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江沿岸各縣市名稱由來及其命名特點
(作者的名字打不出來)
地名學作為一門學科開始研究的歷史並不長,是從19世紀後期首先在西方發展起來的。早期的地名學研究著重於地名的記述和語源的考證,到20世紀初以後轉入綜合研究地名的階段。有關地名學的研究,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在中國曾一度很熱。有關地名學的研究在各個省都在不同程度上取得成就。但是在江西省內,特別是對於省內各個縣市地名的研究,還存在一個很大的空白。眼觀當前中國各縣市,再把其放入歷史長河當中,其建置歷經更改,同時伴隨其更改的還有它們的名字。換句話說,縣市名稱的來歷與其建置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是先有地方建置,再有地方的地名名稱。因此,要研究地名的來歷,定要與其建置聯繫,才能更好的追本溯源。、
一、贛江沿岸各縣市名稱由來
贛江,貫穿江西南北,自南向北注入長江,是我國長江中游主要支流之一,同時也是江西省內最大的河流。其源頭有兩支,正源為其東源,名為貢水,出於武夷山皇竹嶺,由綿水和湘水彙集而成。其西源名為章水,出於大庾嶺。章水和貢水在今贛州市匯合後始稱贛江。取贛江之名。實際上也就是合章、貢兩水之意。在此需要說明的是,章水和貢水在漢代時另有名稱。章水稱為豫章水和彭水。貢水則名為漢水。因此,贛江之名,至少是在漢代之後才得名的。
贛江從現在的贛州市曲折往北,依次經過了萬安縣、泰和縣、吉安市、吉水縣、峽江縣、新干縣、樟樹市、豐城市和南昌市四市五縣,共九個城市。這九個城市的名稱來歷,莫不與其建置有關。而且其名稱的變更,也正是由於其建置的變更所致。
萬安,位於江西省中南部,吉泰盆地南端,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改鎮設縣以來,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萬安,商周之時屬揚州轄,春秋之時屬無之地戰國時屬楚。秦時屬九江郡,西漢時屬豫章郡,東漢時屬廬陵郡。漢獻帝建安四年(199年)設立遂新縣,縣治位於遂江口(即今萬安五雲洲),萬安,屬遂新縣轄地Ⅲ。三國孫吳保鼎二年(267年)改遂新縣為新興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複名遂新縣,萬安屬遂新。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廢遂新縣,併入泰和(另一說為隋開皇九年),屬揚州。唐承隋制,萬安仍屬泰和。南唐保大元年,(943年),析地設萬安鎮,為龍泉縣地。「萬安」之名始於此[2]。「萬安」之名的來歷,根據南宋愛國學者胡銓的《萬安廳壁記》記述:立鎮之時,闢地得石,上書云:『地界兩川,神秀所螺,更為都邑,萬民以安』,故取名為「萬安」,寓「萬民安康」之意。宋熙寧四年(1071年),以「鎮當水陸之沖,舟車之會,控扼贛江之咽喉,凡漕運重寄皆屬於此」的重要地理位置而割龍泉。
泰和,贛縣三地的部分地區改鎮設縣,沿用「萬安」之名。萬安縣治自此始。元明清和民國均沿用。萬安」之名為縣名,只是各時隸屬有所變更。到近現代時,其隸屬,名稱及區劃變更較大。土地革命時期,萬安縣贛江西部曾為湘贛省蘇維埃政府的轄地。1931年10月,萬安,泰和兩縣合併設置萬泰縣,縣境內有部分地方屬萬泰縣,部分屬楊殷縣,還有部分屬贛縣,部分屬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到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以後,原划出的各部分地方仍屬萬安縣至今[3]。泰和古為揚州之地。春秋戰國先後屬吳,越,楚。秦統一後,置新陽縣。漢置細陽,東昌,新妻宋。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益封夏侯贏細陽千戶。高後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趙王張熬子壽為東昌候。宣帝地節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為東昌候。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候,章帝建初四年(79年)封殷後宋公於新妻,因此而名為新妻宋。東漢建安四年(199年)建西昌縣,隧泰和古稱「西昌」。隋開皇十一年(591年)以。地產嘉和,和氣所生」而改名為泰和。泰和之名始於此。唐武德五年(622年)置南平州,為州治,八年(625年),廢州治,改稱太和縣。屬吉州。唐元貞元年(1295年),太和縣升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複位太和縣。清襲明制,僅隸屬有所更改[4]。1930年,泰和境內河東部分屬中央蘇區,河西部分屬湘贛蘇區。1948年全鏡解放成立太和縣。1959年與界首合為首太縣。1959年4月恢復泰和縣至今[5]。
吉安,吉安的歷史悠久,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始置廬陵縣。因此,吉安有廬陵」古稱。隋開皇十年(590年),廬陵郡被改稱為吉州。所以吉安又有。吉州」之稱。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吉州復改為廬陵郡。唐武德五年(622年),復改廬陵郡為吉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由改吉州為廬陵郡。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復改廬陵為吉州。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年),置吉州廬陵郡軍事。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改吉州為吉州軍。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廢吉州軍事,置吉州路總管府。
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改吉州路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白此開始。其名源於元統治者平息廬陵一帶「騷亂」不久,剛登基的仁宗皇帝認為仍以吉州之名統轄原吉州轄區,而不包括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不妥,遂取吉州和安福各一字,改吉州路為吉安路。這既符合當時的統治轄區,又寄託了統治者為求「吉泰平安」之意願。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吉安路,設置吉安府,明清承襲[6]。民國元年(1912年)廢吉安府設廬陵縣為吉安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吉安設為市。民國十八年(1929年),撤市復吉安縣。1942年至解放前,市區設石陽鎮。1949年7月16日,吉安解放,同年將石陽鎮改為吉安市,實行縣市同城分治。1953年1月將市改為吉安鎮,12月16日復設為市。1958年11月市縣合置辦公,但保留市、縣建制。1959年6月又分開。1981年吉安縣遷至離市區12公里的敦厚鎮新縣城。2000年5月11日,經國務院批准,吉安設立地級市,稱吉安市至今[7]。
吉水,本為石陽、吉陽二縣地。夏時屬揚州,位於揚州地域之西。商末為吳地。周武王克商後,封其五世孫章為吳子,領舊吳地。至此始至春秋,均屬吳地。周赦王九年(公元前306年),楚滅越,吳越地皆屬楚,故戰國時為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吉水屬廬陵郡。西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立英布為九江王,吉水地屬九江王國。新莽之時,天下名稱大改,豫章變更為九江,廬陵變更為恆亭,吉水屬恆亭。東漢光武帝建武初年,改恆亭為廬陵縣,隸吉水。東漢和帝永元八年06年),析新淦、廬陵地置石陽縣。三國吳後主二年(276年),析廬陵縣地置吉陽縣。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改廬陵郡為吉州,將石陽,吉陽二縣並人廬陵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廬陵縣誌》作大業十二年),改吉州為廬陵郡,將郡治移於原石陽縣治舊址。隋煬帝大業末年(615年—617年),分廬陵縣的十一個鄉置吉水縣。其名字來源於贛江於恩江合於縣城南部,其中間有青湖洲,二水繚洲間,狀若「吉」字,吉水由此得名。天寶之亂後,吉水由縣改為吉水場。南唐元帝保大八年(950年),由吉水場升為吉水縣,縣治依舊。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吉水改縣為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清沿舊制[8]。1927年—1934年土地革命時期,吉水縣水南等革命根據地與吉安合成廬吉縣。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吉水縣恢複名稱至今。
峽江,歷史上曾兩次置縣。古為新淦,石陽縣地。峽江,古稱巴邱。漢和帝永元八年(96年),峽江分屬石陽縣和新淦縣。三國吳寶鼎二年曾析新淦,石陽縣帝置巴邱縣,歷時323年。隋開皇十年(590年)改廬陵為吉州並人新淦縣,以峽江為名。取峽江之名,源於贛江由南而北流過縣境,將峽江縣分為東西兩半。因縣城南玉峽山,刀劍二山對峙,江面至此突然狹窄,地勢險要,流水湍急,故名峽江。明嘉靖五年又析新淦地置峽江縣而正式設縣至今[9]。
新干,春秋吳越時稱為上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廢除封建分封制,天下分三十六郡,新淦縣始建,縣城設淦陽(今樟樹鎮)。因境內有紫淦山,淦水從驪嶺流經縣治淦陽,故立新縣時取。「淦」為名。新始建國元年(9年),王莽大改地名,新淦縣名改為偶亭。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郡縣均復舊名。和帝永元八年(96年),新淦南部划出置石陽縣。吳後主寶鼎二年(267年)再析新淦分置巴邱縣。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石陽、巴邱歸併新淦。成宗元貞元年(1295年)新淦升為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新淦州復為縣[10]。1957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因生僻字難寫難認,縣名新淦改名為新干。
樟樹,位於江西省中部,跨贛江中游兩岸。原名清江縣,因縣治濱贛江以水清澈見底而得名。五代南唐升元二年(938年)8月,割高安的建安鄉、修德鄉、新淦的崇學鄉建清江縣。縣治蕭灘鎮(今臨江鎮)。境內袁贛兩水在蕭灘鎮合流後一段,波流澄澈,名為「清江」,立縣後即以水名縣。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割新淦茂才鄉,新喻四縣思賢鄉隸清江[11]。1949年6月19日,在樟樹鎮建立清江縣人民政府,1949年7月15日遷臨江鎮,1950年3月27日又遷回樟樹鎮。1988年10月26日,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改撤清江縣為樟樹市。因樟樹鎮為江西四大古名鎮之一,遂以鎮命名市[12]。
豐城,建縣於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取名富城縣。因在富水上游故名。縣治設富水之西。此為豐城縣之始。晉太康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以縣大難治,割豐城東境分立廣豐縣,新安縣,豐城縣,至陳永定、天嘉年間(557年—566年),並新安入廣豐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又並豐城人廣豐縣,三縣複合。隋仁壽二年(602年),避皇太子楊廣諱,改廣豐為豐城。唐天佑二年(905年),因避梁王朱溫父朱誠,改豐城縣為吳嗥縣。唐同光元年(923年),後粱為後唐所滅,復改吳嗥為豐城。元至元十三年(1286年)豐城戶滿五萬,升縣為州,稱富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豐城改州為縣,仍稱豐城縣[13]。1988年10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消豐城縣,改立豐城市,12月正式撤縣設市。
南昌,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命穎陰侯灌嬰駐守南昌一帶。次年(公元前201年),灌嬰率部在今南昌火車站東南約四公里的皇城寺附近修建了一個土城,時人稱之為灌城,系南昌建成的開始。但南昌之名始於西漢,寓「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池多次變遷興廢,城名數易,別名諸多,其中漢稱「豫章」,隋唐稱「洪州」,宋稱「隆興」,明代定名為「南昌」[14]。1926年北伐軍攻克南昌後開始設市。
以上就是贛江沿岸九縣市的建置沿革及其地名的變更。地名,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產物,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個時代或—個地區的自然的或是社會的某些情況(如政治的,經濟的,軍事的,文化的等等)。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地名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化石」。因此,在探索其地名的淵源的過程中,我總結了有關地名命名的一些特點,以及地名變更的一些特點。
二、贛江沿岸各縣市地名的命名特點
(一)命名特點
1、以水命名地名
重所周知,江南素有「水鄉」之稱,在以上九個城市中,與水有關的地名就佔了四個。它們分別是吉水,新干,樟樹和豐城。
吉水,因為贛江與境內的恩江合於城南,水中有一胡洲,二水繚洲間,形狀似。「吉」字,故取名吉水。
新干,從其現有名稱來看,可以說根本看不出其名得名於水。但是,實際上,新干原名就來源於水。新干,原名新淦,是直接以淦水命名的。淦水過驪嶺流經其縣治淦陽(今樟樹鎮),縣治淦陽位於淦水人江口的北面,因此在立縣時就取。淦」而得名了。而改「淦」為「干」,是因為生僻字難寫難認,於1957年改的。這種情況在當今中國的縣市名稱中是很常見的。
樟樹,原名清江。因為縣城內袁水和贛江兩水在蕭灘鎮合流後一段波流澄澈見底,因而取名「清江」,立縣之後即以水名縣了。現在清江改名為樟樹,是因為1988年升清江縣為市,隧把清江改為樟樹。因為樟樹為江西四大古鎮之一,素有「葯都」之稱。
豐城,其名史上時有更改,依次為:富城,豐城,廣豐,吳嗥,富州,豐城。其中,以「豐城」命名時間最長。富城名源於當時建制是在富水上游,縣城位於富水西面,遂以富水命名城名。西晉太康元年(280年),縣城縣治因「人口未集,城郭為竣」,移置豐水以西,遂改名為豐城。
2、以吉祥字詞命名地名
(1)直接以吉祥字詞命名
萬安、泰和兩縣名就是如此。
泰和,因「地產嘉禾,為和氣所生」而得名。另一方面也寄予著統治者的美好願望。萬安,萬安之名的由來,雖然帶有神話色彩,傳說為立鎮之時,碎地得石,云:「地界兩川,神秀所螺,更為都邑,萬民以安」。因而取名為萬安,寓意「萬民安康」。但是傳說實際上也是以吉祥字詞來命名的。同時也是統治者的美好願望的體現。
(2)方位詞與吉祥片語和而成的地名
南昌就是典型。南昌之名始於西漢,當時位於漢域之南。寓「昌大南疆」,南方昌盛」之意。也是統治者的美好願望的一種寄予。
(3)形象化地名
形象化地名,是根據人們的感覺而命名的,也最能表達地名的自然地理特徵。這類地名是以自然實體一山或者水等為主要對象。
九個城市中峽江就是這種類型。因為贛江由南向北流過縣境,將峽江縣分為東西兩半。縣城南的面玉峽山和刀劍兩山對峙,江面至此突然狹窄,流水急湍,故取名峽江。
(4)複合地名
複合地名,就是從幾個地名中各取一字而組成的地名。這種類型的地名,是因其在建置過程中的分分合合所致。
吉安就是這種類型的代表。吉安因為建置更改,遂各取了吉州和安富兩地名字中的一個字。通過合字而來命名新建制之地,即符合實際地理區域,同時也寄託了統治者「吉泰平安」的美好願望。
(二)地名變更在歷史沿革中的特點
1、變更的類型特點
(1)因避諱而改名
在歷史上,地名若與當時統治者或其親戚的名字與一字相同的;就要避諱更改,以顯示統治者尊貴的身份。
比如隋仁壽二年(651年),避皇太子楊廣諱,改廣豐為豐城。再如唐天佑二年(905年)因避梁王朱溫父親朱一誠之諱,而該豐城為吳皋縣。因避諱而改名在歷史上也很常見。這也常常使得歷史上的名字很亂。
(2)因分封諸侯而改名
歷史上,同一地區在不同的時代,因為諸侯的分封而使地名有更改。換言之。也是以諸侯的封稱而命名地名。
如泰和,秦統一後置新陽縣,漢置為細陽、東昌、新妻宋。其中,細陽是因為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益封夏侯嬰細陽千戶。東昌為高後二年(公元前182年),
封趙王張敖子壽為東昌侯。新妻宋源與建武十七年(41年),以軍功封郭亮為新妻侯,後章帝建初四年(79年),封殷後宋公新妻而名。
(3)因名望而改名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很多地名都會以其最有名望之名而改名。
比如清江改名為樟樹,就因為樟樹在當今社會之美名,「葯都」之地位要遠比清江顯赫得多。這種命名的方式,其實一定程度是利用「歷史文化」來宣傳現代城市。這不僅從一定程度上保存和宣揚了中國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而且對現代城市的發展也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值得深挖掘的閃光點。無論從經濟上還是文化上,都會產生很好的「品牌效應」。
(4)因為現代社會避生僻字而改名
現在社會為避免生僻字難寫難認,而改簡化是我國建國後的一項政策。
如新淦改新干,這種情況在當今中國也很常見。而且我認為,這種改變,使得現代很多的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失去了它們本身的歷史沉澱和厚重感。
2、地名變更與地名的穩定性特點
贛江沿岸九縣市,以自然地理特徵命名的有與水有關的,與地形地勢有關的,這些自然地理實體是該縣市命名的主要依據。以上所述的地名中,如上淦、新淦、吉水、吉陽、福水、福城、豐城、清江、臨江、峽江、遂興等等,都是以水或者山等地理實體而命名的。因為古人很重視客觀存在的自然條件合地理特徵。這種命名特定,也是符合地名客觀發展規律的,所有這種地名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最具穩定性和生命力,也具有其科學性。
3、地名變更與建置關係特點
地名變更和來歷與其建置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說是先有地方建置,後有地方的地名名稱。地名的變更可以反應其建置的變更,而建置的變更又影響著地名的命名。
(1)同一地區,經歷不同的年代,地名發生變化地名的確定都是要經當權者的確認的。有著漫長歷史的贛江沿岸城市中,就有不少城市在一定的時期內,其區域沒有變動,可是名字卻變動了。比如王莽新朝時期,就有很多的城市,僅僅是變動了名字而已,如新淦曾改名為偶亭等等。
(2)同一地名,在不同時期,空間地域發生變化。
以上的九個縣市,都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的體現了這一特點。在此,不再贅述。
4、地名變更的原因
地名變更的原因,在某種程度上說,其實就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等社會情況的體現。
政治上,由於王朝的更替或是新黃帝的登基,地名就會有不同程度的更改。這也使得地名的更改有了一定的時期性,即同一時期內大量地名都出現更改的情況。如新莽時期,很多地名都更改了。地名的更改,也是統治者政治意識的體現。特別是新的王朝建立之時,統治者的這種推翻舊王朝建立新王朝的意識特別的明顯,也就在無形當中體現到地名的命名上了。
經濟上,會因為某地經濟地位在發展的過程中日益突顯,而得到同志者的重視,就有可能會擴大其區劃,提高其建置,變更更適合的名字。比如樟樹市替換清江縣。軍事上,同樣會因為地位的重要性,只不過是軍事地理上,而使統治者將其提高到軍事的高度而更名。如吉安歷史上就曾因為軍事需要而改吉州路為吉安路。
5、地名更改的時代性特點
地名變更,一般在王朝初創、新帝登基、經濟大發展、戰爭破壞和社會變革時期。而且,在此期間會出現普遍的大量的地名變更。比如在王莽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五代十國,以及近現代革命時期就表現的尤為突出。
地名,作為歷史發展的產物,所以它具有歷史的時代性特徵。地名的變化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發展,特別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和軍事等各個方面。在政治上,地名的變更是統治者意志最直接的反映之一。經濟上,因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在不同時代在整個統治地域內的地位的不同,也會體現在地名的變更上。文化上,中國人一直就有一種追求和崇尚美好生活的意願,人們總是把對、未來的美好願望寄托在明天,也就體現到了地名的命名上了,這既是反映了傳統中國人民的順從好管理的特點,也反映了統治者的統治意願和統治藝術。軍事上,由於歷史發展的時代性特點,不同的時代,同一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在統治者的軍事考慮中,會有不同的軍事意義,這一點也會體現在地名的命名當中。
在現代社會,一個追求簡單和快捷的時代里,地名的變更,很大程度上已經失去了其原有地名的歷史意義。也就是說,現代很多的地名已經沒有歷史的厚重感和歷史沉澱的痕迹了。對於這一點,筆者認為對於傳統歷史文化的繼承和宣傳是很不利的。
附地圖一張
網上找的江西地形圖,贛江流域截圖
參考文獻:
[1]牛汝展.新世紀中國市縣全覽[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2.
[2]萬安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萬安縣誌[M].合肥:黃山出版社,1996.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中國縣情大全(華東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1.
[4]康臣緯.泰和縣誌[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10.
[5]臧勵和.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M].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1982.
[6]江西省吉安縣縣城鯿纂委員會.吉安縣誌[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11.
[7]牛汝辰.中國地名由來詞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6.
[8]江西省吉水縣地名委員會辦公室縞.江西省吉水縣地名志[M].吉安:吉水縣地名辦公室,1987.
[9]峽江縣地方鯿纂委員會(趙國祥)峽江縣誌[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
[10]新干縣誌編纂委員會.新於縣誌[M].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0.8.
[11]柳培元.清江縣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5.
[12]清江縣地名領導小組辦公室編.江西省清江縣地名志[M].清江縣地名領導小組辦公室,1984.
[13]金達邁.豐城縣誌[M].豐城縣縣誌編纂委員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2.
[14]南昌縣地名辦公宣縞.江西省南昌市地名志[M].江西:南昌市地名委員會辦公室,1992.8.
本文鏈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jjszxb200905012.aspx
聶 王瑩,女江西宜豐人,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07級研究生
文章發表於《九江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
PS:文章是在萬方數據下載的,格式為PDF。在轉換時出現了亂碼,列印出來後,對照進行了修改。為閱讀方便,文章稍作刪減、修改。作者的名字是冷僻字,字型檔裡面沒有。
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
推薦閱讀:
※血型的名稱(A、AB 和 O 型)有什麼來歷?
※「中南海」的「中南」什麼意思?
※2017年屬蛇的十二生肖運勢
※年年有於674的【未命名】
※醫野掇拾:以「狼瘡」命名的皮膚病知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