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哮喘食療方

兒童哮喘誘發原因較多,常見的有病毒感染,吸入花粉、塵埃、化學物質等,發病年齡多為2~3歲。發作癥狀與成人無大區別,若突發哮喘較為嚴重,應及時救治,以免造成呼吸衰竭重症。在緩解期治療的同時,輔以飲食療法,則能減少發病機會,提高遠期效果。 1.鮮白蘿蔔250克洗凈,豬肺一具洗凈,燉食飲湯,可補肺降逆、順氣定喘,對實性胸悶氣喘者宜。 2.甜杏仁30~40克(布包),豬肚一具,麻黃9~10克,將杏仁、麻黃納豬肚內,加好醋1公斤,小火燉至醋盡,將杏仁、麻黃取出,瓦上焙乾研粉,每次3克,日2次,並將豬肚隨意吃完,用於虛寒性氣喘。 3.取白果肉3~5枚研末,雞蛋1隻,將蛋頭打一小孔,納入白果,以紙封孔,燉熟食之,每天1~2隻蛋,可止咳定喘。 4.乾地龍50克,麻油0.5公斤,將麻油煎沸,入地龍炸焦,去地龍取油,趁熱加蜂蜜60克,每次5毫升,此方可潤肺抗過敏,用於過敏性哮喘。 5.蘿蔔250克,葶藶子30克(布包),將蘿蔔洗凈用葶藶子共煎煮,蘿蔔熟後去葶藶子,加蜂蜜20~30克,飲湯食蘿蔔,每天一次,可利肺降逆、補肺定喘。 6.麻黃4~6克,川貝10~15克煎後取汁,加入山藥粥中,適量拌入蜂蜜10~20克,每日1次,可健脾補肺、止咳定喘。

  • 兒童哮喘食療方
  • 時間:2008-01-29 作者:佚名 瀏覽次數:418 所有轉載網站必須註明轉自百洋健康藥房網
  •   兒童哮喘病的發生少數是因為先天不足,也就是有家族遺傳過敏因素,先天性免疫功能低下體質不好。但大部分是因為後天失養,常見的有病毒感染,吸入花粉、塵埃、化學物質等,發病年齡多為2~3歲。若突發哮喘較為嚴重,應及時救治,以免造成呼吸衰竭重症。在緩解期治療的同時,輔以飲食療法,則能減少發病機會,提高遠期效果。   【兒童哮喘食療方1】白果5粒,大米15克,瘦肉15克,鹽、油各少許。   作法:白果去殼及芯、切碎,用油、鹽將大米、剁碎的瘦肉末腌15分鐘,將適量水煮開後,加入所有材料煮成粥。   功效提示:白果含多種獨特成分,能夠阻斷哮喘激發進程中的一些重要化學反應,有補肺定喘、化痰的作用。此方對各種哮喘有輔助食療之效,可治肺虛久咳。   【兒童哮喘食療方2】鮮蘑菇100克,豬腰50克,姜、蔥、油、鹽、生粉各少許。   作法:鮮蘑菇洗凈,「飛水過冷河」。豬腰切薄片,用調料腌制。用油炒香姜、蔥後加入蘑菇、豬腰炒熟,調味,打芡。   功效提示:蘑菇含17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化痰理氣。豬腰含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有補腎、治盜汗的作用。此方適合肺虛痰咳、病後體虛的幼兒。   【兒童哮喘食療方3】南瓜100克,蒜蓉、鹽適量。   作法:南瓜去皮、核切成小塊,炒香蒜蓉後加入南瓜翻炒,然後加水煮10分鐘,調味。   功效提示:南瓜潤肺,補中益氣;大蒜性溫,入脾胃、肺經,治療寒性咳嗽、腎虛咳嗽效果非常好。 【兒童哮喘食療方4】木耳5克,紅棗3粒,瘦肉20克,鹽、油、生粉適量   作法:木耳泡軟,紅棗去核。瘦肉切薄片,用調料腌制。將木耳、紅棗加入開水中煮30分鐘,然後加入肉片,瘦肉煮熟後調味即可。   功效提示:木耳滋養,健胃,增強免疫力,紅棗健脾補血,此方適於體虛、抵抗力差的幼兒食用。   【兒童哮喘食療方5】新鮮枇杷75克,銀耳5克,冰糖適量   作法:枇杷去皮、核切成小塊,銀耳泡發後放進沸水裡煮熟,最後加入枇杷、冰糖煮片刻即可。   功效提示:枇杷潤肺止咳,銀耳含豐富的膠質、維生素、微量元素、多種氨基酸,能提高免疫力,有潤肺、補燥的功效。   【兒童哮喘食療方6】竹蓀50克,草魚250克,姜、蔥、生粉、油、鹽、生抽、糖適量   作法:竹蓀洗凈切段,草魚洗凈切塊,將魚煎香後加入竹蓀、姜、蔥段、鹽、生抽、糖、水燜熟,打芡即可。   功效提示:竹蓀含有19種氨基酸,包括8種必需氨基酸,可增強免疫力,有補氣養陰、潤肺止咳的功效,此方特適合體質虛弱、納差的幼兒食用。   【兒童哮喘食療方7】冬菇10克,菜心100克,油、鹽、醬油、糖、生粉各少許   作法:菜心洗凈,切小段,用水焯熟,瀝干水盛起。冬菇泡軟,去蒂,用油、鹽、醬油、糖煮熟後調味打芡,淋於菜心上。   功效提示:冬菇營養豐富,化痰理氣,有增強免疫力、抗病毒的作用。   【兒童哮喘食療方8】去心蓮子10克,百合8克,瘦肉50克,鹽少許   作法:將所有材料洗凈加進適量開水煮2小時。   功效提示:動物實驗證明百合提取物有對抗過敏性哮喘的作用,此方潤肺止咳、寧心安神。
  • 小兒推拿療法

    (感冒、咳嗽、哮喘、小兒肺炎、麻疹、百日咳、發熱、驚風、嘔吐、腹痛、小兒腹瀉、痢疾、便秘、腸梗阻、脫肛、疳積、佝僂病、遺尿、癃閉、小兒夜啼、小兒腦性癱瘓、小兒肌性斜頸、小兒斜視、腮腺炎、腹脹、食欲不振)

      兒科推拿在民間常稱之為「推驚」、「摩驚」、「掐驚」等,它是在四診八綱、辨證論治的理論指導下,運用各種手法刺激一定的穴位(或部位),通經絡,行氣血,和營衛,以調整患兒機體的偏盛偏衰,促進其抗病能力,達到防病保健和治病的目的。它包括一般的小兒推拿法、兒科指針法和捏脊法。由於其治療對象是小兒,小兒乃純陽之體,生機蓬勃,發育迅速,而臟腑嬌嫩,形氣未充,故其容易發病,變化迅速,也易於康復。只有了解小兒的這些生理病理特點,熟練掌握小兒推拿手法和穴位的功能主治及操作方法,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臨床上推拿治療小兒疾病應用範圍較廣,一般的常見病症都能治療。

    【操作方法】

     一、兒科推拿療法的作用原理

      1.小兒推拿是建立在「天人合一」整體觀念的基礎上,其中醫基礎理論是陰陽五行、臟腑、營衛氣血等學說,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治病必求於本」、「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標本兼治」等治病法則,在患兒體表穴位上運用各種推拿手法,通過經絡「行氣血、通陰陽」的作用來平衡陰陽、調整臟腑營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2.由於小兒不會言語,即使較大兒童也往往不能正確訴說病情;加上小兒在就診時每多啼哭叫擾,影響氣息脈象,因而在四診中以望診為主,結合聞、問、切診。根據臨床證候,了解病史、癥狀和體證,進行分析、歸納,辨別疾病發生的原因、部位、性質及發展趨勢,以掌握疾病的性質,確定治療措施。如《幼科推拿秘書》中說:「先辨形色,次觀虛實,認定標本,手法祛之」。

      3.小兒在生長發育各個階段中,生理、病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點。生理特點主要表現為生機蓬勃、發育迅速,而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小兒出生後,一方面在不斷地生長發育,生機蓬勃,處於這種發育階段的小兒之體稱為「純陽之體」;但另一方面小兒又如初生的嫩芽,臟腑柔弱,形氣未充,因而又稱為「稚陽未充,稚陰未長」。因而在病理上表現為發病容易、變化迅速、易於康復等特點。由於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體質較脆弱,功能未健全,因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差;加上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知自節,因此外易為六淫所侵,內易為乳食所傷,肺脾兩臟尤易患病,如消化不良、傷食感冒等;由於小兒的應變力較差,對突然發生的強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現驚厥;如果小兒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餵養失調,常可引起發育障礙,出現解顱、五遲、五軟、智力不足等病態。在小兒疾病的發展與轉歸過程中,寒熱虛實的轉化比成人快。一方面小兒病情變化迅速,具體表現為易虛易實,易寒易熱,若調治不當,護理失宜,病情容易由輕變重,由重轉危,一日之內即可由實熱證轉變為虛寒證(正虛暴脫)。另一方面,由於小兒生機蓬勃,活力充沛,組織再生和修復能力較強,病因單純,不受七情影響,患病後,如診斷正確,治療得法,護理適宜,則病情可由重轉輕,容易治癒而很快恢復健康。

     二、兒科推拿療法的作用手法

     1.小兒推拿法

     (1)常用手法:按、揉、摩、推、掐、運、搓、搖等,此即所謂推拿八法。

     (2)臨床手法:①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運耳後高骨。②推天柱骨、推上七節骨、揉龜尾、摩神闕、推胸八道、推揉膻中。③運八卦、分陰陽、運板門、推三關、退六腑、推腸經、推脾(胃、肝、心、肺、腎等)經。④二龍戲珠、蒼龍擺尾、鳳凰展翅、打馬過天河、水底撈月、黃蜂入洞、按弦搓摩、天門入虎口等。

     2.兒科指針法

     (1)掐印堂法、掐人中法、掐頰車穴法。

     (2)掐精靈、威靈穴法、掐一窩風穴法、掐內勞宮法、掐間使穴法、掐曲池穴法。

     (3)掐太沖穴法、掐大敦穴法、掐揉前承山穴法、掐揉後承山穴法、掐崑崙穴法、掐外參穴法。

     (4)老虎吞食法。

    3.捏脊法捏、拿、推、捻、提、放、按、揉等八個基本手法。

      具體操作方法:小兒推拿手法比較重視補瀉,如旋推為補,直推為瀉(清);左揉為補,右揉為瀉;緩摩為補,急摩為瀉等,基本上是按照操作方向和手法的輕重緩急來定補瀉的。同時根據補瀉的需要,選用蔥薑汁、酒精及清水等作為遞質,以加強「補」和「清」的作用。這些方法為臨床醫生所廣泛應用。至於其手法的具體操作,這裡就不作介紹。這裡僅介紹一種鮮為人用的老虎吞食法,即由醫生用口咬仆參穴,用以救治小兒急驚卒死者。咬時,由醫生用潔凈白布一方,將病兒足跟包起,然後張口咬之,多用於病兒搐搦或昏厥(休克)時。咬時,如病兒感覺疼痛而驚叫者,尚可救治;如無知覺者,則預後不良。施行此法而病兒無知覺者,說明病已沉重,應趕緊請醫診治,不可連續咬,防傷破皮膚,徒然增加病兒痛苦。

    三、兒科推拿療法的作用部位

      一般都是施法於穴位,也有施法於某個面或經絡,如捏脊法主要作用部位在督脈和膀胱經脈。小兒推拿常用穴位如下。

     1.頭面頸項部穴位百會、天門(攢竹)、太陽、坎宮、山根(山風)、人中。(水溝)、迎春、牙關(頰車)、印堂(眉心)、耳後高骨、風池、天柱(頸骨)、承漿等13個穴位。

     2.胸腹部穴位天突、膻中、乳根、乳旁、中脘、神闕(臍中)、腹、天樞、丹田、肚角等10個穴位。

     3.背腰部穴位定喘、大椎、肩井、風門、肺俞、脾俞、腎俞、腰俞、七節(七節骨)、龜尾(長強)、脊柱等11個穴。

     4.上肢部穴位脾土(脾經)、肝木(肝經)、心火(心經)、肺金(肺經)、腎水(腎經)、腎頂、腎紋、大腸、小腸、四橫紋、小橫紋、掌小橫紋、胃經、板門、小天心、內勞宮、內八卦、一窩風、膊陽池、總筋、大橫紋、十王(十宣)、老龍、二扇門、少商、虎口(合谷)、甘載、二人上馬(上馬)、威靈、精靈、外八卦、外勞宮、三關、天河水、六腑等35處穴。

     5.下肢部穴位箕門、百蟲(血海)、鬼眼(膝眼)、足三里、止痢、三陰交、鞋帶(解溪)、豐隆、湧泉等9個穴位。

    【主治病症】

     一、感冒

      常規方法為:推攢竹,分推坎宮,揉太陽,黃蜂入洞,掐總筋,分陰陽,推三關,推六腑,揉膻中,揉肺俞。

     風寒者加拿風池,拿合谷,揉二扇門,掐陽池,多推上三關以辛溫解表。

     風熱者加清補脾胃,揉中脘,摩腹。

     夾痰者加按揉天突,擦胸,按揉乳旁、乳根。

     夾驚者加清心經,清肝經,掐十王,掐老龍,水底撈明月,大清天河水。

     二、咳嗽

     推攢竹,推坎宮,推太陽,黃蜂入洞,拿風池,推上三關,退下六腑,拿合谷。

     內傷咳嗽者加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揉二馬,按揉氣海,揉肺俞,揉腎俞。

    三、哮喘

      推肺經,推四橫,揉板門,按天突,揉膻中,擦胸脅,揉肺俞,擦背。

    寒喘者加黃蜂入洞,按風池,補肺經,拿合谷,推上三關,拿肩井。兼陽虛者加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揉丹田,揉脾俞,揉腎俞,按揉三陰交。

     熱喘者加清肺經,清大腸,退下六腑,揉膻中改為分推膻中,推脊。

    四、小兒肺炎

    清肺經,推上三關,退下六腑,按天突,開璇璣,按弦搓摩,按肺俞。

     偏於寒者加黃蜂入洞,按風池,揉二扇風,擦胸背。

     偏於熱者加清天河水,分推膻中,推天柱,推脊。

     熱毒甚者加掐十王,清心經,補脾經,揉小天心,水底撈月,清天河水,推中脘。

    五、麻疹

     疹前期:推攢竹,分推坎宮,推太陽,擦迎香,按風池,清脾經,清肺經,推上三關,揉肺俞。

    出疹期:拿風池,清脾經,清肺經,水中撈月,清天河水,按揉二扇門,按肺俞,推天柱。

    恢復期:補脾經,補肺經,補腎經,揉中脘,揉肺俞,揉胃俞,揉足三里。

     六、百日咳

     清肺經,掐揉小天心,按揉天突,分推膻中,摩脅,按揉肺俞、膈俞。

    偏寒者加黃蜂入洞,拿風池,擦胸背,拿肩井。

    偏熱者加清大腸,清天河水,推天柱,推脊。

     肺脾虛者加補脾經,補肺經,揉中脘,按揉脾俞、胃俞。

    七、發熱

    清肺經,清胃經,補腎經,推上三關,退下六腑,水底撈月,清天河水,揉二扇門,揉肺俞,推脊,推湧泉。

    鼻塞者加揉迎香。

    脾虛者加補脾經,揉中脘,摩腹。

    驚跳者加掐十王,揉小天心。

    八、驚風

     發作期:掐天庭,掐人中,掐十王,掐老龍,掐端正,掐二人上馬,掐精寧,掐威靈,搗小天心,拿曲池,拿肩井,拿委中,拿崑崙。

    急驚風者加清心經,清肺經,清肝經,推上三關,退下六腑,

    大清天河水,按天突,推天柱,推脊,按豐隆。

    慢驚風者加揉百會,補脾經,清肝經,揉小天心,揉中脘,摩腹,捏脊,揉足三里。

    九、嘔吐

     揉胃俞,推板門,推中脘,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外邪犯胃者加推攢竹,分推坎宮,推太陽,清大腸,揉外勞。

     傷於飲食者加清脾經,清大腸,推板門,運內八卦,推下七節骨。

     脾胃虛弱者加補脾土,揉板門,捏脊等法。

     十、腹痛

     揉外勞,揉一窩風,摩腹,揉臍,按膀胱經相應俞穴,按揉足三里。

     寒邪侵襲者加推上三關,按一窩風,拿肚角。

     脾胃虛寒者加補脾經,揉板門,揉中脘。

     食積腹痛者加清脾經!清大腸,推胃經,推中脘,分推腹陰陽。

     蛔蟲腹痛加搓臍,推臍,揉天樞,拿肚角。

     十一、小兒腹瀉

     補脾經,推大腸,清小腸,摩腹,揉臍,揉龜尾,推上七節,捏脊。』

     偏於寒濕者加揉外勞,揉天樞,按脾俞,按胃俞。

     偏於濕熱者加清大腸,推上三關,退下六腑。簟

     偏於食積者清脾經,揉中脘,搓臍,拿肚角。

     偏於脾虛者加推板門,運內八卦,揉脾俞,揉胃俞,捏脊,揉足三里。

     十二、痢疾(菌痢)

     推大腸,分陰陽,推上三關,退下六腑,揉龜尾,推下七節,推上七節,捏脊。

     虛寒者加清補脾經,天門入虎口,摩腹,揉臍。

     噤口痢者加運八卦,清心經,清肝經,清天河水,清冒經。摩腰俞,推委中,推承山。

     十三、便秘

    揉中脘,摩腹,揉龜尾,推下七節。

    實秘者加清脾經,清大腸,按弦走搓摩,揉天樞。

    虛秘者加補脾經,清大腸,揉天樞,捏脊,按揉足三里。

    十四、腸梗阻

    摩腹,揉臍,揉天樞,拿肚角。

     腸套疊者摩腹時當摸及「臘腸型」腫塊時,應將套入之腸管推擠出鞘部以開通閉塞。

    腸扭轉者摩腹時常取逆時針方向,以迴轉複位,行氣散結。

    蛔蟲型腸梗阻者,在包塊處以揉法為主。揉散後用摩法,推抹法以使通便而下。

    糞便型腸梗阻者加清大腸,揉龜尾,推下七節。

    十五、脫肛

    揉氣海、關元、天樞、龜尾。體弱氣虛者加按揉百會,補脾經,補肺經,補大腸,摩腹,推上七節,拿肩井。

    大便燥結者加清脾經,清大腸,摩腹,推下七節。

    十六、疳積

     摩腹,揉臍,捏脊,按揉足三里。

    飲食傷脾者加清補脾經,清大腸,揉板門,分推腹陰陽,揉中脘,捏脊。

    體虛脾弱者加補脾經,揉中脘,揉脾、胃俞。

    十七、佝擘病

    補脾經,補腎經,揉小天心,揉中脘,摩丹田,捏脊,按揉脾俞、胃俞、腎俞,擦八髎,按揉足三里、三陰交。

    十八、遺尿

    揉丹田、關元、氣海穴,揉龜尾,按揉三陰交。

    腎虛者加補腎經,清小腸,揉腎經,擦八髎。

    肺脾氣虛者加按百會,補脾經,補肺經,清小腸,揉中脘。

    十九、癃閉

    摩腹,揉關元、氣海,拿膀胱,按三陰交。

    下焦濕熱者加清腎經,清小腸,按八髎,推膀胱。腎陽不足者加補脾經,清補腎經,揉腎俞,揉龜尾,擦八黲

    二十、小兒夜啼

    補脾經,清大腸經,摩中脘,推下七節。

    偏於心火盛者加掐心經,水底撈月,清天河水,退下六腑。

    偏於驚恐者加掐十王,掐老龍,揉精寧,揉威靈。

    二十一、小兒腦性癱瘓

    在癱瘓部位相應施用攘法、擦法、拿法、搖法。取瞳子髎、頰車、地倉;大椎、肩井、肩髎、曲池、陽池、合谷;肝俞、腎俞、腰陽關、委中、承山、解溪、崑崙穴。並揉中脘,摩腹,按揉脾、胃俞,揉足三里。

    二十二、小兒肌性斜頸

    在局部作輕柔按摩;用拇、食、中三指提拿揉捏,手法不宜重,若已成腫塊,則手法宜重,並可用搓揉彈撥;頭頸扳向健側作被動牽引;用雙手在攣縮處作分向牽扯筋腱。一般可輔助外敷活血化瘀之中藥。

    二十三、小兒斜視

    按揉睛明、球後、太陽、四白、端正各100次,括眼眶30次,拿風池、合谷各10次。

    內斜多推球後、太陽,外斜多推睛明、四白。

    二十四、腮腺炎凰清天河水,退六腑,清胃經,揉小天心,揉牙關,揉耳後高

    二十五、腹脹

    推脾經,運內八卦,運板門,揉中脘,分腹陰陽,按揉足三

    脾胃虛寒者加摩腹揉臍,按脾俞。

    二十六、食欲不振

    推脾經,順運內八卦,運板門,摩腹揉臍,捏脊,揉脾俞,掐揉足三里。

    【注意事項】

    1.麻疹、天花、水痘、骨折、創傷性出血、急性炎症、急性傳染病、白血病等,一般不主張行推拿療法。

    2.小兒捏脊注意點

    (1)捏脊時間最好在早晨空腹時進行,夜裡入睡亦可。捏完之後半小時方可進食,以免影響療效。

    (2)捏脊環境要安靜,室溫要適宜,室溫過高,患兒治療部位和術者的手部易於出汗,妨礙捏拿;室溫過低,則易使患兒著涼感冒。

    (3)術者精力要集中,手法要適度。對於初診患兒和嬰幼小兒,開始手法不宜過重,應由淺入深,以便逐步適應。術者態度要和藹可親,爭取患兒和家屬很好配合,防止產生恐懼心理,乃至出現哭鬧現象。

    (4)在捏脊治療期間,應囑咐家長注意患兒飲食,做到富於營養,易於消化,適於口味,禁食酸醋、芸豆和螃蟹。患兒如系乳兒,乳母也不得食用螃蟹。

    (5)有嚴重心臟病或背部瘡癤的患兒,不能進行捏脊。

    (6)如進行兩三個療程未見一點效果者應改變治法,以免貽誤治療時機。

    3.由於小兒生理、病理等方面特點有別於成年人,臨症時除按一般治療原則施治外,還應做到儘早就診,及時治療,兼顧脾胃,推拿手法要特別輕快柔和,平穩著實。

    小兒推拿是中醫推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基礎到臨床都具有自身的特點。 -

    【小兒生理特點】 -

    小兒生理主要表現為生機蓬勃,發育迅速,然而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小兒自出生後一方面都在不斷地生長發育,成長壯實,古人把處於這種發育迅速階段的小兒稱之為「純陽之體」。但另一方面小兒又如初生的嫩芽,臟器柔弱,故又有「稚陽未充,稚陰未長」的論說。稚陰稚陽,是指小兒形體無論在物質基礎和生理功能活動上均未臻完善,需要特別呵護。 -

    【小兒病理特點】 -

    小兒病理主要表現為發病急、變化大,但經過正確醫治,易趨康復。小兒因體質和功能均較脆弱,加以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能自節,因此外易為六淫所侵,內易為飲食所傷。對於突然發生的強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現驚恐狀態。在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餵養失調的情況下,常可引起發育障礙,表現有五遲、五軟等病態。又因對疾病的抵抗力較差,特別易患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傳染病。小兒患病後病情往往比成人為重,當發熱較高時,易於抽搐、驚厥;感受風寒之後極易導致肺炎、喘咳。總之小兒病情來勢急,變化多而迅速,可並發嚴重病症,但如能診療及時,護理得當,也容易痊癒,較快地恢復其生理功能。 -

    【辨證特點】 -

    首先小兒不會訴說病情,問診常是間接的,因而不能確切地反映實際情況。較大孩兒雖能自述,也多是言不達意。其次,嬰兒氣血未充,脈象難憑,尤其在診察時哭鬧不安,更易影響氣息脈象。聞診雖能反映一些情況,但也不夠全面。只有望診不受種種條件的限制,反映病情比較可靠,應予以重視。此外,從八綱辨證來看,由於小兒陽氣偏盛,感受外邪後易寒隨熱化,臨床以陽證、熱證、實證居多。下面著重介紹幾項小兒特色的診法。 -

    -

    1.望小兒指紋 指紋是浮露於食指橈側緣的脈絡,是手太陰肺經的一個分支,所以望指紋與診寸口脈有相似的臨床意義。由於小兒切脈部位短小,診脈時常啼哭躁動,影響脈象的真實性,而指紋處皮膚薄嫩,脈絡易於暴露,故對三歲以下的小孩常結合指紋的變化以輔助診斷。 -

    -

    指紋分「風」、「氣」、「命」三關,即食指掌指紋為「風關」,近節指間紋為「氣關」,遠節指間紋為「命關」(圖194)。 -

    -

    (1)望指紋方法:在自然光線下,暴露患兒小手,醫生用左手拇、食二指握住小兒食指遠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兒食指橈側,從指端向指根部輕推幾次,用力要適中,使指紋更為顯現,便於觀察。 -

    -

    (2)望指紋內容:主要從指紋色澤、長短和浮沉三個方面來分析觀察。 -

    -

    色澤:正常指紋,色呈淺紅,隱現於風關之內。患病之後,色鮮紅者,多屬外感風寒表證;色紫紅者,多為熱證;色紫黑者,多為血絡鬱閉,病情危重;色淡者,多為虛證;色滯暗者,多為實證;色青者,多為驚風,或為痛證。 -

    -

    長短:一般說來,指紋在風關者,為邪淺病輕;指紋透氣關者,為邪已深入;指紋達命關者,為病情較重;若指紋一直延伸到指甲端,即所謂「透關射甲」,為病情重篤。 -

    -

    浮沉:指紋浮現明顯者,是病在表;沉隱不顯者,是病在里。 -

    -

    現代醫學認為,小兒望指紋是觀察食指橈側的淺表靜脈。指紋充盈度的變化主要與靜脈壓有關,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兒,大多數可見指紋向命關延伸,這是由於靜脈壓升高所致,靜脈壓愈高,指紋的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展。指紋的色澤在某些程度上可反映體內缺氧的程度,缺氧愈甚,血中還原血紅蛋白量就愈高,指紋的青紫色也就愈明顯,因而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兒多出現青紫或紫色指紋,貧血的患兒則由於紅細胞及血紅蛋白減少,指紋則淡。 -

    -

    -

    -

    2.小兒切脈 小兒前臂短小,切脈部位「寸口」就更為短小,不容三指以候寸、關、尺,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也稱為一指定三關(圖195),而不細分三部。小兒平脈(正常脈象)較成人快,一般l~2歲左右小兒,脈搏每一息(即是一呼一吸)跳動6~7次;3~6歲小兒,每一息跳動5~6次。以後隨年齡增加,而脈搏則相對減少。小兒診脈通常以浮、沉、遲、數,辨表、里、寒、熱;以有力、無力來定虛、實。 -

    -

    浮脈:輕按即能清楚感到脈搏跳動,主表證。 -

    沉脈:輕按不易感覺,重按才可能觸到,主里證。 -

    遲脈:脈搏比該年齡小兒緩慢,主寒證。 -

    數脈:脈搏比該年齡小兒快,主熱證。 -

    脈有力:為實證。 -

    脈無力:為虛證。

    -

    小兒推拿常用手法 小兒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點,現主要介紹如下: 【推法】 推法在小兒推拿臨床應用相當廣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種。 1.直推法(圖196)醫生用拇指橈側緣,或用食、中兩指指面附著於治療部,做單方向的直線推動 動作要輕快連續,一拂而過,如帚佛塵狀,以推後皮膚不紅為佳。手法頻率每分鐘約250~300次。 推動時必須行直線,不可歪斜,以恐動別經而招患。 常用於推拿特定穴中的「線狀穴位」和「五經」穴等。 功效:清熱解表,止瀉通便,除煩安神。 主治:外感發熱、腹瀉、便秘、驚惕煩躁等症。 2.分推法 用雙手拇指羅紋面以穴位為中心向兩側作分向的推動,稱為分推法,又稱為「分法」 本法運用時,兩手用力要均勻、柔和協調。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於額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氣血,調和陰陽。 主治:發熱、咳嗽、腹脹、便秘等症。 3.合推法 合推法是與分推法相對而言,又稱合法、和法 動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動方向相反。 適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陰陽,理氣血。 主治:發熱、腹脹、便秘等症。 在臨床上合推法常與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 醫生用拇指羅紋面輕附於治療的穴位上,做順時鐘方向的環旋移動。即:◎ 旋推法僅依拇指在皮膚表面作旋轉推動,一般不帶動皮下組織。手法頻率每分鐘150~200次。 主要用於「五經」穴。 功效:健脾和胃,補肺益腎。 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肺虛咳嗽等小兒虛證。 【運法】 運是運轉的意思,在治療部位做弧形或環形推動(圖197)稱為運法。亦有人稱運推法.屬推法的一種。也是小兒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醫生以拇指羅紋面,或用中指羅紋面,附著於治療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動。或在穴周作周而復始的環形推動。 運法在操作時,一是宜輕不宜重,僅是皮膚表面摩擦,而不帶動皮下組織。二是宜緩不宜急,每分鐘頻率約 80~100次。 宜用於弧線狀穴位或圓形穴位。 功效:清熱除煩,寬胸理氣。 主治:發熱、胸悶、嘔吐等症。

    運法與旋推法的異同 相同點異同點運法均在體表作環形推動都不帶動皮下組織

    運動幅度較大 頻率較慢,每分鐘約80-100次

    旋推法

    運動幅度較小 頻率較快,每分鐘約160-200次 【捏法】 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療部位做對稱性的擠壓、捻動,稱為捏法。 若以捏法施於脊柱,就稱為捏脊法。由於此法善治小兒「疳積」,收效神奇,所以又稱為「捏積法」。下面介紹捏脊法(圖198)的兩種操作方法。 1.醫生雙手呈握拳狀,以食指中節的背側緊貼於患者脊柱兩側,拇指伸直前置,並對準食指中節橈側掌面,而後將皮膚捏起,並輕輕擠壓、捻動,雙手交替,緩慢移動向前(圖198 a)。 2.醫生雙腕下垂拇指伸直,指面向前,與食、中兩指指面相對;以拇指指端掌面分別緊貼於患者脊柱兩側,食、中兩指與拇指相對用力將皮膚捏起,並輕輕擠壓、捻動,雙手交替,緩慢移動向前(圖198 b)。 捏脊(積)的操作一般均由龜尾穴開始,沿脊柱兩側而上止於大椎穴,一般連續操作5~6遍。結合病情,對需加強手法刺激的患兒,常用捏三提一法; 即先捏脊一遍,從第二遍起,每向前捏三次,雙手在同一平面同時用力向上提拉一次;或者對重要穴位如腎俞、脾俞、肺俞諸穴位處進行提拉。在提拉皮膚時,常聽到較清脆的「嗒、嗒」聲,這屬於正常的筋膜剝離聲。 另外在捏法應用時以拇指指端掌面為力點,而不能單純以拇指指端為力點,更不能將皮膚擰轉。捏起肌膚過多,則動作獃滯不易向前推進,過少則易滑脫;用力過重易疼痛,過輕又不易得氣。 功效:調整陰陽,疏通經絡,健脾和胃,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臟腑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主治:小兒疳積、消化不良、佝僂病、腹瀉等病症。 此法常用作小兒保健,增進食慾,強壯體質。 捏脊法除小兒推拿應用以外,對成人的失眠、神經衰弱、慢性胃腸功能紊亂等虛弱患者也同樣有治療作用。 【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壓體表治療部位的一種手法,稱為掐法,本法刺激性強,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針之意,所以也稱為「指針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 以拇指指甲為力點,對體表穴位進行按壓。掐法操作時,宜垂直用力按壓,不宜摳動,以免損害皮膚。 當掐法施用後常繼以揉法,以緩和手法刺激,減輕局部的疼痛反應。掐法施用次數一般以5~6次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覆長時間的應用。 可適用於頭面及手足部痛覺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龍、十王等穴。 功效:開竅醒腦,回陽救逆。 主治:小兒驚風、昏厥等症。

    小兒推拿常用腧穴 小兒推拿除了運用十四經穴及經外奇穴外,本身還有許多特定的穴位。這些穴位不僅有「點」狀,而且還具有「線」狀及「面」狀,這是特點之一。有相當多穴位都聚結在兩手,正所謂「小兒百脈匯於兩掌」,這是特點之二。 本文著重介紹小兒推拿穴位位置、操作方法、次數(時間)、主治及臨床應用。其中「次數」僅代表6個月~1周歲患兒臨床治療時參考,臨診時尚要根據患兒年齡大小、身體強弱、疾病輕重等情況而有所增減。 上肢部穴位治療時,一般不分男女,僅操作一隻手即可,臨床習慣於推拿左手(亦可推拿右手)。小兒推拿操作的順序,一般是先頭面,後上肢,再胸腹、腰背,最後下肢。亦有根據病情或患兒體位而定順序。 但是對於疼痛較敏感的穴位,或具有較重刺激力的手法一般都放在最後操作,以利得到患兒的配合。

    ◆ 頭面部穴位 【攢竹(天門)】 線狀穴。 位置:兩眉中間至前髮際成一直線。 操作:兩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稱推攢竹,又稱開天門(圖201)。

    次數:30~50次。 主治:感冒、發熱、頭痛、精神萎靡、驚惕不安等。 臨床應用:①為小兒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宮,揉大陽)之一,可用於外感表證及內傷雜病;②若驚惕、煩躁可與清肝經、按揉百會等穴合用。 【坎宮(陰陽)】 線狀穴。 位置:自眉頭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 操作:兩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稱推坎宮,又稱分陰陽(圖202)。

    次數:30~50次。 主治:外感發熱、頭痛目赤。 臨床應用:①為小兒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於外感表證及內傷雜病;②目赤痛可與清肝經、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陽】 點、線結合穴。 位置:眉後凹陷處。 操作:①兩拇指撓側自前向後直推,稱推太陽;②用中指指端揉或運,稱揉太陽或運太陽(圖203)。

    次數:30~50次。 主治:頭痛發熱,目赤痛。 臨床應用:①為小兒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內傷;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可加點刺放血,以增強療效。 【人中】 位置:人中溝,上1/3與2/3交界點。 操作:用拇指甲掐,稱掐人中。 次數:3~5次或醒後即止。 主治:驚風、昏厥、抽搐。 臨床應用:主要用於急救,對於人事不省、驚厥、抽搐時,可與掐十宣、掐老龍等穴合用。 【迎香】 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溝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稱揉迎香。 次數: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臨床應用:主要用於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與清肺經、拿風池等穴合用。 【百會】 位置:兩耳尖連線頭頂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稱按百會或揉百會(圖204)。

    次數: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頭痛、驚風、脫肛、遺尿等。 臨床應用:①治驚風、煩躁,可與清肝經、清心經、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遺尿、脫肛,可與補牌經、補腎經、推三關、揉丹田等穴合用。 【耳後高骨】 位置:耳後入髮際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揉,稱揉耳後高骨(圖205)。

    次數:30~50次。 主治:頭痛、驚風、煩躁不安。 臨床應用:①外感頭痛可與常用手法清肺經等穴合用;②驚風、煩躁可與按百會、清心經等穴合用。 【風池】 位置:枕骨下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 操作:用拿法,稱拿風池。 次數:5~10次。 主治:感冒、頭痛、頸項強痛。 臨床應用:①感冒、頭痛可與常用手法清肺經等穴合用;②頸項強痛可與揉列缺、揉頸項部肌肉合用。 【天柱骨】 線狀穴。 位置:頸後髮際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線呈線狀穴。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稱推天柱。 次數:推 100~500次。 主治:發熱、嘔吐、項強、驚風等症。 臨床應用:①外感發熱、項強可與拿風池等穴合用;②嘔吐可與揉板門、揉中脘等穴合用。 民間常可用湯匙蘸水自上而下刮天柱骨,刮至皮下輕度瘀血即可。作用同推天柱。 【頭面部常用穴位小結】 1.解表 推攢竹、推坎宮、揉太陽、拿風池、推天柱等。 2.鎮驚通竅 按揉百會、揉迎香。 3.昇陽舉陷 按揉百會。 ◆ 胸腹部穴位 ◆ 腰背部穴位 ◆ 上肢部穴位 ◆ 下肢部穴位

    嬰兒腹瀉 【概述】 嬰兒腹瀉又稱為消化不良,是以腹瀉為主要癥狀的一種胃腸道紊亂綜合征。本病為嬰幼兒時期的常見病。發病年齡多在2歲以下,1歲以內者佔有半數,對患兒的健康威脅較大。引起腹瀉的原因很多,原則上可分為非感染性(如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完善,消化酶活性低,神經系統對胃腸道的調節功能較差,免疫功能尚不成熟,餵養不當和氣候因素等)和感染性(如腸道內、外感染)兩類。本病四季皆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為多見。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輕則遷延日久,影響小兒營養,生長和發育;重則可引起嚴重脫水,代謝性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故臨診時必須十分重視。 【臨床表現】 根據腹瀉的輕重可分為輕型(單純性消化不良),即大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水樣便,或兼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和少量粘液。重型(中毒性消化不良),患兒腹瀉每天10次以上,便中含有大量水分,混有較多粘液,並伴有發熱、嘔吐,食慾低下,皮膚乾燥,精神萎靡,若不及時治療,可逐漸出現脫水和代謝性酸中毒癥狀,故在臨床上必須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按中醫學辨證嬰兒腹瀉分為寒濕瀉、濕熱瀉、傷食瀉、脾虛瀉等,現介紹如下: 1.寒濕瀉 大便稀薄多沫,色淡無臭,腹痛腸鳴,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長,苔白膩,脈儒,指紋色紅。 2.濕熱瀉 腹痛即瀉,急迫暴注,大便色黃褐熱臭,身有微熱,口渴,尿少色黃,苔黃膩,脈滑數,指紋色紫。 3.傷食瀉 院腹脹滿,瀉前哭鬧不安,瀉後痛緩,大便量多酸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殘渣,多矢氣,常伴有嘔吐酸餿,口奧納呆,不思乳食,苔厚或垢膩,脈滑。 4.脾虛瀉 久瀉不愈,或經常反覆發作,面黃神疲,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夾有奶塊或食物殘渣,或每餐過後即瀉,苔薄,脈儒。若腹瀉日久不愈,進而可損及腎陽,瀉下不止,完谷不化,四肢厥冷,精神萎靡,舌淡苔薄,脈軟無力。 【診斷和鑒別】 1.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對本病的診斷並無困難。 2.鑒別診斷 (1)生理性腹瀉:多見於6個月以內的嬰兒,由於消化系統發育不健全所引起。這類嬰兒外觀虛胖,常有濕疹,僅有大便次數增多,而無其他癥狀。 (2)細菌性痢疾:腹痛、腹瀉,里急後重伴膿血便為主要癥狀,患兒一般有菌痢接觸史,大便細菌培養可發現痢疾桿菌。 【治療】 1.治療原則 結合臨床根據辨證後的屬型擬定以下各種治療原則,寒濕瀉者,治宜溫中散寒,化濕止瀉;濕熱瀉者,治宜清熱利濕,調中止瀉;傷食瀉者,治宜消食導滯,和胃止瀉;脾虛瀉者,治宜健脾益氣,溫陽止瀉;脾腎陽虛者,治宜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2.常用穴位 腹、臍、七節骨、龜尾、脾土、大腸、足三里等穴。 3.常用手法 摩法、揉法、推法、按法、擦法、捏脊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療法:患兒取仰卧位(可以家長抱在懷裡,亦可躺在治療床上,以下均類同)。醫生坐於患兒右側,用一手在患兒全腹部做掌摩法,手法宜輕,要有定向(即始終是順時針方向的摩動);上腹、下腹和全腹部三者要有機結合,反覆循環進行,約8~10分鐘。繼以上體位,醫生用食、中、環三指分別安置於臍,左右天樞穴作三指揉,約l~2分鐘。繼而治療手部穴位,補脾經100次,推大腸100次。最後再按揉雙側足三里穴1~2分鐘。 患兒取俯卧位(同樣可以家長抱在懷裡,亦可躺在治療床上,以下均類同),醫生先揉龜尾300次,再推上七節300次。 (2)隨證加減: 寒濕瀉:加揉外勞宮100次,推上三關300次,再補脾經100次。 濕熱瀉:加清牌經200次,清大腸200次,清小腸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下六腑300次。 傷食瀉:加補牌經300次,補大腸200次,推三關300次;按揉脾胃俞穴各1分鐘。 脾腎陽虛瀉:加補牌經300次,補腎經300次,補大腸200次;按揉腎俞穴1分鐘,橫擦八髎穴以熱為度。 【自我保健】 【注意事項】 1.推拿雖可醫治嬰兒腹瀉,但僅局限於胃腸消化功能紊亂而致的腹瀉和單純的輪狀病毒性腹瀉,無明顯脫水和酸中毒的患兒。 2.對腸道感染而引起的菌痢,應首先給予抗生素治療。 3.對患兒應控制飲食,患兒每次便後須用溫水洗凈肛門,勤換尿布,保持皮膚清潔乾燥。 4.應注意合理餵養,哺乳或餵食儘可能做到定時定量,添加副食品不宜太快,品種不宜太多。並注意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腸道疾病。

    小兒發熱【概述】發熱是指病理性的體溫升高,是人體對於致病因子的一種全身性反應。是許多疾病的伴隨癥狀。由於小兒新陳代謝較高,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完善,所以體溫比成人略高。一般小兒正常肛溫為36.9~37.5℃,比口溫約高0.5℃,而腋溫比口溫低0.5℃。小兒體溫一般以肛溫為宜。正常體溫一晝夜有輕微波動,晨間稍低,下午稍高,但波動範圍不超過1℃。小兒在進食、哭鬧、活動、衣被過厚、室溫過高等均可使體溫暫時升高,這些都屬正常。引起發熱的疾病很多,通常可分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兩大類。本章節僅介紹由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的某些急性發熱和部分功能性發熱。【臨床表現】體溫異常升高(肛溫達37.5℃以上)是本病的主要特徵。患兒可出現煩躁不安,呼吸急促,鼻翼煽動,驚跳抽搐或精神萎靡,神昏譫語,疲乏無力,不思飲食等。根據中醫辨證,可分為外感發熱、肺胃實熱和陰虛內熱。1.外感發熱 外感風寒者,可有發熱惡寒,頭痛無汗,鼻塞、鼻流清涕,口不渴,咳嗽、痰清稀,苔薄白,脈浮,指紋鮮紅。外感風熱者,可有發熱、微汗出、頭痛、鼻塞、鼻流濁涕、咳嗽、痰黃稠、咽痛口乾,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紅紫色。2.肺胃實熱 發熱較高,面赤唇紅,口鼻乾燥,渴而引飲,氣息喘急,不思飲食,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數而實、指紋深紫。3.陰虛內熱 以午後潮熱或低熱為主,形瘦體弱,自汗盜汗,五心煩熱,口唇乾燥,食慾減退,舌紅苔剝,脈細數,指紋淡紫。【診斷和鑒別】 肛溫高於37.5℃,伴有上呼吸道卡他癥狀,咽部充血,聽診可聞及肺呼吸音增粗或干、濕啰音,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增高,中性白細胞增高。胸部X線檢查河發現肺紋理增粗或炎症改變。發熱鑒別診斷相當複雜,主要從病史、癥狀和體征,實驗室檢查等方面進行。因本節僅講述以感冒為主的發熱,其他鑒別從略。【治療】 1.治療原則 外感發熱者,宜清熱解表,發散外邪;肺胃實熱者,宜宣肺清熱,消食理氣;陰虛內熱者,滋陰清熱,補益肺腎。2.常用穴位 三關、六腑、天河水、肺經、肺俞、風池等。3.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抹法、摩法、按法等。4.操作方法(1)外感發熱:開天門30次,分頭陰陽30次,揉太陽30次,清肺經300次,清天河水300次;屬風寒感冒者,加推上三關300次,揉二扇門300次,拿風池3~5次;風熱感冒者,加推脊300次。兼咳嗽、痰鳴者,加推揉膻中50次,揉肺俞100次,揉豐隆50次。(2)肺胃實熱:清肺經300次,清胃經300次,清大腸200次,揉板門200次,運內八卦200次,清天河水300次,退下六腑300次,揉中脘150次,揉天樞100次。(3)陰虛內熱:補牌經300,補肺經300次,補腎經300次,清肝經200次,揉上馬30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湧泉50次,按揉足三里100次。【注意事項】 1.對小兒發熱的治療,必須詳細檢查,找出發熱的原因,明確診斷,特別要排除急性傳染病及其他急性感染性疾病,以免誤診誤治。即使是外感發熱,只要是高熱患兒,就應予以靜脈補液等綜合治療。2.在發熱期間,要鼓勵患兒多飲開水,飲食要富於營養,易於消化。3.平時要鼓勵小兒積極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小兒支氣管哮喘【概述】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一種很常見的疾病,是因支氣管痙攣、粘膜水腫、分泌物增多而引起支氣管阻塞的變態反應性疾病,其特點有陣發性呼吸困難,哮喘、咳嗽和咯痰等癥狀。本病有明顯的可逆性,在發作期間或治療後,上述癥狀可完全消失。典型病例多見於4~5歲以上的小兒,患兒男性多於女性,均為過敏性體質,小兒期起病者約1/2有嬰兒濕疹史,或常有家族過敏史(約50%),並有遺傳傾向。哮喘一年四季都可發病,但以春秋季節、氣候驟變時更易發生,呼吸道感染尤其是病毒感染是哮喘的重要致病誘因。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內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隔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搏擊後,發為哮喘。」「哮」以聲響言(是指哮鳴聲),「喘」以氣息言(是指急促呼吸貌),臨床上有哮必有喘,二者密切難分,所以一般通稱為哮喘。【臨床表現】支氣管哮喘典型發作前常有先兆癥狀,如咳嗽、胸悶或鼻癢連續噴嚏等。如不及時治療,可迅速出現喘息。急性發作時患兒有氣急、哮喘、咳嗽及多疾。由於呼吸時支氣管腔有生理性縮小,所以呼吸困難尤為明顯,有「呼氣性氣急」之稱。患者多被迫採取坐位,兩手前撐,兩肩聳起,張口抬肩,額部冷汗、痛苦異常。體檢可見:胸部多較飽滿,呈過度清音,兩肺布滿哮鳴音;嚴重者,可有唇、指紫紺。每次發作歷時數小時或甚至數日(持續發作)才逐漸緩解。按中醫辨證一般可分為寒喘、熱喘和虛喘三種。1.寒喘 患兒咳喘,喉間痰鳴,痰色清稀多泡沫,面色蒼白,四肢欠溫,口不渴,小便清長,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緊或浮清。2.熱喘 患兒咳喘,氣粗息涌,痰鳴聲響,痰稠色黃,面紅身熱,胸脅脹滿,煩躁不安,渴喜冷飲,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黃或黃厚,脈浮數或弦滑。3.虛喘 動則氣促喘息,面青唇紫,頭汗涔涔,端坐喘息,四肢不溫,腰腿酸軟,神疲乏力,納食不香,大便澄青,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細無力。【診斷和鑒別】 1.診斷 首先有哮喘症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胸部X線透視可見兩肺透亮度增強,橫隔降低,反覆發作者其紋理增粗和出現肺氣腫。2.鑒別診斷(1)心源性哮喘:頻繁咳嗽,呼吸困難,咳出粉紅色血沫痰,兩肺底部有濕羅音,並且有心臟病的其他徵象。(2)慢性支氣管炎:病程一般較長,氣急常逐步緩慢加重,有典型肺氣腫體征。支氣管解痙葯應用有明顯效果。【治療】 1.治療原則 降氣化痰,止咳平喘。2.常用穴位 肺經、內八卦、板門、膻中、定喘、肺俞、脅肋等。3.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摩法、搓法、拿法、擦法等。4.操作方法(1)基本治法:面對患兒先作頭部常例手法,推攢竹(開天門)30次,推坎宮(分頭部陰陽)30次,揉太陽30次。繼而分別按揉膻中、乳旁、乳根穴,每穴1~2分鐘。起寬胸宣肺之功效。再治療手部穴位,補脾經500次,運內八卦400次,掐四橫紋,每橫紋3~5次,揉板門500次,特別是揉板門結合搓、擦脅肋100次能降氣平喘。在患兒背面,以中指定大椎,食、環兩指分別置於左右定喘穴(大椎旁0.5寸,屬經外奇穴),用三指揉,各100次,雙指揉肺俞100次,分推肩胛骨100次;左右向擦肺俞穴,以熱為度,拿肩井3~5次結束治療。(2)隨證加減:寒喘者:加推上三關300次,按揉風池10~20次,擦脊柱及兩側膀胱經,均以熱為度。熱喘者:加清肺經300次,清大腸200次,退下六腑300次,推脊300次,揉豐隆100次。虛喘者:補肺經300次,補腎經500次,揉丹田3~5分鐘,按揉足三里20次,雙指揉肺、脾、腎俞各1分鐘。【注意事項】 1.加強體育鍛煉和增加戶外活動,以增加體質,減少發作次數。2.對反覆發作者注射哮喘菌苗。3.找出過敏原,進行脫敏治療,避免接觸過敏原。4.注意保暖,預防呼吸道感染。5.若經推拿治療無效者,應立即補液、吸氧、控制感染等綜合治療。6.依據中醫冬病夏治的觀點,在伏天予以推拿可獲得較好的效果。另外,在發作後緩解期的推拿治療,可起預防作用和減輕發作的程度。

    小兒咳嗽【概述】咳嗽是呼吸系統疾病最常見的一個癥狀,多種疾病如感冒,肺炎等都可引起咳嗽。咳嗽是一種防禦性反射運動,通過這一個爆發性的呼氣動作,達到清除氣管及支氣管內的過多分泌物和異性物質。呼吸道急、慢性感染所致的小兒咳嗽在臨床中最為多見。這是因為小兒呼吸道血管豐富,而氣管,支氣管粘膜較嬌嫩,從而較易發生炎症變性。咳嗽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但以冬春季最為多見。中醫學認為肺為嬌臟,職司呼吸,居臟腑之上,外感邪氣,首當犯肺。邪束肌表,肺氣不宣,清肅失職,肺氣上逆,發為咳嗽。且古人認為有聲無疾稱之謂咳,有痰無聲稱之謂嗽,一般通稱為咳嗽。【臨床表現】因咳嗽本身是一種癥狀,根據中醫辨證,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兩類。1.外感咳嗽 屬風寒者,主症咳嗽,咳痰清稀,鼻塞涕清,頭身疼痛,惡寒不發熱或有微熱,無汗、口不渴,苔薄白、脈浮緊。屬風熱者,主症咳嗽,痰色黃稠,咳痰不暢,發熱惡風、汗出,鼻流濁涕,咽喉干痛或癢,口渴欲飲太便乾燥,小便黃赤,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2.內傷咳嗽 久咳不愈,痰多或乾咳無疾,或少痰、或痰稠難以咳出,面色蒼白,四肢欠溫,氣短汗出,胸悶納呆,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苔白膩,脈細或細數。【診斷和鑒別】 根據患兒所出現的咳嗽癥狀對本證的診斷並不困難。除咳嗽癥狀外,肺部聽診可聞及呼吸音粗糙或干、濕啰音,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白細胞可增高。胸部X線透視,可見肺紋理稍增粗,或肺部有炎症陰影。【治療】 1.治療原則 外感風寒咳嗽者,治擬散寒解表,宣肺止咳。外感風熱咳嗽者,治擬清熱解表,肅肺止咳。內傷咳嗽者,治擬健脾養肺,止咳化痰。2.常用穴位 肺經、內八卦、乳旁、乳根、膻中、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3.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按揉法、掐法、拿法等。4.操作方法(1)基本操作:面對患兒先在頭面部作常例手法即開天門30次,分頭陰陽30次,揉太陽30次;繼而在胸部分推膻中100次,揉乳旁、乳根各30次;再作手部運內八卦200次,清肺經300次,補肺經500次;最後分別按揉雙下肢豐隆和足三里穴,每穴各1分鐘。患兒俯卧於治療床上或醫生面對患兒背面而坐,分別按揉風門穴和雙指揉肺俞,每穴1分鐘;分推肩腫骨100次,用擦法施於患兒背俞穴,以熱為度。(2)隨證加減:外感風寒咳嗽者,加揉外勞宮30次,推上三關300次,拿合谷5~10次,拿風池10次;外感風熱咳嗽者,加清肺經500次,退下六腑500次,推天柱骨100次;內傷咳嗽者,加補脾經500次,補腎經300次,揉中院200次,揉丹田2分鐘,再按揉脾、胃俞、腎俞,每穴各1分鐘。【注意事項】 1.咳嗽原本是一癥狀,應及時查出引起咳嗽的原因,以便及時正確對症處理。2.患病期間,應適當注意休息,飲食以清淡易於消化為原則,禁咸禁辛辣刺激食物。3.胸腹部注意保暖。尤其是在節氣變更時更要留神。

    小兒疳積【概述】疳積是癌證和積滯的總稱,兩者有輕重程度的不同,積滯是指小兒傷於乳食,損傷脾胃,而致脾胃運化失司,積聚留滯而成。疳證是指氣液乾涸,身體贏瘦,往往是積滯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古人有「無積不成疳」的說法。另外小兒感染寄生蟲病,也可轉為疳證。西醫學認為本病類似於「小兒營養不良」,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症。其主要原因為攝入不足,餵養不當、偏食、消化吸收不良,或繼發於各種慢性疾病,引起蛋白質或熱量缺乏或消耗增加,以致不能維持機體正常代謝,而消耗自身組織,使體重下降,皮下脂肪減少,表現為逐漸性消瘦、水腫、生長發育滯緩,嚴重者伴有各器官的功能低下。【臨床表現】神疲乏力,面色無華,形體消瘦,發育遲緩,皮下脂肪消失,肌肉萎縮等是本病的主要癥狀。根據祖國醫學辨證,可分為以下兩型。1.乳食積滯型 脘腹脹滿,納食不香,夜眠不寧,精神不振,大便不調常有惡臭或便秘,同時可伴有手足心熱等症,苔厚膩,色微黃少津液,脈弱或兼數,指紋紫紅色。2.氣血兩虧型 面色晄白或萎黃呈乾癟老人面容,毛髮稀疏易脫,骨瘦如柴,皮膚乾燥多屑,精神萎靡,啼聲低沉,睏倦無力,動則汗出,四肢不溫可伴浮腫(以下肢為多見),不思飲食或嗜食僻,發育障礙,腹部凹陷,大便搪泄,舌淡苔薄,指紋色淡。【診斷和鑒別】 1.診斷 根據病人外貌及其各種表現,診斷本病並不困難,但進一步查明誘發因素及有無併發症,對於本病的不良程度應有適當估計以利治療。下列數項可作參考:①消瘦程度及發病前後體重下降情況;②浮腫程度;③血漿蛋白濃度是否正常或明顯下降,尚有基礎代謝率、肌酸肌酐排出量等作參考。2.鑒別診斷(1)原發性肺結核:除消瘦、體重下降,食欲不振外,其主要癥狀有長期低熱、咳嗽、咯血、潮熱和盜汗等癥狀;胸部X線可以明確診斷。(2)寄生蟲病:患兒除消瘦外,可常有腹痛、肛門癢、大便檢查可以發現有腸道寄生蟲卵。【治療】 1.治療原則 乳食積滯者,治宜消積導滯,健脾和胃;氣血兩虧者,治宜溫中健脾,補益氣血。2.常用穴位 脾經、板門、四縫(四橫紋),內八卦、腹、臍、足三里、脊柱等穴。3.常用手法 推法、揉法、摩法、捏法、掐法、按揉法等。4.操作方法(1)基本治法:患兒取仰卧位,先上肢手部操作,推脾經500次,推板門300次,推四橫紋200次,運內八卦200次;繼以上體位,摩腹與揉臍相合,約5分鐘,使腹部有種溫熱感,再按揉雙側足三里穴各1分鐘。患兒取俯卧位,食、中兩指分別雙指揉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各1分鐘;而後在患兒的脊柱穴施捏法,自龜尾穴起,上至大椎穴止,約3~5遍;為加強刺激可在脾、胃、三焦諸穴處多加提捏。(2)隨證加減:對乳食積滯者,加清脾土500次,清後加補脾經300次,清大腸300次,清腎水100次,揉中院5分鐘;對氣血兩虧者,加補脾經500次,推上三關300次,揉摩中院5分鐘,摩丹田2分鐘,揉血海30次,指揉腎俞、命門請穴各1分鐘。【注意事項】 1.要合理餵養小兒,儘可能給予母乳餵養,及時添加輔食,注意營養補充,要給予高蛋白及高熱量正常飲食或軟食,以分次多餐為宜。2.糾正偏食和嗜食異常等不良習慣。3.適當安排小兒戶外活動及身體鍛煉,以增進食慾,提高消化能力。4.保證小兒的充足睡眠。5.注意飲食衛生,預防各種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


    推薦閱讀:

    冬季補氣活血食療湯
    食療如何緩解白髮問題?
    慢性胃炎食療方
    知識:糖尿病飲食療法的六項注意

    TAG:兒童 | 食療 | 哮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