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是位於陝西西安的擁有現代化的設施的一座國家級綜合性歷史類大型博物館。籌建於1983年,1991年6月20日落成開放。陝西歷史博物館以其豐富的文物藏品成為展示陝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殿堂,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裡建都。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瑰麗藝術殿堂。 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370,000餘件,上起遠古人類初始階段使用的簡單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會生活中的各類器物,時間跨度長達一百多萬年。中國歷史上強盛的周、秦、漢、唐等王朝曾在陝西西安附近建都,擁有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廣,其中有精美的商、周青銅器,千姿百態的歷代陶俑,以及漢、唐金銀器,唐墓壁畫。堪稱陝西悠久歷史和文化的象徵。
鎏金銀竹節熏爐。國寶級文物,1981年出土於陝西興平茂陵一座陪葬墓。這件熏爐為青銅質地,通體鎏金鎏銀。熏爐的底座上透雕著兩條蟠龍,兩條龍昂首張口咬住竹柄。竹節形的柄分為五節,節上還刻著竹葉,柄的上端有三條蟠龍將熏爐托起。熏爐為博山形,爐體下部雕飾蟠龍紋,底色鎏銀,龍身鎏金,爐體上部浮雕四條金龍,龍首回顧,龍身從波濤中騰出,線條流暢,造型奇妙。整件熏爐被分為三個裝飾區域,共有九條龍裝點其間。「九」在我國古代象徵最高數字,是皇權的一種體現。爐蓋外側銘文可知,此爐是西漢皇家未央宮的生活用器。從同時出土的「陽信家」刻銘的銅器分析,加之歷史文獻的記載,得知這件熏爐原在未央宮,建元五年(前136年),漢武帝將其賞賜給姐姐陽信長公主。
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這枚印章是由26個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組成的多面體,其中14個正方形印面上刻著規範的楷書陰文。印章由煤精刻制而成,煤精也稱煤玉,是褐煤的一種變種,以低等植物為主,也有部分高等植物遺體組成的腐植腐泥混合煤。這枚印章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國之一、鮮卑族上層人物獨孤信,原名獨孤如願。
白釉黑花卧美人枕。枕頭的形狀是一位側卧的女子,女子頭扎兩個小辮,面部豐滿,細眉如月,微微含笑。只見她左手被枕在頭下,雙腿彎曲,顯得悠然自在。她上身穿窄袖褐黃衫,上繪桃花枝葉,黑色的領邊繪珍珠紋飾,下著白色窄褲。枕頭的下底有墨書「大定十六年五月」七個字,推斷是金代物品。此枕胎制堅硬細膩,造型裝飾自然清新,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
鎏金雙獅紋銀碗。銀碗口沿下內束,折成略有弧狀的斜壁。圜底,外腹壁捶出十朵如意雲頭,器底焊接附加鎏金圓飾片。圓片內以魚子紋為底,中心模衝出兩隻相對的瑞獅,雙口銜摺紙,腳下亦裝飾一株折枝花,邊緣為一圈繩索紋,繩索紋外加飾一周向內翻卷的波浪紋,紋飾均鎏金。 唐王朝的繁榮與開放,是唐朝的文化呈現出繽紛的多元化風格,表現在手工業製作上則是除了豐富的中國傳統工藝和裝飾風格外,還有許多從西域傳入的外來文化元素。尤其是金銀器,無論從製作工藝還是裝飾紋樣都有外域文化的烙印。這件雙獅紋銀碗的碗體上捶揲出一周如意雲頭,使整個銀碗的外形飽滿厚重,極富立體感。而這種在碗壁上以捶揲技術製作出凹凸紋樣的手法在古代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沿岸都十分流行,它是西方器皿特有的風格,更是西方古老的文化傳統。而銀碗碗底的主紋飾外圍環繞著繩索紋圓框的裝飾手法,也並非是中國古代傳統的裝飾手法,它應是波斯薩珊銀器影響的產物,其形式大都為中間是獅、鹿和瑞獸,周圍繞以繩索式圓框或花瓣。這種手法在薩珊銀器中被稱為「徽章式紋樣」。銀碗中雙獅的對稱布局符合中國傳統審美中均衡對稱的要求,而雙獅口中的折枝花和碗體裝飾的如意雲頭紋為典型的中國傳統紋樣。可以看出,唐代工匠們並不是單一地借用外來文化,而是將其有機地與本國的文化統一起來。所以這件雙獅紋銀碗可說是融合了中西方藝術風格的精美之作。
彩繪雙環望仙髻女舞俑。女俑身材頎長,削肩蜂腰,頭梳雙鬟望仙髻,柳眉鳳目,高鼻朱唇,頸戴項鏈。身穿闊袖襦,外罩貢領翹肩半臂,下著曳地長裙,前腰佩繡花蔽膝,臂飾釧鐲,雙手抬舉至胸前,食指伸出,神態虔誠。雕塑家捕捉住了她飛舞游移之中靜止的一瞬間加以雕刻,達到了氣韻生動的意境,以形寫神,神形兼備,是研究唐代舞蹈藝術和服飾文化的重要資料。女俑以朱紅點唇,白粉塗面,色彩穩定沉著、疏淡自然,衣褶的線條既有雕塑的立體感,又有繪畫的平面效果,流動的線條貫通衣裙,使女舞俑呈現出飄逸流暢的氣勢,如音樂一般富有節奏感,極具東方女性的神韻。
四鸞銜綬金銀平脫鏡。唐代銅鏡不僅以題材新穎、紋飾華美著稱,而且在鑄造工藝上也頗有創新,出現了金銀平脫、螺鈿、貼金貼銀等特種工藝鏡。四鸞銜綬金銀平脫鏡是目前西安出土的唐代平脫鏡中最精緻、最完整的一面。它採用的就是金銀平脫工藝。圓形,鏡背正中置圓鈕,鏡鈕四周以金絲同心結環繞,素緣。鈕外一周貼飾花葉形銀片,鏡背主紋為四隻鸞鳥銜綬帶逆時飛翔,為金片刻鏤粘貼而成。鸞鳥昂首展翅,優雅現已地起舞,金光銀灰的飾片在黑色素胎地映襯下更加顯得華麗奪目。 鸞鳥(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向來被人們認為是能夠帶來幸福的吉祥鳥,而綬帶的「綬」與長壽的「壽」字諧音,代表著長壽不老。「鸞鳥銜綬」蘊含著幸福長壽,而環繞的「同心結」則被寓意相愛之意。這枚銅鏡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願。
金筐寶鈿團花紋金杯。這件溢彩流光的唐代金杯杯口外侈,器壁有內向的弧度,「6」字形的把手鉚釘在一片「十」字形金片上,與杯身固定。杯身製造成型後,進行了仔細的打磨處理,因此腹身有密集的等距離平行線。在光滑的器腹表面上,由上下兩端相對的四對如意雲頭紋分割成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每個單元中裝飾一朵團花,團花由鍛打的扁金片構成,焊接在杯腹表面,形成立體感極強的裝飾。在團花及如意雲頭紋最外緣又焊接有細密排列的小金珠。下腹部用同樣工藝焊接四個雲頭紋,外側皆焊有金珠,其中一雲紋內沿里殘存著一小塊白色鑲嵌物。
青釉提梁倒注瓷壺。伏鳳式提梁,以花蒂象徵壺蓋。蓋、壺銜接處堆塑哺乳母子獅,母獅張口為流。球形壺腹刻飾纏枝牡丹。底部中心有梅花形注水孔,注水時將壺倒置,造型奇巧,是耀窯瓷器出類拔萃的珍品。
金怪獸 (戰國)。怪獸為鷹嘴獸身。大耳環眼,頭生雙角。每角分四叉,叉端各浮雕有立耳環眼鷹嘴怪獸。怪獸彎頸低頭作角抵狀。尾捲成環形,亦作怪獸頭像。身驅及四肢上部滿飾凸雲紋,頸及胸部以細線條刻劃成鬃毛。怪獸之角、尾、托座系分鑄焊接而成。
鑲金獸首瑪瑙杯。選材精良,巧妙利用王料的俏色紋理雕琢而成。杯體為角狀獸首形,獸雙角為杯柄。嘴部鑲金帽,眼、耳、鼻皆刻劃細微精確。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
跪射俑 (秦朝)。高122厘米。束髮偏髻,身披鎧甲,足穿方口齊頭鞋,右膝著地,左腿蹲曲,雙手作持弓扣弦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