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滿族歷史

族名來歷

關於「滿洲」這一族名的來歷說法不一。清朝官方觀點表示滿洲之名源於文殊菩薩。清高宗還特別在其詩中自注以表達滿洲即文殊之意。近代明清史學開山鼻祖孟森也曾作考證來支持這一觀點。他認為「滿洲」之名與明朝前期建州衛指揮使李滿住有關。滿住(滿洲)是建州傳統觀念中的「最尊之稱」,「滿洲部族」正是「文殊部族」之意,是為當時建州女真人中自成的一種自名其部族之熟語。所以孟森認為後來清太宗改族名為滿洲並不是憑空捏造,而是有歷史根據的。

還有學者認為滿洲(manju)其實是一個由man+ju構成的組合詞。man來自於滿語「mangga」(滿語:?????),意為「強硬的」;「ju」(滿語:??)為箭,因此manju之意是「強悍的弓箭」。

另有民國學者傅斯年的「建州說」、章太炎的「滿飾說」、市村瓚次郎的「勿吉靺鞨音轉說」、孫文良的「蔓遮說」、以及「滿洲江說」等。

簡史

而將manju的對譯漢字定為「滿洲」的原因一般認為是受五德終始說理論的影響。「滿洲」二字(亦包括國號「清」)為「水德」,以此為名可滅朱明之「火德」。

[編輯]源流概說

肅慎古國之大致方位

主條目: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和女真族

普遍認為,滿族的直系遠祖是三皇五帝以及夏商時期的肅慎(其時又作息慎、稷慎)[24]。肅慎發源於現今遠東外興安嶺一帶,以優於弓箭製造而聞名。早在舜的時代,就曾向中原王朝進獻弓矢[25]。周武王滅商、周成王伐東夷時,肅慎皆派使者朝賀[24]

東漢至魏晉時期,肅慎改稱挹婁;南北朝時期又改稱勿吉;唐朝時名為靺鞨;唐末至明末又稱女真(因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故又作女直)。女真即為「肅慎」之轉音[26]

北宋初年,契丹興起,建遼國,女真始附屬於遼。1114年,生女真領袖完顏阿骨打因反抗遼國的壓迫而起兵,建立金國,最終成功滅遼。其弟金太宗吳乞買時期又南下攻滅北宋,擒徽欽二帝,與南宋二分天下,可謂盛極一時。

1206年,蒙古成吉思汗崛起於大漠,開始向沒落的金國宣戰。1234年,成吉思汗之子木亦堅汗窩闊台滅金於蔡州。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國號為元,設置遼陽行省[27]以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嫩江以及鴨綠江流域的女真萬戶。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攻佔元大都,將蒙古人逐回大漠,建立明朝。明在故元遼陽行省之地改設奴兒干都司對女真人進行統轄[28]

[編輯]明季概況

清太祖努爾哈赤朝服像

主條目: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奴兒干都司的主要官員本是明廷指派的流官,但從永樂後期開始逐漸轉變為地方首領世襲。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奴兒干都司正式裁撤。當時該地區的女真人已形成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其中建州部從黑龍江逐漸南遷至遼東一帶,其後定居於此[29]

明朝末期,建州女真領袖努爾哈赤因祖、父被殺,以十三副遺甲憤而起兵[30][31][32]。期間創建八旗制度,凝聚部眾,建國稱汗,統一女真,進而攻略遼東。其繼承人天聰汗皇太極於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公元1635年)十月十三日改族名諸申(女真)為滿洲[33]。次年,皇太極改國號金為「大清」,改元「崇德」,追尊其父努爾哈赤為清太祖[34]

[編輯]清時概況

著名詞人納蘭性德像

主條目:清朝和八旗制度

1644年,清朝定鼎北京,歷經順康兩代皇帝終於一統中原。作為統治族群和八旗軍隊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滿洲人尤其被歷代皇帝視為國家根本、朝廷柱石。滿洲將士為清朝定鼎中原、以及之後平三藩、滅准部等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故清朝時期,對於滿洲人而言是一段光輝歲月。滿洲子弟在教育[注 5][35][36]、科考[注 6]、任職[注 7][37]、補缺[注 8][38][39]、律法[注 9][40]等政治或生活領域均享有一定特權。在康雍乾時期,旗人子弟中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文人墨客[注 10],使得「八旗文學」繁盛一時。詩人袁枚曾感嘆「近日滿洲風雅,遠勝漢人,雖司軍旅,無不能詩。」[41]然而,過份安逸的生活終使滿洲人的風俗從騎射民族的勤儉樸實變為奢華糜廢[42],以至於可用於國事之人越來越少。隨著國力日衰,清政府對滿洲人的生計問題已然鞭長莫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帝遜位,民國建立,「首崇滿洲」[43][44]之國策也隨之正式壽終正寢。

清代滿洲人有「佛滿洲」(滿語:?? ?????,穆麟德:fe manju)和「伊徹滿洲」(滿語:??? ?????,穆麟德:ice manju)之分。「佛」(fe),即漢語「舊」的意思,故又稱「陳滿洲」、「老滿洲」;「伊徹」(ice)是漢語「新」的意思,故又稱「新滿洲」。佛滿洲和伊徹滿洲的定義根據不同時期產生過變化。清朝入關前,在皇太極時期編入八旗的東北邊區女真余部及他族人,被稱為「伊徹滿洲」;而原先在努爾哈赤時期編入的則稱「佛滿洲」。入關後,對於在此以前編入八旗的滿洲成員均稱「佛滿洲」;此後新編入的則稱「伊徹滿洲」[45]

[編輯]近代

辛亥革命之後,滿洲逐漸改稱滿族[46][注 11][4]。在新軍舉義的過程之中,於西安、荊州、南京、杭州等地發生了針對八旗軍民的屠殺事件[47]。而後的民國前期,由於排滿情緒依舊高漲,關內的滿族人曾一度飽受歧視。北京的滿族民眾找工作,僱主根本不予考慮[48]。司法也無公平可言。有個殺人犯殺了人,法官因被害者是滿族便百般偏袒罪犯,最後居然給予減刑之判決[49]。這些不平等的境遇導致當時多數滿族人不得不更改為漢姓漢名以避禍。更有人甚至隱瞞或變更族籍,如京旗世家某人改漢姓為林,又編造籍貫為福建閩侯,模仿福建官話口音,自稱是林森同族[50]。另有很多滿族人用組織協會、社團的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注 12],但由於當時社會環境的局限收效甚微[48]。民國滿族人唐日新曾有詩云:「自從民元到如今,民族沉怨似海深。旗族傷殘如草菅,誰敢自言滿族人?」[51]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尤其是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對滿族和清朝給予公正、客觀的評價[52][53]之後,社會地位終得好轉[54]

相比之下,東北滿族的情況要好很多。其原因主要是辛亥革命後,東北的政局比關內穩定[55],加之主政者張作霖並無排滿思想,身為前清宗室的熙洽甚至都在東北軍手下做事。張作霖雖然於1926年對東北旗產進行過清理,但並沒有刻意對滿族人趁火打劫,也沒有像關內一樣發生刨祖墳之風[55]。甚至直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時,東北的陵園、墳地仍歸滿族自管[55]。所以東北滿族在民國時期的境遇要大大強於關內滿族[55]

[編輯]當代滿族的定義

滿族之稱並非始於民國之後,如乾隆帝就曾說過,「自為滿族,不肯學習,保無日久偷安之漸」云云[56],當時意表八旗滿洲。至近現代,滿族一詞的含義發生變化。許多學者都認為,當代滿族是清代旗人長期生活在八旗制度中,增長了共同的心理素質而產生的民族共同體[57][58][46]。故除了八旗滿洲的後裔之外,當代滿族也包括部分蒙古和漢軍後裔。以京旗為例,1911年至1949年間,自報滿族者除了出身滿洲之外,還包括了幾乎八旗蒙古的全部和漢軍的大部[46]。東北地區亦有許多漢軍家族申報滿族[59],如隸屬於漢軍的平南王尚可喜後裔[60]。關內則有福建長樂琴江滿族村的漢軍後裔申報滿族[61]。而在清代屬於「佛滿洲」或「伊徹滿洲」的一些錫伯、索倫部族在當代則成為了錫伯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赫哲族等不屬於滿族的獨立民族。

推薦閱讀:

毛澤東與蔣介石為什麼都視何應欽為對手?
為什麼古代帝王死後謚號會那麼長?
不靠譜的歷史小紀-第一章天地初現(138.2億年前-6億年前)(一)宇宙誕生
讓張靈甫在孟良崮送命的人是誰?竟然是幾個超級間諜!
下屬一思考,領導就發笑——《戰國策》二十七

TAG:歷史 | 滿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