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原來清明節對中國人這麼重要!
清明可能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節日之一,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清明節本身和時令、季節有關,是中國人最初認識大自然的一個智慧結晶,和幾千年中國農業社會基本的文化息息相關。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又加入了很多文化因素,最典型的就是慎終追遠,表達對於歷史、對於祖先的感情。此外,它還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等等節日的內容,讓它變得更加豐富和厚重。社會對清明節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自2008年起,清明節與端午節、中秋節一樣成為國家法定假日後,也成了一年中重要的「小長假」,可見清明節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很多年,我們對於這個節日不夠重視。當前,整個社會對於清明節確實越來越重視,這是好現象,但是還遠遠不夠。雖然相關的活動也漸漸地多了,但是年輕人能夠切身體會的並不多,也就是說,它和年輕人的生活仍有一定的距離,這恐怕是人們覺得氣氛不足的重要原因。」隨著傳統大家族被小家庭取而代之,家庭祭祀和年輕人之間的距離就越來越遠。當農業化社會逐漸轉變為工業社會,大都市聚集了更多的人,高速、高壓的生活下,人們與大自然的距離也隨之越來越遠。因此,這樣一個重要的節日,在現代化的今天,怎樣讓年輕人能夠更多地去了解、感受和體會它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也是我們要過清明節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何才能讓傳統節日重新進入人們的生活,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幾個看起來好玩的表演或者活動,這是傳統節日能否在現代社會重新活化的關鍵。張頤武說:「活化節日,更重要的在於社區,在於公共活動的豐富。假如公共生活匱乏,社會一片渙散,鄰居老死不相往來,那麼節日自然就難以真正活過來,就只剩下一個吃喝玩樂的假期了」。清明節由來已久,中國古人歷來也很重視清明節,為了能更好地說明社會對清明節的重視程度,小編採取古今對比的方式。古代清明節放假幾天呢?讓我們從古代休假制度看古人對清明節的重視程度吧~~唐朝廷的節假日是這麼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臘日各三日。」用現代語解釋一下就是:元旦和冬至兩個節日,各放假七天,清明和寒食節連在一起放假四天,夏至、中秋節和臘日(臘八)各放假三天。期間,也曾有過幾次變化的。到李亨(唐肅宗)當皇帝時,或許覺得「小長假」不夠長,不能體現清明節的重要程度,又增加了寒食清明節的假期天數,將寒食清明假期由四天增加到七天——在中國節假日史上,清明節首次成為了真正意義的「黃金周」。除了唐朝的記載之外,宋代也明確規定每逢清明節須放假七天。清明節具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之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在這其中也蘊含了豐富的、深層次的文化內涵。1祭奠先人是為了對活著的人產生意義 中國自古就有祭拜先人的孝道傳統,對於中國人「入土為安」的生死觀,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教授認為清明祭奠對活著的人存在更大意義,「進行對後代孝道的教育;與家人有個團圓的機會,比如家庭成員不和睦的,看在先人的面也能稍微冰釋前嫌」。人們並不是真的相信去世的人還有知覺,能感受到我們的情意,而更多的是一種中華民族的孝道傳統,所以祭奠死去的人是為了對活著的人產生更大的意義。
2「敬天祭祖」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宗教傳統 祭祖是由於祖先崇拜而產生的一種儀式。祖先崇拜是鬼神崇拜的發展,也是鬼神崇拜的一種形式。祖先崇拜和一般的鬼神崇拜不同的是它有長期固定的崇拜對象,並且與崇拜者有血緣關係。人們尊崇祖先的亡靈,定期舉行祭祀,認為祖先的亡靈會保佑子孫後代,賜予他們幸福。後來人們又用這種民間信仰來維護宗法制度,因此,中國古代特別重視祖先崇拜。從商周開始,喪葬、祭祀便成為重要的禮儀系統。重喪,所以盡哀;重祭,所以致敬。中國古時的祭祖活動都是在宗廟裡舉行的,祭祀時所用的器具、擺設、祭者的服飾、儀仗與祭祀的程序,都依主祭人的身分等級及祭祀名目的不同而有著詳細、嚴格的規定。祭祖成了維持統治秩序與道德關係的一種倫理手段,其目的在於增加整個社會的凝聚力,所謂「報本反始,民德歸原也」。因而,祭祖以及由此而形戶的一系列宗廟制度,就成了中國倫理文化的中心。3中國文化是把死亡當作生者世界的延伸 雖然死後世界在中國文化中模糊不清,死亡在儒家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含義同樣是意味深長的。搞清這一問題的關鍵,是要認識到:在以此岸為導向的中國文化中,對於死和死者的祭祀也是以此岸為導向的。具體說來,中國人是把死者當作了生者世界的一部分或延伸(「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中庸》),從未將二者分開;對於死者的祭祀,其主要功能也在於更好地認識「生」。具體地說,祭祀的功能包括:通過祭祀強化自己與死者的感情聯結,認識自己的人生職責和使命;通過祭禮認識每個人的位置和角色,重構合理的人間秩序;通過祭悼來反省人生的終極歸宿,確立新的人生態度和價值。因此,在中國文化中,對於死者的祭祀,同樣達到了改造生者、重塑此世的效果。
4祭祀踏青目的在於追求旺盛生命力 著名民俗學專家蕭放表示,清明節祭祀亡人的根本目的在於求旺盛的生命力,很多習俗因此展開,並非僅僅表達紀念之情,這堪稱中國人生命觀的一種體現。比如插柳,古人認為這樣能夠辟邪;也有一種說法指向生命力,即「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清明時節:追古思今的絕佳時期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正是外出踏春的大好時光。作為傳統節日的清明節,祭祖掃墓是清明節沿襲下來的固定風俗。在祭拜祖先之餘,作為教育工作者,不妨利用清明節假期,尋訪古迹、名人故里,緬懷古人先賢。1曲阜「三孔」
兩千多年前,一位偉大的聖人降臨在了山東曲阜,他周遊列國將思想傳播到大江南北,「仁義禮智」的觀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趁著清明假期前來曲阜「三孔」,走進歷代衍聖公讀書習禮、吟詩作賦的地方,定會被濃郁的文化氣息所感染。深入僅次於北京故宮的貴族府邸—孔府。這裡有「天下第一家」之稱,是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府邸,環境優雅,官衙與內宅合一,來到大堂,公案、儀仗整齊的擺放著,威嚴肅穆,象徵著一代代公正廉潔的衍聖公。沿著青石前行,旁邊各式各樣的壁照、書畫蔚為大觀,你還可以走進歷代衍聖公讀書習禮、吟詩作賦的地方親自去感受濃郁的文化氣息。從孔府出來,前往孔子下葬的孔林,這裡樹木林立,墓碑縱橫,來到聖人的墓前,誠心誠意的為他掃掃墓,祭奠他偉大的貢獻。2紹興魯迅故居
魯迅先生,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其生前居住的地方現已成為重要的人文博物館,對於研究和傳播20世紀前期的人文思想具有重大的意義。魯迅的一生為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事業竭盡心力,輾轉流離,因此其居住地也不斷變換。魯迅先生的一生居住的地方主要有四個:北京魯迅故居,上海魯迅故居,紹興魯迅故居,廣州魯迅故居。其中魯迅童年、少年時期都在紹興故居度過,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新建的魯迅紀念館陳列大廳的東首,就是魯迅祖居——周家老台門,它坐北朝南,前臨東昌坊口,後通咸歡河,西接戴家台門,與三味書屋隔河相望,青瓦粉牆,磚木結構,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走進去,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所寫的內容,感受魯迅的心境。除上述提到的曲阜「三孔「、紹興魯迅故居之外,北京的李大釗故居、西安的古城牆、古寺院,杭州胡雪岩的故居、山東泰山等,都是追古思今的絕佳去處。清明時期,這樣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樣看看世界,相信你會有別樣的收穫。素材來源:鳳凰網、人民網、中華讀書報等
推薦閱讀:
※健聞 | 節日盛宴,如何吃得更健康
※【節日祝福 - 祝女士們節日快樂】
※今日恭逢阿彌陀佛節日、佛吉祥日,佛菩薩接迎眾生回家,見者皆獲加持!
※? 每個女人,都是一份美好~~~3.8到了,親們,祝你們節日快樂~!
※元宵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