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玉剛「出家」看世人對學佛的誤解
主題:對學佛的誤解
時 間:2014年12月5日
地 點:微聞思·居士沙龍群
開示法師:通賢法師、宏海法師
主 持 人:蘇軍敬
嘉 賓:張迪歐、班瑪拉姆
討論提綱:
1、學佛,學的是什麼?
2、學佛的觸機有哪些?
3、學佛,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利益?
4、如何澄清世人對佛教的誤解?
【主持人】
12月1日,媒體熱吵李玉剛「出家」,網報梳著馬尾辮,合掌下跪的圖片。這是不是出於商業目的而炒作,並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關注的是,在這個事件中,社會對學佛的誤解太多了。比如:認為只有苦大仇深的人才會學佛或出家。出家是一種逃避、消極的心態等等。
@童鳳英:佛教太好了,所以二千多年來,還有如此強的生命力,但也正因為傳承的時間太長,蒙的灰也太厚了。
【主持人】
對這整個事件,兩位嘉賓是如何看待,有請@班瑪拉姆、@張迪歐
@班瑪拉姆:其實,從媒體或公眾喜歡炒作和熱議明星出家,可以看到一些背後的動機。無非感覺出家是個新鮮或者有點丟人的事情。對學佛和佛教有著極為嚴重的誤解。
【主持人】
這種報道實際上還加深了社會對學佛的種種誤解。比如:他的工作單位作出的書面聲明中提到李玉剛「熱愛生活」云云,似乎意謂著佛門裡的人不太熱愛生活。有的挖掘原因,猜測似乎是感情失意。這是很狹隘的思路。
@覺一:社會的價值導向問題很大,經濟至上,導致倫理淪喪,人性缺失。對佛教的誤解、誤導,甚至抵制、利用的現象非常普遍。話題一、為什麼學佛?
【主持人】
如何澄清這個誤解,我們可以先來探討什麼是學佛?首先要搞清楚學的對象,即什麼是「佛」?
@班瑪拉姆:學佛就是學習佛陀的智慧。佛陀是斷二障,成辦二利的覺行圓滿者。究竟的離苦得樂者。
「佛陀」是什麼意思呢?它在梵語中發音是「布達」,漢語譯作「佛陀」,藏語稱為「桑傑」,是正覺者之義。所謂正覺者,「正」是糾正一切罪障,「覺」是覺悟一切智慧。其中,覺又有自覺、覺他兩層含義,「自覺」是自身已徹底通達宇宙萬物的真相;「覺他」則是依靠這種智慧宣說佛法,令無量無邊的眾生脫離苦海。 ——引自《為什麼學佛》
@強田林:答案很清晰:學的是「佛」。佛者,覺也。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信佛言、解佛義、行佛法、證佛性,便是學佛。【主持人】
@班瑪拉姆:明白了「佛」的含義,對「學佛」的誤解就不言而喻了。
各種經典指出,佛者覺也,就是覺悟的「覺」。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是佛的意思。也就是「布達」這個的意思,究竟而言守著一個覺悟的「覺」。
要把這個「佛」字搞清楚,明白他最核心的意思是「覺悟」。如果「佛」字沒搞清楚就說學佛,對象都不清楚,你怎麼學?怎麼說?很多的表述就不見次第。
學佛不能離開這個最核心的目的。其他的所有的東西都是一種方法,所謂佛法,即是一種成佛的方法。方法本身只是方法,只有我們按照這個方法去實踐,去達到這個方法所指向的境界,這個方法的意義才呈顯出來。
如果一定要把覺的意義或境界用語言來表達的話,那就是--不可思議!怎麼可能說的清楚?你再怎麼說他,肯定是遠遠不止這一些。所以我們只能是選擇兩千多年來一直流傳下來的典籍上經常用的這些表達。因為,他(佛陀)的功德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去窮盡的,所以任何時候他(佛陀的功德)都是不止於此的。
@班瑪拉姆:贊同!以「為什麼學佛」和從「佛」字上破題,的確可以讓我們開宗名義,明白所謂誤解的根子在哪裡?誤解是因為沒有抓到學佛的根本,往往是通過一種表面現象,比如通過某些學佛人的言行來判斷學佛是個什麼樣的事情,有點像盲人摸象,很片面。
【主持人】
其實,社會看學佛,對學佛有些誤解,我們學佛的居士的言行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話題二:學佛的觸機
【主持人】 學佛是不是因為苦大仇深而僅僅為了尋找寄託呢?能不能談談各自學佛的觸機?
@班瑪拉姆 我自己學佛的觸機還是很愉快的。因為看了電影少林寺。對武術和和尚特別羨慕。
@朱欣 其實,很多人學佛確實因為種種不順利才開始學佛的,這說明佛法的深刻,解決難問題。
因為家庭或工作不順利而信佛恰恰說明世間工具解決不了問題了,所以才找到佛法。佛法更加包容和更能解決複雜問題,小問題也不用找佛法。佛法是探討人生真諦的,類似問題(大家)平時是不會思考的。
@班瑪拉姆 @朱欣:是的!有句話叫不苦不出離。雖然我個人學佛的觸機是電影。但是真正對佛法產生信心還是對三界火宅,有求皆「苦」有了認識,才更加堅定學佛,成佛的信念的。
@那妞:以前吧,怕死,因為覺得那會疼,而且這麼花花的美好世界,死了就啥都沒啦。
後來,接觸佛法了,才知道,原來「死」不了,咋都死不了,永遠死不了,而且會不斷的以不同形態生生死死,這下問題來了,原來,死而不了,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怎麼才能不再生生死死呢?哎,前面有脫離成功的老師,佛!那就學佛吧。
【主持人】會不會有人,因為熱愛生活,熱愛(自他)生命而去學佛,有嗎?肯定有!
@強田林為何學佛,自覺時利他,自覺後覺他。
@張迪歐記得有個虛雲長老的故事,即,長老出家,師父問為何出家。答:1、為了了脫生死2、為了普渡眾生3、為了荷擔如來家業
話題三、學佛的利益
@魚兒/朝暉:學佛以來我一點都不覺得修學佛法是負面的或是逃避現實,佛陀的正見教會我如實生活,如實工作,如實做人,心變得越來越自在了,生活也越來越有正能量了。非常歡喜
@班瑪拉姆:佛陀通過三轉法輪從世俗諦到聖義諦已經將佛法宣說周遍、圓滿了。但是佛法的利益,歸根到底是四個字,即:離苦得樂。所謂的樂呢,分為暫時的安樂和究竟的安樂。暫時的安樂就是現世我們所得到的衣食住行,受用上的安樂等等。這是世俗諦上的樂。但還有一種超越世俗諦的大樂,即證悟大空性,不住生死,超越生死的究竟大樂。(即佛的境界)
@廬州茶事 果德我老家在岳西,禪宗二祖在司空山開道場。我們家老人初一、十五喜歡去寺廟燒香。剛開始我以為這是迷信,後來通過學習,認識到拜佛、學佛不是迷信,是要自己認識自己,指導自己,修正自己的行為,再去幫助別人。
學佛以後,我自己有了改變,家庭生活少了爭吵,多了歡笑
【主持人】學佛是一件超級快樂的事!
話題四:如何澄清世人的誤解
【主持人】 看,社會媒體,是那麼誤會「學佛」,我們居士正有責任。
@張迪歐 我最大的感觸就是,剛學佛的時候,很喜歡勸家人學佛,甚至還和人家急。 現在的感觸是,做好自己,讓身邊的人感覺到,學佛的人越來越好,越來越智慧,越來越幸福。那樣自然就改變了身邊不學佛的人的想法了。
@未了 居士學佛最最基礎的是要端正態度,遵紀守法,持戒守則。自己都做不到,天天大呼小叫,見人臉都拉得老長,為一點小事就爭論不休,如何勸人學佛、敬佛?人家見了會說,你還學佛呢,佛就是這樣教你的嗎?所以管好自己,清凈自身做好榜樣非常重要。
@賢凈末學學佛是以:認識自己、改造自己、提升自己乃至圓滿自己為要旨的。
@淡淡的馨香:蘇老師好,對佛教的誤解似乎會在於很多方面,尤其是,現實、身側,即使有些人號稱是學佛了,似乎也誦了很多的經,看了很多的文(法),是覺了,開智慧了,但還是在做傷風敗俗、倫理喪失、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的事情。那,這其中的學佛又該如何看待呢?
@張迪歐@淡淡的馨香:我還真是覺得,如果一個人看了很多的佛經,是基本不會做出那麼惡劣的事兒的。除非那人只是把學佛當成讀小說,讀古文,學習語文課一樣。那其實也不是學佛了。
@班瑪拉姆@淡淡的馨香:其實剛剛已經說過,佛陀是斷證圓滿者。所謂斷呢,是指的斷煩惱障和所知障;證呢,證的是人無我和法無我。這才叫覺。如果真的是覺了,開智慧了,是不會有那些煩惱的。有煩惱就說明還是在學習階段,還沒有成佛。有那種現象,就很正常了。
【主持人】 @淡淡的馨香 看懂地圖,比起還不知道怎麼走要好,雖然,看懂了地圖不等於已經上道。出發了,走了好久,並不等於已到目的地。所以,境界是境界,功夫是功夫,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混同著講會亂套。
法師開示:
通賢法師:為什麼學佛?
為什麼學佛?對於很多初學佛者或學佛已久的同修來講,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從大家的討論上看,更多是落到名相上了。雖然也談到了學佛,學的是「佛」。這個不錯。佛的解釋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但談到「這種境界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這樣的表達,容易讓人們感覺望而卻步。
我們要注意,學佛更重要的是學佛的言傳身教。
所謂言傳,即佛陀所講的經、律、論三藏十二部經典。這裡有佛陀無問自說的;有弟子請問而說的;也有如律,為針對弟子所出現問題而制定的,而說的教法。同時,言傳中還有佛陀所教導我們的法門。以及我們修行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這都是對於我們修學者有益處的。所謂身教,我們通常知道,身教大於言教。身教就是親身歷行的。佛陀的身教就是通過四攝六度體現的。比如,持戒,佛陀持戒是最精嚴的;比如利行和同事。一個比丘眼睛生病了,佛陀就親自為他縫衣服,佛陀並沒有因為自己是佛而將自己抬到很高的地位。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佛也是從凡夫修行而來的。在這一世,佛陀是從一位迦毗羅衛國的王子,一個人,修行而成的。經典中也講,我們人人皆具佛性,與佛是無二無別的。但是,因為我們為煩惱習氣所迷,所以我們不能成佛。這就是我們與佛的差別。那麼我們學佛,其實最根本的是什麼?就是要學--做人。所以,太虛大師所講:「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所以,我們學佛除了學習佛的言傳身教,最根本的就先要學好做一個人。最基本的就是從十善業先做起,學習做人!然後,要學習佛陀的自利利他。首先要自利,自己要修學佛法;然後要利他。最後,覺行圓滿。這就是我對為什麼學佛這個話題,做一個總結性的概括。所以,我們在討論一個問題的時候,不能只是在面上模糊的去概括,去討論。我們更要落實到具體的實際的問題上去。
宏海法師:關於出家的觸機佛家相信因果,總之是有因緣才會走到這裡。最圓滿的是知道佛法珍貴,心生嚮往;還有從小因家裡熏陶;比較多一點的是從小生病;從地域上看,象福建、藏地,家裡送孩子出家是極為榮耀的事情。反面講,可能有人是因失戀,生意失敗而出家的,而這個恰恰是符合了佛法中看破、放下,降伏煩惱這個思想層面。這是個契合點。沒有這個契合點,那你可能擁有一種俗世的幸福,而未必有反觀人生,了解世界、人生真實意義的機會。而只是庸俗的幸福著終老,也不知道生命從哪來到哪去。再者,不管際遇何種因緣致使出家,那就是人生的升華和高貴的展現。因為世間的東西你不看重了。人的追求是可以層次更高的。我們要感恩,無論是正面的引導還是反面的促發,在佛門都稱增上緣。比如虛雲老和尚從小就信佛,弘一大師是經歷了人生百態才出家的。最後可以總結,我們有時候看待出家是一種世人的獵奇心理或一種尋常心態。比如,我們老是認為出家人很多東西不能吃,很多事也不能幹,對這份割捨就受不了。但是你可以從另一個側面去思考。比方,我們錢多了以後,那你肯定不會因為一元、兩元去斤斤計較、討價還價了。那是因為你找到了更高、更好的東西了,就會主動放棄小利。大家還可以做一個反思。我們問「為什麼要出家?」「為什麼要學佛?」這是一個真命題還是一個偽命題?我們為什麼不問: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考大學?為什麼要工作、娶妻、生子、成家立業?這都是人間百態,出家也是人間的一態。因為我們太習慣多態是一種常態了,就認為少態是一種變態。其實,這只是百態之一。
宏海法師:學佛的利益學佛的意義有好幾層。首先,我們要承認,我們的身心在所生存的世界中時刻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我們一直在追求,希望一切所欲皆如所願,物質、情感皆為我掌控。而當得不到時,就有了「求不得苦」。當大家都都習以為常的去佔有,就會有道德倫理的下滑。佛法的戒律或者說儒家仁義禮智信方面的教育,都可以幫助大家安心。這對凈化整個社會風氣是有莫大幫助的。其實,佛陀的身份是一個教育家。但是我們往往把他神秘化和宗教化。所以讓人們對之產生很多誤會。學佛的直接利益是可以讓我們活的開心。而佛教衍生出來的藝術,也都可以陶冶情操。佛教是有正面的號召力的。現在社會普遍有一種浮躁,一點小事情都可以讓我們怒從心起,結下很多惡緣。而如果有了佛法的信仰就可以制約肆無忌憚並治癒世人的浮躁。能夠止惡行善,這就是佛法的普世倫理作用。再高一層,就是佛法的慈悲與仁愛,以善的力量來凝聚人心等。
最後,你是想做為一位德者、智者還是解脫者?這些定位都可以在佛法中找到。做為學佛的人也要明白自己想要通過佛法得到什麼?所謂的科學態度,就是以一種開放的態度來接受和選擇。對佛法也要有一種科學的態度來觀待。
推薦閱讀:
※上海古寺短期出家者爆滿 收費兩千需托缽乞食
※出什麼家?去他媽的世界
※不要父母孩子老婆工作去做出家怎麼辦?
※她是著名才女,卻因數年無子被婆婆趕出家門,與相愛之人一生錯落、無法相守
※杭州名妓琴操妙改秦觀詞,名噪一時,卻被蘇軾一語點破而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