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卷九上

國學導航-莊子集釋

首頁 經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專題 今人新著

莊子集釋卷九上

 

  雜篇外物第二十六【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   外物不可必【一】,故龍逢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二】。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三】。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四】。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五】。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六】。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七】,螴蜳不得成【八】,心若縣於天地之間【九】,慰暋(一)沈屯【一○】,利害相摩,生火甚多【一一】,眾人焚和【一二】,月固不勝火【一三】,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一四】。   【一】【疏】域心執固,謂必然也。夫人間事物,參差萬緒,惟安大順,則所在虛通,若其逆物執情,必遭禍害。   【釋文】《外物》王云:夫忘懷於我者,固無對於天下,然後外物無所用必焉。若乃有所執為者,諒亦無時而妙矣。◎盧文弨曰:宋本必作心。◎慶藩案文選嵇叔夜養生論注引司馬云:物,事也。忠孝,內也,外事咸不信受也。釋文闕。   【二】【注】善惡之所致,俱不可必也。   【疏】龍逢比干,外篇已解。箕子,殷紂之庶叔也,忠諫不從,懼紂之害,所以徉狂,亦終不免殺戮。惡來,紂之佞臣,畢志從紂,所以俱亡。   【三】【注】精誠之至。   【疏】碧,玉也。子胥萇弘,外篇己釋。而言流江者,忠諫夫差,夫差殺之,取馬皮作袋,為鴟鳥之形,盛伍員屍,浮之江水,故云流於江。萇弘遭譖,被放歸蜀,自恨忠而遭譖,遂刳腸而死。蜀人感之,以匱盛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乃精誠之至也。   【釋文】《而化為碧》呂氏春秋藏其血三年,化為碧玉。◎慶藩案太平御覽八百九引司馬雲;萇弘忠而流,故其血不朽而化為碧。釋文闕。   【四】【注】是以至人無心而應物,唯變所適。   【疏】孝己,殷高宗之子也。遭後母之難,憂苦而死。而曾參至孝,而父母憎之,常遭父母打,鄰乎死地,故悲泣也。夫父子天性,君臣義重,而至忠至孝,尚有不愛不知,況乎世事萬塗,而可必固者!唯當忘懷物我,適可全身遠害。   【釋文】《孝己》李云:殷高宗之太子。《曾參》李云:曾參至孝,為父所憎,嘗見絕糧而後蘇。   【五】【疏】夫木生火,火剋金,五行之氣,自然之理,故木摩木則火生,火守金則金爍。是以誠心執固而必於外物者,爍滅之敗。◎俞樾曰:淮南子原道篇亦云兩木相摩而然。然兩木相摩,未見其然。下句雲金與火相守則流,疑此句亦當作木與火。下文雲,水中有火,乃焚大槐,又雲,利害相摩,生火甚多,眾人焚和,月固不勝火。是此章多言火,益知此文之當為木與火矣。蓋木金二物皆畏火,故舉以為言,見火之為害大也。   【六】【注】所謂錯行。   【疏】水中有火,電也。乃焚大槐,霹靂也。陰陽錯亂,不順五行,故雷霆擊怒,驚駭萬物。人乖和氣,敗損亦然。   【釋文】《大絯》音駭,又音該,又胡待反。《水中有火乃焚大槐》司馬雲,水中有火,謂電也。焚,謂霹靂時燒大樹也。◎家世父曰:天地之大用,水火而已矣。水,陽也,而用陰;火,陰也,而用陽。人生陰陽之用,喜怒憂樂,愛惡生死,相爭相靡,猶水火也。兩陷者,水火之橫溢者也。螴當作蝀。爾雅釋天:螮蝀,虹也。螴蜳,猶言虹蜺。淮南說山訓天二氣則成虹。二氣者,陰陽之相薄者也。相薄而兩相爭勝,則虹蜺亦不得成。人心水火之爭,陽常舒而徐進,陰常慘而暴施。凡不平於心,皆陰氣之發也,故曰生火甚多。坎為月,月者,水氣之(積)〔精〕也,體陽而用陰也。火生而水不能勝之,所以兩陷而無所逃也。   【七】【注】苟不能忘形,則隨形所遭而陷於憂樂,左右無宜也。   【疏】不能虛志而忘形,域心執固,是以馳情於榮辱二境,陷溺於憂樂二邊,無處逃形。   【釋文】《兩陷》司馬云:兩,謂心與膽也。陷,破也。畏雷霆甚憂,心膽破陷也。《憂樂》音洛。   【八】【注】矜之愈重,則所在為難,莫知(二)所守,故不得成。   【疏】螴蜳,猶怵惕也。不能忘情,(忘)〔妄〕懷矜惜,故雖勞形怵慮而卒無所成。   【釋文】《螴》郭音陳,又楮允反,徐敕盡反。《蜳》郭音惇,又柱允反,徐敕轉反,李餘準反。司馬云:螴蜳,讀曰忡融,言怖畏之氣,忡融兩溢,不安定也。   【九】【注】所希跂者高而闊也。   【疏】心徇有為,高而且遠,馳情逐物,通乎宇宙。   【釋文】《若縣》音玄。   【一○】【注】非清夷平暢也。   【疏】遂心則慰喜,乖意則昏悶,遇境則沈溺,觸物則屯邅,既非清夷,豈是平暢!   【釋文】《慰暋》武巾反。李音昏,又音泯。慰,鬱也。暋,悶也。《沈屯》張倫反。司馬雲,沈,深也。屯,難也。   【一一】【注】內熱故也。   【疏】夫利者必有害,蟬鵲是也。纓纏於利害之間,內心恆熱,故生火多矣。   【一二】【注】眾人而遺利則和,若利害存懷,則其和焚也。   【疏】焚,燒也。眾人。猶俗人也,不能守分無為,而每馳心利害,內熱如火,故燒焰中和之性。   【一三】【注】大而闇則多累,小而明則知分。   【疏】月雖大而光圓,火雖小而明照。(諭)〔喻〕志大而多貪,不如小心守分。   【一四】【注】唯僓然無矜,遺形自得,道乃盡也。   【疏】僓然,放任不矜之貌。忘情利害,淡爾不矜,虛玄道理,乃盡於此也。   【釋文】《僓》音頹,又呼懷反。郭云:順也。   【校】(一)暋原誤睯,依世德堂本改。下釋文同。(二)世德堂本知作之。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一】。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二】   【一】【疏】監河侯,魏文侯也。莊子高素,不事有為,家業既貧,故來貸粟。   【釋文】《貸粟》音特,或一音他得反。《監河侯》古銜反。說苑作魏文侯。   【二】【疏】諾,許也。銅鐵之類,皆名為金,此非黃金也。待我歲終,得百姓租賦封邑之物乃貸子。   【釋文】《將貸》他代反。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一】周曰:『諾。我且南遊(一)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二】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三】』」   【一】【疏】波浪小臣,困於車轍,君頗有水以相救乎?   【釋文】《而呼》火故反。《鮒》音附。廣雅云:鰿也。鰿,音跡。《波臣》司馬云:謂波蕩之臣。   【二】【疏】西江,蜀江也。江水至多,北流者眾,惟蜀江從西來,故謂之西江是也。   【釋文】《激西》古狄反。   【三】【注】此言當理無小,苟其不當,雖大何益。   【疏】索,求。肆,市。常行海水鮒魚,波浪失於常處,升斗之水,可以全生,乃激西江,非所宜也。既其不救斯須,不如求我於乾魚之肆。此言事無大小,時有機宜,苟不逗機,雖大無益也。   【釋文】《早索》所白反。《枯魚》李云:猶乾魚也。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遊下有說字。   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大犗以為餌【一】,蹲乎會稽,投竿東海【二】,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錎,沒而下(鶩)〔騖〕(一),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蕩,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三】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製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四】。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五】。夫揭竿累,趣(二)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六】,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七】,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八】。   【一】【疏】任,國名,任國之公子。巨,大也。緇,黑繩也。犗,犍牛也。餌,鉤頭肉。既為巨鉤,故用大繩,懸五十頭牛以為餌。   【釋文】《任公子》如字,下同。李云:任,國名。《大鉤》本亦作釣。◎盧文弨曰:釣,舊訛約,宋本同,今改正。《巨緇》司馬云:大黑綸也。《犗》郭古邁反,云:犍牛也。徐音界。說文云:騬牛也。司馬云:犧牛也。騬,音繩。犍,紀言反。◎盧文弨曰:舊無牛字,據說文增。《為餌》音二。   【二】【疏】號為巨鉤,期年不得魚。蹲。踞也;踞,坐也。踞其山。   【釋文】《蹲》音存。《會》古外反。《稽》古兮反。會稽,山名,今為郡也。   【三】【疏】期年之外有大魚吞鉤,於是牽鉤陷沒,馳(驚)〔騖〕而下,揚其頭尾,奮其鱗鬐,遂使白浪如山,洪波際日。   【釋文】《期年》本亦作期,同。音基。言必久其事。後乃能感也。《錎沒》音陷。字林:猶陷字也。《騖揚》徐音務一本作驚。《鬐》徐(來)〔求〕(三)夷反。李音須。《憚》〔徒〕丹(末)反。◎慶藩案憚,古皆訓為畏難。(見論語學而篇朱注,秦策高注。)此言憚赫,憚者,盛威之名也。賈子解縣篇陛下威憚大信,(信與伸同。)亦此憚字之義。盛威為憚。盛怒亦為憚。大雅桑柔篇逢天僤怒是也。僤與憚同。(見王氏讀書雜志。)《赫》火百反。《千里》言千里皆懼。   【四】【疏】若魚,海神也。淛,浙江也。蒼梧,山名,在嶺南,舜葬之所。海神肉多,分為脯臘,自五嶺已北,三湘已東皆厭之。   【釋文】《若魚》司馬云:大魚名若,海神也。或云:若魚,猶言此魚。《而臘》音昔。《制河》諸設反。依字應作浙。漢書音義音逝。河亦江也,北人名水皆曰河。浙江,今在餘杭郡,後漢以為吳會分界。司馬云:浙江,今在會稽錢塘。◎慶藩案制河之制,釋文諸設反,字當作浙,謂浙水以東也。古制聲與浙同。論語顏淵篇片言可以折獄者,鄭注曰:魯讀折為制。書呂刑制以刑,墨子尚同篇製作折。   【五】【疏】末代季葉,才智輕浮,諷誦詞說,不敦玄道,聞得大魚,驚而相語。輕字有作輇字者,輇,量也。   【釋文】《輇》七全反,又(視)〔硯〕專反,又音權。李云:輇,量人也,本或作軨。軨,小也。本又或作輕。《諷說》方鳳反。   【六】【疏】累,細繩也。鯢鮒,小魚也。擔揭細小之竿繩,趨走溉灌之溝瀆,適得鯢鮒,難獲大魚也。   【釋文】《揭》其列其謁二反。《竿累》劣彼反,謂次足不得並足也。本亦作纍。司馬(雲)力追反,云:綸也。《趣》本又作趨,同。七須反。《灌瀆》司馬云:溉灌之瀆。《守鯢》五兮反。《鮒》音附,又音蒲。本亦作蒲。李云:鯢鮒,皆小魚也。   【七】【疏】干,求也。縣,高也。夫修飾小行,矜持言說,以求高名令(問)〔聞〕者,必不能大通於至道。字作縣(字)〔者〕,古懸字多不著心。   【八】【注】此言志趣不同,故經世之宜,小大各有所適也。   【疏】人間世道,夷險不常,自非懷豁虛通,未可以治亂,若矜名飾行,去之遠矣。   【校】(一)騖字依世德堂本改。趙諫議本作驚。(二)趙本趣作趨。(三)求字依世德堂本改。下徒末二字及硯字同。   儒以詩禮發冢,大儒臚傳曰:「東方作矣,事之何若?」【一】   【一】【疏】大儒,碩儒,謂大博士。從上傳語告下曰臚。臚,傳也。東方作,謂天曙日光起。儒弟子發冢為盜,恐天時曙,故催告之,問其如何將事。   【釋文】《臚》力於反,一音盧。蘇林注漢書云:上傳語告下曰臚。臚,猶行也。《傳》治戀反,又丈專反。向云:從上語下曰臚傳。一音張戀反,遽也。《東方作矣》司馬云:謂日出也。   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一】。詩固有之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伍施,死何含珠為【二】!』接其鬢,壓(一)其顪,儒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口中珠【三】!」   【一】【疏】小儒,弟子也。死人裙衣猶未解脫,捫其口中,知其有寶珠。   【釋文】《襦》而朱反。   【二】【疏】此是逸詩,久遭刪削。凡貴人葬者,口多含珠,故誦青青之詩刺之。   【釋文】《青青之麥》司馬云:此逸詩,刺死人也。《陵陂》彼宜反。《布施》始豉反。   【三】【注】詩禮者,先王之陳跡也,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故夫儒者乃有用之為姦,則跡不足恃(二)也。   【疏】接,撮也。擪,按也。顪,口也。控,打也。撮其鬢,按其口,鐵錐打,仍恐損珠,故安徐分別之。是以田恆資仁義以竊齊,儒生誦詩禮以發冢,由是觀之,聖跡不足賴。   【釋文】《壓》本亦作擪,同。乃協反。郭於琰反,又敕頰反。字林云:擪,一指按也。《其顪》本亦作噦,許穢反。司馬云:頤下毛也。《金椎》直追反。◎王念孫曰:儒以金椎控其頤,藝文類聚寶玉部引此,儒作而,是也。而,汝也。自未解裙襦以下,皆小儒答大儒之詞。言汝以金椎控其頤,徐別其頰,無傷其口中之珠也。而儒聲相近,上文又多儒字,故而誤作儒。《控》苦江反。《徐別》彼列反。   【校】(一)趙諫議本壓擪。(二)世德堂本恃作持。   老萊子之弟子出(一)薪,遇仲尼,反以告【一】,曰:「有人於彼,脩上而趨下【二】,末僂而後耳【三】,視若營四海【四】,不知其誰氏之子【五】。」   【一】【疏】老萊子。楚之賢人隱者也,常隱蒙山,楚王知其賢,遣使召為相。其妻采樵歸,見門前有車馬跡。妻問其故,老萊曰:「楚王召我為相。」妻曰:「受人有者,必為人所制,而之不能為人制也。」妻遂捨而去。老萊隨之,夫負妻戴,逃於江南,莫知所之。出取薪者,采樵也。既見孔子,歸告其師。   【釋文】《老萊子》楚人也。《出薪》出採薪也。   【二】【注】長上而促下也。   【釋文】《趨下》音促。李云:下短也。   【三】【注】耳卻近後而上僂。   【釋文】《末僂》李云:末上,謂頭前也,又謂背膂也。《後耳》司馬云:耳卻後。《卻近》附近之近。   【四】【注】視之儡然,似營他人事者。   【釋文】《視若營四海》夫勞形役智以應世務,失其自然者也。故堯有亢龍之喻,舜有卷僂之談,周公類之走狼,仲尼比之逸狗,豈不或信哉!《儡》律悲反,舊魚鬼反,又魚威反。   【五】【疏】脩,長也。趨,短〔也〕。末,肩背也。所見之士,下短上長,肩背傴僂,耳卻近後,瞻視高遠,所作悤悤,觀其儀容,似營天下,未知(子)之〔子〕族姓是誰。怪其異常,故發斯問。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出下有拾字。   老萊子曰:「是丘也。召而來【一】。」   【一】【疏】魯人孔丘,汝宜喚取。   仲尼至。曰:「丘!去汝躬矜與汝容知,斯為君子矣【一】。」   【一】【注】謂仲尼能遺形去知,故以為君子。   【疏】躬,身也。孔丘既至,老萊(未)〔謂〕語,宜遣汝身之躬飾,忘爾容貌心知,如此之時,可為君子。   【釋文】《去》起呂反。注同。《而》本又作女。◎盧文弨曰:今書而作汝。《躬矜》躬矜,(為)〔謂〕身矜脩善行。《容知》音智。容智,謂飾智為容好。   仲尼揖而退【一】,蹙然改容而問曰:「業可得進乎【二】?」   【一】【注】受其言也。   【疏】敬受其言,揖讓而退。   【二】【注】設問之,令老萊明其不可進。   【疏】蹙然,驚恐貌。謂仲尼所學聖跡業行,可得脩進,為世用(可)不?   【釋文】《蹙然》子六反。《業可得進乎》問可行仁義於世乎。《令老》力成反。   老萊子曰:「夫不忍一世之傷而驁萬世之患【一】,抑固窶邪,【二】亡其略弗及邪【三】?惠以歡為驁,終身之醜【四】,中民之行(一)進焉耳【五】,相引以名,相結以隱【六】。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所譽【七】。反無非傷也。動無非邪也【八】。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九】。柰何哉其載焉終矜(二)爾【一○】!」   【一】【注】一世為之,則其跡萬世為患,故不可輕也。   【疏】夫聖智仁義,救一時之傷;後執為姦,成萬世之禍。恃聖跡而驕謷,則陳恆之徒是也。亦有作騖(音)者,雲使萬代驅騖不息,亦是奔馳之義也。   【釋文】《而驁》本亦作敖,同。五報反。下同。下或作騖。   【二】【疏】固執聖跡,抑揚從己,失於本性,故窮窶。   【釋文】《窶》其矩反。   【三】【注】直任之,則民性不窶而皆自有,略無弗及之事也。   【疏】亡失本性,忽略生崖,故不及於真道。◎家世父曰:不忍一世之傷而貽萬世之患,自以為能經營天下也,而不知其心無所蓄備也。夫無所蓄備之謂窶矣,其智略又弗及也。郭象雲,直任之則民性不窶而皆自有,略無弗及之事,似失莊子本意。◎慶藩案亡讀如無。亡其,轉語也。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亡其言臣者賤不可用乎?(索隱:亡,猶輕蔑也,義不可通。)呂氏春秋愛類篇亡其不得宋且不義猶攻之乎?韓策又亡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謁乎?是凡言亡其,皆轉語詞也。   【四】【注】惠之而歡者,無惠則醜矣。然惠不可長,故一惠終身醜也。   【疏】夫以施惠為歡者,惠不可遍,故謷慢者多矣。是以用惠取人,適為怨府,故終身醜辱。   【五】【注】言其易進,則不可妄惠之。   【釋文】《之行》下孟反。《其易》以豉反。   【六】【注】隱,括;進(三)之謂也。   【疏】夫上智下愚,其性難改,中庸之人,易為進退。故聞堯之美,相引慕以利名,聞桀之惡,則結之以隱匿。   【釋文】《相結以隱》郭云:隱,括也。李云:隱,病患也。雖相引以名聲,是相結以病患。◎俞樾曰:李雲,隱,病患也。然病患非所以相結。郭注曰,隱,括;進之謂也。然隱括所以正曲木,亦非所以相結也。隱當訓為私。呂氏春秋圜道篇分定則下不相隱,高注曰:隱,私也。文選赭白馬賦恩隱周渥,李善引國語注曰:隱,私也。相結以隱,謂相結以恩私。舊說皆非。   【七】【注】閉者,閉塞。   【疏】贊譽堯之善道,非毀桀之惡跡,以此奔馳,失性多矣,故不如善惡兩忘,閉塞毀譽,則物性全矣。   【釋文】《譽堯》音餘。《而閉》一本文注並作門。   【八】【注】順之則全,靜之則正。   【疏】夫反於物性,無不傷損,擾動心靈,皆非正法。   【釋文】《反無非傷也》反,逆於理。《動無非邪也》似嗟反。動矜於是也。   【九】【注】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   【疏】躊躇從容,聖人無心,應機而動,興起事業,恆自從容,不逆物情,故其功每就。   【釋文】《聖人躊》音疇。《躇》直居反。《以興事以每成功》每者,每有成功也。躊躇者,從容也。從容興事,雖有成功,聖人不存,猶致弊跡。流毒百世。況動矜善行而載之不已哉!《不遠》於萬反。   【一○】【注】矜不可載,故遺而弗有也。   【疏】柰何,猶如何也。如何執仁義之跡,擾撓物心,運載矜莊,終身不替!此是老萊詆訶夫子之詞也。◎家世父曰:反,猶撥亂世而反之正。有所反則必有傷,有所動則必為邪。其反也,矜心之挾以爭也;其動也,矜心之載以出也。聽其自化,則無傷矣;無為而無不為,則非邪矣。   【校】(一)闕誤引張成二本行下俱有易字。(二)唐寫本矜上無終字。(三)趙諫議本括進作恬退。   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髮闚阿門【一】,曰:「予自宰路之淵,予為清江使河伯之所,漁者余且得予【二】。」   【一】【疏】宋國君,諡曰元,即宋元君也。阿。曲也,謂阿旁曲室之門。   【釋文】《宋元君》李云:元公也。案元公名佐,平(之)公〔之〕子。《阿門》司馬云:阿,屋曲簷也。   【二】【疏】自,從也。宰路,江畔淵名。姓余,名且,捕魚之人也。   【釋文】《宰路》李云:淵名,龜所居。《予為》如字,又於偽反。《使河》所吏反。《漁者》音魚。《余》音預。《且》子餘反。姓余,名且也。◎俞樾曰:史記龜筴傳作豫且。◎慶藩案豫預字同。   元君覺,使人占之,曰:「此神龜也。」   君曰:「漁者有餘且乎?」   左右曰:「有。」   君曰:「令余且會朝【一】。」   【一】【疏】命,召也。召令赴朝,問其所得。   【釋文】《覺》古孝反。《令》力成反。《會朝》直遙反。下同。   明日,余且朝。君曰:「漁何得?」   對曰:「且之網得白龜焉,其圓五尺。」   君曰:「獻若之龜。」   龜至,君再欲殺之,再欲活之,心疑,卜之,曰:「殺龜以卜吉【一】。」乃刳龜,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二】。   【一】【疏】心疑猶預,殺活再三,乃殺吉,遂刳龜也卜之。   【二】【疏】筭計前後,鑽之凡經七十二,筭計吉凶,曾不失中。   【釋文】《刳》口孤反。《鑽》左端反,又左亂反。◎慶藩案文選郭景純江賦注引司馬云:鑽,命卜,以所卜事而灼之。〔釋文闕〕。《遺筴》初革反。   仲尼曰:「神龜能見夢於元君,而不能避余且之網;知能七十二鑽而無遺筴,不能避刳腸之患。如是,則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也。【一】雖有至知,萬人謀之【二】。魚不畏網而畏鵜鶘【三】。去小知而大知明【四】,去善而自善矣【五】。嬰兒生無石師而能言,與能言者處也【六】。」   【一】【注】神知之不足恃也如是,夫唯靜然居其所能而不營於外者為全。   【疏】夫神智,不足恃也。是故至人之處世,忘形神智慮,與枯木同其不華,將死灰均其寂(魄)〔泊〕,任物冥於造化,是以孔丘大聖,因而議之。   【釋文】《見夢》賢遍反。《知能》音智,下及注同。《知有所困》一本作知有所不同。   【二】【注】不用其知而用眾謀。   【釋文】《至知》音智。下、注皆同。   【三】【注】網無情,故得魚。   【疏】網無情而得魚,(諭)〔喻〕聖人無心,故天下歸之。   【釋文】《鵜》徒兮反。《鶘》鵜鶘,水鳥也,一名淘河。   【四】【注】小知自私,大知任物。   【疏】小知取捨於心,大知無分別,遣閒奪之情,故無分別,則大知光明也。   【釋文】《去小》起呂反。下、注同。   【五】【注】去善則善無所慕,善無所慕,則善者不矯而自善也。   【疏】遣矜尚之小心,合自然之大善,故前文雲,離道以善,險德以行,又老經雲,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釋文】《不矯》居表反。   【六】【注】汎然無習而自能者,非跂而學彼也。   【疏】夫嬰兒之性,其不假師匠,年漸長大而自然能言者,非有心學之,與父母同處,率其本性,自然能言。是知世間萬物,非由運知,學而成之也。   【釋文】《石師》石者,匠名也。謂無人為師匠教之者也。一本作所師,又作碩師。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一】。」   【一】【疏】莊子,通人也。空有並照,其言弘博,不契俗心,是以惠施譏為無用。   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一】。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二】   【一】【疏】夫有用則同於夭折,無用則全其〔生〕崖,故知無用始可語其用。   【二】【疏】墊,掘也。夫六合之內,廣大無最於地,人之所用,不過容足,若使側足之外,掘至黃泉,人則戰慄不得行動。是知有用之物,假無用成功。   【釋文】《廁足》音側,又音測。《墊》丁念反。司馬崔云:下也。木又作塹,七念反,掘也。《致黃泉》致,至也。本亦作至。   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一】。」   【一】【注】聖應其內,當事而發;己言其外,以暢事情。情暢則事通,外明則內用,相須之理然也。   【疏】直置容足,不可得行,必借餘地,方能運用腳足,無用之理分明,故(取)老子云,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莊子曰:「人有能遊,且得不遊乎?人而不能遊,且得遊乎【一】?夫流遁之志,決絕之行,噫,其非至知厚德之任與【二】!覆墜而不反,火馳而不顧【三】,雖相與為君臣,時也,易世而無以相賤【四】。故曰(一)至人不留行焉【五】。   【一】【注】性之所能,不得不為也;性所不能,不得強為;故聖人唯莫之制,則同焉皆得而不知所以得也。   【疏】夫人稟性不同,所用各異,自有聞言如影響,自有智昏菽麥。故性之能者,不得不由性;性之無者,不可強涉;各守其分,則物皆不喪。   【釋文】《得強》其丈反。   【二】【注】非至厚則(二)莫能任其志行而信其殊能也。   【疏】流蕩逐物,逃遯不反,果決絕滅,因而不移,此之志行,極愚極鄙,豈是至妙真知深厚道德之所任用!莊子之意,謂其如此。   【釋文】《之行》下孟反。注同。《任與》音餘。   【三】【注】人之所好,不避是非,死生以之。   【疏】愚迷之類,執志({殼心})〔確〕然,雖復家被覆沒,身遭顛墜,亦不知悔反,馳逐物情,急如煙火,而不知回顧,流遁決絕,遂至於斯耳。   【釋文】《覆墜》直類反。《所好》呼報反。   【四】【注】所以為大齊同(三)。   【疏】夫時所賢者為君,才不應世者為臣,如舜禹應時相代為君臣也。故世遭革易,不可以為臣為君而相賤輕。流遁之徒,不知此事。   【五】【注】唯所遇而因之,故能與化俱。   【疏】夫世有興廢,隨而行之,是故達人曾無留滯。   【校】(一)唐寫本無曰字。(二)趙諫議本無則字。(三)世德堂本作所以為人齊同。 趙本作所以為人齊。齊,同也。   夫尊古而卑今,學者之流也【一】。且以狶韋氏之流觀今之世,夫孰能不波【二】,唯至人乃(一)能遊於世而不僻【三】,順人而不失己【四】。彼教不學【五】,承意不彼【六】。   【一】【注】古無所尊,今無所卑,而學者尊古而卑今,失其原矣。   【疏】夫步驟殊時,澆淳異世,古今情事,變化不同,而乃貴古賤今,深乖遠鑒,適滋為學小見,豈曰清通!   【二】【注】隨時因物,乃平泯也。   【疏】狶韋,三皇已前帝號也。以玄古之風御於今代,澆淳既章,誰能不波蕩而不失其性乎!斯由尊古卑今之弊也。   【釋文】《狶》虛豈反。《不波》波,高下貌。   【三】【注】當時應務,所在為正(二)。   【釋文】《不僻》匹亦反。   【四】【注】本無我,我何失焉!   【五】【注】教因彼性,故非學也。   【六】【注】彼意自然,故承而用之,則夫萬物各全其我。   【疏】獨有至德之人,順時而化彼,非學心而本性具足,不由學致也。承意不彼者,稟承教意以導性,而真道素圓,不彼教也。   【校】(一)唐寫本無乃字。(二)趙諫議本正作政。   目徹為明,耳徹為聰,鼻徹為顫,口徹為甘,心徹為知,知徹為德【一】。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二】,跈則眾害生【三】。物之有知者恃息【四】,其不殷,非天之罪【五】。天之穿之,日夜無降【六】,人則顧塞其竇【七】。胞有重閬【八】,心有天遊【九】。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豀【一○】;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一一】,大林(一)丘山之善於人也,亦神者不勝(二)【一二】。   【一】【疏】徹,通也。顫者,辛臭之事也。夫六根無壅,故徹;聰明不蕩於外,故為德也。   【釋文】《顫》舒延反。   【二】【注】當通而塞,則理有不泄而相騰踐也。   【釋文】《哽》庚猛反,塞也。《跈》女展反。郭云:踐也。廣雅云:履也,止也。本或作蹍,同。◎王念孫曰:郭注,當通而塞,則理有不泄而相騰踐也。釋文,跈,女展反。廣雅云:履也。止也。本或作蹍,同。案踐履與壅塞,二義不相比附。郭雲理有不泄而相騰踐,所謂曲說者也;本或作蹍,亦非也。今案跈讀為抮。抮,戾也。言哽塞而不止,則相乖戾,相乖戾則眾害生也。廣雅曰:抮、盭也。(盭與戾同。)方言曰:軫,戾也。郭璞曰:相了戾也。孟子告子篇紾兄之臂而奪之食,趙岐曰:紾,戾也。此雲哽而不止則跈,義並與抮同。   【三】【注】生,起也。   【四】【注】凡根生者無知,亦不恃息也。   【疏】天生六根,廢一不可。耳聞眼見,鼻臭心知,為於分內,雖用無咎。若乃目滯桑中之色,耳淫濮上之聲,鼻滋蘭麝之香,心用無窮之境,則天理滅矣,豈謂徹哉!故六根窮徹,則氣息通而生理全。   【五】【注】殷,當也。夫息不由知,由知然後失當,失當而後不通,故知恃息,息不恃知也。然知欲之用,制之由人,非不得已之符也。   【疏】殷,當也。或縱恣六根,馳逐前境;或竅穴哽塞,以害生崖;通蹍二徒,皆不當理。斯並人情之罪也,非天然之辜。   【釋文】《不殷》如字,一音於靳反。   【六】【注】通理有常運。   【疏】降,止也。自然之理,穿通萬物,自晝及夜,未嘗止息。◎家世父曰:物之有知恃息,息者氣也,而氣有厚薄純雜,天不能強而同之。爾雅釋言:殷,齊,中也。齊一則中矣,其不能齊,天之無如何者也。而天既授之以百骸九竅而使之自運焉,授之以心思而使之自化焉,務開通而已。說文:穿,通也。恢恢乎有餘地以自存則通矣。玉篇:降,伏也。言積氣之運無停伏也。郭象注,殷,當也。誤。◎俞樾曰:降,當作(

),即癃之籀文。素問宣明五氣篇膀胱不利為癃,又五常政大論篇其病癃閟。日夜無(

),謂不癃閟也。   【七】【注】無情任天,竇乃開。   【疏】竇,孔也。流俗之人,反於天理,壅塞根竅,滯溺不通。   【釋文】《其竇》音豆。   【八】【注】閬,空曠也。   【疏】閬,空也。言人腹內空虛,故容藏胃,藏胃空虛,故通氣液。   【釋文】《胞》普交反,腹中胎。《有重》直龍反。《閬》音浪。郭云:空曠也。   【九】【注】遊,不係也。   【疏】虛空。故自然之道遊其中。   【一○】【注】爭處也。   【疏】勃豀,爭鬥也。屋室不空,則不容受,故婦姑爭處,無復尊卑。   【釋文】《勃豀》音奚。勃,爭也。豀,空也。司馬云:勃豀,反戾也。無虛空以容其私,則反戾共鬥爭也。   【一一】【注】攘,逆。   【疏】鑿,孔也。攘,(則)逆也。自然之道,不遊其心,則六根逆,不順於理。   【釋文】《六鑿》在報反。《相攘》如羊反。郭云:逆也。司馬云:謂六情攘奪。◎慶藩案荀子哀公篇注引司馬云:六情相攘奪。較釋文多一相字。   【一二】【注】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也。   【疏】自然之理,有寄物而通者也。◎家世父曰:大林丘山之善於人,言所以樂乎大林丘山,為廣大容萬物之生也。說文: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鍇曰:申即引也。神者不勝,言發生萬物,不可勝窮也。   【校】(一)闕誤引張文二本林俱作棥。(二)唐寫本勝下有也字。   德溢乎名【一】,名溢乎暴【二】,謀稽乎誸【三】,知出乎爭【四】,柴生乎守【五】,官事果乎眾宜【六】。春雨日時,草木怒生,銚鎒於是乎始脩【七】,草木之到植者過半而不知其然【八】。   【一】【注】夫名高則利深,故脩德者過其當。   【疏】溢,深也。仁義五德,所以行之過多者,為尚名好勝故也。   【二】【注】夫禁暴則名美於德。   【疏】暴,殘害也。夫名者爭之器,名既過者,必更相賊害。內篇云:名者相軋者也。◎家世父曰:說文:暴,晞也。孟子暴之於民而民受之,荀子富國篇聲名足以暴炙之,皆表暴之意。德溢乎名,言德所以洋溢,名為之也;名溢乎暴,言名所以洋溢,表暴以成之也。五句並同一意。郭象雲,禁暴則名美於德,恐誤。   【三】【注】誸,急也。急而後考其謀。   【疏】稽,考也。誸,急也。急難之事,然後校謀計。   【釋文】《誸》音賢。郭音玄,急也。向本作弦,云:堅正也。   【四】【注】平往則無用知。   【疏】夫運心知以出境,則爭鬥斯至。   【五】【注】柴,塞也。   【疏】柴,塞也。守,執也。域情執固而所造不通。   【釋文】《柴》柴,積也。郭云:塞也。   【六】【注】眾之所宜者不一,故官事立也。   【疏】夫置官府,設事條者,須順於眾人之宜便,若求逆之,則禍亂生。◎俞樾曰:論語子路篇行必果,皇侃義疏曰:果,成也。眾有所宜而後官事以成,故曰官事果乎眾宜。   【七】【注】夫事物之生皆有由。   【疏】銚,耜之類也。鎒,鋤也。青春時節,時雨之日,凡百草木,萌動而生,於是農具方始脩理。此明順時而動,不逆物情也。   【釋文】《銚》七遙反,削也。能有所穿削也。又他堯反。《鎒》乃豆反。似鋤,田具也。   【八】【注】夫事由理發,故不覺(一)。   【疏】植,生也。銚鎒既脩,芸除萑葦,幸逢春日,鋤罷到生,良由時節使然,不可以人情均度。是知製法立教,必須順時。   【釋文】《到植》時力反,又音值,立也。本亦作置。司馬云:鋤拔反之更生者曰到植。◎盧文弨曰:到,古倒字。   【校】(一)趙諫議本覺作齊。   靜然可以補病【一】,眥〈搣,中"扌改女"〉可以休(一)老【二】,寧可以止遽【三】。雖然,若是,勞者之務也,非佚者之所未嘗過而問焉【四】。聖人之所以駴天下,神人未嘗過而問焉【五】;賢人所以駴世,聖人未嘗過而問焉【六】;君子所以駴國,賢人未嘗過而問焉【七】;小人所以合時,君子未嘗過而問焉【八】。演門有親死者,以善毀爵為官師,其黨人毀而死者半【九】。堯與許由天下,許由逃之;湯與務光,務光怒之,【一○】紀他聞之,帥弟子而踆於窾水,諸侯弔之,三年,申徒狄因以踣河【一一】。荃(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一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一三】。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一四】!」   【一】【注】非不病也。   【疏】適有煩躁之病者,簡靜可以療之。   【二】【注】非不老也。   【疏】翦齊髮鬢,滅(三)狀貌也。衰老之容,以此而沐浴。   【釋文】《眥》子斯反,徐子智反。亦作揃,子淺反。三蒼云:揃,猶翦也。玉篇云:滅也。◎慶藩案蕭該漢書音義引司馬云:眥,視也。釋文闕。《〈搣,中"扌改女"〉》本亦作搣,音滅。又武齊反。字林云:〈木此〉也。〈木此〉,音千米反。◎盧文弨曰:舊米作未,今從宋本。◎家世父曰:釋文眥〈搣,中"扌改女"〉可以休老,〈搣,中"扌改女"〉,本亦作搣。廣韻:搣,按也,摩也。似謂以兩手按摩目眥,然與上下二句文義不類。眥〈搣,中"扌改女"〉,當謂左右眥不能流盼,可以閉目養神,故曰休老。又案:〈搣,中"扌改女"〉與搣通,眥,目厓也,眥〈搣,中"扌改女"〉,猶雲目陷。   【三】【注】非不遽也。   【疏】遽,疾速也。夫心性悤迫者,安靜可以止之。   【四】【注】若是猶有勞,故佚者超然不顧。   【疏】夫止遽以寧,療躁以靜者,(以)對治之術,斯乃小學之人,勞役神智之事務也,豈是體道之士,閒逸之人,不勞不病之心乎!風采清高,故未嘗暫過而顧問焉。   【釋文】《非佚》音逸。   【五】【注】神人即聖人也,聖言其外,神言其內。   【疏】駭,驚也。神者,不測之號;聖者,顯跡之名;為其垂教動人,故不過問。   【釋文】《以駴》戶楷反。王云:謂改百姓之視聽也。徐音戒,謂上不問下也。   【六】【疏】證空為賢,並照為聖,從深望淺,故不問之。   【七】【疏】何以人物君子故駭動諸侯之國,賢人捨有,故不問。   【八】【注】趨步各有分,高下各有等。   【疏】夫趨世小人,苟合一時,如田恆之徒,無足可貴,故淑人君子鄙而不顧也。   【九】【注】慕賞而孝,去真遠矣,斯尚賢之過也。   【疏】〔演門〕,東門也。亦有作寅者,隨字讀之。東門之孝,出自內心,形容外毀,惟宋君嘉其至孝,遂加爵而命為卿。鄉黨之人,聞其因孝而貴,於是強哭詐毀,矯性偽情,因而死者,其數半矣。   【釋文】《演門》以善反。宋城門名。   【一○】【疏】堯知由賢,禪以九五,灑耳辭退,逃避箕山。湯與務光,務光不受,訶罵瞋怒,遠之林籟。斯皆率其本性,腥臊榮祿,非關矯偽以慕聲名。   【一一】【注】其波蕩傷性,遂至於此。   【疏】姓申徒,名狄;姓紀,名佗;並隱者。聞湯讓務光,恐其及己,與弟子蹲踞水旁。諸侯聞之,重其廉素,時往弔慰,恐其沈沒。狄聞斯事,慕其高名,遂赴長河,自溺而死。波蕩失性,遂至於斯矣。   【釋文】《紀他》徒何反。《而踆》音存。字林云:古蹲字。徐七旬反,又音尊。《窾水》音款,又音科。司馬云:水名。《弔之》司馬雲,恐其自沈,故弔之。《踣》徐芳附反,普豆反。字林云:僵也。李云:頓也。郭薄杯反。◎盧文弨曰:二音之間,當有又字。下似此者不盡出。   【一二】【疏】筌,魚笱也,以竹為之,故字從竹。亦有從草者,(意)蓀(筌)〔荃〕也,香草也,可以餌魚,置香於柴木蘆葦之中以取魚也。蹄,兔罝也,亦兔(彊)〔弶〕(四)也,以繫係兔腳,故謂之蹄。此二事,譬也。   【釋文】《荃》七全反,崔音孫,香草也,可以餌魚。或雲;積柴水中,使魚依而食焉。一云:魚笱也。◎盧文弨曰:案如或所云,是潛也。見詩周頌。《蹄》大兮反,兔罥也。又云:兔弶也,係其腳,故曰蹄也。罥音古縣反。弶,音巨亮反。   【一三】【疏】此合(諭)〔喻〕也。意,妙理也。夫得魚兔本因筌蹄,而筌蹄實異魚兔,亦(由)〔猶〕玄理假於言說,言說實非玄理。魚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絕。   【一四】【注】至於兩聖無意,乃都無所言也。   【疏】夫忘言得理,目擊道存,其人實稀,故有斯難也。   【釋文】《得夫》音符。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休作沐,高山寺本同。(二)趙諫議本作筌,下同。(三)劉文典補正云:當作〈搣,中"扌改女"〉。(四)弶字依釋文改。   雜篇寓言第二十七【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   寓言十九【一】,重言十七【二】,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三】。   【一】【注】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九見信。   【疏】寓,寄也。世人愚迷,妄為猜忌,聞道己說,則起嫌疑,寄之他人,則十言而信九矣。故鴻蒙、雲將、肩吾、連叔之類,皆寓言耳。   【釋文】《寓言十九》寓,寄也。以人不信己,故託之他人,十言而九見信也。   【二】【注】世之所重,則十言而七見信。   【疏】重言,長老鄉閭尊重者也。老人之言,猶十信其七也。   【釋文】《重言》謂為人所重者之言也。◎家世父曰:重,當為直容切。廣韻:重,複也。莊生之文,注焉而不窮,引焉而不竭者是也。郭雲世之所重,作柱用切者,誤。   【三】【注】夫卮,滿則傾,空則仰,非持故也。況之於言,因物隨變,唯彼之從,故曰日出。日出,謂日新也,日新則盡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盡則和也。   【疏】卮,酒器也。日出,猶日新也。天倪,自然之分也。和,合也。夫卮滿則傾,卮空則仰,空滿任物,傾仰隨人。無心之言,即卮言也,是以不言,言而無係傾仰,乃合於自然之分也。又解:卮,支也。支離其言,言無的當,故謂之卮言耳。   【釋文】《卮言》字又作卮,音支。字略云:卮,圓酒器也。李起宜反。王雲;夫卮器,滿即傾,空則仰,隨物而變,非執一守故者也;施之於言,而隨人從變,己無常主者也。司馬云:謂支離無首尾言也。◎盧文弨曰:卮,舊作巵。案說文作(

),下從(

),今多省作卮。若作卮,則不必雲又作矣。《天倪》音宜,徐音詣。   寓言十九,藉外論之【一】。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二】;非吾罪也,人之罪也【三】。與己同則應,不與己同則反【四】;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五】。   【一】【注】言出於己,俗多不受,故借外耳。肩吾連叔之類,皆所借者(一)也。   【疏】藉,假也,所以寄之(也)〔他〕人。十言九信者,為假託外人論說之也。   【釋文】《藉》郭云:藉,借也。李云:因也。   【二】【注】父之譽子,誠多不信,然時有信者,輒以常嫌見疑,故借外論也。   【疏】媒,媾合也。父談其子,人多不信,別人譽之,信者多矣。   【釋文】《譽之》音餘。注同。   【三】【注】己雖信,而懷常疑者猶不受,寄之彼人則信之,人之聽有斯累也。   【疏】吾,父也。非父談子不實,而聽者妄起嫌疑,致不信之過也。   【四】【注】互相非也。   【疏】夫俗人顛倒,妄為(藏)〔臧〕否,與己同見則應而為是,與己不同則反而非之。   【五】【注】三異同處,而二異訟其所取,是必於不訟者俱異耳,而獨信其所是,非借外如何!   【疏】夫迷執同異,妄見是非,同異既空,是非滅矣。   【校】(一)世德堂本借下無者字。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為耆艾【一】。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一)者,是非先也【二】。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三】。   【一】【注】以其耆艾,故俗共重之,雖使言不借外,猶十信其七。   【疏】耆艾,壽考者之稱也。已自言之,不藉於外,為是長老,故重而信之,流俗之人,有斯迷妄也。   【釋文】《耆艾》五蓋反。   【二】【注】年在物先耳,其餘本末,無以待人,則非所以先也。期,待也。   【疏】期,待也。上下為經,傍通曰緯。言此人直(置)〔是〕以年老居先,亦無本末之智,故待以耆宿之禮,非關道德可先也。◎家世父曰:已言者,已前言之而復言也。爾雅釋詁;耆艾,長也。艾,歷也。郭璞註:長者多更歷。釋名;六十曰耆;耆,指也,指事使人也。是耆艾而先人之義。經緯本末,所以先人,人亦以是期之。重言之不倦,提撕警惕,人道(如)〔於〕是乎存。   【三】【注】直是陳久之人耳,而俗便共信之,此俗之所以為安故而習常也。   【疏】無禮義以先人,無人倫之道也,直是陳久之人,故重之耳。世俗無識,一至於斯。   【校】(一)高山寺本年耆二字作來。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一】。不言則齊,【二】齊與言不齊【三】,言與齊不齊也【四】,故曰(一)無言。【五】言無言,終身言,未嘗不言【六】;終身不言,未嘗不言【七】。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八】惡乎然?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惡乎可?可於可。惡乎不可?不可於不可。【九】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一○】,無物不然,無物不可【一一】。非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孰得其久【一二】!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一三】,始卒若環【一四】,莫得其倫【一五】,是謂天均。天均者天倪也【一六】。   【一】【注】夫自然有分而是非無主,無主則曼衍矣,誰能定之哉!故曠然無懷,因而任之,所以各終其天年。   【疏】曼衍,無心也。隨日新之變轉,合天然之倪分,故能因循萬有,接物無心;所以窮造化之天年,極生涯之遐壽也。   【釋文】《曼衍》以戰反。   【二】【疏】夫理處無言,言則乖當,故直置不言而物自均等也。◎家世父曰:不言則齊,謂與為卮言,曼衍以窮年,猶之不言也。卮言之言,隨乎言而言之,隨乎不言而言之;有言而固無言,無言而固非無言,是之謂天倪。   【三】【疏】齊,不言也。不言與言,既其不一,故不齊也。   【四】【注】付之於物而就用其言,則彼此是非,居然自齊。若不能因彼而立言以齊之,則我與萬物復不齊耳。   【釋文】《復不》扶又反。下同。   【五】【注】言彼所言,故雖有言而我竟不言也。   【疏】夫以言遣言,言則無盡,縱加百非,亦未偕妙。唯當凝照聖人,智冥動寂,出處默語,其致一焉,故能無言則言,言則無言也,豈有言與不言之別,齊與不齊之異乎!故曰言無言也。   【六】【注】雖出吾口,皆彼言耳。   【七】【注】據出我口。   【疏】此復解前言無言義。   【八】【疏】夫各執自見,故有可有然。自他既空,然可斯泯。   【九】【注】自。由也。由彼我之情偏,故有可不可。   【疏】惡乎,猶於何也。自他並空,物我俱幻,於何處而有可不可?於何處〔而〕(二)有然不然?以此推窮,然可自息。斯復解前有自而然可義也。   【釋文】《惡乎》音烏。下同。   【一○】【注】各自然,各自可。   【一一】【注】統而言之,則無可無不可,無可無不可而至也。   【疏】夫俗中之物,倒置之徒,於無然而固然,於不可而執可也。   【一二】【注】夫唯言隨物制而任其天然之分者,能無夭落。   【疏】自非隨日新之變,達天然之理者,誰能證長生久視之道乎!言得之者之至也。   【一三】【注】雖變化相代,原其氣則一。   【疏】禪,代也。夫物云云,稟之造化,受氣一種而形質不同,運運遷流而更相代謝。   【釋文】《皆種》章勇反。   【一四】【注】於今為始者,於昨已復為卒也。   【疏】物之遷貿,譬彼循環,死去生來,終而復始。此出禪代之狀也。   【一五】【注】理自爾,故莫得。   【疏】倫,理也。尋索變化之道,竟無理之可致也。   【一六】【注】夫均齊者豈妄哉?皆天然之分。   【疏】均,齊也。此總結以前一章之(是)〔義〕,謂天然齊等之道,即(以)〔此〕齊均之道,亦名自然之分也。◎家世父曰:言相生猶萬物之相禪也。萬物有種,生發至於無窮,而不能執一形以相禪。言有種而推衍至於無窮,不能執一言以為始。始卒無有端倪,是之(為)〔謂〕天均。   【校】(一)高山寺本曰下有言字。(二)而字依上句補。   莊子謂惠子曰:「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一】,始時所是,卒而非之【二】,未知今之所謂是之非五十九非也【三】。」   【一】【注】與時俱也(一)。   【疏】夫運運不停,新新流謝,是以行年六十而與年俱變者也。然莊惠相逢,好談玄道,故遠稱尼父以顯變化之方。   【二】【注】時變則俗情亦變,乘物以遊心者,豈異於俗哉!   【三】【注】變者不停,是不可常。   【疏】夫人之壽命,依年而數,年既不定,數豈有耶!是以去年之是,於今非矣。故知今年之是,還是去歲之非;今歲之非,即是來年之是。故容成氏曰,除日無歲也。   【校】(一)趙諫議本也作化。   惠子曰:「孔子勤志服知也【一】。」   【一】【注】謂孔子勤志服膺而後知,非能任其自化也。此明惠子不及聖人之韻遠矣。   【疏】服,用也。惠施未達,抑度孔子,謂其勵志勤行,用心學道,故至斯智,非自然任化者也。   莊子曰:「孔子謝之矣,而其未之嘗言【一】。孔子云:『夫受才乎大本,復靈以生【二】。』鳴而當律,言而當法【三】,利義陳乎前,而好惡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四】。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五】。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六】!」   【一】【注】謝變化之自爾,非知力之所為,故隨時任物而不造言也。   【疏】謝,代也。而,汝也。未,無也。言尼父於勤服之心久已代謝,汝宜復靈,無復浪言也。   【二】【注】若役其才知而不復其本靈,則生亡矣。   【疏】夫人稟受才智於大道妙本,復於靈命以盡生涯,豈得勤志役心,乖於造物!此是莊子述孔丘之語訶抵惠施也。   【釋文】《才知》音智。   【三】【注】鳴者,律之所生;言者,法之所出;而法律者,眾之所為,聖人就用之耳,故無不當,而未之嘗言,未之嘗為也。   【疏】鳴,聲也。當,中也。尼父聖人,與陰陽合德,故風韻中於鍾律,言教考於模範也哉!   【四】【注】服,用也。我無言也,我之所言,直用人之口耳,好惡是非利義之陳,未始出吾口也。   【疏】仁義利害,好惡是非,逗彼前機,應時陳說,雖復言出於口而隨前人,即是用眾人之口矣。   【釋文】《而好》呼報反。注同。《惡》烏路反。注同。   【五】【注】口所以宣心,既用眾人之口,則眾人之心用矣,我順眾心,則眾心信矣,誰敢逆立哉!吾因天下之自定而定之,又何為乎!   【疏】隨眾所宜,用其心智,教既隨物,物以順之,如草從風,不敢逆立,因其本靜,隨性定之,故定天下之定也。   【釋文】《蘁》音悟,又五各反,逆也。   【六】【注】因而乘之,故無不及。   【疏】已,止也。彼,孔子也。重勗惠子,止而勿言,吾徒庸淺,不能逮及。此是莊子歎美宣尼之言。   曾子再仕而心再化【一】,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鍾而(一)不洎,吾心悲【二】。」   【一】【疏】姓曾,名參,孔子弟子。再仕之義,列在下文。   【二】【注】洎,及也。   【疏】六斗四升曰釜,六斛四斗曰鍾。洎,及也。曾參至孝,求祿養親,故前仕親在,祿雖少而歡樂;後仕親沒,祿雖多而悲悼;所謂再化,以悲樂易心,為不及養親故也。   【釋文】《三釜》小爾雅云:六斗四升曰釜。《心樂》音洛。下注同。《不洎》其器反。   【校】(一)世德堂本無而字。   弟子問於仲尼曰:「若參者,可謂無所縣其罪乎【一】?」   【一】【注】縣,係也。謂參仕以為親,無係祿之罪也。   【疏】縣,係也。門人之中,無的姓諱,當是四科十哲之流也。曾參仁孝,為親求祿,雖復悲樂,應無係罪。門人疑此,咨問仲尼也。   【釋文】《參》所金反。《無所縣》音玄。下同。《其罪乎》縣,係也。心再化於祿,所存者親也。雖係祿而無係於罪也。《以為》於偽反。   曰:「既已縣矣【一】。夫無所縣者,可以有哀乎【二】?彼視三釜三千鍾,如觀(一)雀蚊虻相過乎前也【三】。」   【一】【注】係於祿以養也。   【釋文】《以養》羊尚反。下同。   【二】【注】夫養親以適,不問其具。若能無係,則不以貴賤經懷,而平和怡暢,盡色養之宜矣。   【疏】夫孝子事親,務在於適,無論祿之厚薄,盡於色養而已,故有庸賃而稱孝子,三仕猶為不孝。參既心存哀樂,得無係祿之罪乎!夫唯無係者,故當無哀樂也。   【三】【注】彼,謂無係也。夫無係者,視榮祿若蚊虻鳥雀之在前而過去耳,豈有哀樂於其間哉!   【疏】彼,謂無係之人也。鳥雀大,以諭千鍾,蚊虻小,以比三釜。達道之人,無心係祿,千鍾三釜,不覺少多。猶如鳥雀蚊虻相與飛過於前矣,決然而已,豈係之哉!   【釋文】《如鸛》本亦作觀,同。古亂反。◎盧文弨曰:今書作觀。《蚊》音文。《虻》孟庚反。司馬云:觀雀飛疾,與蚊相過,忽然不覺也。王云:鸛蚊取大小相縣,以喻三釜三千鍾之多少。元嘉本作如鸛蚊,無虻字。◎俞樾曰:雀字衍文也。釋文雲。元嘉本作如鸛蚊,無虻字。則陸氏所據本尚未衍雀字,故元嘉本作鸛蚊。陸氏但言其無虻字,不言其無雀字也。惟鸛與蚊虻,一鳥一蟲,取喻不倫。王雲,謂取大小相縣,以喻三釜三千鍾之多少。此不然也。夫至人之視物,一吷而已,豈屑屑於三釜三千鍾之多寡,而必分別其為鸛為蚊乎!今案釋文雲,鸛本作觀。疑是古本如此。其文蓋曰,彼視三釜三千鍾,如觀蚊虻相過乎前也。淮南子俶真篇毀譽之於己,猶蚊虻之一過也。義與此同。因觀誤作鸛,則鸛蚊虻三字不倫,乃有刪一虻字,使蚊與鸛兩文相稱者,元嘉本是也;又有增一雀字,使鸛雀與蚊虻兩文相稱者,今本是也。皆非莊子之舊矣。   【校】(一)趙諫議本觀作鸛。闕誤同,引張君房本云:鸛雀作觀鳥雀。   顏成子游謂東郭子綦曰:「自吾聞子之言,一年而野【一】,二年而從【二】,三年而通【三】,四年而物【四】,五年而來【五】,六年而鬼入【六】,七年而天成【七】,八年而不知死,不知生,【八】九年而大妙【九】。   【一】【注】外權利也。   【疏】居在郭東,號曰東郭,猶是齊物篇中南郭子綦也。子游,子綦弟子也。野,質樸也。聞道一年,學心未熟,稍能樸素,去浮華耳。   【釋文】《子綦》音其。   【二】【注】不自專也。   【疏】順於俗也。   【三】【注】通彼我也。   【疏】不滯境也。   【四】【注】與物同也。   【疏】與物同也。   【五】【注】自得也。   【疏】為眾歸也。   【六】【注】外形骸也。   【疏】神會理物。   【七】【注】無所復為。   【疏】合自然成。   【釋文】《所復》扶又反。   【八】【注】所遇皆適而安。   【疏】智冥造物,神合自然,故不覺死生聚散之異也。   【九】【注】妙,善也。善惡同。故無往而不冥。此言久聞道,知天籟之自然,將忽然自忘,則穢累日去以至於盡耳。   【疏】妙,精微也。聞道日久,學心漸著,故能超四句,絕百非,義極重玄,理窮眾妙,知照弘博,故稱大也。   【釋文】《天籟》力帶反。   生有為,死也【一】。勸公,以其(一)死也,有自也【二】;而生陽也,無自也【三】。而果然乎【四】?惡乎其所適?惡乎其所不適【五】?天有曆數,地有人據,吾惡乎求之【六】?莫知其所終,若之何其無命也【七】?莫知其所始,若之何其有命也【八】?有以相應也,若之何其無鬼邪【九】?無以相應也,若之何其有鬼邪?【一○】」   【一】【注】生而有為則喪其生。   【疏】處生人道,沈溺有為,適歸死滅也。   【釋文】《則喪》息浪反。   【二】【注】自,由也。由有為,故死;由私其生,故有為。今所以勸公者,以其死之由私耳。   【疏】公,平也。自,由也。所以人生(也)〔而〕動之死地者,(猶)〔由〕私愛其生,不能公正,故勸導也。   【三】【注】夫生之陽,遂以其絕跡無為而忽然獨爾,非有由也。   【疏】感於陽氣而有此生,既無所由從,故不足私也。   【四】【疏】果,決定也。陽氣生物,決定如此。   【五】【注】然而果然,故無適無不適而後皆適,皆適而至也。   【疏】夫氣聚為生,生不足樂;氣散為死,死不足哀;生死既齊,哀樂斯泯。故於何處而可適,於何處而不可適乎?所在皆適耳。   【釋文】《惡乎》音烏。下同。   【六】【注】皆已自足。   【疏】夫星曆度數,玄象麗天;九州四極,人物依據;造化之中,悉皆具足,吾於何處分外求之也?   【釋文】《天有曆》一本作天有曆數。   【七】【注】理必自終,不由於知,非命如何?   【疏】夫天地晝夜,人物死生,尋其根由,莫知終始。時來運去,非命如何!其無命者,言有命也。   【八】【注】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謂之命,似若有意也,故又遣命之名以明其自爾,而後命理全也。   【疏】夫死去生來。猶春秋冬夏,既無終始,豈其命乎?其有命者,言無命也。此又遣(其)〔有〕命也。   【九】【注】理必有應,若有神靈以致之也。   【疏】鬼,神識也。夫耳眼應於聲色,心智應於物境,義同影響,豈無靈乎?其無鬼者,言其有之也。   【一○】【注】理自相應,相應不由於故也,則雖相應而無靈也。   【疏】夫人睡中,則不知外物,雖有眼耳,則不應色聲。若其有靈,如何不應?其有鬼者,言其無也。此又遣其有也。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其下有私字。   眾罔兩問於景(一)曰:「若向也俯而今也仰,向也括〔撮〕(二)而今也被髮,向也坐而今也起,向也行而今也止,何也【一】?」   【一】【疏】罔兩,影外微陰也。斯寓言者也。若,汝也。俯,低頭也。撮,束髮也。汝坐起行止,唯形是從,以此測量,必因形乃有。言不待,厥理未詳。設此問答,以彰獨化耳。   【釋文】《景》音影,又如字。本或作影。◎盧文弨曰:影字係陶弘景所撰,非古字。《也括》古活反。司馬云:謂括髮也。《被髮》皮寄反。   【校】(一)趙諫議本景作影,下同。(二)撮字依成疏及闕誤引張君房本補。   景曰:「搜搜(一)也,奚稍問也【一】!予有而不知其所以。【二】予,蜩甲也,蛇蛻也,似之而非也【三】。火與日,吾屯也;陰與夜,吾代也【四】。彼吾所以有待邪【五】?而況乎以〔無〕(二)有待者乎【六】!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陽則我與之強陽。強陽者又何以有問乎【七】?」   【一】【注】運動自爾,無所稍問。   【疏】叟叟,無心運動之貌也。奚,何也。景答云:我運動無心,蕭條自得,無所可待,獨化而生,汝無所知,何勞見問也?   【釋文】《搜搜》本又作叟,同。素口反,又素刀反,又音蕭。向云:動貌。   【二】【注】自爾,故不知所以。   【疏】予,我也。我所有行止,率乎造物,皆不知所以,悉莫辯其然爾,豈有待哉!   【三】【注】影似形而非形。   【疏】蜩甲,蟬殼也。蛇蛻,皮也。夫蠐螬變化而為蟬,蛇從皮內而蛻出者,皆不自覺知也,而蠐螬滅於前,蟬自生於後,非因蠐螬而有蟬,蟬亦不待蠐螬而生也。蛇皮之義,亦復如之。是知一切萬有,無相因待,悉皆獨化,僉曰自然。故影云:我之因待,同蛇蛻蜩甲,似形有而實非待形者也。   【釋文】《蜩甲》音條。司馬云:蜩甲。蟬蛻皮也。《蛇蛻》音帨,又吐臥反,又始銳反。   【四】【疏】屯,聚也。代,謝也。有火有日,影即屯聚,逢夜逢陰,影便代謝。若其(同)〔因〕形有影,故當不待火日。陰夜有形而無影,將知影必不待形,而獨化之理彰也。   【釋文】《吾屯》徒門反,聚也。◎慶藩案文選謝靈運游南亭詩注引司馬云:屯,聚也。火日明而影見,故曰吾聚也;陰闇則影不見,故曰吾代也。夜代,謂使得休息也。釋文闕。   【五】【疏】吾所以有待者,火日也。必其不形,火日亦不能生影也,故影亦不待於火日也。   【六】【注】推而極之,則今之(所謂)(三)有待者(率)〔卒〕(四)(至)於無待,而獨化之理彰(矣)(五)。   【疏】況乎有待者形也,必無火日,形亦不能生影,不待形也。夫形之生也,不用火日,影之生也,豈待形乎!故以火日況之,則知影不待形明矣。形影尚不相待,而況他物乎!是知一切萬法,悉皆獨化也。◎家世父曰:火日出而景生焉,陰夜而景潛焉。屯(向)〔者〕,草木之始生也;代者,更也,替也,有相替者而吾固休也。景之與形相待也,又待火日而動,待陰夜而休。彼吾所以相待,又有待也。有待,故不為物先,待焉而即應,故亦與物〔無〕忤。景之隨形,各肖其人之情態,虛而與之委蛇。此莊生應世之大旨也。   【七】【注】直自強陽運動,相隨往來耳,無意,不可問也。   【疏】彼者,形也。強陽,運動之貌也。夫往來運動,形影共時,既無因待,咸資獨化。獨化之理,妙絕名言,名言問答,其具之矣。   【校】(一)趙諫議本搜作叟。(二)無字依郭注及闕誤引張君房本補。(三)所謂二字依趙本刪。(四)卒字依趙本改。(五)至字矣字依趙本刪。   陽子居南之沛,老聃西遊於秦,邀於郊,至於梁而遇老子【一】。老子中道仰天而歎曰:「始以汝為可教,今不可也【二】。」   【一】【疏】姓楊,名朱,字子居。之,往也。沛,彭城,今徐州是也。邀,遇也。梁國,今汴州也。楊朱南邁,老子西遊,邂逅逢於梁宋之地,適於郊野而與之言。   【釋文】《陽子居》姓楊,名朱,字子居。《之沛》音貝。《邀》古堯反,要也,遇也。玉篇云:求也,抄也,遮也。   【二】【疏】昔逢楊子,謂有道心;今見矜誇,知其難教。嫌其異俗,是以傷嗟也。   陽子居不答【一】。至舍,進盥漱巾櫛,脫履戶外,膝行而前【二】曰:「向者弟子欲請夫子,夫子行不閒,是以不敢。今閒矣,請問其過。【三】」   【一】【疏】自覺己非,默然悚愧。   【二】【疏】盥,灑也。櫛,梳也。屆逆旅之舍,至止息之所,於是進水漱灑,執持巾櫛,肘行膝步,盡禮虔恭,殷勤請益,庶蒙鍼艾也。   【釋文】《盥》音管。小爾雅云:澡也,灑也。《漱》所又反。《巾櫛》莊乙反。   【三】【疏】向被抵訶,欲請其過,正逢行李,未有閒庸。今至主人,清閒無事,庶聞責旨,以助將來也。   【釋文】《不閒》音閑。下同。一音如字。   老子曰:「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一】?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二】。」   【一】【注】睢睢盱盱,跋扈之貌。人將畏難而疏遠。   【疏】睢盱,躁急威權之貌也。而,汝也。跋扈威勢,矜莊燿物,物皆哀悼,誰將汝居處乎?   【釋文】《睢睢》郭呼維反,徐許圭反。《盱盱》香於反,又許吳反,又音虛。廣雅云:睢睢盱盱,元氣也。而,汝也。言汝與元氣合德,去其矜驕,誰復能同此心?解異郭義。《跋》步末反。《畏難》乃旦反。《疏遠》於萬反。   【二】【疏】夫人廉潔貞清者,猶如汙辱也;盛德圓滿者,猶如不足也。此是老子引道德經以戒子居也。   陽子居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一】!」   【一】【疏】蹙然,慚悚也。既承教旨,驚懼更深,稽首虔恭,敬奉尊命也。   【釋文】《蹴》子六反。   其往也,舍者迎將,其家公執席,妻執巾櫛,舍者避席,煬者避灶【一】。其反也,舍者與之爭席矣【二】。   【一】【注】尊形自異,故憚而避之也。   【疏】將,送也。家公,主人公也。煬,然火也。楊朱往沛,正事威容,舍息逆旅,主人迎送,夫執氈席,妻捉梳巾,先坐之人避席而走,然火之者不敢當灶,威勢動物,一至於斯矣。   【釋文】《家公》李云:主人公也。一讀舍者迎將其家為句。《煬》羊尚反,又音羊向反,炊也。   【二】【注】去其誇矜故也。   【疏】從沛反歸,已蒙教戒,除其容飾,遣其矜誇,混跡同塵,和光順俗,於是舍息之人與爭席而坐矣。   【釋文】《去其》起呂反。

推薦閱讀:

別樣優美:老子 莊子 列子
《莊子》列禦寇
《莊子》論死亡
《莊子》原文及譯文
《莊子》天運

TAG: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