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 (凈空法師開示)
06-14
萬法皆空 因果不空
推薦閱讀:
凈空法師
「萬法皆空」,這是真的,沒有一法是實在的。般若經就是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佛講得太多了。玄奘大師翻譯的《大般若經》六百卷,這部經典,是佛經裡面最大的一部經。《華嚴經》才八十卷,《大般若經》差不多有十倍《華嚴經》這麼大。它講什麼?講萬法皆空。 中國古人不喜歡繁複,與印度人不同。中國人的言語文字都講求簡要詳明,愈簡單愈好;簡單扼要,也要詳細明白,好文章、好言語沒有重複的句子。正因為如此,中國人開悟的人不多,比不上印度人。印度人開悟的人,比我們中國人多得太多了,為什麼?印度人是不斷在重複、不斷在反覆,我們現在想想有道理。中國人的根性,上根利智用這個方法行,點到為止,中、下根性就不得力。而佛在印度講經這套方法,真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們這才真正體會到。 《金剛般若經》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就是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是什麼意思?能得,能得的不可得,空的;所得,所得的是外面的東西,我們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是所得的,所得的這些東西是緣生之法,沒有自性,也就是沒有自體,因緣所生。這佛經裡面說得很多,佛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緣聚這個相就現前,緣散這個相就滅了。你不要等到緣散才曉得這是空的,正在聚合的時候,你就能看出這是假相,不是真的,所以佛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是把這些現相當真,你就錯了。相是妄相、幻相,佛家還有一個名詞說得很好聽,叫妙相。「妙相」是什麼?妙相是空的,妙相是假的不是真有,有而非有,非有而有,這是說明所得的也不可得。能得不可得,所得也不可得,所以說萬法皆空。 你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今天這個身相可不可得?不可得。這個身體是緣聚,佛為我們講,歸納大類為色、受、想、行、識,這個身是五蘊集合而現的身相。緣聚時,就有這個相;緣散,這個相就沒有了、就滅了。緣聚,也有一段時間,這一段時間它存在,這個存在佛講是「如露亦如電」。「露」是什麼?露水。說「露水」,就是說他存在的時間長一點,像平常人大概能活六、七十歲,古人講的「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就是如露;還有短命的,幾歲、十幾歲、二十歲過世的,就像閃電一樣。這是說明現相存在有短暫不同,它是有限的。 短暫何以不同?我們今天知道是業力。每個人的壽命,絕大多數人的壽命都有一定,你們看《了凡四訓》,孔先生算袁了凡的壽命五十三歲,很準確。每個人的壽命,如果你沒有大善、大惡,你沒有辦法逃過這個數。人有一定的壽命,壽命不長,幾個人能夠逃過數?我們自己的壽命多長自己不知道,但是自己總要警覺到佛經講的大原則-「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我們人的生命更是脆弱,一口氣不來,就又一世了。只有真正聰明人,他才有這麼高度的警覺,抓住現前寶貴的時間好好的修行。為什麼要好好修行?因為因果不空。 我們要修善因,不要去搞惡因。你要去造惡因,你的果報是往下墜落,一世不如一世,那真叫可憐,沒有人能救你,佛菩薩雖然慈悲也沒有辦法救你,能救自己的,除了自己沒有別人。佛菩薩對我們的慈悲,是把我們自己救自己的理論、方法教導我們,這是佛菩薩能做得到,他能幫得上忙。我們要接受,我們要理解,我們要如法修行,這才真正能救自己。我們不信,解得不夠透徹,又不肯認真去做,我們還是墮落,這個道理一定要懂。 因果為何不空?因,也是剎那之間就變成果,因變成果,因空了;果又是下一個果的因,果又變成因,果也空了。由此可知,因果也是空的,因果怎麼會不空?因果不空,前面這一句話就講不通。 「萬法皆空」,因果是屬於萬法裡面、還是萬法以外的?當然屬於萬法裡面。萬法皆空,因果也空,何以說「因果不空」?這是因果「轉變不空」,因會變成果,果會變成因,是說它轉變不空的意思;另外一個意思是因果「相續不空」,永遠是相續的。我們一個人,造業是因,受報是果,受報的時候,他又造業,永遠在相續,永遠在循環。所以「因果不空」是講「轉變、相續、循環」,這三種不空的特性。 佛菩薩是看到這個事實真相,勸勉我們斷惡修善,勸勉我們轉迷為悟、轉凡為聖,這樣才能真正離苦得樂。果然離苦得樂,還要發大慈悲心,再回到六道輪迴裡面去教化一切眾生。我們要問:「再回到六道輪迴裡面,他受不受苦?」給諸位說,他不受苦了,因為他苦樂的結解開了。迷的時候有苦,有苦樂憂喜舍的受,悟的時候沒有了。 真正覺悟,《金剛經》里舉例,忍辱仙人在修忍辱波羅蜜,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他苦不苦?他一點也不苦。你問:「他為什麼不苦?」他知道身是假的,不是真的。他不執著這個身是我,隨他怎麼割都不苦,一點痛苦都沒有。為什麼我們割一點就覺得痛得不得了?是因為把這個身體看作自己的,嚴重的執著,執著得愈重,痛苦就愈多,是這麼來的。覺悟的人知道這是假相,所以他沒有苦樂憂喜舍的受。歌利王造作重業,他沒有開悟,他要受果報,所以仙人發願,將來成佛先度他;佛不度無緣之人,歌利王跟佛也結下很深的緣。佛菩薩慈悲,決定沒有嗔恚心,也是做好榜樣給我們看,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這是「因果不空」,記住!它的三個特性是轉變、相續、循環。推薦閱讀:
※因果輪迴業報 第八章 心機用盡成頭痛
※因果報應不是佛教說辭,而是宇宙法則
※因果既然已註定,為何還能改命運?
※既然佛不能改變因果,為什麼《金剛經》里說可以消除先世業障?
※因果循環幾時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