王佐之才」的顧景星一人耳!除此之外,似乎再找不出第二個,更沒有誰可以擔當起撰寫《紅樓夢》這一重任。明朝末年,朝政衰頹。長江、黃河兩岸旱災、蝗災、水災頻仍,內有李自成、張獻忠倡亂中原,外有夷族後金對我中原虎視眈眈。奈何李自成、張獻忠等賊寇作亂,猖獗一時,以荊楚和巴蜀為盛。崇禎十六年(1643)癸未正月二十二日夜大雪,張獻忠率部首先對湖廣的蘄州城大開殺戒,製造了震驚天下的慘絕人寰大屠殺!煌煌兩百載的荊王府,以及素有「天下名州」之譽的蘄州城被屠。繼而,蘄黃地區的黃州、蘄水(今浠水)、羅田、麻城和武昌楚王府等亦相繼被屠,只是這些地方沒有蘄城「洗巢」式屠戮這般慘烈而已。次年,京師淪陷,崇禎帝自縊殉國。後來的南明弘光時期,又有馬士英、阮大鋮於南京狼狽為奸,導致寧南侯發起「清君側」,非但他們沒有做到團結一心,一致對付內賊和外寇的鐵騎,反而大肆報復東林黨人或自相殘殺,形成窩裡斗,可謂亂臣賊子橫行一時,大明王朝已經瀕臨回天乏術的局面。就在這中華民族處於危亡關頭,有「王佐之才」的顧景星,自少熟讀中國歷史和兵法,有感明亡危在旦夕,抱有救世雄心的他,為了挽回封建王朝失去的王道,曾立志以儒家的濟世情懷「補天」,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崇禎十七年九月,南畿覃恩貢生試。當時,他們顧氏一家正在江南祖籍崑山避難,一代高才的顧景星被湖廣和江南諸多名士薦舉,參加了南明政權組織的南北直隸和湖廣等七省流寓貢生試。此次貢生試,不是往常普通的貢生試或進士試,而是南明為了扭轉危局,力挽狂瀾,所設置的一次選拔救國救民的一次高級別人材的特別考試,人才難得呀!御史陳良弼選取九十九人,顧景星名列魁首。當時,馬士英派遣使者力邀他加入馬氏團隊,被他嚴厲拒絕。繼而,他眼看大明難以挽回失敗的結局,婉拒了弘光帝所授福州推官一職,回到崑山,但是,他的心裡又極難平靜下來。歷經過家鄉蘄州被賊寇「洗巢」和祖籍崑山被屠之痛,有感京師之傾覆,國家之將亡的顧景星,一口氣撰寫了《代南京太學生上閣部議大行皇帝廟號書》,以及《守令》、《兵制》、《巡按》、《募兵》和《水軍》等救世之文。同年十月,年方二十三的他,有感國家面臨滅亡之危局,「天生我材必有用」,冒死上過一紙「補天」的奏疏,那就是當時震驚朝野、被江南高官或文人傳得沸沸揚揚的《敬呈四事疏》①。這篇奏疏,近乎是給弘光帝上的一道「檄文」。為了便於人們詳細了解當時的一段歷史真相,不妨援引原文。文曰:湖廣黃州府蘄州貢生顧景星謹奏:為敬陳四事,以張神武,以光聖德疏。臣於九月四日,禮部侍郎署尚書臣管紹寧,提督學政監察御史、今升太僕寺少卿臣陳良弼奉旨,試臣南北直隸七省貢生第一,十一日到部,本月二日武英殿廷試訖者,臣伏讀上諭,民間利弊,許大小衙門舉貢監生員陳奏來看,伏維陛下神聖龍飛,中外具瞻,幽明囑望,綱維既立,節目徐舉。如臣分位,何敢讒信?然臣既以流寓蒙恩試拔,不忍上負陛下,敢昧萬死。竊謂閭左利弊猶緩,朝廷利弊猶先。謹繹旬日,列四事於左,伏維陛下詳覽焉。臣景星惶恐死罪頓首言。其一曰車駕宜駐淮以張國勢。陛下承運,即位南都,海內仰戴,為神人主。然以先帝臨之,則陛下臣也。三月之變,書契以來所未有,臣子所不共戴天。聞內外義師合起,已破賊關中,為先帝復仇,而江南不聞出一旅,加一矢,將來何辭以對義師乎?況今死賊遊魂,苟存旦夕,非如前日豬突豯(希)勇不可制也。其逸如楚境者,鵠面裹創,掠野剽食,不過寧南侯偏稗,力可盡剿。臣竊謂陛下宜駐蹕於淮,大集將吏,搜承補卒,聲言討賊而實不動,降良玉璽書,縣厚賞。使大江之中,御櫛相望。牛酒日至,獻酋執俘,內鼓軍愾,外借聲援,用兵大計,無愈此者。陛下豈可坐失機會,阻海內忠義之心乎?夫人情孰不惡勞喜逸?雖聖賢不免。然堅於圖功,勇於改過,故棄庸眾之情,而成非常之功。昔晉公子重耳出亡過齊,桓公妻以宗女,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無返國意。趙衰咎犯乃醉公子,載以行。漢高入咸陽,對秦苑囿府庫,運軍灞上,故重耳卒伯諸侯,而漢高奄有天下。陛下自五月即位以來,安居宮禁,將謂萬乘至尊。不宜輕動,而長江天塹,恃以無虞乎?臣前於七月初十日,仰見禮部恭上武英殿御座,是時天氣晴朗,忽有黑雲自西北來,飆風掘堁,霹靂擊碎大中橋居民瓦屋,震二人。蓋天以警陛下。欲陛下號令征伐,如天之有風雷也。八月丙辰朔,日食張十一度五十七秒,分野為中州。陛下龍潛之地,天之示警,亦云甚矣。伏望陛下念以往之失,圖將來之成,翠華一幸,中外改觀。臣謂陛下宜駐淮以張國勢者,此也。其二曰宜罷大工等役。高皇帝定鼎應天,闕廷制度巍峨壯麗,誠使後世無有復加。陛下龍飛,武央乾清,首行修葺。其餘宮殿,宜在所緩而大工繁興,耗散軍餉,臣謂不可以已乎?當國恥未雪,正陛下卧薪嘗膽之時,而非修未央宮之日也。臣前廷試時,見匠作數百人,從東華門入,每十八執一小旗為小隊,百人一大旗為大隊,自日出行,巳刻乃盡。須臾之間,轟豗築削,噓吁邪許,聞於國中,曾不三時,復引隊出。自日入行,黃昏乃盡。臣竊大懼。夫雜作之徒,多四方乞丐,工部佣雇而來,而無賴子弟,妄行保結,今逋寇未殲,輦轂之下,尚多反側,設此輩有覬覦宮門箢鑰者,陛下將何以制之乎?且遠近聞之,必謂陛下安江南無恢復意。臣謂宜罷大工等役者,此也。三曰宜停大婚禮。夫大昏,萬世之嗣也。以承宗廟,以母儀天下,願不重乎?故訪有德而後聘六禮,而後備袞冕,而後迎廟見,而後正位,蓋慎之又慎也。陛下自五月登極,七月即敕禮部選在京內外良家子送掖庭親選,民間訛傳,中貴且出,都城暨淮陽,不問門第少壯,爭相嫁娶,以近傳遠,將謂陛下何如主乎?且陛下大典所闕,不更有急於此者。海內義士,枕戈待旦,義不顧家,此令一行,眾必解體,況今宮中結侍有人矣,御物粗備矣。陛下自謂較龍潛時何若也?較五六月時又何若也?昔孫權以妹嫁昭烈,作珍珠步幛,昭烈卒不留意,竟取幛鉤錢以充國用。唐太宗時,隋通事舍人鄭仁基女,容色絕世,文德皇后聘為充華,魏徵言女已許人,太宗大驚,廷臣或言未字,太宗竟從征諫,深自刻責,以女還鄭。陛下聰明勇斷,遠邁前古,臣下不能仰體,致此訛傳,風聞一播,奈陛下何!且陛下今日丁先帝之變,則在喪禮,國方用兵,則在軍旅軍喪之中,皆無昏(婚)禮,伏願陛下熟思之。四曰斟酌將相。臣聞國有將相,勢有內外,權有重輕。臣輕君重,則宜外重;君輕臣重,則宜內重。外重,漢文帝於周亞夫是也;內重,唐肅宗語藩鎮是也。今不可不內重明矣。臣竊見興平伯高傑等各擁外重之勢,而閣臣史可法出鎮揚州,分損俸祿以養賓客,步兵不滿二千,掾吏幾於百六,日興傑等議餉和事。《易》曰:「剝床以膚。」又曰:「履霜堅冰至。」陛下謂諸鎮之力,僅能迫脅一宰相而已乎?此外重之弊也。臣愚謂興平伯、寧南侯,宜稍稍調置。昔宋南渡諸將各雄視,汪藻疏言,劉光世距賊數十里,若不相知,偃然宴飲,張俊自明州引兵至溫,道路一空。韓世忠掃鎮江儲資,盡裝海舶,焚城郭,為逃遁計。至秀州放兵四掠,執縛縣宰以取錢糧,宸翰召之三而不至,元夕取民間女子,張燈高會,用古法皆當誅,然不可盡誅也。莫若擇有威望一人盡護其軍。雖朝廷親軍,亦聽節制,據藻斯言,張、韓所為,略同今日。然史稱南宋功臣,必曰張、韓、劉、岳。何者待之?得術節制,得宜也。劉光世或屯鎮江、池州、太平;韓世忠或屯湖北、武昌、九江、江陰;岳飛或屯湖南、宜興、蔣山,位雖藩鎮,聽調立功,將無分疆,兵不戀土爭地之患。何繇而生臣?故謂宜如汪藻計,委重相權。相重,則內重。當令何者一軍?俾可法自將與諸將犄角,相宜應接。韓信稱漢高善於將將,陛下正將將之時矣!且今江北諸將反戈鬥爭,非維揚一城乎?陛下誠能由揚駐淮,署立行殿,是陛下六飛清蹕之地,孰敢復爭?太阿指揮,移屯進取,孰敢不服?離如晨星,聯若首尾,孰敢復離?所謂將將莫如此者。伏願陛下熟記之。以上四事,朝廷重計,非臣分位所當言,草莽微賤,不識忌諱,昧死上言。陛下不以臣廢言,臣死且不朽。為此具本親齋,甘冒斧鑕,伏候聖旨。自為字起至齋字止,計若干字,紙二張 右謹奏聞。崇禎十七年十月十一日某臣某疏 上書這篇疏呈,無亞於當年海瑞備好棺材給嘉靖帝所上的「直言天下第一疏」。顧景星在這篇奏疏中,其所言四件大事,當是至理。非但切中時弊,言詞剴切,而且,無一不是說到要害之處。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歷史典故,以史為鑒,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於明之危局洞見深遠,大有力挽狂瀾之勢。這無異於給弘光帝開了一劑拯救大明的猛葯。當時,清軍已下江南,弘光帝罔顧忠臣良將高見,任由義師浴血奮戰,且將矛頭一致對內,將主要兵力來對付寧南侯左良玉,讓清軍輕鬆下江南,而自己則與馬士英等固守南京,偏安一隅,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將良家子選入掖庭,供其享樂。更為嚴厲的是,在國家面臨傾覆這樣的如此危局,身為一國之君而不知用將,奈何大明王朝氣數已盡,實乃「天意」使然,非人力所能挽回。當時,通正官接到顧景星的奏疏嚇得面如土色,哪裡還有膽量將此奏疏上呈給弘光帝呢?豈料顧景星冒死一諫,自作多情,最終成為一紙空文,白費了腦筋。這樣一來,顧景星只好作罷,憤而出都,攜父遊歷黃山白岳。這難道不是等於說補天「不堪入選」么?或許顧景星早就料到會出現這樣的結果,但是,為了挽救大明,他又不得不嘗試,故在《紅樓夢》中還以石頭的口吻自稱「蠢物」。可以說,當時江南的陳子龍、張公亮、艾千子、錢牧齋、吳偉業等諸多鉅公文人,乃至南明政權的諸多大臣,沒有誰有這種智慧,尤其是具備有這樣的膽量和勇氣來給大勢已去的南明小王朝嘗試「補天」,惟有顧景星!至於書中「無材可去補蒼天」之詩句,當然為作者謙虛的說法。在舊時,「補天」還有抱憾遺恨之意,用文學形式來表達其理想願望,這從顧景星的諸多詩作里可以看出這種抱憾遺恨。如何不令他抱憾遺恨?假如按照主流紅學家所說的北京滿族旗人曹雪芹撰《紅樓夢》的話,曹家本身便是屬於當時的統治階級,他要為誰「補天」?他有何天可補?何憾可抱?又有何恨可遺?!而顧景星則有親歷過「補天」未遂的遺恨。這也是書中為何說「出現昏君」,他們才「文死諫,武死戰」的緣故。了解《明史》的學者都知道,當時清軍也不過是區區二十萬兵力,按照大明軍的軍事實力遠遠超過了清軍,光駐守在武昌的寧南侯左良玉擁兵八十萬,號稱百萬軍,成為南明重要屏蔽。弘光元年(1645年)寧南侯以「奉太子傳國密詔」的「清君側」為名,傳檄討馬士英,馬士英急命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寧南侯,行至草鞋峽時,黃得功等部已擊敗良玉。四月初四日,寧南侯至九江,已是久病之軀,邀江督袁繼咸到舟中相見,袁責以大義,寧南侯疾甚,望城中火光,大哭曰:『予負袁公!』嘔血數升而死。其子左夢庚拘禁袁繼咸,引兵東下,直通太平府,五月十三日夢庚率部投降清軍阿濟格部。袁繼咸為清兵所執,不屈身死。在清軍南侵,左良玉又順江內犯的形勢下,弘光帝曾經召對群臣,商討對策。刑部侍郎姚思孝、御史喬可聘、成友謙說:「左良玉稍緩,北尤急,乞無撤江北兵馬,固守淮、揚,控扼穎、壽。」弘光帝雖荒淫昏庸,卻又講出一句明白話:「左良玉應該不是真想反叛,還是以兵堅守淮揚抵擋清兵。」馬士英聞言大怒,怒目對弘光帝喝道:「北兵(清軍)至,猶可議和。左良玉至,我君臣死無葬身之地。寧可君臣同死於清,不可死於左良玉手。」當時有人抗言:「淮揚最急,應亟防禦。」馬士英命令「有議守淮者斬」,朝議之後,竟詔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於是明軍皆從江淮沿線回撤,死保南京不被左軍攻破,卻任由清軍南下。由於疏於防守而又不善於用將,導致清軍輕鬆佔領江南,最終導致了明亡。顧景星是經歷過「補天」或補天未遂,以及明亡的見證者,故借《紅樓夢》中的「石頭」未能「補天」而自慚自悔。正如書中《好了歌解》中所言:「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他人是誰?當然是滿清哪!這說明,明朝亡國是有其根源的。如果不是窩裡斗,大明江山何以拱手送給滿清了?又如何不是「為他人作嫁衣裳」呢?!由此可知,書中開頭所謂媧皇氏補天棄下一塊「頑石」「日夜悲悼慚悔」的故事,便是這樣來的。這也是作者在《紅樓夢》中第十四回,說到齊國公之孫叫「陳瑞文」(呈瑞文)的原因。所謂「齊國公」,當是隱「蘄國公」,因為蘄州非但是明荊藩國都所在地,也是元末明初大將蘄國公康茂才的故鄉。而且,歷史上的蘄州、蘄春,一名「齊昌」。可知書中的「齊國公」是隱蘄春人哪!非但如此,《紅樓夢》作者在書中對於其「補天」所上《敬呈四事疏》多有隱喻。如第七回作者假託癩頭僧為薛寶釵所開的海上方冷香丸的四味葯是:春天開的白牡丹花蕊十二兩,夏天開的白荷花蕊十二兩,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兩,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兩。將這四樣花蕊,於次年春分這日晒干,和在葯末子一處,一齊研好。又要雨水這日的雨水十二錢。大家知道,癩頭和尚所開藥方,非但是四味葯,而且春夏秋冬四季,也是直接寫到「四」這個數目。並且,取名為冷香丸。這冷香丸的葯,可不可以理解為備受冷遇的「香藥丸」呢?無論如何,難道不是令人深思么?尤其是第二十八回林黛玉病了,寶玉為黛玉所配藥方,更是別有一番深意。先是寶玉對王夫人說道: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內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點風寒,不過吃兩劑煎藥就好了,散了風寒,還是吃丸藥的好。」王夫人道:「前兒大夫說了個丸藥的名字,我也忘了。從多種跡象表明,書中這個多災多病的林美人,除有顧景星本人及其妻子蕭瑜生的影子外,還有大明的影子。從林黛玉一死,賈寶玉便當和尚去了,與清初的明遺民削髮為僧或束髮為道的事多相類同。所謂「內症」,當然是指大明王朝長久遺留下來的詬病了。接下來作者寫到寶玉笑道:這些都不中用的。太太給我三百六十兩銀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藥,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王夫人道:「放屁!什麼葯就這麼貴?」寶玉笑道:「當真的呢,我這個方子比別的不同。那個藥名兒也古怪,一時也說不清。只講那頭胎紫河車,人形帶葉參,三百六十兩不足。龜大何首烏,千年松根茯苓膽,諸如此類的葯都不算為奇,只在群葯里算。那為君的葯,說起來唬人一跳。」既然說林黛玉有大明的影子,則我們不難知道,寶玉所開藥方的「四味」葯,自然不是憑空而來。這「四味葯」與上文癩頭僧開給薛寶釵的海上方,難道不同樣是作者委婉地說出他的「敬呈四事疏」么?作者特地還強調說「那為君的葯,說起來唬人一跳」,既是「為君的葯」,當然就是為南明皇上朱由崧所開的那劑「猛葯」了。「說起來唬人一跳」,當然也是那令通政官膽寒的奏疏了。作者甚至將賈寶玉喜愛的一個丫鬟蕙香,被寶玉取作「四兒」。何也?不難知道,依然還是作者隱含他當年給弘光帝上的那篇奏疏中「四事」。書中對於《敬呈四事疏》的隱喻還能舉出數處,如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前,賈府的傳事雲板敲了「四下」。還有,第五十二回寫到賈寶玉「只得胡亂睡下,仍睡不著。一時只聽到自鳴鐘敲了四下」等等,難道不是作者有意隱喻他為南明皇帝朱由崧所敲的「四下」警鐘么?從中也可看出,顧景星將一切生死置之度外,其犯顏直諫之膽量,不怕殺頭之勇氣,超出常人之智慧,令人敬仰!由此可見一斑。此其一也。其次,書中的「石頭」,還有隱含傳說中的秦末漢初的高士黃石公之意。甲戌本在「攜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去安身樂業」一句後,有一眉批:「昔子房後謁黃石公,惟見一石。子房當時恨不能隨此石去。余亦恨不能隨此石去也。」那麼,批書人為何又將這塊石頭與張子房和黃石公的故事扯上關係呢?這是有原因的。黃石公,秦漢時人,傳說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據傳黃石公是秦末漢初的五大隱士之一。《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於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谷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此後,黃石、黃公、黃石公,均作為神仙的代名詞。故作者在《紅樓夢》第二十五回「魘魔法姊弟逢五鬼 紅樓夢通靈遇雙真」寫到「那和尚接了過來,擎在掌上,長嘆一聲道:「青埂峰一別,展眼已過十三載矣!」顯然,這兩個「十三載」有極為密切的關聯。據清代南方「正一道」道教領袖、江西龍虎山第五十四代天師傳人、漢張良的後裔張繼宗所撰《神仙通鑒》載:「神龍為帝,見一異人,形容古怪,言語顛狂,上披草衣,下系皮裙,蓬頭蹺足,指甲長如利爪,遍身黃毛覆蓋,手執柳枝,狂歌亂舞,口稱:『予居黃石山,樹多赤松,故名"。」因此,後人將這位奇異的老人又稱作赤松子。赤松子則是黃石公的化身。故程甲本《紅樓夢》作者在第百二十回中,寫到出家後的寶玉在昆陸驛的地方「光著頭,赤著腳,身上披著一領大紅猩猩氈的斗篷,向賈政倒身下拜」的情節。黃石公或赤松子到底仙鄉何處?歷史上相傳不一。根據我國歷史上的佛道聖地蘄州一代又一代的高僧高道或文人傳說,黃石公自從下邳與張良分別之後,旋即遨遊四海,曾乘浮槎溯江而上,隱居黃石山,即今西塞山(今屬黃石市)修鍊辟穀,偶於江邊石磯垂釣,後成屍解仙,故西塞山又稱黃石山。舊時山下臨江石磯亦遂被歷代典籍稱作「黃石磯」。黃石磯一名黃公磯,根據顧景星撰《蘄州志》之「蘄治」條載:「蘄春縣北,南過其縣,西至蘄口入於江,今西河驛水出掛口者是也。空石山今名龍峰山,迤西至十三磯者是也。十三磯,《水經注》謂黃公九磯,一曰九折也。」(《白茅堂集》卷三十,第226頁)如今黃公九磯早已不復存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云:「江之右岸有黃石山,水徑其北,即黃石磯也……縣北則三洲也。山連延江側,則東山偏高,謂之西塞」。(《水經注·卷三十五·江水》)三洲在江南,亦為舊時蘄春屬地,今屬陽新。西塞山古屬蘄春,與今蘄春的茅山隔江相望,素為「楚塞」、「楚關」,這一帶地方後為吳之「西塞」,西塞山因而得名。就是說,古代楚塞或西塞的黃石城都在古蘄春境內。又據北宋樂史著《太平寰宇記》載:「黃石城在州西北二百九十里,江表傳上劉勛敗於彭澤走入楚江,從尋陽聞皖已沒,乃投西塞,將兵救皖,為孫權所破,遂奔曹公,即此城也。」又據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六·湖廣二》「鄂城縣」條載:「黃石城在縣東二十里,仙堂山下,相傳後漢末劉勛所築。《江表傳》:劉勛走入樊口,聞皖已沒,及西塞,將兵救皖,為孫權所破,遂奔曹公,即此處也。」所謂仙堂山,即西塞山或黃石山,乃仙人所居之謂。從這些史料記載來看,黃石山、黃公磯或黃石磯、西塞山或黃石城諸地名,就其命名而言,實乃同一概念,即皆與黃石公有關聯。如今湖北黃石市將黃石公隱居之地作為城市名片來打造文化品牌並非空穴來風,捕風捉影。那麼,黃石、黃石公與顧景星有何關聯呢?我們知道顧景星字赤方,一字黃公,別號黃石、西塞老漁。赤方,就是紅色的石塊,黃石、黃公,則直接是與黃石公一名有關。很明顯,他之所以取這樣的一些字型大小,是因為他是自譬傳說中的秦末漢初的神仙黃公,也即黃石公。我們還知道,崇禎十六年正月張獻忠屠蘄城後,顧家避難江南崑山之前,便是避於西塞山,以族氏居。顧景星與居住在西塞山的柯生者結識,二人一見如故。柯生在與顧景星交談中,得知顧景星精通佛道,遂以弟子稱之。有一次,顧景星南渡歸蘄後,這位柯姓弟子來到蘄州拜訪師父,並帶來一些精製的黃精,於是,顧景星吟有《赤松歌贈柯生》(生,字赤松,善制黃精),其中有詩句:「崑崙丹成騎赤龍,冰玉弟子飛雲中」、「金粟長陵幾抔土,黃石城東亦應朽」、「相期辟穀尋黃獨,恐即柯郎黃石儔。」(《白茅堂集》卷十一)黃獨,為草藥名。該柯姓弟子善制黃精,以妄成仙,所以,顧景星贈以此詩。很明顯,他在這首詩里,有將自己比作黃石公,並且,將西塞山明確地稱作黃石城。又如《王寶臣贈文石》詩句:「君知黃石我前身,谷城他日非生客。」(《白茅堂集》卷十一)既然,他在詩中對這位黃岡的友人王寶臣說「君知黃石我前身」,那麼,則完全是自譬黃石公了。詩人特地在詩後加註:王詩「君號黃公石是君,谷城一片能相假。」由此可見,石頭就是顧黃公,顧黃公就是他自譬的石頭黃石公!有過同黃石公一樣隱居或避難黃石山經歷的顧景星,曾經吟過「今宵投轄亦何意,醉倒繩床即避秦」詩句(《白茅堂集》卷十一《燭下留鎮江鍾惠中》)。不難想像,《紅樓夢》作者為何在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中,眾人來到一處所在,賈政問諸公題以何名,有說「武陵源」,有說題「秦人舊舍」,賈寶玉卻說「越發過露了。『秦人舊舍』說避難之意,如何使得?莫若『蓼汀花漵』四字。」無論是桃花源,還是秦人舊舍,均為秦人避難典故。如此不難想見顧景星為何自譬黃石公了。我們知道,《紅樓夢》中的石頭或石兄乃作者的化身。秦末時「石頭」(黃石公)曾經親授兵書給張良,助張良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基礎,劉邦稱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之語,遂成千古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顧景星將這篇疏呈視為挽救南明王朝戰勝後金滿清的方略。只可惜被南明政權遺棄,一如《紅樓夢》中補天「不堪入選」的石頭,故書中石頭有「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明亡了,而且是夷族取代漢人的大明王朝,作為一位愛國的漢人士子,難道不令其感到悲嘆慚愧么?如《送竺鍊師還南嶽》有詩句「他日逢黃石,浮生愧子房。」(《白茅堂集》卷十三)又如顧景星在《王生棄博士任游戎》一詩云:王郎豐頰聳兩顴,鐵襠馳逐重兩鞬……昨生見我不欲前,矮冠儒服且鬈。顧我壁上蒯緱劍,疑我囊中黃石篇。我昨扁舟訪越幕,道子長才可收卻。朱門乍啟血吻張,長衫入謁如搖鐸。材官健兒皆大噱,虯髯燕頷殊不惡。君不見食其昔日高陽生,憑軾下取七十城。叔孫短後取卿相,至今魯儒稱聖人……②此詩寫於順治七年(1650年)農曆庚寅年,正是明亡後不久。前兩句系寫友人的詩句,姑且不論。單說那「顧我壁上蒯緱劍,疑我囊中黃石篇」之句,這兩句詩是什麼意思呢?所謂「蒯緱劍」,就是以草繩纏繞的劍柄。戰國時齊人馮驩,為孟嘗君門客,甚貧,止有一劍,以蒯草繞緱,甚為人所輕(事見《史記·孟嘗君列傳》)。後遂以「緱蒯」表示懷才不遇。金元好問《麥嘆》詩:「單衣適至骭,一劍又蒯緱。」明王錂《春蕪記·訪友》:「愁覩青霜點鬢毛,蒯緱長夜氣蕭蕭。」「黃石篇」,則指的是黃石公當年授給張子房的《太公兵法》。這兩句意思是說,不要小看我壁上所掛極為簡陋的劍,它可是能殺千軍萬馬的呀!也不要懷疑我囊中的「黃石篇」(即《敬呈四事疏》),那是可以用來拯救大明王朝的啊!很明顯,顧景星是將自己當年呈送給弘光帝的《敬呈四事疏》比作黃石公的《太公兵法》。然而,深諳歷史和精通兵法的顧黃公,沒有黃石公那麼幸運,其助張良為漢高祖最終成功地取得了天下,而南明小王朝卻罔顧他的高見,將他的「黃石篇」棄之如敝履,最終導致了亡國。因此,顧黃公有詩句「安有白玉棺,空傳黃石老」(《白茅堂集》卷八《雜感》二十首)。黃石公後隱居黃石山,張良待功成後亦急流勇退,而顧景星在明亡後,清廷屢召不仕,甘當隱士,而且也成就了他一代東方大隱的地位。同時,他還取有別號「西塞老漁」,第八十一回賈寶玉與四美釣魚時,寶玉說過:「我是要做姜太公的。」很明顯,西塞老漁顧景星,取此作別號,以及在書中假寶玉之口要作姜太公之語,既有隱黃石公之意,同時,又有懷才不遇之嘆!這就是《紅樓夢》一書石頭所敘述「無材補天」和「不堪入選」,以及作者為何寫石頭「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故事的由來。同時,也是這部書為何一名《石頭記》之故。顧景星作為曹寅的舅舅,在其參加康熙己未(1679年)博學鴻儒科,他們有過一段甥舅契誼的美好時光。顧景星死後的第十四年,其外甥曹寅時任江寧織造,他的第三子昌南下金陵三年,與其表弟曹寅一起遊歷,有《西軒唱和》詩等。曹寅遂捐千金付梓舅氏的《白茅堂集》,紅學界幾乎無人不知。這說明,為《紅樓夢》這部書的手稿流傳至曹家提供了可能。或者說,該書手稿或抄本最早為曹寅所收藏,故乾隆以來的文人對這部書究竟是出自誰的手筆多有猜測或訛傳,諸多文人筆記關於《紅樓夢》作者的記述,毫無例外的均與曹寅家族有關,並非偶然。由此可以推測,《紅樓夢》作者應該是清初的一代霸才文學大家湖北蘄州人顧景星。注釋:①②顧景星:《白茅堂集》卷之二十七,《四庫全書》集部第二〇六冊,第162——164頁;《四庫全書》集部第二〇五冊《白茅堂集》卷之七,第645——646頁。王巧林簡介:單位:黃岡鄂東文化研究會王巧林,男,湖北蘄春人。生於1958年1月25日,湖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自由撰稿人。主要作品有《一曲紅樓夢 誰是夢裡人》(見《紅樓研究》2010年5月第1期增刊·王巧林個人專輯)。現居深圳。研究方向:明清小說通訊地址:深圳市南山區沙河西路英倫名苑3棟601 郵編:518057電話:13684907549電子郵箱:Mr.W999@163.com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滿族
※身為一個滿族人想說的話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滿族
※滿族八大姓
※滿族人的老禮兒與禁忌--胡少奎
TAG:滿族 | 國學 | 學者 | 石頭 | 書名 | 爭論 | 解讀 | 內容 | 紅樓夢 | 前輩 | 摘要 | 關於 | 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