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整理於蔡禮旭

幸福人生

——整理於蔡禮旭

中國老祖宗傳承的做人處事的智慧早已列在經典當中,而且,老祖宗發明了一個可以傳承智慧、傳承文化的方法,叫做「文言文」。

老祖宗說,「不學禮,無以立」,一個人處處有禮貌,才能「有禮走遍天下」,得到別人的歡迎。

禮貌對於一個人來講,影響特別大。孩子一生能不能遇貴人,現在就可以推斷出來。你的孩子有禮貌,到社會遇到真正有智慧、有經驗的人,他感受到這個孩子的恭敬、受教的態度,就肯指教他。假如孩子很傲慢,有經驗、有智慧的長者不可能教他。甚至他不但沒有貴人相助,人生一路走來,光是說話和態度,就不知道已經得罪多少人,人生還沒有助力,已經產生了很多阻力。

教孩子禮貌重要是不是比考一百分重要?

為什麼西方人會有「叛逆期」?因為西方人沒有聖賢教誨,沒有教他孝道,他不知道做人的根本在孝道,然後大人又說一套做一套,所以他內心的不滿就開始積累,到最後就爆發。西方文化傳到東方,我們下一代沒有中國聖賢孝悌的智慧,所以這一批孩子也會有「逆反心理」。

先學做人還是先學知識技能?先做人的根基扎穩了,然後學知識技能,才懂得孝順父母,才懂得奉獻社會。結果我們現在的教育偏重知識技能,把做人忽略掉了,所以現在的孩子就愈來愈難教。

「上所施下所效」是「教」。「育」是「教子使作善也」。當一個孩子從小學的時候,就建立了孝心,這才是真正懂得人生規劃的父母。

中國文化最講道德,你假如遵守正道,人生會幸福美滿,假如不遵守正道,人生就會險象環生。

五倫中夫婦關係最重要。夫妻關係不好,家庭氣氛很尷尬,對孩子身心造成不好的影響,導致父子不親,兄弟感情也不會好。

我爸媽從來沒有在我們面前吵過一句話,我母親「忍」的功夫修得不錯。忍要忍到什麼功夫?刀刃架在你的心上,你都要能如如不動,這就忍到家了。當然不是真的拿一隻刀,可能是人家很刻薄的話,都架到你的心頭了,你都要忍得下來,這就是忍的功夫。

而且忍要忍得懂道理。忍要忍得明明白白,要忍得顧全大局,要忍得順勢而為,這個都是人情練達的智慧。忍得明白,他會有這麼惡劣的行為是因為「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你幹嘛跟他一般見識,氣了自己,跟他的關係又搞不好。所以能忍的人才能維繫好關係,不然三年交情,你一句寒心的話一出去,溫情就不見了,所以人跟人的關係得成於忍,一切法得成於忍。你忍得顧全大局,我們為了小孩子好,為了團體的氣氛好,我們不跟先生起衝突,不跟其他的人起衝突,這是因為你肚量大,懂得為大局著想。忍得順勢而為,他剛好在氣頭上,你不要跟他沖,往往你懂得忍一時風平浪靜,你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你一忍讓,對方的羞恥心就被你喚醒了。

夫婦和睦相處,父母跟子女關係就會處得特別好,兄弟感情也很好。

夫婦關係要處好,要慎於始,一開始要很謹慎。夫婦關係謹慎要從哪裡下手?要從選對象下手。

許多墮落的少年沒有安全感,起因於夫婦關係,而夫婦關係又起因於他不懂得情義,而一個人的情義要建立起來,首先要教什麼?教孝道,所以根源還在教孝。

教育中「救失」、「長善」特別重要:,長他的善良,救他的過失,壞習性、壞習慣。

跟孩子一起吃飯,所有的人都要為他夾菜,誰最大?小孩最大,所以家裡面的小皇帝誕生了。皇帝的性格怎麼樣?伴君如伴虎,他要求十件事,你九件事給他辦到了,第十件事沒辦到,他會怎麼樣?他跟你發脾氣。所以孩子為什麼脾氣不好?孩子為什麼事事只想到自己?因為你太寵他了。

讓孩子看卡通,卡通表面看起來是正義戰勝邪惡,卻讓孩子以為武力可以解決一切,所以孩子看久了之後有暴力傾向。

所以我們「長善」最重要的第一個一定要先長什麼?長孝心,長仁愛之心。中國有一句話叫「百善孝為先」,這話有兩個意思,第一,孝為百善之首,第二,孝心一開,百善皆開;孝心不開,百善開不了。有孝心的孩子,他念念想著不能讓父母丟臉,他那種修身自覺的能力,就上升了。當他懂得孝順自己父母,他也會懂得尊敬別人的父母。

倫常大道,第一倫就是「父子有親」,所以「父慈」,「慈」是「德」;「子孝」,「孝」是「德」。

父母對於子女要慈愛,但絕對能寵愛。閩南話有一句話叫做「寵豬舉灶,寵子不孝,寵妻吵鬧;寵夫,半夜爬起來哭;寵查某子,未落人家教」,你們家的寵物,寵它,它就很沒規矩,跑到沙發上耀武揚威。你寵了這個豬,它會跑到你們家的廚房把你的灶火都掀掉。

「寵子不孝」,假如寵你的兒子,結局會是什麼?那就不孝順了。

妻子不可以寵,妻子寵了之後,她會一哭二鬧三上吊,你工作都穩定不下心來。丈夫也不可以寵,你寵他,他在外面撒野,半夜都不回來,你在那裡孤枕難眠,獨自哭泣,他在外面是流連忘返。女兒不可以寵,你女兒寵壞了,嫁到人家家裡,保證給人家搞得雞犬不寧,嫁過去沒幾天就發脾氣了,發完脾氣就說「我要回娘家了」。結果回娘家之後,她的父親還說「沒關係,回來,我給你靠」,這位父親這樣做是不是愛護女兒?很可能是斷送女兒婚姻。因為女兒這麼年輕嫁到夫家去,還有很多必修課,應該先懂得怎麼去忍,怎麼去包容,怎麼去融入一個家庭。所以應該是從年輕的時候就好好教導女兒懂得如何去包容寬恕,而不是把她寵得脾氣太大。

我的外婆見到奶奶,就說自己的女兒不好!奶奶就說媳婦好,所以不好要自己講,留得好讓婆婆來講,這就是人生對應的智慧,我們要人情練達皆文章。

孩子犯錯的時候,第一次你就不能夠放過,一定要糾正過來,假如他已經養成習慣了,你還要叫他改,你就很辛苦了。

孩子第一次語文作業簿沒帶,「媽媽,我語文作業簿沒帶,你趕快送過來」,你要堅決說「不行!」

你第一次送去了,他會說好險,我有爸爸媽媽可以靠,有爺爺奶奶可以靠,所以他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嗎?所以父母處處幫他做好,孩子的能力沒法施展,甚至處處都要依賴別人。

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做了很多荒唐事,都是父母親幫他收拾殘局。甚至大學畢業都不找工作,還要父母幫他操心找工作。為什麼孩子的責任心沒有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時候父母幫他做太多,沒有磨練他。所以今天假如你不幫他送過去,他對今天這件錯事的印象就特別深刻,你把電話一掛,他的心,很大的震撼,所以教育孩子不能沒有威嚴。

孩子犯錯就是你教他的時候,孩子犯錯,你教他最好的時機點出現了。所以為人父母的情緒假如掌控不了,這些機會點你就沒辦法教,很可能看到孩子犯錯,你脾氣一來,「你怎麼又來了!」這樣罵孩子,孩子不會得到教誨。應該是他當天回來之後,把他叫過來詢問一下,在學校有沒有被處罰?孩子可能點點頭,被老師處罰了。那你要接著跟他講,父親告訴你,你只要掌握了一個方法,你往後就不會因為沒帶東西而被老師處罰,你只要掌握一個做事的好方法。你這麼一講,孩子耳朵就豎起來了,因為他也不喜歡被老師批評、處罰。你就跟他說,爸爸告訴你,只要你上課前一天把應該帶的課本、作業簿一定要檢查一遍,或者列出來,帶進去的打勾,全部都帶了,就可以安心睡覺了。所以就養成他每天都整理書包的習慣。所以這一件事沒有好壞,就看你如何去運用這個機會教育點。所以當你有所威嚴,他就有所警惕;當你又懂得抓住這些機會教育點,用你的愛心去教導他,孩子就很容易接受你的教誨,所以俗話講「恩威並濟」,兩個方法同時運用。這就是第一次犯錯的時候,你絕對要抓住這個機會點。

孩子不吃飯怎麼辦?父母一定要堅持原則。有個長輩很會教育孩子,兒子第一次鬧情緒不吃飯,太太要來勸,這位叔叔用眼睛告訴太太,你退下,我來;太太跟他有默契。要注意家裡的教育原則一定要一致。盧叔叔就不作聲,等所有人都吃完,就說「好,全部收掉」,菜都收了,兒子還扳著一個臉,那也不理他,也不罵他。結果半夜,兒子餓得不行,爬起來自己翻冰箱,吃冷東西。下一次就不敢再亂吵。所以教育,切記,「慎於始」。倫常大道第一倫是「父子有親」。

我小時候犯錯爸爸要修理我,爺爺奶奶就對著我講,誰叫你要犯錯,被你爸爸處罰是活該,兩位老人家就上樓去了。我的母親在旁邊一句話也沒講,靜靜的看我父親訓斥我、處罰我,很沉得住氣。我母親後來說,你爸爸跟你講這麼多道理,你可能也聽不懂,但是她也沒插嘴,因為父親在教了就應該讓父親好好教,不能亂插嘴,不然會影響父親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所以縱使先生或太太教得不是很對的時候,你也不可以當面去指,事後夫妻兩個可以再好好商量怎麼樣教對孩子有幫助,絕不可以當場兩個人就吵起來,或者意見相反,這對孩子是不好、不良的影響。

中國五倫之外還有一個關係對孩子影響深遠,一個人人格健全依賴於他生命中兩個最重要的人的教誨,父母和老師。父母養我們的生命,老師長養我們的慧命,所以古代對老師很恭敬、很尊敬。

古代的拜師之禮行三跪九叩禮,一跪下去之後,這個孩子是否成就就已經放在老師的心上。所以古代人的師生關係令人感動,不管是師對生的態度,還是生對師的恭敬,都很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愈有能力的人愈謙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知恥近乎勇」,知恥就是知道自己的過失了,這是一種勇氣,進而去把它改正。

五倫當中的第二倫,叫「君臣有義」。我們可以廣泛的把君臣關係解釋成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應該掌握一個原則,要公平。

一個團體要公平,人心才會平;一個家庭要公平,家庭才會和諧。在歷史上很多都是因為父母偏愛某一個孩子,到最後兄弟鬩牆,互相殘殺。所以我們治理一個家庭、一個團體,絕不能意氣用事,我們說的情生智隔,一個人感情用事會出麻煩,必須用理智才能夠真正把你的孩子、家庭帶好。

受到寵愛的小孩,因「恃寵而驕「,就目中無人,受到冷落的孩子,內心會不滿,會有嫉妒,甚至沒有自信。所以你不公平的時候,孩子不管是被寵還是沒有被寵的,統統沒有好的結果。

我是家裡的獨子,我有兩個姐姐,我父母對我們都很公平,兄弟姐妹之間情感就很好。

堯帝碰到了兩個犯人正要被押解到監獄裡面去,過去了解情況。這兩個犯人就說,「因為上天久旱不雨,我們沒有東西吃,不得已偷了人家的東西。」話剛講完,堯帝就對著押解犯人的士兵說,「你把他們兩個放了,把我抓起來。」堯帝就說,「我有兩大罪狀,第一,我沒有把我的人民教育好,讓他們犯錯。再者,因為我沒有德行,所以上天才久旱不雨,所以這都是我的責任。」堯帝的話音剛落,上天就感應降下雨來。我們說至誠如神,至誠感通。

一個領導人有這樣的一種德行來作人民的表率,臣民一定會很感動,也會起而效法他的風範。《尚書》中有一篇,商朝的湯王說「萬方有罪」,所有世間的罪在哪?「罪在朕躬」,「朕」是皇帝自稱,天下的罪都在我的身上,因為我沒有做好榜樣。一個領導人有這樣的一種修為、一種德行,整個團體的風氣一定會大有改觀。如果老闆每一次上班都是第一個到,員工都不會遲到。

《論語》里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我們先做到,不用定很多的規矩,孩子或下屬一定會跟著你一起做。假如我們自己都沒有做到,定了一大堆規矩,你的孩子在你面前勉強做到,你一不在了,他馬上陽奉陰違。

《論語》說「君子之德,風」,君子就是指領導人,君子的德行就好像風一樣;「小人之德,草」,小人指的就是一般的平民。當君子的德行就像風一樣吹過來的時候,所有的草都會很自然的垂下腰來接受德風的教化。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人真有德行,絕對能夠化險為夷。

「德未修,感未至」,道德沒修好,所以感應不起來。所以聖賢告訴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任何事情沒成就,先檢討自己,我們有這個態度的時候,一定可以把家帶好、把團體帶好。

五倫當中的下一倫,「夫婦有別」。「夫」就是扶持的意思,為人丈夫要扶持妻子,扶持教育孩子,扶持他的上一代,還有責任扶持社會的發展,這是「夫」的本分。 「有別」別在他的職責。「婦」是負責的意思,太太的責任在「相夫教子」,所以婦女要把家庭治理好,讓先生能夠無後顧之憂。

家庭裡面最重要的一件大事是什麼?夫妻在最重要的大事上要取得共識,「至要莫如教子」,把孩子教好是家庭裡面最重要的一件事。你再有錢,絕對經不起不肖子給你花,你再有金山、銀山,遇到不肖子,絕對讓你敗得很慘。

經營家庭要懂得取捨,怎麼取捨?古代「夫婦有別」,強調「男主外,女主內」。

我教的一個孩子問題嚴重,我就打電話給她媽媽,我們老師面對家長,首先要先「愛語」,「四攝法」要用出來。見人家的孩子就要先誇他,先肯定好的,哪有一個孩子沒有好的地方?

假如他的父親來了,我就「陳先生您請坐」。他到學校來,心裡想「我兒子不知道出啥事了,不然他老師怎麼找我?」我說「您先坐」,倒杯水給他,「你的兒子,上個禮拜我分配他一個工作,還帶著兩個同學去,做得盡心儘力,又很努力,還流了一身汗,真是有責任心。昨天上課的時候也很認真,」我們就舉了兩、三件事肯定他的孩子。差不多講到第三件事的時候,這位父親就講,「我兒子沒有你說得這麼好,我兒子在家裡又不做功課,」他就自己全部都招了。他孩子的不好從我們口中出,跟從他口中出是不一樣的,結果當他自己說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會告訴他,「你這個孩子很善良,只要我們兩個好好合作,這些壞習慣就慢慢改過來了。」家長說,「老師,謝謝你,我一定跟你好好配合,」這位家長走到門口都跟你說謝謝,兩個達成共識,配合起來又好做。所以說人情練達皆文章,有很多事還沒成就起衝突了,問題在我們自己要好好學習。

一個人一輩子要乾的活是註定的,看你這個活是要在年輕的時候干,還是要老了才來干。年輕的時候干,有體力,我們說「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所以在生涯規劃當中,應該是年輕、年少的時候培福,中年的時候造福,晚年的時候享福,一個人的福在晚年享,那叫真福報。

怎樣年少培福?俗話講「福田心耕」。孩子從小對聖人教誨領納於心,時時懂得孝順父母,友愛他人,他的心每天都在幫他積福分。有這樣的人生態度,他一出社會就懂得服務社會、服務人群,可以造福,到晚年的時候,福報就到了。所以孩子的生涯規劃要從小培養德行,自然而然人生就會非常充實,所以你從小讓他多勞動,他就很勤勞。所以做家事,第一點,懂得感恩;第二點,勤勞。

大學畢業生那麼多,企業家卻說挑不到人才。現在學校體系所出來的人才都是重知識技能,而企業家真正需要的是有德行的人才,是能擔當、肯負責任、有品德的人,他才放心用他。

把孩子交給補習班得不償失。上初中後,補習的孩子會遠遠落後於沒有補習的孩子,孩子假如有補習,上課不專心,而且會很驕傲。但你讓他做家事,他會感恩,會勤勞,會遇到貴人。

我們教書時,上完課收拾東西,抬起頭,有兩、三個孩子已經在打掃了,在幫你收拾東西了,「這些孩子怎麼這麼乖!」這樣的孩子會不會多教導?那是必然的,因為他恭敬,因為他受教。所以假如孩子很勤奮,遇到有經驗、有智慧的領導者,都會特別提攜他。我到澳洲去就是因為跟盧叔叔行了一個禮,就得到這麼大的好處,所以不要小看這些生活教育,點點滴滴影響一輩子,看得夠遠。

第四,他的人際關係一定好。很多高校學生剛上了沒幾個月就被退學了,為什麼?生活自理能力太差,把整個寢室都搞得烏煙瘴氣。孩子到團體生活,當他進去時看到別人在掃地,很自然的馬上過去幫忙,他的人際關係自然就好。假如看到別人在掃地無動於衷,就坐在那裡看他的電視,還吃零食,還會掉滿地,掉了滿地又不掃,他的人際關係會很不好。所以從做家事就會形成很多的正確態度,所以我們做家長的要抓住這些教育的重點:生活教育,培植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

要讓小孩多做家事。夫婦配合,「男主外,女主內」,大家會說一個人賺不夠。我父親那一代賺錢很辛苦,但是賺錢愈辛苦,孩子愈孝順。因為從小看到自己的父母這麼努力,讀書念念都想著以後要讓父母過好日子。禍福相依,你的家庭經濟狀況比較拮据一點,反而你的孩子會很感恩,會幫忙體恤你,這樣的孩子反而更有志氣。假如他茶來伸手,飯來張口,被服侍得服服貼貼,他會覺得父母對我做的事都是應該的。所以在經濟方面縱使比較拮据一點,都要懂得取捨。

中國財神(范蠡)就印證這點。他當初輔佐勾踐復國,後來他感到勾踐可以共患難,不可同富貴,就帶著西施浪跡江南,還告訴文種要趕快離開,文種捨不得到手的榮華富貴不肯走,後來被勾踐賜死。所以我們人生要會看人,不會看人很麻煩,所謂「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你入錯行的根源在哪?還在你跟錯領導人。所以要教小孩看人的功夫只要把《弟子規》學好了,他一定會看人。

范蠡就從小生意做起,沒有多久發財了,發財後,就把錢布施給窮人,布施後又從小生意開始做,沒多久又發了大財,就這樣三聚財三散財。其實范蠡所做的事就是依照聖賢的教誨,「大學」裡面說「財散則民聚」,他這些財散出去了,世間人看不懂,他說都不見了,有沒有不見?沒有。他的這些錢轉成了福分,轉成了眾人對他的尊敬跟感恩,改天他又有緣出來了,所有的人不去買其它家的商品,都去買范蠡的,所以他做生意當然很快就會又發大財了,所以財富的真因就是在布施。

我姐姐對這些聖賢教誨頗有感觸,懷孕後期就辭掉工作,佛家講有舍有得。她辭工作也有很多阻力,她是公務員,一輩子的鐵飯碗,她辭職後在家待產,我姐姐那段時間特別喜歡聽我講佛法,我突然想到舍利弗的舅舅,舍利弗出生前,舍利弗的媽媽跟他的舅舅辯論,舍利弗的舅舅總辯輸,原來是因為懷的就是舍利弗。我姐姐特別喜歡聽我講,我就很擔心我這個外甥生出來會不會比我還……。這個孩子出生後,我姐姐就自己帶,現在已經五歲多了,從來沒有打過針吃過葯,請問省了多少醫藥費?五年根基紮下去了,孩子好教,自己念書,你省多少心,所以人真正要會算。

我姐姐辭掉工作後,姐夫愈賺愈多,姐姐又把錢給我,我就常常幫她去布施。有一天她們去逛一個剛開幕的商場,填抽獎卷,抽到了一台轎車。所以要信真理,財布施確實得財富,你有信心才會踏踏實實的有所取捨,把自己的孩子好好教好。

我們應該正視我們的家庭責任與價值,年輕人真對社會有什麼貢獻,誰的功勞最大?父母的功勞最大,所以佛祖說的「一人得道,九祖升天」,因為這一些九祖都有教育這個孩子的功德。

第四倫叫「長幼有序」。「兄道友,弟道恭」,就是要兄友弟恭。「兄弟睦,孝在中」,為人父母最牽掛的事是什麼?就是他的孩子。只要他的孩子都互相友愛、互相幫忙,父母的內心會非常安慰。

有一句偈是專門提到兄弟之間的相處,「同氣連枝各自榮」,兄弟姐妹就好像同一個樹的樹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兄弟之間的言語不要常常言語太沖,傷了兄弟之情。「一回相見一回老」,兄弟姐妹每一次聚一起一看,「你白頭髮又多了」,而跟我們相處時間最長的就是兄弟姐妹,所以「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兄弟同居忍便安」,只要能忍得住言語,忍得住財富的爭奪,「兄弟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不要因為一些枝枝末末發生衝突。「眼前生子又兄弟」,又生了下一代了,所以我們要「留與兒孫作樣看」,我們自己要留好的兄友弟恭給下一代的孩子看。

兄弟有過失的時候怎麼辦?《弟子規》告訴我們「善相勸,德皆建」,所以兄弟有過失也要懂得去勸他,去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走。怎麼勸?這個就是學問。很多人勸了幾句,兄弟不能接受,馬上很生氣,「你真是沒有善根」,兄弟姐妹說,「我就是沒善根,你要怎麼樣?」所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我們有時刻不變是為對方著想的心,但是方法一定要善巧,對方能夠接受,才能達到目的。

明朝有位讀書人陳世恩,有個弟弟遊手好閒,每天都很晚回家,陳世恩的大哥很生氣,弟弟回來時每次都破口大罵,快要跟弟弟打起來。這位大哥愛弟弟,但是方法錯了,沒有效果!

我們勸人時候要從三個角度去看,第一個,你是要幫他,還是要控制他,再者,方法對不對?勸導人,方法要契合,他能接受。第三個,當你的用心對了,方法也對了,還是沒有大改變的時候,必須交給時間去處理,要有耐心等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陳世恩就跟大哥說,您就彆氣了,氣出病來沒人替,我來試試。陳世恩從此就到門外等弟弟,等到十點多,十一點多了,最後十二點了,弟弟回來了,他走上前去說「弟弟,半夜很冷,你衣服夠不夠?」把弟弟帶進門來,「弟弟,你肚子一定餓了,我叫嫂子幫你煮碗熱面吃」。第二天,陳世恩又等弟弟回來,第三天,第四天,到第五天的時候,他的弟弟被感動了。人非草木,當你是真誠的時候,沒有人會感受不到的,沒有人喜歡自甘墮落,所以這個弟弟就轉過來。所以陳世恩沒有用言教,他用的是身教,是真誠,所以我們面對兄弟,面對所有人,都應該真誠去感動,去轉化。

有一群鴨子去找老鷹學飛,它們也很好學,早上五點半就起床刷牙洗臉,六點就去找老鷹了,從早上六點學飛學到晚上六點,太陽都下山了,所謂勇猛精進學了十二個小時,終於一群鴨子都學會飛了,之後要回家了,告別老鷹,也感謝它一天的教誨。謝完之後,這一群鴨子就說了,「好,我們今天學完了,我們走回去吧。」學了一天學什麼?學飛。回去的時候怎麼樣?還是走回去了。

學習最重要的是「學貴立志」,我們所立的志是「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人生要有遠大的志向,我們去承擔這個責任,進步就會很快。

「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我們都在聖賢的大樹下乘涼、庇蔭,不需要自己去摸索如何修行能夠早日成就,聖賢將經驗都全盤托出給你,你只要老實就好,我們的問題就在不夠老實。

深入必須解行相應再加上長時間熏習。「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古人說三天不讀書,去照鏡子的時候就覺得氣質有一點退步了。

比方說《弟子規》裡面有一句話叫「人有短,切莫揭」,人家有短處,不要到處宣揚,這樣是惱害眾生,你已經犯了殺戒。而且當我們講這些話時,心已經不真誠了,不清凈了,更不慈悲了,所以就要從你的想法,從你的說法、做法當中去修正,這才叫修行。

十多歲以後,五倫當中朋友一倫的重要性會日漸增加。「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一個人的成就,受朋友影響相當大,所以「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你沒有感覺自己的衣服濕了,但是對你的衣服卻是時時在滋潤,朋友對你的影響,是潛移默化。

朋友對孩子這麼重要,父母怎樣讓孩子交到好朋友?很簡單,學會《弟子規》。《弟子規》是照妖鏡,這個朋友一照,壞人;同時是顯聖鏡,這個朋友居然做到《弟子規》,這樣的人要好好跟他學習,你就會判斷朋友。

白居易做杭州太守時,爬山去請教鳥窠禪師。他請教鳥窠禪師什麼是佛法?鳥窠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聽完哈哈大笑,他說:「三歲小孩都知道。」鳥窠禪師回答:「八十老翁做不得。」八十歲的人不見得真正立身行道把這八個字做到。

《弟子規》是世間聖人最重要的根基所在。老和尚在《華嚴經》中,屢屢提到的兩個修行的關鍵,叫做「解行相應」。老和尚在《華嚴經疏鈔》里常引兩句話,叫做「有解無行,增長邪見」,這一句話就是《弟子規》裡面講的「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長浮華的人,腦袋裡都是一堆邪知邪見。《華嚴經疏鈔》第二句,「有行無解,增長無明」。這句就是「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就朝著自己的想法硬幹,也不管對己對人有無好處,就是無明、愚痴,所以就是「任己見,昧理真」。「一經通,一切經通」。

《弟子規》說的「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不要看不起自己,我們只要精進不懈,一定可以成聖成賢。

第一步先禮敬父母,禮敬父母從對父母的講話態度,對父母的生活點點滴滴開始。「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為人子做到這一句話,就是禮敬父母。

禮敬的重點在內心的恭敬,所以當我們恭敬心現前的時候,對父母講話絕對是客客氣氣,絕對不會惡言相向,所以當我們跟父母講話的口氣不好,那已經生瞋恚,已經愚痴了。

「父母命,行勿懶」,答應父母的事絕對不能後悔,或者找借口。「父母呼,應勿緩」,老婆呼,老公呼,「應勿緩」,恭敬心是一切處。

「父母命,行勿懶」,答應父母的事都要恭恭敬敬去做到。我常常在看每一句經文的時候,都深刻感受到跟聖賢人的距離差太遠。真正禮敬父母,真正把父母放在心上,父母交代的事絕對不會拖拖拉拉。相同的,老婆交代的事能不能拖拖拉拉?老婆也是諸佛,都是未來諸佛,你可不能再生分別。

我們看「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對父母親的教誨與責罰,我們都要恭敬心去領受。

推薦閱讀:

做好女孩有什麼意義?
成龍被問「小龍女」捂耳裝傻?!當年吳綺莉逼宮成功就能幸福了嗎?
懷助人的心,做舒心的事,愛單純的人,走幸福的路
幸福在即
嘴巴甜一點幸福多一點

TAG:人生 | 幸福 |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