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做功課 盧浮宮展可能會看得很惱火|看展覽

[摘要]本次展覽的主題「盧浮宮的創想」來自18世紀藝術評論家聖耶恩之口,但是如果沒有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圖⑤)的記錄,也許大眾從此無從知曉。

夜晚盧浮宮

展覽:盧浮宮的創想——盧浮宮與館藏珍品見證法國歷史八百年 時間:2017.1.13-3.31 地點:國家博物館北11展廳

如果沒有預先做好功課,就貿然「闖入」國家博物館「盧浮宮的構想」展覽現場,也許會有一種被矇騙的感覺。環繞展廳一周,你或許見不到一件耳熟能詳的盧浮宮「標配展品」。何為「盧浮宮標配」?翻看一下展廳外臨時搭建的特展相關書籍售賣展台就明白了。那本高高豎起的中文版《盧浮宮》,便是一本盧浮宮博物館正式授權出版的權威性展品圖錄,如果一位較真的觀眾抱著這一本書步入展廳,按圖索驥,很可能一無所獲。面對幾乎一件展品都沒聽說過的窘態,攥在手裡的50元門票票根會漸漸發起燙來。當您擠在有點擁塞的觀展通道里,隔著里三層外三層的觀眾「遙望」一丁點兒高的古埃及木俑時,真會有點「出離憤怒」的感覺了。

不是珍品展而是歷史展

圖①公元1世紀的獅子石雕,由一整塊碧玄岩打造而成,球為黃色大理石

在展覽現場,一些觀眾的臉上不止一次流露出失望的表情,甚至有人邊看邊埋怨。其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母親,她在開展第二天便帶著孩子前來「搶鮮」觀看。她站在「拿破崙的博物館」展區,面對著那尊公元1世紀由碧玄岩雕琢的雄獅(圖①),沖著另一位母親,憤憤不平地說道:「我不是沒去過盧浮宮。這個展怎麼能這樣?看到什麼啦?」不難想像,這位媽媽此刻的腦海中一定在反覆播放親臨盧浮宮觀展時的美好印象,將這樣生動宏大的記憶影像與本次盧浮宮進京展現場來進行對比,真是大錯特錯了。如同故宮藏品送到國外展出,無論外展的展陳多麼精彩,永遠無法與在故宮宏大的建築群中觀賞宮中的寶貝相比。「盧浮宮」,多麼響亮的名字,許多觀眾的確慕名而來,可是,他們漏看了後兩字「創想」。

因此,如果想避免類似的尷尬與無名煩惱,我的經驗是必須事先做好功課,才能將這個「不好看」的展覽變成特別值得看的展覽。

無論是國家博物館的官網,還是本次展覽正中藍色背景上醒目的主題,都在提醒參觀者,本次展覽不是盧浮宮的珍品展,而是盧浮宮的歷史展。

假如把盧浮宮比作一個人,我們去看藏品,等於觀看他最靚麗的青春年華,而這個展的用意是請觀眾耐下心來,聽一位飽經風霜的人訴說前一半的人生。

許多人可能想不到,始建於1190年的盧浮宮,最初是用於巴黎防禦敵人侵擾的軍事堡壘,14世紀才演變為王室宮殿,18世紀逐漸成為集法國歷代君王收藏精華於一堂的博物館。

為了說明這段曲折的發展史,法方在展陳的各個部分專門安放具有標誌意義的雕像,讓我們圍繞幾座重要的雕像,回顧一下盧浮宮從幼年成長到盛年的歷程。

幾代帝王接力建造

盧浮宮始建於1190年,當時的國王腓力二世(後被尊稱為菲利普·奧古斯都)準備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為了保護巴黎城不受強盜滋擾,他下令在塞納河北岸興建了一座中世紀城堡,方形建築,四個角上分立四座塔樓,中間矗立著一座31米高的主塔,引塞納河水環繞城堡周圍的壕溝。這座軍事工事成為今日盧浮宮的雛形。從整部法國史的角度看,腓力二世與巴黎這座城市有著莫大關聯。他積極營建了巴黎城,修建眾多道路和堅固的城牆。他在位期間,巴黎的市政面貌煥然一新,盧浮宮的修建無疑拱衛了巴黎的城防。從腓力二世開始,巴黎的首都地位已不可動搖。

圖②法國國王弗郎索瓦一世(1494-1547年)於1515年至1547年在位

160年後,由於巴黎城的擴大,盧浮宮早已失去了當初的防禦功能,查理五世索性將堡壘改建成王宮居住。然而,真正使盧浮宮成為藝術收藏場所的國王自弗郎索瓦一世(圖②)開始。雖然他的政治建樹寥寥無幾,但是他將義大利文藝復興帶到法國,連舉世聞名的達·芬奇也因這位國王的盛情邀請,來到巴黎並一直居住到去世。在1515年至1547年在位期間,弗朗索瓦一世為盧浮宮確立了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風格,並一舉開創了法國人崇尚藝術的新時代。他雄心勃勃的藝術品收藏計劃為法國後世藝術的發展及收藏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有意思的是,當他漫步盧浮宮的中庭,突然發現高達31米的堡壘主塔實在煞風景,立即命令手下拆除。

圖③古羅馬皇帝裝束的路易十四騎馬青銅像,弗朗索瓦·吉拉爾東(1628-1715年)

如果說弗朗索瓦一世開啟了與義大利爭奪歐洲藝術中心的「戰爭」,大約一百年後的國王路易十四(圖③)成為繼承他遺志的最好履行者。在路易十四長達72年的漫長統治中,法國一舉成為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強盛的國力為他提供了充裕的時間與金錢,可以毫無顧忌地投資到整個王國的文化事業上。雖然此時的統治重心轉移到了新建的凡爾賽宮,然而,正好騰出了盧浮宮專門收納國王用各種辦法收集來的藝術品。像中國歷史上最有史的「藝術皇帝」宋徽宗一樣,路易十六在盧浮宮裡開創性地籌建了法蘭西油畫雕塑學院、法蘭西科學院和法蘭西建築學院,培育了一大批文藝巨匠,使法國真正取代了義大利,成為歐洲新的文藝中心。

圖④拿破崙一世半身瓷像(1811年)

1798年,打造「藝術盧浮宮」的接力棒傳到了雄心勃勃的拿破崙一世(圖④)的手中,他於這一年搬進了盧浮宮,親自參與策划了這座宮殿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建工程,在外圍修建了更多的巨大房屋,加強了宮殿的兩翼,使開放的博物館空間更大,視野更開闊。拿破崙在位期間,不僅繼承了大革命時期的查抄所得,還從被佔領國掠奪了大量的藝術品,全部搬到了盧浮宮,這裡迅速成為全歐洲最大最漂亮的博物館。

文物的命運往往與政治緊密聯結。不可一世的拿破崙最終敗於「滑鐵盧之役」,戰勝國理直氣壯地堵著盧浮宮的大門,要求法國政府歸還非法所得。於是,約有5000件藝術品物歸原主。但由於法國人的外交手段及說服力,居然成功地「挽留」住了許多異國的藝術品。盧浮宮的藏品數量再一次擴大,關鍵是品種獲得了極大的豐富。拿破崙三世擁有與叔叔一樣的野心,他在位期間投入在盧浮宮修建上的費用比所有前任700年時間修建的總合還要多。整個盧浮宮雄偉的建築群真正完成,形成了今日所見到的規模。

從皇家禁苑到博物館

君主揮舞手中的權杖,使盧浮宮的空間不斷得以擴大,藏品持續增長。如果說這是博物館在原始積累中向外生長的過程,那麼替帝王收拾歸類珍寶的重任則落在那些有思想的法國人身上,這些人都屬於各個時代的精英,他們無疑是促成盧浮宮走向博物館的「智慧大腦」。

本次展覽精心安置在展廳中的數座雕像著重突出了在盧浮宮現實華麗轉身的過程中起到樞紐作用的幾位人物。

圖⑤德尼·狄德羅(1731-1784年)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作家,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

本次展覽的主題「盧浮宮的創想」來自18世紀藝術評論家聖耶恩之口,但是如果沒有法國哲學家狄德羅(圖⑤)的記錄,也許大眾從此無從知曉。狄德羅在書中記載,聖耶恩在1750年提出把盧浮宮闢作博物館,向公眾開放。這個提議在當時是非常不可思議的。萬事開頭難,有人提出,必有人落實。所謂謀事在天,成事在天。謀事者就是狄德羅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在18世紀掀起了啟蒙運動,藝術創作、文化遺產保護與豐富的發展方向漸漸明晰。在民眾的心目中,將王室收藏聚集到盧浮宮並使之成為「國家收藏」的呼聲越來越高,這意味著國王的珍寶不僅僅是國王的私有寶藏,而是國家的公有財產。然而任何君主都不會輕而易舉地將私有財產拱手讓與平民百姓。如何實現盧浮宮藝術品公有化還需老天爺背後推一把。1789年,以攻佔巴士底獄為標誌的法國大革命從天而降,毫不誇張地說,是法國大革命「造就了」盧浮宮博物館。

圖⑥維旺·德農,法國旅行家、外交官、畫家,1802年被任命為中央藝術博物館總理事

隨著法國大革命的深入,自由民主思想開始大規模地傳播。1792年9月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負隅頑抗的路易十六在第二年被推上斷頭台。正是在這一年的8月10日,盧浮宮博物館正式開幕。第一任館長維旺·德農(圖⑥)作為拿破崙·波拿巴的寵臣,為打造一座百科全書般的博物館盡心儘力。由於他的突出功績,1802年被任命為中央藝術博物館總理事。隨著拿破崙的軍事擴張加劇,不僅有歐洲各國的奇珍異品經由掠奪的方式來到盧浮宮,非洲與亞洲的珍奇也開始匯聚於此。

盧浮宮的轉折

觀眾一進入本次展覽的展廳,應先觀看靠左手牆上的一塊大展板,上面將盧浮宮的演化史清清楚楚開列出來。法方策展部門將整個「建館史」劃分為六個部分展出,卻沒有按時間順序布展,而是將展廳的中心位置特地留給了1983年密特朗總統籌劃的「大盧浮宮計劃」,恰似一種倒敘的手法向中國觀眾展現盧浮宮邁向世界性大博物館的轉折性一頁。

近幾年,盧浮宮接待遊客量逼近千萬人次,遊覽者拍下的無數照片中,玻璃金字塔與古老盧浮宮的合影居於首位。如果說玻璃金字塔是一位最時尚的女子,那麼能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嫁給「鑽石王老五」盧浮宮做「媳婦」,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1984年,聽說盧浮宮要「娶」金字塔,巴黎全城炸了鍋,整個法國發了火。法國人最看不上美國人,認為美國像是二戰後的暴發戶,「趁火打劫了」全世界的財富,如今絕不允許「老美」的建築師跑到家門口來「顯擺」。帶著這種情緒,絕大多數巴黎人堅決抵制由美籍華裔設計師貝聿銘主持的「大盧浮宮計劃」。執意堅持金字塔計劃的人就是1981年新上任法國總統密特朗。他深知這座歷時八百年的盧浮宮博物館已經到了無法運轉的地步。令人難以置信,當時的盧浮宮提供公眾使用的廁所只有兩個;自助餐廳人滿為患;門衛邋遢無禮;燈光昏暗的陳列室中,鏡框上堆積著厚厚的灰塵。最糟糕的是,盧浮宮讓人暈頭轉向,大多數遊客在離開盧浮宮時不是興高采烈,而是垂頭喪氣。

貝聿銘依照埃及吉薩金字塔的比例為盧浮宮設計了新的入口,將擴建的大部分安置在盧浮宮地下,避開了新舊建築物之間的矛盾衝突。作為巴黎新地標的玻璃金字塔以其獨特的明亮結構成為古老博物館的一面大鏡子,將這座被時光褪去光芒的宮殿融合在天光倒影之中。夜晚時分,金字塔像一塊天外飛來的大鑽石,透明的玻璃表面映照出的盧浮宮像一塊蜜色的大糖塊,盡顯優雅與尊貴。

1988年,玻璃金字塔落成,出乎法國人的預料,這一大三小的金字塔成了他們每一個人的驕傲。貝聿銘成功地把過去與現在的時空距離縮短到了最小,金字塔與巴黎的夜空一樣,成為活生生的存在。

展廳里特地安放了一幅貝聿銘與金字塔的合影,這位卓越的世界級建築師開懷大笑的姿態折射出盧浮宮作為世界性博物館的包容性與開放性。

因此,盧浮宮八百年的演化史是一個由私人走向公有的漫長路途,將君主的珍寶轉為全民的收藏,這一偉大創想如同組成玻璃金字塔的600多塊鏡面,折射出國家權力的變動與這座永不完工的萬國博物館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盧浮宮是歷代法國政府的所在地,從12世紀開始,無論封建、帝制,還是共和,每一位法國的元首都在這座藝術寶庫中努力找尋自己執政的合法性與合理性。一座博物館的變遷史,令中國觀眾重溫了這座昔日的宮殿所經歷的萬千變化,向我們展現盧浮宮與生俱來的全面性和生命力。126件套藏品的展示,有如縱橫交織的經緯線,不僅呈現出館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而且將法國八百年的藝術發展史鑲嵌到了世界文明的進程之中。


推薦閱讀:

【解析】梵高的星夜,你真的看得懂嗎?
如何逛家居展?展的是未來的家居產品趨勢
北京最火的展覽上,藝術家解答:為什麼你的存在感越來越弱
【精選展覽】「耍壞的紳士」——Paul Smith世界巡迴大展
乙未觀畫記:重量級古書畫展覽年回顧(圖)|仇英|立軸

TAG:展覽 | 盧浮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