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講記-5 大虛法師《指月真髓》開始很簡單

《指月真髓》

開始很簡單

佛國品第一

開始很簡單

在進入正文前,有個問題還是要先說明一下,大家之前都看到了,在講經前我們只是簡單地上了個香,拜了三拜,然後師父上座,然後大家一起恭敬合掌念了三聲佛號,講經就正式開始了——這個是我的風格,是我故意簡化的,你們有的人不要以為這個不如法。在很多年以前,我曾經看過台灣一位老和尚的講經錄像,那位老和尚很有名,修的寺廟很大很漂亮,全台灣來聽經的人有很多,一車一車的都坐滿了,都是大巴。結果呢,我坐在電視機前等了差不多一個小時,講經居然還沒有開始,他們在幹嘛?他們在迎請老和尚,一大套儀軌,香贊唱念,唱得倒是挺好聽的,但是拖得也忒久啦!我在那裡看得……說實話,很是鬱悶!

我當時就心想:拜託!人家大老遠跑來是為聽經,不是來聽歌唱戲、看錶演的!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佛教變得這麼公式化、這麼形式化了?兩個小時講經,儀軌就佔了一半的時間,這是在幹什麼?!而且剩下那一個小時,講經講得那是——呵呵,那就不好說了。

我現在發現一個道理:這個人世間的事情,形式和內容往往都是成反比的。越是注重外在形式,越是過度修飾外表的人,其內在往往越空虛。當然也有很多例外,像那些內外兼修的大菩薩就不在此例,所以大家也別把我的這個話當成真理。

不過,如果我們稍微回憶一下就會知道,原始佛教的時候,世尊當年,講經前哪有那麼多啰里八嗦的東西!《金剛經》上記載,佛陀中午吃完飯後,收好衣缽,把腳洗乾淨了,「敷座而坐」,簡簡單單就上座了,然後弟子提問,講經開始——哪有現在那麼多葛藤!那個時候講經說法的風格,樸實、自然、親切,貼近大眾,這可是佛陀給我們親身做的示範哦!我這個人天生很懶、很怕麻煩,所以對這種簡捷明快的風格向來比較喜歡,有一種本能的傾向性。

另外,我還看過一些大法師的講經光碟,都是我很尊敬的前輩,他們坐在高高的講台上,講台很寬很大,擺滿了鮮花、佛像、各種供品,很隆重,但是距離聽眾很遠很遠,有的法師的個子本來就不太高,這樣一來就顯得更小了,看上去還真有點兒像「孤家寡人」。說實話,就算是尊重法,就算是為了凸顯法的重要性,我覺得也用不著那樣吧?我個人不太喜歡這種感覺。太過於注重形式,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臭毛病,凡事過猶不及啊!完全沒有一點形式不行,但是太過於注重形式就不對了,佛法所指向的真理一旦變得高高在上,那就很容易出問題了。

在我粗淺的了解里,佛法其實是非常平實、非常樸素、非常貼近生活的,這樣的佛法才會具有永恆的生命力!你們明白我在說什麼嗎?你們明白就好。我個人觀點,驢糞蛋再怎麼包裝也還是驢糞蛋,而金子的外邊就用不著再多餘裹上一層金箔了。當然,話說回來,像那種隆重而拖拉的場面,我雖然不怎麼讚賞,但也不至於激烈反對,只要說法的時候講的是正知正見,不要誤導眾生就行了,這個才是最關鍵的。

呵呵,和完稀泥,我們回過頭來看經文——大家手上拿的這本《維摩詰經》,全經一共有十四品,不多不少。一般而言,佛經的開端都是序品,講述法會的緣起。在本經這裡,這一品的標題就叫做《佛國品》,意思是讓我們先認識一下什麼是佛的國土,這個國土不是現代國家、土地的觀念,而是講「佛的境界」的意思。

佛的境界是什麼?具體而言就是佛國凈土,身心環境、依正二報不可思議、難以想像的莊嚴,超越時空、超越生死的無上解脫。這種莊嚴和解脫是怎麼來的?這就是本經將要給大家開顯的微妙法門了,這是法身大士、大菩薩的法門。所以本經的這個序品很特別,它和其它佛經的序品不太一樣,最初集會一開始就提到了佛國凈土、佛的境界,直接點題,緊接著就用很長、很具體的篇幅詳細闡述了如何成就眾生、如何成就凈土的菩薩大行。在我記憶里,好像很少有佛經是在序品、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談得這麼深入的。

這一品中有「菩薩欲得凈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的偉大開示,這個就是本經所說不可思議解脫的根本要旨。(彈指)求生凈土的同志要注意了,所謂心為萬行之主,「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這實際上已經是很直接的修法提示了!這個要點中的要點,大家最好能夠把它牢記下來,回頭再自己去慢慢琢磨。

推薦閱讀:

學誠法師:法華漫話系列之三
彌陀要解聞記 慈法法師
凈空法師~ S 四依法 ~
聖嚴法師: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全職法師的作者是誰?

TAG:法師 | 簡單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