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的習俗:人類的生日

正月初七:人類的生日

給我們自己一個問候

中國民間稱農曆正月初七這天為「人日」、「人勝節」或「七元日」,這在中國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民間傳說,女媧造人時,前六天分別造出了雞、狗、羊、豬、牛和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漢民族認為,正月初七是「人類的生日」。

漢時東方朔的占書說,初七人日,從旦至暮,月色晴朗,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是個好日子。魏晉以後,人們開始重視「人日」。南朝學者宗懍的《荊楚歲時記》記載這一天要「以七種菜為羹;剪綵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所謂七菜羹,就是七種蔬菜煮成的雜菜湯,在農業社會,大家是祈望吃了七菜羹,來年大豐收。而人日吃了七菜羹,也代表新年已告一段落,明天初八應該打起精神,開始新的一年的勞作了。這一天,人們還登高飲酒,吟詩作賦,用五彩絲織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掛在屏風或帳子上。婦女們將剪刻得更小的人形戴在兩鬢,既講吉利,又作裝飾。剪五色綢或金屬薄片成人形,是取人一進入新年形貌精神都一改舊態而成新人的意思。「華勝」是花狀的首飾,宗懍說戴「華勝」的習俗是從晉代開始的,飾品的形狀取自西王母所戴首飾的模樣。

宗懍還說人日要登高賦詩,這自然是詩人們的習慣。最著名的人日詩要數隋代薛道衡的《人日思歸》:「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作者在隋文帝開皇四年(584)的歲末奉旨出使南方的陳朝,這首詩就寫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七。大雁是候鳥,每年春天北歸。詩人見大雁由南歸北,自己卻不能回家——江南初春的花朵原本是讓人快樂的,自己因為思鄉,在花前反而更惆悵了。而七天和兩年的時間對比,更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後來晚唐李商隱的《人日即事》詩尾聯還曾櫽括了薛詩:「文王喻復今朝是,子晉吹笙此日同。舜格有苗旬太遠,周稱流火月難窮。鏤金作勝傳荊俗,翦彩為人起晉風。獨想道衡詩思苦,離家恨得二年中。」

另一個和人日有關的著名故事發生在唐代大詩人杜甫和高適之間。杜甫旅居成都時,在好友高適及表弟王十五等親友的資助下,在西郊浣花溪畔修建了一座草堂居住。唐肅宗上元二年(761)的「人日」那天,在蜀州(今崇慶縣)任刺史的高適想念杜甫,寫了一首題為《人日寄杜二拾遺》的詩寄贈杜甫,詩寫道:

  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

  柳條弄色不忍看,梅花滿枝空斷腸。

  身在南蕃無所遇,心懷百憂復千慮。

  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

詩中有「人日題詩寄草堂,遙憐故人思故鄉……今年人日空相憶,明年人日知何處?」的句子,當時杜甫未及時作答。後來杜甫離開四川,漂泊湖湘。大曆五年(770),他整理文稿時重讀高適的這首詩,見物思人,潸然淚下,揮毫而作《追酬故人高蜀州人日見寄》詩:「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詩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開,迸淚幽吟事如昨。」 清咸豐四年(1864),時任四川學政的何紹基特地在人日拜謁杜甫草堂,留下了一副對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 這幅對聯至今仍懸掛在杜甫草堂工部祠大殿外。此聯一出,騷人墨客競相效仿,於每年人日雲集草堂,揮毫吟詩,憑弔詩聖,久之便成了當地的風俗。

清代四川學政何紹基為草堂撰有一聯:「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就是記人日游草堂的習俗。

鬼門關外逢人日,踏磧千家萬家出。

竹枝慘戚雲不動,劍器聯翩日將夕。

陸遊的這首《踏磧》,寫了三峽地區的民俗——人日踏磧。正月初七日,鬼門關(石門關)外的蘷州,千家萬戶傾巢而出,登上八陣圖的磧壩,女人家唱著古巴渝的歌謠,男人們和著這占老的旋律應節弄劍,歌舞翩躚,一直到傍晚。

明代神瓮、唐代器物、百名詩童齊誦杜詩……人們步入節日里的杜甫草堂,彷彿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回到了古代,被濃厚莊嚴的詩意包圍著。

現代人一般不過人日,不過作為年的最後一天,還是要做些形式上的講究,比如這一天晚上鞭炮就放的格外響亮。據說古人有在這一天戴花的習慣,想像著某個年代的女人正月初七都楊二車娜姆一樣大花在頭,也是令人噴飯的曼妙之景。有些地方這一天要吃麵條,據說吃了之後就能用麵條纏住歲月的飛毛腿,可以長壽。還有些地方這一天要吃「撈魚生」,據說可以越撈越高,步步高升。用麵條綁住歲月的雙腿,用生魚片來象徵步步高升,願望雖然美好,實現起來卻隔了千山萬水,格外辛苦。所以人日雖然說是人類的生日,能夠記住這一天的,反而是鳳毛麟角。


推薦閱讀:

荷蘭科學家發明新系統?可閱讀人類思維
人類的嗅覺並沒有那麼差
人類首次發現山銅,史前文明真的存在!
智能手機激發人類創造潛能

TAG:習俗 | 人類 | 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