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產生及與 道教的歷史發展

《道德經》的產生及與道教的歷史發展
[ 2006/11/25 12:18:00 | By: 楊波 ]
3 推薦 作者:楊 波關鍵字:道德經產生的歷史背景、道教的產生、道德經及道教《道德經》亦稱《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傳為春秋時期老聃所著。為什麼說是相傳呢?這裡需要簡單地介紹一下老聃及其生活的歷史背景。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春秋時期的思想家,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東),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史」即管理王室藏書的史官,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和檔案館的館長。老子所生活的時期,正是周王朝的末期,這個時期,周天子的中央政權早已成為擺設,地方政權視王權為玩物,整天打著仁義的旗幟到處打打殺殺。做為一個有思想的人,老子面對這樣一個諸侯並起、王權衰落、道德淪喪的社會現實,肯定會透過悠遠的歷史,來分析當時社會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弊端和不良習氣,由此逐漸形成了自己「無為而治」的不朽思想。《史記?老子》列傳記載: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這是孔子將要到周王朝中央政府訪問時,問禮於老子,老子的一番答語。從老子這段答話中,反映出他關於「道」的思想。《道德經》基本上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但從書的思想內容和文中涉及的某些問題來看,該書可能編定於戰國中期。戰國中期距離老子已有百年之遠,由於成書時間的原因,學者的質疑也就無可厚非了,筆者對此也持衷肯態度。《道德經》的傳播,與道教的產生和發展息息相關。道教源於中國古代的神仙和方仙之術,成型於東漢時期。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在今天的四川大邑縣鶴鳴山佈道,創立了「正一盟威之道」。初次入道者叫「鬼卒」,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傳播的主要對象為低層的農民。入道者須交五斗米,故又稱「五斗米道」。為了更好地組織教徒習道,張道陵規定了以「治」為傳道單位,「治」的頭領叫「祭酒」。公元下141年,即東漢永和六年,張道陵作道書二十四篇,為道教成型的開始。他奉老子為教主,尊稱為「太上老君」,並用符水咒法為低層的百姓治病。到公元143年,即東漢漢安二年,發展到了二十四治的規模,傳播的區域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四川、重慶、甘肅、青海一帶。張道陵嫡孫張魯,東漢末年,以「五斗米道」佈於漢中,利用宗教的勢力,雄居漢中三十餘年,後歸順於曹操。東漢熹平年間,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太平道」在東漢末年,一度成為農民起義的旗幟,史稱「黃巾起義」。「五斗米道」與「太平道」成為早期道教的兩大派別。它們奉三清為最高尊神,敬拜中國古代聖哲賢傑,承襲敬祖祀神的傳統,敬拜古代其他神仙。張道陵被教徒尊稱為張天師。進入西晉後,士大夫中也有加入五斗米道進行修鍊,五斗米道遂成分化趨勢。東晉時,葛洪進一步發展了道教的思想,創立了道教神仙方術派。他把道家的術語附會到金丹、神仙的教派理論中。他反對道家的「無為而治」,提出了「身在山林,而存魏闕」的出世入世說,尊「玄」為自然的始祖。葛洪撰《抱朴子?內篇》,論述了先秦時期的神仙方術理論,豐富了道教的神仙思想。他提出了道家思想應該與儒家的綱常思想相結合,以神仙方術養生作為內在的修養,以儒家的主張做為治世的理念,使道家的思想趨於系統化、理論化。神仙方術派的煉丹術對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火藥」的產生,間接地作出了貢獻,抑或有人說「火藥」是道家發明的,也不為過。同時,葛洪在自己的著作中,保存了中國早期的醫學經典著作或部分民間方劑,並且最早記錄了天花、恙蟲病,因此葛洪又稱為中國古代的醫學家。道士,作為道教的宗教職業者名稱,始於南北朝。北魏時期,河南嵩山道士寇謙之,秉承西晉張道陵曾孫張盛創立的「天師道」,在魏太武帝的強力支持下,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張約法,制訂了道教樂、章、誦戒新法,徹底改革了張道陵的舊天師道,創立了以禮拜修鍊為主要對象的新天師道,史稱「北天師道」。劉宋時期的陸修靜,整理了三洞經書,制訂了齋戒規範,創立了「南天師道」。這一時期,鍾情於道教的有志之士,開始將道經進行有意識的彙集,為道教日後的興盛墊定了思想理論基礎。唐宋時期,道教繼續盛行。由於魏晉南北朝時的玄學盛行,煉丹術極其發達,人們夢想通過服用所謂的仙丹和習練神仙導養之法,而達到長生不老的心愿。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推崇道教,喜好神仙之法,經常服用道士們燒煉而成的仙丹。由於上至所好,信道之風瀰漫於社會各個階層。唐開元年間,道教經典大量地被彙集在一起,形成了「藏」即「道藏」,並編有《洞瓊綱目錄》。宋徽宗趙佶,對道教更是痴迷終生,在各地大力建築道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政和年間,「藏經」開始刊印於天下,即著名的《政和萬壽道藏》。唐宋時,南北天師道與道教的上清、靈寶、凈明其他各派逐漸減少分歧,形成了合流的趨勢。同時,傳說中的八位神仙,開始散見於文人的記載。八位神仙的故事也在民間傳播的很廣,但八位神仙的姓名處於確定的狀態是元代形成的。公元1167年,金大定七年,王重陽在今天的山東煙台(古稱寧海)全真庵佈道,他主張佛、道、儒三家合一,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氣」為「真功」,以「濟貧撥苦,先人後己,與物無私」為「真行」,以「真功」、「真行」俱全為基本教義,創立了「全真道」。其徒丘處機,在王重陽死後,潛修於龍門山,形成了全真教的「龍門派」。後獲得元太祖成吉思汗的接見,被成吉思汗尊稱為「神仙總領道教」,並在元大都興建了白雲觀。全真教後分為遇仙、南無、隨山、龍門、華山、嵛山、清靜七大門派。丘處機死後,元世祖忽必烈贈其「長春演道主教真人」封號。金元之際,劉德仁創立了「真大道教」,蕭抱珍創立了「太一道」,傳播的區域在今天的河北境內,由於勢力單薄,數代後即失傳湮滅了。公元1304年,元成宗大德八年,張道陵第三十八代傳人張一材,被授與「正一教主」。這時南北天師道、上清、靈寶、凈明各派皆歸併於正一派,並逐漸演繹成龍虎山、合皂山、茅山三大篆派,這三派皆由張一材統領。至此,道教形成了「全真」和「正一」兩大教派。隨著這兩大教派的興起,開始出現了出家道士和在家道士。全真教偏重於丹鼎,必須出家靜修,男道士稱為「乾道」,女道士稱「坤道」。正一道偏重於符篆,道士多居家修鍊。明清兩代,中央政府加強了道教的管理及道家經典著作的彙編。明代設置了官署道錄司,清代沿襲,專掌道教徒事務,府設道紀司,州設道正司,縣設道公司,其主官稱正副印,下又設各種部門。明英宗正統年間,彙編有五千三百零五卷,分裝四百八十函的《正統道藏》。明萬曆年間,又彙編有一百八十卷,分裝三十函的《萬曆續道藏》。清代,繼續加強了對道家經典的輯要,康熙年間有多種道藏刊印於世。道教主要在漢族地區傳播,在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傳播和影響。、並隨著歷史的發展,傳播到了朝鮮、日本和南洋一帶。道教的盛行與傳播,對中國的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都產生了深刻地影響。《道德經》作為道家思想的主要經典,與道教相互依存,相互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上是筆者對道德經產生和道教的形成後,在中國歷史上的演繹過程。了解這些歷史事實,對正確認識和繼承老子的道家思想具有重大的幫助。(寫於2006年5月10日)

「ZFTX」

閱讀全文(183) | 回復(1) |反映問題 | 引用通告(0) | 編輯
  • 上一篇:《論語》漫談(三)
  • 推薦閱讀:

    【理論慕課】范玉剛: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普選是香港民主發展的歷史性進步
    朱學勤:中國的發展靠制度還是文化?
    課堂因互動而精彩,幼兒因自主而發展 ——東勝區天譽幼兒園保育員「亮相課」活動報道
    眉毛稀疏,上進心不強,一輩子很難獲得發展

    TAG:道德 | 歷史 | 發展 | 道德經 | 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