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眼中的「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很恥辱、很沉重、很黑暗的一頁,以一八四零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為例,遠征的英國軍隊以幾百人的微弱傷亡代價,讓大清軍隊遭受四十倍以上的人員損失,清政府被迫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關於鴉片戰爭的書籍、影視作品、網上資料等相當多,雖然良莠不齊,但國人想了解那場戰爭並不是困難的事情,如何分清正史和演義則是個人自己的事情。而作為戰勝方的英國,是怎樣看待那場戰爭的呢?

口罩在位於格林尼治的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中,通過其關於海洋貿易的系列展品和說明,看到了一些關於鴉片戰爭的內容。雖然不是全面介紹那場戰爭的專題,且在展館中所佔的比例不大,但是多少可以看出英國政府和民眾對那場戰爭的看法。

關於東印度公司在十九世紀的海洋貿易,相關展區的開篇介紹這樣說:「東印度公司的貿易模式在十八世紀末發生了轉變,主要的利潤來自於中國茶葉的貿易,這得益於喝茶在英國變得流行,但茶葉行業被中國政府嚴格管控,需要以大量白銀進行交易。東印度公司試圖跳過中國的貿易限制以滿足英國日益增長的茶葉需求,公司鼓勵印度的鴉片種植、從往中國輸入毒品的個體商人徵稅,從而為茶葉貿易提供資金。但是,出售鴉片違反了中國法律,於是引發了英國和中國的戰爭」。

在口罩眼裡,這段用詞曖昧的英文頗有意思。首先,自負的英國人堅決不肯認錯,他們把戰爭的起因歸結於鴉片交易「違反了中國法律」,這是很滑稽的,在中國土地上違法了中國法律,居然成了英國政府出兵的理由?其次,往中國賣鴉片是東印度公司(the Company)和一些個體商人(private merchant)的行為,而非政府行為。這個說法基本是對的,很多史料證明英國政府對往中國賣鴉片的事情是持反對意見的,但東印度公司不是一個單純的特許經營貿易公司,他在印度執行著政府的職能,所以鴉片貿易非政府行為的說法也不完全正確。第三,關於東印度公司從鴉片商人徵稅為茶葉貿易提供資金的說法是正確的,中英間很單向的貿易讓大量白銀從英國流入中國,東印度公司無法獲得繼續貿易的中國貨幣(白銀),他們鼓勵並支持對中國輸入鴉片賺取的也是白銀,從而能使茶葉貿易得以延續下去,某種意義上說,鴉片戰爭算是場「貨幣戰爭」。

展區序幕對中國的海洋貿易頗佳讚賞:「中國沿海和鄰近國家之間,有不少高度發達、建立很長時間的貿易路線」,也讚揚中國人是「聰明和勤勞」的,還有中國商船、商埠的模型和繪畫。

在關於「茶葉貿易」的章節,如實說明了茶葉在十七世紀的歐洲是奢侈品,只能從中國獲得;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進口不同質量、不同種類的茶葉,伴隨茶葉進入英國的還有中國的瓷器,並帶來全新的設計;最後指出了茶葉貿易的黑色一面,就是東印度公司以非法的鴉片來為茶葉貿易提供資金來源。

有著瓷器和茶具的展櫃里也展示著煙槍等鴉片用具,小圖片上是兩個吸食鴉片、骨瘦如柴的中國人

鴉片走私對東印度到底有多重要,看看下面這幅圖就知道了。一七零一年,東印度公司往英國進口十二萬磅茶葉,一七五一年就增加到近兩百九十萬磅,一八零一年則是三千一百六十萬磅;圖中的圓圈上半部的小字說明一八二八年從印度輸入中國的鴉片為一百九十萬磅,下半部的小子明確說所征的鴉片稅足以支付當年東印度公司從中國運往英國的四千三百萬磅茶葉。

東印度公司鼓勵自己掌控的印度種植鴉片並輸入中國,賺取中國民間的白銀,再把從鴉片販子手裡徵稅得來的白銀用來與中國進行茶葉交易。面對這種「貿易」,清政府還沒有白痴到不懂得後果的地步,當然要制定法規並採取適當行動。

展館的說明又開始用模糊的字眼兒了:「歐洲商人在中國的運營條件是被嚴格控制的並受限於中國法律,各國政府派出諸多龐大的外交團到中國來,帶著望遠鏡、手錶和掛鐘等禮品討好中國皇帝,試圖減少那些貿易限制」。

英國在一七九二年以給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派出了以馬戛爾尼率領的龐大代表團,分乘五艘大船、經過十個月航行於次年九月在避暑山莊覲見了乾隆皇帝。這是號稱「天下唯一的文明國家」與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的首次碰撞,卻幾乎是聾子間的對話,所以至今還有很多不明不白的細節。法國作家阿蘭·佩雷斯特有本叫做《停滯的帝國》的書,對這段歷史有著相當翔實闡述。展館也有對這此事的說明,但滑稽地說「中國皇帝沒有被馬戛爾尼和他所帶大量禮物所打動,馬戛爾尼離開中國時沒有達成任何事情」。

單純且愚蠢的英國人試圖以望遠鏡等禮物打動乾隆皇帝,高傲但無知的中央帝國認為與異邦的關係只能是宗主國與藩屬的關係,這次會見從一開始就註定是失敗的。

清政府終於採取強硬措施了,林則徐被派往廣東,然後有了著名的「虎門銷煙」,成了鴉片戰爭的導火索。展館僅以很簡單的篇幅做了說明而已,對戰爭的過程並沒有提及,只是說「英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擊敗了中國」。

作為海事方面的專題博物館,此展區在最後對大清海軍做了這樣的描述:「中國擁有一支有九百年歷史的強大帆船艦隊,但到了十九世紀中期,它已經無法與蒸汽動力的鐵殼船相抗衡,第二次中英戰爭之後,中國採用了此技術使自己的海軍走向現代化」。同時展出的還有一面英國海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繳獲的清艦「飛虎旗」,看著讓人痛心。鴉片戰爭很大程度是輸在器不如人上,從射速、射程到質量,清軍擁有的火器的確無法與英軍抗衡,這是將士無論如何用命都無法彌補的。清軍的正規軍,只有一半人配備仿明朝從葡萄牙引進的老式火繩槍,射程一百米、每分鐘不到兩發,而英軍裝備的兩種步槍,射程分別為兩百和三百米,每分鐘有四發以上的射速;英軍的艦隊可以在清軍岸炮射程之外摧毀清軍炮台等等,這樣的戰爭是完全不對稱的,可悲我們的老祖宗以天朝自居多年,對西方世界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一無所知。

關於英國人如何看待鴉片戰爭這段歷史,口罩沒有研究任何一篇英國人的著作,也不知在英國的其他博物館是否有關於鴉片戰爭的專題,僅是在其國家海事博物館看到相當簡略的說明,或許不能完全反應其官方觀點。但從這小小冰山一角,可以看出英國是承認鴉片貿易違反中國法律的事實,某種程度也影射出英國在那場戰爭中的非正義性。然而英國人是不會認錯的,口罩在兩周的英倫旅行中體驗到好幾次,他們會改正自己的錯誤但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許是殘存的「日不落」心態在作祟吧。

(至此,倫敦部分完結,下篇開始寫愛爾蘭的見聞,謝謝關注)

推薦閱讀:

百年前躺著吸鴉片,百年後躺著玩手機
國兆文化——歷史事件精編之第二次鴉片戰爭
鴉片事略
鴉片戰爭里中英武器裝備各是什麼
其實鴉片戰爭時清軍武器並不比英軍差,卻只因這一件小兵器致清軍慘敗,中華從此淪落

TAG:戰爭 | 英國 | 英國人 | 鴉片戰爭 | 人眼 | 鴉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