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提醒】行者老師講中醫第54講《傷寒脈法八32

行者老師講中醫第五十四講《傷寒脈法八32-36》20130608講

脈法上篇已經講完了。脈的浮沉遲弱大小緩急,如果按照《內經》的論脈就是脈法分六種,大小緩急滑澀,然後還有浮沉。浮沉,古人不是專論的,因為就像事物來有表有里,有緩有急,這個時候有大有小,他不單純從表裡論,這是《內經》的表述。因為古人看問題都是純粹質樸,跟我們現在研究醫學,看問題方法是兩種態度,截然不同的兩種。你說說是哪兩種? 同學:我覺得古人還是比較抓根本,現在的人是尋枝摘葉,所以說沒有體系。 行者:古人是非常主觀的,就一氣,立刻感受到這一氣。這一氣是什麼?就是呼吸出入這一氣,就是我們這一盈一縮,這一團陽氣。感應病人也是這樣,病人的陽氣出入,就這一氣大小往來,就能感受十分親切。我們現在人呢,慢慢感受力弱了,只能旁敲側擊客觀來看待,誒,表、里,是快還是慢,非得弄個標準來衡量它。這就是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這也就是衡量一個醫學之中,就是說雖然入門了,怎麼樣得道。得道就是得到這股來去往來,病是從何來從何而去,與這一氣合於它這一道,然後呢,以至於掌握其全神。 同學:我覺得如果把古人和現代人對醫學的一些體會,當成兩個人來看的話,現代這個人可能有點心血不足了,腦子有點不太夠用,所以想問題的時候,每次不能統觀全局,就是整體浮現不出來,只能站到一個片面去看。 行者:是心力不足,腦力太有餘了。一看到問題這腦子嘩嘩嘩嘩嘩,表裡內外,想到就是紛繁複雜,前前後後,患得患失,都出來了,腦子控制不住。跟我們打七一樣,先把一猴給拴住,把腦子這猴給拴住止住,拴到呼吸上,或者栓到哪,拴到話頭上,然後外面的猴慢慢不動了,裡面的猴它自己就不想動了。這個時候我們一看,哎呀,兩個猴是一個猴,那個猴就是靜下來就非常靜,動起來就非常有力量。 上篇主要講了各種脈形。我剛才說到一點,古人不用浮沉,浮沉是客觀來定的,古人就是緩急大小,氣勢低昂,有時候低有時候昂。但這一氣,他是不從浮沉來論的,浮沉是以外在定格的,是定象,然後物在其中。而不論浮沉呢,他以一氣自在,自在這一氣之中。一氣之中就像我們行走一樣,快慢,氣息高下,急促,然後是斂凝,是這樣的。然後呢,如果從外在觀客來看呢,哎呀,這個浮,這個能靜下來,這樣的;然後主觀看,它的一種氣勢,是斂凝的還是收束的,這樣來看的;而不會看,這個浮這個沉。這是兩種觀察事物的角度,你要是光從浮沉表裡上下來看,就是不能得其根本,你不知道到底哪個才算最對的呢,這個常脈到底如何,你得不到,你得出來一個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緩不急,總之,不偏不倚。(笑)但是這個是什麼呢?把這些都剷除了,然後這就是一個中了。所謂中就是一個中,根本就談不了那些。所謂中者,中也,就跟射靶子一樣,打到靶心了,中了。 同學:內經六脈,那六種,我覺得都是能反映出病人的大象的,但浮沉這個反映不出來。 行者:浮沉也是,陰陽也是從客觀來看的,你可以用。就是說你具備掌握,隨這一氣上下盈縮,能合於一了,然後能如一了,這個時候你再看問題,你也可以用浮沉,但用浮沉你就不會滯於浮沉;浮起來還是一氣,有頭有尾有根,這一氣上下,他就算再浮上來,底下也有吧,全在呢。什麼叫浮?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底下的少上面的多,是吧,不是說它都跑到表了。有的人氣血上涌,浮上來了,是吧,然後呢,氣歸丹田,又沉下來了。總之,浮呢,右路不降,沉呢,沉就可能是左路不升,就是說病象。 「脈法下篇。脈理精微,發於上篇,而其名義之紛責,形象之遷化,診候之機緘,望切之竅妙,所未詳悉者,設為問答,發於此篇。澄心渺慮,傳茲奧旨,誠崆峒訪道之仙梯,赤水求珠之秘渡也。後世醫家無傳,半緣脈法不解。仲景脈法,家藏而戶收,白首不解,則終身不靈,是胼拇支指之呼吸不應也,豈仲景傳脈之心哉!」 這個「胼拇支指之呼吸不應也」,這什麼?搭脈心裡不明,就沒有感通。 「營衛之消息,是不一端,臟腑之乘除,是不一致,支派分別,不可紀極,而溯本窮源,不過陰陽二者而已。診陰陽之異同,判死生之懸殊。生之與死,孰美孰惡,陰之與陽,孰貴孰賤。解此章之義,則以下諸章決生斷死之方,起死回生之法,悉具於此。」 得於一者,可以不論陰陽,不得於一者……。我們有時候感象,一望診,大象就出來了,浮散,摶聚,然後氣息凝斂,是清是寒,然後這個盈縮狀態,就能感受到。對於脈法呢,我們對一個脈,一看,誒,這脈這麼怪,有弦有瘀,然後又硬,這到底什麼呢,得琢磨半天。微妙在脈,察之有紀,從陰陽始,你要搞不明白了,你再從陰陽把它理一下,理一下再歸到一元,歸到一元就能破除陰陽二象,就得出一個整體實象。 脈法三十二。「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底下就開始講了,什麼叫陽,什麼叫陰。陽呢,陽者衛外,就代表一氣在外之象;陰者斂凝,就是一象盈縮在內之象。在論陰陽之中呢,有論脈形,有論脈勢,形式不一。就像我們論澀脈,有的人的脈形疙里疙瘩,但他勢頭呢,隱帶滑象,這你就知道了,它的肝木之氣有欲發之象,已經有內在滑象,欲動之象,但是他外在實質上還是有隔阻,還是有瘀滯。有的人呢,脈象挺大的,脈形挺華麗的,但是脈勢呢,有點走走歇歇,走不動的樣子,這是脈勢澀,就代表血盛而氣弱,氣根本推不動這些血,這需要大溫陽。第一種勢滑而形澀的,就需要把瘀滯破開,就需要破瘀活血。在論脈上,我們主要論的是脈勢,因為葯氣是調可以流動的,可以變化的,我們要從流動變化的角度來把他整個六氣之象,太過不及這種象隨證治之,進行調整,這個時候肯定是調「可以流動的」。至於說「不可以流動的」呢,形上的,是從可以流動的去慢慢變遷它。這個變化就屬於,脈勢屬陽,脈氣屬陽,陽可以迅速改變,而陰質的部分需要變遷,需要慢慢地化開。大家這段就是需要背下來的。 「凡脈大、浮、數、動、滑」,這幾種脈都一個調,或奔或揚或急或動,這就叫陽,陽擺了五種姿勢,五種狀況。在心中感受不到陽,陽到底是什麼,這五種就是陽,然後你再回到陽,然後陽分支再變成五種形式。「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這五種叫陰。陰是什麼,就是收到底下,閉藏著呢,是吧?被打壓,受壓抑的,都是陰,但是有的呢,有的陰氣還反抗反抗,有的陰氣不反抗,慢慢地消沉。 所以在陰脈之中,有的脈是陰中有陽的,有的脈是陰中之陰的。陽脈也一樣,有的脈是陽中之陽,有的脈是陽中之陰,但是呢,陽脈要論陽中之陰的話,有時候還需要看兼夾脈,並不是一部脈。比如說大,陽中之陰,怎麼算陽中之陰呢,大而氣強,這是純陽脈,大而緩弱呢,如果再加點澀,他就該收了。緩脈,緩脈就起個中樞調節作用,陰脈帶緩脈,那就叫陰中之陽,陽脈帶緩脈那叫陽中之陰,陽氣該收了,沒那麼亢了。所以以前剛開始看脈的時候,咦,這裡有滑有澀,那個什麼,有急有弦,沒緩啊,緩找不到。不是對應的,就是緩居其中,它就是陰陽,五陽五陰,它這五種狀態,並不是說這五種狀態還一一對應,表裡對應。有相似對應的關係,但不是絕對的,非得搞出來個一一對應五種脈,那是搞統計呢,那叫看耍猴看熱鬧,咦,這都挺好的,一個個都對得挺嚴實的。 「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何謂生死啊?在久病重病之中,是論的這個,不是急性病。急性病陽脈見陰脈者生呢:亢陽無悔,這時候突然見到甘霖灑布,那就是好現象啊,久旱逢甘露,你還死? 我們人體吧,經過了久病,生機啊陽氣都在消磨之中,自信心啊什麼都在消磨,這是一個大象,整體的現象。在這種現象之中呢,病人搭脈還能看到陰中有陽,還能有生機勃發的現象,這叫「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呢,三陽氣浮張在外,久病三陽氣浮張在外,虛象啊,對不對,虛而不收,但是虛中又帶緩怠,虛中又帶本元陽氣的虧乏,這不叫死,這隻能叫這種疾病還處在元氣逐漸消散。它這個陽病見陰脈,陽病可能指的是三陽不降,見陰脈呢,指的是整個元陽無力,整個元氣都出現這種虛損的狀況。所以大家把這點要看好。 而且這個問題是從動態中看的,就是說,看待疾病的生死是在動態之中的。「陽病見陰脈」,大家知道很多的陽病都是陰脈,更年期什麼的,上面都是三陽在上,浮越躁動,底下呢都是沉弦啊沉緊啊,都是寒象;那你說這陽病見陰脈,這隻能說一象,陽氣都浮在外了,裡面陽氣不足,對不對,就跟漢武帝一樣,窮兵黷武,外表很強,裡面海內空虛,裡面肯定有問題,陰寒內聚。這個時候呢,只是代表一象。「陽病見陰脈」,就是再往下走的時候,他的這個陰病的勢頭逐漸在增長,就是脈底下雖然是沉弦的,但是弦的力量逐漸在減弱,逐漸的滑象也在減退,變成澀象,這個時候,昇陽就不足了,這叫「陽病見陰脈」,這個時候病是往不好的方向在發展,這叫「陽病見陰脈者死」。我們人就是生死兩條路,往一條路呢生機勃發,另一條路生機漸漸消磨,這兩條路。不是說一下就不行了,一下就活了,這是緩慢的一個過程。在預期這個病在往哪個地方走,生,你在好轉,死,這個病逐漸在加重。 黃元御先生講的,「陽貴陰賤,訓垂先聖」。古人就是一樣的。我們人是以生生不已之氣立本的,做事情要陽光,心態要誠直,這樣的話身體也會好。如果往陰面走呢,壓抑鬱悶,然後就會得很多病。我們是活著的啊,秉的就是動,生生不已的動,這種象,我們要維持它,慢慢地,不要叫它這股火燒得過快,早夭;不是早夭,短壽;也不至於把它打壓下去,叫它早夭,這就是養生。像火神派,火神派就是叫它著得太旺,著得太旺壽命就短。所以這裡提到「陽貴陰賤」。我們用藥,不管你用陰葯還是陽葯,它都起不到對本元,生命這一團元氣的助長。用藥是什麼?以和為期,以和為期了以後,這個元陽才能逐漸慢慢生長起來。你要說,哎呀,元陽不足,那你就鐘乳石、陽起石,你這煉丹呢,就是皇帝那一吃藥,馬上精神百倍,只能說徒為耗散。真正的陽氣,是它陽和之氣;就像一公司一樣,哎呀,這公司發展太不好了,要開發項目,引進什麼東西啊,搞了半天,他內在整個人員的素質,整個領導的素質,整個的氣象,他就那麼大,你要想把他培養起來,那需要很長時間的。表面上一兩下把它搞興盛了,他自己罩不住的話,跌下來會很慘的。這就是說所謂陰葯陽葯之用,都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什麼不得已呢?知犯何逆,隨證治之,他有這一逆,我們才用這一助,它如果沒有這一逆,我們何必用藥呢,對吧?當然了,有時候跟整個大的環境,大的時代,或者是大的地理環境,居住,社會風氣,整個家庭工作有關係,導致了他一氣經常會受到消磨,所以有時候長期用一類葯去助長,根據他的體質,這也有的,但大部分用藥就跟過去打仗一樣,諸兵者,國之重器,不可不慎;再下一句是兵者不祥也,不祥之氣,老用兵幹嘛? 同學:老師,為什麼道家百日築基之後可以用一些陽葯?這個是不是也說明了,他只要是內心凝定的話,可以藉助藥物。 行者:是啊,他們的藥物非常特殊的,不是咱們這些藥物。像煉丹,鉛、汞、鐘乳石那些東西,他們要煉得非常純非常精,一點雜質都沒有。如果有一點雜質,火氣就要泄漏,吃完馬上五內俱焚,要燒死。那叫大毒之葯。煉得精純的話,那股陽氣進去,就緩慢把身體的陰質、雜質全部煉化掉。 同學:那是不是只要他自己的中土之氣足夠充足的話,這些外在的藥物,經過體內的運輸循環,也可以起到一個後天補先天的作用。 行者:後天補先天是百日築基,指這一個緩慢的過程。從古到今,靠葯想健康的沒幾個正兒八經健康的,都有問題,好的也是亢奮。很多人覺得靠葯一直吃,那是有的人先天稟賦本來就好,反覆的可以調動,可以調動幾十年,但他最後的結果是,按他的稟賦六七十歲應該還能折騰,用藥後六七十歲就折騰不動了。 同學:如果有的人肝血不足,用藥的話是否可以把肝血恢復起來? 行者:這是有一逆才有一用。為什麼肝血不足呢?木火的相火老是擾動它,肝木不藏,白天處於動象,晚上也處於動象,陰分慢慢就耗動了,耗散了;這個時候用陰葯含藏一下,中土氣血慢慢疏達,從這個角度來滋養它,這樣人體陽氣慢慢和升了。當然,我們現代人是有通病的,這個城市籠罩的氣氛就是浮躁,浮躁之中三陽不收,壓抑,不是特別開心,不是特別無憂無慮。乙木暢達就是要特別無憂無慮,特別傻呼呼的都可以呆著那種。這不行,煩躁,發泄,很多人就比較忙碌急躁一些,這都屬於乙木不暢。所以根據大象,有通用方子存在,因為每天就接觸這些逆。比如說你給他一些葯,就調這些逆的,讓他這些逆象不至於為害。如果老生活在農村什麼的,這些葯也不必吃了。工作很簡單,很舒適,還吃這些葯幹嘛,每天也不熬夜也不打電腦,那就不需要回元了,靜養就行了。 黃元御先生也是貴陽賤陰。當時處於溫病學派大肆盛行,雖然對於解除癘疫溫病這種疾病,他們對當時是很有裨益的,挽救了整個國家民族的狀況,但是他們在養生及雜病治療方面,有很大的流弊,導致了我們國家幾百年來積弱,跟他們有關係。當然這是個大象。從明朝,整個國家、人性被束縛壓抑,人出來都是放鬆不了,得端著,到清朝更加桎梏壓抑,整個民族智慧就爆發不出來,知識分子、文人都糾結、壓抑、煩惱,相火內滯,就得吃涼葯,吃完涼葯還舒服一點,不煩惱不折騰了。但是老吃涼葯呢,自己的陽氣、自信心、智慧就越來越受到消伐,以至於在悲觀失望中慢慢消沉。民族氣也一樣,就懦弱了,外強過來就特別弱勢。 黃元御先生貴陽賤陰就是矯枉過正,但是這麼一講,就又把陽葯抬起來了,火神派又起來了,又專門以為可以通過陽氣真能補元陽。只是它可以糾偏,只是因為有這個陰,還有這偏,我才用這葯的,在危急重症之時,這一線元陽沒有辦法抵擋身體的群陰,這一線元陽被壓抑,馬上活不過來了,那可以雷霆手段,急救回陽。但是長久治療方面,像竇材出來,養生附子第三,艾灸第一,丹藥第二,那就太躁動了,不講心法,每天還吃丹藥,吃完丹藥典型汞中毒,鉛中毒。他的陽氣都是泄漏的。人體陽氣如果泄漏的話,鉛汞這些東西吃進去以後,它就發揮不了作用。它本來是要破散陰形的,該斂凝的斂凝,該破散的破散,它達不到這個作用,陽氣全都浮散開了。陽氣浮散開了就證明他的真陽沒有力量,本來這些力量用進去是消滅不良勢力的,結果進去了以後反而更加助漲了自己其他的歪風邪氣,其他的不良勢力。本來給你發點兵,是叫你干正事兒的,結果你搞自己的派系鬥爭。所以這些溫陽葯在病人三陽不能斂降,中土脾意不能安藏,腎水不能閉護的情況下,這時候用就有很大問題。 所以過去古人說:天元丹法,清靜無為之道,地元丹法,服食之道,人元丹法雙修。要服食地元丹法,以至於下面人元丹法,我看以前有本書里說,那就得達到登高不慄,要心態非常安定,站到華山北峰上往下看,一點不心慌,沿著懸崖邊走一走沒事。三陽氣得徹底斂降下來,心如磐石,要是氣有一點點浮散在上面,在上面就感覺搖動,那是相火之氣。為什麼?你一站在上面,乙木就不暢達,就受到壓制,然後相火就頂上去,就動搖。登高不慄,入水不濡,那就是整個人體的陰質已經初步煉化成了,跳到水裡濕不了,從火上走過去身體不會燒傷。這是一步一步的身體煉化的過程。我們現代人還是不要吃那些葯,那都是毒藥,吃完了一個個都亢奮。 之所以講這麼多,就是說不論是溫病學派的陰貴陽賤,還是火神派的陽貴陰賤,都是治病依期之法,治亂,調逆,非養生之道。養生之道的用藥,象慎齋先生,又有養生之道的用法,有王道用法。有時候不用藥,有時候用藥,有時候用的葯非常淡,就是陰陽俱不足者,以甘味葯調之。慎齋還是深得其要的。 仲景就是,你看傷寒論,必伺其陰陽自和乃解,必伺其津液自和乃解。陰陽自和是什麼?昇陽慢慢起來了;津液自和是什麼?陰氣慢慢斂降下來了。這就是看本元之氣虛了以後,需要有個周期,藉助天時,藉助疾病發展的起伏,藉助這個勢頭。這是古聖人已經徹底觀察到疾病往來之勢了,我等著你,過兩天自己就好了,根本不需要用外在的去干擾;本來就挺平和的,歇一下就緩過來了,還是那麼純粹。外在葯氣用進去了就干擾。如果是自己內心中陰陽自和渡過的話,陽氣會更加純粹,更加壯大。外在藥物輔助的話,就會駁雜一些,雖然表面上好。陽氣有時候就是這樣,陽氣象小樹苗一樣萌發,你給它過多施肥、陽光,揠苗助長一下,有時候表面可能也興盛一下,但葯勁一過,感覺又回落了,因為一開始積蓄沒到那個地方,水到渠成,水剛來了一點,就把渠都挖好了,使勁引,引了半天也是效果有限。必須把水積蓄足了,它自熱而然就好了。在古人這些都是自然之道。 我講的都是理論,這些理論要貫徹到每一個病的觀察和體會之中來,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就圓融了。要不然只停留在理論沒有意義。為什麼?沒有用啊,有時候你就忘了,有時候狀態好了,出來了,狀態不好又全壓抑住了,關鍵時候一緊張,徹底就沒有了。 脈法三十三。「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不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期十四日當劇。」 首先講陽結「期十七日當劇」,陰結「十四日當劇」。這是怎麼來的?首先我們要看,底下講的天地生成之數,如果按照大衍之數,天地生成之數這樣的變化,我們理解起來大家會不會感覺總有點隔閡?你說,這就是文字遊戲,數字遊戲嘛,跳來算去的,怎麼來的?一定要知道怎麼來的。疾病的發展變化,有減有加,有時候病重了,有時候病慢慢減輕了,什麼影響的?六氣自身就有變化,疾病自有起伏,今日在三陽,時刻都有往陰的方面走。三陽直接入陰叫入於臟腑,不叫往三陰經走。往三陰經走呢,氣慢慢會收斂,斂聚,陰象會出來,但是不會固定不移。直接從三陽往三陰走的時候,第一日太陽,第二日就太陰,那肯定是臟病,也可以是腑病,入陽明腑,入陽明腑就固定不移了。 我們今天講的,第一個,外在的六氣受到天行六氣的影響,天的陽氣是最旺的,所以我們無形運行的氣是與它們時時刻刻在共鳴的,它們的盛衰消漲,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我們,它們是以六天一個周期在變化,不斷消長,然後是以六十天這一小周期往下不斷傳遞的。這裡面還結合了五運,五臟是怎麼變化的呢?有陽必有陰,陰質的變化是受到天行六氣地布五行的影響,地氣慢慢盈縮,也受到它的影響,也是每日有盈縮變化。陰陽是有屬性的,結於陰的就會受地氣共鳴的影響,影響大;陽氣流動快的,受到偏於陽開散的力量的影響。這裡講的陽結陰結,這種病就是內在有有形的部分結滯,這個時候就牽扯到你是用五行盛衰的規律去看它,還是從六氣波動的角度看待它的向愈。 咱們看條文吧。 「其脈浮而數,不能食」,脈浮而數,浮的話,陽在外,數的話,數急之脈象代表陽明少陽俱不能潛降,左邊乙木可能還有點不達。陽明少陽在外,產生的應該是第一陽明,陽明燥熱之氣應該消谷善飢,少陽火氣在上也應該消谷,也應該有飢。至於說小柴胡湯是默默不欲飲食,為什麼默默不欲飲食?少陽之氣不降,乙木、脾胃之氣全部抑制住了,不得升發,上焦之氣不能回,所以導致了脾陽不達,然後就是不想吃,默默不欲飲食,這個主要是脾精的清陽不得升達導致的。默默不欲飲食,能吃嗎?能吃,吃完也不會脹,不會有脹啊,頂這些,太陽陽明證都不會有。所以小柴胡湯默默不欲飲食,不想吃,有時候吐啊什麼的,但是還能消,有這股火在。這裡面看,不能食是什麼?吃下去就堵著,病在陽明。「不大便者,此為實」,肺胃這一條道路有阻礙。「名曰陽結也」,陽氣結聚在裡面了,病在腑。 所以我們這樣看呢,疾病病在陰,看它的向愈和加重,從五行的角度來考慮。五行的角度是什麼?五行在天而成十干,別看這是天的干支,是地氣上升了生出的這十干,天氣下降形成的是地支。在論述的時候,既然以五為周期來討論天時的變化,五運六氣,以五天為周期,又以五分為陰陽。古人論日子是這樣的,首先有陽日有陰日,不管是從六氣論還是從五行論,都是一樣的,這樣出來了所謂的天干地支。第一天甲木生長,第二天乙木成形,然後再往上,木火,火是第一天有氣,第二天成形,就是逐漸這個過程。往上木氣成長了以後,火生土,土生金,五行是這樣逐漸地消長的。 同學:那是不是可以把第一天當做甲子,然後再數第十七天,看它那一天天干地支是什麼,然後再來判定它們之間的生克關係。 行者: 怎麼開始呢?這裡面就論述到看疾病的加重從哪一天開始算,哪天開始算,算到哪天算它加重,這是一個問題。 首先,陽結,陽結是什麼?陽明燥熱之氣鬱結在內,這裡可能包含著什麼少陽相火啊都在內,但是呢是以陽明腑病為主的。外面會不會還有點怕冷啊怕寒啊,也許會有,六經之氣就不用管了,是瘀在腑,而且瘀在陽明之腑,不是膽腑;膽腑有膽腑的問題。這是什麼?脾胃屬土,證明是燥土比較盛,燥土之氣旺盛,這個時候,這一氣瘀滯不能化。什麼時候得愈呢,得愈就是這一氣要斂藏下來,有制約它的了,金水之氣能夠肅斂了,這叫向愈。逆呢,那就是木克土啊,少陽之氣整個逆上去了,風火之力導致它更加加重。所以說,在看日子的時候,我們可以這種角度,欲要克它的時候你看怎麼克,你首先得看它是陽氣結了,還是陰氣結了,都結在陽明。陽氣結了,本來是陽盛為患,必然是在陽盛的日子它加重;陰氣盛了,肯定是陽氣弱,陽氣受到克伐的時候它加重。 同學:按這樣推的話,如果陽結的話,假設它是靠天時得的,假設天干是戊,然後再過十七天的話,好像天干是甲,陽明少陽合病,所以加劇。 行者:不能這麼推。咱先看看古人是怎麼講的。十七日,十七日什麼日子?陽明氣,首先,在這一天陽氣受到了閉阻,中焦陽氣不得運化,以這天為始,在這天,整個中央土氣不能運化,燥金之氣不能斂降。按照古人的解法呢,如果是明清後期的,是按照天時時間來推的。比如說,陽病為患,然後遇到陽氣盛的天時,比如說,甲木盛的天時,木火旺的,它就會加重;受到水氣含藏的,金水斂降的,能斂降下來的,是陰日呢,它就會緩解,是按照這個周期來的。但這個,我覺得這個外在天氣的影響它加重,而這個疾病他講的是「十七日當劇」,它開始是沒有固定刻度的,直接是從得病當天開始算的,然後呢,算到十七天,是論這一病,從病形病象產生的那一天開始,然後算十七天,也就是自身發展的規律,給了十七天。十七天的話,古人給十七天,五行五臟之氣要周流一圈,風家,不了了者,十二日愈,這也是陽氣周流一周。十七日呢,陽結陰結,陽結成形之日,就像甲木剛開始出生的第一天,陽結剛開始產生,產生了以後,經過十天干一個周期,到第十七天,十七天是陽金的日子,庚金,正好是陽金之氣旺而不能降,這樣產生它的加重,我是這麼理解的。你覺得這麼理解可以嗎? 同學:沒想過這個問題。 行者:討論討論吧。因為我想的是這樣:既然它是從陰質方向來討論它的變化的,陽化氣陰成形,化氣從乎六氣之變,成形呢,就是五行內在盛衰之變。要是外在六經,它肯定用的是七日這些,七日盛衰的變化,七日來複。他這裡用的是十天干,就代表它這陰結成形了,結聚住了。我理解,從結聚之氣第一天開始結,從陽結開始,第一天應該算它剛開始,陽氣升達,剛結住,然後它受地氣的影響,它也存在一個木氣升發,第一天它結住了,首先呢,他陽氣欲升不升,然後呢,它自己的周期,從陽氣欲升不升到後來陽氣欲斂降不能斂降這個過程。但為什麼選十七日呢?按咱們來說,七日已經當劇了,他本身病在陽氣不降,一二日木氣如果不能升達的話,它本身也會加重;陽氣不收的時候,它會顯示更明顯,正好是相應於本氣,陽明燥金。咱們再往下看吧。 「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期十四日當劇」。沉而遲呢,陽氣不能升,臟精不能外濟,就病在臟,不能食,不想吃。上面如果講的是邪實,底下講的是正虛。那個是不能食,是陽氣阻住了,衛氣通降有問題,不能食。身體重,陰濁之象,大便硬,相火瘀滯在下而不能布散,陽明燥金在下面還是有從火化的跡象。如果純粹寒濕的話,七八日不大便無所苦,有的小孩十幾天不大便,最後突然大便出來了,還不幹,還挺稀的,這是太陰寒濕,元火不足。 「名曰陰結」,陰氣欲行不得行,瘀結在內。「期十四日當劇」。十四日是什麼?十四日按理來說是火象,是丁火。按照我的理解,陰質如果成形,第一天是本體盛衰,他要感應地氣,應該是它臟腑的內在結聚,從它的興盛然後是衰亡,它是有周期的,它也會受到這個周期的影響。 同學:它這個病也有可能是說起初也是趕到某一天天干地支導致它的? 行者:某一天的天干地支是外在的,是定象。咱們不是學五運六氣嗎?有主氣有客氣,客氣是不變的,外在的天行六氣,大環境就是這樣的,每一年它就這個周期;主氣是加臨的,根據外在的不一樣,每一年外在的環境的影響,每一年都是有變化的。每一年的司天在泉都是不一樣的。 同學:主客二氣是不是都是外在加臨的? 行者:外在的客氣是客觀的一個變化,就是六氣盈縮它是有規律的。它就是講厥陰,一陰,二陰,三陰,然後一陽,二陽,三陽,老是這個次序。主氣司天,就是每一年有個為主的,每一年受到運氣影響,每年有個太過,有不及,就會影響出來變化。而這個形質、陰質一旦產生出來,它也會受到主客的變化,客就是外在的固定的變化,賦予它的。它內在呢也是,雖然算陽結,從它產生那一刻開始,它也存在一個周期的變化。因為氣也是這樣,一旦結住了,一旦成形了,它這個氣也存在它的盈縮,自己的盈縮變化。 同學:老師,我理解這個十七日,是不是先是六氣轉了一圈,到第七天沒有好,然後又是十天干轉了一圈? 行者:這個就不能搞這些數字遊戲。你看黃元御先生講的也是有點數字遊戲。地二生火,天七成之,還加在一塊兒,加在一塊兒就讓人搞不懂了。加在一塊兒,地二生火,天一生水,這個事物的發展就是這樣,天一生水,地二生火,讓人感覺到有一個階段,生長發育它是個延續的,它這個氣息消長是有周期的,就跟股票一樣,不斷地盈縮,不斷地盈縮往大,盈縮往小,就跟心臟一樣,不斷地在動,天地如橐龠一樣天氣盈縮這個規律。把這兩個加起來,本身就離開了物體本在的實相。 按照這個病來說吧,陽結陰結不解,肯定是會愈來愈盛,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它在盛衰之中,往往有個點有一天它會非常重,然後從這個非常重了以後,它就越來越加劇。他這個日子可能說的就是這個時間點,而且在這個時間點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危證。因為外而六經,內而臟腑,它都是川流不息的,出現危證就是出現逆氣,精氣盈縮受到遏阻,會產生陰陽離絕,這就是它當劇。如果是本來身體素質好的,可能能度過這關。有的狀態不好的,在這一關會出現危證。 同學:應該是他的推測,因為在《內經》上有好幾處推算生死,內在肯定有它一個疾病向愈或者加重的一個時間規則。 行者:這個內在肯定有的,我剛才給大家講的也是取類比象。不管是陽結陰結,它都是一個結聚,陽結陰結這個結聚、陰質它先產生了,產生出來以後,外在的六經六氣就會受到它的阻礙。它自成一個小體系,它與外在的陰陽之氣也會有感應。這時候呢,我們身體外在的六經氣血的變化反而成為它的客了,對於它來說,它是主了。這個時候,它是屬於陽結的話,遇陽就會盛一些,遇陰呢它就會消減。它也有它發展的周期。 同學:為什麼不用地支來推呢? 行者:咱們不是講了嗎,地支按照我們的考慮來說,陽氣陰氣是有次第的。古人說:五五為紀,六六之節,這是我們古人講的陰陽之道傳變的數字和次序。我們暫時通過初步理解以後,用它來推算。但是對數這方面,我也是嘗試著初步來推算它。你必須要理解古人所說的意思,理解了以後,你才能徹底深刻地把這個條文把握住。 同學:我現在感覺就是陽結的話,因為病在陽嘛…… 行者:不管用天干地支都沒有實在的意義。主要關鍵是,我的理解,一個事物一個東西一個現象,既然一成形,它就有變化周期,就這本具的事物就有變化周期。就跟我們一旦泡上一杯茶,它這個現象就存在了,從它成形那一刻起就產生它自有的變化。自有的變化是什麼?生長化收藏。它自有它小的周期,大的周期,它要慢慢地氣息要開散,慢慢消弱,存在一個從生到化到藏到轉變這樣一個周期過程。為什麼這樣理解呢?因為事物是這樣,一動,無論是陰還是陽,它一動,變化就會出現。陰結呢,結為形,它也是一動,結聚在那兒,它也會受到生長、收藏、消弱的變化。就跟這桌子一樣,木頭一成形,成形開始了以後,就存在它的壽命,使用多少年限;然後本具的壽命受到外在內在的克伐。古人不是推算嗎,這個桌子能用多少年,然後呢,根據外在內在簡單的現象一類比,類比出來大象,哪一天它可能受到克伐嚴重。就是說,這個事物有生長本具的象,外在呢來消伐它,有的一看長久,有的一看,就可能中間會出現消伐,有不測之變,各種。 這是象,我們古人就講的象的變化。腸胃陰陽結聚也算現象,既然是象,有成形有成象的一天,就有它要反劇的一天,就有它這個象真正壯大、真正鬱結的這一天。而且就是說,根據這個象產生了,然後引起我們……。為什麼當劇呢?當劇肯定不是這一象怎麼怎麼樣了,而是它造成我們這個身體在那一天可能會有更大的阻礙,更大的逆象,跟它這一象盈縮有關係。 從剛才的論述呢,「期十四日當劇」,十四日,甲乙丙丁是吧,是木火已經升發出去了,木火升達,然後呢火氣要結實,要成長起來,在這一天加劇。陰結是怎麼加劇的?他這一象要加劇吧,黃元御先生講的是水氣勝,我覺得不是水氣勝,他木火之氣不能升達,不能升達郁於下,如果是虛損的癥狀的話,那他就正虛唄,他不存在著加劇。他因為陰結結實以後阻擋了元氣的舒達,乙木木火之氣不能升達,一部分郁遏在陽明燥金之氣了,足(手)陽明燥金呢,上面一個你看可能是在胃,底下這個在腸,足(手)陽明燥金之氣升達不上去,受到乙木的郁遏,從寒濕之化,從寒濕之化呢,把有限的陽氣鬱遏住了以後化火了,燥,燥結,大便硬,燥結硬到一定程度肯定是乙木這個火郁陷了,產生的是火克金,這個應該是它當劇的一個現象,火日克金的一個現象。 上邊是一個金氣本盛,乙木生長不上去,經過一個周期,然後呢第二個周期的時候,郁勢就會比較強,為什麼第二個周期郁勢比較強,咱也不知道,這是「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古人都這麼講的,但是臨床上也有三逆四逆的存在。他就這麼一說。咱們解釋呢,就是木火之氣升達不上去,在第二個周期呢乙木不能升達,然後呢,化火了以後,火氣不能奔發,火氣鬱在內,克伐了陽明金氣。為什麼叫丁火呢?手太陽小腸經其氣升,手少陰呢,其氣降,所以呢,成陰,其氣欲降在內,這個時候呢,把本來的鬱結在下的相火更加郁遏住了,欲降不降。這個時候會出現什麼現象?可能會出現便血,所謂的腸道的潰瘍這些,或者是痔瘡加重。很多得痔瘡的人,都是中焦一派寒濕,寒濕在下,春天就犯,夏天有時候還重。夏天水果冷飲吃多了,然後這兩天天氣再一下轉暖,這就突然重了。我是這麼解釋的,因為我實在看不懂黃元御先生解釋的。 同學:感覺解釋得不太順。 行者:什麼解釋不太順? 同學:你說的那個。 行者:我說的這個是我的理解。不用順,我這個理解就是一象一成形了以後,這個象一斂聚,斂聚一成形開始,它就開始升達、擴散、消亡。就像我們人一樣,我們人剛生下來就這一象啊,這一象稟賦的,自己帶著業力的這一象,一下成形了。這個業力起作用了,就開始生長壯大。有的人是陽結,為什麼?一生下來就活崩亂跳的,然後交際特好。有的人是陰結,一生下來就蔫兒啊,就是陰結。但是都不妨礙他自己的生長發育的周期。不管古人怎麼解釋,我們必須從陰陽生長的道路去真實的印證它,心裡去感應它。 脈法三十四。「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為病脈。」 這個好解釋。「脈來緩」,緩怠,這裡的緩主要指的是病象,緩而無力。就是這人性子慢,幹啥事情慢條斯理,就是不急,有一搭沒一搭的感覺,注意力不集中,對不對? 「時一止復來」,干著干著還停頓一下。感覺這個肯定心力就不足,是吧,這叫結。結脈呢,一般主陰脈,起碼陽氣就不是太旺盛,左路肝木升發就受到了阻遏。往往指左路,這個脈相結代往往指左路,左路木火升達一路。 「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傷寒論》里有脈促的,就是「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這是什麼問題?肯定是右路,對吧?如果是左路奔發的話你還跳那麼快,那麼急進的,有力量都鬱結著想往上升,你還桂枝去芍藥嗎?他是因為左路不升,導致右路陽氣逆上,右路陰濁之氣逆上,陽氣在下邊,就是陽氣奔騰之象,其實是陽盛,然後呢,陽雖然盛,但是受到陰氣的上逆而導致的盛。陰氣上逆怎麼來的?是乙木郁在下面,陰氣乘陽,鎮不住陽氣了,所以這裡用的桂枝,平沖降逆,沖逆之氣。沖逆之氣怎麼來的?這一點乙木壓在最底下了,就不能抬頭,這個時候你去看左關脈,左關脈肯定是沒有急促之象,雖然脈搏脈率都是一樣的,這個象雖然他走得快,可是絕對走得不急。所以說古人看脈象是不數數的,有人70的脈率跟有人70的脈率完全兩個感覺,因為這個70是結果。就像有人著急著慌的,一分鐘打了多少字,有人非常悠遊自在的,打的字跟他一樣,但這兩個脈象感覺不一樣。這個數字只是結果。 「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陽盛指的是陽為病,並沒有反映他的陰氣是否盛;陰盛只是他病在陰,病不在陽,是這樣解的。 有啥問題? 同學:沒有。 行者:看你恍有所思。 同學:脈促是陽氣收到挫傷以後他還有升發的力氣。 行者:對。 同學:傷寒論有二個脈促,都是下之後,一個桂枝去芍藥湯,一個是葛根黃連黃芩湯。 行者:脈促呢,都是虛證。不管你是結是促,時一止復來,已經元氣不得周流了。就跟一個人似的,雖然高歌猛進,但是乾乾就停一下,感覺是後力不續,接續不上。這時候馬上得緩下來,不緩下來就是強弩之末了。 同學:我還是體會不太好下後脈促胸滿的桂枝去芍藥湯,按你講的是偏右路三陽不降,然後左路乙木氣不足了,才會脈促胸滿。 行者:桂枝是純陽葯,有時候為什麼不用桂枝舒呢,是因為他昇陽之力本具了,他乙木左手脈就急數,他已經欲發了。就跟一個人一樣,我想跟別人交流的衝動慾望非常足夠了,只是外在有很多壓力啊什麼的。這個時候呢,你就看他是不是太浮躁啊,方法不正確啊,慢慢來,緩一下,這就不至於馬上桂枝繼續上,繼續溫陽,有時候可能越急就越出問題。下後脈促胸滿呢,就是他整個壓在底下,壓抑,然後底下躁,煩躁,奔騰在上,有氣舒達不開,憋屈得慌,根本不知道他從哪邊把這個氣舒展開呢,找不到自己的外在的興趣點,都沒有。這時候我們幫他舒達舒達,陽氣由陽出陰,他見不到光明,你幫他找找光。 同學:關脈還沒有什麼弦急之象嗎? 行者:左關不但沒有弦滑之象,而且呢,很可能沉、弱。 同學:右寸關脈可能是浮大有力? 行者:總歸呢,這一脈的脈象,大象是陰象,是吧?別看他促,陰象。脈促胸滿也是陰象,雖然跳得很快,但是感覺這沒勁,就是有點虛張聲勢,感覺躁動不安,挺憋屈,挺可憐的。 咱們學六部脈陰陽高下的時候往往打成六塊,這是最要不得的。不能把這六部脈統一歸成大象陰陽,再合為一體,這就容易出問題。這叫肢解,肢解了以後只能治輕病雜病,重症急病,難治的病都治不了。 脈法三十五。「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脈瞥瞥如羮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古人這詞用得太好了。前幾個都好懂,「脈藹藹如車蓋」,上魚了,這個現象。脈上魚兩寸脈都大,或者是脈都浮在上,感覺什麼?脈藹藹如車蓋者,陽氣有點張。 同學:是陰乘陽嗎? 行者:對呀,是陰乘陽,但是看他左路右路。「脈藹藹如車蓋」,這種病人有時候不好治,他陽氣虛勞虛張在外,陽氣在外有結滯,而且呢,「脈藹藹如車蓋」,外邊還有點硬,還有點不通。我看有的人治法可以借鑒,就是說一方面保元湯,益氣回元,一方面呢,刺絡,他時間久了以後小的絡脈都是外張著,很多血液也流通不暢,他既然張在外呢,他就老想張著老收不回來,回收不過來的話,回元也回不過來呀,他雖然氣回來了,他血滯在那裡,他就用小梅花針點刺,把這個陽精、瘀血全都散開,散開了以後,他一下子煩惱啊,妄想啊,心緒不寧啊很快就會減輕,這時候用保元往回一收,就能收得回來了。這是一法,刺絡,要不然他的虛陽都滯在經絡之中,血也滯在經絡之中,就怕時間長了,就是這樣。這時間長了,按葉天士說的,久病入絡,你得把絡脈的血你得沖開,對不對?絡脈的血你不通開,陽氣回啥呢,光在那鼓噪點氣,血老動彈不了,而且呢,你用多了反而難受,黃芪你用多了,氣張在外頭該回來回不來,他就有問題。所以我有時候就想,你大法掌握了,這細微的也需要掌握。如果他脾胃有痰濕滯在周身,你用黃芪,很多病人他可能一下就腫啊,濕疹啊,特別重;如果是血滯的話,用多了他還有點煩躁。所以這都得考慮到,有時候用法的時候,有痰滯的,是否該化化濕啊,利利痰濕啊這些。 「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這種病人太多了。現在左關脈鬱結的都叫陽結,但是累累如長竿,既然有長竿,證明他裡面肝經的陽氣還有點往外張的架勢,這是說他脈形。「累累」,裡面帶棱帶角,這一摸肯定前塵往事有很多結在裡面,消化不了。這過去叫銜恨,每天老咬著,這個一般指的是左脈。 「脈瞥瞥如羮上肥者」,六脈都可以有,右脈為主。羮上肥者,你看,肥的飄著,那感覺就是很弱很滑,弱中還帶點滑,古人這用詞非常好,證明就是有點虛陽飄,鼓盪在上邊,是不是?你說他很弱吧,他還煩躁得不得了,發起火來,暫時還挺帶勁的。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太弱了,以至於內在臟腑的陰精想灌輸都沒那個力量,首先弦、細、弱,主要體現在弱上。脈綿綿絮絮,「脈綿綿如瀉漆之絕」,這是什麼感覺?就像,啪一盆漆潑上去,潑的時候挺有力,這脈騰起來了。 同學:來疾去遲。 行者:來疾去遲是什麼?來疾去遲下一句呢? 同學:內虛外實。 行者:內虛,為什麼內虛呢?內在陰分已經不足,不能吸了,是不是?三陽要降,金水要含它,要收它,形已經控制不住了。這種病人臨床上就很少見,現代人往往陰分都足。陽,啪,跳上來了,嘩,下來了,就憑那一點重力,自己絲毫都沒有力量,就是感覺如強弩之末,就是掉下來的。 同學:往外出的力氣還有。 行者:木火之力有啊。這個就是說,長期的陰分虧傷,陰分虧傷了以後不能養肝,肝就燥,燥了以後陽氣還不足,蹦上去了,然後就整個含藏不住。這都屬於比較重的。我記得這個「如瀉漆之絕」,過去的死脈中也有這麼一條,脈去如瀉漆之絕。分清楚陰陽就知道他講的是什麼,你不要說脈如瀉漆之絕講脈來脈去都夾在一塊,脈來的不像。 同學:脈法這三條這個「結」的含義實際上還是不太一樣的?。 行者:對,各有各的病形。總歸,這個結呢,結在陰,結在陽,可以結在氣,還可以結在臟腑,可以結在六經,各有不同。 脈法三十六。「陰陽相摶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陰陽相摶名曰動」,什麼叫陰陽相摶呢?我們一身之氣,陽出陰入,各得其所,中州得以樞轉,中州得權了,陰陽氣不會打架。既然打架了,摶結不開了,這證明中氣不能使。是不是中氣不足?也不一定,外在有過強的勢力導致壓抑著它左路升不上去,右路降不下來,導致這兩股力量已經超出中氣斡旋的能力了,它兩者就會打架。左路想升呢,把右路弄得降不下來,因為它升不上去,越升不上去越想升;右路想降呢,越降不下來它越想降,前面降不下去,後面就越堆,它就積壓著越想降,所以它蓄積起來了,它整個在降是把左路給壓住了。這叫「陰陽搏」,謂之動。 「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陽動怎麼汗出?首先陽肯定是被壓制住了。什麼叫陽?欲出那叫陽,對不對?這是指的本氣。還有一種情況是,動於陽,動於陰,欲出欲入都是陽氣,欲入陽氣收。動於陽,陽分受損了,誰動於陽呢?陰乘動於陽,陽肯定是陰分來擾動它了,該降不能降則汗出。陰動呢,這股陽氣瘀在底下,陽氣發散不出來,郁於下,三陽不能歸,上煩下躁,渾身熱,溫度不一定高,身熱無陽,或者身熱煩躁等等。 「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如果這些都沒有呢,也不發熱,光是怕冷,然後是外面怕冷,然後惡寒,「此三焦傷也」。三焦傷,本元陽氣弱,這是對應下一條的。你要動的話,你得有勁動啊。你像有人身體就弱,一受涼感冒了沒事,三天以後才發作,肯定就弱了。你看現在很多病人來了,都敘述,我這一受涼了,先嗓子疼,疼完以後我知道,兩三天以後肯定得發燒,嗓子一疼,我就知道,我馬上牛黃上清牛黃瀉火,我嘩嘩一吃,我過三天沒事了,過三天沒事了,過幾年該長東西了,該得慢性病了。身體好的就是,這一受涼馬上有點發燒,然後吃麵條出一身汗,好了,沒事了,解決就快。 「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此名動」,數就是急,這個古人說的是數急之象,就有噌噌欲發之象。欲發之象是什麼?這力量感覺是從裡面擠出來的,迸發出來的這種感覺。 行,這一條比較簡單。大家有什麼疑問嗎? 同學:這一條如果要是只有形冷惡寒的話,這說明他真陽弱了,真陽弱了話也不會出現前面那個前提「陰陽相摶名曰動」,既然是陰陽相摶,那就說明真元還有勁。 行者:他底下給你下了個伏筆,是不是?有人動是從陽,動完了以後他有陰陽相搏,搏完了以後有時候有發熱有汗出有欲解;有人不欲解,左邊中土就控制不住,左邊欲出右邊欲入,他這股力量就不停在裡面折騰,想發熱也發不出來,想出汗也汗不了,這叫無力作。這個時候,底下加一條形冷惡寒,如果有這種形冷惡寒,證明三焦傷,證明他元陽不足,元真陽氣不足,這個時候在治病時候你就要考慮到鼓動元陽的葯要用。他是為這個條文設了一個,既然前面論述,也有可能動慢了以後,他的癥狀經過,誒,一看,這發熱這汗出,哐哐哐,寒涼瀉下一用,這病人形冷惡寒了,對吧?但是雖然形冷惡寒了,還有點發熱汗出這個癥狀,這時候就知道了,三焦傷。 同學:書裡面講的這個,能不能說如果陽動而汗出的話偏於右關,如果陰動則發熱地話偏於左關? 行者:你覺得呢? 同學:我是這麼想的。 行者:差不多就是這樣。但臨床之中,有時候因為一牽扯到這個外感啊、發熱等急性病,有時候這個脈象不全是這樣,還有大象。就是他一熱起來,他六脈可能都浮了,都浮數了,你還能在左脈找到它沉滯的痕迹;但他如果整個都燒起來了,你可能就看不見了。你只能等到這撥燒過去了以後,水落石出又看明白了。所以脈象呢,有時候就要知道它來去的規律,你像三陽氣一盛,瘀阻住了,那三陰氣也跟著盛,那一發燒,全身在表的氣都已經……,但是呢,你在三陰脈中雖然浮數,會不會在沉取的時候找到沉緊的感覺呢?還是有的。它在底下藏著,它還是有那個痕迹的,但是有時候就不明顯了。像這種,他是會有的。真要是有人太陽病,嘩嘩一高燒上來,太陽寒水之氣就開了,發汗一燒,燒透了,就沒了。太陽就是寒水之氣往下收它,內在陽氣一振奮,把它打開了,打開了就徹底合了。 行,其他還有什麼問題嗎?沒有?都聽明白了。看來大家都聽明白了,都聽明白了,那我問一個問題。咱就看這個問題吧。「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大家都知道,亡血是什麼?血氣要奔發,亡血了以後左路肯定無力,那這條講的是金水是含藏不足了,對不對,它是不能收,為什麼它這點的「亡其血者」會導致「瀉漆之絕」呢?它跟有的亡血家,有的陰血內傷以後往往脈是急數,還有那個精血內亡的革脈,它有什麼差別? 同學:這個地方的瀉漆之絕,它給我的感覺不是說瀉漆的那個奔發出來的象,而在於瀉漆之絕之後的滯澀的象。因為亡血的過程首先是亡陰分,陰分亡失之後血中的陽氣也會受傷,就是陰陽俱損,它流動起來就會非常滯澀,形象上就好像是瀉漆之絕,氣流得非常滯澀,就是沒有生氣的感覺。 行者:不論亡血是亡陰亡陽,咱們在治療之中都是以陽為主。因為我們只能首先調六經之氣,肝木燥急了,你緩緩肝柔柔肝,叫它和升上去;肝木不升的,我們就溫陽助肝。總歸是將營血調和上去。瀉漆之絕呢,講的是一個去勢,主要講的是這個病的去勢,沒有講它的來勢。來勢肯定不會弱,你瀉漆嘛,你得潑出去,對不對? 同學:這個地方不是講的潑出去的感覺,而是淌的那種感覺。 行者:是啊。開始那個過程肯定很短促,也不容易被看見,很短促,就往往不是很有力,但是很快,脈來很快,應指很快。然後呢,靠著漆的粘稠重墜的力量緩怠就下來了,完全是右路的本象,緩怠的本象。 同學:有點左路虧。 行者:是右路陽氣虧損,氣不能斂降,然後呢,金水之象已經受到了耗散,土氣在克水。這時候呢,中焦土氣是降不下來的,非常虛弱,無力降下來,呈現出來的是它的本象。這個病呢,必須從中土來調治。 同學:如果這麼說的話,瀉漆之絕描述的是六脈的一個象。 行者:對。不是瀉漆之勢,是脈去勢,主要描寫的是脈的去勢。脈來呢,則應木火應左路,去是應右路。 同學:我覺得這個強調的是瀉漆之絕的象,滯澀、沒有生機的象。 行者:滯澀,沒有生機不用瀉漆啊,它根本就瀉不出來。 同學:流著流著好像要停了的那種感覺,沒有什麼生意,這個時候失血之後病機是非常……。 行者:你說那個病機你知道是什麼?那個叫遲弱,緩弱,澀弱,不會用瀉漆之絕來形容的。你說的意思是左路的陽氣就升達不起來,對吧?我們在臨床上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那種病人,那種上來大出血,大出血以後,脈都是緩弱、澀弱,那就桂苓阿膠湯啊,加附子,加鹿角霜吃上點,馬上就收住了,得補虛溫陽才能收住,而且得息肝風;她肝風雖然弱吧,還帶點木氣的躁動,就是溫陽疏達,它既然掉下來,就把它升上去。但這個不是,瀉漆之絕,你就感覺,你把它理解成瀉漆之絕是往前走的,瀉漆之絕是往下掉的。 同學:不是瀉漆,是瀉漆之絕,是那個漆掉得差不多,快掉沒了,最後那一點掉不下來那一點,就滴滴答答最後這一丁點。 行者:對啊,你這怎麼領會?脈分來去,這你覺得它是形容來向還是形容去向的。 同學:去向的。 行者:肯定是陽氣欲斂不得斂,收斂不下來,那種緩滯,那種緩怠。當然你說漆一開始那是奔流之象,「綿綿如瀉漆之絕」,最後走不動了,還在那往下。這是中土之氣虧,你得溫降中土,斂右路肺胃之氣,然後再加上金水相生的葯。用藥呢,陽葯,得溫陽。瀉漆之絕,它已經陽氣都沒有勁了,對吧,左路應該是很輕挑地跳起來了,然後想下下不來。要按你說的,整個脈都這樣,往下走,一直往下走,他能走到哪兒去?脈分來去,一定要,就像周學海講的,上下來去至止。一個脈分成六個部位,上、下、來、去。古人只分兩來去,還有頂呢,還有止呢,他在上面呆多長時間,有人在上面呆的時間長,脈藹藹如車蓋者,陽結;有的脈,砰,跳完了,在下面呆的時間挺久,然後再一來。有的脈動暴露,有的脈動隱晦。上下來去至止,就是說,跳的時候是一個時間,停的時候是一個段。明白了嗎?那為什麼要叫亡其血呢?大家想一想,瀉漆之絕,這中氣就緩滯,下不來了。 同學:從亡其血的角度來說,…… 行者:我覺得,長期失血就是緩弱;他這個可能還是短期大量失血。 同學:短期大量失血可能就像咱們前面講的那個脈一樣脈浮大而芤,不會有這種瀉漆之絕。 行者:根據個人體質不一樣,芤革之脈,弦浮而弱,弦浮而硬,有外在的因素,就是說,外有寒。芤脈也一樣,浮陽在上,浮陽在表;革脈外有寒。但他沒有浮陽。每個人的體質不一樣,亡血的時候產生的病症也不一樣。一次性大量失血,中土之氣尚足,那就是弦緩沉弱,這人還行,別看出那麼多血。他一旦出血到達瀉漆之絕的時候,代表他脾陽徹底下陷了,陽氣要陷了,這時候只能用先天之氣來溫養扶助後天。亡血的病人是什麼?他亡的是元氣,因為這木火之氣推導著它。有的人一失血了之後,如果陽氣本來弱的人,他一失血的時候,馬上表現出來的全是陽虛,四肢冰冷啊這些。因為對於我們人體來說,就按西醫來說,肝脾它儲藏著很多血液的,你光傷這點血的話,陰分的話不至於馬上出問題。往往傷的是血中之陽,傷的是肝脾的陽氣,陽氣傷了以後,脾胃脈收藏不下來了,脾胃不降了,它自盛了,自現了,然後壓制著腎水之力不能收藏,所以顯示得比較明顯。但是他也沒有說是像脾胃脈,脾胃脈如果不能收藏,顯示的是緩弱緩怠浮浮躁躁的,浮緩,沒有,它顯示的還是陰象,水性,你看像水,緩慢地滴下來。這個時候呢,我感覺有點像緩臨水宮的感覺。水本來要閉藏,堅石閉藏,這是腎水,可是土氣的柔緩它就閉藏不了,是一種水氣渙散這種感覺,中土土不治水。「脈綿綿如瀉漆之絕」,他用的綿綿,代表這個脈是無力的,緩弱的,形質上也不硬,沒有說帶邊,沒有說芤革帶邊,代表陽氣沒有張在外,而是氣收斂回去了,是一種陽氣衰的現象。所以他這個亡血呢,主要是偏於亡陽氣衰弱。 同學:前面講的,半產漏下,脈浮大而芤,也就是說他這個人在亡血之前,木火之力尚足,而且亡血之後,中氣沒有下陷。他的中氣弱了,所以他右路會出現……。 行者:他六經之氣,陽氣平常就是開張的,陽氣尚旺。陽氣本來就弱的,本來就蔫的,這咵一瀉血,馬上就,不說暈厥吧,昏頭之人。他一瀉這點血,他整個陽氣就支撐不住了。 我剛才把那個十七日、十四日簡單地理了一下,那個感覺聽得怎麼樣? 同學:我感覺聽了,十七日它是陽結,一個腑實證。首先第一日也是傷寒,一日傷寒,二日陽明,傳陽明的時候就入腑了,所以說,已經二日了,二日了之後再演變十五日,十五日入腑了之後是按照五的天數來算,三五十五加二。然後呢,十四日那個是,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然後太陰……。 行者:古人都告訴咱們了,天時的計算是應該按照陰陽一對一對來計算的。用十天乾的角度,然後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樣來算的,你看古人都是這麼推算的。他這個日子也是,今日陰日,明日陽日,陰陽成對出現的,所以得按十天來算。你這是單純地……,它就是循著環往前,不是一路純一的。純一的生化它還表現一天,還有日月,日夜,這樣。 行,沒什麼問題今天就到這了。
推薦閱讀:

【新提醒】淺識「掤勁」與「掤法」
男人變心的八個徵兆  不要怪我沒有提醒你!
女人說這五句話,是提醒你趕緊出手!
【新提醒】一束含香,在紅塵紫陌里綻放
【新提醒】黃小琥全新專輯《愛情原來沒什麼》十首單曲[FLAC/320K/MP3]

TAG:中醫 | 提醒 | 行者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