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陶淵明懸案揭秘 四

四、沾溉後世之謎

陶淵明的人品和詩風對於後世影響之巨大,在中古詩人中是無可與之比擬的。           從文學的教育意義而言,陶淵明從其詩文中顯示出他的精神面貌,對其後世文人有相當強的感染作用。由於他的詩篇的藝術力量,使後世許多讀者對其產生衷心的崇敬和嚮往,同時對自己所不滿的黑暗社會深致憎惡。早在其後不久的梁代,蕭統在其《陶淵明集序》中即指出這一意義:「能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法,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抑乃爵祿可辭,不必旁游太華,遠求柱史,此亦有助於風教也。」後世評論者,對此都多加肯定並闡揚。            從詩歌創作而言,陶淵明的詠懷、抒情、刺世、田園之章,對後世影響頗巨。而那些藝術地描寫農村生活的優美詩篇,在詩歌領域中揭示出一種鮮美的創作典範,建立起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優秀傳統。後世詩人如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柳宗元、范成大都是他的這一傳統的直接繼承者。他們每人依其個性及生活條件,對陶詩各有所得。就是李白、蘇軾、辛棄疾等大詩人和大詞人,也深受陶淵明的影響。            陶淵明高潔耿介的為人一直為後世所注目,而他的文學創作卻在當時沒有受到應有的評價。陶淵明作品的意義和影響隨著時代的推進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漸被重視和推尊。那麼──       歷代對陶淵明的評價經歷了什麼變化?        生活在士族秉政,門第觀念壓倒一切的時代的陶淵明,他那高尚的人品是受到人們尊敬的,可是,他那賴以安身立命的文學創作卻很不被理解和接受。就連他的崇拜者、好友顏延之在《陶徵士誄》里,對他的詩文創作也僅僅以「文取指達」四字而輕輕帶過。身世寒微,才俊人傑的鮑照,首先以詩人的眼光注意到陶詩的價值,他曾經寫過《學陶彭澤體》詩歌,並且標明是「奉和王義興」的。王義興即王僧達。詩歌抒寫幽居之樂,閑逸之情,有意識地規步陶淵明的藝術風格。這是迄今為止最早注意陶淵明的詩歌並且以之為楷模的效仿之作,說明陶詩的價值已經有人注意了,這大約離陶淵明辭世已經20多年。鍾嶸《詩品》把陶淵明作為重要詩人進行評價,不管他的評論是否準確、是否符合今人的標準,但是陶淵明作為重要詩人的地位已經被確認(前文已有論及)。蕭統出於對陶淵明作品和人品的敬重,廣事搜求陶淵明的作品,輯成了第一部《陶淵明集》,並且寫了《陶淵明傳》和《陶淵明集序》,不僅高度推崇陶淵明的人格,而且對他的詩文創作也極為讚賞,還在他編纂的《文選》中輯入陶淵明的詩8首的同時,對他稱頌不已。沈約在《宋書。陶淵明傳》中不僅記載了他的生平事迹,還把《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與子儼等疏》和《命子》詩輯入《宋書》,只是令人遺憾地是他基本上沒有對陶淵明的文學成就作出評價。令人驚異的是陶淵明這樣潦倒坎坷的文人竟同時被《宋書》、《南史》和《晉書》列傳記載,這在歷史上和文學史上是較為罕見的。  唐代對陶淵明的評價是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的。無論李白、王維,還是杜甫、白居易等人對陶淵明的隱逸既理解又不太贊同,而對他的文學創作倒是基本肯定和讚揚的。李白一方面欣賞「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戲贈鄭溧陽》),「夢見五柳技,已堪掛馬鞭。何日到彭澤,長歌陶令前」(《寄韋南陵冰??》)。卻對陶淵明的歸隱未必贊同,「齷齪東籬下,淵明不足群」(《登巴陵道酒??》)。杜甫和王維幾乎也是如此。杜甫既說過「焉得思如陶令手,令渠述作與同游」(《江山值水如海勢??》)。又嫌陶淵明不夠「達道」:「陶潛避欲翁,未必能達道。??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遣興》)。王維曾經想學陶淵明的歸隱:「不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令去官遲」(《早秋山中作》)。「酌醴賦歸去,共知陶令賢」(《送六舅歸陸渾》)。卻又譏笑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慚之不忍」招來「屢乞而多慚」。(《與魏居士書》)在唐人心目中完全贊同陶淵明的人生態度的是遭受政治挫折之後,閱歷豐富的白居易,他心目中的陶淵明是「愛酒不愛名,憂醒不憂貧」。(《效陶潛體十六首》)對陶詩及陶的為人更是敬佩不已:「常愛陶彭澤,文恩何高玄」,「因高偶成句,俯仰愧高山。(《題尋陽樓》)  宋代對陶淵明基本上是待肯定和頌揚態度的,把陶淵明作為理想人格的化身予以頌揚,對於他的藝術造詣更是推崇備至,蘇軾《與蘇轍書》中認為中國詩人中只有陶淵明最為獨立特行:「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正是由於他對陶淵明有這樣的偏愛,居然寫了一百零九首和陶詩,成為中國詩歌中史上的一大奇觀。布衣終老的詩人林逋則認為:「陶淵明無功德以及人,而名節與功臣、義士等」(《省心錄》)。並且身體力行地隱於孤山,以陶淵明作為自己效法的楷模。至於具有強烈建功立業之心的辛棄疾,也是把陶淵明看成是孔明一流的歷史人物:「看淵明風流,酷似卧龍諸葛」(《賀新郎》)。陸遊對陶也是極為心儀讚譽不已的:「陶謝文章造化侔,詩成能使鬼神愁。君看夏木扶疏句,還許他人更道不?」(《讀陶淵明詩》)朱熹也把陶淵明視為高士忠臣:「先生人物魏晉間,題詩便欲傾天慳。向來天地識眉宇,今日天遣窺波瀾。平生尚友陶彭澤,未肯輕為折腰客」(《題霜傑集》)。遍覽宋人對陶淵明的評論,無論對其人格和文品幾乎是無保留地讚美。蘇軾推尊陶淵明為迥出眾家之上的唯一詩人,指出他的風格「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之美。真德秀更主張:「以余觀之,淵明之學,正是經術中來,故形之於詩,有不可掩。」「淵明之作,宜自為一編,以附於《三百篇》、《楚辭》之後,為詩之根本準則」(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曾紘更有陶淵明的作品「外若枯槁,中實敷腴,真詩人之冠冕」的盛譽(同上)。和上述評論相映襯的是蔡倏《西清詩話》中的一段話:「淵明意趣真古,清談之宗,詩家視淵明,猶孔門視伯夷也。」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金元明清時期對陶淵明的研究更加深入,元好問《論詩絕句》評論陶是很有影響的:「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元人趙孟頓則稱賞陶淵明:「斯人真有道,名與日月懸。青松卓然操,黃華霜中鮮。棄官亦易耳,忍窮北窗下。撫琴三嘆息,世久無此賢」(《題歸去來圖》)。明代的茅坤和張溥對陶淵明也高度肯定(已詳前),而清代更出現了研究陶淵明的熱潮,陳沆是其代表,他對陶淵明的評價已在上述章節中有所論述,這裡就不再重複了。晚清的梁啟超和王國維是研究陶淵明最有建樹的。梁啟超的研陶專著《陶淵明》從陶淵明的年譜編纂到陶集考證,以及關於陶淵明其人其詩文的全面而系統的整理考辨及論證,不乏真知灼見。「五四」運動後的的魯迅、朱自清、朱光潛等人也都對陶淵明的研究傾注過心血,這裡就不再細述。   綜觀歷代對陶淵明的研究和評論,可以發現其明顯的階段性特徵。「詞窮而後工」,「詩人少達而多窮」,幾乎成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坎坷不遇的普遍規律,曆數曾經在文學史上有過傑出貢獻和巨大影響的詩人、作家,有幾個能有稍可人意的境遇和令人稱羨的結局?屈宋、建安七子中的一些人、竹林七賢也少有善終者,陶淵明不必多說,唐代的李杜??這難道真的就是杜甫所說的「文章憎命達」的必然規律嗎?文人不遇現象,當然反映了封建時代壓抑人材的痼疾,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真善美被社會接受的緩慢過程。美好的事物,傑出的作品並非一開始就被理解和接受,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沖涮裁汰,待到認識的提高和眼界的開拓之後才會發現其真正價值。陶淵明作品的歷史命運雄辯地證明了這個真理。當我們對歷代關於陶淵明的認識和評價的歷史巡視之後,不難發現其規律。隋唐以前的陶淵明是被冷落和寂寞的,雖然有少數具有超前意識的研究者認識到陶淵明的意義,但其認識水準和研究高度都還處於資料搜集,考辨整理的初級階段。蕭統的見解和鍾峰的評價則已十分重要,具有奠基性質。鍾嶸的評論雖然尚有可商榷之處,但已經具有拓荒性的建樹,同時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念,不必苛責。唐代是研究陶淵明的發展時期。唐人二元論的眼光,對陶淵明既肯定而有所揚棄的見解是非常值得重視的,這自然與唐代思想解放,儒釋道兼容,與整個時代充滿蓬勃向上乘時建功的時代精神相契合的。他們既推崇陶淵明的人格和詩文,又對他的歸隱和守窮有所微詞,不管他們的見解是否允當,二元論的思想方法還是很可貴的。宋代是研究陶淵明的高峰,編出了幾種有影響的年譜,整理的陶集也有十七種之多。對陶淵明的人品和文品都有深入的開掘和創造性的發現。可是宋人昧於理學和善造偶像的治學原則,顯然影響了對陶淵明的深入而全面的把握,偏頗和絕對化也就在所難免。這大概就是高峰之後就是向下滑行的開始吧。元明清時代是宋代研究的繼承,但是其成就無非是唐宋水平的延續。倒是梁啟超的出現,王國維的評論,朱光潛、朱自清等人的深入研究,引進西方美學理論對陶淵明的理性審視,取得了較大進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魯迅評陶的敏銳眼光和全面審視,廓清了一些模糊認識,是陶淵明研究的新階段。     透過以上歷史性的掃描,雖然不免掛一漏萬,可是,對每個時代的研究特徵有了大致的理解。最值得深思的是唐代和「五四」運動後的兩個階段,取得了重要的進展,這是和這兩個階段時代精神密切相關的。科學的,理性的人文研究不是塑造偶像,而是融入時代精神的理論建樹和價值判斷、審美透視。這樣的研究才有意義和價值。否則無非是局部的發現和個人好惡表現而已。  陶淵明的作品不僅受到古往今來中國人民的喜愛,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受到海外讀者的歡迎,並且被介紹到許多國家去——陶淵明的作品在海外流傳情況如何?  由於中國是東方古老文明的國家,與東方國家之間不僅地域接近,而且從世界大文化著眼也同處於東方文化圈之內,因而,陶淵明的作品對東方和西方的影響、流布、研究狀況、影響的方式和範圍都會有些差異。就東方國家而言,陶淵明的作品很早就流布海外,據日本學者考證,《陶淵明集》早已隨遣隋和遣唐的留學僧帶至日本。輯錄陶淵明詩歌的《懷風藻》編集的時間是孝廉天皇天平勝寶三年(751)十一月,即唐玄宗天寶十年,這時距陶淵明去世不過324年。這即表明,早在《懷風藻》結集之前,《陶淵明集》已在日本流傳(大矢根文次郎《陶淵明研究》)。陶淵明詩文對日本漢詩的沾溉更難縷指:中臣人足《游吉野宮》:「昆地即方丈,誰說桃源賓。」藤原萬里《過神納言虛》:「奉規終不用,歸去逐辭官。」大伴家持(717—785)編纂的《萬葉集》的三大部類中即有「雜歌」與「輓歌」,顯系受陶潛啟發,其中第486首《防人歌》:「我家門前有五柳,老母翹首盼兒歸。」此外,日本詠柳、詠菊一類題材顯然從陶詩中吸收了營養,淡海真人福良滿《早春田園詩》:「四分一頃田,門外五株柳,薦堪助貧興,何更貧富有?」坂上忌寸今繼《詠史》:「柳掩先生宅,花薰處士林。遙尋南嶽徑,高嘯北窗隈。」嵯峨天皇《九日玩菊花篇》:「如何仙菊笑東籬,看花縱賞機事外,閑興攀花會節宜,盈把陶令。」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江戶朝(1603—1867)和明治維新(1S68)時期,藤原惺窩、土井聱牙等人是其代表。雖然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更多地接受西方文學的熏陶,但對陶淵明的興趣仍然沒有衰減,象宮崎湖處子(1864—1922)、夏目漱石(1867—1916)等,都可以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尋找到陶淵明的影響。至於陶淵明集子的出版更有多仲,如藤原粹《陶淵明集》八卷本,青木嵩山堂出版。清人鄭文焯批,日本橋川時雄校補的《陶集鄭批錄》,丁卯文字同盟排印。近年來牟田哲二的《陶淵明傳》和大矢根文次郎的《陶淵明研究》更展示了日本學者在陶淵明研究中的新拓展,吉川幸次郎的《陶淵明傳》、崛江忠道編《陶淵明詩文綜合索引》等,也成就斐然可觀。至於朝鮮、早在新羅晚期(即935年之前)就有學者傾注了對陶集的興趣。詩人崔志遠(857—915)少年時來華留學,寫有大量詩歌,以「孤雲」為號,當然受陶淵明《詠貧士》的啟迪。高麗時期(918—1392)的金富軾在《對菊有感》中說:「杜牧登臨翠微上,陶潛悵望白衣來。」後來的陳、鄭浦、鄭道傳、徐居正等人的作品裡陶潛的影響歷歷可尋。  由於中西文化的不同背景,陶淵明時西方國家的影響不免要晚一些。據阿英先生考證,本世紀初中國留學生張叔嚴曾把陶淵明的田園詩的俄譯本送給大文豪托爾斯泰,並且認為陶和托氏二人思想和為人很相類。蘇聯漢學家艾德林編的《陶淵明抒情詩集》和《陶淵明及其詩作》是他的專著,德譯本《陶淵明詩集》在本世紀初已經出版,1912年白哈蒂的《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和1928年洪德生譯的《陶淵明詩選》標誌著陶淵明為德國讀者所接受。1916年英國的克蘭默。賓釋譯《漢詩選譯》在序中曾指出陶詩的價值。1918年阿琴。韋利譯的《一百七十首中國詩集》中就有陶淵明詩12首。至於研究陶淵明的著作就更多了,如伯恩海迪《陶淵明》、姚萬《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等等。在法國則是留學生梁宗岱的《陶潛詩選》為較早的著作,他還把此書贈給羅曼。羅蘭。在羅大岡的《首先是人,然後才是詩人》的書中,介紹的七位中國古典詩人中就有陶淵明。??總之,陶淵明作品的影響早已超越國界,遠播海外了。  陶淵明的為人和詩文作品受到了後世的喜愛與景仰,那麼——陶淵明在李白、杜甫、白居易心目中的形象如何?  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乃至於文化史上的意義巨大,影響深遠。陶淵明的崇高品質和特立獨行的操守為中國文人樹立了一個令人敬重,值得效法的榜樣。他為了實現政治理想而不懈追求的人生態度,為完善獨立人格而不與封建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價值取向,以及他文學創作豐厚的內涵和朴茂清新,古雅自然又不失優美流暢的內質,贏得了後世文人、作家、詩人的頂禮崇拜,成為懷才不遇,潔身自好者取法的楷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唐代的大詩人李白,本以豪放浪漫,不循禮法而著稱,他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志趣干預生活,尋示其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契機。可是由於天寶以來的唐代政權已經開始出現腐敗,因而李白的從政道路不免如他在《行路唯》中嘆息那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荊棘叢生,寸步難行了。但是他仍然求索著,尋找建功立業的機遇,「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在這種情況下,陶淵明的隱居獨善是不被理解的:「齷齪東籬下,淵明不足群」(《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可是,陶淵明的為人行事,書琴自樂,飲酒賦詩的志趣和他的詩文成就又很受李白的推崇。「崔令學陶令。北窗常晝眠。抱琴時弄月,取意任無弦」(《贈崔秋浦》)。「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戲贈鄭溧陽》)。「抱琴出深竹,為我彈《鵾雞》。」曲盡杯亦盡,北窗醉如泥「(《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我醉欲眠卿欲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空負頭上中,吾於爾何有?「(《朝王歷陽不肯飲酒》)當李白遭受挫折和長安被讒之後,歸隱之念日濃,這時他又對陶淵明的隱居汲為認同:」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陶令八十日,長歌歸去來「(《對酒醉題屈突明府》)。」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如此等等。李白對陶淵明基本上持肯定和稱賞的態度,尤其對他的詩文成就更是推崇備至的。   杜甫對陶淵明的文學建樹是相當肯定的,他時常把陶和謝靈運對舉,這本身就意味著對陶淵明的高度榆揚。謝靈運被鍾嶸列為上品,他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晉宋時代的衡文標準。杜甫詩中說到陶的同時,幾乎都有謝:「焉得思如陶謝手」,已見前述,今再舉幾例:「陶謝不枝梧,風騷共推激」(《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優遊謝康樂,放浪陶彭澤」(《石櫃閣》)。杜甫對陶淵明的歸田隱居是持讚賞的態度:「鳥雀依茅茨,藩籬帶松菊,如行武陵暮,欲問桃源宿」(《赤谷西崦人家》)。「白頭厭伴漁人宿,黃帽青鞋歸去來」(《發劉郎浦》)。「籬邊老卻陶潛菊,江上徒逢表紹杯」(《秋盡》)。對陶淵明耿介不阿的人格也是敬佩的:「黃帽映青袍,非供折腰縣」(《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但是杜甫對陶淵明的《責子》詩有過責難(已詳前),儘管有宋人為之轉圓伸說,不過杜甫對陶淵明對子女的成材與否過於介意是有微詞的。應當說,陶淵明關心下一代的教育培養是不影響他「達道」的。   相對地說,陶淵明在白居易心目中的形象要完美得多。他不僅在渭川仿陶淵明的詩歌寫過《效陶潛體詩》十六首,而且還在不少詩文作品中稱賞其為人和志趣,對陶詩更是嗜愛有加,隨身攜帶:「亭上獨吟罷,眼前無事時,數峰太白雪,一卷陶潛詩」(《官舍小亭閑望》)。「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因高偶成句,俯仰愧高山」(《題潯陽樓》)。白居易還模仿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寫過一篇《醉吟先生傳》。白居易對陶淵明的認識和理解是與自身的命運,遭際聯繫在一起的。元和九年(814)他閑居渭川時把陶淵明理解為飄逸的酒仙,忘懷肚情的隱士:「愛酒不愛名,優醒不憂貧」,以及「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當然是很膚泛片面的。在他遭受政治挫折和仕途坎坷之後,先前的認識獲得升華:「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榮利,老死此丘園。」「應須學取陶彭澤,但委心形任去留。」一個超越世俗名利,達道豁朗的智者形象取代了先前的不關世情的避隱之士,認為陶淵明的歸隱是「兼濟」未通的「獨善」,是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而認為陶淵明的琴書消憂,詩酒度日是理想的生活方式,體現了高雅的志趣:「書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娛」(松齋自題》。「堂聞陶淵語,心遠地自偏」(《題吳七見寄》)。「異世陶元亮,前生劉伯倫。卧將琴作枕,行以鍤相隨」(《春日閑居》)。「樽有陶潛酒,囊無陸賈金」(《閑居貧話》)。「《周易》休開卦,陶琴不上弦」(《喜老自嘲》)。「孟夏愛吾廬,陶潛語不虛」(《寄皇甫七》……如此等等。總之陶淵明在白居心目中是理想人格的再現,情趣高雅的知識分子的典型,詩文成就的極則,出處行藏的最佳模式。要說還有什麼遺憾的話,只是象陶淵明如此高潔、才華出眾的人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和肯定而已:「以淵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園」(《與元九書》)。一半是對黑暗現實的譴責,一半是對陶淵明沒有實現自身價值的嘆惋。這實際上是與白居易宦海浮沉和仕途閱歷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作為一個在中國文學史乃至於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響的作家陶淵明,雖然他早已離開了我們,但他高尚的品質和清勵廉潔的操守,他那些一直受到讀者喜愛的詩文作品,卻仍然彪炳史冊,熠熠生輝,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文學愛好者。那麼——  當今對陶淵明的研究情況如何?  對於陶淵明的研究,雖然在他辭世不久就已經開始了,顏延之為他寫的誄文,是其濫觴,如此算來已有近一千六百年的歷史了。對陶淵明的研究經過歷代學者的努力和探索,的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可是,這並非意味著已經取得盡善盡美的成就,在很多方面還有待今人的努力,以尋求突破性的進展。  首先,對陶淵明思想的探索,就還有不少值得深入發掘之處。凡是涉及研究陶淵明的著作,幾乎首先必須觸及的是他的思想傾向。一個人的思想是異常複雜的多面體,先前的線性探索和兩維、三維的參照系的把握方式雖然可以尋繹出陶淵明思想發展脈絡的主線,但是人的思想,尤其是從事意識形態領域創造性勞動的作家、詩人的思想是相當豐富複雜的。性線歸納或者二維、三維的透視方式是難於奏效的。因而,試圖把生活在傳統思想大崩潰,儒家學說受到嚴峻挑戰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玄學盛行、佛學泛濫,新的統治思想尚未完全形成之際的陶淵明思想進行歸類或定位研究是相當困難的。儒家學說難於涵容陶淵明思想的全部,道、釋兩家思想在他的頭腦中自然也有所浸潤,但也難以以此來概括。內儒外道,道儒互補,儒釋道兼融??各種思想之營養融鑄為個性化很強的陶淵明的思想等各種說法似乎也都難愜人意。就是這本小冊子中我所採用的最後一種說法其實也還很模糊,這是筆者在撰寫此文時感到最為困擾的問題。要對陶淵明的思想說幾句話,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不會感到任何困難,可要作到準確把握,既為其思想定性,又要作出定位判斷就不容易了。更不是糾纏于歸隱、忠晉等模式所能涵蓋的。我們企盼著研究方法的突破和新見解的形成。有時個人甚至懷疑,對一個作家和詩人的思想是否有必要去進行不著邊際的膚泛探索?我覺得文學家的思想不僅是他生活時代的思想總匯,甚至還會超越那個時代,即當今最為流行的所謂「超前意識」了。作家的思想在他的為人行事和文學創作中流露出來,靈感和想像是作家的生命。而靈感和想像往往是最無序而紊亂的,海闊天空般的,它既可能是現實中的存在,又可能是對現實的否定和超越。因而,未來的陶淵明研究如果能夠準確捕捉住陶淵明的思想,其貢獻是相當可觀的。  關於陶淵明的生平事迹,除個別細節尚需考證辨析之外,基本線索是清晰可尋的。至於陶淵明的美學思想、審美藝術經驗,及其詩文作品的成就,雖然還存在不少的歧見,但是可以通過深入探索和微觀剖析來尋求正確的結論。倒是一些隱微曲折,寓意深蘊的作品雖然本書也曾作過一些索解,但是仍然有許多問題沒有獲得圓滿的答案。未來的陶學研究這也應當是不可忽視的內容。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變換一種方法,採用新的切入角度和方式,或許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奇效。比如,當我們感到單純的陶淵明研究難於拓展領域,深入開掘之際,如果我們把研究對象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或者選取新的視角,在新的價值體系去審視,其結果是大不相同的。例如,我們可以把陶淵明放在晉宋之際南北文化相比較的參照系中去審視,或者把陶淵明拿來和此前、此後,或者同時代具有一定聯繫的作家作品進行比較研究,這不僅可以拓展視野,注入新的內涵,而且還可以導出更為準確的結論,例如,說到陶淵明的古樸,就可以和古詩十九首、建安七子、竹林七賢中的一些作家進行比較考察;論及其風華清靡,也可以與曹植、陸機兄弟、潘岳等人結合起來觀照。也可以與陶淵明以後的作家作品作類似的審視,甚至還可以和國外作家進行這種比較性的研究。相信這將獲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的。  當然,就陶淵明而言,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論題,就是前人已經取得較為一致的內容,也還可作時代性的深入研究,為之注入現代意識和新的內容,比如,陶淵明這位為人行事和詩文創作都很受後世景仰的作家,他的現代意義是什麼呢?我以為是可以深入探討的。首先,陶淵明的高潔品質和清廉操守,就很值得當今人們深省的。陶淵明五次入仕,五次辭官,沒有一次是被炒就魚,全是他主動辭職。憑他的才華和聰慧的資質,他要與世推移,隨波逐流,昧著良心往上爬,不僅可以討得上司的歡心,也可以官運亨通,還能為自己撈大把銀子。可是他卻不願這樣干,他出來做官為的是實現政治理想和干一番事業,當他看到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時,毅然決然地告別官場,寧願去過那種「薄身厚志」的躬耕生活。相比之下,那些一心只想往上爬,伸手要官,拚命撈錢的官員是否也應當學學陶淵明的節概和操守呢?我們今天的極少數「公僕」倒有點象朱熹所說:「晉宋人物,雖曰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淡,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箇能不要,所以高於晉宋人物」(陶集《陶靖節先生集》、《諸本評陶彙集》)。如果今人都能從陶淵明身上吸取一些為人行事的積極因素,在商品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相對完善的自我,恐怕大大有益於當今的反腐倡廉了。                   陶淵明的隱居是一個老話題了,但是仍然從中可以獲得現代啟發。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他的歸隱是在無法挽救衰敝腐朽的社會風氣。而又不甘沉淪,隨波逐流時採取一種潔身自好的處世方式。隱,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人格完善的展示,這在陶淵明那個時代可以說是出污泥而不染的最佳途徑,我們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苛責古人。可是,陶淵明的隱又明顯地包含著消極避世的退讓。退讓也無可厚非,當前程受阻之際,退後一步自然寬,的確不失為一種人生理想。可是這仲退隱,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顯然應予揚棄。這裡固然包含著現代物質文明帶來環境污染,生存空間狹窄,綜合疲乏症等困擾對人的侵害時,人們需要一種寧謐環境,尋求回歸大自然的樂趣,返樸歸真的合理因素;然而,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所必需的競爭意識,進取精神,百折不撓的勇氣,自然與陶淵明當年的隱居退讓截然相悖的。我們自然可以在陶淵的為人和詩文作品中去品味他的自我完善內心世界的高尚,賞鑒他與世無爭的厚道與寬容,但是決對不可以身體力行。陶淵明當年的歸隱是無可奈何的抉擇,他並不是什麼真正的隱士,他臨到晚年還在高吟「猛志」和「士不遇」,因而他的歸隱在當時是合理合情,合符啟己的選擇的。但他心中仍然躁動著功業追求,沒有淡忘世情。魯迅說得真好:「非隱士的心目中的隱士,是聲聞不彰,息影山林的人物。但這種人物世間是不會知道的。一到掛上隱士的招牌,則即使他並不『飛來飛去』,也不一定難免有些表白、張揚」(《且介亭雜文二集。隱士》)。真正的隱是無聲無形,世人絕不知道的。陶淵明的歸隱在他當時是正確的選擇,但是,與當今的價值觀念是絕對相背離的,這是應當明確的。           

 四、沾溉後世之謎  陶淵明的人品和詩風對於後世影響之巨大,在中古詩人中是無可與之比擬的。              從文學的教育意義而言,陶淵明從其詩文中顯示出他的精神面貌,對其後世文人有相當強的感染作用。由於他的詩篇的藝術力量,使後世許多讀者對其產生衷心的崇敬和嚮往,同時對自己所不滿的黑暗社會深致憎惡。早在其後不久的梁代,蕭統在其《陶淵明集序》中即指出這一意義:「能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法,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豈止仁義可蹈,抑乃爵祿可辭,不必旁游太華,遠求柱史,此亦有助於風教也。」後世評論者,對此都多加肯定並闡揚。            從詩歌創作而言,陶淵明的詠懷、抒情、刺世、田園之章,對後世影響頗巨。而那些藝術地描寫農村生活的優美詩篇,在詩歌領域中揭示出一種鮮美的創作典範,建立起以田園生活為描寫對象的優秀傳統。後世詩人如王維、孟浩然、儲光羲、韋應物、柳宗元、范成大都是他的這一傳統的直接繼承者。他們每人依其個性及生活條件,對陶詩各有所得。就是李白、蘇軾、辛棄疾等大詩人和大詞人,也深受陶淵明的影響。            陶淵明高潔耿介的為人一直為後世所注目,而他的文學創作卻在當時沒有受到應有的評價。陶淵明作品的意義和影響隨著時代的推進和社會的發展而逐漸被重視和推尊。那麼──       歷代對陶淵明的評價經歷了什麼變化?        生活在士族秉政,門第觀念壓倒一切的時代的陶淵明,他那高尚的人品是受到人們尊敬的,可是,他那賴以安身立命的文學創作卻很不被理解和接受。就連他的崇拜者、好友顏延之在《陶徵士誄》里,對他的詩文創作也僅僅以「文取指達」四字而輕輕帶過。身世寒微,才俊人傑的鮑照,首先以詩人的眼光注意到陶詩的價值,他曾經寫過《學陶彭澤體》詩歌,並且標明是「奉和王義興」的。王義興即王僧達。詩歌抒寫幽居之樂,閑逸之情,有意識地規步陶淵明的藝術風格。這是迄今為止最早注意陶淵明的詩歌並且以之為楷模的效仿之作,說明陶詩的價值已經有人注意了,這大約離陶淵明辭世已經20多年。鍾嶸《詩品》把陶淵明作為重要詩人進行評價,不管他的評論是否準確、是否符合今人的標準,但是陶淵明作為重要詩人的地位已經被確認(前文已有論及)。蕭統出於對陶淵明作品和人品的敬重,廣事搜求陶淵明的作品,輯成了第一部《陶淵明集》,並且寫了《陶淵明傳》和《陶淵明集序》,不僅高度推崇陶淵明的人格,而且對他的詩文創作也極為讚賞,還在他編纂的《文選》中輯入陶淵明的詩8首的同時,對他稱頌不已。沈約在《宋書。陶淵明傳》中不僅記載了他的生平事迹,還把《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與子儼等疏》和《命子》詩輯入《宋書》,只是令人遺憾地是他基本上沒有對陶淵明的文學成就作出評價。令人驚異的是陶淵明這樣潦倒坎坷的文人竟同時被《宋書》、《南史》和《晉書》列傳記載,這在歷史上和文學史上是較為罕見的。  唐代對陶淵明的評價是與時代精神緊密結合的。無論李白、王維,還是杜甫、白居易等人對陶淵明的隱逸既理解又不太贊同,而對他的文學創作倒是基本肯定和讚揚的。李白一方面欣賞「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戲贈鄭溧陽》),「夢見五柳技,已堪掛馬鞭。何日到彭澤,長歌陶令前」(《寄韋南陵冰??》)。卻對陶淵明的歸隱未必贊同,「齷齪東籬下,淵明不足群」(《登巴陵道酒??》)。杜甫和王維幾乎也是如此。杜甫既說過「焉得思如陶令手,令渠述作與同游」(《江山值水如海勢??》)。又嫌陶淵明不夠「達道」:「陶潛避欲翁,未必能達道。??有子賢與愚,何其掛懷抱」(《遣興》)。王維曾經想學陶淵明的歸隱:「不厭尚平婚嫁早,卻嫌陶令去官遲」(《早秋山中作》)。「酌醴賦歸去,共知陶令賢」(《送六舅歸陸渾》)。卻又譏笑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是「一慚之不忍」招來「屢乞而多慚」。(《與魏居士書》)在唐人心目中完全贊同陶淵明的人生態度的是遭受政治挫折之後,閱歷豐富的白居易,他心目中的陶淵明是「愛酒不愛名,憂醒不憂貧」。(《效陶潛體十六首》)對陶詩及陶的為人更是敬佩不已:「常愛陶彭澤,文恩何高玄」,「因高偶成句,俯仰愧高山。(《題尋陽樓》)  宋代對陶淵明基本上是待肯定和頌揚態度的,把陶淵明作為理想人格的化身予以頌揚,對於他的藝術造詣更是推崇備至,蘇軾《與蘇轍書》中認為中國詩人中只有陶淵明最為獨立特行:「吾於詩人,無所甚好,獨好淵明之詩。??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及也。」正是由於他對陶淵明有這樣的偏愛,居然寫了一百零九首和陶詩,成為中國詩歌中史上的一大奇觀。布衣終老的詩人林逋則認為:「陶淵明無功德以及人,而名節與功臣、義士等」(《省心錄》)。並且身體力行地隱於孤山,以陶淵明作為自己效法的楷模。至於具有強烈建功立業之心的辛棄疾,也是把陶淵明看成是孔明一流的歷史人物:「看淵明風流,酷似卧龍諸葛」(《賀新郎》)。陸遊對陶也是極為心儀讚譽不已的:「陶謝文章造化侔,詩成能使鬼神愁。君看夏木扶疏句,還許他人更道不?」(《讀陶淵明詩》)朱熹也把陶淵明視為高士忠臣:「先生人物魏晉間,題詩便欲傾天慳。向來天地識眉宇,今日天遣窺波瀾。平生尚友陶彭澤,未肯輕為折腰客」(《題霜傑集》)。遍覽宋人對陶淵明的評論,無論對其人格和文品幾乎是無保留地讚美。蘇軾推尊陶淵明為迥出眾家之上的唯一詩人,指出他的風格「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之美。真德秀更主張:「以余觀之,淵明之學,正是經術中來,故形之於詩,有不可掩。」「淵明之作,宜自為一編,以附於《三百篇》、《楚辭》之後,為詩之根本準則」(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曾紘更有陶淵明的作品「外若枯槁,中實敷腴,真詩人之冠冕」的盛譽(同上)。和上述評論相映襯的是蔡倏《西清詩話》中的一段話:「淵明意趣真古,清談之宗,詩家視淵明,猶孔門視伯夷也。」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金元明清時期對陶淵明的研究更加深入,元好問《論詩絕句》評論陶是很有影響的:「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元人趙孟頓則稱賞陶淵明:「斯人真有道,名與日月懸。青松卓然操,黃華霜中鮮。棄官亦易耳,忍窮北窗下。撫琴三嘆息,世久無此賢」(《題歸去來圖》)。明代的茅坤和張溥對陶淵明也高度肯定(已詳前),而清代更出現了研究陶淵明的熱潮,陳沆是其代表,他對陶淵明的評價已在上述章節中有所論述,這裡就不再重複了。晚清的梁啟超和王國維是研究陶淵明最有建樹的。梁啟超的研陶專著《陶淵明》從陶淵明的年譜編纂到陶集考證,以及關於陶淵明其人其詩文的全面而系統的整理考辨及論證,不乏真知灼見。「五四」運動後的的魯迅、朱自清、朱光潛等人也都對陶淵明的研究傾注過心血,這裡就不再細述。   綜觀歷代對陶淵明的研究和評論,可以發現其明顯的階段性特徵。「詞窮而後工」,「詩人少達而多窮」,幾乎成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坎坷不遇的普遍規律,曆數曾經在文學史上有過傑出貢獻和巨大影響的詩人、作家,有幾個能有稍可人意的境遇和令人稱羨的結局?屈宋、建安七子中的一些人、竹林七賢也少有善終者,陶淵明不必多說,唐代的李杜??這難道真的就是杜甫所說的「文章憎命達」的必然規律嗎?文人不遇現象,當然反映了封建時代壓抑人材的痼疾,也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真善美被社會接受的緩慢過程。美好的事物,傑出的作品並非一開始就被理解和接受,往往需要較長時間的沖涮裁汰,待到認識的提高和眼界的開拓之後才會發現其真正價值。陶淵明作品的歷史命運雄辯地證明了這個真理。當我們對歷代關於陶淵明的認識和評價的歷史巡視之後,不難發現其規律。隋唐以前的陶淵明是被冷落和寂寞的,雖然有少數具有超前意識的研究者認識到陶淵明的意義,但其認識水準和研究高度都還處於資料搜集,考辨整理的初級階段。蕭統的見解和鍾峰的評價則已十分重要,具有奠基性質。鍾嶸的評論雖然尚有可商榷之處,但已經具有拓荒性的建樹,同時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念,不必苛責。唐代是研究陶淵明的發展時期。唐人二元論的眼光,對陶淵明既肯定而有所揚棄的見解是非常值得重視的,這自然與唐代思想解放,儒釋道兼容,與整個時代充滿蓬勃向上乘時建功的時代精神相契合的。他們既推崇陶淵明的人格和詩文,又對他的歸隱和守窮有所微詞,不管他們的見解是否允當,二元論的思想方法還是很可貴的。宋代是研究陶淵明的高峰,編出了幾種有影響的年譜,整理的陶集也有十七種之多。對陶淵明的人品和文品都有深入的開掘和創造性的發現。可是宋人昧於理學和善造偶像的治學原則,顯然影響了對陶淵明的深入而全面的把握,偏頗和絕對化也就在所難免。這大概就是高峰之後就是向下滑行的開始吧。元明清時代是宋代研究的繼承,但是其成就無非是唐宋水平的延續。倒是梁啟超的出現,王國維的評論,朱光潛、朱自清等人的深入研究,引進西方美學理論對陶淵明的理性審視,取得了較大進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魯迅評陶的敏銳眼光和全面審視,廓清了一些模糊認識,是陶淵明研究的新階段。     透過以上歷史性的掃描,雖然不免掛一漏萬,可是,對每個時代的研究特徵有了大致的理解。最值得深思的是唐代和「五四」運動後的兩個階段,取得了重要的進展,這是和這兩個階段時代精神密切相關的。科學的,理性的人文研究不是塑造偶像,而是融入時代精神的理論建樹和價值判斷、審美透視。這樣的研究才有意義和價值。否則無非是局部的發現和個人好惡表現而已。  陶淵明的作品不僅受到古往今來中國人民的喜愛,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受到海外讀者的歡迎,並且被介紹到許多國家去——陶淵明的作品在海外流傳情況如何?  由於中國是東方古老文明的國家,與東方國家之間不僅地域接近,而且從世界大文化著眼也同處於東方文化圈之內,因而,陶淵明的作品對東方和西方的影響、流布、研究狀況、影響的方式和範圍都會有些差異。就東方國家而言,陶淵明的作品很早就流布海外,據日本學者考證,《陶淵明集》早已隨遣隋和遣唐的留學僧帶至日本。輯錄陶淵明詩歌的《懷風藻》編集的時間是孝廉天皇天平勝寶三年(751)十一月,即唐玄宗天寶十年,這時距陶淵明去世不過324年。這即表明,早在《懷風藻》結集之前,《陶淵明集》已在日本流傳(大矢根文次郎《陶淵明研究》)。陶淵明詩文對日本漢詩的沾溉更難縷指:中臣人足《游吉野宮》:「昆地即方丈,誰說桃源賓。」藤原萬里《過神納言虛》:「奉規終不用,歸去逐辭官。」大伴家持(717—785)編纂的《萬葉集》的三大部類中即有「雜歌」與「輓歌」,顯系受陶潛啟發,其中第486首《防人歌》:「我家門前有五柳,老母翹首盼兒歸。」此外,日本詠柳、詠菊一類題材顯然從陶詩中吸收了營養,淡海真人福良滿《早春田園詩》:「四分一頃田,門外五株柳,薦堪助貧興,何更貧富有?」坂上忌寸今繼《詠史》:「柳掩先生宅,花薰處士林。遙尋南嶽徑,高嘯北窗隈。」嵯峨天皇《九日玩菊花篇》:「如何仙菊笑東籬,看花縱賞機事外,閑興攀花會節宜,盈把陶令。」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江戶朝(1603—1867)和明治維新(1S68)時期,藤原惺窩、土井聱牙等人是其代表。雖然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更多地接受西方文學的熏陶,但對陶淵明的興趣仍然沒有衰減,象宮崎湖處子(1864—1922)、夏目漱石(1867—1916)等,都可以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尋找到陶淵明的影響。至於陶淵明集子的出版更有多仲,如藤原粹《陶淵明集》八卷本,青木嵩山堂出版。清人鄭文焯批,日本橋川時雄校補的《陶集鄭批錄》,丁卯文字同盟排印。近年來牟田哲二的《陶淵明傳》和大矢根文次郎的《陶淵明研究》更展示了日本學者在陶淵明研究中的新拓展,吉川幸次郎的《陶淵明傳》、崛江忠道編《陶淵明詩文綜合索引》等,也成就斐然可觀。至於朝鮮、早在新羅晚期(即935年之前)就有學者傾注了對陶集的興趣。詩人崔志遠(857—915)少年時來華留學,寫有大量詩歌,以「孤雲」為號,當然受陶淵明《詠貧士》的啟迪。高麗時期(918—1392)的金富軾在《對菊有感》中說:「杜牧登臨翠微上,陶潛悵望白衣來。」後來的陳、鄭浦、鄭道傳、徐居正等人的作品裡陶潛的影響歷歷可尋。  由於中西文化的不同背景,陶淵明時西方國家的影響不免要晚一些。據阿英先生考證,本世紀初中國留學生張叔嚴曾把陶淵明的田園詩的俄譯本送給大文豪托爾斯泰,並且認為陶和托氏二人思想和為人很相類。蘇聯漢學家艾德林編的《陶淵明抒情詩集》和《陶淵明及其詩作》是他的專著,德譯本《陶淵明詩集》在本世紀初已經出版,1912年白哈蒂的《陶淵明的生平及其詩歌》和1928年洪德生譯的《陶淵明詩選》標誌著陶淵明為德國讀者所接受。1916年英國的克蘭默。賓釋譯《漢詩選譯》在序中曾指出陶詩的價值。1918年阿琴。韋利譯的《一百七十首中國詩集》中就有陶淵明詩12首。至於研究陶淵明的著作就更多了,如伯恩海迪《陶淵明》、姚萬《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等等。在法國則是留學生梁宗岱的《陶潛詩選》為較早的著作,他還把此書贈給羅曼。羅蘭。在羅大岡的《首先是人,然後才是詩人》的書中,介紹的七位中國古典詩人中就有陶淵明。??總之,陶淵明作品的影響早已超越國界,遠播海外了。  陶淵明的為人和詩文作品受到了後世的喜愛與景仰,那麼——陶淵明在李白、杜甫、白居易心目中的形象如何?  陶淵明在我國文學史乃至於文化史上的意義巨大,影響深遠。陶淵明的崇高品質和特立獨行的操守為中國文人樹立了一個令人敬重,值得效法的榜樣。他為了實現政治理想而不懈追求的人生態度,為完善獨立人格而不與封建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價值取向,以及他文學創作豐厚的內涵和朴茂清新,古雅自然又不失優美流暢的內質,贏得了後世文人、作家、詩人的頂禮崇拜,成為懷才不遇,潔身自好者取法的楷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唐代的大詩人李白,本以豪放浪漫,不循禮法而著稱,他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志趣干預生活,尋示其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契機。可是由於天寶以來的唐代政權已經開始出現腐敗,因而李白的從政道路不免如他在《行路唯》中嘆息那樣:「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荊棘叢生,寸步難行了。但是他仍然求索著,尋找建功立業的機遇,「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在這種情況下,陶淵明的隱居獨善是不被理解的:「齷齪東籬下,淵明不足群」(《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可是,陶淵明的為人行事,書琴自樂,飲酒賦詩的志趣和他的詩文成就又很受李白的推崇。「崔令學陶令。北窗常晝眠。抱琴時弄月,取意任無弦」(《贈崔秋浦》)。「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栗里,一見平生親」(《戲贈鄭溧陽》)。「抱琴出深竹,為我彈《鵾雞》。」曲盡杯亦盡,北窗醉如泥「(《夜泛洞庭尋裴侍御清酌》)。」我醉欲眠卿欲去,明朝有意抱琴來「(《山中與幽人對酌》)。」笑殺陶淵明,不飲杯中酒。浪撫一張琴,虛栽五株柳。空負頭上中,吾於爾何有?「(《朝王歷陽不肯飲酒》)當李白遭受挫折和長安被讒之後,歸隱之念日濃,這時他又對陶淵明的隱居汲為認同:」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謝安墩》)。」陶令八十日,長歌歸去來「(《對酒醉題屈突明府》)。」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當塗趙炎少府粉圖山水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遊天姥吟留別》)。如此等等。李白對陶淵明基本上持肯定和稱賞的態度,尤其對他的詩文成就更是推崇備至的。   杜甫對陶淵明的文學建樹是相當肯定的,他時常把陶和謝靈運對舉,這本身就意味著對陶淵明的高度榆揚。謝靈運被鍾嶸列為上品,他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晉宋時代的衡文標準。杜甫詩中說到陶的同時,幾乎都有謝:「焉得思如陶謝手」,已見前述,今再舉幾例:「陶謝不枝梧,風騷共推激」(《夜聽許十一誦詩愛而有作》)。「優遊謝康樂,放浪陶彭澤」(《石櫃閣》)。杜甫對陶淵明的歸田隱居是持讚賞的態度:「鳥雀依茅茨,藩籬帶松菊,如行武陵暮,欲問桃源宿」(《赤谷西崦人家》)。「白頭厭伴漁人宿,黃帽青鞋歸去來」(《發劉郎浦》)。「籬邊老卻陶潛菊,江上徒逢表紹杯」(《秋盡》)。對陶淵明耿介不阿的人格也是敬佩的:「黃帽映青袍,非供折腰縣」(《有懷台州鄭十八司戶》)。但是杜甫對陶淵明的《責子》詩有過責難(已詳前),儘管有宋人為之轉圓伸說,不過杜甫對陶淵明對子女的成材與否過於介意是有微詞的。應當說,陶淵明關心下一代的教育培養是不影響他「達道」的。   相對地說,陶淵明在白居易心目中的形象要完美得多。他不僅在渭川仿陶淵明的詩歌寫過《效陶潛體詩》十六首,而且還在不少詩文作品中稱賞其為人和志趣,對陶詩更是嗜愛有加,隨身攜帶:「亭上獨吟罷,眼前無事時,數峰太白雪,一卷陶潛詩」(《官舍小亭閑望》)。「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因高偶成句,俯仰愧高山」(《題潯陽樓》)。白居易還模仿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寫過一篇《醉吟先生傳》。白居易對陶淵明的認識和理解是與自身的命運,遭際聯繫在一起的。元和九年(814)他閑居渭川時把陶淵明理解為飄逸的酒仙,忘懷肚情的隱士:「愛酒不愛名,優醒不憂貧」,以及「篇篇勸我飲,此外無所云」,當然是很膚泛片面的。在他遭受政治挫折和仕途坎坷之後,先前的認識獲得升華:「不慕樽有酒,不慕琴無弦。慕君遺榮利,老死此丘園。」「應須學取陶彭澤,但委心形任去留。」一個超越世俗名利,達道豁朗的智者形象取代了先前的不關世情的避隱之士,認為陶淵明的歸隱是「兼濟」未通的「獨善」,是一種正確的人生態度。而認為陶淵明的琴書消憂,詩酒度日是理想的生活方式,體現了高雅的志趣:「書不求甚解,琴聊以自娛」(松齋自題》。「堂聞陶淵語,心遠地自偏」(《題吳七見寄》)。「異世陶元亮,前生劉伯倫。卧將琴作枕,行以鍤相隨」(《春日閑居》)。「樽有陶潛酒,囊無陸賈金」(《閑居貧話》)。「《周易》休開卦,陶琴不上弦」(《喜老自嘲》)。「孟夏愛吾廬,陶潛語不虛」(《寄皇甫七》……如此等等。總之陶淵明在白居心目中是理想人格的再現,情趣高雅的知識分子的典型,詩文成就的極則,出處行藏的最佳模式。要說還有什麼遺憾的話,只是象陶淵明如此高潔、才華出眾的人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和肯定而已:「以淵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園」(《與元九書》)。一半是對黑暗現實的譴責,一半是對陶淵明沒有實現自身價值的嘆惋。這實際上是與白居易宦海浮沉和仕途閱歷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作為一個在中國文學史乃至於文化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和巨大影響的作家陶淵明,雖然他早已離開了我們,但他高尚的品質和清勵廉潔的操守,他那些一直受到讀者喜愛的詩文作品,卻仍然彪炳史冊,熠熠生輝,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文學愛好者。那麼——  當今對陶淵明的研究情況如何?  對於陶淵明的研究,雖然在他辭世不久就已經開始了,顏延之為他寫的誄文,是其濫觴,如此算來已有近一千六百年的歷史了。對陶淵明的研究經過歷代學者的努力和探索,的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可是,這並非意味著已經取得盡善盡美的成就,在很多方面還有待今人的努力,以尋求突破性的進展。  首先,對陶淵明思想的探索,就還有不少值得深入發掘之處。凡是涉及研究陶淵明的著作,幾乎首先必須觸及的是他的思想傾向。一個人的思想是異常複雜的多面體,先前的線性探索和兩維、三維的參照系的把握方式雖然可以尋繹出陶淵明思想發展脈絡的主線,但是人的思想,尤其是從事意識形態領域創造性勞動的作家、詩人的思想是相當豐富複雜的。性線歸納或者二維、三維的透視方式是難於奏效的。因而,試圖把生活在傳統思想大崩潰,儒家學說受到嚴峻挑戰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玄學盛行、佛學泛濫,新的統治思想尚未完全形成之際的陶淵明思想進行歸類或定位研究是相當困難的。儒家學說難於涵容陶淵明思想的全部,道、釋兩家思想在他的頭腦中自然也有所浸潤,但也難以以此來概括。內儒外道,道儒互補,儒釋道兼融??各種思想之營養融鑄為個性化很強的陶淵明的思想等各種說法似乎也都難愜人意。就是這本小冊子中我所採用的最後一種說法其實也還很模糊,這是筆者在撰寫此文時感到最為困擾的問題。要對陶淵明的思想說幾句話,幾乎所有的研究者都不會感到任何困難,可要作到準確把握,既為其思想定性,又要作出定位判斷就不容易了。更不是糾纏于歸隱、忠晉等模式所能涵蓋的。我們企盼著研究方法的突破和新見解的形成。有時個人甚至懷疑,對一個作家和詩人的思想是否有必要去進行不著邊際的膚泛探索?我覺得文學家的思想不僅是他生活時代的思想總匯,甚至還會超越那個時代,即當今最為流行的所謂「超前意識」了。作家的思想在他的為人行事和文學創作中流露出來,靈感和想像是作家的生命。而靈感和想像往往是最無序而紊亂的,海闊天空般的,它既可能是現實中的存在,又可能是對現實的否定和超越。因而,未來的陶淵明研究如果能夠準確捕捉住陶淵明的思想,其貢獻是相當可觀的。  關於陶淵明的生平事迹,除個別細節尚需考證辨析之外,基本線索是清晰可尋的。至於陶淵明的美學思想、審美藝術經驗,及其詩文作品的成就,雖然還存在不少的歧見,但是可以通過深入探索和微觀剖析來尋求正確的結論。倒是一些隱微曲折,寓意深蘊的作品雖然本書也曾作過一些索解,但是仍然有許多問題沒有獲得圓滿的答案。未來的陶學研究這也應當是不可忽視的內容。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變換一種方法,採用新的切入角度和方式,或許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奇效。比如,當我們感到單純的陶淵明研究難於拓展領域,深入開掘之際,如果我們把研究對象放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或者選取新的視角,在新的價值體系去審視,其結果是大不相同的。例如,我們可以把陶淵明放在晉宋之際南北文化相比較的參照系中去審視,或者把陶淵明拿來和此前、此後,或者同時代具有一定聯繫的作家作品進行比較研究,這不僅可以拓展視野,注入新的內涵,而且還可以導出更為準確的結論,例如,說到陶淵明的古樸,就可以和古詩十九首、建安七子、竹林七賢中的一些作家進行比較考察;論及其風華清靡,也可以與曹植、陸機兄弟、潘岳等人結合起來觀照。也可以與陶淵明以後的作家作品作類似的審視,甚至還可以和國外作家進行這種比較性的研究。相信這將獲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的。  當然,就陶淵明而言,還有很多值得挖掘的論題,就是前人已經取得較為一致的內容,也還可作時代性的深入研究,為之注入現代意識和新的內容,比如,陶淵明這位為人行事和詩文創作都很受後世景仰的作家,他的現代意義是什麼呢?我以為是可以深入探討的。首先,陶淵明的高潔品質和清廉操守,就很值得當今人們深省的。陶淵明五次入仕,五次辭官,沒有一次是被炒就魚,全是他主動辭職。憑他的才華和聰慧的資質,他要與世推移,隨波逐流,昧著良心往上爬,不僅可以討得上司的歡心,也可以官運亨通,還能為自己撈大把銀子。可是他卻不願這樣干,他出來做官為的是實現政治理想和干一番事業,當他看到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時,毅然決然地告別官場,寧願去過那種「薄身厚志」的躬耕生活。相比之下,那些一心只想往上爬,伸手要官,拚命撈錢的官員是否也應當學學陶淵明的節概和操守呢?我們今天的極少數「公僕」倒有點象朱熹所說:「晉宋人物,雖曰清高,然個個要官職,這邊一面清淡,那邊一面招權納貨。陶淵明真箇能不要,所以高於晉宋人物」(陶集《陶靖節先生集》、《諸本評陶彙集》)。如果今人都能從陶淵明身上吸取一些為人行事的積極因素,在商品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相對完善的自我,恐怕大大有益於當今的反腐倡廉了。                   陶淵明的隱居是一個老話題了,但是仍然從中可以獲得現代啟發。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他的歸隱是在無法挽救衰敝腐朽的社會風氣。而又不甘沉淪,隨波逐流時採取一種潔身自好的處世方式。隱,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人格完善的展示,這在陶淵明那個時代可以說是出污泥而不染的最佳途徑,我們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苛責古人。可是,陶淵明的隱又明顯地包含著消極避世的退讓。退讓也無可厚非,當前程受阻之際,退後一步自然寬,的確不失為一種人生理想。可是這仲退隱,用今天的眼光來審視,顯然應予揚棄。這裡固然包含著現代物質文明帶來環境污染,生存空間狹窄,綜合疲乏症等困擾對人的侵害時,人們需要一種寧謐環境,尋求回歸大自然的樂趣,返樸歸真的合理因素;然而,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所必需的競爭意識,進取精神,百折不撓的勇氣,自然與陶淵明當年的隱居退讓截然相悖的。我們自然可以在陶淵的為人和詩文作品中去品味他的自我完善內心世界的高尚,賞鑒他與世無爭的厚道與寬容,但是決對不可以身體力行。陶淵明當年的歸隱是無可奈何的抉擇,他並不是什麼真正的隱士,他臨到晚年還在高吟「猛志」和「士不遇」,因而他的歸隱在當時是合理合情,合符啟己的選擇的。但他心中仍然躁動著功業追求,沒有淡忘世情。魯迅說得真好:「非隱士的心目中的隱士,是聲聞不彰,息影山林的人物。但這種人物世間是不會知道的。一到掛上隱士的招牌,則即使他並不『飛來飛去』,也不一定難免有些表白、張揚」(《且介亭雜文二集。隱士》)。真正的隱是無聲無形,世人絕不知道的。陶淵明的歸隱在他當時是正確的選擇,但是,與當今的價值觀念是絕對相背離的,這是應當明確的。

後記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筆者曾廣泛參閱了歷代研究者的一些著作,並且從中獲得了不少有益的借鑒和啟迪;時賢研究陶淵明的有關著作、論文也有所參稽,引書既頗多,牽涉的範圍也較廣泛,有的已經隨文註明出處,有的已非原來狀貌,只能引述大意,故未便一一註明,謹在此說明。筆者在撰寫過程中,主要闡釋自己的心得、體會和見解,因而不免會對有關著述稍加品鑒評論,倘有不當之處,開罪時賢所論,尚祈理解並原有之。也希望得到有識者的匡正。                   本書的撰寫,得到不少專家學者的教益和幫助。謝桃坊先生、張志烈先生、鍾優民先生、魏正申先生幫助不少,教益良多。或為我借閱資料,或馳函支持,或交流見解,或鼓勵鞭策,謹在此一併致謝。台灣成功大學陳怡良教授還將其大著《陶淵明之人品與詩品》惠賜予我,厚愛獎掖之意甚殷,謹致謝忱。借乎陳先生賜書收閱時拙稿已交審閱付梓刊行,未能將其卓見攝入,實一憾事。

推薦閱讀:

致敬偉大的陶淵明
陶淵明:詩意地勞作
摘言 正文 論陶淵明的避世隱居- 雨軒閣天下藏書
在今天,還有誰願意做陶淵明背後的女人?
陶淵明懸案揭秘 二

TAG:陶淵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