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導讀

這是一本偉大的書:它從根本上解釋了人為什麼會痛苦,並為人指出消除痛苦該走的、但少有人走的路。    簡單的說:  假如一個人清晰自己的目標,又客觀判斷自己可以達到,那麼他就會自信、從容,保持這種狀態,他就會心理健康、一生幸福、並惠及子孫、社會。  如果認識到目標和自身有差距,進行正面解決,比如積極的辦法是提高自己,這雖然是根本的解決辦法,可能比較辛苦、也比較冒險。或者消極的辦法是降低期望,這比較容易、穩妥,可能帶來其他的問題,比如保守、冷漠等。  而如果認識到目標和自身有差距,但不正面解決,就可能下意識地欺騙自己、或者責怪別人。  而如果連認知都不清楚,就可能麻木、焦躁、或者困惑等等。  《少有人走的路》詳細地告訴了我們,人為什麼會選擇不同的道路,並且不同的道路對人的不同影響,以及如何堅定的選擇、實踐正確的道路。    本書一共分四個部分:自律、愛、成長於宗教、神奇的力量。我將結合自己的體會、分別的介紹給各位讀者。講述中沒有沿用原文的標題、段落,而是按原文的次序、自己進行了組織、微調,配了自己加的標題、主題,及按語。    此書電子版,可以從網路下載。具體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5222720.html 樓主發言:1次 發圖:0張 | 更多 舉報 | 分享 | 樓主 | 點贊 書話精選 | 賞金最多 | 打賞最多全網98%的天涯er都愛看按照全社區用戶收到的賞金數排行按照全社區用戶打賞出去的賞金數排行

  • 百年之後,你還好嗎

    一百多年後,人類的科技會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又會以什麼方式存在?

  • 相關閱讀關鍵詞:少有人走路導讀

  • 讀書筆記 少有人走的路
  •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 有人喜歡《少有人走的路》真本書嗎?
  • 少有人走的路(The Road Less Traveled)隨記
  • [書評文論]《少有人走的路》兼及其它
  • 《少有人走過的路》
  • [書余文字]沒有人走的路
  • 《北京文學》2017年第12期導讀與目錄
  • 樓主:投入_return 時間:2011-05-12 10:51:20   第一部分自律    //心理問題的根源: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心理問題的解決之道:  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這一環,你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困難。局部的自律只能解決局部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讀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心理病症:  神經官能症與人格失調。。。。它們的都是責任感出現問題所致,其表現癥狀卻恰恰相反: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患有人格失調的人卻不願承擔責任。與外界發生衝突和矛盾,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症患者卻把錯誤歸咎與旁人。  心理學界有一種公認的說法:神經官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    //病症產生的原因:  首先,他很難去接受一個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是值得信任的。其次,要想修訂地圖,他必須重新評價他的父母,他必須承認父母其實不愛他,他們的冷漠根本就不正常,他的童年也不正常,承認這些,無疑會給他帶來劇烈的痛苦。第三,「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這一結論,是他根據自身體驗做出的某種調整,這曾使他的痛苦感大大降低。把這種調整完全放棄,做出新的調整,對於他是異常艱難的事。。。他還不自覺地產生主觀臆想,進一步來鞏固自己的信念。他強迫自己疏遠所有的人,甚至不讓自己同妻子鬱郁親密。。。唯一可靠的就是孩子,因為他們是唯一權威不在他之上的人,是他在世界上唯一能夠信任的人。    //怎樣才能有效的治療:  當這位女士對丈夫開誠布公,告訴他一直與我配合接受治療時,她的治療才取得了飛躍。    //病人逃避治療的花招:  病人起初只是尋求「安慰」和「解脫」,極少有人有意識地尋求挑戰。  有的病人有很強的抗拒心理,他們假裝配合醫生,一邊自由聯想,一邊喋喋地傾訴,卻有意隱瞞最重要的部分。  白色謊言、黑色謊言。與黑色謊言不同,白色謊言常被認為是善意的謊言,戴著「不想傷害別人的感情」的帽子,更容易得到社會的寬容和認可。 舉報 | 1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西西里檸檬茶 時間:2011-05-12 10:51:41   哈哈,大叔的帖子.散文要大叔輩才寫的好,期待期待. 舉報 | 2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西西里檸檬茶 時間:2011-05-12 10:52:45   大叔在捋重點. 舉報 | 3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沉重木9 時間:2011-05-12 10:53:09   這書不過就是一本勵志書,本質上跟《尋找加西亞》沒什麼區別。作者非常一相情願,對世界的認知還停留在表面。他說的都很有道理。但這些道理跟中國的古訓一樣,但有道理不等於通行無阻,不等於一招打遍天下。這就唐駿的成功可以複製一樣荒唐可笑,成功只能複印,不能複製。 舉報 | 4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西西里檸檬茶 時間:2011-05-12 10:54:59   似乎 木哥說的對. 舉報 | 5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沉重木9 時間:2011-05-12 10:56:07   有誰見過成功是由所有的正確組成的?    成功往往是由很多的不正確組成的。 舉報 | 6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蘇抱琴 時間:2011-05-12 11:04:30   沉重木有一種誠實而獨到的特點,這是難得的,所以對沒看這本書的我,我選擇信任沉重木的評價,  而且對能夠欣賞大陸之雪的男性,我都會心存好感:) 舉報 | 7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沉重木9 時間:2011-05-12 11:07:00   不客氣的說,超過三十歲的人還沉迷於這種書籍,認為他能改變自己的人生,不是對這個世界不了解,就是還在發夢。    我為什麼有時候贊同香港導演的宿命論,宿命是告訴大家,每個人的路不同。不要被別人的光彩和幻影所迷惑。老實走自己的路。同樣是做業務,別人簽單一百萬。我不能老想著也簽一百萬,能簽一萬是一萬,能簽十萬是十萬。立足最基本的,水到渠成才有可能有驚喜。     舉報 | 8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投入_return 時間:2011-05-12 11:07:39   第二部分:愛    //愛的感覺:  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退化現象。與心愛的人結合在一起,跟童年時與父母相伴的記憶彼此呼應,彷彿體驗到幼年時無所不能的快感,我們又感覺到強大有力,似乎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實現願望。我們感覺愛無比強大,能夠征服一切,我們的前途充滿光明。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感覺是虛幻的,常常與現實脫節。這種感覺就和一個兩歲大的幼兒,自認為能稱霸世界一樣不可理喻。  墜入情網,唯一的好處就是消除寂寞。即便經由婚姻,使這一功能得以延長,也無助於心智的成熟。    //愛的基礎:  真正的愛,是自我完善的特殊體驗,跟自我界限有著密切關聯。陶醉在愛的情感里,我們感覺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象。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我們希望對方成長。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對象吸引,迫使我們產生衝動,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獻給對方,心理學家把這樣的激情狀態,成為「精神貫注」。    //什麼是愛:  對於某種事物長期的愛,使我們生活在精神貫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開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會歸於消失,而我們的心智就會成熟,愛不斷釋放,自我與世界的區別也越來越模糊,我們與外在世界融為一體。    //性和愛的區分:  性和愛不是一回事,卻可能同時發生。在特定情形下,性愛和自我界限的崩潰有著某種關聯--後者同樣讓人產生狂喜。自我界限剎那間奔潰,我們才可能變得極度忘情。  而自我界限崩潰而導致的狂喜感受,卻完全可以獨自享受。就在剎那間,我們忘了自己是誰,只感覺靈魂出竅,傲遊太虛。我們消失在宇宙里,或和宇宙合而為一,這樣的感覺,只能持續段在的時間,甚至只有短暫的一秒鐘。  真正的愛帶來的狂喜,延續的時間更為長久,可使我們和宇宙融為一體,這種情形成為「人性和神性的結合」。    //錯誤的愛之依賴:  依賴性。。。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對愛的誤解,就是將依賴性當成真正的愛。。。這種情形,多出現在因情感失意而嫉妒沮喪的病人身上。他們無法忍受孤獨,甚至產生輕生之念或以自殺相威脅。。。確切地說,那是寄生心理。  「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只是苦思如何獲得他人的愛,甚至沒有精力去愛別人,如同飢腸轆轆者只想著向別人討要事物,卻不能拿出事物幫助別人。他們寂寞和孤獨,永遠無法體驗到滿足感。尤為可怕的是,他們甚至不知自己患上了「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他們不能夠突破自我界限,其人生價值依賴於同別人的情感關係。  他的變化之快,就如同變魔術一樣--這正是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患者的典型特徵。他們不在乎依賴的對象是誰,只要有人可以依賴,就心滿意足。    //愛和依賴的區別:  培養某種特殊嗜好,是自我滋養的有效手段。要學會自尊自愛,就需要自我滋養。  若是某個人於我們相處,局面就完全不同了,我們必然容許他有獨立的思維和意志,因為真正的愛的本質之一,就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而我們豢養寵物,。。。看重的,是寵物對我們的依賴性。。。母親把孩子永遠當成嬰兒來愛,同樣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對嬰兒的愛、對寵物的愛、以及對唯命是從的伴侶的愛,多是出自父性或母性的本能,這和墜入情網的情形極為相似,無需付出過多的努力。這樣的愛,不是意志選擇的行為,對於心智的成熟也無助益,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當然,這樣的情感,有利於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甚至可以成為真愛的基礎。  不合理的給予以及破壞性的滋養,都有一個共同特徵:給予者以「愛」做幌子,只是想滿足自己的需要,卻從不把對方心智的成熟當一回事。    //錯誤的愛之虐待:  這位牧師不恰當的愛,曾接近被虐待狂的邊緣。虐待狂和被虐待狂,都與性的需求、性的聯想有關。不管是別人受苦,還是讓自己受苦,患者都會感受到某種生理快感。在精神病理學上,純粹的性虐待和被虐待現象極為罕見,更多的是社會性虐待狂和被虐待狂,其危害性也更為嚴重。患者在與性有關的人際交往中,總想不停地去傷害對方,或為對方所傷害。    //為什麼享受虐待:  她樂於忍受虐待,是否因為她一生都在追求某種道德的優越感呢?。。。。這樣的女性在童年時,就遭受過屈辱。為使痛苦得到補償,她們自認為道德上高人一等,並從他人的愧疚和道歉中,享受到報復的快感。她們遭受的恥辱和虐待越多,自感優越的心態就越強烈,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滋養」。她們不需要獲得更多的善待,因為那樣就失去了報復的前提。為使報復的動機更為合理,她們必須體驗遭受傷害的感覺,使特殊的心理需求得以延續。受虐待狂者把虐待狂視為真正的愛,只是他們尋求報復快感的前提,忍受虐待的動機,是來自恨而不是愛。  受虐待者還有一種錯誤觀念:他們一廂情願,把自我犧牲當成是真正的愛。其實,他們的潛意識蘊藏著更多的恨,並渴望得到發泄和補償。    //虛假的愛:  愛是實際行動,是真正的付出。不少人聲稱富有愛心,充其量只是渴望愛的感覺,他們所做的事情,沒有愛的成分,甚至具有破壞性。真正有愛心的人,即使面對他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人,也能表現出愛的姿態,他們心中蘊藏的愛,才是真正的而非虛假的愛。    //精神貫注和愛的區別,或者說興趣和愛的區別:  愛的感覺與精神貫注密不可分。後者是把情感與興趣「貫注」在外在的對象上,並將其當成屬於自己的一部分。精神貫注和真正的愛容易混淆,但仍有顯著區別。  首先,精神貫注的對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就不見得具有心靈的感受。  其次,對某種事物產生精神貫注的人,未必會重視其心智的成熟。  第三,精神貫注可能與智慧和責任無關。  真正的有愛的人,不可能單憑愛的感覺行事。真正的愛,來自雙方心靈的意願,而不是一時衝動。真正的愛,是自我決定和選擇,無論愛的感覺是否存在,都要奉獻出情感和智慧。時刻都有愛的感覺,誠然是一件好事,而愛能否持久地延續,取決於我們是否有愛的意願,是否有奉獻精神。  把真正的愛和愛的感覺混為一談,只能是自欺欺人。    //愛的特徵、形式、表現: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我們必須把成見放到一邊,調整心理狀態,滿足對方的需要。我們對對方的關注,是出自自我意願、摒棄惰性的行為。  體現關注,一種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  我說過愛是行動,愛需要與懶惰對抗,與恐懼較量。現在,讓我們從愛的行動轉向愛的勇氣。愛,意味著自我完善,即讓自我進入陌生領域,塑造出不同的、嶄新的自我。在此過程中,我們接觸的是從未接觸過的事物,並由此獲得改變。不熟悉的環境、不同的規章制度、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動,都可能使我們面對痛苦,並由此而產生畏懼。人人都有對抗畏懼的方式,我們寧可拒絕改變,也不願忍受改變帶來的痛苦,此時,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勇氣。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客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在某種意義上,心智的成熟(也即愛的實質)需要勇氣,也需要冒險。    愛的形成:  人生最大幅度的跳躍,大都出現在青春期時代,但實際上,這種跳躍可以在任何年齡進行。  心智的成熟,除了愛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並將自我延伸到新的領域,還需要什麼條件呢?我在上面談到的所有事例,都涉及了這一因素:自尊自愛。原因是:首先,敢於追求獨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愛的體現。。。。其次,心智的成熟,除了自我完善的意願,還需要強烈的安全感。。。。一個人必須大踏步前進,實現完整的自我,獲得心靈的獨立。尊重自我的個性和願望,敢於冒險進入未知領域,才能夠活得自由自在,且使心智不斷成熟,體驗到愛的至高境界。我們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絕非僅僅為了滿足他人的願望。放棄真正的自我,我們就無法進入愛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愛,必然是自由狀態下的自主選擇,而不是亦步亦趨、墨守成規,不是被動而消極地抗拒心靈的呼喚。    //愛的基石:  承諾的風險。。做出承諾,是真正的愛的基石之一。具體而深刻的承諾,即便不能保證情感關係一帆風順,也會起到很大作用。一個人將精神貫注於某種事物之初,其感情投入可能非常有限,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應該投入更多的感情,不然情感關係遲早會走向瓦解,或始終處於膚淺、脆弱的狀態。    //愛的扭曲:  消極性人格失調者不願承諾,甚至喪失了承諾的能力,他們並不是害怕承諾的風險,而是可能完全不知道如何做出承諾。他們可能在童年時,就未曾從父母那裡得到過愛,也沒有得到過父母愛的承諾,所以直到他們長大成人,也從未有過承諾的體驗。  神經官能失調患者能夠了解承諾的意義,但極度的緊張和恐懼,使他們失去了做出承諾的動力。在他們的童年時代,父母大多具有愛心,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承諾帶來的安全感,不過後來因為出現死亡、被遺棄或其他原因,這種安全感宣告終止,使其承諾無法得到回應,並成為痛苦的記憶,他們由此害怕做出新的承諾。    //怎樣愛別人:  真正具有愛的人,絕不會隨意批評別人或與對方發生衝突,他們竭力避免給對方造成傲慢的印象。  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誠實和謙遜的態度。  對別人提出批評,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僅憑直覺就堅定自己是正確的;另一種是經過反省,確認自己有可能正確。前一種方式,個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而父母、配偶或者教師,常常以這種方式教育他人。這樣一來,就很容易招致不滿和怨恨,而沒有給對方的成長帶來幫助,甚至只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消極後果。第二種方式,給人謙遜而謹慎的印象,它需要批評者首先自我完善,由此讓許多人知難而退。但與第一種方式相比,這種方式更有可能帶來成功。而且,根據我的經驗,它通常不會產生破壞性的後果。  衝突或者批評,是人際關係中特殊的控制權,如果恰當地運用,就可以改進人際關係進程,繼而改變所愛的人的一生。假如它遭到濫用,就會產生消極的結果。適時地提出建議,恰當地運用賞罰,適時地提出質疑,果斷的予以拒絕,這些都可以有效地中和衝突或批評的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只有以愛為出發點,投入全部的情感,做出真摯的承諾,才能更好地滋養對方的心靈。  愛的自律。。。。自律的力量來自於愛,而愛的本質是一種意願。自律,是將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所有的愛,都離不開自律。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對方心智的成熟。    //怎樣愛自己:  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僅不會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為深刻和成熟。  人不能被情感奴役,也不能把情感壓抑得蕩然無存。我有時候告訴病人,如果感情是他們的奴隸,自律就是奴隸的主人。。。。。作為情感的主人,我們經常犯兩個錯誤:其一,我們可能對奴隸不加約束,聽之任之。。。。。不久之後,我們就發現自己成了奴隸的奴隸,我們被折磨成了人格失調患者。。。為內疚感折磨的神經官能症患者,經常走向另一種極端----也就是第二個錯誤:主人擔心奴隸(感情)造反,因此,出現任何徵兆或者跡象,就會把奴隸捆綁起來,並加以毒打。。。結果奴隸們絕望之極,消極怠工;還可能伺機報復,。。。舉行暴動,佔領主人的城池。    //博愛:  博愛----廣泛的愛。。。。通常說來,一個人愛的對象相當有限。。。。當然,有的人不僅在家庭範圍內建立起以愛為基礎的關係,而且還堅持認為,他們有過剩的愛的能力去愛別人。這當然也可能是事實。。。這種博愛這在自我完善過程中,需要具有超出常人的自律,才不會誤入歧途。    //愛與獨立:  愛與獨立。。。。幫助他人心靈的成長,也勊滋養我們的心靈。愛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於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錯誤的愛別人的樣本:  不把別人看成獨立的個體,無視別人的獨立和自由,這種情形最極端的體現,恐怕就是自戀了。自戀者不能接受這一事實:他們的子女、配偶和朋友,都有各自的想法和情感。    //治療中的注意事項:  心理治療具有愛和親密的元素,因此,病人和醫生容易彼此產生性的吸引力。    //怎樣算心智成熟:  有時候別人會問我,他們什麼時候才能結束治療,我告訴他們:當你自己能夠成為不錯的心理醫生的時候。  --按語:其實,作者說的是能看清自己的時候。    //愛的神秘性  愛究竟從何而來?有的人為什麼始終缺乏愛的感覺?缺乏愛,是導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愛,則是推動心理治療的重要元素。既然如此,為什麼有的人成長於沒有愛的環境,經常遭受別人的忽視和虐待,卻健康地度過了童年和青春期?他們長大以後,即便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沒有得到更多的愛,仍然成長得健康而自在,甚至接近完美呢? 舉報 | 9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作者:右之女 時間:2011-05-12 11:24:18   @蘇抱琴 2011-05-12 11:04:30  沉重木有一種誠實而獨到的特點,這是難得的,所以對沒看這本書的我,我選擇信任沉重木的評價,  而且對能夠欣賞大陸之雪的男性,我都會心存好感:)  -----------------------------    大陸之雪和沉重木到的確是氣味相投的一對,明明一身市儈的酸臭,卻偏要擦點華麗麗的香水,那味道,還真不是蓋的 舉報 | 10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投入_return 時間:2011-05-12 11:26:15   第三部分:成長與宗教    //什麼是宗教:  對人生的認識和了解,屬於我們的宗教範疇。我們對於人生都有各自的認識,有著或廣闊、或狹隘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雖然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但這是確鑿無疑的事實。  通常,我們對宗教的定義過於狹隘。  --按語,這裡的宗教,其實指個人的生活指導。    //錯誤的宗教對人的影響:  病人的心理問題,常常與世界觀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對於他們的治療,就涉及對其世界觀的糾正和調整。我總是這樣提醒接受我知道的心理醫生:哪怕病人自稱不信宗教,也要弄清它們信奉的「宗教」。    //個人宗教包括什麼:  一個人的宗教信仰和世界觀,只有局部屬於意識思維層面。多數病人無法體驗到自己的潛意識思維,以及對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體的觀念。他們自認為篤信某種宗教,其實信仰的確實另一種東西。    //對個人宗教形成的主要影響:  如果說世界是大宇宙,那麼家庭就是小宇宙,在家庭的見聞和感受,決定了我們對世界本質的看法。父母的言行舉止,為我們創造了獨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礎上,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我們的宗教和世界觀,常常取決於童年經歷的影響,這就構成宗教和現實的對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對立。    //什麼是正確的宗教、如何形成正確的宗教、為什麼需要正確的宗教:  要建立與現實相適應的宗教與世界觀,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增進對世界的認識。我們必須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廣闊的領域,修正我們的地圖。  科學的宗教。。。。心智的成熟,其實就是從小宇宙進入到大宇宙的歷程,本書注重論述這段旅程的初級階段。從本質上說,這一階段,就是不斷邁進的求知之路。只有學習和進步,才能擺脫昔日經驗的限制。我們必須消化和吸收新的資訊,擴大我們的眼界,敢於涉足最新的領域。  我們必須放棄落後的、陳舊的自我,把陳腐的、過時的認知踩到腳下,即使拋棄狹隘的人生觀。但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似乎不做任何改變更符合我們的惰性。我們更容易保持現狀,更願意使用以小宇宙為基礎的舊地圖。我們不想讓舊有觀念遭受絲毫損傷。但是,這樣無異於自掘墳墓,與心智的成熟之路背道而馳。我們應該對過去的信仰提出疑問,主動探索陌生領域,挑戰某些久被視為真理的結論。只有懷疑和挑戰,才能使我們走上神聖的自由之路。  為此,我們必須從科學起步,別無他途。我們應該逐步以科學的宗教,來代替父母的宗教,向小宇宙法則提出挑戰。科學的宗教,旨在幫助我們從實際出發,採用現實的惡經驗、歷史的教訓去認識世界,更新人生觀、世界觀。如果盲目信奉父母的宗教,我們可能不會有任何改觀。最有活力、最適合我們的宗教,理應從我們對現實的經驗和認識中產生。經由質疑、挑戰、檢驗的宗教,才是屬於我們的宗教。  但是,有關人類存在的意義、目的與死亡的問題,一切二手材料我都無法接受。我不可能依靠對二手上帝的二手信任來生活。我要想真正地活著,就必須擁有自己的語言,擁有獨一無二的懷疑和挑戰的意識。  我們有了自己的宗教,才能有成熟的心靈。完全沿襲父母的宗教,就會出處碰壁。那麼,什麼是科學的宗教呢?  科學是複雜的世界觀,它具備若干重要信條。所以,科學本身也是一種宗教,其重要信條包括:宇宙是真實的存在,我們可以對它進行觀察,人類對宇宙的觀察具有重要價值;宇宙的運行遵循若干規律,而且是可以預測的;人類易受偏見和迷信的誤導,在解釋宇宙時易犯錯誤;人類要形成世界觀,理應具有足夠的懷疑精神,理應接受科學方法的知道,由此總結出觀察宇宙的經驗。還有,除非經過親身體驗,否則,我們就不可以自以為無所不知。另外,科學方法的提煉,雖然來自實踐經驗,但我們仍不可相信單純的經驗,惟有多次重複實驗而獲得的經驗,才是值得信任的知識。還需要補充一句:只有在相同情況下,其他人通過類似的經驗,也能夠得到一致的結論,這才是可靠的經驗。  科學是一種以懷疑為基礎的宗教。為擺脫童年經驗的小宇宙、文化教條的大宇宙、父母似是而非教導的小宇宙,我們必須懷疑自以為了解的一切。憑藉科學的態度,我們才能把個人的小宇宙經驗,轉化為廣大的大宇宙經驗。我們必須信仰科學,邁開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第一步。  對塑造世界觀而言,科學能夠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比其他任何宗教都更為進步。最好的證據之一,就是科學顯著的國際性。  擁有科學思維的人,能夠對一切現象提出質疑,這遠比單純依靠盲目的信仰、迷信和教條,更有利於我們的進步。但是,我也相信,到目前為止,科學也只是踏出了實現心靈進化的第一步。大多數有科學思維的人,對於世界和上帝本質的認識,仍然是狹隘而有限的。。。。在認識上帝本質這一問題上,科學家還面臨諸多的困難。  具有懷疑一切的態度,我們就會意識到,篤信上帝不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過分信仰上帝,容易使我們更加教條。而且,正是從教條主義中,曾產生過無數戰爭、宗教審判所乃至各種迫害。。。。。而我們看到的則是無知、迷信、教條和僵化,對上帝真正的信仰卻少得可憐。  凱茜的病例,顯示出宗教環境和心理疾病的密切關係。。。。我有時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感謝那些教會,有了它們,才讓我們這些心理醫生在職業上更有保障。。。當然,教會不是造成凱茜神經官能症的根本原因。教會只不過是凱茜的母親大權獨攬,建立不合理權威的工具罷了。  很多精神病學家和精神治療醫師吧宗教視為撒旦,他們甚至認為宗教本身就是一種神經官能症--一宗禁錮心靈的非理性觀念。  「那就算你走運好了」。我說:「特德,你遇到不幸的事,總是歸罪於上帝,你抱怨這個世界叫人難以忍受;趕上類似奇蹟的好事,你卻認為是運氣。你怎麼解釋這些事情呢?」。。特德也意識到,他不自覺的採取了雙重標準。從此以後,他開始留心周圍美好的食物。他不僅聚焦黑暗,也開始關注光明。  我說:「聽著,我不是在替你做決定,我只是在幫你分析另一種可能的選擇。你卻因為某種原因不考慮其他的可能性」。。。  ----按語:我們人認識世界的開始,是通過世界對我們的拒絕、和傷害,比如燙手的火、比如大人的勸誡、責罵。所以,當我們開始有意識的認識世界的時候,我們對這種傷害滿是憤怒,這主要表現在青春期的叛逆,這實際上是衝破束縛的嘗試。而當我們對世界形成了一定認識的時候,我們對世界內心是充滿恐懼的。因為遇到在情感上、在工作中、在與人的社會性交往中,我們不能為所欲為、而有很多次被拒絕的經驗。  ----按語:獲得新知、成熟自己的心智,就需要克服這種深藏內心、或者說潛意識中的恐懼。恐懼本身並不可怕,它只是一種不理智的本能。而害怕恐懼,才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其實,恐懼是可以被消除的,適當的訓練、和環境實踐,都是被證明成功的方法。比如在戰場面對死亡的士兵,就可以通過演習時震耳欲聾的槍炮環境,熟悉真正的戰場,克服戰場恐懼。 舉報 | 11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投入_return 時間:2011-05-12 11:29:38   第四部分:神奇的力量    //阻礙心智成熟的障礙--懶惰:  阻礙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礙就是懶惰。只要克服懶惰,其他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無法克服懶惰,不論其他條件如何完善,我們也無法取得成功。。。簡單地說,懶惰,是人生的一種可怕而消極的力量。  懶惰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恐懼感。  並非所有的恐懼都等於懶惰,但大部分恐懼確與懶惰有關。我曾指出:人們總是覺得,新的信息對他們是有威脅的,他們不得不大量工作,他們寧可同新的信息較量,卻不想吸收他們。他們抵抗現實的動機,固然源於恐懼,但恐懼的基礎確實懶惰。他們害怕不得不做的大量工作。  懶惰就像魔鬼一般狡詐,使得當事者不僅擅長偽裝和欺騙,還會想方設法讓懶惰變得合情合理。。。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認清懶惰的本質,需要承認懶惰的存在。  出於上述原因,一個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覺到自身的懶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懶惰的痕迹。。。為改變這種情況,我一旦發現放慢了腳步,就會強迫自己加快步伐,朝著自己企圖遠離的方向大步邁進。      //發現力量:  心理治療的過程,就是使潛意識層次浮現到意識層次的過程。  為什麼潛意識如此淵博,能夠知道意識不知道的諸多事情呢?也許這個問題也太過基本了,我們還未找到科學的答案,暫時也只能提出假設。  ----按語:《人工智慧的未來》中有這麼一種假設:意識、或者決定,是潛意識中,多種決定表決的結果。  就精神病患者而言,其病情的產生是他們在出生後九個月里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所致。儘管通過多種治療,可使其病情得到緩解,但在通常情況下,極少能夠徹底痊癒。對於人格失調患者而言,在嬰兒時期,他們可能得到完善的照顧,不過從九個月到兩歲期間,他們沒有得到呵護和關愛,所以他們的癥狀比精神病患者輕微,不過仍舊相當嚴重,同樣難以治癒。神經官能症患者則是在幼兒時得到過照料,但從兩歲之後,尤其是從五六歲起,他們開始被父母所忽視,因此與前面兩者相比,神經官能症的病情更為輕微,也更容易治癒。  決定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病人是否有成長意願。  有一點可以肯定,成長意願的本質與愛的本質是一致的。愛,就是為了心智的成熟而自我完善的意願,真正擁有愛的人,心靈自然會不斷成長。  哲學家聖.奧古斯丁說過:如果你兼有愛和付出兩種稟賦,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你想做的一切事情。    全文完 舉報 | 12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 贊 樓主:投入_return 時間:2011-05-12 11:32:36   /*************** 文章摘記 **********************/    第一部分:自律  p4. 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方案,乃是自律,缺少了這一環,你不可能解決任何麻煩和困難。局部的自律只能解決局部的問題,完整的自律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p5. 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人人都有逃避問題的傾向,因此大多數人的心理健康都存在缺陷,真正的健康者寥寥無幾。    p5. 正確的做法是:我們要讓我們自己,也要讓我們的孩子認識到,人生的問題和痛苦具有非凡的價值。用於承擔責任,敢於面對困難,才能夠使心靈變得健康。自律,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首要工具,也會死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通過自律,我們就知道在面對問題時,如何以堅毅、果敢的態度,從學習與成長中獲得益處。    p5. 所謂自律,是以積極而主動的態度,去解讀人生痛苦的重要原則,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尊重事實、保持平衡。    P21. 高智商女性。    p20. 神經官能症與人格失調。。。。它們的都是責任感出現問題所致,其表現癥狀卻恰恰相反: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患有人格失調的人卻不願承擔責任。與外界發生衝突和矛盾,神經官能症患者認為錯在自己,人格失調症患者卻把錯誤歸咎與旁人。    p21. 神經官能症患者常常。。。不管做任何事,他們都覺得能力不及他人,他們缺少勇氣和個性。人格失調症患者則強調我不能。。,他們缺少自主判斷及承擔責任能力。    p21. 不少人兼有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統稱為人格神經官能症。    p22. 心理學界有一種公認的說法:神經官能症患者讓自己活得痛苦,人格失調者卻讓別人活得痛苦。    p23. 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p26. 我向主人求助,是希望增加他控制我的權力。我是在請求對方:「為我負責吧,因為你是我的上司」。    p31. 首先,他很難去接受一個事實:在這個世界上,有些人是值得信任的。其次,要想修訂地圖,他必須重新評價他的父母,他必須承認父母其實不愛他,他們的冷漠根本就不正常,他的童年也不正常,承認這些,無疑會給他帶來劇烈的痛苦。第三,「任何人都不值得信任」這一結論,是他根據自身體驗做出的某種調整,這曾使他的痛苦感大大降低。把這種調整完全放棄,做出新的調整,對於他是異常艱難的事。。。他還不自覺地產生主觀臆想,進一步來鞏固自己的信念。他強迫自己疏遠所有的人,甚至不讓自己同妻子鬱郁親密。。。唯一可靠的就是孩子,因為他們是唯一權威不在他之上的人,是他在世界上唯一能夠信任的人。    p35. 當這位女士對丈夫開誠布公,告訴他一直與我配合接受治療時,她的治療才取得了飛躍。    p35. 病人起初只是尋求「安慰」和「解脫」,極少有人有意識地尋求挑戰。    p36. 有的病人有很強的抗拒心理,他們假裝配合醫生,一邊自由聯想,一邊喋喋地傾訴,卻有意隱瞞最重要的部分。    p39. 白色謊言、黑色謊言。與黑色謊言不同,白色謊言常被認為是善意的謊言,戴著「不想傷害別人的感情」的帽子,更容易得到社會的寬容和認可。    第二部分:愛  p58. 墜入情網,是情感和心靈的退化現象。與心愛的人結合在一起,跟童年時與父母相伴的記憶彼此呼應,彷彿體驗到幼年時無所不能的快感,我們又感覺到強大有力,似乎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們實現願望。我們感覺愛無比強大,能夠征服一切,我們的前途充滿光明。但我們沒有意識到,這樣的感覺是虛幻的,常常與現實脫節。這種感覺就和一個兩歲大的幼兒,自認為能稱霸世界一樣不可理喻。    p59. 墜入情網,唯一的好處就是消除寂寞。即便經由婚姻,使這一功能得以延長,也無助於心智的成熟。    p62. 真正的愛,是自我完善的特殊體驗,跟自我界限有著密切關聯。陶醉在愛的情感里,我們感覺靈魂無限延伸,奔向心愛的對象。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我們希望對方成長。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對象吸引,迫使我們產生衝動,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獻給對方,心理學家把這樣的激情狀態,成為「精神貫注」。    p63. 對於某種事物長期的愛,使我們生活在精神貫注的境界里,自我界限開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就會歸於消失,而我們的心智就會成熟,愛不斷釋放,自我與世界的區別也越來越模糊,我們與外在世界融為一體。    p63. 性和愛不是一回事,卻可能同時發生。在特定情形下,性愛和自我界限的崩潰有著某種關聯--後者同樣讓人產生狂喜。自我界限剎那間奔潰,我們才可能變得極度忘情。    p64. 而自我界限崩潰而導致的狂喜感受,卻完全可以獨自享受。就在剎那間,我們忘了自己是誰,只感覺靈魂出竅,傲遊太虛。我們消失在宇宙里,或和宇宙合而為一,這樣的感覺,只能持續段在的時間,甚至只有短暫的一秒鐘。    p64. 真正的愛帶來的狂喜,延續的時間更為長久,可使我們和宇宙融為一體,這種情形成為「人性和神性的結合」。    p65. 依賴性。。。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對愛的誤解,就是將依賴性當成真正的愛。。。這種情形,多出現在因情感失意而嫉妒沮喪的病人身上。他們無法忍受孤獨,甚至產生輕生之念或以自殺相威脅。。。確切地說,那是寄生心理。    p66. 「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只是苦思如何獲得他人的愛,甚至沒有精力去愛別人,如同飢腸轆轆者只想著向別人討要事物,卻不能拿出事物幫助別人。他們寂寞和孤獨,永遠無法體驗到滿足感。尤為可怕的是,他們甚至不知自己患上了「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他們不能夠突破自我界限,其人生價值依賴於同別人的情感關係。    p67. 他的變化之快,就如同變魔術一樣--這正是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患者的典型特徵。他們不在乎依賴的對象是誰,只要有人可以依賴,就心滿意足。    p72. 培養某種特殊嗜好,是自我滋養的有效手段。要學會自尊自愛,就需要自我滋養。    p74. 若是某個人於我們相處,局面就完全不同了,我們必然容許他有獨立的思維和意志,因為真正的愛的本質之一,就是希望對方擁有獨立自主的人格。而我們豢養寵物,。。。看重的,是寵物對我們的依賴性。。。母親把孩子永遠當成嬰兒來愛,同樣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p75. 對嬰兒的愛、對寵物的愛、以及對唯命是從的伴侶的愛,多是出自父性或母性的本能,這和墜入情網的情形極為相似,無需付出過多的努力。這樣的愛,不是意志選擇的行為,對於心智的成熟也無助益,所以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當然,這樣的情感,有利於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甚至可以成為真愛的基礎。    p76. 不合理的給予以及破壞性的滋養,都有一個共同特徵:給予者以「愛」做幌子,只是想滿足自己的需要,卻從不把對方心智的成熟當一回事。    p78. 這位牧師不恰當的愛,曾接近被虐待狂的邊緣。虐待狂和被虐待狂,都與性的需求、性的聯想有關。不管是別人受苦,還是讓自己受苦,患者都會感受到某種生理快感。在精神病理學上,純粹的性虐待和被虐待現象極為罕見,更多的是社會性虐待狂和被虐待狂,其危害性也更為嚴重。患者在與性有關的人際交往中,總想不停地去傷害對方,或為對方所傷害。    p79. 她樂於忍受虐待,是否因為她一生都在追求某種道德的優越感呢?。。。。這樣的女性在童年時,就遭受過屈辱。為使痛苦得到補償,她們自認為道德上高人一等,並從他人的愧疚和道歉中,享受到報復的快感。她們遭受的恥辱和虐待越多,自感優越的心態就越強烈,也由此得到更多的情感「滋養」。她們不需要獲得更多的善待,因為那樣就失去了報復的前提。為使報復的動機更為合理,她們必須體驗遭受傷害的感覺,使特殊的心理需求得以延續。受虐待狂者把虐待狂視為真正的愛,只是他們尋求報復快感的前提,忍受虐待的動機,是來自恨而不是愛。    p79. 受虐待者還有一種錯誤觀念:他們一廂情願,把自我犧牲當成是真正的愛。其實,他們的潛意識蘊藏著更多的恨,並渴望得到發泄和補償。      p80. 愛是實際行動,是真正的付出。不少人聲稱富有愛心,充其量只是渴望愛的感覺,他們所做的事情,沒有愛的成分,甚至具有破壞性。真正有愛心的人,即使面對他不喜歡(甚至討厭)的人,也能表現出愛的姿態,他們心中蘊藏的愛,才是真正的而非虛假的愛。    p80. 愛的感覺與精神貫注密不可分。後者是把情感與興趣「貫注」在外在的對象上,並將其當成屬於自己的一部分。精神貫注和真正的愛容易混淆,但仍有顯著區別。  首先,精神貫注的對象,不一定是有生命的事物,因此就不見得具有心靈的感受。  其次,對某種事物產生精神貫注的人,未必會重視其心智的成熟。  第三,精神貫注可能與智慧和責任無關。    p8. 真正的有愛的人,不可能單憑愛的感覺行事。真正的愛,來自雙方心靈的意願,而不是一時衝動。真正的愛,是自我決定和選擇,無論愛的感覺是否存在,都要奉獻出情感和智慧。時刻都有愛的感覺,誠然是一件好事,而愛能否持久地延續,取決於我們是否有愛的意願,是否有奉獻精神。    p82. 把真正的愛和愛的感覺混為一談,只能是自欺欺人。    p83. 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就是關注。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我們必須把成見放到一邊,調整心理狀態,滿足對方的需要。我們對對方的關注,是出自自我意願、摒棄惰性的行為。    p83. 體現關注,一種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    p92. 我說過愛是行動,愛需要與懶惰對抗,與恐懼較量。現在,讓我們從愛的行動轉向愛的勇氣。愛,意味著自我完善,即讓自我進入陌生領域,塑造出不同的、嶄新的自我。在此過程中,我們接觸的是從未接觸過的事物,並由此獲得改變。不熟悉的環境、不同的規章制度、陌生的人、事物和活動,都可能使我們面對痛苦,並由此而產生畏懼。人人都有對抗畏懼的方式,我們寧可拒絕改變,也不願忍受改變帶來的痛苦,此時,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勇氣。勇氣,不意味著永不恐懼,而是面對恐懼也能坦然行動,客服畏縮心理,大步走向未知的未來。在某種意義上,心智的成熟(也即愛的實質)需要勇氣,也需要冒險。    p96. 就在沮喪的時刻,彷彿神諭一般,我聽到一種聲音,一種來自潛意識深處的聲音:「人生唯一的安全感,來自於充分體驗人生的不安全感」。    p97. 人生最大幅度的跳躍,大都出現在青春期時代,但實際上,這種跳躍可以在任何年齡進行。    p97. 心智的成熟,除了愛和自我完善,除了突破自我界限,並將自我延伸到新的領域,還需要什麼條件呢?我在上面談到的所有事例,都涉及了這一因素:自尊自愛。原因是:首先,敢於追求獨立自主,本身就是自尊自愛的體現。。。。其次,心智的成熟,除了自我完善的意願,還需要強烈的安全感。。。。一個人必須大踏步前進,實現完整的自我,獲得心靈的獨立。尊重自我的個性和願望,敢於冒險進入未知領域,才能夠活得自由自在,且使心智不斷成熟,體驗到愛的至高境界。我們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絕非僅僅為了滿足他人的願望。放棄真正的自我,我們就無法進入愛的至高境界。至高境界的愛,必然是自由狀態下的自主選擇,而不是亦步亦趨、墨守成規,不是被動而消極地抗拒心靈的呼喚。    p98. 承諾的風險。。做出承諾,是真正的愛的基石之一。具體而深刻的承諾,即便不能保證情感關係一帆風順,也會起到很大作用。一個人將精神貫注於某種事物之初,其感情投入可能非常有限,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就應該投入更多的感情,不然情感關係遲早會走向瓦解,或始終處於膚淺、脆弱的狀態。    p99. 消極性人格失調者不願承諾,甚至喪失了承諾的能力,他們並不是害怕承諾的風險,而是可能完全不知道如何做出承諾。他們可能在童年時,就未曾從父母那裡得到過愛,也沒有得到過父母愛的承諾,所以直到他們長大成人,也從未有過承諾的體驗。    p99. 神經官能失調患者能夠了解承諾的意義,但極度的緊張和恐懼,使他們失去了做出承諾的動力。在他們的童年時代,父母大多具有愛心,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承諾帶來的安全感,不過後來因為出現死亡、被遺棄或其他原因,這種安全感宣告終止,使其承諾無法得到回應,並成為痛苦的記憶,他們由此害怕做出新的承諾。    p107. 衝突的風險。。愛的最大風險之一,是一謙遜的態度形式權利,這種行為最普遍的結果就是愛的衝突。當我們和某人發生衝突,我們實質上是告訴對方:你是錯的,我是對的。。。指出別人的缺點,。。。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批評他人很容易,。。。可是大多數批評只是出於一時的衝動、不滿和憤怒,不但沒有啟發和教育意義,反而是局面更加混亂。    p108. 真正具有愛的人,絕不會隨意批評別人或與對方發生衝突,他們竭力避免給對方造成傲慢的印象。    p109. 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誠實和謙遜的態度。    p109. 對別人提出批評,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僅憑直覺就堅定自己是正確的;另一種是經過反省,確認自己有可能正確。前一種方式,個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而父母、配偶或者教師,常常以這種方式教育他人。這樣一來,就很容易招致不滿和怨恨,而沒有給對方的成長帶來幫助,甚至只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消極後果。第二種方式,給人謙遜而謹慎的印象,它需要批評者首先自我完善,由此讓許多人知難而退。但與第一種方式相比,這種方式更有可能帶來成功。而且,根據我的經驗,它通常不會產生破壞性的後果。    p110. 衝突或者批評,是人際關係中特殊的控制權,如果恰當地運用,就可以改進人際關係進程,繼而改變所愛的人的一生。假如它遭到濫用,就會產生消極的結果。適時地提出建議,恰當地運用賞罰,適時地提出質疑,果斷的予以拒絕,這些都可以有效地中和衝突或批評的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只有以愛為出發點,投入全部的情感,做出真摯的承諾,才能更好地滋養對方的心靈。    p111. 愛的自律。。。。自律的力量來自於愛,而愛的本質是一種意願。自律,是將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所有的愛,都離不開自律。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對方心智的成熟。    p112. 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僅不會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為深刻和成熟。    p112. 人不能被情感奴役,也不能把情感壓抑得蕩然無存。我有時候告訴病人,如果感情是他們的奴隸,自律就是奴隸的主人。。。。。作為情感的主人,我們經常犯兩個錯誤:其一,我們可能對奴隸不加約束,聽之任之。。。。。不久之後,我們就發現自己成了奴隸的奴隸,我們被折磨成了人格失調患者。。。為內疚感折磨的神經官能症患者,經常走向另一種極端----也就是第二個錯誤:主人擔心奴隸(感情)造反,因此,出現任何徵兆或者跡象,就會把奴隸捆綁起來,並加以毒打。。。結果奴隸們絕望之極,消極怠工;還可能伺機報復,。。。舉行暴動,佔領主人的城池。    p114. 博愛----廣泛的愛。。。。通常說來,一個人愛的對象相當有限。。。。當然,有的人不僅在家庭範圍內建立起以愛為基礎的關係,而且還堅持認為,他們有過剩的愛的能力去愛別人。這當然也可能是事實。。。這種博愛這在自我完善過程中,需要具有超出常人的自律,才不會誤入歧途。    p115. 愛與獨立。。。。幫助他人心靈的成長,也勊滋養我們的心靈。愛的重要特徵之一,在於愛者與被愛者都不是對方的附屬品。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    p115. 不把別人看成獨立的個體,無視別人的獨立和自由,這種情形最極端的體現,恐怕就是自戀了。自戀者不能接受這一事實:他們的子女、配偶和朋友,都有各自的想法和情感。    p127. 心理治療具有愛和親密的元素,因此,病人和醫生容易彼此產生性的吸引力。    p131. 有時候別人會問我,他們什麼時候才能結束治療,我告訴他們:當你自己能夠成為不錯的心理醫生的時候。    p132. 愛的神秘性。。。。愛究竟從何而來?有的人為什麼始終缺乏愛的感覺?缺乏愛,是導致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愛,則是推動心理治療的重要元素。既然如此,為什麼有的人成長於沒有愛的環境,經常遭受別人的忽視和虐待,卻健康地度過了童年和青春期?他們長大以後,即便沒有接受過心理治療,沒有得到更多的愛,仍然成長得健康而自在,甚至接近完美呢?        第三部分:成長與宗教  p134. 宗教與世界觀。。。。對人生的認識和了解,屬於我們的宗教範疇。我們對於人生都有各自的認識,有著或廣闊、或狹隘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雖然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但這是確鑿無疑的事實。    p134. 通常,我們對宗教的定義過於狹隘。    p135. 病人的心理問題,常常與世界觀有著密切的關聯。因此,對於他們的治療,就涉及對其世界觀的糾正和調整。我總是這樣提醒接受我知道的心理醫生:哪怕病人自稱不信宗教,也要弄清它們信奉的「宗教」。      p135. 一個人的宗教信仰和世界觀,只有局部屬於意識思維層面。多數病人無法體驗到自己的潛意識思維,以及對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體的觀念。他們自認為篤信某種宗教,其實信仰的確實另一種東西。    p138. 如果說世界是大宇宙,那麼家庭就是小宇宙,在家庭的見聞和感受,決定了我們對世界本質的看法。父母的言行舉止,為我們創造了獨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礎上,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p139. 我們的宗教和世界觀,常常取決於童年經歷的影響,這就構成宗教和現實的對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對立。    p139. 要建立與現實相適應的宗教與世界觀,我們必須不斷學習,增進對世界的認識。我們必須突破自我界限,涉足更廣闊的領域,修正我們的地圖。    p140. 科學的宗教。。。。心智的成熟,其實就是從小宇宙進入到大宇宙的歷程,本書注重論述這段旅程的初級階段。從本質上說,這一階段,就是不斷邁進的求知之路。只有學習和進步,才能擺脫昔日經驗的限制。我們必須消化和吸收新的資訊,擴大我們的眼界,敢於涉足最新的領域。    p140. 我們必須放棄落後的、陳舊的自我,把陳腐的、過時的認知踩到腳下,即使拋棄狹隘的人生觀。但是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似乎不做任何改變更符合我們的惰性。我們更容易保持現狀,更願意使用以小宇宙為基礎的舊地圖。我們不想讓舊有觀念遭受絲毫損傷。但是,這樣無異於自掘墳墓,與心智的成熟之路背道而馳。我們應該對過去的信仰提出疑問,主動探索陌生領域,挑戰某些久被視為真理的結論。只有懷疑和挑戰,才能使我們走上神聖的自由之路。    p140. 為此,我們必須從科學起步,別無他途。我們應該逐步以科學的宗教,來代替父母的宗教,向小宇宙法則提出挑戰。科學的宗教,旨在幫助我們從實際出發,採用現實的惡經驗、歷史的教訓去認識世界,更新人生觀、世界觀。如果盲目信奉父母的宗教,我們可能不會有任何改觀。最有活力、最適合我們的宗教,理應從我們對現實的經驗和認識中產生。經由質疑、挑戰、檢驗的宗教,才是屬於我們的宗教。    p141. 但是,有關人類存在的意義、目的與死亡的問題,一切二手材料我都無法接受。我不可能依靠對二手上帝的二手信任來生活。我要想真正地活著,就必須擁有自己的語言,擁有獨一無二的懷疑和挑戰的意識。    p141. 我們有了自己的宗教,才能有成熟的心靈。完全沿襲父母的宗教,就會出處碰壁。那麼,什麼是科學的宗教呢?    p141. 科學是複雜的世界觀,它具備若干重要信條。所以,科學本身也是一種宗教,其重要信條包括:宇宙是真實的存在,我們可以對它進行觀察,人類對宇宙的觀察具有重要價值;宇宙的運行遵循若干規律,而且是可以預測的;人類易受偏見和迷信的誤導,在解釋宇宙時易犯錯誤;人類要形成世界觀,理應具有足夠的懷疑精神,理應接受科學方法的知道,由此總結出觀察宇宙的經驗。還有,除非經過親身體驗,否則,我們就不可以自以為無所不知。另外,科學方法的提煉,雖然來自實踐經驗,但我們仍不可相信單純的經驗,惟有多次重複實驗而獲得的經驗,才是值得信任的知識。還需要補充一句:只有在相同情況下,其他人通過類似的經驗,也能夠得到一致的結論,這才是可靠的經驗。    p142. 科學是一種以懷疑為基礎的宗教。為擺脫童年經驗的小宇宙、文化教條的大宇宙、父母似是而非教導的小宇宙,我們必須懷疑自以為了解的一切。憑藉科學的態度,我們才能把個人的小宇宙經驗,轉化為廣大的大宇宙經驗。我們必須信仰科學,邁開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第一步。    p142. 對塑造世界觀而言,科學能夠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比其他任何宗教都更為進步。最好的證據之一,就是科學顯著的國際性。    p143. 擁有科學思維的人,能夠對一切現象提出質疑,這遠比單純依靠盲目的信仰、迷信和教條,更有利於我們的進步。但是,我也相信,到目前為止,科學也只是踏出了實現心靈進化的第一步。大多數有科學思維的人,對於世界和上帝本質的認識,仍然是狹隘而有限的。。。。在認識上帝本質這一問題上,科學家還面臨諸多的困難。    p143. 具有懷疑一切的態度,我們就會意識到,篤信上帝不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過分信仰上帝,容易使我們更加教條。而且,正是從教條主義中,曾產生過無數戰爭、宗教審判所乃至各種迫害。。。。。而我們看到的則是無知、迷信、教條和僵化,對上帝真正的信仰卻少得可憐。    p152. 凱茜的病例,顯示出宗教環境和心理疾病的密切關係。。。。我有時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感謝那些教會,有了它們,才讓我們這些心理醫生在職業上更有保障。。。當然,教會不是造成凱茜神經官能症的根本原因。教會只不過是凱茜的母親大權獨攬,建立不合理權威的工具罷了。    p153. 很多精神病學家和精神治療醫師吧宗教視為撒旦,他們甚至認為宗教本身就是一種神經官能症--一宗禁錮心靈的非理性觀念。    p163. 「那就算你走運好了」。我說:「特德,你遇到不幸的事,總是歸罪於上帝,你抱怨這個世界叫人難以忍受;趕上類似奇蹟的好事,你卻認為是運氣。你怎麼解釋這些事情呢?」。。特德也意識到,他不自覺的採取了雙重標準。從此以後,他開始留心周圍美好的食物。他不僅聚焦黑暗,也開始關注光明。    p164. 我說:「聽著,我不是在替你做決定,我只是在幫你分析另一種可能的選擇。你卻因為某種原因不考慮其他的可能性」。。。      第四部分:神奇的力量    p173. 越來越多的醫學家認為,所有的病症都屬於心理疾病範疇,即心理上首先出現問題,導致身體自衛系統失效。    p177. 做夢者感覺自己除了問題,潛意識就安排了一齣戲,告訴他問題的來源--做夢者難以意識到的來源。    p178. 即便我們的大腦處於清醒狀態,潛意識也會提供各種信息,與我們溝通,幫助我們解決人生問題。此時,它採取的方式與通常的夢略有不同,我們可以稱之為雜念。。。。。小木偶。    p195. 熵與原罪。。。阻礙心智成熟。。最大的障礙就是懶惰。只要克服懶惰,其他阻力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無法克服懶惰,不論其他條件如何完善,我們也無法取得成功。。。簡單地說,懶惰,是人生的一種可怕而消極的力量。    p197. 懶惰的一個主要特徵,就是恐懼感。    p198. 並非所有的恐懼都等於懶惰,但大部分恐懼確與懶惰有關。我曾指出:人們總是覺得,新的信息對他們是有威脅的,他們不得不大量工作,他們寧可同新的信息較量,卻不想吸收他們。他們抵抗現實的動機,固然源於恐懼,但恐懼的基礎確實懶惰。他們害怕不得不做的大量工作。    p199. 懶惰就像魔鬼一般狡詐,使得當事者不僅擅長偽裝和欺騙,還會想方設法讓懶惰變得合情合理。。。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認清懶惰的本質,需要承認懶惰的存在。    p200. 出於上述原因,一個人的心智越是成熟,就越是能察覺到自身的懶惰;越是自我反省,就越是能找到懶惰的痕迹。。。為改變這種情況,我一旦發現放慢了腳步,就會強迫自己加快步伐,朝著自己企圖遠離的方向大步邁進。    p204. 心理治療的過程,就是使潛意識層次浮現到意識層次的過程。    p204. 為什麼潛意識如此淵博,能夠知道意識不知道的諸多事情呢?也許這個問題也太過基本了,我們還未找到科學的答案,暫時也只能提出假設。    p219. 就精神病患者而言,其病情的產生是他們在出生後九個月里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所致。儘管通過多種治療,可使其病情得到緩解,但在通常情況下,極少能夠徹底痊癒。對於人格失調患者而言,在嬰兒時期,他們可能得到完善的照顧,不過從九個月到兩歲期間,他們沒有得到呵護和關愛,所以他們的癥狀比精神病患者輕微,不過仍舊相當嚴重,同樣難以治癒。神經官能症患者則是在幼兒時得到過照料,但從兩歲之後,尤其是從五六歲起,他們開始被父母所忽視,因此與前面兩者相比,神經官能症的病情更為輕微,也更容易治癒。    p219. 決定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病人是否有成長意願。    p220. 有一點可以肯定,成長意願的本質與愛的本質是一致的。愛,就是為了心智的成熟而自我完善的意願,真正擁有愛的人,心靈自然會不斷成長。    p223. 哲學家聖.奧古斯丁說過:如果你兼有愛和付出兩種稟賦,就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你想做的一切事情。
    推薦閱讀:

    TAG:少有人走的路 | 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