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水文化:無法割斷的歷史DNA
嘉賓: 馮品清:《大運河史話》的作者 王同禎:北京文化學者、《水鄉北京》的作者 大運河又稱京杭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全長1747公里,是與長城齊名的我國古代偉大工程。有人統計過,京杭大運河比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長21倍,比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蘇伊士運河長10倍。京杭大運河歷經兩千多年歲月滌盪所積累的歷史文化底蘊,更令那兩條運河望塵莫及。 近日,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大運河史話》一書,對大運河的歷史進行了探究,並對沿岸經濟、文化、風俗等進行了多側面、全景式的記錄與描寫。該書的作者民俗學者馮品清耗時3年,不辭辛勞,多次從北京源頭出發,沿河南下進行實地考察,並多方搜集了大量有關文獻資料,經過精心梳理和提煉,以通俗、洗鍊的文字編輯撰寫成書,從文化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多種角度「俯視」運河,並對大運河當前的現狀和命運予以關注。 而日前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的王同禎先生所著的《水鄉北京》一書,也把目光同樣集中到了「水文化」上,書中以大量的歷史文獻、圖片和實地考察,證明了北京曾經是一個河湖縱橫、清泉四溢、濕地遍布、鳥禽雲集的水鄉。 作者在書中感慨:曾幾何時,滋潤我們肌膚的北京上空的濕潤空氣飛跑了,那散落在北京大地上銀鏡般的坑塘濕地不見了,曾經給予我們清涼甘甜乳汁的母親河―――永定河十年九乾旱,淙淙流淌的泉眼日漸枯竭…… 通讀兩本書,它們共同的特點都是以水來追溯歷史,都對河流的現實情況透出很強烈的憂患意識,在縱觀歷史的同時,感慨水文化的衰落以及這些河流今天的命運。 運河水不僅在中華大地上綿延流過,它同時也是歷史的DNA,延續在我們的血肉和生活中 記者:從《大運河史話》中可以看出,大運河不僅是一條運輸線,更是一條文化帶和遺產長廊。而有調查顯示,運河沿途的很多居民都對運河的歷史並不了解,您認為我們今天認識運河文化最重要的意義在何處? 馮品清: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並修築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代,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 可以說,一個民族悠久的文明是依靠一塊塊石頭、一條條河流來具體承載的,而大運河就是中華民族文明史活生生的載體,運河水不僅在中華大地上綿延流過,它同時也是歷史的DNA,延續在我們的血肉和生活中。到現在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運河串起了一系列明星般的古城:南北兩端是北京和杭州;沿線是蘇州、鎮江、揚州、淮安、徐州、濟寧、聊城、臨清、天津等。 人們沒有帶著文化的、歷史的眼光看運河,河流傳遞給我們的大量信息和功能被忽視了 記者:在很多地方,由於各類街巷商鋪、特色民居、寺廟道觀、教堂樓所、地方會館、皇家園林、官商庭院、名人遺迹等歷史痕迹沉積在運河邊,才造就了運河兩岸獨特的文化帶。然而隨著歷史變遷,一些城市,如杭州,運河沿岸大部分建築非拆即毀,很多具有歷史價值的東西已經消失,還有些地段的運河成了排污河,污染嚴重,您對於運河文化的這種衰落如何看待? 馮品清:關於運河文化的衰落,我在書中也有所提及。從大運河全面開通之後,元、明、清三代每年差不多都有數百萬噸漕糧源源不斷地從江南運到北京。可以說,大運河是這三個朝代的重要生命線,沒有它,這三個朝代就難以在北京維持對全國的封建統治。 而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在河道的治理上只是突出了河流的排水功能,為了防患於水災對於河流進行疏通。這種情況下,人們同樣沒有帶著文化的、歷史的眼光看運河,河流傳遞給我們的大量信息和功能被忽視,我們當時的視線過於狹隘。事實上,離我們生活很近的大運河帶給我們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親水的習慣。在運河岸邊長大的很多人都有過到河裡游泳玩耍、捕魚捉蝦的美好記憶,但是現在,一些運河段乾脆成了當地的排污河,破壞了生態,也把美好的親水習慣破壞了。 運河岸邊的有關文化遺迹,如民居、龍王廟、古船塢等,雖然夠不上「文物」,但卻是運河文化的直接表現 記者:在您幾次南下考察尋訪大運河的時候,也對大運河的現狀有過很直觀的感受,您的心情如何?您覺得運河文化怎樣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馮品清:我曾經欣喜地在山東濟寧市和臨清市見到這些地方都有運河博物館,保存了很多有關運河歷史的文化遺存,那些地方雖然經濟並沒有南方的一些碼頭髮達,但對於文化很重視。 我在南方見到,從鎮江到杭州段的江南運河800里,以及長江以北從揚州到徐州段的運河,依舊承載運輸的任務,河裡過往船隻很多,人聲嘈雜。然而就在天津西青區,為了拓寬街道曾經一度把穿街而過沒有實際用途的運河填死,後來為了開發搞旅遊、搞明清一條街,又花錢把運河重新開通,並延伸到海河。 如今,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整體保護還遙遙無期,沿岸古迹亟待摸底調查,對此,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還缺乏整體規劃和協調組織。人們應該意識到,運河岸邊的有關文化遺迹,如民居、龍王廟、古船塢等,雖然夠不上「文物」,但卻是運河文化的直接表現,而運河水裡有的不只是淤泥,還有金子。 書中把北京稱作「水鄉」,無疑是一種詩意的誤讀 記者:「春湖落日水拖藍,天影樓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白鳥似江南。思歸忽動扁舟興,顧影深懷短綬慚。不盡平生淹戀意,綠蔭深處更停驂。」(見《天府廣記》)這是500多年前明代著名畫家兼詩人文徵明在北京生活時的一段真實感受。在哀嘆運河已經不是從前的運河時,您的書《水鄉北京》也讓我們認識到,北京已經不是從前的北京。請問,您寫這本書的出發點是什麼? 王同禎:對於人類來說,水是生命的源泉,水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追溯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北京發達的水系一度在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商業流通乃至政治、軍事等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並且圍繞著對水的開發、建設、利用、審美等活動,人們又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水文化」。面對目前北京乾旱缺水的現實,我在書中把北京稱作「水鄉」,無疑是一種詩意的誤讀。如果能喚回人們對水鄉的嚮往,能促進國民對水的珍惜和保護,能為建設北京理想的人居環境起一點點作用的話,就達到了我的寫作目的。 到處都是「為城市化妝」的景觀大道,到處都弄「城市廣場」,這種不考慮資源條件的發展模式,早在100年前已有教訓 記者:《水鄉北京》無疑賦予了人們對水的很多嚮往和渴望。的確,水,是城市的經脈,是城市的輪廓線條;城市無水便無魂,便無彩。北京,在水系方面,原本是有大手筆的,不論從審美,還是從生態的角度,都出類拔萃,如今,在城市治理上,若是想讓北京恢復一些水鄉的本來面目應該注意什麼? 王同禎:近幾年北京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北京的湖泊河道里有了水,但不久就發現河湖裡的水由清變混,由綠變黃,由黃變黑,問其究竟,「上水源不足,不敢按時排放」。古語道,「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不能流動的水豈有不腐之理。 北京許多河道、湖泊都要靠密雲水庫供水,可密雲水庫只有11億立方米,1000多萬人口又都等著喝這盆凈水,而供人欣賞的水景又如此之多,這個矛盾如何解決?所以,我們首先要警惕「城市美化運動」。 到處都是「為城市化妝」的景觀大道,到處都弄「城市廣場」,到處都搞「河道美化」,到處都「為美化城市建公園」。這種不考慮資源條件,不顧及成本的發展模式,早在100年前的美國和其他國家已有教訓。城市裡要多種用水少的樹木,不要到處都是硬邦邦的水泥塊,要給大地多留一些喘氣的自然綠地。 |
|
推薦閱讀:
※藝術類圖書,就可以這麼貴嗎?
※獨立出版與主流出版有何區別?國內的獨立出版現在狀況如何?
※【i·寧德】比起唐僧肉,妖精更愛它
※蘊含人生哲理的經典語錄有哪些?
※12部熱播國產劇的英譯名,你喜歡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