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台灣人 更是中國人:未來之星的成長曆程

我是台灣人 更是中國人:未來之星的成長曆程 搜狐讀書頻道 10-12 16:18

書名:我是台灣人更是中國人(台灣未來之星的成長曆程)

著者:王炳忠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9月

內容簡介

本書是王炳忠先生個人的全景紀實,這種成長既指的是王先生從孩童時代成長為有為青年,更是指王先生在政治領地思想的成長。全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洋溢著王先生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對台獨的憎惡,思想先進,立場堅定。

第一部分《大纛烈烈 拂曉出擊》,收錄了王炳忠初中時代記錄的台灣政治亂象的手稿,以及回顧過去的一些感想。當時正逢民進黨的陳水扁剛剛上台,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李登輝時代醞釀的「去中國化」開始由暗轉明,校園裡很快就瀰漫「台獨」的氛圍…… 第二部分《討獨檄文》,則是作者經過更多閱歷思考後,對台灣國族認同錯亂的根源所做的徹底思考,當中有許多的內容,是學者用艱澀的語言,反而未必能說得清的。

最後的《附錄》,收錄王炳忠這幾年接受媒體採訪及對公眾的演講,包括他在台灣支持統一的心路歷程,他對台灣前途的主張,以及他和「台獨」青年的對辯內容。

本書是王炳忠先生個人的全景紀實,這種成長既指的是王先生從孩童時代成長為有為青年,更是指王先生在政治領地思想的成長。全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洋溢著王先生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對台獨的憎惡,思想先進,立場堅定。

王先生一直認為,作為一個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榮的台灣本省人,

同時又是沒有國共內戰情結的「解嚴後」,

這樣的身份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實在是難能可貴的「稀有動物」

十五年了,在那失逝去的時光里,不敢說做了什麼,

但至少稱得上無愧於心。

未來的十五年,外在局勢將如何發展,誰也說不準,

唯一可預知的是,那將是一個我們必須自己作主的時代,一個我們這代的中華兒女,必須自己掌握的未來。

作者簡介

王炳忠(1987年9月1日-),生於台灣台南縣佳里鎮(今台南市佳里區),成長於台北市萬華區,筆名卜正。現在是新黨的青年委員會主席。在3·18台灣部分團體和學生「反服貿抗爭」事件期間持反學運立場為大眾所熟知。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情結,反對台獨,反對台灣民粹主義。

1987年生,蔣經國宣布「解嚴」後一個月又十六天生於台灣,是祖籍台南的台灣人,成長於台北老社區艋舺(今萬華區)。是台灣媒體眼中的「怪咖」,父親口中引以為傲的「奇葩」。作者本人則自述:身為一個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榮的台灣本省人,同時又是沒有國共內戰情結的「解嚴後」,這樣的身份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實在是難能可貴的「稀有動物」。

初中就讀台北艋舺龍山初中,一年級正逢2000年民進黨上台執政,目睹校園「去中國化」氛圍瀰漫、老師在課堂對學生灌輸「台獨」思想。在這種環境下,反而愈加獨立思考,探索台灣過去從何而來、未來往何處去,13歲開設「卜正的秘密別墅」網站針砭時事,追求中國統一。

高中就讀建國中學,擔任校刊《建中青年》社長,2004年「三一九槍擊案」後第一次參與群眾運動,並站上廣場演講。後為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政治大學外交所國際關係碩士。2011年加入新黨,任新黨發言人、新黨青年委員會召集人、抗獨史陣線召集人、新中華兒女學會理事長。

2014年3月18日,支持「台獨」的學生以「反服貿」名義佔領「立法院」議場,「太陽花」之亂爆發。4月1日,王炳忠和其他青年、勞工、婦女代表「前進立法院」,要求「反服貿」學生出來面對,受到台灣媒體高度關注,被形容為「一夕爆紅」。同年,代表新党參選新北市議員,為人生第一次競選公職。

2016年,與邱毅、唐慧琳、侯漢廷等人,一同被新黨提名為「不分區立委」候選人。

【正文試讀】

1

親愛的大陸同胞們,你們好,我是王炳忠!

同樣的話,二十五年前出現在金門,只是最後的三個字不一樣。1991年,台灣本島已解除「戒嚴」三年余,然而靠近大陸的外島金門,仍然處于軍管狀態,位處金門最北端的馬山觀測站,更被視為是「反共復國」的最前線。

就在這裡,鄧麗君緩緩地朝對岸播音:「親愛的大陸同胞們,你們好,我是鄧麗君!」那親切柔美的聲音,為歷史留下了永恆的見證。

二十五年後的今天,金門已從殺戮戰場變成和平之島,台灣本島更天天有大陸遊客直航到來。我至今還忘不了,馬英九剛剛上台時,我正準備從台大畢業,第一次在校園裡碰到大陸來的同學,當時的心情真是想不到的驚喜和興奮。

二十五年後的今天,兩岸之間的各種往來,無疑是拉近了太多。然而,兩岸之間的心靈距離,卻是愈來愈遠。「親愛的大陸同胞」這幾個字,從台灣各種媒體中消失,和那個台灣還要對大陸「動員戡亂」的年代,一起成為了歷史。

面對這樣的現況,我本想和你們輕鬆地話話家常,但又不得不寫下我沉重的真情告白。

2

2014年9月,我隨台灣多個主張和平統一的團體組成的參訪團,第一次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作為最年輕的團員,我很榮幸能當面向習總書記表達我的看法。我當時就說,記得2008年時,兩岸剛剛實現三通,北京奧運也即將舉行,當時真覺得兩岸春暖花開,中華民族復興在望。然而,「反華」勢力也因此更加壓制中國,製造各種問題來挑戰中國。其中,東海、南海問題看似比台灣大,但說到底就是實力的較量;台灣問題看似較小,卻背負了中華民族各種糾結的不幸歷史,處理起來更加艱難。

當時,台灣才發生過所謂「太陽花反服貿」運動。自從馬英九上台後,大陸媒體就儘可能只強調兩岸關係的正面部分,也因此當「太陽花」爆發後,很多大陸民眾都對台灣的突然轉變感到錯愕。事實上,自從2008年兩岸三通後,「台獨」勢力就感受到兩岸日益密切對他們造成的壓力,並且很快借當時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訪問之機,打著所謂「爭取集會遊行」的旗號,搞出了號稱「野草莓」的學運。

此後,他們就不斷以學運的形式擴大隊伍,藉由各種宣稱民主、自由、人權的議題來包裝「台獨」,使陳水扁時代給人粗魯、草根印象的「台獨」運動,蛻變成看似先進、文明的流行符號。

2012年,馬英九開始他第二任任期後,他們便先針對一向支持兩岸和平發展的旺旺中時集團展開批鬥,在各大校園掀起所謂「反媒體壟斷」的運動。之後,馬英九終於在剩下最後兩年任期之際,宣布要對過去民進黨時代遺留的「去中國化」教科書進行修正,但此時「台獨」團體已經累積了豐富的抗爭經驗,立即串聯發起「反課綱微調」的又一波學運。最後,就在2014年3月,他們以「反服貿」的名義包圍「立法院」,沒想到竟成功地佔領議場,一場被台灣媒體「英雄化」的「太陽花運動」,就這樣在意外之中發生了。

因為「太陽花」,讓大家開始重視兩岸心靈距離愈來愈遠的問題;也因為「太陽花」,確定了我出書的決心,更改變了我個人的命運。

「太陽花」爆發後,學生佔領「立法院」、進攻「行政院」,但台灣媒體卻一面倒地頌揚這些違法亂紀的暴力分子,批鬥任何質疑學生的其他人士。頓時間,被罵到體無完膚的國民黨竟鴉雀無聲,許多國民黨的政治人物都說不要得罪學生,甚至在電視政論節目上跟著罵國民黨。

3

就在這樣的恐怖氣氛下,我和各界代表一起「前進『立法院』」。記得那天正是四月一日,學生佔領「立法院」的第十四天,我們近兩千人朝「立法院」前進,誓言揭穿他們「表面反服貿、實際搞『台獨』」的謊言。我們的主張很簡單,既然學生宣稱佔領議場是為了開人民議會,那我們也是人民,我們有權要求他們出來公開辯論。

結果才到離「立法院」還有一段距離的忠孝東路鎮江街口,警察就把我們擋了下來。本來張牙舞爪的學生,全躲到了他們聲稱的「國家暴力」的警察後面,警察就這樣成了給他們看家護院的私人保安,保護他們在議場里飲酒作樂。(後來這些警察又被學生包圍、羞辱,變成我們到警察局前保護警察。)就在此時,一向擅於嘩眾取寵的民進黨「立委」王世堅,突然就對我們噴洒噴霧劑,因而引發了第一波衝突。

後來,我站上了宣傳車,呼籲大家先冷靜下來,就地等待學生出來面對。大約四十分鐘後,「太陽花」學生派出了三個代表來到現場,我們代表也上前要和他們對話,但他們卻在不到一分鐘後,便一言不發地掉頭就走,完全顯示出這些人的傲慢。

最後,我們決定在下班時間即將到來的五點鐘解散,把道路還給台北市民。等到我一走下宣傳車,就接到了東森新聞台「關鍵時刻」節目的電話,邀我上節目談反對「太陽花」的理由。當時我早就清楚,台灣媒體的立場必然偏頗,但又想到如果我不上去發聲,話語權就更加由他們單方面壟斷。最終,我決定上節目正面迎戰,料想不到的是,來賓在錄影前就已經和主持人套好,就是要把我打成「威脅學生」「打壓民主」的反動派。另一位來賓朱學恆,更刻意不斷把我的名字叫錯成王偉忠(一位台灣資深綜藝節目製作人),以此達到羞辱我的目的。

也許因為我不與他們妥協的強勢態度,以及不願屈從主流輿論的鮮明個性,一夜之間,我的畫面竟反覆地在各電視台播放。翌日凌晨,我便發現我的個人臉書(台灣普遍習慣用的社群網站),竟被網軍惡意檢舉到封閉。我頓時更加肯定,這已不是一場意見辯論的競爭,而是敵我矛盾的鬥爭。接著,網路上開始出現各種醜化我的圖文,甚至還冒用我的名字成立假的王炳忠臉書,充滿了不堪入目的猥褻內容。

面對這種排山倒海的網路「霸凌」,多數人的心理素質都難以應付,而這正是「台獨」分子希望製造的綠色恐怖。然而,也許因為我從小個性就比較自主,加上父親一直就是仗義的強硬派,我並未被這些小人的齷齪伎倆打倒,反而更加確認自己的人格操守經得起考驗,否則若有什麼重大問題,早就被他們掀出來大批特批。他們正是因為找不出我有什麼缺陷,最後只能用「小丑化」、「諧星化」來污衊我,而我一路走來光明磊落,接受任何的挑戰與批評,但我也堅持我說話的權利,不容他們封鎖我的發聲管道。

4

經過那段時間一個接著一個政論節目的歷練,從綠營老字號的民視、三立,再到成立沒幾年、以所謂「古今台外」這種反華言論著稱的壹電視,我可說是無役不舉,已經練就了百毒不侵。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上「太陽花」期間壹電視的現場直播節目,名稱就叫「人民作主誰敢不服」,十足的民粹恫嚇意味。可以想見,一旦上這個節目,持的是反對「太陽花」的立場,那就宛如上批鬥台接受公審批鬥,因此多數的國民黨政客都避之惟恐不及。那時我因幾天前才「前進立法院」,嗓子已經喊到啞掉,而當天的情況,竟是同台的所有來賓,加上主持人共六個圍攻我一個。我一邊反擊他們,一邊猛喝帶在身邊的熱開水,堅持一兩個小時。

經過這次情況最惡劣的戰鬥,他們「獨派」的各種論調,我幾乎算是無所不知了!

今天一些人看「太陽花」風波,只把重點放在台灣法治觀念的敗壞,但他們何以能如此無法無天,核心問題仍在於「台獨」已成為台灣的「政治正確」。因此,佔領「立法院」、進攻「行政院」都無所謂,因為「革命無罪,造反有理」,誰敢不服?

尤值得注意的是,站在第一線對媒體發聲的,已經從傳統操著閩南語的「獨派」老人,變成穿著時尚、操著「國語」乃至英語的年輕人,當中不乏還是1949年從大陸到台灣的外省人的第三代。蔡英文說,對這些年輕人而言,「台獨」已經是他們的「天然成分」,許多大陸朋友也因此認為,這一世代的台灣年輕人,就是「天然獨」的一代。

對我而言,與其說他們是「天然獨」,倒不如精準地說,他們更多是對未來沒有方向。從李登輝到陳水扁,掌握台灣政權整整二十年,早已完成方方面面的「去中國化」,影響遍及台灣的政治、教育、文化、學術、媒體……各個層面。等到馬英九執政,又沒有撥亂反正的決心和魄力,而在「去中國化」下受教育的一代已經長成,甚至還發展出「台獨」似是而非的「台灣主體論述」。

因此,台灣的年輕人,絕大多數都對大陸有「異己」之感,就算是熱衷兩岸關係、對大陸同學友好的台灣青年,很多也只是把對方當成是對岸「中國」的朋友,而非自己的同胞。這些年來,由於台灣政客惡鬥內耗,更造成人民茫然失措,大家痛苦不堪,然而政客不但沒有自省,反倒巧妙地將一切痛苦歸咎給「中國」,藉此逃避人民的清算,自己繼續到大陸賺鈔票、在台灣騙選票!

5

我的這本書,正好反映了像我這樣「解嚴後」世代的成長背景,在揮別閉鎖的「戒嚴」時期後,又繼續被「台獨」一點一滴地洗我們腦,陷入另一種「去中」「反中」「仇中」的「新戒嚴」里。至於比我更年輕的台灣人,那些我的學弟、學妹們,則從更小就受到「去中國化」的毒害,因此才有民進黨稱,不須真正宣布「法理台獨」,只要維持「去中國化」教科書不變,台灣自然人人都是「台獨」。

其實,我最早萌生出書的想法,還在「太陽花」之前。那是某個周末心血來潮,從房間里整理出昔日初中時的學校聯絡簿日記,當中記載了許多我已忘記的事,幾乎都是對當時台灣政治事件的評論。朋友們看了這些日記,紛紛建議我應該集結出版,結果一拖再拖,一直拖到「太陽花」後,我正式走上從政之路,這本書才終於在台灣集結出版。

早在中學時代,我便發現我這樣的台灣人,擁有的身份實在難能可貴,我既是沒有歷史包袱的年輕人,又是沒有政治原罪的本省人,祖父母還是台南鄉下的貧農。以我這樣的身份,對推動兩岸結束對立、促進國家和平統一不可說無益,因此,我的責任也更加重大。

「太陽花」之後,我這種責任感更加強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不能讓歷史悲劇重演。今天台灣的認同錯亂,是我們中華民族不幸歷史的產物,要解決當然不容易。我認識很多和我有同樣想法的台灣朋友,對今天台灣的情況失望,乾脆選擇離開台灣,到大陸或海外尋找更大的發展平台。很多微博上的大陸朋友,也經常勸我這樣做,但歷史造成的共業,不能再一代一代延續下去,我必須留在台灣,喚醒更多台灣人民找到正確的方向,同時更需要所有的中華兒女齊心團結,才能阻止那些處心積慮的反華勢力分化我們。

所以我決定在大陸也出版這本書,讓大陸同胞能更了解這些年台灣社會統獨變化以及我與「台獨」勢力的鬥爭。第一部分《大纛烈烈?拂曉出擊》,收錄了我初中時代記錄台灣政治亂象的手稿,以及現在我回顧過去的感想。當時正逢民進黨的陳水扁剛剛上台,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李登輝時代醞釀的「去中國化」開始由暗轉明,校園裡很快就瀰漫「台獨」的氛圍。如今民進黨重返執政,未來幾年「台獨」在台灣勢必更加倡狂。

第二部分《討獨檄文》,則是我經過更多閱歷思考後,對台灣國族認同錯亂的根源所做的徹底思考,當中有許多的內容,是學者用艱澀的語言,反而未必能說得清的。在這一部分,我還回顧了2004年台灣大選前夕的「三一九槍擊案」,我因此第一次走上街頭抗爭,並在群眾面前演講。後來升上大學後,我開始參與兩岸交流活動,對大陸有更多了解,也更確立我的統一主張,直到「太陽花」爆發後,站上了對抗「台獨」勢力的風口浪尖。

最後的《附錄》,收錄我這幾年接受媒體採訪及對公眾的演講,包括我在台灣支持統一的心路歷程,我對台灣前途的主張,以及我和「台獨」青年的對辯內容。

6

現在我碰到比較關心兩岸問題的大陸朋友,普遍存在兩種人,皆反映出一定的隱憂。一種人接觸台灣多了,反而開始同情「台獨」,或被「台獨」錯誤的觀念影響而不自知。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台獨」已牢牢掌握關於台灣的話語權,使得一些大陸朋友本來只是想了解台灣的政治和歷史,結果讀到的都是「台獨」生產的資料,誤信那就是真實的台灣。尤其近年來「台獨」成功地與西方民主、人權的觀念結合,一旦對中國當前的情況有些不滿,便很容易投射到對西方價值的嚮往,進而同情「台獨」。

另一種人則是過於低估「台獨」分裂的危害,認為反正兩岸終歸會統一,大陸的經濟、軍事實力都贏過台灣,時間久了自然就可以解決掉「台獨」。這種想法其實就是坐等統一,而坐等統一最後有可能就是「坐視台獨」。只有認真建立兩岸統一的論述,才能真正從實力到思想都戰勝「台獨」,否則就算強行統一,台灣仍可能紛亂不斷,隨時被分裂主義勢力挑撥,無法形成統一的意識形態。兩岸統一之外,還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果統一後的內部矛盾仍然無法有效控制,中華民族就無法真正實現復興。

這本書的台灣版書名,叫作《你不知道的王炳忠:攏乎你看》,所謂「攏乎你看」是閩南語,意思是「都給你看」,因為台灣媒體呈現的我多半都只是表面,台灣讀者一般很少看到我內心思想的部分,更不知道我從十三歲的少年時代,就自己開設個人網站評論政治,探討台灣未來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前途。

如今在大陸出版,有人建議可用《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作為主標語,我立即表示應該改成《我是台灣人更是中國人》才更直截了當,符合我的個性。面對大陸讀者,我和你們對應的身份當然是「台灣人」,但我們同樣都是中國人。因為日本殖民和國共內戰的歷史悲劇,台灣人擁有和大陸人不同的政治經驗,但我們有共同的母親叫中國,我們都是中國人。

最後歡迎大家,通過微博多多和我交流。遠在五年前我微博還沒加V的時候,我就經常在微博上和大陸網友交換意見,一些特別談得來的網友,都是在那段時期結識,有的後來還在大陸約出來見面。

至於一些微博網友經常評論,要我上台灣政論節目不要插話、要有風度,我知道你們是愛深責切,但也請你們理解,我並非那種經常上節目的「固定咖」(固定名嘴),每次受邀幾乎都是像「太陽花」「九三閱兵」「習馬會」這種國民黨不敢辯護的議題。台灣的政論節目,都是早就預設立場,按照設計好的劇本走,當那些來賓信口雌黃、偷換概念,我若不及時插話駁斥,謠言就會繼續蔓延,最後成真。面對這些謠言,尤其是涉及民族立場、歷史真相大是大非的部分,我實在無法坐視不理,因為我是中國人,是一個有血性的中國男人!

未來幾年,我面對的將是一場艱辛的鬥爭,不僅是對「台獨」的鬥爭,更是對那些處心積慮的霸權主義者的鬥爭!還有那些無恥耍賴、矇騙人民的政客和名嘴,看起來不足為懼,卻不斷打擊我們的自尊和意志。偶爾午夜夢回時,我也難免有孤寂無力之感,但我仍對中華兒女充滿信心,因為我們這個民族,從鴉片戰爭以來已經犧牲太多,而這條復興之路就在眼前!

我何其有幸,不僅生在此一時代,而且還生在寶島台灣。在這最後的鬥爭,我有責任呼引台灣的年輕人,和大陸青年一起走上正確的道路,請朋友們鼓勵我、幫助我、支持我,一起贏得我們最後的勝利!一起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王炳忠

2016年3月8日凌晨三時,台北

台灣版自序

十五年轉眼瞬間

2000到2015,十五年光景。十五年,一個剛上初中的男生,長成了碩士畢業、而且還參選過的社會青年。

十五年,它的概念還不僅於此。1987到2002,同樣也是十五年,台灣從解除戒嚴到政黨輪替,民進黨執政喊出「一邊一國」;我則從呱呱墜地,到初中畢業考上建中。十五年,可以發生很多事。

但也因為事太多,十五年過去,人們只覺轉眼瞬間,記不清瑣碎細節。歷史就是這樣殘酷,常說的成王敗寇,無非也是這個道理。只問結果,不論過程,話說得無情,卻難以反駁。

第一次悟出這句話,是在2008年5月20日晚上,台北西門町,黑漆漆的巷弄里。熟悉的身影出現眼前,我和友人同時認出她,那位總在景福門前揮舞旗幟的女士。離此不遠的「總統府」,馬英九才剛就職,我想起早上冠蓋雲集的場面,再看著她孤獨地愈走愈遠。那一刻,我知道她與她熱愛的國家,都註定會被遺忘。

即便如此,我仍不願意放棄。少年時代,帶著輕狂的衝勁,憑著對是非黑白的認知,直言自己相信的話。隨著歲月遞嬗,物換星移,懷抱的理想沒變,只是多了幾分世故,雖是與過去同樣的坦率,卻不再是不經意下的流露,而是冷靜思考後選擇的真誠。我清楚知道,自己做不到左右逢源、兩面討好,倒不如立場鮮明,「我就是我」。當然,與少時相比,收放之間還是有不同拿捏,偶爾回首過往,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我一直認為,作為一個以自己是中國人為榮的台灣本省人,同時又是沒有國共內戰情結的「解嚴後」,這樣的身份推動兩岸和平統一,實在是難能可貴的「稀有動物」。這也許是種自傲,也可以說是堅持,因為每每想放棄時,總又覺得上天給我這樣的出身,對這百餘年來飽受苦難的中華民族,應該有某種歷史使命才對。這種心境,就像2004年時,我在景福門前對一位中年父親說的話一樣。那時我們為了「三一九槍擊案」的真相,在滂沱大雨中搖旗吶喊,這位父親告訴我,他的兒子跟我一樣,也是建中學生,被他力勸別出來抗爭,先好好把書讀好,日後再報效國家。我聽了這話,當下就回答他:「歷史不會重頭。至少幾十年後,我可以告訴我的子孫,在那段歷史中,我盡了力。」

盡了力,便無愧於心。自己選擇的路,自己承擔,沒有誰對不起誰。

2000年起寫日記,並非我刻意為之,而是當時剛上龍山初中一年級,學校聯絡簿的規定。現在看來,這些日記正是一篇篇的少年政論,但當時並未察覺,且旁邊還因為印有「心情畫板」的空白欄框,被我拿來用彩筆畫上一幅幅的「諷刺漫畫」來搭配。回想起來,記憶中最初的「政治」,應是小學四年級時,在朝會升旗時唱,卻被老師誤會是在吵鬧,爸爸知道了此事,馬上問她是不是「台獨」,故意打壓,我則聽得糊里糊塗,不知「台獨」是何物。到了小學五年級,那年正好碰上陳水扁尋求台北市長連任,老師先說要送月考第一名者一頂扁帽,後又改口怕敏感送其他東西,我則還是懵懵懂懂,不曉得扁帽是什麼,為什麼敏感。

直到1999年9月,我升上初中,「台灣」大選激烈開打。我陪爸爸看新聞,看李敖的節目,突然,對台灣的藍綠統獨,一夕之間豁然開朗,就這樣「政治啟蒙」,開竅了。半年後,2000年3月18日,陳水扁當選「總統」,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從此以後,社會上開始一股「推翻中國」的風潮,一直蔓延到校園裡來。教「認識台灣:社會篇」的老師在課堂上告訴我們,大家可以「公投決定國號」,如果不喜歡「中華民國」,改成「台灣共和國」也無妨。教語文課的老師說,「國語」是中國北京話,現在「台語」(閩南語)才流行,哪天就把「國語」換成「台語」,大家都得改學「台語」了。她還特別點我這「熱愛政治」的學生辯論,說就算阿扁宣布「台獨」,大陸也不會像我講的一定攻台,因為台灣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美國、日本一定會阻止。更有一回,上到周敦頤的「愛蓮說」,這位語文老師甚至造了個句子,說是「陳水扁出身三級貧戶,能夠當上台灣的『總統』,真是出污泥而不染。」我回家把這句子告訴媽媽,媽媽倒是反應得快:「這句子實在不通,三級貧戶難道就是污泥嗎?」

那段時光的怪狀,便成為我日記的題材。人們常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迹」,但如沒人記錄,又怎麼能保留下來?我的中學日記,既封存了我的成長歲月,更見證了一段震蕩的歷史。從阿扁當選、「三一九」、紅衫軍到馬英九執政,不分藍綠的台灣人民,都經歷了夢想幻滅的痛苦過程,尤其是1970年代出生的一代,失落感更是強烈。他們的中學到大學,正是台灣政治狂飆的年代,在1994年那場激烈的台北市長選舉中,他們無論是支持趙少康,還是陳水扁,而今邁入中年,都不免驚覺年輕時瘋狂追求的「政治」,猛回頭竟皆成泡影。

那麼,像我這樣的1980年出生的一代呢?

今天的80後,大學、碩士畢了業,沒錢買房子,找不到出路。於是我們天天罵,罵政府,罵社會,罵父母那代人占著機會不走,也罵讓那代人富起來的兩蔣威權。台灣剛剛「解嚴」的時候,人們也是這樣天天罵,成天想著打垮舊有的體制,於是阿扁從「立委」、市長一路當上「總統」,直到這段神話被子彈與鈔票射穿。這樣殘酷的事實,卻被人們很快地遺忘,大家沒對這段神話做太多的反省,更沒細數他對台灣造成的傷害。我們這批新的年輕人,就像當年的年輕人一樣繼續罵,只是我們擁有的籌碼遠不如他們,如今將被打垮的,不再是舊體制,而是我們自己的未來。

如要說我當年的那些日記,對今天能有什麼啟示,那便是記錄了當年的亂象,供今天的我們思考:情況改善了沒有?為什麼不能改善?問題的根源在哪裡?有沒有改善的可能?

如果我們不能好好地為過去算一筆帳,那再怎麼罵也碰不到癥結,只是陷入另一個惡性循環,周而復始,一代又一代內耗下去。

十五年轉眼瞬間,大陸已翻天覆地。1992年,第一次踏上大陸,那時我才五歲不到,走在從未見過的冰天雪地,直問媽媽這是哪裡。媽媽起初不說,後來受不了我連番逼問,突然蹦了句:「別亂問,小心『共匪』把你抓走。」於是,我對那片土地最初的印象,便是「共匪」二字。等到進入小學後,想拿那兒作課堂作文的題材,便又問老師怎麼稱呼,老師才告以「大陸」。幾年後的1999年,偶然從民視新聞中,第一次聽到主播稱那裡為「中國」,為了這件事,我還特別打電話給民視,告訴他們:「中國,包含台灣與大陸,怎可獨稱大陸為中國!」那時候,我還不懂得什麼政治論述,只是根據當時還沒被「去中國化」的課本,說出我認為正確的話。

2001年7月13日晚上,正值暑假期間,那時台灣的電視還收得到大陸央視四套(CCTV4)頻道,我和全球億萬中國人一起,看著國際奧委會宣布由北京奪得2008年奧運的主辦權。那天晚上,央視在屏幕上打出的「我們贏了」四個大字,至今仍令我難忘。我永遠記得,當時的心情,就和無數的大陸朋友一樣高興。當然,在那個時候,我也同時發現,在我身邊的台灣人,似乎並沒有和我一樣的感受。七年後,我已從大學畢業考上碩士,有幸親訪北京奧運的現場。看著巨大的鳥巢和水立方,找不回1992年初訪北京的記憶,更見不到曾經的烽火與硝煙。

在奧運期間,因為兩岸青年交流,結識了與我一同主持相關活動的北京四中資優生。兩個月後,他們竟就來了台灣。其中一天晚上,台北颶風來襲,我和他就坐在會館地下室的交誼廳里,外頭風雨大作,裡面一片寂靜。他拿起一罐台灣啤酒,一面對著我說,來台灣的強烈感受,連到美國都沒有過……不知道太多東西。我看著眼前這個資優生,語重心長地告訴他:「想想過去多少人,就這麼一灣淺淺的海峽,一輩子就是跨不去。你在不到20的年紀,就能到美國、來台灣,說明大陸是在進步,要惜福。」

正如我第一次到北京什剎海,在那依著湖邊楊柳的小酒吧里,聽台上歌者的演出聽得入神,聽得陶醉,聽得竟流下淚來。二十齣頭的大陸青年,不知道他們從何而來,亦不知往何處去,只曉得他們彈著吉他,唱的是20世紀80、90年代台灣的流行歌曲。一旁的台灣友人見我流淚,不知我是為什麼,只依稀聽我說是為歌者哭,便不斷地說他們過得很好,要我不必難過。又有誰能體會,我的流淚並非難過,而是觸景而生的一種欣慰?我嗅到了20世紀80年代理想主義的氣息,又想起這苦難的國家,從八國聯軍到北京奧運,這條革命之路可是走完了!過去的路以血鋪成,眼前的青年則在歌聲里逐夢。

十五年前,我的電腦剛連上網,因為自己製作網頁發表政論,成為班上唯一和大陸人在網上接觸的學生。五年前,開始在大學校園裡遇見來台交換的大陸同學,便希望和他們都能認識。如今陸生已變得到處可見,但隨著彼此接觸愈趨頻繁,兩岸之間的異己之感反而升高,海峽兩岸中國人的距離,似接近卻又遙遠。

十五年轉眼瞬間,我的人生眼看就要過去兩個十五年。兩年前,其實就已萌生將年少時的日記、雜文集結出版的念頭,這篇自序也就這樣一改再改,改到學生佔領了「立法院」議場,我前進「立法院」要求辯論,以及後來被媒體高度關注而「爆紅」,全都在意料之外。

十五年了,在那逝去的時光里,不敢說做了什麼,但至少稱得上無愧於心。未來的十五年,外在局勢將如何發展,誰也說不準,唯一可預知的是,那將是一個我們必須自己作主的時代,一個我們這代的中華兒女,必須自己掌握的未來。

王炳忠

2015年9月29日凌晨零時,台北

推薦序(一) 今日火種?他日燎原

郁慕明(新黨主席)

當我接過炳忠送上的書稿,內心最大的感受就是驚訝,當中大部分是他寫在初中聯絡簿的日記、周記,還有一些他少年時期的作文及政治評論,都是當年完整的原樣保留下來。且不說會將自己中學手稿收藏下來的,本就沒有幾人;放眼如今的年輕一代,誰又會在平時留下這樣的記錄呢?

20世紀的中國,寫日記最有名的就是蔣介石先生,他天天堅持寫日記,從1915年寫到1972年無法執筆為止(1975年辭世),一共寫了五十七年。當他筆耕不輟之時,是否已經料到,自己正在為歷史留記錄?我們實在不得而知。而如今我看炳忠的日記,竟同樣也有一種讀過歷史之感。

炳忠於1987年出生,正是台灣「解嚴」後的一代。到了2000年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上台,正是他寫這些日記的時代背景。那時「去中國化」的風潮,已經在校園裡從蔓延到肆虐,因而激發了少年炳忠用文字與之對抗。

回想1993年,我因察覺李登輝走媚日、「台獨」的路線,因而和其他「新國民黨連線」成員脫離國民黨、成立新黨,那時炳忠才僅僅六歲。讀他的日記,不免也令我們這代人深思,台灣政治幾十年來風雲變幻,最後究竟為下一代留下了什麼?

我對炳忠的日記感到驚訝,因為他不只記錄了自己所思所想,而且記的都是對「國家路線」、政治風氣的批判。時下台灣年輕人幾乎不寫日記,最多就是透過臉書發文,而我自己從四年前開始用臉書,發現上頭真正的文章也不多,絕大部分都是些生活瑣事,或者就只是一些照片。炳忠因為當時學校聯絡簿的要求,意外在那些年寫了這麼多政論文章,想必是他本人當初意想不到的。

而更讓我從驚訝進化為驚喜的是,今天炳忠會考慮將當年的日記出版成書,正說明他當初的記錄,在十五年後的如今仍能有所價值,而原因便是他當年堅持的道路,到如今依然延續未已。這條道路代表的,首先是他信仰的理念沒有改變,而且還從主張進化為行動;其次則是他現在從事的生涯,竟能與當年日記中呈現的思想如此契合,正如炳忠經常對媒體說的,自己十三歲便開始「從政」了。對多數人而言,年少時寫下的志願,後來實踐履行的寥寥可數,炳忠能有異於常人的機緣,期盼他能格外珍惜,撥亂反正,絕不妥協!

十五年時光過去,許多當年炳忠日記談的問題,如慰安婦史實、媒體民粹化、國家認同問題……等等,幾乎不但繼續在吵,而且更加惡化。炳忠在此情此景下出書,除了和自己對話,更是和現在的青年對話。他在每一篇昔日舊作的手稿前,都另外寫了他今時今日的批註,當中除了交代當時寫作的背景、如今回顧後的體會,更是與昔日的自己對話,內容里有不變的堅持,也有歷練過後的反省。同時藉由這本書,還要激勵比他更年輕的一代深思,趁著青春年華,能為自己留下什麼?

2005年是抗戰勝利暨台灣光復六十周年,那年的台灣光復節,新黨剛剛結束訪問大陸的「和平之旅」不久,我們在凱達格蘭大道,舉辦慶祝光復節的大會。當時我們不只期許光復再光復,希望國民黨能重返執政,而且更冀望能團結台灣內部的共識,和大陸平等協商,追求和平統一的終極目標。我常說,兩岸關係應走的方向,可以用下面十五個字形容,那就是「和平是基礎,發展是過程,統一是目標」。我更衷心地期盼,兩岸之間能夠努力回歸歷史真相,尊重事實,共圓中國夢。

無奈一晃眼十年過後,台灣的年輕人已全面中了「去中國化」的毒害,網路上無時無刻不充斥著對「中國」的咒罵,而我們依然在光復節這一天,在凱達格蘭大道前舉辦大會慶祝。我看著炳忠他們這些年輕人,還有比他更小的大學生、高中生輪番上台,說出他們不願被「台獨」欺騙、綁架的心聲,就像是一顆顆火種正在綻放,繼續點燃前人為振興中華奮鬥的光榮歷史!

我從四年前就不斷和炳忠這些我身邊的年輕人說,台灣這樣空轉虛耗,勢必會爆發一場革命,到時就是年輕人的時代,能夠清楚掌握時代方向的人必會成功。如今台灣青年果然充滿了革命的狂飆情緒,但多數人都將憤怒與失望投射到同樣虛幻的「台獨」。在這樣詭譎的氛圍中,炳忠和他的戰友們,以「燎原」自期他們的理想能夠壯大,而我則鼓勵他們,今日每個人都是火種,他日必能星火燎原。

我和炳忠相處多年,見證了他的成長,如今欣聞他出版人生第一本書,樂見其傳承吾輩使命,故欣然為序,寄予我的勉勵及祝福。

推薦序(二)

屹立於「去中國化」教育中的台灣青年

張麟征(台灣大學政治系榮譽教授)

當郝柏村的孫女都搞不清自己是中國人還是台灣人,當大多數年輕人都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當「台獨」教育火紅,「仇中」「反中」蔚為時尚之時,王炳忠這樣一個本省籍青年,卻在他的中學時期,就有著超齡的政治意識,完全不受「去中國化」教育的影響,有著強烈的中國認同,這不能不說是個異數。

看炳忠的初中日記、周記,也許文字與內容還帶有青澀味道,但已令人驚艷。很難想像這個年紀的小孩,怎麼會這樣早熟,怎麼會對一些政治事件有這麼強烈深刻的意見,怎麼敢那麼坦率地直指師長的缺失。也許他的叛逆期來得早,但他的叛逆不是一般青少年針對父母師長的管教,而是針對時事的不吐不快,這就值得另眼相看。

台灣分離主義的高漲,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從李登輝時代的「認識台灣」,到陳水扁時期的「同心圓史觀」,二十年的鋪陳推動,紮根牢固。馬英九上台時,挾其當時的高人氣與民意支持度,國民黨在「立院」四分之三的多數議席,本可以輕易地撥亂反正,但馬英九卻選擇蕭規曹隨,鞏固了「去中國化」教育。直到2015年,馬政府才想到要對中學歷史教材做一些微調,期與史實相符,卻引起青年學子強力的「反課綱微調」行動,證明「去中國化」教育已經難以撼動。即使微調成功,蔡英文執政之後,還是會恢復「台獨」史觀。

台灣「去中國化」教育鋪天蓋地,受影響的豈止這幾代人?餘毒要除,情況會很困難。難怪蔡英文會說「『台獨黨綱』是民進黨創黨時期所揭示的目標,也是這一代民進黨人及台灣人民的追求與理想……已經變成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蔡英文當然不會放棄「台獨黨綱」與「台獨」政策,她在兩岸關係上所主張的「維持現狀」「概括承受」,不過都是騙選票的選舉語言。

相對於綠營對分離主義的信心滿滿與積極作為,國民黨對自己黨的理念價值卻日漸抽離疏遠,諱言統一,不敢說自己是中國人。在李登輝的操作下,黨內開始有了「本土與非本土」「主流與非主流」之爭,力量相互抵消,黨員不斷出走。即使李登輝被趕出國民黨,他的餘孽至今尚存,猶自翻雲覆雨,不斷地分割國民黨,換柱(洪秀柱)鬧劇、尊王(王金平)醜態仍在持續上演。

當台灣分離主義氣勢高漲時,媒體在利益取向的考量下,不再能扮演公正的第四權,明辨是非,針砭時政。相反的,他們反而成為嘩眾取寵、推倒公義的幫手。在台灣這樣一個積非成是、眾口鑠金的地方,社會質變速度驚人,不要說莘莘學子難以不受影響,就是社會閱歷豐富的人又有幾個敢不懼社會氛圍,挺身直言,捍衛與分離主義不同的價值觀與理念呢?

2016年大選的結果,民進黨不僅取得執政大位,甚至在「立法院」都掌握了多數,「台獨」的氣焰無疑將更高漲。當「台灣不獨(不宣布法理台獨)而獨(成為事實台獨)」,「中華民國」被徹底掏空;當中國變成外國,我們這些自認為中國人的人,在台灣不就成了外國人?我們是否也會像陸配、陸生一樣,被差別待遇?或是被恩賜為「新台灣人」?要對「台獨」政權的寬大為懷,感激涕零?我們能夠忍受這樣違背民族大義,這樣沒有尊嚴的生活現實嗎?

從台灣政治發展的趨勢與現狀,回頭再來看王炳忠,從小,在他的同儕中,他就是一個對政治議題極度敏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人。成熟後的王炳忠,回顧青澀少年時代留下的心路軌跡,放眼目前台灣政局的每況愈下,憂心年輕人在認同問題上的自我異化,擔憂兩岸情勢日蹙,有害台灣發展、中國崛起,這些因素促使他目前積极參与許多政治社會活動。他在所謂的「太陽花學運」中,挺身與違法學生對嗆;時下的他常參與電視談話性節目,舌戰綠營群獨;統派活動中少不了他的身影,選舉他也不會缺席。炳忠積極投身這些活動,證明他坐言起行,足當青少年的楷模。

炳忠欲將其少年時期的日記及近年來政治思考出版,為個人的成長留下足跡,為當下的作為留個見證,證明他的成長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台灣情,中國心,一體兩面,相輔相成,毫不矛盾。祝福他獻身中國統一的鴻鵠之志有志竟成。


推薦閱讀:

珠海小米之家開業,對珠海來說也不是多麼大的事兒,為什麼珠海市市長都過去捧場了?
台媒提醒:美國不可能保台灣 因大陸一導彈威脅
《暗戀桃花源》滿眼辛酸淚,誰解其中味
他是台灣最偉大的命理學家嗎?(下)
彌陀四十八願  (第一集)  1990/6  台灣高雄國軍英雄館  檔名:02-006-0001

TAG:中國 | 台灣 | 成長 | 中國人 | 未來 | 台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