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人生浪費在正事上
06-14
也許我最幸運的事,就是自我覺醒比較早,明白自己喜歡什麼,以便於早日開始,在一條道上走到黑。 我常跟很多中學生﹑大學生聊天,最大的感觸是,他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哪怕正在念哥倫比亞大學、多倫多大學的品學兼優的三好青年,面對我一個最簡單的問題:你喜歡你的專業嗎?他們也一臉茫然的表情。他們說,沒想過,我媽說商科有前途,以後容易找工作,我就念了。我媽說當律師賺錢多,我就選念法律,她總不會害我。 父母和教育體制聯手把青少年改造成聽話的機器、不思考的機器、賺錢的機器。陳丹青就說,現在的學生,開口就在背書,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判斷。我覺得更可怕的是,很多學生沒有自我。走飯說得對,世上只有一個自己,每個人都是瀕危動物——可是你連自己的愛好、價值和特長都看不到,你又如何獨立自主地看待這個世界? 有個姑娘說,我就喜歡做機械的、不費腦的、單調重複的工作,糊火柴盒啊、蓋章啊、收發信件啊之類——多好,年紀輕輕就深刻地了解自己,守腦如玉也是一種珍貴的理想啊,比沒有理想好多了。 做能讓你沉迷的事,如果這種興趣還能賺錢,這種人生就是上等人生。別理睬這個專業吃香、那個職業前景好這種鬼話,做你喜歡且擅長的事,在任何一個行業你都可能很搶手。 成天喊著不要把人生浪費在正事上的我,一直恥於承認的一件事就是,我其實就是個工作狂。誰說工作和娛樂必須截然分開?我把工作當作玩,我玩的時候也在工作,在這種變態模式中,我過得很爽。 我的電腦桌面上永遠有一個文件夾,隨時把看到的有趣有創意有想像力的句子、圖片、視覺設計等玩意扔進去,每隔一段時間進行整理,分類到我的笑話庫、語錄庫、標題庫、選題庫、圖片庫、版式庫里——這些都是我的養分,別人可能是遇到問題才臨時找方法,而我是隨時都在更新自己的素材庫和方法庫,有這種充沛的準備打底,我才能在工作中遊刃有餘,才能過著每天睡到自然醒的荒淫無恥的生活。 於我而言,無趣是萬惡之源。我的一大樂趣,就是把自己變得有趣。研究別人怎麼說話、怎麼寫出好文章、怎麼做好一次採訪、怎麼寫好一部電影,這些都是我在每天的日常八卦中關注的。 看韓劇,遇到好玩的台詞我會隨手記錄下來;看美劇,我會順便分析謝耳朵的話為什麼好笑,有哪幾種有趣的方向;我在天涯論壇閑逛,順便找到別緻的觀點和句子;而微博上看到陌生的句子,我會拷貝下來,啟發自己在遣詞造句時更富創造性。我喜歡在煎蛋網上看英國的沒品笑話集,我會挑特別有智商的存下來,研究一下它們的邏輯、分析一下幽默的生成原理,其實所有的幽默,都是有跡可循的,我就對分析的過程感興趣。像伍迪·艾倫的幽默,通常就是抽象原理加上日常生活的混搭,比如,我不相信有來生,但是我還是會帶上換洗內衣褲。比如,如果一切都不存在,一切都是幻象該怎麼辦,我那300英鎊的地毯絕對買虧了。 我看書比較快,每周保持看兩本嚴肅書,不是隨便翻翻,而是從頭到尾讀完,記讀書筆記,順便把漂亮句子背了。 我看《康熙來了》,會忍不住分析蔡康永是怎麼把一個尷尬的問題拋給被訪者的,並巧妙地讓對方跳入一個提問陷阱里——單就這個題目,我覺得可以寫出至少一萬字的專業分析。而小S為什麼好玩,也可以寫成一本專著。 很多同學也一直問我,咪蒙呀,怎麼才能說話更有趣、文章寫得更好?其實,眼界是認識的前提。你寫的每一個字,都在不經意地泄露你的智商和見識。你是不可能寫出超越自己智商和見識的文字的。我跟很多85後接觸,發現他們最大的問題,不是沒有文筆、沒有創意,而是沒有完整的知識體系。最基礎的,《中國哲學史》、《中國美學史》、《中國通史》你至少每一類別選其中一兩個喜歡的版本通讀,而《全球通史》、《西方哲學史》,社會學、心理學的經典著作,這些基礎讀物必須系統讀過,中外文史哲大家的經典作品,都得看吧?隨便問問,《魯迅全集》你看了嗎?《胡適全集》你看了嗎?《王小波全集》你看了嗎?這些都是再初級不過的了,別急於求成。說話和寫文章的核心,無非觀點、敘事和修辭,但最重要的,還是觀點,沒有豐厚的知識儲備,就只能指望自己是天才了。 千萬別以為我每天埋頭苦讀、皓首窮經,活像一坨蠟燭。我寫了那麼多,以分享經驗的名義,不過是為了把自己的浪費時間上升到理論高度。我認為分析、思考、學習是人生最有趣的事之一,雖然我分析、思考和學習的內容,常常是些很無聊的事——專心致志地耍無聊,這就是我的理想人生。 摘自江蘇文藝出版社《守腦如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人生的茫然期真的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嗎?
※同樣是漢初三傑 蕭何 張良 韓信的人生結局為何完全不同
※如何克服或緩解對死亡的恐懼?
※ALL or NONE
※靜下心來,讀讀書寫寫心語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