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研究佛學的基本認識(下)
(南懷瑾老師早年講於台灣國立師範大學中道學社,原文刊載在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年>四月八日《菩提樹》月刊)
(接上)
認識修證的方法 諸位都知道佛法有大小乘之不同,這個大小的不同,也可以說祇是理解、認識、方法的差別,卻不可以把它劃分的太嚴格了。至於他都是在修證和求證,那是共通的目標。 以小乘修證方法的原則來說:不外是四諦和十二因緣。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苦,是說世間一切皆苦,加以分析歸類來說,有很多種苦,或十苦,和八苦等。八苦是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可是人們和一切眾生,卻迷苦為樂,偏在苦中追求苦果以為樂,所以就叫作集。如果不集苦因和苦果,那就是滅。滅了便是道。這就是小乘的四諦法。在小乘佛法中,屬於聲聞道,所謂聲聞,等於是說聽聞教法,如是而已,就以聽聞的多少,得少為足,去依教奉行,不自求大智慧的再精進。
還有十二因緣呢?它就是從十二個循環性的不易法則,來觀察世間的事物,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無明依通俗觀念來說:就是不明白,或莫名其妙,闇昧無智,或者衝動等情緒,都可以說是無明。生物界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是有這十二個法則在循環活動著,如果離了最初的無明,就沒有了以後的麻煩,那就可以超然遺世而特立獨行,不受物慾的支配了。這就是所謂的緣覺法門,也屬於小乘的一種,普通也有叫它做中乘的。緣覺稱為獨覺,他的意義,也可以說是超人的解脫,離世而獨醒的意思。如果從普通知識的觀點來看,這都屬於悲觀的出世思想的一種,也有認為是消極的佛法。 大乘的佛法呢?有的認為他是積極的,入世的,有的卻說是入世而又出世的。也可以說,行為上是入世的行,心是出世的心。我們對於大乘佛法的修證,只能扼要的說,大體不外於三止三觀、中道見、法界觀、唯心識定等等。( 因為時間的關係,於此不能一一分析來講) 總之,它都是先從心地上著手作工夫的,最後,使人生昇華到至真、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裡去。
所以大乘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雖然都基於上面所講的這些道理而來,但是他有一種特別的精神,他對於人我和事物,首先就要瞭解他是同體的,平等的,所以一定先要發起大悲心,或者稱為菩提心,那就是說以同體之悲,無緣之慈,來對一切人和物。大悲心要可以做到犧牲自我,救度他人。菩提心便是自覺覺他的佛行。而且又須瞭解這是人的當然之事,並不要為了有所求或有所為去做的。所謂作空花佛事,坐水月道場,是那麼的輕鬆微妙,不是做的愁眉苦臉的。並且要由初步修證乃至於已經成佛,還是不離世間,隨時隨地以救世救眾生為務。說到他的最崇高和偉大處,則以「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為大悲心行為的目的。就是這種精神,就不得不使我們低首皈依了。佛法的宗派綜合大小乘的佛法,在中國形成了十個宗派,這也正如一切世間學問和事物一樣,歲月的累積,就產生門庭派系之見,所謂分河飲水,就各自認為是一己的所得,便互有紛爭了。 佛法的十宗,大體歸納說來,不外乎性和相的分類;所謂性宗:就是指認證形而上的第一義諦。相宗:就是指了解形器世間萬有現象的根源。無論是性宗和相宗,事實上,都是在求得大智慧的解脫,即使是大小兩乘,歸根究底,也都是求大智慧的解脫,小乘由戒、定、慧、解脫,而得解脫知見。大乘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而得大智慧( 般若) 的成就。佛法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無非是殊途而同歸的道理。 性宗當然總歸向於智慧解脫,要人澈見形器世間的一切事物,形而上的第一義,都是空無自性的,所謂諸法空相,就是包括了一切相空性空和空空亦空等道理。但我們要再三提起注意的,佛說的空,就是指形器世間的現象界,一切都無自性,既不是指空是一種境界,也不是說空絕對的沒有。它所求證性空的方法原則,或是由止觀而到中道,或是由唯心而了萬法,不管如何換湯換瓶,倒來倒去,還是此藥此病而已。 相宗呢?那又叫做法相宗,和唯識宗,它是由詳細的分析形器世間的現象界,和身心的情狀,然後才能解脫現象界的束縛,而證得真如法界。因為它有精詳嚴整的分析,卻為一般喜歡多欲求知的學者們所接受,而且也更適合於現代人的好學深思的路線。 法相宗的總則,是以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為綱要。 五法,便是: 一、名--一切名辭的內涵。 二、相--現象的一切。 三、分別--名相都由心理意識所分別得來的。 四、正智--離心意識而證得的智慧。 五、如如--是真如法界的描述,有如如不動,便是如此就是如此的意味。 三自性,便是: 一、依他起--一切意識分別的境界,都是依外境所引起的。 二、遍計所執--有了意識分別,吸收了外界影像,就堅固執著而不放捨。 三、圓成實--離了依他起和遍計所執,就可以認識了本自如如的圓成實性了。 八識,便是眼、耳、鼻、舌、身的前五識,和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我執,包括無始以來與生命俱來的我執) 、第八阿賴耶識(含藏心物內外時空等等一切種子,稱心為八識之王)。普通把第六意識的作用當作了心,不過佛所說的心,便是指能生萬有的代名辭,它是包括心和物的,所以法相宗特別分清心識的關係,而說一切唯識。依意識思惟作用來說,識便是思想分別的認識之識,依前五識和第七第八的七種識來說,它又代表了生命和生理的活動,和物理世界活動的精神。現在普通心理學上的心理作用,在法相宗來說,只是講到第六意識的作用;第六意識,又包括有獨影意識(也叫做獨頭意識),現代心理學所講的潛意識(下意識) ,便是第六意識的獨影作用,還沒有瞭解到第八阿賴耶識的境界。因為阿賴耶識,就不單只是講心理現狀,它是包括心物世間的一切的。 二無我,便是人無我和法無我。人無我,也便是人空,是指身心活動的不實在。法無我,是指法空,是指思惟法則和主觀成見等等的虛妄不實。換言之:人無我,就是洞破現象界的原則。法無我,就是洞破事理法界的原則。人們之所以不能解脫而親證真如法界,便是因為有身心的煩惱所障,如貪戀我知我見的所知為障,所以知識愈多,就煩惱更深了。 總之:法相宗是指現象界的一切,是唯識所生,識生一切萬象,性自本來如如,這便是法相宗的基本要義。 我們要求證佛法,必須先要瞭解佛學,由 一、聞--包括多聽和多看多研究。 二、思--好學之,深思之,明辨之。 三、修--求實行修證之道。 四、慧--修至於證得大智慧的解脫。 聞便是研究佛教佛學佛法之理,由教理而實行修持,可以證得極果,所以又名為教、理、行、果。聞教理,就須信而理解它,然後由信解而求行證,所以又名為信、解、行、證。信解、行證的結果,就是由人而至於成佛,人成於佛,佛由於覺,所以又稱佛為大覺或正覺。所以由人至於成佛,便是人生境界,真、善、美的完成,也可以說是人格的完成,也可以說是人生藝術境界的昇華,既無所謂是神秘,更無所謂是奧妙,然而與其極平凡處,人們偏偏不能踏實,所以就會愈搞愈神秘愈奧妙了。所謂宗教、哲學、科學、教育和人生,也無非都是只此理,只此事而已,你能說除了人生和心物外,還有其他的事嗎?( 一笑) 最後,我要聲明,我也和諸位同學一樣,正在求學的階段,所知所見,都很有限,在無限智識的領域理,博大精深的佛法裡,只是管窺蠡見他的一斑,元無是處,千萬不要以我所說為標準,不過是各抒所見罷了。不然,我又是為諸位增加上一層所知障,就彼此罪過了。
(全文完)
******
讚賞
歡迎關注公眾號: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相關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原創作者:南懷瑾」。轉載請註明本公眾號名稱。
推薦閱讀:
※佛學答問--- 什麼是出家?
※掌中論
※《當下的修行》
※高級佛學教本:第22 - 24課
※【佛學 - 世上沒有對錯,只有業。如果有是非,錯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