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謀略篇 . 三十六計《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中華文化—謀略篇.三十六計《第十二計順手牽羊》

第十二計順手牽羊順手牽羊是看準敵方在移動中出現的漏洞,抓住薄弱點,乘虛而入獲取勝利的謀略。古人云:「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戰機,乘隙爭利。當然,小利是否應該必得,這要考慮全局,只要不會「因小失大」,小勝的機會也不應該放過。【原典】微隙在所必乘①;微利在所必得。少陰,少陽②。【注釋】①微隙在所必乘:微隙,微小的空隙,指敵方的某些漏洞、疏忽。②少陰,少陽:少陰,此指敵方小的疏漏,少陽,指我方小的得利。此句意為我方要善於捕捉時機,伺隙搗虛,變敵方小的疏漏而為我方小的得利。

【按語】這一計後面還跟著這樣一段按語:大軍動處,其隙甚多;乘間取利,不必以戰。勝固可用,敗亦可用。凡是大軍行動的時候,肯定有很多的縫隙和漏洞,可以為我方所乘,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爭取,而且不必要,一定要通過作戰的方式,不一定非要跟他去,一對一的對抗,只要抓住他的機會,勝利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機會,失敗的時候,包括我們失利的時候,也可以利用這些機會。【解析】「順手牽羊」是個比喻,喻指意外獲得某種便宜,或毫不費力地獲得某種平常要花大氣力才能獲得的東西。大部隊在運動的過程中,漏洞肯定很多,比如,大兵急於前進,各部運動速度不同,給養可能造成困難,協調可能不靈,戰線拉得越長,可乘之機一定更多。看準敵人的空隙,抓住時機一擊,只要有利,不一定完全取勝也行。這個方法,勝利者可以運用,失敗者也可以運用,強大的一方可以運用,弱小的一方也可以運用。戰爭史上一方經常用小股游擊隊,鑽進敵人的心臟,神出鬼沒打擊敵人,攻敵薄弱處,應手得利。這樣用順手牽羊取勝的例子,不勝枚舉。順手牽羊,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除了科學技術中不期而然的發現發明外,順手牽羊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有貪小便宜之嫌,都不那麼正人君子氣。作為一種計謀,順手牽羊常常不是等「羊」自動找上門來,而是著意尋找敵方的空子,或誘使敵方出現漏洞並進一步利用漏洞,從而使自己牽羊時很「順手」。楚王外出狩獵,順手牽了息媯這隻美麗的「羊」回家,立為夫人,牽羊是真,順手恐怕僅屬表面的手法;司馬懿千里急行軍,在孟達工事未固時,平息了叛亂,斬了孟達,因為抓住了機會,打了孟達的空子,也算得上是成功的順手牽羊了。在各種爭鬥中,機遇是非常重要的,敵方的疏漏往往是我方的機會。善戰者,沒有不明白這一道理的。【計囊】順手牽羊與趁火打劫之計,有相同的地方,但是,趁火打劫是趁敵方處於十分困難、消極、混亂等情況下,加以攻擊取勝;而順手牽羊,是指抓住敵方所暴露出來的微小的戰機,將其殲滅之。在軍事上,不要小看了那些微妙的戰機,敵我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比與漲落,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逐漸地削弱、打擊敵人的有生力量,不斷壯大和擴充自己的實力,善於捕捉戰機、乘虛而入。當然,在尋找和利用敵人的薄弱環節與微小漏洞時,切不可因「小」失大,必須顧全大局,以免落入對方精心設計的圈套里。

秦王苻堅

謝石

前秦王苻堅

淝水之戰【探源】:淝水之戰順手牽羊是看準敵方在移動中出現的漏洞,抓住薄弱點,乘虛而入獲取勝利的謀略。古人云:「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戰機,乘隙爭利。當然,小利是否應該必得,這要考慮全局,只要不會「因小失大」,小勝的機會也不應該放過。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公元383年前,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地區,勢力強大。前秦王苻堅坐鎮項城,調集九十萬大軍,打算一舉殲滅東晉。他派其弟苻融為先鋒攻下壽陽,初戰告捷,苻融判斷東晉兵力不多並且嚴重缺糧,建議苻堅迅速進攻東晉。苻堅聞訊,不等大軍齊集,立即率精兵五萬,強渡洛澗,殺了前秦守將梁成。劉牢之乘勝追擊,重創前秦軍。謝石率師渡過洛澗,順淮河而上,抵達淝水一線,駐紮在八公山邊,與駐紮在壽陽的前秦軍隔岸對峙。苻堅見東晉陣勢嚴整,立即命令堅守河岸,等待後續部隊。謝石看到敵眾我寡,只能速戰速決。於是,他決定用激將法激怒驕狂的苻堅。他派人送去一封信,說道,我要與你決一雌雄,如果你不敢決戰,還是趁早投降為好。如果你有膽量與我決戰,你就暫退一箭之地,讓我渡河與你比個輸贏。苻堅大怒,決定暫退一箭之地,等東晉部隊渡到河中間,再回兵擊兵,將晉兵全殲水中。他哪裡料到此時秦軍士氣低落,撤軍令下,頓時大亂。秦軍爭先恐後,人馬衝撞,亂成一團,怨聲四起。這時指揮已經失靈,幾次下令停止退卻,但如潮水般撤退的人馬已成潰敗之勢。這時謝石指揮東晉兵馬,迅速渡河,乘敵人大亂,奮力追殺。前秦先鋒苻融被東晉軍在亂軍中殺死,苻堅也中箭受傷,慌忙逃回洛陽。前秦大敗。淝水之戰,東晉軍抓住戰機,乘虛而入,是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弱的著名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諸葛恪

諸葛恪添字得驢

諸葛恪添字得驢【故事】諸葛恪添字得驢諸葛恪是東吳大臣諸葛瑾(字子瑜)的長子。諸葛瑾臉長,常被人取笑。一次,孫權在大會群臣時,趁機讓人牽入一頭驢,驢的臉上寫著「諸葛子瑜」4個字,以此來取笑調侃。那天,諸葛恪隨父上朝,見此情景,他立即向孫權跪拜說:「請借筆一用,讓我添上兩個字。」孫權同意,讓人拿來了毛筆。諸葛恪於是在「諸葛子瑜」後面添上「之驢」兩個字。群臣盡皆鬨笑,誇讚諸葛恪的聰明。孫權笑著對諸葛恪說道:「既然是諸葛子瑜之驢,你就牽回家去吧!」這樣,諸葛恪不僅為父親打了圓場,而且順手得到了一頭驢。

李愬

李愬雪夜奪蔡州圖

李愬雪夜奪蔡州歷史案例一:李愬雪夜奪蔡州圖唐朝中期,各鎮節度史都擁有軍事、經濟大權,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蔡州節度使的兒子吳元濟在父死之後,起兵叛亂。唐憲宗派大將李愬。擔任唐州節度使,剿滅吳元濟。李愬到任,放風麻痹吳元濟。散布說,我是個懦弱無能的人。朝廷派我來,只是為了安頓地方秩序。至於攻打吳元濟,與我無干。吳元濟觀察了李愬的動靜,見他毫無進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訴放在心上了。其實李愬一直在思考攻打吳元濟老巢蔡州的策略。他趁機擒獲了吳元濟手下的大將李佑,對他優禮有加,感動了李佑。李佑告訴李愬,吳元濟的主力部隊都部署在洄曲一帶,防止官軍進攻,而防守蔡州城的不過是些老弱殘兵。蔡州是吳元濟最大的空隙,如果出奇制勝,應該迅速直搗蔡州,活捉吳元濟。李愬在一個雪天的傍晚,率領精兵抄小路,神奇地直抵蔡州城邊,趁守城士兵呼呼大睡時,爬上城牆,殺了守兵,打開城門,部隊靜悄悄湧進了城。籌吳元濟從睡夢中驚醒,發現宅第已被圍困,負隅頑抗,終於被捉。李訴將吳元濟裝進囚車,押往長安。駐紮在洄曲的董重質見大勢已去,也向李愬投降。

明惠帝朱允炆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朝第二任皇帝,因年號建文也稱建文帝。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允炆在父親病重和去世後表現出的孝道深深感動了朱元璋,當時朱元璋已將許多兒子分封做王,其中有些駐防邊境重鎮並手握重兵,一旦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允炆定為自己的接班人。1398年朱允炆繼位後,面對北邊諸王手握重兵,他不得不進行削藩,先削幾個力量較弱的藩王的爵位,又將削藩的矛盾對準勢力最大的燕王,也就是他的叔父、朱元璋的四子朱棣。燕王朱棣本來就覬覦侄兒的皇位,這似乎給他找到了反叛的借口。朱棣打著誅滅皇帝身邊奸臣賊子的旗號,組織所謂的「靖難軍」,經過三年戰爭,於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奪取帝位。至於明惠帝是被燒死,還是失蹤,存在爭議。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據說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位叔父懷疑侄兒逃到了異域,希望漂洋過海將其找到。如果明惠帝真的逃脫了,會有何感想呢?很多年後,明清之際李玉的劇作《千鍾祿》,唱出這位失意帝王的千古傷心:「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疊疊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雲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風凄雨帶怨長。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從權力的頂峰跌落下來,化裝成僧人的朱允炆滿載凄惶,顛沛流離逃到襄陽。凄涼蕭瑟的景象和內心無限的凄苦彼此交融,渾然一體,由此展示的歷史滄桑、世事無常,讓人真有肝腸欲斷的感受!

鄭和

鄭和下西洋船隊(油畫·1973年)姚鍾華

鄭和航海圖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系列油畫 1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系列油畫2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系列油畫 3

偉大的航海家——鄭和系列油畫 4

鄭和船隊

鄭和船隊到達東非海岸

鄭和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到達非洲)歷史案例二:鄭和下西洋鄭和,原名馬三保,自幼入宮做太監。明成祖繼位後,鄭和被選中總管出使西洋的事務。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領船隊7次下西洋,先後到過37個國家,走遍了印度洋沿岸各國,最遠到達了東非海岸的摩加迪沙。鄭和下西洋的意義早有公論:鄭和的船隊滿載著瓷器、絲織品、鐵器等,與西洋各國開展貿易,換回了亞非各國的許多特產,廣泛促進了明朝與亞非國家的經濟交流。鄭和下西洋還擴大了明朝在世界上的影響,揚威名於國土之外。其實,上述這些只是鄭和順手牽來的「羊」。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追蹤明惠帝。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明惠帝在位時定策削藩,有些封王一夜之間被廢為庶人。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開始了三年的戰爭。這場戰爭以朱棣的勝利而告終。皇宮被焚後,明惠帝卻下落不明。據傳說明惠帝化裝成和尚逃往國外了。燕王朱棣繼承了皇位,帝號成祖。明成祖當皇帝後的第三年,就派熟悉明惠帝相貌的太監鄭和出使西洋各國,以貿易往來為掩護,暗中搜尋明惠帝的下落。結果,此行預期的目的沒有達到,卻取得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收穫。

闖王進京圖

李自成大破洛陽城 1

李自成大破洛陽城2

李自成大破洛陽城 3歷史案例三:李自成順機取洛陽有了機會,就要積極行動。明朝末年,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紛紛揭竿而起。公元1640年7月,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四川,明朝主力大軍全部入四川圍剿,河南一帶的防務變得十分脆弱。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趁此機會迅速壯大了自己的力量,並且連續取得攻克宜陽、偃師、新安等城池的勝利。宜陽、偃師和新安屬豫西重鎮洛陽的外圍。明朝福王朱常洵就住在洛陽。朱常洵的母親是神宗朱翊鈞的愛姬,朱翊鈞愛屋及烏,對朱常洵也格外寵愛,把大量金銀財物賞賜給朱常洵。朱常洵金銀無數,卻異常吝嗇,不但洛陽城的百姓怨恨他,就是他府中的兵丁也時有不滿。官府的軍隊大多抽調入四川去平定張獻忠,洛陽城中已無多少將士,因此,洛陽城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變成了一座「兵弱而城富」的重鎮。李自成當然不會輕易放過攻取洛陽城的大好機會。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率起義軍兵臨洛陽城下,拉開了攻城的序幕。生死關頭,福王朱常洵竟只顧自己,調集親兵保護府庫,對於城頭上的戰事不聞不問。守城將領一再要求朱常洵發放銀兩,犒賞守城士卒,朱常洵狠狠心才撥出了三千兩白銀,可是,區區三千兩白銀還被總兵王紹禹等人吞沒了。朱常洵忍痛又撥出一千兩,士兵們因分配不均而爭鬥不止,最後竟發展成兵變。士兵們將兵備道王允昌捆綁起來,將城樓燒毀,又大開北門,迎接起義軍入城。總兵王紹禹見大勢已去,倉皇跳城逃命,福王也企圖縋城逃跑,但沒跑多遠,就被起義軍抓獲。起義軍打開福王糧倉賑濟城內老百姓,舉城一片歡騰。李自成只用極小的代價就輕易地奪取了洛陽城。李自成抓住機會,積極行動,輕而易舉的拿下了洛陽,為推翻明朝做了很好的準備。


推薦閱讀:

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全集),在線觀看-56.com專輯
處世三十六計 >> 第七計 激將計之四
泡妞三十六計-泡妞秘籍·泡妞技巧·泡妞寶典·如何泡妞·本站教你如何追mm
藍色天空309的【三十六計】
良好人際關係的三十六計 - Qzone日誌

TAG:文化 | 謀略 | 中華 | 中華文化 | 三十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