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次清老師論治高血壓

全面認識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

周老認為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可歸納為肝的陰陽失調、脾的升降失司、腎的陰陽虛損三個方面。

1.肝的陰陽失調:如長期的精神緊張或惱怒憂思,以致肝失疏泄,便可出現「肝氣鬱結」;肝氣鬱結,久而化火,又可形成「肝火上炎」;火邪耗陰傷津,從而出現「陰虛陽亢」;如肝陽升動無制,即可演變為「肝風內動」。這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和發展。

2.脾的升降失司:恣食肥甘厚膩或飲酒過度,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濁壅遏,聚濕成痰,痰濁中阻,升降失司,氣機逆亂,上擾清竅,或濕濁久蘊化火,火灼津液成痰,挾肝風上犯清竅,從而出現眩暈、頭痛等症。

3.腎的陰陽虛損:勞傷過度或年老腎虧,則可出現「上氣不足」、「髓海空虛」,而致眩暈、頭痛。腎藏五臟之精氣,腎虛具體又有腎氣虛、腎陽虛和腎陰虛之分。由於臟腑相關,在本病中肝、脾、腎三髒的關係最為密切。腎陰不足,肝失所養,則可出現「肝陽上亢」;水虧不能濟火,又可導致「心腎不交」;腎陽虛衰不能溫煦脾陽,可導致脾失健運、濕痰內生。這些錯綜複雜的種種變化,均可出現在高血壓病的病程中。

就一般的情況而言,高血壓病初期大多始於肝,進而影響到脾,最後歸結於腎。本病屬「陰虛陽亢」者為多,是本病中醫辨證的一般規律,但不能將高血壓病與「陰虛陽亢」等同起來,必須全面正確地認識高血壓病的病因病機。

(二)高血壓病的治療應以調肝、益腎、理脾為大法

對於本病的辨證論治,一般多從肝、脾、腎入手,這是中醫學長期臨床經驗的總結,是行之有效的。但在臨床實踐中能否正確地進行辨證論治則有一定的難度,一般往往偏重於從降低血壓的機制出發,例如對治療高血壓有效方葯的研究和篩選,均以動脈血壓作為判斷療效標準的指標。這一出發點,使其思路受到現代醫學理論體系的束縛,脫離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難免不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被動局面。中醫治療高血壓病,不能只著眼於降低血壓上,其著重點應在於調整機體陰陽的平衡,即所謂「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疏其血氣,令其條達,而致和平」,以期從根本上解除高血壓病發生髮展的內在原因。所以對本病的治療必須從整體觀念出發,具體治療方法主要從調肝、益腎、理脾入手。

1.調肝

肝主疏泄,為風木之臟,相火內寄,體陰而用陽,陰常不足,陽常有餘。肝的這些生理特點,往往是它本身陰陽失調、虛實轉化的病理基礎,是形成肝氣鬱結、肝火上炎、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病理改變的主要根據。

(1)肝氣鬱結

病因:多在高血壓病的初期,因精神刺激、情志抑鬱,使肝失疏泄、氣機不利而致。

辨證:在臨床表現上,主要有氣血失調和情誌異常兩方面的改變。前者如頭重、頭痛、頭暈、頭目不清、胸悶脅痛、腹脹噯氣、疲乏無力、脈象沉弦等;後者如面容憔悴、精神不振、抑鬱不歡、多疑善慮、夢多易驚等。

若氣鬱化火則見口苦煩躁,小便黃,大便秘等;氣滯血瘀則見胸脅刺痛固定不移,舌質青紫、瘀斑、瘀點等;肝鬱抑脾則見納呆便稀,舌苔白膩;肝氣犯胃則見噯氣吞酸,噁心嘔吐等。

治法:疏肝理氣,佐以活血解郁。

選葯:疏肝解郁宜用柴胡、薄荷、蘇梗、橘葉等;理氣解郁宜用積殼、青皮、陳皮、佛手、川楝子等;活血解郁宜用當歸、川芎、芍藥、玫瑰花等。

用方: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皆可加減應用。常用自擬「調肝降壓湯」。

方中柴胡之升,用治高血壓病是否得當?這與配伍和用量有關。一般用於「昇陽」需和補氣葯同用,而且量小,如補中益氣湯、昇陽益胃湯中之柴胡;用於「清解」多與清熱葯同用,且量大,如大、小柴胡湯,柴葛解肌湯等;如果用於「疏肝解郁」,要和理氣活血葯同用,而量取中等。這裡用其疏解,不取其「升」,故有利而無弊。

如氣鬱化火,可酌加丹皮、梔子、黃芩、大黃;氣滯血瘀宜選用桃仁、紅花、丹參;肝脾同病,加白朮、茯苓、半夏;肝胃不和,加吳茱萸、黃連、瓦楞子、代赭石。

(2)肝火上炎

病因:一為氣鬱化火;再是肝陽疏泄太過,木火內生。辨證:肝火上炎的主要表現為頭痛、頭熱、頭脹、頭暈、面紅目赤、急躁易怒、耳鳴耳聾、口苦咽干、舌紅苔黃、脈弦數等。

肝火過旺,往往灼及血分,出現鼻衄、失血、舌質紅等症;肝火劫陰,則見五心煩熱、目澀眼乾、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肝火犯胃,則有劇烈頭痛、噁心嘔吐、大便秘結;肝火擾心,則見心煩少寐、心悸不寧等。

治法:清肝瀉火,佐以滋陰柔肝。

選葯:辛苦輕清,宜用菊花、桑葉、夏枯草、苦丁茶、柴胡、青篙等;苦寒瀉火,宜用黃芩、梔子、龍膽草、青黛、大黃、蘆薈等。

用方:龍膽瀉肝湯、瀉青丸都是常用方劑。

熱灼血分,除應重用生地黃、梔子、黃芩外,可加丹皮、赤芍、白茅根;肝火劫陰可加玄參、桑寄生、旱蓮草、女貞子;肝火犯胃宜加代赭石、竹茹、大黃、芒硝;肝火擾心,宜加黃連、蓮子心。

(3)肝陽上亢

病因:有的始於肝陽有餘,損及肝腎之陰,亦有的先由肝腎陰虧,發展到陰虛不能制陽,不論從哪一方面開始,其發展結果,皆可成為本虛標實、陰虛陽亢的病證。

辨證:肝陽上亢和肝火上炎,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病理改變。前者是肝陰相對偏衰,屬虛證;後者是肝陽絕對偏盛,屬實證。所以肝陽上亢的臨床特點既有肝陽上亢上實的現象,又有肝腎陰虛下虛的表現。上實如頭痛眩暈,耳鳴耳聾,面熱升火,眼花目澀;下虛如腰膝酸軟,兩足無力,大便乾燥,月經後期、量少、閉經、絕經等。

由於肝陽上亢與肝腎陰虛的程度不同,因而在臨床表現上亦有區別。有的以陽亢為主而兼有陰虛,有的則以陰虛為主而兼有陽亢,也有的陰虛與陽亢並重。一般來講,偏於陽亢者多由肝火發展而來,癥狀以頭痛、面紅、煩躁、苔黃、脈弦數等上實的表現較為突出,其病變重心在肝,故亦稱為「肝陰虛肝陽亢」;偏於陰虛者多由腎虛發展而來,癥狀以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象細數等下虛的表現為主,其病變重心在腎,故亦稱為「腎陽虛肝陽亢」。如果陰虛陽亢的表現均較明顯,表明肝腎損害的程度均較為嚴重,常為肝風內動或中風的先兆,臨床要提高警惕。另外,如果見有心悸不寧、心煩不寐,則為水虧不能制火的表現。

治法:滋陰潛陽。在具體運用上要根據病情權衡主次。如陽亢重、陰虛輕,則應潛陽為主,滋陰為次,同時可在潛陽葯中佐以苦寒瀉火抑制肝陽;如陰虛重、陽亢輕,則應滋陰為主,潛陽為次,同時要肝腎同補以納肝陽;如陰虛陽亢並重,在處方用藥的質量上亦應滋、潛並重。

選葯:滋陰葯,肺胃陰虛者,宜用甘寒生津的沙參、麥冬、石解、花粉等;肝陰虛者,宜用味薄質輕的桑寄生、杜仲、旱蓮草、女貞子、白蒺藜,佐以酸甘化陰的白芍、五味子、烏梅、木瓜、甘草等;腎陰虛者,宜用味厚質重的地黃、鹿角膠、龜板膠、阿膠,以及潤燥的黑芝麻、火麻仁等。潛陽葯:植物類,具有潛陽、清熱、熄風作用,如天麻、鉤藤、菊花、桑葉、白蒺藜等;貝殼類,具有潛陽降逆、鎮心安神作用,如牡蠣、石決明、珍珠母、龍骨、龍齒等;介甲類,具有潛陽、滋陰、熄風作用,如龜板、鱉甲、玳瑁等;礦石類,具有潛陽、鎮逆、平沖作用,如磁石鎮肝腎治耳聾,代赭石鎮胃逆止嘔吐。

用方:常用方如天麻鉤藤飲、三甲復脈湯、建瓴湯等。陽亢重、陰虛輕者,宜用天麻鉤藤飲;陰虛重、陽亢輕者,宜用三甲復脈湯;陰虛與陽亢並重者則用建瓴湯。其它如張伯龍的潛陽滋降法、秦伯未的鎮靜氣浮法,以及杞菊地黃丸、桑麻丸等皆為潤陰潛陽而設,臨證可酌情選用。

(4)肝風內動

病因:一因肝陽過亢,肝疏泄太過,火化而風動;二是肝腎陰液過於虧耗,肝陽升動無制,陽動而風生。前者風從火化,故稱實風;後者風因虛動,故稱虛風。

辨證:肝風內動,因病變部位在肝,臨床上具有「風勝則動」、「風性善行而數變」的特點,故稱「肝風」。為了區別於外來六淫之風,所以又叫「內風」或「類風」。

實風,病因火極生風,所以在病變過程中不但氣分火勝,而且血分亦熱,不僅肝陽升動無制,而且其它臟腑之氣血往往亦並走於上。因此,在臨床表現上不僅見到劇烈頭痛、眩暈、肢麻、頸項強硬、煩躁不安、手足抽搐、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一派肝經風火上動的證候,同時亦可見到噁心嘔吐、心悸不寧等肝火犯胃、木火擾心等臟腑同病的現象,甚至出現突然昏倒、肢體偏癱、痰涎壅盛、不省人事的中風證。

虛風,病由陰虛不能制陽。這種病變在臨床上不僅見到頭痛眩暈、唇舌發麻、視物模糊、頭搖肢顫、手足麻木、筋惕肉瞬、舌紅少苔、脈弦細而數等一派陰虛陽浮的現象,同時亦可見到泛惡欲吐、心悸失眠等胃心兼病的證候。這種情況,往往亦是中風的先兆。

治法:實證,治以涼肝熄風;虛證,宜用育陰攝納、斂陽熄風;虛實並見,宜用滋陰潛陽、鎮肝熄風;病情嚴重者,可暫用搜風通絡、鎮肝熄風的方法。

選葯:涼肝熄風用羚羊角、鉤藤、菊花、桑葉、蟬蛻;鎮肝熄風宜用代赭石、磁石、龍齒、牡蠣、珍珠母;斂陽熄風如山茱萸、五味子、芍藥、木瓜、烏梅;鎮痙熄風如全蠍、蜈蚣、僵蠶、地龍、蟬蛻;育陰潛陽葯見「肝陽上亢」。

用方:實風,宜用羚羊鉤藤湯;虛風,宜用大定風珠;虛實兼見,宜用鎮肝熄風湯。如見痙厥、抽風、偏麻、震顫、口眼蝸斜等症,可暫用鎮痙搜風法,方如鎮痙散。

2.益腎

高血壓病的辨證論治大多以調肝為主。如果患者年高病久,而肝的癥狀並不明顯,這時應依據「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無虛不作眩」的病機,從益腎入手。

病因:腎虛,可因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勞損過度而致,尤其到了「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的年齡,高血壓病的發病率則逐漸增高。腎為陰陽之根,諸臟之本,特別與心肝的關係更為密切。這不僅表現在腎陰不足時會導致心肝的陰陽失調,而心肝陰陽失調延久不復,亦常累及腎陰,出現陰虛陽亢的病證。

辨證:腎陰陽失調引起的高血壓病,不外腎陰虛、腎陽虛和腎陰陽兩虛(又稱腎氣虛)。腎氣虛在臨床上既見不到陰虛的熱象,又見不到陽虛的寒象,只能見到腎氣虛衰的一些證候,如頭暈頭痛、耳鳴耳聾、記憶力減退、倦怠嗜睡、極易疲憊、既不耐冷又不耐熱、發白或發脫、牙齒浮動早脫、腰膝酸軟、頭重腳輕、尿頻遺尿、夜尿多、月經過少、閉經或絕經、脈象虛弱等。

若腎陰不足,除上述癥狀外,可見口乾、目澀、唇燥、便秘等陰液虧乏的現象。如陰虛火旺,同時可見五心煩熱、面色潮紅、火升盜汗、舌紅少苔、脈象細數等症。另外,可因水虧不能制火或陰虛不能涵木,出現心悸失眠、煩躁易怒等陰虛陽亢、心腎或肝腎同病的證候。

若腎陽偏衰,在腎氣虛的病證中又可見到畏寒肢冷、面色恍白、大便稀薄、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象沉遲細弱等症。此外,腎陽虛衰,亦可累及心陽不振、脾陽式微,出現水氣凌心、水濕泛濫的心悸不寧、喘促、水腫等症。

治法:腎虛,宜補陰益陽,化生腎氣。偏於陰虛者,宜育陰涵陽;陰虛火旺者,可暫用瀉有餘、補不足,「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的滋陰降火法。偏於陽虛者,宜用扶陽配陰法;陽虛陰盛者,可暫用壯火制陰,「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方法。

選葯:壯火藥如附子、肉桂;溫補藥如仙茅、仙靈脾、補骨脂、杜仲、續斷等;育陰涵陽葯如巴戟天、肉從戎、鎖陽、熟地黃、山茱萸、鹿角膠、菟絲子等。

用方:腎虛者,宜用金匱腎氣丸加減,意在「陽化氣、陰成形」、「陽生陰長」、陰陽平補以化生腎氣。用自擬「益腎降壓湯」,亦可用大補元煎補益腎氣。偏於陰虛者,宜用左歸丸加減,意取「陽中求陰」、「補中有化」。如見陰虛火旺者,可暫用知柏地黃丸瀉其有餘、補其不足。偏於陽虛者,宜用右歸丸加減,意在「陰中求陽」、「化中寓補」。如陽虛陰盛、水濕不化,可用真武湯益火制陰。

3.理脾

病因:高血壓病的頭痛眩暈,有的與脾胃失和、濕痰中阻有一定的關係。而導致脾胃失和的原因,除由「飲食失節,脾胃乃傷」的直接原因外,大多由於木鬱抑土,肝氣橫逆,或腎陽不能溫化所致。

辨證:脾胃失和、濕痰中阻的主要癥狀有頭目昏蒙,頭重如裹,胸悶脘痞,少食納呆,泛惡欲吐,肢倦嗜睡,大便不實,口甜,舌淡苔白滑潤或厚膩,脈象細緩、弦滑等。如肝脾同病,除上述癥狀外,又有明顯的頭痛、急躁、脈弦等現象;脾腎同病可見水腫、喘促、肢體顫抖、筋惕肉瞬、站立不穩、五更泄瀉、舌淡苔白、脈沉遲弦細等症。

治法:健脾和胃,祛濕豁痰。兼有肝實者,加以鎮肝熄風;並有腎虛者,合以溫陽化水。

選葯:健脾豁痰如白朮、茯苓、半夏、天南星;補陽熄風葯見前。

用方:脾胃不和、痰熱中阻者,方宜溫膽湯加減。肝脾不和、濕痰中阻者,宜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脾腎同病、水濕不化者,宜真武湯加減。其它如蒲輔周先生治高血壓病用真武湯加桑寄生、狗脊、杜仲、党參、龍骨、牡蠣,秦伯未先生用真武湯加細辛、枸杞子、陳皮、生薑、天麻,都是溫腎益陰、調理肝脾的範例。

(三)老年高血壓病的治療經驗

中醫治療高血壓病的基本方法如滋陰潛陽、涼肝熄風,常用方劑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等,在臨床都有一定療效,但用於治療老年高血壓病,效果則不夠理想。因為老年高血壓大多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臟腑陰陽氣血的衰退而逐漸增高,同時在一個人的身上往往有多種病證,因此治療老年高血壓病,如果單從肝陰肝陽著手,不從整體虛衰的情況來考慮,常常是治療上失敗的主要原因。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周老認為,治療老年高血壓病的有效方法,是補益氣血、燮理陰陽的整體療法。有時即便出現實證,也是因虛而致實的本虛標實證,在治療上也必須採用以補為通或通補兼施的治療方法。常用治療老年高血壓病的有效方法有兩個:

1.益氣養血,升降陰陽—自製八物降壓湯

黃芪15~30克,党參12~15克,黃精9~12克,葛根15~30克,五味子3~6克,當歸9~12克,何首烏15~30克,玄參12~15克。

本方適用於頭暈乏力,目澀耳鳴,四肢麻木,大便干,小便頻,或口乾少津,脈象浮弦或稍數。這類患者或兼有糖尿病,血壓多數收縮壓偏高,脈壓增大,一日內血壓波動較大,夏季血壓高於冬季。也有的患者,血壓較高,而頭痛、眩暈等高血壓的癥狀並不明顯。

若少寐多夢、心悸心煩、血壓波動較大者,加炒酸棗仁15~30克、夜交藤30克;頭痛明顯、血壓波動不大、收縮壓與舒張壓均增高,或伴有胸悶、胸痛、冠心病心絞痛者,去何首烏、玄參,加丹參、生山楂、瓜萎各15~30克。

2.平補陰陽,化生腎氣—濟生腎氣丸作湯劑

熟地黃9~15克,山茱萸6~9克,山藥9~15克,澤瀉9~15克,丹皮6~12克,肉桂3~6克,炮附子6~9克,車前子9~15克,牛膝9~12克。

本方適用於年齡較大、高血壓時間較長者。患者多表現為頭暈,耳鳴耳聾,心悸健忘,身倦神疲,少寐或嗜睡,下肢浮腫,大便難,小便頻或不利,既不耐寒又不耐熱,而且在用藥時稍偏於陰,則出現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稍偏於陽,則出現口乾咽燥、大便秘結等。這類病人可兼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多數人收縮壓與舒張壓均高,或收縮壓明顯增高而舒張壓較低。亦有的患者血壓很高,但無自覺癥狀,用西藥降壓後反而出現眩暈、乏力、周身不適的感覺,這些現象都是使用濟生腎氣丸很好的指征。

若嗜睡明顯者,加人蔘9克、五味子6克;耳鳴耳聾加葛根30克、石菖蒲9克;少寐多夢加炒酸棗仁15克、夜交藤30克;小便頻數加益智仁9克、桑螵蛸15克;偏於陰虛,烘熱汗出,血壓波動幅度較大,去肉桂、附子,加知母9克、黃柏6克、炒酸棗仁15克;偏於陽虛,下肢浮腫,四肢涼,心悸喘促,小便不利,或收縮壓與舒張壓均明顯增高,血壓波動幅度不大,冬季高於夏季,去丹皮,增附子、肉桂、車前子、澤瀉用量,酌加葶藶子、巴戟天、仙靈脾。

對老年高血壓用藥,要從小量開始,逐漸加大。在服藥過程中,只要患者無不良反應,不要輕易改方換法,長期服用始見後效。中藥治療老年高血壓,大多數先有癥狀改善,然後隨著繼續服藥,血壓才得以逐漸下降。

曾治一患者,劉某,女,64歲,高血壓病10餘年。平時感眩暈、頭痛,血壓持續在24.0~26.7/14.7~17.3kPa左右。心電圖示偶發性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呈二聯律、心肌缺血。長期服用鎮肝熄風湯、天麻鉤藤飲以及多種降壓西藥,療效不顯。後來根據腎氣虛衰的證候,給予濟生腎氣丸作湯劑,服用半年後,全身癥狀改善,房早、室早消失,血壓始終維持在20.0/12.7kPa左右。

(四)高血壓病不等於肝陽上亢

由於中、西醫學術的相互影響,辨證與辨病的結合,有人常把中西醫兩種不同的病證等同起來,把高血壓病當作肝陽上亢。高血壓病的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暈,而肝陽上亢的常見癥狀也是頭痛、頭暈,二者有相同點,但也有不同點,二者之間決不能劃等號。

其一,肝陽上亢可為高血壓病的一種類型,但高血壓病不一定都是肝陽上亢,而肝陽上亢也不一定就是高血壓病。陽亢與血壓升高的表現雖同,但陰陽失調的本質有異。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在高血壓病中固然多見,而腎水虧、心火旺在高血壓病中亦常發生,尤其多見於青壯年女性患者。

李某,女,42歲,高血壓病4年。血壓一般持續在19.5/13.3kPa左右,臨床表現為頭脹,頭暈耳鳴,面紅,口乾苦,頭汗多,心煩心悸,健忘,失眠多夢,月經先期量多,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薄黃,脈弦數。先後用滋陰潛陽、涼肝熄風的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治療3周,效果不明顯。後來以心煩心悸、失眠多夢為主症,水虧火旺、心腎不交為病因,用黃連阿膠湯加炒酸棗仁、夜交藤,服用3劑,癥狀明顯減輕,血壓始降。繼服12劑,癥狀消失,血壓恢復正常。

其二,陽虛陰乘在高血壓病中並非少見。尤其是年老體衰者,由於腎陽不足,脾陽不運,清陽不升,陰寒痰濕上乘所致的頭痛、眩暈,在高血壓病中屢見不鮮。

孫某,男,54歲,患高血壓病12年。血壓一般為23.4/15.6kPa,身高體胖,頭暈頭脹,面紅目赤,多汗畏冷,心煩健忘,口乾苦不欲飲,左側上下肢麻木,下肢浮腫,夜尿清頻,舌苔白厚,脈沉細緩。當時考慮,高血壓多從肝治,頭暈面紅目赤又是肝陽上亢之象,給以鎮肝熄風湯和建瓴湯皆不見效。又根據患者體胖、苔厚、脈細緩而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癥狀亦不見好轉,血壓始終不降。最後判定,面紅目赤、口乾苦,陽亢是假,畏寒、下肢浮腫、夜尿清頻、口不渴,陰寒是真,試用真武湯加肉桂、澤瀉、車前子。6劑後面色由紅赤變為蒼黃,目睛不紅,血壓下降。自覺服藥舒適,繼服30餘劑,癥狀消失,血壓降至19.5/11.7kPa。

其三,高血壓病不一定都有頭痛、頭暈。屬於陰陽兩虛或陽亢日久的患者,血壓往往較高,而臨床癥狀常不明顯,或僅有耳鳴、健忘、記憶力減退。例如某校一位女外語教師,20多年血壓一直在28.6/16.9kPa,經各醫院檢查,均未發現異常病變,平時無任何不適的感覺,如果血壓降至23.4/14.3kPa以下,反而出現頭暈眼花、神疲體倦、卧床不能工作。這類病人,大多始於「陰虛陽亢」,病變日久,機體本身「陽化氣、陰成形」,「陽生陰長」,由偏而盛,自身調整達到相對「陰平陽秘」,因而血壓雖高,臨床癥狀並不明顯。對這類病證的防治,張景岳有很好的經驗,他說「陰根於陽,陽根於陰,凡病有不可正治者,當從陽以引陰,從陰以引陽,各求其屬而衰之。」其治療應首先考慮左歸丸。

其四,血壓不高,可見陰虛陽亢的病證。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消長是保持相對平衡的,如果「陰平陽秘」的生理關係被破壞,就會產生陰陽偏盛偏衰的病理現象。倘若病變屬於陰陽兩虛而偏陰虛者,其臨床癥狀往往比較明顯,而血壓升高的現象常不顯著。

宋某,男,64歲,基礎血壓一般在16.9/9.6kPa,心梗後血壓一直維持在14.3/8.5kPa。臨床表現為經常口乾,乏力,心慌氣短,失眠多夢,腰膝酸軟,大便干,小便黃,時有頭脹,舌紅苔薄白,脈沉細數。辨證為氣陰兩虛。方葯偏於人參、五味子、炙甘草補氣,血壓便升至16.9/10.4kPa,病人即有明顯的頭脹、頭暈、頭痛、噁心等肝陽上亢的癥狀;偏於生地黃、何首烏、麥冬滋陰,即出現腹痛、便溏等陽虛陰寒的癥狀。最後歸結於陰陽兩虛偏於陰虛,用左歸丸加減而收功。患者雖臨床表現為陰虛陽亢,但其血壓並不高。

總之,從中醫的學術觀點來看,高血壓病的發生髮展主要與臟腑陰陽失調、制約關係失常有關,決不能把高血壓病和肝陽上亢等同起來。如果在高血壓病的辨證中只重視陰虛陽亢的發生,而忽略陽虛陰盛的變化,把滋陰潛陽、涼肝熄風作為治療高血壓病的唯一方法,這樣在施治中往往會得出「中醫治療高血壓病效果不好」,或「中醫只能改善癥狀,不能降低血壓」的錯誤觀點。這種觀點主要是由於脫離了陰陽辨證的基本規律,單純把肝陽上亢作為高血壓病的病機來認識所造成的。

(五)醫案精選

1.王某,男,62歲,幹部,1981年11月23日就診。病史摘要:患者高血壓病史20餘年,平時感頭暈目眩,肢體麻木,面部潮紅,失眠健忘,腰酸耳鳴,下肢時有輕度水腫,大便稀,每日1~2次,舌淡紅苔白,脈沉弦。

平時血壓一般在24.0/14.7kPa左右,經常服用復方降壓片和心痛定等藥物,血壓不穩定。近3個月來服用中藥治療,輾轉幾家醫院和諸多醫生,所服方葯不外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和杞菊地黃湯之類,效果不佳。

查血壓25.3/14.7kPa,心電圖示電軸左傾。診斷:眩暈(高血壓病)。

辨證:腎氣虧虛。

治法:補益腎氣。

處方:用自擬益腎降壓湯加減。

桑寄生30克,女貞子12克,牛膝30克,仙靈脾30克,炒杜仲12克,澤瀉30克,炒酸棗仁30克,天麻12克,水煎服。

12月8日二診:服用上藥14劑,感頭暈肢麻、腰酸耳鳴減輕,仍失眠健忘,大便稀,晨起即便,舌脈同前,測血壓22.7/13.3kPa。考慮患者有「五更泄」之虞,以上方合四神丸,加補骨脂12克、吳茱萸5克、肉豆蔻12克、五味子6克,水煎服。

12月24日三診:服用上方14劑,感覺良好,諸症明顯減輕,「五更泄」痊癒,舌淡苔白,脈弦,查血壓18.7/11.3kPa。囑原方繼服10劑,以鞏固療效。

按:該患者屬頑固性高血壓病患者,病程長,血壓比較難降,且不穩定。從患者臨床表現來看,主要以腎虛為主,故用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等滋陰潛陽方葯無效。而用杞菊地黃丸滋補腎陰為何亦無效?因本患者為腎陰陽兩虛,且以腎陽虛偏重,故單純滋補腎陰同樣罔效。後改用「益腎降壓湯」治療,補益腎氣,陰陽雙補,取得一定療效,但溫補腎陽之力不足,故效果不甚理想,繼則合用溫補脾腎之「四神丸」,加強溫補之力,諸症痊癒,血壓下降。因而臨床處方用藥一定要知常達變。

2.李某,女,43歲,工人,1992年5月14日就診。主訴:頭痛頭暈2年,加重5天。

現病史:患者2年前出現頭痛頭暈,失眠多夢,煩躁易怒,勞累及情志刺激後頭痛頭暈加重,伴胸悶、腹脹、噯氣。平時血壓一般在18.7/12.OkPa左右,間斷服用復方羅布麻、復方降壓片等藥物,5天前因生氣而致病情加重。舌尖紅,苔薄黃,脈弦。

血壓:20.0/13.3kPao

診斷:頭痛(高血壓病)。

辨證:肝氣鬱滯,肝陽上亢。

治法:疏肝理氣,平肝潛陽。

處方:用自擬調肝降壓湯加減。

柴胡12克,梔子12克,丹皮12克,佛手10克,鉤藤30克,菊花10克,炒酸棗仁30克,黃芩10克,水煎服。

5月22日二診:服上方6劑,頭痛頭暈明顯減輕,睡眠好轉,仍感胸悶、腹脹、噯氣,舌淡紅苔薄白,脈弦,血壓17.3/12.OkPa。以上方加枳殼10克、砂仁6克,水煎服。

5月29日三診:服上方6劑,諸症均減,感口渴,大便偏干,舌脈同前,血壓17.3/11.3kPa。上方加麥冬15克、生地黃20克,繼服6劑。

按:該例病人平時血壓偏高,因情志刺激而致病情加重,出現頭痛頭暈、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脈弦等肝陽上亢和胸悶、腹脹、暖氣等肝氣鬱滯犯胃的表現,故在治療上不能只著眼於「肝陽上亢」而忽略了「肝氣鬱滯」,否則不會取得好的治療效果。「調肝降壓湯」主以「疏肝氣、清肝熱、平肝陽」,是治療該類病人的理想方葯。

(六)經驗方介紹

八味降壓湯

組成:何首烏15克,白芍12克,當歸9克,川芎5克,炒杜仲18克,黃芪30克,黃柏6克,鉤藤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益氣養血,滋陰降火。

主治:凡表現為陰血虧虛,有頭痛眩暈、神疲乏力、耳鳴心悸等症的原發性高血壓病、腎性高血壓病以及更年期綜合征、心臟神經官能症等,均可用本方治療。

加減運用:伴失眠煩躁者,加炒酸棗仁30克、夜交藤30克、梔子9克;便稀苔膩、手足腫脹者,加半夏9克、白朮12克、澤瀉30克;大便乾燥,加生地黃30克、仙靈脾18克;上熱下寒、舌紅口乾、面熱足冷,加黃連5克、肉桂5克。

調肝降壓湯

組成:柴胡9~15克,佛手6~10克,炒梔子6~10克,丹皮9~12克,菊花9~12克,鉤藤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疏肝解郁,清肝瀉火,平肝潛陽。

主治:用於肝氣鬱結、肝鬱化火、肝陽上亢之高血壓病。症見頭痛頭脹、煩躁失眠、面紅目赤、口苦咽干、腹脹脅痛、舌紅苔白或薄黃、脈弦等。

加減:口渴咽干者,加知母、麥冬;大便秘結者,加生地黃、玄參;脅痛者,加香附、枳殼、赤芍;失眠心煩者,加炒酸棗仁、夜交藤。

益腎降壓湯

組成:桑寄生15~30克,女貞子9~15克,懷牛膝15~30克,炒杜仲9~15克,澤瀉9~30克,仙靈脾9~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補腎強腰,益髓生精。

主治:用於腎氣虧虛之高血壓病。症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不耐寒熱、舌淡苔薄白、脈沉弦細等。

加減:頭痛頭脹者,加鉤藤、菊花;大便秘結者,加生地黃、熟地黃、何首烏、玄參;心煩口渴者,加知母、黃柏;畏寒肢冷者,加炮附子、仙茅;下肢水腫者,加車前子、茯苓皮。

本文轉載自http://user.qzone.qq.com/1257949205/blog/1416112407


推薦閱讀:

警官學校老師扛槍上課,老師們新奇的上課方式是否值得提倡?
語文老師直言不諱:作文里有這樣的100個句子,滿分我給定了
千尋老師講財
吳老師漢字大會(65)
寫作文,用對了這100個三字成語,穩拿高分!語文老師大讚好詞

TAG:高血壓 | 血壓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