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中國的慈善文化正當時

慈善已然成為中國輿論的焦點話題。知名慈善家沃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將於9月底聯手在北京舉辦富豪慈善晚宴,擔憂勸捐的中國富豪們紛紛拒會,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游標的「裸捐」言論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李連杰央視吐苦水,將自己所辦慈善基金壹基金所處的轉型困境和盤托出……

一時間,輿論浪潮再起,媒體紛紛跟進。諸多富豪、學者、評論家、業界人員都發表自己的看法,掀起慈善組織、慈善事業討論的新高潮。

兩場關於慈善的論爭

9月12日晚,做客央視《面對面》節目的李連杰坦言,他發起的壹基金計劃可能面臨中斷。他表示,壹基金沒有自己的獨立賬戶和公章,只能使用掛靠單位中國紅十字會的相關賬戶和公章,再求發展已到瓶頸。李連杰的一番話很讓人動容:「這孩子雖然還健健康康的,但它沒有身份證,沒上學。在月子里沒事,可它就會被希望中國公益慈善事業更加專業化透明化發展的人質疑了。」在汶川地震等行動中表現優異的壹基金的前景,由此備受關注。而對這方面的討論大抵集中在放開公募基金會申請、規範基金會運營等方面。

目前國內的基金會分為公募和非公募兩類。公募基金會有權向公眾募捐,非公募基金會則不行。民間申請成立公募基金會,首先要有業務主管部門,但這恰恰是最大的問題。業務部門會顧忌政治上的風險,也顧忌貪污腐敗帶來公憤。因此,我國現有公募基金會大多具有官方背景。

2007年,壹基金計劃在北京啟動。在3年的合同期里,作為私募基金的壹基金掛靠在有公募資格的中國紅十字會名下。事實上,壹基金一直以來打著擦邊球,如在計程車等處做募捐廣告時並未掛有中國紅十字會的名字。

另一場論爭則呈現多元視角。

8月底開始,中國的很多富豪陸續接到了巴菲特和蓋茨慈善晚宴的邀請。綜合各方信息來看,被邀請人員包括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前五十名及部分特邀嘉賓。該晚宴由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和知名主持人楊瀾執掌的陽光文化基金會共同處理。

隨後媒體紛紛曝光,由於擔心此次晚宴是美國、歐洲富豪慈善晚宴的延續,擔心會被勸捐的許多富豪婉拒參會。面對這一局面,9月14日,蓋茨和巴菲特發出親筆信,說明此次活動是學習、傾聽、分享經驗,不涉及捐款。2009年5月的美國富豪慈善晚宴上,巴菲特成功說服了40位美國富豪承諾捐出至少50%的個人財產,總計約1250億美元。

接到邀請的陳游標的「裸捐」宣言更是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部分輿論認為應當鼓勵,並以此抨擊那些拒絕參會的富豪;部分輿論則認為慈善也應當尊重選擇,不應強加道德評判;也有部分輿論指責陳游標有作秀之嫌。夾雜在這些輿論中的受邀富豪們,則或反擊或沉默。

中國慈善文化根基深厚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文化始終在宣揚仁愛慈善精神,如孔子認為「仁者,愛人」,孟子認為人性固有四善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儒家的入世精神、民本思想和仁政理念,促使歷代統治者都將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救助看作是政府愛民的表現,是仁政,是其應盡的道德責任。

道家主張「知足常樂」「知足者富」;墨家主張要讓「飢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要「遠施周遍」使「天下之人皆相愛」;佛教主張「慈悲為懷」,為一切眾生造福田……這也使得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國人,一直將慈善作為道德標杆和行為規範。

近代以來,中國逐漸接受了慈善公益的觀點,推動救濟式的慈善向扶助式的公益轉型,開始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慈善新發展:救助主體上,由政府向民間轉移;資金來源上,尋求多元化發展;救濟範圍上,向更為廣闊的群體普及;法規制度上,也出現了專門的法律法規。

作為社會財富再分配的一種形式,慈善在中國有著悠久歷史。

宗族慈善根植於中國的血脈傳承中。古代中國的許多人認為家族內公益的發展是家族穩定乃至基層社會穩定的基礎。於是,宗族慈善便迅速而有效地發展起來。戰國時期,祭田、族田、貢士庄等成為宗族慈善的重要組成部分;到了宋代,隨著人們對教育、養老等的需求,義莊、義田、義塾等迅速興起。

宗教慈善也是重要的慈善類型。宗教組織以公益經營、募捐為主要方式。由於宗教特有的勸人向善的教義,許多信徒能慷慨解囊,投身宗教慈善。

政府慈善在儒家傳統中多有體現。唐朝時,政府開始設置專門機構來監管社會慈善,並隨後出現了官辦慈善。如公元734年,唐玄宗下令將京師的乞兒全歸病坊收管,經費由政府以利錢支付。9世紀中期以後,政府開始用公款支付慈善組織的開銷,並挑選了地方耆老管理事務。宋代還建設了一系列的社會救濟機構,以滿足貧人不同的需要。

民國年間,社會慈善成為我國慈善事業的主要形式。當時災害頻發、戰亂連年,以致民不聊生,但政府救濟不力,大量的救濟工作只能由慈善組織承擔。這一時期,慈善團體的數量、慈善家群體在中國慈善事業史上出現了一個高峰。據統計,1946年全國共有救濟機構3045個,私立的有1011個。1948年,這兩個數字上升到4172和1969。在眾多的民間慈善救濟機構中,影響較大的有中國紅十字會、中華慈幼協會、戰時兒童保育協會、香山慈幼院、華洋義賑會等。

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土地改革、合作化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民間社會公益團體存在的必要性降低,生存空間也由此壓縮。改革開放後的一系列社會建設使得民間組織迅速興起,但由於制度慣性和社會意識慣性的存在,慈善組織的制度建設還落後於實際需求,社會慈善理念也還停留在發展中。

重建中國慈善文化迫在眉睫

在分析中國富裕人群為何在捐贈方面不積極時,許多人從制度層面進行分析,諸如監管體系未建立、捐款渠道不暢、慈善機構的腐敗以及部分人群詐捐等因素,都成為口誅筆伐的重點。

但當今慈善事業處於困頓的根源,在於中國慈善文化的重建尚未成功。慈善文化體現出一個國家慈善事業的發達程度,也體現著企業、人群的社會責任感。慈善事業的發展與壯大需要慈善文化的承載和激勵,必然會與社會的人文關懷氛圍緊密聯繫在一起。

慈善文化研究者、湖南師範大學教授周秋光認為,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慈善文化一度斷層,傳統的慈善理念嚴重缺失,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才出現真正意義的慈善事業。物。」也正如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美國的富人、名人熱衷於慈善,並形成良性循環。「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那句「帶著巨大的財富離開這個世界,對我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恥辱」,體現著美國富人階層對財富的看法。

與之對比的是,在中國的各級慈善捐款中,經濟實力最弱的普通百姓佔了大頭,富翁們只佔很小一部分。據統計,「2005中國大陸慈善家排行榜」中的135位富豪共捐贈摺合美元1億多,而2000年至2004年美國50名最大的慈善家的捐款總額達到了650億美元。

文化的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從當下做起、日積月累,在發展中積極鼓勵、耐心培育,直至開花結果。中國從來不缺乏慈善的土壤,從2008年中國慈善捐贈總額一舉突破千億元即可見一斑。但從2009年這個數額迅速跌落50%可以看出,中國的慈善文化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NGO研究所所長鄧國勝表示,慈善界的種種現象,恰恰說明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正處在一個轉型期。「轉型期有兩大特徵,一是不適應現代慈善發展的制度正在被淘汰,但新制度尚未出台,矛盾多;二是人們對慈善的認識誤區多,慈善文化正在逐步形成。」他認為,無論是財富的積累還是文化的傳承,都還需要一個發展過程。這就需要全社會共同推動,開啟社會風氣,以提高自身素質和社會責任感。


推薦閱讀:

每日傷感情書,最好不相見,便好不相戀,最好不相知,便好不相思
蔡依林本人是否回應過淋語及其衍生淋文化?
中華上下5000年所有經典知識有哪些??
《論語》沒讀?知道下面幾句也不錯!傳統文化教你為人處世第一篇

TAG:中國 | 文化 | 慈善 | 重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