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4天倒計時,「最安全國家」緣何變為恐襲重災區?

6月的倫敦終於有了一絲夏天的感覺,風中多了些暖意,全民愛球的英國人正意猶未盡地舉著啤酒杯站在爆滿的酒吧外,談論著剛剛結束的那場精彩的歐冠決賽。

突然,槍聲、尖叫聲劃破了這份周末歡愉。

當地時間周六(3日)晚10點10分,倫敦地標之一的倫敦橋(London Bridge)上,一輛白色貨車高速撞向行人,車上跳下3名持刀男子,肆意砍向行人;緊接著,在緊挨著倫敦橋的博羅巿場(Borough Market),酒吧眾多,人頭攢動,持刀者衝進酒吧,砍傷毫無防備的人們。

截至記者發稿時,襲擊已導致7人死亡,至少48人被送進醫院。英國警方將這兩起傷人事件定性為恐怖襲擊。

自3月份以來,接二連三發生在英國的恐襲事件震驚世界,這個曾經引以為傲的「最安全的國家」如今面臨著最嚴重的恐怖主義威脅。而且,眼下距離6月8日的英國大選只剩下4天,安全問題無疑成為各黨派競選的重頭戲。

「英國強硬的反恐立場以及不斷收緊的移民政策,可能使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政府面對恐襲威脅時,如何由被動變為主動尤為重要。」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教授特拉弗斯(Tony Travers)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大選結束意味著新一輪政治和社會波動的開始。

反恐立場強硬

3日晚的事件讓人想起3月22日同樣發生在倫敦的恐怖襲擊,汽車在議會大廈前衝撞行人,造成4人死亡。

那時,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講話中強烈譴責恐怖分子「病態和邪惡」的行為,並強硬地表示,英國永遠不會向恐怖主義妥協。

然而,僅過去2個月,曼徹斯特又傳來爆炸聲。5月22日,曼徹斯特體育館發生爆炸襲擊,造成22人遇難,另有至少59人受傷。隨後,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發表聲明宣稱對此負責。令人震驚的是,恐怖分子這次竟然將目標鎖定在現場觀看演唱會的青少年甚至兒童身上。

5月23日,梅發表聲明,將英國恐襲威脅的級別調至最高級——「危急」(Critical)。這是英國近10年來第一次達到這一級別,意味著「下一次恐怖襲擊隨時可能發生」。為了應對這一襲擊威脅,梅首相啟動了緊急應對預案「淬火工行動」(Operation Temperer)。

根據計劃,英國部署了超過5000名武裝士兵,鎮守主幹道、機場、火車站、體育館等人群密集地。在倫敦、曼城、伯明翰等大城市,電廠、油庫等關鍵設施的安全也被軍隊接管,解放出來的警力被部署在城市關鍵區域。

一名倫敦橋恐襲事件的目擊者驚魂未定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英國人,以前我們不習慣看到這麼多荷槍實彈的警察走在街上,但現在不得不承認,倫敦已經不再安全了,越多的警察越讓我們感到放心。

梅是第一個啟動「淬火工行動」的英國首相,這再次體現了她對恐怖主義絕不姑息的強硬態度。但是,大選在即,這是否會為梅贏得更多的選票呢?

事實上,據英國Ipsos民調,自曼徹斯特爆炸事件後,梅所在的保守黨較其最大的競爭對手工黨的領先優勢已經由接近20%縮小至5%,工黨支持率攀升至40%,創該黨2014年以來最高的支持率。

大選充滿變數

一場懸念本不大的大選,隨著恐襲事件的發生,逐漸充滿變數。

但特拉弗斯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梅仍有較大可能性贏得大選:「梅的個人風格非常明顯,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把這場大選看作是梅對陣工黨,而不是保守黨與工黨之間的競爭,梅的強硬為她自己貼上了標籤。」

當地時間6月4日上午10點45分,梅在唐寧街10號發表聲明稱,以後必須用更加強硬的手段對待極端主義:「過去我們對極端組織有太多的容忍」,英國多元化的價值觀需要捍衛而不是改變。

自20世紀末工黨上台執政之後,英國就一直提倡「多元文化」融合的理念,讓大量移民遵循各自的文化和信仰自由生活。然而,在多元的表面之下,實質卻是分離和隔閡。

清華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利華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近年頻頻成為恐怖襲擊目標並非偶然。「這些國家移民眾多,一些移民及其子女普遍面臨就業難問題,很難融入主流社會,不滿情緒長期積累,容易受極端思想煽動。」

梅表示,自曼徹斯特爆炸案後,英國警方已經破獲5起潛在恐襲事件,據外媒報道,在3日的襲擊發生前,英國反恐警察已經在以「平均每天逮捕一人」的效率篩查恐怖活動嫌疑人,但來自本土的威脅依然層出不窮。

英國內政部負責國家安全的國務大臣沃里斯(Ben Wallace)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不幸的是,如果我們想要剝奪某人的自由或者採取某種行動的時候,最艱難的部分是我們要把情報轉化為證據。」

5月27日,英國政府剛剛宣布將恐怖威脅等級從「危急」降低一級至「嚴重」,5月29日午夜起,此前部署在倫敦街頭的士兵開始逐漸撤離。然而,僅一周的時間,倫敦再次發生如此嚴重的恐襲事件,令人們不寒而慄。

隨著大選後脫歐談判將拉開序幕,英國政府對於反恐、移民和難民的強硬態度,恐怕將使得恐襲陰影短時間內揮之不去。

移民政策趨保守

在梅接替卡梅倫成為英國首相前,她就以「移民殺手」在留學生中頗為出名。

梅在移民為題上一向態度強硬,主張限制移民。她最具爭議的移民政策是一項意在嚴格減少歐盟外人員移民英國的政策:英國公民如果想讓非英國籍的配偶或子女移民英國,本人收入至少要高於18600英鎊才可能被准許。這使得數千萬「配偶」被禁止移民英國,導致約1.5萬名兒童只能與父或母視頻聯繫。

今年1月,梅在正式展開脫歐進程後對媒體表示,英國脫歐談判的首要考量是重拾英國對移民管制和立法的控制權,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甚至可以犧牲歐盟單一市場優勢。

5月18日,當黨派競選進入白熱化後,梅在演講時再次將矛頭指向移民,她公布的具體措施包括:僱傭非歐盟員工將被施以翻倍的「移民稅」;提高國際學生留英就業門檻;收緊「配偶簽證」配額等。

業內人士擔憂,一旦梅當選,更為嚴苛的移民政策是否會激化社會的不滿,令恐襲事件頻發。

對此,上海外國語大學英國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高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出,襲擊不一定會讓英國的移民政策走向更保守。「一方面,英國當前的移民政策已經相當嚴苛;另一方面,英國政府在這個問題上會非常小心,如果措施過於極端,會引發國內政治騷亂甚至非常深遠的政治災難,這會是一種政治冒險。」


推薦閱讀:

「震生」兩歲了(再訪災區)
生活在這裡繼續 實拍災區帳篷里的日子(圖)
21家被查央企何以成為腐敗重災區?
[圖集]汶川地震災區重建新貌(3)

TAG:安全 | 國家 | 英國 | 全國 | 計時 | 大選 | 災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