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五一財富特別課大總結之三:頂尖投資者的七項特質 ——兼談孩子財商的培養
用新教育培養孩子的財商及頂級投資人需要的七項特質。財富課大總結之三就是
這篇演講稿。
非常感謝山長的教導,因為參加了2013年11月的清心二年級課程及2017年五一財富特別課,才有我分享的內容;非常感謝清一聯盟直播群的組織者和經營者,提供了我分享的平台;非常感謝各位朋友來傾聽交流,給了我分享的機會。今天的分享分為四個部分,以下是具體內容:
一、財商培養的必要性
信息時代和未來的生命時代,人都是最寶貴的,人學將大行其道。天生我才必有用,人的潛能是巨大的,就看用的出來與否。我們衡量人的外在能力有三商:情商、智商和財商。
有一種說法是:智商衡量的是處理人和物關係的水平;情商衡量的是處理人和人關係的水平;財商衡量的則是處理人和錢的關係。這次專門來談財商這個問題,其實也會涉及到智商、情商,因為人是一個整體,怎麼分的開呢?
為什麼要培養財商?
第一:可以說從小到大,人的生活都離不開錢這個媒介。孩子小時候做晃晃、逛超市、零花錢、過生日、上學、外出吃飯旅遊等衣食住行,長大一點要討論:是否AA制,買什麼品牌,稅費、慈善、通貨膨脹、資產和負債是怎麼回事,以及什麼是財務自由等,都涉及到錢,孩子也會問和錢相關的各類問題,比如我們家是不是很有錢?怎樣成為一個有錢人,我長大了要買什麼牌子的汽車等。
這些是我們傳遞財富價值觀、財富思維和財富觀念,也就是培養財商的時候。
第二、家長如果不主動教孩子金錢的知識,將會有其他人取代你,如果讓廣告、騙子、奸商取代你,必將付出慘重的代價。孩子腦中的每一個想法都要付出代價,這些想法如果不是投資,就是花費,而這個社會的主流不是叫你量入為出,而是鼓勵你貸款消費的高消費文化;如果不是把孩子帶向幸福和成功,就是會讓孩子遠離幸福和成功;如果不能增強孩子的力量,就會削弱孩子的力量。所以,一定要明智的選擇想法和信念,也就是財務方面的觀念。
這裡邀請大家做一個宣言遊戲:
把手放在心上,說:我仔細觀察自己和孩子的想法,而且只接受讓我們更有力量的想法。接著,摸著自己的頭說:這是有智慧的精英腦袋。
第三:從時代的角度講,現在看著有很多選擇的自由,如果不會選或者選錯了,其實更加大了人生的風險。現在的社會上層無力建立統一的信仰,底層處於經常性的憤怒,中產階級則高度焦慮。能把這三者粘合在一起的唯一要素是「錢」,社會不是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么?管理者靠經濟增長維持合法性,中產階級靠財富膨脹找到安全感(還得練武?),底層人民靠賺錢尋求階層升級,所以錢是這個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如果不和孩子正確的談錢,孩子在這個社會的幸福度會沒有支撐的。
二、財商培養的方式
國外很重視培養財商,比如美國確定了財商啟蒙和理財教育目標: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7歲能看價格標籤;9歲能制定一周開銷計劃,會比較價格;10歲懂得節約一點錢,以便大筆開銷使用;11歲知道從廣告中發現事實; 13歲至高中畢業能進行金融投資,嘗試商務打工等賺錢實踐。在新教育看來,這些並不是本質的財商教育,只是財商中的知識教育。
在中國,我個人感覺是:大多數家庭跟孩子不太談錢,談的話也沒有財商培養的系統概念,對傳統文化中的壓歲錢、搖錢樹、存錢罐也沒有很好的利用。
對於壓歲錢,一定的時候還是要交給孩子管理並記賬。
對於搖錢樹,在孩子3歲後,可以講搖錢樹的謎語童謠:搖錢樹、兩隻杈,兩隻杈上十個芽;搖一搖,開金花,創造幸福全靠它。讓孩子去猜搖錢樹是什麼,孩子可能會說是楊樹、榆樹等等,老師帶著孩子把手指打開,進行描繪,孩子們可能就想到搖錢樹是自己的雙手了,孩子會很興奮的舉起自己的雙手:這是我的搖錢樹呢!
對於存錢罐,古代又叫撲滿,內涵就是不能驕傲自滿。存錢罐在家庭里是很好的培養財商的工具,能培養孩子聚沙成塔,注重積累的思維模式。有位媽媽對存錢罐用的很好,在孩子3歲生日時送給兩個存錢罐,一個罐是空的,用來存零錢,叫物質存錢罐;一個罐是滿的,裡面裝著各種小卡片,卡片上有名言警句、幽默小故事、謎語俗語歇後語成語或一本書的書名,叫精神存錢罐。每次在空罐里投進一個硬幣,便可從滿罐里取出一張卡片。並和孩子約定,當空罐里積攢到10元錢,讀完滿罐里10張卡片時,可以實現一個小夢想,去一次博物館(有錢人最喜歡的消遣方式之一就是去各類博物館);當空罐里積攢到100元,讀完滿罐里提到的5本書時,可以實現一個中等夢想,去郊外種菜或採摘;當空罐里積攢到500元時,讀完滿罐里提到的10本書和20首詩時,可以實現一個大夢想,去看海或者旅行等。她的孩子是在8歲時實現了一個大夢想的。
現在城市人群開始重視孩子的財商培養,《富爸爸窮爸爸》作者清琦先生來中國演講,據說每次都是2000多人參加,現場賣出上千套現金流遊戲。這套富爸爸書籍和《小狗錢錢》一樣,作為財商啟蒙讀物還是不錯的,會讓我們簡單的理解資產、負債、收入、支出、複利、凈值等的基本概念,這些基礎內容就留給各位家長們自己學習後再和孩子談,最好是用形象化的例子談,比如時間價值可用播種一顆辣椒收穫幾百顆辣椒子來演繹,複利可用麥粒棋盤來講,資產是下蛋的金雞等。
其實,最有效的財商培養方式還是新教育的老方法——父母的言傳身教。我們在不知不覺的給孩子財商教育,大家千萬不要忽視這一點,講一個我看到的故事:一位高材生每年收入20多萬,但還是覺得錢不夠花,不知道為什麼他就是有辦法花錢、借錢、財產凈值經常是零。通過尋根索源,在他成長階段,母親總是說:有錢人都很貪婪,他們靠窮人的血汗賺錢。賺的錢夠用就好了,多賺就是豬了。他被她母親負面的言語制約了,他相信有錢人都很貪心,如果他不想變成貪婪的人,潛意識裡就不會想變得富有。另外他愛他母親,不希望被母親否定,所以他只好把手上的錢都花掉,否則他就會變成一頭豬。
這一部分會和大家分享一些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的財商交流。
當孩子問我們家是否有錢?一種回答是你不用操心錢,好好讀書學習就行了。另一種回答是:我們家的錢還可以,不算富人,也不算窮人,不過這些錢是你的還是爸爸的呢?如果是爸爸的,想不想知道爸爸怎麼掙的這些錢?大家覺得那種回答好呢?
當孩子問我們家的財富是怎樣掙來的呢?就是你告訴孩子財商的時候:爸爸或媽媽的財富來源於以下四項的總和:儲蓄一份絕不動用,那是財務自由的保證,要知道每天哪怕只存1元,按世界標準利率計算88年後可以得到100萬,要是每天存2元甚至更多呢;投資一份養下金蛋的母雞,產生很多的被動收入;慈善及教育一份用於積攢福德、功德和自己的成長,這方面的支出絕不吝嗇;最必要的消費支出是第四份,這方面很節儉。
因此我們大家的財富主要來源是儲蓄、投資、慈善和節儉開支。順便說一句:新教育老師崇尚的節儉、投資、經營慈善的精神,會幫助大家成為百萬富翁的。
當孩子問我們家是不是比較窮?要告訴孩子:只要能幫助人就不窮,這也是新教育培養經營者內在富足的表現。不要講假話,如果家裡經濟條件不好,就告訴孩子:我們家物質上是有點窮,但只要有志氣,能幫助人,就是富裕的;相反,有的人很有錢,但極少幫助他人,那他也是貧窮的,因為真正的富有取決於一個人能付出多少。
一位英國的母親是這樣回答孩子這個問題的:我會坦誠的告訴孩子,我們家現在沒有很多錢,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貧窮,因為我們,包括你在內,每個人至少有五樣東西可以證明自己很富有:
你有良心,你不想昧良心做事,對吧?
你有責任,你想替父母分擔憂愁,對吧?
你有尊嚴,你不願意別人看不起你,對吧?
你有雙手,在別人有難時你願意幫一把,對吧?
你有嘴巴,在別人缺少信心時你會給點安慰和鼓勵,對吧?
你還有很多財富,但僅僅這五樣你已經夠富有了。一個人有錢不算富有,真正的富有是有能力愛別人,給別人帶來快樂和溫暖。
孩子天生崇拜強者,很沮傷或發怒的回答家裡沒有錢,很窮會讓孩子感受不到力量,比如回答:都怪爸爸媽媽沒本事;或者大喊你以為我是錢構成的嗎等等。
讓孩子感受到財富的正能量,並且願意也去努力掙錢貢獻正能量,這是和孩子談錢的原則。
再如孩子去超市,是想買啥就買啥還是每次只買一樣。也不是不買,要有節制的購買。王樂仁第一次去超市,興奮的拿了很多東西,到結賬時,媽媽問他是都買還是只買一樣,他回答當然都買,媽媽說:你看,我們吃飯是不是一口一口的吃,他說是啊!媽媽又問我們走路是不是一步一步的走,他說是啊!媽媽最後問:那這些東西,要不要一件一件的買呢?他雖然不樂意,還是同意了,時間久了,就逐漸養成每次只買一樣的習慣了。等長大一些,他自己有了可以支配的錢時,也不會貪多,只買必要的東西。
孩子想吃冰激凌,買一杯需要5元,你是直接給他錢馬上滿足;還是讓孩子耐心等待,延遲享受,告訴孩子:你可以吃,但今天只能給2.5元,等明天再給你2.5元,你攢夠了再買。國外有類似的實驗,學會延遲滿足的孩子,長大後成功幸福的幾率要大很多,美好的事物總是值得等待的。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通過網路獲得很多財商教育教材和各類案例。
比如山長教導小明慧賣水果。一方面訓練與人溝通的語言能力;一方面要算賬,搬運水果,傳遞給他人提供服務和價值的觀念,也是財商教育。有人流的地方就可以賺錢,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模仿讓孩子賣玩具,教某項專長比如拼魔方或者五步拳等。王樂仁賣艾草的實踐,修電腦的支出,自己收入,自己支付。學費以及學慣用品是爸爸的投資和責任,看他有沒有用起來。
當孩子去了一趟朋友家,說他們的房子真棒,我也想住那樣的豪宅;當孩子看完賽車總動員,說我長大了要買法拉利或者蘭博基尼時,我們可以討論世界上的大多數富人的生活,有一本書《鄰家的百萬富翁》的結論:多數住在中等社區里,開一般的汽車。他們識破了類似賓士E350車的廣告:更大馬力。更大引擎。更令人艷羨。也可以給孩子講《一盒果醬》的故事:要用物質換取精神上的滿足。幫助孩子樹立:富翁不是隨便花錢,而是財務獨立,與擁有多少奢華品牌無關,他們賺錢的目的不是為了消費,而是可以財務獨立、財務自由,是為了健康、愉快的生活。
實際上,不需要住豪宅,一方面:物品是拿來用而不是拿來珍藏的,用的越多才越能體現房子的價值;一方面:物品不可能永久是誰的,只是我們暫時相處的,要捨得分享。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會尊重物品的用處,會珍惜物品但又不會吝於分享。房子是要拿來用的。
帶孩子出去玩時,自己家開的是10多萬的寶來,叔叔開的是100多萬的寶馬,可以問孩子誰是富人?孩子當然在多數情況下會說是開100多萬寶馬人。那可以給孩子講講山長已經億萬富翁了,卻買的是30多萬的本田車。那個開100多萬賓士的人還欺騙魚塘主的故事。讓孩子明白:永遠不要憑人們所買的東西,去判斷一個人真正的品質和才能,很多開豪車、住豪宅的人往往是偽富翁,是虛榮的人;而一些真正的富翁卻很節儉,住在普通的房子里,吃簡單有營養的食物,致力於服務更多的人。如同三傻里:消音器炫耀豪宅、游泳池等;創建學校幫助貧窮家庭孩子的蘭徹卻擁有幾百項專利技術,實際是很大的富翁。一個經常談品牌的人和一個經常談智慧的人是地下天上的區別。
新教育學堂可以參考培養孩子的財商方式:
講有錢人的有趣故事,比如李嘉誠舅舅考驗他以及他的第三個兒子是誰;比爾蓋茨的思考周和私人圖書館;稻盛和夫拯救日航不拿工資;世界上最富的保羅蓋提建設的博物館和學術研究中心;洛克菲列家族讓孩子記賬的原則等。
必要的財富觀念訓練,比如成功宣言、割脖子遊戲、摸腦袋等。在《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里有相應的介紹。
一堂專門的財富電影或者讀書課,比如聽《小狗錢錢》、比如講解《查理與巧克力工廠》等。電影要傳遞:理性、眼光以及財務自由=儲蓄+投資+慈善+節制,讓孩子區分需求/慾望;節儉/吝嗇;慷慨/浪費等
時機選擇:在孩子對錢發生興趣,需要用錢的時候談錢,比如猜猜孩子用錢幹什麼,一位爸爸每次孩子要錢時會說讓我猜猜你要用錢做什麼,然後給孩子一些建議。這些時候心靈和大腦都處於開放狀態,播種什麼就容易一些。
三、馬克·塞勒爾先生和他提出的頂尖投資者七項特質
上面談的並不系統,目前我看到的簡單而有價值的財商、投資素質培養,就是這篇馬克·塞勒爾2008年在哈佛大學的演講,值得反覆領會。這篇演講,清一商學院學習了三天甚至更長。這次五一財富特別課上山長也給我們專門講了這堂課。從這裡也可以看到商學院學習的內容和模式,不是大量的學習量化分析,技術分析等,而是與大師級的投資人物去共振,學習他們的投資思維和財富價值觀念,這也是最好的財商教育模式。
馬克·塞勒爾先生是對沖基金Sellers Capital Fund創始人,曾在晨星公司擔任首席股權戰略師。在這篇文章里馬克·塞勒爾先生給哈佛的高材生們潑了一盆冷水,卻給我們父母準備培養孩子的財商和投資的素質提供了明確的思路。
馬克·塞勒爾先生在演講中提到:
從競爭優勢出發,要建立具有獨特結構,別人無法複製的護城河優勢,靠勤奮閱讀(順便說一句,大多數富豪或者投資者都是瘋狂的閱讀者)、金融教育帶來的高學歷、經驗都是不夠的。這種優勢與心理、個性、心智模式是相關的,這些在12歲前已基本定型了,因此財商教育,偉大投資者的養成在12歲前是就要完成的,12歲後只能進行完善了。
7項特質中有幾項必須天生就具備,有幾項要在成年以前習得。為什麼呢?這與腦組織的結構和孩童時期的經歷有關,巴菲特5歲時販賣可口可樂7歲做市場調研,英國維珍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萊森4歲時把自己得到的有一個小禮物,電動小火車讓很多小朋友來觀摩,小朋友沒錢怎麼辦,收錢沒人來,免費有不划算,就讓小朋友每人拿兩塊餅乾當門票,結果一連半個月,布萊森的餅乾盒都是滿的。
既然是特質,帶有天生的因素,比如莫扎特的音樂,達芬奇的繪畫都是講天賦的。下面七項特質里第二項和第七項是很難後天培養的(如果有,不能破壞),另外五項在13歲前是可以培養的。
先把七項特質列在這裡:
1.在他人恐慌時果斷買入,而在他人盲目樂觀時賣掉股票的能力。
2.偉大投資者是那種極度著迷於此遊戲,並有極強的獲勝欲。
3.從過去所犯錯誤中吸取教訓的強烈意願。
4.基於常識的與生俱來的風險嗅覺。
5.偉大投資者對於他們自己的想法懷有絕對的信心,即使在面對批評
的時候。
6.左右腦都好用,而不僅僅是開動左腦(左腦擅長數學和組織)。
7.在投資過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卻絲毫不改變投資思路的能力。
四、七項特質在投資中的運用,培養七項特質的注意事項
既然是特質,需要在小時候養成,所以在寫這部分內容時,不只描述七項特質的具體運用,還會描述小時候對孩子如何教育這七項特質。
1、在他人恐慌時果斷買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樂觀時賣掉股票的能力。
那麼要審視的就是:我們是不是就是這句話中:恐慌時賣出股票、盲目樂觀時繼續持有或者買入股票的對手盤?
這句話說明了頂級投資者是與大眾相反操作的,背後是什麼呢?是心態超級穩定,背後又是什麼呢?是價值系統在起作用,知道自己所持股票的價值,再追索,是有恆定的價值觀。從思維模式上看就是天生要與大眾思想、主流意見不一致,對體制會提出思考。
落實到做事上,一樣要知道自己所做事情的價值,可能在大家都不做時我來做,大家搶著做時讓給他人,比如突破2期C班的呂卓之同學,大家都不願打掃那塊地時,我來打掃。當大家都看不起做紐扣,我來做就成了紐扣大王。這個不爭之得的背後是智慧,是看的長遠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你能否和大眾相反,一個月只看一次盤;一天只看一次微信或朋友圈;平均每周讀一本書(不包括小說類);每周對家人說次「我愛你」;一個禮拜堅持2次以上的高質量的體育鍛煉。
要做到不恐慌、不盲目樂觀,必須價值觀恆定、心態穩定才可以做到,必須做到「忘掉價格,只看價值」;牢記投資的是股權和優質企業,「一股未多,一股未少」。看中內在的價值和品質,忽略外在的價格和包裝,會問:蘭博基尼的價值到底何在?體制教育有什麼價值,我有什麼品質,要提供什麼價值等?
每個人都認為能做到價值觀恆定和心態穩定,實際上知易行難。這個特質應該在後天甚至12歲後還是可以培養的,雖然很難。
就價值觀恆定來講,通過思考,研究,從為什麼角度去深度追問,理清自己正確的價值系統是可以做到的。
就心態上如何避免人性的弱點:恐慌和貪婪來看,有專門訓練的方法。對治恐慌,可以列出一張你恐慌的表格,逐一去面對它,在心理上突破它,逃避會讓恐慌更強大;最有效的對治恐慌的方法就是練武,練到泰山崩於前而心不亂。對治貪婪和盲目樂觀的方法就是付出和吃虧。
這個特質,對孩子的財商培養而言,就是要選擇做少部分人,做精英,做獅子。而不選擇做大眾,做庸者,做羊群。父母如何讓孩子特立獨行呢?突破班的教學給了我們思路:不斷對比強化做精英的好處和意義,做平庸者的高昂代價;並讓孩子和願意成為精英的夥伴在一起;大一些的孩子要反覆思考「為什麼選擇做精英」。
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大眾的心理,高手們要是想大眾把錢拿出來,就和他談風險,一談到風險,人類的智商馬上下降,只想花錢消災;而要讓人把錢主動送過來,就和他談暴利,人類貪婪的心誰也擋不住。
2、偉大投資者是那種極度著迷於此遊戲,並有極強獲勝欲的人.
他們不只是享受投資的樂趣,實際上投資就是他們的生命。這種對於某種東西的執迷,是天生的。這個特質是不好模仿的,可以說是天生的。
投資就像打獵,享受挑戰和趣味性。山長看財務報表,行業數據,政策報告,查股東情況,有時候一整天就過去了,如同偵探遊戲,覺得很好玩很有趣。讓我想起巴菲特去別人家做客,就是經常帶著企業的財務報告來看的,當別人邀請他一起看電影時,他會說我有一個更好的點子,你們看電影,我去看一份財報。索羅斯不是喜歡錢,喜歡的是賺錢。巴菲特則說:賺錢的過程給我的樂趣遠大於收益給我的樂趣,因此一天24小時都在考慮伯克希爾公司的事情,實際是追求贏。彼得林奇也一樣是個工作狂,早上、中午、晚上都是股票,24小時不離投資。
山長最近的生活,從5月份開始在不斷講課(財富課、清心課、江湖課、幸福課、老人大學課等),有時很晚去吃點飯,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生活沒有情調,人生怎麼這麼辛苦?山長在一篇文章中寫過,他們家沒有節假日的概念,做的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怎麼會覺得辛苦呢?我們大多數人渴望休假,休閑,放鬆,可以說與這條特質相差太遠了。
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迷戀麻將和遊戲,迷戀電視劇,要是轉向迷戀投資、迷戀寫作、迷戀運動就好了。
極度著迷必然調動全部的腦神經,父母親這個時候是鼓勵還是打斷?一個孩子極為喜歡畫畫,我們是鼓勵嗎?三傻里:法汗喜歡攝影卻受到家庭的限制去學科技,如何產生激情呢? 寶雞何江輝老師的孩子極為喜歡航模,她不是打斷和限制,而是鼓勵和支持,現在孩子對無人機都很有研究,並給很多人做這方面的培訓。
有名小朋友極為喜歡四驅車模型,各種模型不斷推出要花很多錢,爸爸告訴他模型的內部構造一樣,外觀則五花八門吸引人,四驅車是用來競速的,關鍵是馬達,要花錢在馬達上才能增值,換新車圖漂亮則只能讓錢貶值。這個孩子聽了爸爸的話,不斷改裝提高四驅車的性能和速度,和其他小朋友的新車比賽總能贏,後來這個孩子從英國留學回來,被選拔到中科院從事航天科技研究。
極度著迷讓我想起爆裂鼓手中的安德魯內曼,他為了發揮打鼓到極致,對女朋友乃至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放棄。這種對美好事物追求極致,極度著迷的精神,大人在小時後千萬不要打斷、打擾孩子,比爾蓋茨小時候關著房門,獨自在屋內時,媽媽不會強求孩子現在就去收拾、整理自己的東西,讓孩子有獨立的時間和空間。
巴菲特小時候6歲開始挨家挨戶兜售批發來的可口可樂,7歲得了盲腸炎住在醫院寫一連串的數字表示自己未來財富,9歲數瓶蓋調查那種飲料銷售量大,11歲買賣股票,13歲當《華盛頓郵報》的小發行員,他迷上金錢,渴望成為富翁,如果他父母不喜歡這些行為,橫加干涉和阻攔,會怎樣呢?
對多數孩子在這方面的財商培養而言,是為了培養專註力和意志力,可以考慮用長距離徒步等手段來訓練。
3、從過去所犯錯誤中吸取教訓的強烈意願
這個特質後天可以培養。
敢於承認錯誤,養成不允許找借口,為自己負起全面責任。改正錯誤吸取教訓,要做就按最好的做。
普通人模式,要麼不願意上場,要麼上場不接受失敗。山長接受失敗,多年前,曾和流氓打了一架,最後雖然打跑流氓,但眼角被刀砍倒,縫了八針,山長認為這是他的失敗,接受失敗,回來後反覆思考,想像如果再來一次,如何把這個架打得更好,怎樣做到直接放翻對手。
有錯就改是天才,趕緊認錯損失小,索羅斯趕緊認錯,在香港匯率戰中損失了一些收益後就撤退了,否則會賠上他在英國、泰國割羊毛的錢。每天總結自己天才了幾次。
美國曾經的首富保羅蓋地,有一次和員工一起挖油井,一名礦工挖的慢悠悠的,他就罵了這個員工,後來發現這個員工之前在工作中受了傷在帶傷工作,就及時向員工道歉,並把員工送到就近的醫院治療,員工們對他只是更多的敬佩和擁護。
在孩子財商的培養上,這一條的本質是真誠,把面子丟掉,絕不糊弄自己和他人。教導孩子光明磊落,輸了不要緊,風格比輸贏更重要,並去思考改進。遇到問題首先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對不起,都怪我。
同時對孩子知錯就改要很好的鼓勵,很多孩子怕父母不高興,會受懲罰不承認錯誤。父母要經常對孩子說:不管你做了什麼事情,一定要告訴我實話,即使你知道我會不高興,也要告訴我,這樣我才能冷靜的幫著你處理你做的事。這樣孩子每次做錯事才可能告訴你:我有事要告訴你,但是我知道你會很生氣。這個時候父母要立刻告訴他:好吧,我們坐下來,告訴我你做了什麼,也許我會對你很失望,但是我不會生氣,因為你對我說了實話。
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小時候用父親送的小斧頭,砍斷了父親心愛的櫻桃樹,看到爸爸回來很生氣,他知道闖禍了,因為他從不說慌,就坦誠的對父親說:爸爸,是我砍倒了你的櫻桃樹,我只是想試一試這把斧頭快不快。父親聽後,不僅沒有打他,還一下把他抱起來,高興的說:我的好兒子,爸爸寧願損失一千株櫻桃樹,也不願意你有錯不改說謊話,爸爸原諒改錯的孩子。不過,以後再也不能隨便砍樹了。
4、基於常識的與生俱來的風險嗅覺。
這一條特質後天可以培養。
投資是管理風險的藝術,風險管理藉助於各種模型,但根本在於常識。我們經常捨近求遠不管常識,這一條會多談談。
天上不會掉餡餅就是最大的常識。常識是不可能一夜暴富,更不可能一夜暴貴,不要相信什麼幸運,要相信的是因果,即便真有幸運,背後其實是以前攢的福德。生活的好要問自己憑什麼,怎麼回報?生活的不好要問自己為什麼,怎麼改變?
常識是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很多大富翁對正當的投入慷慨大方的同時,對自己的生活支出是很節儉的。比如沃爾瑪創始人的辦公室是一間12平米的沒有窗戶的房子;巴菲特去麥當勞還要用折扣券,批發性的買很多可口可樂喝。根據調查研究,大多數美國富翁喜歡的車是豐田和福特,而不是那些豪車;喜歡帶的表是精工表,不是什麼勞力士。大眾對富豪的認識來源於帶有強烈商家宣傳特徵的航空、名流雜誌等。
常識是財富如水一樣流動,我們只是金錢的暫時保管和流通者,要捨得把錢用到教育和智慧上;銅錢外圓就是說明財富是流動的,內方是說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比如5元錢讓一個人先買到筆,收錢的人再買一個筆記本,第三人用同一張鈔票投資買了2股農業銀行等,因此當你自己每次支付錢時,要對自己說:這筆錢會經過成千上萬人的手,為所有人創造價值。
小明慧問山長:那些垃圾食品怎麼這麼好吃呢?山長回答:如果垃圾食品不好吃,人們怎麼會去買呢?山長的回答是常識,不過是需要閱歷的常識。 同樣,那些玩具如此包裝的目的是什麼呢?看電視為什麼要放廣告呢?因為包裝滿足人的虛榮性,廣告刺激人的佔有慾。和孩子經常探討這些常識,讓他們儘早明白社會中大量的商業運作模式,要訓練孩子從廣告中看到事實和欺騙,這在新教育中的防騙課中會大量涉及。
生活常識就是教育,要讓孩子儘可能接觸生活。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就讀香港聖保羅小學,這所頂級明校的很多孩子都是車接車送,滿身名牌,可他們經常和爸爸一起擠電車上下學,有一次他們問爸爸問什麼您不讓司機接送我們呢?李嘉誠笑著說:在電車巴士上,你們能看到最平凡的生活,最普通的人,那才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社會;而坐在私家車裡,你什麼都看不到,什麼也不會懂得。
李澤楷每個星期日去高爾夫球場做球童,把掙來的錢去資助有困難的孩子,為此李嘉誠大加讚賞:勤勞和獨立,懂得助人就是助己,才是我想要的好兒子。同時,他給兒子提出五項要求,仔細思忖,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常識:
1. 克勤克儉,不求奢華。事業百分之百靠勤勞換來。
2. 學會培養獨立的生活能力。每個人都一樣,總有一天會獨自面對生活與 社會的壓力。
3. 賺錢靠機遇,成功靠信譽。一個有信譽的人才是真君子。
4. 耐心等待成功的到來。十年樹木,百年成林,做大品牌,就要關注細節,要有耐心,惟其如此,才能成就你所能想像的事業。
5. 有膽識也要有謀略。「知難而上,舍卒保帥」講的是敢於迎難而上,學會放棄。
最優秀的風險控制系統就是常識,可以用行動和事實去驗證。大眾不相信常識,卻習慣聽從專家、騙子的意見,這個錯誤在投資界一再上演。
不相信常識源於人的貪婪,相信奇蹟,所以會去買彩票認為自己會中彩。要思考的是:憑什麼幸運的人是你,你不比別人更稀有,不要自戀。例如奈及利亞騙局:說自己是奈及利亞的高官,借用你的賬號密碼,你要先匯一筆款證明這是你的賬號,都是自戀狂才會上當。「書齋」裡面出來的人,也經常沒有常識,書獃子容易被騙。
自立男女塾通過2000公里的長征,因為要自我解決衣食住行,家長只是防止意外,就能提高他們的生活常識。
5、偉大的投資家都對於他們自己的想法懷有絕對的信心,即使是在面對批評的時候。
這個特質後天可以訓練。
投資自信來源於完善的人生體系和投資體系,新教育教的就是人生的意義,使命,目的,目標和價值觀體系,訓練獨立思維能力,這樣的孩子就不會期待他人給予標準答案,也不會在外面尋找認同感。
體制教育讓很多人失去了這個特質。因為體制教育,所有的答案都在別人身上,在老師身上,找認同感,找安慰,沒有自己的主見。
卓越的人(包括卓越的投資家):一定有一個自己的價值觀體系,永遠最關注的是自己,是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看自己怎樣做更有意義,怎樣做才是正確的,是有利於自己成長的。一個人的價值觀念有多少,就會有多少價值。
這一點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有一套經過分析論證思考、精細琢磨過的觀點體系,類似於精緻的一元思維,不是固執己見。恰恰是很開放包容的思維。比如對「成敗論英雄,成王敗寇」有一套論證,對「不以成敗論英雄」也有一套論證。再如先論證「英語比中文重要」,再換一個角度論證「中文比英文重要」等。這種類似佛式辯論的思維有助於培養我們對自己的想法反覆琢磨,培養堅持正確觀點的勇氣。
巴菲特給他兒子的財富,是教他選擇「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活著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做你自己」。讓孩子去主動思考,主動把握、管理自己的人生。他寫給子女的書名就叫《做你自己》。
6、左右腦都很好用,而不僅僅是開動左腦(左腦擅長數學和組織)。
卓越的人必須是全腦人,思維力、感受力都俱佳。需要文武兼修,今日的五項全能就體現了全腦模式。通過看書寫作,理性邏輯判斷訓練左腦;通過武術(觀師訣),藝術欣賞,音樂,大自然靜坐等來發展右腦。
武術在前面破除恐懼心時也會用到,在這裡訓練全腦也會用到,因此12歲前要培養孩子的財商,練習武術和基本功是很好的!其實在華爾街,投資家們去日本練劍道是很常見的。
想要什麼是右腦,需要什麼,能要什麼是左腦,和孩子玩這樣的遊戲。特別是和6歲前的小孩,不能講大道理,他們那個階段是天然的右腦思維。可以玩遊戲:
1:比如先幫助列個想要東西的清單,並畫一張想要的商品圖,盡情的畫,不要限制,用好右腦。然後玩遊戲;
2:告訴孩子他什麼都可以想要,但不是什麼他都需要,讓孩子說出他需要的,再畫一張商品圖,用好左腦。最後玩遊戲;
3:你能要什麼,這就要和孩子討論:你能要什麼,完全取決於口袋裡有多少錢,而不是心愿和慾望,並假如口袋裡只有100元或者10元,看能買什麼?這樣讓孩子啟動左腦,理性分析和判斷,並幫助孩子管理消費情緒和慾望。
父母親去超市買東西,也要先列出購物清單,並照單購物,這個列清單和購物的過程請孩子幫忙是很好的,要不然孩子到超市後就只能盲目的跟著感覺和臨時的想法走了。
全腦思維的人,能提前看到結果,看到細節。稻盛和夫就預測到了手機的大面積使用及一開始的資費標準;突破班聽和看視頻就是在用孩子的右腦學習。對中文也可以採用這樣的方法,比如利用海爾兄弟及聰明的一休動畫片資源。
原來的徐明(澤熙投資)也有這樣的能力。研究員的個股研究報告邏輯嚴明,結論無可挑剔,但他會憑直覺予以否定。不過很可惜他與權力走的太近,最後毀了自己。
全腦思維不用刻意培養,而是抓住孩子大腦發育的敏感期,合理的使用大腦。一般來說,12歲前右腦使用的多,12歲後左腦開始增加使用量。
7、在投資過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卻絲毫不改投資思路的能力。
這是演講者最強調的一項特質,這一條基本是天生的,後天無法培養。 因為人們要麼沒有開闊的視野看到長遠的利益,要麼看到了,卻不喜歡承受暫時性的痛苦,即便從長遠來看會有更好的收益。實際人生須要的是大機會,對無數的小機會可以忽略。
巴菲特在科技股浪潮時提前退出3年,遭到很多人的嘲笑,包括時代雜誌封面,認為老巴已經過時了。頂尖投資者不在乎外人的評價,也不輕易談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投資大師不會明確告訴你我現在投資什麼的,需要很好的跟隨學習才可能知道。
這句話把投資換成人生就是:在人生經歷中,大起大落之中卻絲毫不改變人生思路的能力。
這是一種定力。定力來源有兩種,一是遠大的目標,二是高度的尊嚴,有高度尊嚴的人才會嚴格遵守各種原則。很少有人天生具備這樣的素質,我們需要費勁心機,仔細琢磨去培養孩子。
遠大的目標
相比我們的高遠目標,大起大落也是小菜一碟。山長多少生都在從事教育行業,思路就是示範和引領。此生、往生的大起大落太多了。只有具備歷史的超越感和偉大的使命感,才會有這種特質,這得是大德再來,就可以做到。否則就往這個方面靠,去給這樣的大德幫忙,同時要做到絕不臨陣脫逃,經受得住考驗。有這樣的定力和大願從事事業,就是在積德,有了德,那就壓根不用擔心什麼財商、財富了,厚德載物啊。
很多事情不是從學識和智商分野,而是從格局開始的,遠大的目標需要開闊的格局。就投資而言,以天為單位看待收益的,相信的是奇蹟和運氣;以年為單位瞄準收益的人,相信的是天賦和能力(認為自己聰明,有能力);以3-5年為周期規劃財務的人,相信的是膽識和眼光(做生意的人);以10年為單位思考財富的人,相信的是常識和複利;以更長周期看待財富的人,相信的是時代和命運(今天的東南亞相當於之前的深圳)。你願意引導孩子成長為哪一種格局的人呢?
高度的尊嚴
古人講:不為五斗米折腰;還講: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背後就是做人的尊嚴。可以餓肚子,可以住破舊的房子,穿爛衣服,但要守護自己的尊嚴和高貴。尊嚴有面子也有里子,尊嚴的里子是人格。
很多年以前,一個寒冷的冬天,美國一群難民逃到傑克遜大叔所管轄的小鎮,他們飢腸轆轆,臉色蒼白,骨瘦如柴。
鎮長給每個難民發食物,有個哈默的年青人卻拒絕說:您這兒有活幹嗎?我幹完活再吃你的飯。
鎮長說:沒有。
哈默轉身就走,鎮長說:年輕人,願意到我的農場幹活嗎?
這個與眾不同的年輕人,贏得了傑克遜大叔的賞識和尊重,他不僅讓哈默到他的農場幹活,還把女兒許配給了哈默。
女兒不同意嫁給一個身無分文的窮人,他對女兒說:別看他現在什麼都沒有,可他百分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他就是美國石油大王哈默。
尊嚴是什麼?尊嚴就是看的起自己,懂得自己生命的財富價值。人生的際遇很難講,要記住窮困是暫時的,只要有骨氣和尊嚴,必定能創造出財富。
總結一下:
孩子的財商教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親要關注自己說話、做事背後的心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這些會潛移默化的傳遞給孩子。
財商、智商和情商都是為人生目標服務,人生目標是為人生的使命、意義和價值服務的,後面這三項本質是我們對德、對道的回歸。讓我們牢牢記住古人所講:居之一歲種之以谷;十歲樹之以木;百歲來之以德。
最後祝福大家和孩子都能福慧具足,情商智商財商三足鼎立,收穫充實滿意的人生。
非常感謝清一聯盟分享直播群給予我分享的機會,謝謝大家!
THE END
Ps:這次分享對我有影響的書有:《富爸爸、窮爸爸》;《小狗錢錢》;《有錢人的子女教育》;《窮人缺什麼》;《鄰家的百萬富翁》;特別推薦兩本書:一是《當孩子遇到錢》這本書,從孩子遇到錢,就遇到了選擇、智慧、尊嚴、良知和財商五個方面講述了對孩子的金錢教育,非常具有操作性;二是《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介紹了17種本質的財富觀念,也可以說是人生觀念。
附錄:馬克·塞勒爾2008年對哈佛大學生的演講
馬克·塞勒爾商學院演講:你們幾乎已經沒有機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投資者
摘要其原因是,你的智商是多少、看過多少書報雜誌、擁有或者在今後的職業中將擁有多少經驗,都不起作用。很多人都有這些素質,但幾乎沒有人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使複合回報率達到20%或25%。
我即將告訴你們的是:我不是來教你們怎樣成為一個偉大投資者的。相反,我是來告訴你們,為何你們中只有極少人敢奢望成為這樣的人。如果你花了足夠的時間去研究查理·芒格、沃倫·巴菲特、布魯斯·博克維茨、比爾·米勒、埃迪·蘭伯特和比爾·阿克曼等投資界巨子,你們就會明白我是什麼意思。
我知道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有超越常人的智力,並且是經過艱苦的努力才達到今天的水平。你們是聰明人中最聰明的人。不過,即便我今天說的其他東西你們都沒聽進去,至少應該記住一件事:你們幾乎已經沒有機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投資者。你們只有非常、非常低的可能性,比如2%,甚至更少。這已經考慮到你們都是高智商且工作努力的人,並且很快就能從這個國家最頂級的商學院之一拿到MBA學位的事實。如果在座的僅僅是從大量人口中隨機抽取的一個樣本,那麼成為偉大投資者的可能性將會更小,比如5000分之一。你們會比一般投資者擁有更多優勢,但長期來說你們幾乎沒有機會從人群中脫穎而出。
其原因是,你的智商是多少、看過多少書報雜誌、擁有或者在今後的職業中將擁有多少經驗,都不起作用。很多人都有這些素質,但幾乎沒有人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使複合回報率達到20%或25%。
我知道有人會不同意這個觀點,我也無意冒犯在座諸位。我不是指著某個人說:「你幾乎沒有機會變得偉大了。」 這個房間中可能會出現一兩個能在職業生涯中實現20%複合回報率的人,但在不了解你們的情況下很難提前斷言那會是誰。
往好的方面講,雖然你們中的大多數人都無法在職業生涯中達到20%的複合回報率,但你們依然會比普通投資者做得好,因為你們是哈佛的MBA。一個人能學會如何成為一般級別之上的投資者。如果你們聰明、勤奮又受過教育,就能做得足夠好,在投資界保住一份高薪的好工作。不用成為偉大投資者,你們也可以賺取百萬美元。通過一年的努力工作、高智商和努力鑽研,你就可以學會在某幾個點上超越平均水平。因此無須為我今天說的話而沮喪,即使不是巴菲特,你們也將會有一份真正成功且收入不菲的職業。
但是你們不可能永遠以20%的複合回報率讓財富增值,除非你的腦子在十一二歲的時候就有某種特質。我不確定這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但如果你到青少年時期還沒有這種特質,那麼你就再不會有了。在大腦發育完成之前,你可能有能力超過其他投資者,也可能沒有。來到哈佛並不會改變這一點,讀完每一本關於投資的書不會,多年的經驗也不會。如果你想成為偉大投資者,那些只是必要條件,但還遠遠不夠,因為它們都能被競爭對手複製。
作個類比,想想企業界的各種競爭策略吧。我相信你們在這裡已經上過或者將要上戰略課程。你們或許會研習邁克爾·波特的文章和書籍,這是我在進商學院之前就自學過的。我從他的書里受益匪淺,在分析公司時仍然總會用到這些知識。
現在,作為公司的CEO,什麼樣的優勢才能使你們免受殘酷的競爭?如何找到合適的點來建立起廣泛的巴菲特所說的「經濟護城河」(economic moat)?
如果技術是你唯一的優勢,那麼它並不是建立「護城河」的資源,因為它是可以、而且最終總是會被複制的。這種情況下,你最好的希望是被收購或者上市,在投資者認識到你並沒有可持續性優勢之前賣掉所有股份。科技是那種壽命很短的優勢。還有其他的,像一個好的管理團隊、一場鼓動人心的廣告行動,或是一股高熱度的流行趨勢。這些東西製造的優勢都是暫時的,但它們與時俱變,而且能被競爭者複製。
經濟護城河是一種結構性(structural)的優勢,就像1990年代的西南航空。它深植於公司文化和每一個員工身上,即使每個人都多少知道西南航空做的是什麼,卻沒有別人能複製。如果你的競爭者知道你的秘密卻不能複製,那就是一種結構性的優勢,就是一條「護城河」。
在我看來,實際只有4種難以複製且能持久的「經濟護城河」。一種是規模經濟,沃爾瑪、寶潔、家得寶就是例子。另一種資源是網路效應,如eBay、萬事達、維薩或美國運通。第三種是知識產權,比如專利、商標、政府許可或者客戶忠誠度,迪斯尼、耐克和Genentech即是此中典範。最後一種是高昂的用戶轉移成本,薪資處理服務公司沛齊(Paychex)和微軟就受益於此,因為用戶轉向其他產品的成本實在高昂。
就像公司要麼建立一條「護城河」,要麼就忍受平庸,投資者也需要一些超越競爭者的優勢,否則他就淪為平庸。
現在有8000多家對沖基金和1萬家共同基金,每天還有數百萬計的個人投資者試圖玩轉股票市場。你們如何比這些人更有優勢?「護城河」由何而來?
首先,大量閱讀書籍、雜誌、報紙並不是建立「護城河」的資源。任何人都會讀書。閱讀自然無比重要,但不會賦予你高過他人的強勁優勢,只能讓你不落在別人後面。投資界的人都有大量閱讀的習慣,有的人閱讀量更是超群,但是我不認為投資表現與閱讀數量之間呈正相關關係,你的知識積累達到某個關鍵點後,再多閱讀就會呈收益遞減效應。事實上,讀太多新聞反而會傷害你的投資表現,因為那說明你開始相信記者們為了報紙銷量而傾瀉的所有廢話。
另外,任憑你是頂尖學校的MBA,或者擁有註冊金融分析師資格、博士學位、註冊會計師證書等等數十種可能得到的學位和證書,都不可能讓你成為偉大的投資者。哈佛也無法把你教成這樣的人,西北大學、芝加哥大學、沃頓商學院、斯坦福也不能。我要說的是,MBA是學習如何精確地獲得市場平均回報率的最好途徑。你可以通過MBA的學習極大地減少前進道路上的錯誤。這經常能使你得到豐厚的薪水,即使你離成為偉大投資者越來越遠。你不可能花錢買到或是通過讀書學習而成為偉大的投資者。這些都不會讓你建起「護城河」,只是讓你更容易獲得進入這場賭局的邀請而已。
經驗是另一件被高估的事情。經驗的確很重要,但並不是獲得競爭優勢的資源,它僅僅是另一張必需的入場券。經驗積累到某一點後,其價值就開始收益遞減。如果不是這樣,那麼60歲、70歲和80歲就應該是所有偉大資金操縱者的黃金時代。我們都知道事實並非如此。因此一定程度的經驗是玩這個遊戲所必需的,但到了一定時候,它就不再有更多幫助。它不是投資者的經濟「護城河」。查理·芒格說過,你們可以辨別出誰能正確地「理解」,有時那會是一個幾乎沒有投資經驗的人。
因此什麼是投資者必備的競爭優勢呢?就像一個公司或者一個行業,投資者的「護城河」也應該是結構性的。它們與一些心理學因素有關,而心理因素是深植在你的腦子裡的,是你的一部分,即使你閱讀大量相關書籍也無法改變。
我認為,至少有7個特質是偉大投資者的共同特徵,是真正的優勢資源,而且是你一旦成年就再無法獲得的。事實上,其中幾個特質甚至絲毫沒有學習的可能,你必須天生具備,若無就此生難尋。
第一個特質是,在他人恐慌時果斷買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樂觀時賣掉股票的能力。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能做到這一點,但是當1987年10月19日這天到來的時候(歷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市場徹底崩潰,幾乎沒人有膽量再買入股票。而在1999年(次年即是納斯達克大崩盤),市場幾乎每天都在上揚,你不會允許自己賣掉股票,因為你擔心會落後於他人。絕大多數管理財富的人都有MBA學位和高智商,讀過很多書。到1999年底,這些人也都確信股票被估值過高,但他們不能允許自己把錢撤離賭檯,其原因正是巴菲特所說的「制度性強制力」(institutionalimperative)。
第二個特質是,偉大投資者是那種極度著迷於此遊戲,並有極強獲勝欲的人。他們不只是享受投資的樂趣——投資就是他們的生命。他們清晨醒來時,即使還在半夢半醒之間,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他們研究過的股票,或者是他們考慮要賣掉的股票,又或者是他們的投資組合將面臨的最大風險是什麼以及如何規避它。他們通常在個人生活上會陷入困境,儘管他們也許真的喜歡其他人,也沒有太多的時間與對方交流。他們的頭腦始終處在雲端,夢想著股票。不幸的是,你們無法學習這種對於某種東西的執迷,這是天生的。如果你沒有這樣的強迫症,你就不可能成為下一個布魯斯·博克維茨(Fairholme Funds的創始人,選股思路深受巴菲特影響,組合集中、低換手率、很少越界)。
第三個特質是,從過去所犯錯誤中吸取教訓的強烈意願。這點對於人們來說是難以做到的,讓偉大投資者脫穎而出的正是這種從自己過去錯誤中學習以避免重犯的強烈渴望。大多數人都會忽略他們曾做過的愚蠢決定,繼續向前沖。我想用來形容他們的詞就是「壓抑」(repression)。但是如果你忽略往日的錯誤而不是全面分析它,毫無疑問你在將來的職業生涯中還會犯相似的錯。事實上,即便你確實去分析了,重複犯錯也是很難避免的。
第四個特質是,基於常識的與生俱來的風險嗅覺。大部分人都知道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1990年代中期的國際四大對沖基金之一,1998年因為俄羅斯金融風暴而瀕臨破產)的故事,一個由六七十位博士組成的團隊,擁有最精妙的風險分析模型,卻沒能發現事後看來顯見的問題:他們承擔了過高的風險。他們從不停下來問自己一句:「嗨,雖然電腦認為這樣可行,但在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行得通呢?」這種能力在人類中的常見度也許並不像你認為的那樣高。我相信最優秀的風險控制系統就是常識,但是人們卻仍會習慣聽從電腦的意見,讓自己安然睡去。他們忽視了常識,我看到這個錯誤在投資界一再上演。
第五個特質是,偉大的投資家都對於他們自己的想法懷有絕對的信心,即使是在面對批評的時候。巴菲特堅持不投身瘋狂的網路熱潮,儘管人們公開批評他忽略科技股。當其他人都放棄了價值投資的時候,巴菲特依然巋然不動。《巴倫周刊》為此把他做成了封面人物,標題是「沃倫,你哪兒出錯了?」當然,事後這進一步證明了巴菲特的智慧,《巴倫周刊》則變成了完美的反面教材。就個人而言,我很驚訝於大多數投資者對他們所買股票的信心之微弱。根據凱利公式(Kelly Formula,一個可用於判斷投資和賭博風險的數學公式),投資組合中的20%可以放在一支股票上,但很多投資人只放2%。從數學上來說,運用凱利公式,把2%的投資放在一支股票上,相當於賭它只有51%的上漲可能性,49%的可能性是下跌。為何要浪費時間去打這個賭呢?這幫人拿著100萬美元的年薪,只是去尋找哪些股票有51%的上漲可能性?簡直是有病。
第六個特質是,左右腦都很好用,而不僅僅是開動左腦(左腦擅長數學和組織)。在商學院,我曾經遇到過很多天資聰穎的人。不過主修金融的人,寫的東西一文不值,他們也無法創造性地看待問題,對此我頗感震驚。後來我明白了,一些非常聰明的人只用一半大腦思考,這樣足以讓你在世上立足,可是如果要成為一個和主流人群思考方式不同的富有創新精神的企業投資家,這還遠遠不夠。另一方面,如果你是右腦佔主導的人,你很可能討厭數學,然後通常就無法進入金融界了。所以金融人士很可能左腦極其發達,我認為這是個問題。我相信一個偉大投資家的兩邊大腦都發揮作用。作為一個投資家,你需要進行計算,要有邏輯合理的投資理論,這都是你的左腦做的事情。但是你也需要做一些另外的事情,比如根據微妙線索來判斷該公司的管理團隊。你需要靜下心來,在腦中勾畫出當前情勢的大圖景,而不是往死里去分析。你要具備幽默感、謙卑的心態和基本常識。還有最重要的,我認為你也得是一個好的寫作者。看看巴菲特,他是商業世界裡最傑出的寫作者之一,他同時也是古往今來最好的投資家之一絕非偶然。如果你無法清晰地寫作,我認為你也不能清楚地思考。如果不能清楚地思考,你就會陷入麻煩。很多人擁有天才般的智商,卻不能清楚地思考問題,儘管他們心算就能得出債券或者期權的價格。
最後、最重要的,同時也是最少見的一項特質:在投資過程中,大起大落之中卻絲毫不改投資思路的能力。這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當股票開始下跌,人們很難堅持承受損失而不拋出股票。市場整體下降時,人們很難決定買進更多股票以使成本攤薄,甚至很難決定將錢再投入股票中。人們不喜歡承受暫時性的痛苦,即便從長遠來看會有更好的收益。很少有投資家能應對高回報率所必須經歷的短期波動。他們將短期波動等同於風險。這是極不理性的。風險意味著你若押錯了寶,就得賠錢。而相對短時期內的上下波動並不等於損失,因此也不是風險,除非你在市場跌到谷底時陷入恐慌,被損失嚇得大亂陣腳。但是多數人不會以這種方式看問題,他們的大腦不容許他們這麼想。恐慌本能會入侵,然後切斷正常思考的能力。
我必須申明,人們一旦步入成年期就無法再學到上述特質。這個時候,你在日後成為卓越投資者的潛力已經被決定了。這種潛力經過鍛煉可以獲得,但是無法從頭建立,因為這與你腦組織的結構以及孩童時期的經歷密切相關。這不是說金融教育、閱讀以及投資經驗都不重要。這些很重要,但只能讓你夠資格進入這個遊戲並玩下去。那些都是可以被任何人複製的東西,而上述7個特質卻不可能。
推薦閱讀:
※特別策劃 ▎那些年,被你誤解的「牛皮癬」
※《孫紅雷告誡男人的話》看著特別有感觸!!很喜歡這幾句話!!!
※特別的生日禮物
※搭配牛仔褲的時尚美女,那修長的身材特別有女人味!
※天生事業運特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