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交包子錢

今天晚上主要是給禪修班的女眾們答疑解惑。這批女菩薩們做事非常認真,問問題都是刨根問底。這對於學佛,尤其是初學佛來說,是好事情、好現象。佛門裡說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想超越一件事情,首先要徹底弄懂它。正如在日常生活中要想超越一件事情,就必須全身心投入地去經歷它。你從未經歷過,擁有過,你說你超越了,那是自欺欺人。比如你從未吃過蘋果,人家談起蘋果,你說我超越了蘋果,這是沒有道理的。

當我們做一件新鮮事的時候,剛開始可能沒有問題。當深入其中後,問題就會接踵而來。在門外的時候,提不出問題。走進室內,周旋幾圈,看清楚了,也沒有問題。開始和結束的時候都沒有問題,就是在途中會有很多問題。任何事情處在途中時,都會有很多沿途風光讓人眼花繚亂,止步不前,甚至誤以為這就是目的地。尤其在學佛的路上,正如祖師們所言,在沒有到達目的地之前,切莫留戀沿途風光,越留戀,越無法到達目的地。

人生之路與修行之路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途中若沒有智慧判斷,沒有魄力,是很難到達目的地的。以佛教的說法,三界之內是魔的世界,誘惑非常多。有這樣一種現象,當你學佛還未入道,還未與道相應,起心動念還無法與動念的對象銜接時,可能不會馬上有結果;一旦入了道,進入三禪之後,與道的力量相應了,起心動念就有了力量,很快就能把果感召過來。當你渴望三界的事物,馬上就會兌現。正所謂起心動念皆成因果,因果馬上現前,不用等到以後。

佛陀在開悟之前,受到魔的考驗,魔會滿足他的各種需求。入道之後,只要想三界之內的事情,很快就會心想事成。即便你沒有慾望,魔也會想辦法激起你的慾望,以此拴住你的心,把你留在三界內,不讓你超越三界。所以三界之內的東西你使用得越多,越無法超越。一個學佛的人是要超越三界的,人生路上的任何事情、任何事物都只能經歷,只能使用,不能貪戀和佔有。使用,只是為了輔助我們在修行與人生的道路上成長。我們是在使用的過程中完成人生的願望,讓修行功德圓滿。

在人生的道路上,靠什麼來把握自己呢?靠時刻警覺、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照顧自己言行舉止,也就是觀照。如果你只是覺察到了,不能把握自己的行為舉止,就無法超越對三界的貪著。

無論是世間法還是出世間法,要想把握自己,都離不開警覺。在為人處事中,有時候我們需要他人提醒,幫助我們警覺。如果修為很高,警覺力夠,就不需要他人提醒。在修行途中,法、財、侶、地缺一不可。在世間法上成就,同樣也需要這些。

法就是方法,任何一件事情的達成都需要方法。財就是錢財。錢不是萬能的,但在娑婆世界生存,離不開錢財。侶就是伴侶、道友、同事、合作對象。地是指環境。任何一件事情的達成都需要眾因緣和合,一個人是無法完成一番事業的。既然是事業,就需要一個團隊。就內心而言,我們的身口意要統一,這是內團隊。而外團隊就是你我他,意見必須一致,要無我、忘我地協作,才能把事情做成。可惜修行人都孤僻,缺乏團隊協作精神。

達到十地菩薩的境界才算證到了無師智。在沒有證到之前,必須通過協作,修行才可能進步。十地菩薩之上還有等覺、妙覺。如此說來,我們在座的都需要老師和協作。一個人在自信的同時還要自知,否則就是愚昧無知。現在很流行一種說法:只要一心念佛,臨終佛菩薩就會來接引我們。假如到時候佛不來接引,你怎麼辦呢?雖然你有這種自信,但並不代表你自知。

作為學佛的人,既然已經開始修行,就不應該把希望寄托在臨終,而應該在活著的時候就明心見性,開悟成佛,證果。修行必須在活著的時候成就,臨終成就是沒有把握的。中陰身成就必須是生前修行已經相當高,只加一點火候就開悟才可以。但這種幾率很低。佛法是為活人服務的,而不是為死人服務。如果活著的時候都沒有受益,說死了會受益,那是自欺欺人。

為什麼有些人學佛的時間很短,進步很快,與佛菩薩有很好的感應,而有的人學佛數十年都沒有進步呢?我們與佛菩薩相應的究竟是什麼?是什麼成佛?難道是我們的身體成佛?(答:心)回答的非常好。是心與佛菩薩相應,是心成佛。既然如此,修行就要針對心而修。你們現在的心放在哪裡,就與哪裡相應。能不能接受這個道理啊?(答:能)既然認可這個道理,想成佛想超三界,心就不能放在三界以內,而要放在三界以外。好財、好名、好利、好面子等等都是三界以內的東西。如果還好這些,說明你的心還放在三界以內。把心放到佛身上,保持佛的心量,像佛一樣有奉獻精神、忍辱精神、無我利他的精神,就能與佛相應。

如何把自己的心放在三界以外呢?就是時刻警覺、觀照自己的心。社會上的人說「請多關照」,好像是請多幫我忙的意思。實際上「關照」這個詞是源自禪宗的「觀照」,「觀照」是禪宗的專用詞,確切來講是佛門的專用詞,但禪宗用得最多。觀照或者說覺照,通俗來講,就是警覺自己的身口意。如果一個人的覺察力很強,在事情未發之前就能覺察到。否則,要事後才能覺察到。

一個成就的修行人在事情未發之前就能覺察到,並關照好自己的身口意。事後能覺察也不算晚,可以彌補。所以佛門裡有懺悔的方法,就是事後發現錯了,馬上懺悔。能這樣做也算是高境界了。可是有一部分人事後也覺察不到,即便別人告訴了他,他也不承認。

既然覺照和我們人生的關係如此密切,如何才能把它訓練出來並加以運用呢?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覺照。做事情的時候,心就放在事情上,與事情融為一體。當關起門來靜坐時,心就放在身體上,對身體的每一個反應和覺受既清楚又不執著。做到了這一點,下一步就能空掉身體。當我們能把握自己的身心,隨時能把心收回來安住在當下時,在啟用的時候,我們就能隨時做到心物一體。當我們的心能與事情融為一體時,我們就能感受到他人。

人可以偶爾地忘我,但不能長期地忘我。一個人時刻都在警覺中,會綳得很緊,偶爾忘我一下是可以的。有幾種人每時每刻、分分秒秒都在覺照中、警覺中:一種是從政的,一種是從商的,還有一種是特工。他們絕對不能有一秒鐘的忘我,否則就會失態失手,被對方幹掉。這三種人倘若修習禪定會非常快。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他們都能覺照並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尤其是管住自己的念頭和情緒。

看一個人的覺照功夫,就知道他有沒有禪定功夫。當你完全變成一個覺照後,就是禪宗的最後一個境界——任其自然。修行人剛開始要保護自己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也就是修「保」的功夫,修成之後就要任其自然——修「任」的功夫。保、任是兩個層次。修行人一生當中都是在修保任功夫,倘若做不到家,想臨終生死能做主是不可能的。

人很難不受自己的情緒支配。如果沒有情緒和七情六慾,活在世間也很乏味。修行成就之後是活潑潑的,而不是死板生硬的。種菜的小李跟我說:「什麼時候我能修到沒有七情六慾就好了!」佛菩薩都有七情六慾,何況人!但佛菩薩的七情六慾不是像凡夫一樣狹隘的七情六慾,而是升華後的七情六慾。如果佛菩薩沒有情,沒有悲心,不能感受眾生的痛苦,我們向他訴說,向他呼救,他怎麼會有求必應呢?正因為他能感受到眾生的痛苦,才會有求必應,滿眾生的願。一棵大樹是由一顆小芽一點一點地生長起來的。佛菩薩的情也是如此,欲是想度盡天下眾生,是由凡情升華成慈悲和博愛。彼此之間只是境界大小、層次高低的不同。

如果修到最後麻木不仁,不就像禪宗典故「婆子燒庵」中的那個禪師一般?一個老婆婆供養了一個禪師,常讓一個二八女子給他送飯。有一天老婆婆想考禪師功夫,就讓這個女子抱住他問:「你說,你說,現在是什麼感覺?」禪師說:「枯木倚寒岩,三冬無暖氣。」意思是說,你是枯木,我是寒岩,我們兩個抱在一起三個冬天都不會來電,不會有感覺。老婆婆聽了氣得說:「這個人修死了,修成了枯木,這樣的禪師還有悲心嗎?還能普度眾生嗎?於是就把禪師攆走,把草庵燒了。禪師很慚愧,於是就出去修行參訪。回來後再請老婆婆供養他三年。老婆婆答應了。三年後,老婆婆又讓這個女子去考他功夫,這回禪師說:「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切莫讓你婆婆知。」

因為禪是說不清,無法讓第三者感受到的,只有第一者和第二者在對禪鋒的時候才會有真實的感受,第三者是感受不到,也無法相應的。而有些時候只有自己心裡明白,連第二者都無法告知。因為一旦用語言,道就斷了。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種境界、狀態和感受是超越語言和文字的。語言文字的表達和傳遞是有限的,只能局限於一定的高度和深度。當超越這個高度和深度時,語言就顯得蒼白無用了。就像刀子割手一樣,究竟痛到什麼程度,只有自己知道,你只能說痛到鑽心,或者說痛得很輕,只是表皮痛。但是沒有被割過的人永遠也感受不到鑽心、表皮痛是什麼滋味,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禪是經歷後的感受,已經超越了悟的範疇。悟是一種境界。嘗試了,體證了,又是一種境界。

佛法不否認眼前的現實,存在並沒有錯,錯就錯在我們貪戀執著在上面不能自拔,沉迷其中。禪宗有一句話說「我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來圍繞」,就是我若對這個人、這件事、這個東西無心,就不怕他們來煩我。所謂的被煩,是因為我的心住在上面,沒有回來。心回來了,意識也就跟著回來了,回心才能轉意。回心轉意也是禪宗的專用語,但是用到世間上意思也完全變了。其實它是用功的一種方法、境界和狀態。

下午有個人問「過五關斬六將」是什麼意思。東華寺的常住應該都知道,五關就是六根對六塵的貪戀執著,過五關就是超越了前五根的功用,斬六將就是超越了六根對六塵的執著。超越並非不做,而是做而不住,做而無痕。

有人說禪是心理學,是哲學,不是宗教。其實無論你需要什麼,都能在禪里找到依據。禪是包羅萬象的,是活生生、鮮活鮮亮的,一般境界的人拿捏不準。禪的確需要很高根器的人來修,否則容易扭曲,不知道如何運用。有的人說學密宗要先學顯宗,尤其是要先學顯宗的禪宗,這就是走極端,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不管學什麼宗,都是心在學,有一顆敏銳鋒利的心,學什麼宗都能運用自如,否則學什麼宗都不會用。宗是數不清的,未來還會有更多。但是心只有一顆,只要你能看住心,把握住心,無論什麼法、什麼宗,你都會運用。

打一個比方,你會開一個品牌的車,天下所有品牌的車你都會開。品牌是人創立的,是為了吸引人,滿足人的慾望,刺激消費而創立,商家們變著花樣讓經濟最大化,所以同一個品牌的車有不同的顏色。就像同一個宗教分出很多派系一樣,也是為了滿足眾生的需要,方便傳播,方便眾生接受。所以教外有教,教內有派並不奇怪。無論有多少宗、多少法、多少派,都是人為的,都要用一顆警覺的心、覺照的心來修。心把握不住,覺照提不起來,即便釋迦牟尼佛坐在你身邊,你也不知道如何用功,也不能安住當下。

按傳統的慣例,打完禪七的最後一天,大家要談一談這些天來修證的體悟和收穫。在這裡七天,每天晚上吃包子,要交包子錢啊!如何交呢?就是最後一天考功夫。傳統出家人考功夫,班首會在你的肩膀上敲兩香板,問:念佛是誰?誰站在這裡?誰在打你?你必須當下回答,不經過頭腦,只要一思考就錯了。最高的境界是不經過頭腦,一步到位,準確地回答。在世俗上,很多人回答問題也是不經過頭腦,但這種不經過頭腦是錯誤的。在禪宗裡面,禪者成就以後不經過頭腦的回答才是恰到好處,準確無誤的。道是不經過頭腦的,頭腦回答的都是妄想,都是二元對立的,並非第一意。而自性的回答則是一杆子到底,一步到位,沒得商量,前面也到頭,後面也到頭。

這次她們交了好多「包子錢」。其實悟道的話,一句或幾句就夠,不需要多,長篇大論都是頭腦的東西。不過能有這麼多感悟,說明大家的確用心了。過後我會用心仔細看,可能會稍作修改,放到東華寺的網站上,到時候大家可以到網站上去看你們的修行成果。所提的問題,我就在這裡作答。這個人寫得好氣派!我念念她的悟道偈:

一、(1)古來禪偈皆糟粕,道本無言豈可言?

她說得很對,一下就點中了要害。悟道偈是無法把道闡述出來的。道本無形無言,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的。能寫出來的已不是第一意,不是最尖端,還沒有到位,離那個地方還有間距。

但語言已經接近道,甚至在某個層次就是道。古人說文以載道,載哪個層次的道呢?最究竟最後的那一層,文是載不了的。倘若道以一百層為圓滿,文可以載到九十九層,第一百層是言語道斷,無法言說的。所以不要輕視語言和文字這個工具,它可以把你送到九十九層的大樓上,只有最後一層才要拋棄語言文字和方法。所以文字功夫要好好學,從文字般若達到實相般若。古人說文以載道是不會錯的。前幾天華義師講「茶以載道」,進一步延伸,可以說武以載道、歌以載道、樂以載道。只要在這個行業,利用這個載體或通道達到了極致,就達到了九十九層,最後必須把這個載體、這個工具拋掉。如果還扛著這個工具,就像過了河還把船扛在肩上一樣,就達不到一百層了,工具只能把你送到九十九層。SYC參加禪七寫的第一句就點到了要害,悟性好啊!為你感到高興!

(2)當下一心滅萬念,大千世界始方顯。理悟精透有何用?歷事本心驟現前。千載萬劫遊子愁,今方悔悟家何處。

她寫得非常好,後面還寫了很多就不念了,但是有個問題我念一下:「如果要問我這次禪七帶給了我什麼?它全然又徹底地改變了我的人生。它治癒了我早年內心所受過的創傷,更指明了我未來的人生方向。它樸實又真實地告訴了我:生命中最值得把握與留戀的一刻,只在當下。解七即是新七的開始。此時此刻我只想向你們合十感恩,諸位東華寺栽培照顧我們的法師和居士菩薩們,大恩不言謝,情在不言中,愛你們所有的人!」解七又是一段新修行歷程的開始,她說得很對,多高的境界啊,說得非常好!她寫的這個悟道偈要放到網站上。你給我們交的答卷我們非常滿意,最起碼我是非常滿意的。這就是包子錢,是真錢!

二、(1)花開見佛與見性是同一個意思嗎?

師:花開見佛與明心見性是不是同一個境界,是否有區別,要看是最初的明心見性,還是最終的明心見性,二者是有區別的。如果是最初的見性,也就是在理論上或者境界中偶爾地見性,那只是修行的開始。同樣,有的人悟性好,初期也能見到佛性,但是功夫不紮實,在這種情況下見到的佛性會一去不復返。如果是經過修證有了功夫之後的見性,這時候是一見永見,一悟到底,這個見性與花開見佛就是同一個境界。

(2)昨天講靈性和宇宙的對接是一個漫長的茫然期,在這個時期,是應該深入經藏還是深入禪定,或是行願?

師:如果這時候有境界出現,就應該深入禪定,在完全能與外在的力量對接後,再出來行願。

(3)有些師兄上座的時候苦著臉,像被押赴刑場似的,放鬆點會更好。

師:是啊,綳得那麼緊幹什麼?修禪本來就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情。

(4)師父頂著佛教界的壓力,讓女人進禪堂修鍊,這就是師父獨特的人格魅力,和讓我們仰慕的地方。

師:其實傳統佛教是不允許女眾進禪堂的,就是當今允許女眾,尤其是在家女眾進禪堂的寺廟也只有兩個,一個是揚州的高旻寺,一個是我們東華寺。過去即便是出家女眾也不允許進禪堂,何況是在家女眾?所以有人說我是改革派,其實我不是,我只是覺得禪堂空著太可惜了,既然有女菩薩發心來體驗,為什麼不給個方便呢?你自己在禪堂里坐不住,難道也不讓坐得住的人來體驗嗎?修行不應該分男女,佛性也沒有男女之分。過去不讓女人進禪堂是怕干擾修道人的心,說白了,還是修行人自己沒有定力,內心不夠乾淨,怕干擾才這樣規定。一個修行人遇事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光在外面找原因是無法進步和超越的。

(5)這次女眾也頂著沒出成績怎麼辦的壓力!三寶的一米一線都大如須彌山,每個同修都會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將它還上。

師:其實就憑剛才這一個包子錢,我就已經非常開心了。所謂的「千人吃飯一人買單」,這一個人就已經把單買了,她的見地一步到位,已經出功夫了。在過去的禪堂里,一個禪七下來,眾人之中只要有一人悟道了,就是千人吃飯一人買單。我很知足,已經有一人買單了,肯定還有更多的人買單。她也是擔心女眾不出成績。其實不必擔心,女眾都是非常用心的。

(6)跟著師父,讓歷史重寫!

師:好大的抱負啊!我沒想改寫歷史,只想把東華寺管理好,給大家提供一個修行的平台。

三、(1)入禪堂,了夙願,久別重逢時觸心;行如風,坐如鐘,上座下座勤觀照;身心受,過眼雲,功夫原在念念處;出禪堂,心立定,春來花開自然行。

師:寫得蠻浪漫的,詩中有畫。看這首禪詩,頭腦中自然會聯想出一幅畫。一首好詩,必然是詩中有畫。一幅好畫,也必然會讓人聯想到一首詩,或者作出一首詩。所以,最高的境界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她寫的這首詩很陽光、很有情趣,一看就知道她的內在非常放鬆。

(2)坐香:熱騰騰,如沙漠蒸蒸熱浪。冰涼涼,如深秋濃濃寒意。提懸一念於眉間,脫忘身心煎熬。住持此境,呼吸漸緩漸細,萬念漸平漸少。氣沉沉,穩坐禪凳,身不動則心不擾,心凝佇則身輕安。

師:這完全是寫她禪坐過程中的境界,前面一句是她身體的反應。有坐香、行香、入禪堂,還是有次第的。

(3)行香:身速動,心柔一點不放馳,如車窗外快退景緻,不搖動車內事物。

(4)入禪堂:站板呼嘯,身心即止,氣血上涌,念住頂輪,指麻如刺,身松心靜。

師:這個比喻很形象。兩句全都是寫她身心的感受。

(5)禪修期間上火,為何不能吃蕃瀉葉或金銀花等食物?

禪坐中上火不需要吃藥,通過調理呼吸就可以解決。上火的時候,多呼幾口氣,火氣自然就從嘴巴瀉掉了。如果吃金銀花、菊花這些寒涼的東西,寒氣存在身體裡面,就會跟陽氣產生衝撞,打坐的時候身體就會發抖、搖擺。

四、一日辛苦如七天,七天快樂如一日。

師:要把那個快樂常保下去,帶到生活中。在禪堂里就在心上用功,出了禪堂就在事上用功。能把握住事,就說明會用功了,也就等於把心把握好了。心是事的載體,事是心的顯現。

五、與天斗,與地斗,最終只和兩腿斗。心斗腿,腿斗心,來來去去七天過。心勝腿時妄念飛,腿勝心時如刀割。不進禪堂不知錯,進了禪堂見己過。師父堂前轉法輪,撥開迷霧見明月。不求腳底蓮花生,不盼頭頂放光明。惟願人在道中行,一心一意對一境。日後常於自性觀,不負如來不負卿。

師:寫得非常好。她一個人寫了十二首,把每一天的感受都寫出來了,過後好好看。我挑問題和有代表性的來念。

六、(1)第一天:千里尋明師,只為求正法,結緣東華寺,我心自皈依。

師:說得非常好,真正的皈依是自性皈依。

(2)第二天:每天行香、打坐,做動功、靜功,很忙碌的禪修,根本沒有時間打妄想,也挺好。

第三天:對東華寺所有的一切心存感激。在這裡,心很平靜,很喜悅。

第四天:打坐中出現「沿途風光」,以為自己有了收穫和境界,也以為自己並非執著,結果在跟法師們交流溝通時,仍然「覺照」到自己還在執著中。

第五天:「覺照」「提起正念」,這些字眼一直在腦海中盤旋,慢慢地發現自己的覺照力開始增強。

第六天:出現「沿途風光」,意識到自己的心招感了這些「好覺受」,又使自己「住」在上面了,馬上覺照,立即放下。我想,也許正是為了突破這一點,才有機緣才讓我碰到萬行師父吧!否則一直留戀「沿途風光」,修行也無法往前走一步。

第七天:一夜夢中醒,一切皆如來,無住照本心,諸相亦空相,虛空生妙有,歸於寂靜中。

師:這是剛剛學佛的人,能寫出這些真是不簡單!「虛空生妙有,歸於寂靜中」,最後所有的萬物真的都要歸到寂靜的境界中。就如凈土宗所說——最高的境界、最終的凈土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沒有光的,所謂的常寂光是無相之光,是一種心光、心靈之光,超越了顏色。有顏色、有聲音的光,還是有相的。

(3)第七天打坐,「誰在痛,痛在誰」?慢慢地,一切開始消融,「我」不見了,身體消失了,只剩下空蕩蕩的一片寂靜,什麼也沒有。這時,咚!木魚聲敲響。

師:能與法器融為一體就叫入道。一個進禪堂的人如果不能與法器、鍾板同步,就意味著他的心還沒有入道,或者說做不了主。當能隨著鍾板聲進出,能止能動,能與鍾板同步時,就解脫了,也就意味著超越了頭腦的尋和思。尋思就是頭腦還在做計劃和準備。一個真正修禪的人到了禪堂,頭腦是不做任何計劃和準備的,一切聽鍾板的號令,完全把自己交給鍾板。過去在禪堂里負責敲鐘板的,一定是入道的人,否則班首不敢把鍾板交給他。因為大眾的慧命就掌握在他手裡。不像現在是按預先安排好的時間去做,該打板時就打板,該敲鐘時就敲鐘。

古時候不是這樣,一板打下去不作一板講,有時候一板打下去又作多板講。這怎麼理解呢?有時候一板打下去,他說沒有打;有時候香板一舉,他說已經打了很多板了。因為過去持香板的人都是開了天眼的,能看到你當下的妄念處在哪個層次,妄念的深度、廣度和彼此之間的間距。

當妄念將要生起時,他一香板打下去,就把妄念打滅了。或者是妄念剛要生起時,香板一舉,妄念立刻就消失了。有的人會說;我在打坐,根本就沒有看到監香的人。這就是頭腦在作用。每個人都有一個場,天眼開著的維那扛著香板,看的是人身上的能量場和光。光就像火焰,光不齊就代表有妄念。如果光很穩定、祥和、整齊,就像沒有被風吹的燭火一樣,說明這個人沒有妄念,保持了覺照,無來無去,無增無減,他的光是完整的。如果光很散,說明他在妄念中。如果光像燃燒的火焰,有高有低,說明他還在玩遊戲。這時候維那就會一香板打下去!

七、本次禪七最大的感想是:放下是為了更好地去承擔。時刻覺照當下的每一個念頭而又不住其上。萬法不離其心:降伏其心,善用其心,不住其心。感恩上師送的三心!回去後,將借事煉心,反躬自省,譜寫一部屬於自己的心經,圓滿人生的每一個當下。

師:寫一部自己的心經!說得好啊,恭喜你!

八、對上師所說的覺照,感覺只是在文字上明白,在境界上還有疑惑,沒有智慧的覺照是不是也是妄念?請上師開示。

師:能保持覺照說明已經有智慧了,覺照就是一種智慧。做事情是要靠身口意來把握的,主宰身口意的就是覺照。

九、(1)靜靜地守在心湖邊,看,碧波蕩漾。默默地住在虛空中,觀,蓮花盛開。

師:寫得很好,這就是詩中有畫。

(2)一輪明月掛天邊,美景如畫。一顆妄心安不住,稍瞬即失。

(3)誰是我?你又是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我本同體,何須分你我?

十、請師父開示,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是一個進步的過程,還是一個墮落的過程?

師:肯定是一個進步的過程,只是其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瑕疵,這是正常的。瑕疵如同反面教材,是我們需要的功課,它讓我們認識自己,看清自己。比如在社會上遇到小人,會把我們的警覺心訓練出來。他是來成就我們的,否則我們會忘乎所以。當境界提升了,你會認為小人就是貴人,是他成就了你,讓你成長了,你不會再抱怨他。每一個人都願意做君子,在陽光下生活。做小人,躲在陰暗的角落裡盯著別人,是他沒有辦法,只有這個能力,只有這個境界,只能扮演這個角色,使用這個方法。對於小人,我們還是應該感恩。將來成就了,成佛了,要先度他,沒有他們扮演這個角色,就沒有我們當下乃至未來的成就。

十一、佛教中對於一些抑鬱症、自閉症等是如何治療的?有什麼方法?

師:萬事皆有因,不管是過去的因還是現在的因,都要找到癥結所在,才能對症下藥。比如孩子得抑鬱症、自閉症不是無緣無故的,往往與父母、家庭有直接關係。每個人的第一個老師都是父母。如果父母給我們留下了好印象,就會給我們的一生帶來正面的影響。每個人的身上都留下了父母很深的烙印。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複製品,父母是原件,子女是複印件。即使你不是父母撫養長大的,只要你投胎為他們的子女,你與他們就有很深的因緣,這不是用邏輯所能講清楚的。

只有深入禪定才能轉變因緣,或者說靠很強的心力才能淡化因緣。比如你覺得你和誰是逆緣,你就在心裡天天對著他念佛。念佛的力量大了,就把過去你和他之間的逆緣沖淡了,重新注入了新的好的因緣。如果禪定功夫深,可以直接入定,跑到「後台」去改;或者請禪師直接入定去幫你看;或者自己念佛;再不然就廣種福田,也可以消宿業,轉變因果。

碰到這樣的孩子,不要抱怨,要好好地多念佛。孩子小的時候,你不在他身上下一分的功夫,長大以後你就要下十分百分的功夫。千萬不要忽略了小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現在的家庭有一個通病,就是父母自己不帶孩子,讓長輩、保姆帶;不喂母乳,喂牛奶。孩子吃誰的奶就帶著誰的信息。小時候對孩子不親,長大了想讓他對你親就晚了。一個成功的人,不僅事業上要成功,感情上、家庭上也要成功,否則你的人生是有缺陷的。

十二、(1)請開示六祖聽到《金剛經》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悟道時的見性次第?

師:就像剛才一個同修問到花開見佛和明心見性的區別一樣,這時候六祖已經花開見佛明心見性了,但還沒有證果,他看到了果子,但還沒有摘取到這個果子。所以他又隱居了十五年,反覆地打撈印證。直到五十七歲才寫出《壇經》。悟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時候他應該是二十九歲,而寫壇經的時候是五十七歲,中間有一個很大的跨度,這個跨度就是他人生成長的過程。在這幾十年當中,他的思想逐步豐富和完善了。人在年輕和年老的時候,思想是決然不同的。儘管悟到的思想都是吻合的,但在豐富程度、力度、含金量上是不同的。在二十九歲時悟到的只是一個輪廓、方向,在此之後則是不斷地往裡面填內容,填材料,提高含金量。

(2)當時六祖是不是只稱得上是悟到了空性,實際上還沒有證到空性?見到空性並不能了生死,對否?

師:說得非常對,六祖當時只是悟道了,但還沒有證道。

(3)打坐時左腿痛可以忍受,但右腿嚴重的難以忍受,而且痛過一陣後全身會出冷汗。我已知這是體內的濕氣。請問師父,除了堅持打坐醫治,在生活或飲食上做些什麼可以儘快通過這一關呢?

師:在飲食上要少吃一點,或者短期不吃,讓體內的陽氣變足,就會很快通過。吃得越多,陰氣越重,腿就越痛。所有的飲食,即便是陽性的食物,吃到體內還是要靠陽氣來轉化,所以會消耗身體的陽氣。

(4)在打坐過程中,身體要經歷哪幾種知覺過程才能忘身,進入靈性和四禪八定的修行?另外,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要堅持幾座的鍛煉,才能一步一步地進步?

師:關鍵不是每天坐幾座,而是要每天看住自己的心。即使每天坐十座,一座一個小時,剩餘的十二個小時沒有看住心,又有什麼用呢?要學會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動念中、為人處事中看住自己的心,這樣才是每時每刻都在修鍊,盤腿的時間畢竟有限。盤腿的時候就在心上練,做事的時候就在事上練。心就是事,事就是心,心、事是一不是二。

至於打坐的過程中要經歷哪幾種知覺的過程,無非就是要覺知到身心的反應。所有的境界都離不開生理和心理的反應,因為道就是身心。所以第一關就是生理和心理。懂得如何對治身心,就懂得如何對治修道過程中的種種境界。但是最終要放下身心,否則在身心上轉來轉去,境界永遠都無法提升。

十三、(1)我現在看人們都很圓滿,個個都活在自己的因果中不亦樂乎,有種無人可度的感覺。所以不願意開課,也沒有動力,療愈來療愈去都只在表相上,有何用呢?真想回家當下即是,可有幾人真想?所以我只想安靜地待著,這樣可否?

師:沒有眾生可度,也不需要你度,這是你當時的一種心態。每個人都活得安詳自在就好。所謂的佛菩薩度我們,其實是我們自己在度自己。如果你活得安詳自在,樂在其中,佛菩薩是度不了你的,也不需要度你。正因為你不滿足,不安於現狀,有煩惱,有痛苦,在掙扎,這時候佛菩薩一伸手,就把你給度了。如果你陶醉在自我當中,會覺得佛菩薩是多餘的。

基督教的傳教士會主動去敲你的門,說:「上帝派我給你送福音來了,你要接受。」佛教則不同,佛門裡有一個理念,法是要「求」的,你不求,我就不說。信徒一敲門,二敲門,出家人還不理你,三敲門才問你:施主有何貴幹啊?這種理念和方式障礙了佛教的傳播,導致宗教市場被基督教、天主教佔領了。有識之士早就意識到了未來的宗教市場是基督教的天下。所以現在佛教的傳播方式也要像基督教那樣主動上門,說:佛祖派我給你送道來了,你要不要啊?他就會問:道是什麼東西啊?我說:道可以讓你長命百歲,升官發財。他就信了,說「我要我要」。時代不同了,如果佛教不改變手法,還繼續用傳統的方式弘法,就不會有市場,出家人將來恐怕只能回家種地了!

(2)前世看過的經典,今生沒有看過,忘記了。不看吧,腦袋空空,沒有見地。看吧,現在暫時又不想看。請問要不要再看一遍?

師:想用就看,不想用就不用看。書到今生讀已遲,儘管如此,今生還是要讀書要學習。否則,來生腦袋裡面、八識心田裡面更無信息可用,你更沒有智慧。所以說「書到今生讀未遲」,還是要讀書。

有的感想寫得真是非常好。可能是因為生理不同的原因,女人做事是不做則已,一做就是全身心投入。男人做事會投入一部分,保留一部分。女人的心永遠是百分之百,力量也是,搬到哪裡都是全然的。她無論是認可你還是否定你,都是徹底的。男人根本就沒有百分之百的心,力量永遠是分散的,認可裡面有疑慮,疑慮裡面有認可。

所以女同志容易入道,但心量不容易打開。再往深處走,中間會有一個心量很窄的階段,到了這個階段如果能把心打開,到了核心和源頭就是一片汪洋。但汪洋前面的這一段是不容易打開的。而男人的心性,外面就像一個貝殼,很難打開,一旦打開,裡面就是一片汪洋。真正有智慧的女性,比男性更具智慧和深度,但比例很小。所以佛教有一個觀點,女人很難成佛,要轉成男人才能成佛。轉成男人是指思維方式、心態、心性要變得像男人一樣,並不是要變成男人的身體才能成佛。倘若如此,所有的男人都成佛了。

十四、(1)感恩上師慈悲智慧,給在家居士提供這樣殊勝的機會,舉辦如此規範、嚴謹、高品質的禪七培訓活動。上師高度重視,答疑解惑,精彩開示。學員驚喜萬分,受益匪淺。感恩法師們妙語連珠、語重心長、風格各異的教導,使學員們對禪宗有了一個整體全面的了解。感恩常住菩薩給活動帶來了一切方便。

(2)禪修使我們對人生、生命有了明確的認識,通過掌握具體的方法,認真持續精進地修鍊,轉變心態,提升境界,忘我奉獻。學佛人當以佛為榜樣,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與萬物同體,開顯每個眾生本有的智慧。「覺照」是這次禪七的重要方法,在日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時時提起警覺,身在哪兒,心在哪兒,不為境所轉,了知而不執著,活在當下,將學到的佛法融入一切處所,真真切切地在生活中起妙用。

(3)禪七結束了,我很慚愧,沒有其他師兄精進吃苦。我發了一個願,回去後一定要把師父的思想理念、動功靜功吸收掌握,進入「禪修」時的最佳狀態。

師:其實她能認識到已經很難得了。寫感恩的就不用在這裡念了,我已經看到你的心了。這個寫得蠻厲害哦:

十五、(1)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封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我深信此生,我定能證到八地菩薩果位,永不退轉,勇猛精進,有願必成,南無阿彌陀佛!

師:這麼自信,真難得!我有明珠一顆……這是宋朝柴陵郁禪師寫的悟道詩。

(2)封閉式的七天禪修課,是我學佛路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我身心靈的一個質的改變和起航。在自在堂里感覺就像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家一樣,身心充滿了喜悅、寧靜、安詳、自在!每天都有兩位法師監香,和一至兩個法師給我們講經說法說公案。比如何為「覺照禪」、禪的起源與見地、禪的類別,《圓覺經》《維摩詰經》等。每天下午萬行上師會和各位法師在禪堂里與我們實時交流,解答我們在禪修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疑惑,也可以問在學佛路上不懂的問題,整個交流過程充滿著愛、慈悲和歡樂。萬行上師和法師們都很隨和慈祥,沒有架子。他們都是用愛付出,用真心去行動、奉獻!

師:本來我們就沒有什麼架子可擺。人的枷鎖都是自己給自己套的。有了架子就要端著架子,維護架子,沒有架子才解脫自在。

(3)第一天禪坐時,腿疼痛萬分,腦子昏沉,妄念多多,記憶最深的是我右腳麻木到自己都控制不了它,動也動不了,完全失去知覺。但萬行上師當天早上開示說:切記不能讓心靈跟著感知跑,也就是知覺不能跟著感覺跑,心理不能隨著生理的反應跑。腿痛的時候你就觀照自己的心,不要跟著腿痛的感覺走,當腿不斷地向你發出疼痛的信息而你不加理會時,它就不會繼續發求救的信息。這招果然好用!最終我降服了自己的心。

師:真是這樣的。實際上有兩種對治腿痛的方法:如果有魄力,腿痛的時候,你就不理睬它,把心高高地提起來,把身體忘掉;如果沒有魄力,就把心放在痛點上,和它對話、交流、協商。你們可以看看自己適合哪一種方法。

大家寫的都是感恩。不用感恩,當我們在教你們的時候,我們自己也在進步,收穫也很大。大家能寫出這麼好的對道的詮釋和理解,我們從中也很受益。很多提問讓我們注意到之前沒有意識到、想到的問題,促使我們把思維打開,思考如何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老師給學生授課時,雙方都會覺得受益最大的是自己。老師碰到優秀的學生才會進步。如果學生只會接受不會反問,老師就很難進步。所以遇到愛提問的學生,老師應該感激:終於碰到讓我成長的機會了。而不是覺得這個學生怎麼這麼刁鑽,提問題這麼尖酸,難以回答。學生能提出這麼難回答的問題,說明他把你的思想、你的法吃進去了,真悟到東西了,現在反饋回來與你分享,也能使你進步。

古人說教學三年勝過自學十年,原因就在於,教學是面對大眾,大家從四面八方各個角度把信息反饋給你,反饋回來的疑問必須解答,必須去思考,不懂的要去查資料,於是就有了所謂的教學相長。所以教學帶給人的成長遠勝於單純的學習。如果只是單一的教或者學,就會死氣沉沉,碰撞不出思想與智慧的火花。

2014.7.31


推薦閱讀:

我想開家有特色的包子店
鮮肉包子的做法---香哈網
高能,如何用互聯網思維賣包子?
肉包子餡
英國工程師賣公司來中國給流浪漢發包子(圖)

TAG:包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