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爸有多重要?
我在《一歲就上常青藤》中曾記述過育女的 經驗,在女兒七歲半前,我每晚都要和她一同 躺下,撫摸、按摩著她的背,直至她入睡。這一 「保留節目」,沒有一日錯過。如今女兒十一歲 半了,我偶爾跳過幾天,但大部分時間還是如 此。連她自己都知道這樣實在太嬌慣了。
女兒跟媽媽親是天性。有些明明需要找 爸爸的事情,也本能地喊「媽咪」。這時當爹的 總未免灰溜溜。但我的「保留節目」當媽的卻 搶不走。媽媽哄女兒睡覺,很難哄著,經常萬 般無奈之下把事情再推給我。而女兒一旦看到 爸爸到了床前,馬上有一種安寧之感,睡意朦 朧,一會兒就進入夢鄉。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哄女兒睡覺時,她話 特別多。父女倆有時乾脆討論起問題來,從音樂、歷史、文學,到道德、人生、社會、經濟、政 治,幾乎無所不涉及。我一直稱這是「床前討 論班」。比如貨幣供應量對物價的影響、政府 是否應該在財政困難時大印鈔票等等大人的 問題,女兒居然也興緻盎然地要和我討論,有 時興奮得不想睡覺……
和父親親密的孩子更聰明
俗話說,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更 不用說孩子一生下來就母乳餵養,和媽媽在 身體上幾乎都難以分開。養育孩子是母親的天 性,舉世皆然。父親在這方面和母親競爭,難 免要自討沒趣,還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為 好。甚至動物世界都是這個規矩。
美國雖然經歷了女權運動的洗禮,父親 越來越多地操持家務、帶孩子,但耶魯大學的 臨床心理教授和兒童專家Kyle D. Pruett曾驚 嘆,關於父親在教育孩子中的角色問題,在英 文世界幾乎沒有像樣的專著。這也是把他引向 這個領域的重要原因。
根據他的研究,新生兒六周時就能分辨 出父母的聲音,八周時對父母就發展出不同的 期待。父愛和母愛一樣,對孩子的發育都非常 重要。比如,那些經常受到父親照顧(包括換 尿布、抱著哄覺、講故事、讀書等等)的孩子, 長大後抵禦生活壓力的能力明顯要強一些,更 自信、更有耐心,功課也好不少。和父親獨處 時間長的孩子,探索能力和社會技能都更加突 出。這在父女關係中表現得特別明顯。
心理學家Ellen Bing在六十年代初進行過 一項開創性研究,發現父親小時候給女兒讀 書,對女兒高中時的的語文能力有重大影響, 而母親不管是給兒子還是女兒讀書,都沒有這 種影響。另一位學者Norma Radin發現,不僅 是女兒,兒子的智商和父親的關愛程度有正比關係,和父親的嚴厲程度則有反比關係。看 來,中國那種「嚴父慈母」的教育方法,似乎有 些站不住腳。Henry Biller則揭示出,缺乏父愛 的孩子在數學上很慢。1977年對MIT一年級女 生的研究也證實,父親和女兒分享在數學和分 析性思維上的興趣,對孩子日後在這些領域的 能力和興趣有著巨大的素質作用。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Frank Furstenberg和 Kathleen Harris的研究提供了十分具體的數 據:那些感覺和父親親密的孩子與那些和父 親沒有這種親密感的孩子比起來,上大學或者 高中畢業後維持穩定工作的比例要高一倍, 進監獄的比例低80%,青春期懷孕的比例低 75%,經歷多種抑鬱症的比例低一半。還有一 些研究指出,父親對孩子日後的探索精神、創 造性有著巨大的塑造力。
可見,儘管對父愛、父教的研究還很缺 乏,但是父親對孩子成長發育至關重要的意義 已經被許多心理學家所證實。那麼,父愛、父 教和母愛、母教究竟有什麼區別呢?理解了這 個問題,我們才能扮演好父親的角色。
父親引領孩子認識外部世界
生物進化過程造就了父母明確的分工。母親從 一開始就負責滿足孩子基本的生存需求,比如 餵奶。母親後來對孩子的照顧,也多是圍繞著 這種生存的物質需求而展開的:孩子是否吃飽 了,穿暖了,是否乾淨,等等。人的精力和時間 都是有限的。當母親完成了這些職能後,對孩 子其他方面的發展就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這也正好為父親提供了舞台。
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不關注在溫飽等方 面的基本物質照顧上。父親經常上來就繞開 這些,和孩子玩兒起來。母親雖然也和孩子玩 兒,但也處處體現了母親對孩子的基本物質需 求的考慮—母親總是用兒童玩具和孩子玩 兒,玩的是地道的孩子遊戲。父親則更加「非 功利」,經常不通過玩具,而是和孩子隨意地 玩,而且特別喜歡讓孩子參與自己成人的游 戲,比如打球,而不是玩孩子的遊戲。總之, 父親和孩子的互動,往往超越了生存的基本物 質需求,進而引領孩子直接探索世界。
當然,人類的文化,又強化了這一模式。即使在現代西方社會,一般家庭中還大多是父 親在外面闖天下,母親在內理家照顧親人。孩 子往往會順著父親的視野去看社會。因此,父 親經常是孩子和外部世界的重要橋樑。
父親帶給孩子「社會期待」
我們在生活中能夠體會到,孩子對父母的感 情需要是不同的。父愛和父教,在塑造孩子的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方面,恐怕比母 愛、母教還重要。
懷孕、母乳餵養孩子的,只能是母親。而 父親則扮演著更多的社會角色。通過這種社會 角色,父親把一定的「社會期待」帶給了孩子。 「爸爸期待我做一個什麼樣的人」,這種觀念 在學前孩子的心靈中就根深蒂固。所以,父親 在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念、人生目標等方面所扮 演的角色,是母親很難取代的。
但是,只有當父親和孩子關係親密時,才 能把自己的期待傳達給孩子,讓孩子的生活有 個方向感。我和女兒的關係就是這樣。
以孩子練琴為例。你觀察許多家庭就會發 現,母親監督孩子練琴,孩子經常會發嗲,拖延 或乾脆拒絕練習。即使母親自己是個音樂家, 也往往一籌莫展。父親監督,孩子則更多地集 中精力工作。我們中國人往往把這種現象歸結 於「嚴父慈母」的功能。其實未必。女兒從來 不怕我。她學鋼琴從來是媽媽帶著去,我等於 是「圈外人」。但是,監督練琴,總是我更有效 率。女兒見了爸爸,本能的反應就是該工作了。 見了媽媽,則擺出一副吃奶的小樣子沒完沒了 地發嗲、貧嘴。
中國的父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觀 念特彆強。工作一忙,就把家務和帶孩子的事 情推給「賢內助」。這一切似乎都天經地義。偶 爾回家發現孩子哪點不如意,動輒橫加呵斥、 「管教」,簡單粗暴,完全不能設身處地地了 解和體會孩子成長中的細節。這樣只能給孩子 帶來恐懼。孩子即使在小時候表面上通過母愛 能夠獲得了足夠的滿足,但長大後,父愛、父教 的缺乏則傷害了孩子在社會上的自信,其對學 業的興趣、探索精神、創造力、乃至成績,都可 能會受到影響。老式那種高高在上的「嚴父」 觀念,實在應該改改了。
推薦閱讀:
※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什麼?
※楊瀾:「幹得好重要,還是嫁得好重要」是個偽命題
※套不套話並不重要
※談戀愛最重要的是開心啊
※綠植擺放很重要 家居風水有講究
TAG: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