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與素人:真人秀的哲學命題(四)
作者 | 徐帆(燦星製作研發總監)
導讀:明星不是絕對的毒藥,也不是絕對的靈藥。用的好不好,要看是否呈現出了明星的素人狀態。
明星與素人,是現在電視行業討論真人秀時的焦點命題,其實也是長久以來中外文化創作中的焦點命題,記得毛姆就說過:「名人們琢磨出一種手段來應付他們遇到的人。他們戴著面具示人,面具往往令人印象深刻,而他們卻很小心地隱藏起真正的自我。與聲名顯赫者相比,我一直更加關注無名之人,他們才常常是本來的自己,他們的出人意料、獨一無二和變化無窮,都是取之不盡的素材」。對於明星與素人,燦星製作始終有很堅定、清晰的認識:素人至上。
雖然在音樂、舞蹈及其他才藝的選拔類真人秀當中,明星導師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在宣傳推廣上、在節目權威性上。但有持續性的好節目,一定不是只靠明星打天下的。明星,可以是綠葉,最佳配角;紅花和主角,一定是素人——《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中國好舞蹈》《出彩中國人》等節目,反覆印證著上述說法。
而在戶外真人秀中,明星也一定不是絕對的靈藥,但私以為,也不是絕對的毒藥。使用明星作為節目主體,有用得好的,也有用得不好,這裡頭的關鍵,歸納一下:是否真實呈現明星的素人狀態?
用一句通俗的話說,「明星也是人」。在節目錄製時,製作人如果還是只把明星當成明星、當成節目中某一角色的扮演者,即便做到極致,也無非是尚有些意思的戲劇綜藝,而不是有意思更有意義的真人秀;但如果在錄製時,製作人能夠明白「明星也是人」,在節目中通過各種發現和發明手法,在真實情境中逼出明星們的真誠狀態,那麼,不但節目會變得更接地氣、更好看,對於參與節目的明星而言,也是一種正面的形象塑造。
就國內戶外真人秀的現狀而言,過於看重明星的參與,甚至是只認大牌明星,這的確不是什麼好現象。在看一些電視節目時,恍惚間會覺得:明星們只是從演電影、演電視劇改為了「演真人秀」,而節目也應該叫做戶外戲劇綜藝!說實在的,明星的職業本身——就是表演,如果真人秀製作人沒有清晰的認識,他們自覺不自覺地就會去演。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需要製作人和明星首先在價值觀上取得共識:其一、「演」只是真人秀的二流、三流表現,「不高級」;其二、雙方可以通過節目前期的充分溝通,共同逼近真實、逼出真誠。
比如,韓國主持人劉在石深受百姓愛戴,被譽為「國民MC」。為什麼這樣一個既不算帥氣、也不算幽默的大叔能夠有如此人氣?就是因為他能夠做到「素人化」。在《無限挑戰》的錄製中,劉在石經常和製作人一起逼出自己的素人狀態,比如,明明就有恐高症,卻還經常接受蹦極、攀岩、滑翔機等任務的挑戰——這些任務,本身就是對身體生理的「無限挑戰」,他無需「演」出什麼;此外,劉在石在節目中的與生活中的言行品性也是高度統一,因此,觀眾更加不會覺得他在「演」。
目前,在國內的真人秀節目中,明星嘉賓逐漸能放下「偶像包袱」,放得開、玩得起,這只是「素人化」的第一個層次。內心與外在、節目內與外的真實統一,才是更值得追求的第二層次。
推薦閱讀:
※任賢齊真的花500萬買了一輛國產車嗎?
※(1 條消息)怎麼評價花少第二季鄭爽的表現?
※黃曉明的綜合獎項有哪些?
※昆凌是一個怎樣的人?
※阿拉蕾見到孫紅雷為什麼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