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三字經》新注 勸學

勸學

  學佛者 首在信 信而解 解而行

  作為一個真正學佛修行的人,首先對於佛法應該樹立堅定的正信。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華嚴經》也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可見信的重要。信有「實、德、能」三義:1、相信佛所說的法是真實不虛的,名信有實;2、相信佛法僧三寶具備了無量無邊的真實功德,名信有德;3、更相信自己有堪能可以成就佛法僧三寶所成就的真實功德,名信有能。具此三信,是為四種正信中的「以三寶為正信的核心」。除此之外,學佛者還應「以因果為正信的準繩,以解脫為正信的歸宿,以智慧為正信的眼目」。具如是信,方為正信。有了正信,進而理應對於佛法,多聞熏習,如理作意,認真參悟,思維出人生宇宙的因果法則及實相真理。何謂如理作意?在思維法義時,本著如下四點而行,是為如理作意:1、于思維時,隨順破執、隨順生智、隨順證如、隨順轉依,要有正確的指導思想;2、以世尊所說與「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四依四不依」相符合的殊勝教法為所觀境;3於所觀境,專註一趣,如理簡擇,所謂: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條不紊,次第井然;4、對法義的思維時,更應本著如《解深密經》卷三所說「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的教導,來思維法義。本此四點行持,是為如理作意,也可以說就是真正的正解。有了正確的理解,還應進一步在現實生活中依解起行,止惡修善。謂依煖、頂、忍、世第一法的四加行位,認真精勤修行,積福積慧,入現觀邊,而成為見道前的賢者。

  由解行 至於證 識次第 辨邪正

  有了正信、正解及正行,自然就能親證真如,入真現觀,超凡入聖,乃至修行圓滿,或證阿羅漢果,或證無上佛果。如果學人次第不識,邪正不辨,雖有修行,最終將會唐勞無果,與願相違,而墮入歧途深淵,不能自拔中。所以一定要由信而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證,循序漸進,次第井然,方能達到出世解脫之目的。

  宗說通 理事融 破我執 第一功

  一般「宗」是代表實踐的,「說」是代表理論的。「宗說通」,意謂學佛者既應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又應具有深厚的實踐功夫,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驗證理論,達到學修一體,教證不二,決不能只講理論,不講修證,或只講修證,不講理論。古人云:「通宗不通教,開口胡亂道;通教不通宗,兩眼黑蒙蒙。」因為「通宗不通教」者,是盲修瞎煉,非真通宗;「通教不通宗」者,是說食不飽,非真通教。宗教俱不通者,不是愚痴的凡夫又是什麼呢?所以真學佛者應該宗說俱通。宋朝元昭律師說:「教,佛所說也;禪,佛所示也。」教即教法,是佛陀所立的法印所攝,禪即禪修,是佛陀所立的心印所攝。教禪結合,實際上就是法、心二印交相運用的宗說俱通。六祖惠能大師云:「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永嘉玄覺禪師亦云:「宗亦通,說亦通,定慧圓明不滯空。」這就說明了定慧圓明的真學佛者,一定是宗說兼通的。  「理事融」者:「理」即理性,「事」即事相。理可稱無為法,事可稱有為法。《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此中的色受想行識屬事,是有為法;空屬理,是無為法。五蘊不異空,五蘊就是空,此顯有為法就是無為法;空不異五蘊,空就是五蘊,此顯無為法也就是有為法。有為法與無為法不二,這恰是「理由事顯,事攬理成,理事圓融的有空一如說,同時也與唯識所講相即是性,相外無性,即相即性,性即是相,性外無相,即性即相的思想完全吻合。再從唯識的三自性看,依他起自性是緣生有為法,有為法上的二無我理恆恆真實,是圓成實自性,也就是無為法。故圓成實自性不離有為法的依他起自性而有,當然依他起自性也不離圓成實自性而成。無為法在有為法中,有為法在無為法內;無為法即有為法,有為法即無為法。無為法非無為法,也非有為法;有為法非有為法,也非無為法。這就是理事圓融,理事不二的諸法實相義。《無量義經》云:「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無有二法者,無有理事空有等二邊之法。  「破我執」者:學佛的目的在於破執。執著雖多,歸納起來,不外兩種,一是人我執,一是法我執。我是主宰義,自在名主,割斷名宰;也可以說:決斷是我義,自在是我義,能隨主觀意志而轉移者,亦是我義。《成唯識論述記》卷一本曰:「我如主宰者,如國之主,有自在故,及如輔宰能割斷故。有自在力及割斷力,義同我故。或主是我體,宰是我所;或主是我體,宰如我用。」如是義者,是名為我。  其實一切眾生皆由色受想行識的五蘊法聚集而成,其中並無有主宰性的實我可得。如眾生皆有生、老、病、死等諸苦,既生之後,誰能主宰不老、不病、不死?不能主宰。就是饑渴了,則必須吃喝,吃喝之後,又必須拉撒,誰能說自己可以主宰饑渴了,不吃喝,吃喝後不拉撒?不能不能,決不能主宰的。以是義故,佛法只講有緣生的似我,假我,如夢如影的我;若說有實我者,則純屬迷情顛倒夢想遍計執著上的我了,猶如執兔有角,執石女有兒一般。兔與石女,是緣生假相,似我、假我與此相同;兔之角、石女之兒,體相俱無,徹底是空,與執帶主宰性的實我一樣,永無所有。依於此義,故說無我。但無智凡夫,不達上述無我之理,生顛倒想,起我我所執,造諸染業,感生死苦果,流轉六道,不得解脫出離。若欲解脫出離,則必須破除二我之執。也只有力破二我之執的人,才是菩薩。以故《金剛經》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當然二我之執斷凈,便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之,學佛的第一功夫,在於破除我法執著。《法華經·方便品》卷一云:「吾從成佛以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從這段經語更可以看出:如來出世立教的根本在於:為令眾生遠離諸著。「著」者,我法執著也。《大乘同性經》卷上亦云:「一切諸法空如夢,清凈非有同虛空,我及無我悉皆無,我知如化如電光。」這也說明了一切諸法本自無我的道理,既無我者,我法之執理應徹底除遣。

  四句離 百非遣 妄念消 真性顯

  「四句離」者:遠離凡夫對一切緣生事物所生的四句邪見分別。四句是:1、執一切法為實有,是為「有」句的分別;2、執一切法為空無,是為「空」句的分別;3、合執有空,是為「亦有亦空」的分別;4、執法不有不空,是為「非有非空」的分別。也有人認為:四句是「生、滅、亦生亦滅、非生非滅」,或「常、斷、亦常亦斷、非常非斷」。總之,凡對自性離言的諸法實相,無論起四句什麼樣的分別,皆是主觀上依名取相的分別執著,有此執著,都與諸法的實相不相符合,理應除遣。  「百非遣」者:簡言之,也就是遣除百非。「百」是數字,「非」者不也,錯誤之義,遣除百種錯誤的見解,故名「百非遣」。具體地說,百非就是把「有、空、亦有亦空、非有非空」四句各又分為如是四句,則成十六句,此十六句是現在世用名言對一切事物的分析,此外還有過去,未來二世各用名言對一切事物以十六句來進行分析,如是三世共成四十八句;此四十八句又分已起四十八句和未起四十八句,如是則成九十六句,若再加上最初根本的四句,共計則成整一百句。此一百句,學人若能盡遣,便能遠離過咎,使心清凈,而見實相。 「妄念消,真性顯」者:「真性」即諸法的真如實性。其實諸法的真如實性,恆恆常常安立安住,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清凈湛寂,猶如虛空。只因眾生心有妄念,遮覆真性,而不能證受,如虛空中雲煙遮蔽紅日一樣,此時真性隱覆不顯,故唯識稱為「在纏真如」;反之,若妄念消除,真性彰顯,唯識稱為「出纏真如」。《攝大乘論》卷下云:「諸凡夫覆真,一向顯虛妄;諸菩薩舍妄,一向顯真實。」這就說明有妄不證真,離妄真自顯。所以說:「妄念消,真性顯。」  問:如何才能消除妄念?  答:簡言之,了知染凈平等,凡聖性空,生死涅槃亦無有二的道理,而遠離一切分別執著,則能消除妄念。《攝大乘論》卷下云:「於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爾時由此證,生死即涅槃。由是於生死,非舍非不舍;亦即於涅槃,非得非不得。」因為妄念無體,煩惱性空,對一切諸法包括妄念煩惱在內亦不生絲毫執著,所謂「不斷妄想不求真」。(見《證道歌》果能如是修行,則妄念不斷而自斷,真性不求而自證,這就是真正的除妄證真之法。


推薦閱讀:

學佛修行現世能得到那些利益?
在這裡學佛學的,不想成佛了,不想解脫了,要想成魔,怎麼辦?
凈土宗是一門純粹的神學么?
命自我作,福自我求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