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伏人生二十難[第八頁]
調伏人生二十難
(第八頁)
證嚴法師講述 王端正詞
第十九難:睹境不動
佛說人有二十難,睹境不動十九難; 道心不堅隨境轉,千經萬論也枉然; 志玄虛漠心清澄,守之不動賢聖道; 節制貪慾正心念,睹境不動並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睹境不動十九難,道心不堅隨境轉,千經萬論也枉然」 。我們要如何才能修好自己的心,不受外境影響?要真正守住一心不動的確很難!因為外面有很多境界,不論大自然或是人事的境界,常常會動搖人心。 大自然的境界有寒熱濕干不同的變化,這些都與我們的生活直接接觸。冷的時候,要我們不去想冷,那是不可能的;天氣冷了,必定要添加衣服,關緊窗戶,環境比較好的人就裝設暖氣。反之,夏天時,要我們不去想熱,心靜自然涼,卻仍會汗如雨下,所以要打開窗戶讓它通風,環境更好的人就裝設冷氣。 在大自然的境界里,如果長期下雨,就會覺得出入十分不便;反之,若沒有雨水,地上的花草、田間的稻子、青菜等等就會幹枯,土地乾裂同樣使人擔憂。因此四周的環境,無不讓我們動心。 譬如每天早晨靜坐時也會感受到外面的境界,心也會跟著浮動,因為它很靜謐。天將亮而未亮,大自然的生物充滿著活躍的生命力,當我們接觸到了,同樣也會覺得很歡喜、很有朝氣,這就是心也跟著在動。 「道心不堅隨境轉,千經萬論也枉然」。剛才所說的是大自然界,如果說完全沒有感受,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修學,是從突破人事的境界開始,這實在很複雜!人事的境界,雖不似大自然的輪轉,但是我們的心會去分別人的好與壞,有緣或無緣,對人起分別,對事也不斷分別。 喜歡的人離開了,就會很不舍,朝思暮想,希望能趕快再見面;不喜歡的人,則會恨不得他早日離開。 家庭中也有這樣的情況——過去媒妁之言的時代,娶來的媳婦若是有緣,就會很歡喜;若是無緣,也會很怨恨。新娘嫁到婆家,有時與小姑、妯娌之間也有「有緣、無緣」的情況;夫妻也一樣,還沒結婚時,彼此都很歡喜;結婚之後也不一定能相處融洽,這些都是心的分別所造成。 修行也一樣,既然捨去俗家,投入如來家,所選擇的道場,就是我們終生依止的地方。進入如來家,內心必定要自我堅定,道心不堅就容易隨境流轉,原本抱著滿滿的希望而來,卻因境界里的人事不合自己的心意,於是一顆心就在人事之間團團轉。 這樣就算在道場里讀很多經,聽很多法,做很多研究,也都是枉然。這些都有只不過是文字相而已,內心不堅定,只是文字懂得多,實在對修行沒有一點幫助。 「志玄虛漠心清澄,守之不動賢聖道,節制貪慾正心念,睹境不動並不難」,願大心堅,這就是志玄虛漠。不只是「我看到世間苦,六道輪迴苦,要修行獨善其身,超脫六道輪迴」,沒有那麼簡單。真正的修行,要超脫六道輪迴不是這一生結束以後的事,而是在每天的生活中。假若不斷起心動念,心的生住異滅,這也是四相生死,一下執著現在,一會兒又變化了,這種心態的轉變,其實也是在生死輪迴中。 隨著生住異滅的境界,有時會生起歡喜心,那就如處天堂;有時生起憐憫心,那就是在人間;有時發瞋發怒,那就在阿修羅道。我們的心如果痛苦煩惱、憂愁擔心,就好像處在地獄當中:時間到了,沒飯吃肚子餓,或是身體不好想吃卻吃不下,就如在餓鬼道中。人與人之間,在修行道場中有句話「敬師兄,愛師弟」,但是,我們時常會忘記這種做人的禮儀,這樣就不是「人」,而是動物,這不就是在六道中輪迴嗎? 有一天,我到慈濟小學時,洪老師告訴我——小學的孩子們好可愛,他們很天真,有話也都直說。有一群孩子在玩,一位三年級的孩子看到一年級的孩子玩得翻天覆地,就喊他們:「你們怎麼這麼吵!」那些孩子還是照常玩,這位三年級的孩子就說:「還吵!還吵!你們幾年級呀?」 一個孩子站起來說:「我是一年級。」三年級的就說:「我是三年級,你這麼小,我比你大,你怎麼不尊重我?」這位一年級的就說:「你比我大,我比你小,你怎麼不會愛我?」 其實兩方面部有理,不過,應該將心念調換一下,「你比較小,所以我要愛你;你比較大,所以我要尊重你。」道理是正確的,只不過採取對立的觀念就不對了;所以我們在道場中,必定要懂得尊得重,這完全看自己的心境如何守持。 我們所發的心是這麼宏大,志玄虛漠,守志奉道;所立的願是這麼堅定,怎能不好好把握時間,為生死的課題勤下功夫?日常生活的心念生滅,其實也就是生死的一種,我們若不趕緊好好調治,又怎能掌握「人死之後,要如何解脫」? 身體健康、理念清晰時不好好調適,等到疾病來磨苦不堪言時,就難免心智顛倒。一旦往生,六道茫茫如墮夢中,不能自主時,又該如何解脫?自己要很清楚,修行是立弘誓願,為大地眾生付出。如果能將自己這個剛強的眾生調伏好,自然就能開擴心胸,為眾生的疾苦著想,不再只為自己內心的煩惱糾纏下已。 總之,修行人如果「出家如初」,堅定宏大的志願,就不會後悔,也沒有是非或好壞的分別。所以大家真的要把心調好,要守之不動,才能達到賢聖的道路,也就是菩薩、佛的道路。 最重要的,不論是在家、出家,都要節制貪慾才能正心念;心念如果能調理端正,面對境界就不會動搖這並不困難。前面說過,大自然的境界熱就是熱,不要想修到熱了不流汗,冷了不必加衣服,這並不是修行。應該是雖然很熱,卻可以忍耐;如果很冷,也有堅毅的心志,忍耐得住。 總之,要時時用心,既然要修行,既來之,則安之,安於道、安於人事,心安則道隆。所謂「法忍、生忍、無生忍」,都是一個忍,「忍而無忍」才是真忍,這就是真正堅定的道心。
第二十難:善解方便
佛說人有二十難,善解方便二十難; 會事啟理方便法,舉手投足是妙方; 萬法唯心重善解,隨機逗教方便法; 不變隨緣圓事理,善解方便就不難。
佛說人有二十難,第二十種是「善解方便」的困難。善解方便,聽起來好像很容易,其實是最難的。看看人世間萬物萬事萬理,許多的道理都表現在不同的形相中,我們的心結如果解不開,就會時時隨著形相而轉動,使我們產生喜、怒、哀、樂各種情緒,困於形相之中轉不過來,事事就會被束縛。 煩惱如大繩,我們聽聲、見色,無不足煩惱纏心,所以要解脫就非常困難,最重要的是學會善解,有善解的心量,煩惱才能化解,有句話說「四兩撥千斤」,這就是方便法。 「會事啟理方便法,舉手投足是妙方」,我們能善解不合意的事情,就能契合道理,所以善解就是「會事」,能會事啟理,就是方便法。方便法表現在什麼地方呢?就在舉手投足之中。 萬法唯心重善解 待人處事之間,眼見色,耳聽聲,哪句話歡喜聽,哪句話聽了不合意,我們的行動就會隨著感受表達出來。所以一定要培養雅量,時時面對聲色都能圓融善解,在動作中表達出溫柔善順,不要動不動就發怒。看看有些人聽到不歡喜的,一發脾氣,東西拿來就摔,搥胸頓足,藉以發泄自己的不滿,這就是沒有善解,因此無法啟理。 凡事善解,就能化瞋怒為柔和,所以說「舉手投足是妙方」,不論聽到什麼生氣的事,看到不歡喜的形態,都不要「跺腳蹬蹄」、摔東西,依舊要保持柔和善順,才是最巧妙的方法。 「萬法唯心重善解,隨機逗教方便法」,若能把所聽的、所看的一切納受於心,化解成柔和善順,不只是對自己好,這樣的修養形態對別人也是一種方便教法。因為萬法唯心,我們能吸收進來,加以善解,再以包容的舉動表達出去,看在別人眼裡,也能自我觀照,這就是隨機逗教。 我們要時時謹記,舉手投足無不是教育,所以很多事情要從心修起,表達在行動中,不只能自利修行,還能利他化人,這都在於凡事能善解。 要能做到「不變隨緣圓事理,善解方便就不難」。「不變」就是真心,初發心是最真無偽、清凈無污染的本性,也就是「發心立願」的志節。如果能以真心發心立願,雖然世緣萬變,但是本性不變,自然就能圓融事哩。 以前我常說,本性如水能隨方就圓,水性不變,但是它能隨緣善順,也就是不要執著。學佛最怕的是執著,我們要用善解方便的方法,以發心行菩薩道這分真心,面對世間萬事、萬物、萬理,如此才能會事啟理。 學佛,不也就是遇事要能體會其中的道理嗎?這叫做智慧。哪個人在人間不會遇到事?每天的生活中,無不是有人、事、物等等應對,任何人都離不開。 但是,我們常被人事物所困擾、起煩惱心,這就是「事不會理」。以前我常說:「人圓,事就圓;事圓,理就圓。」最重要的是把做人的基楚打好,進而達到事理圓融。做人講究心念的調整,心念沒有調好,如何能善解!能善解才能開擴心量,容納萬事萬法。 隨機逗教除心結 舉一個佛陀在世時的故事來說明。有一次,有位年輕比丘,出外時看到一位女子長得很差麗,從此就對這位女子產生很多欲想、不凈念。這位年輕比丘自己也很煩惱自責,為什麼見到那位女子之後,會有不凈之想又念念不忘呢? 他看見阿難,就對阿難說:「尊者,我有心事、有煩惱,不知道要如何解開煩惱?」阿難問他:「你遇到什麼困難,把你的煩惱說出來吧!」這位比丘就說:「我出外時,看到一位年輕女子很艷麗,就不由自己地生起許多不凈的念頭。從那時候開始,我一直無法把這種念頭抹掉,所以很煩惱。」 阿難對他說:「年輕入道要好好照顧這念心,佛陀常告訴我們要觀身不凈。」年輕比丘說:「我也知道佛陀的教法,儘管提起觀身不凈的念頭,但污染的心念又會現前。」阿難再告訴他:「你可以觀想那位女子的身體,到底哪裡值得去愛,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皮包著肉,肉包著內臟,而內臟是多麼污穢!如果有一點病痛,身體失去光彩,許多的污穢都集中在體內,甚至腸穿肚爛地顯露在外,像這樣,哪裡可愛呢?」 這位比丘說:「我也這樣想過。」阿難說:「你可以再想想自己的身體,什麼時候是清凈的,平常肚子餓了就要吃飯,不論是飲食或湯水等等,在體內製造成不凈的排泄物,還有什麼是清凈的?」 他說:「是啊!我也曾這樣想過。」阿難又說:「世間真的很無常。佛陀曾經要比丘們在水邊看水,水流動時,水與水相衝激會生起水沫,但很快的,水泡瞬間就破滅了。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慾念交染之樂,也只是一時之間,非常無常,卻會存留很多苦難。年輕的比丘,要多觀察無常!」 這位年輕比丘雖然懂得觀身不凈,仍無法突破道理,一直到阿難提出無常的道理時,他才深深體會:「是呀!人生很無常,如幻如化,如水沬泡影,如露亦如電,到底有什麼堅實的東西永遠都靠得住,能永遠保持那分快樂?」他往這方面想,終於了解、體悟了,體悟到萬法唯心,就在一個心念而已。世間有什麼是堅固的?男女情慾更是無常,更不堅固。所以他在事中善解了,由人事的困難,體會到萬法唯心。 佛陀為煩惱的眾生開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因為人、事、物的複雜多變,所以用種種方便法來觀機逗教。觀機逗教不是用嘴巴說的,而是遇到事情時,懂得如何善解、如何體會、如何表達;佛法深如大海,但最妙的方法就是善解方便。 學佛要學習善解方便,才能在人事物中不受污染,還能在人群中呈現隨緣、隨機度化的良能。所以大家要多用心,時時記誦「會事啟理方便法,舉手投足是妙方,萬法唯心重善解,隨機逗教方便法」。
曲終:調伏人生
佛示人生二十難,有心對治就不難; 佛心師志慈濟路,攜手相伴好因緣; 常念此身非我有,慧命長養不退轉; 恆持剎那戒定慧,調伏人生種種難; 慈濟路上會佛法,心靜行正念慮定; 身行心念不退轉,妙語如蓮子妄言; 真善美德身品意,會善知識並不難; 菩薩心地如凈土,人間凈上在身旁; 身體力行菩薩道,堅固道心事無難;
人士哪有二十難,人生哪有二十難。 這段是「人有二十難」偈誦的終曲,將二十難的精髓總結為簡短的文字,讓我們了解只要心念一轉,人生什麼都不困難;只要有心,知道人生原來是無常,就沒有什麼好執著。 人人如能提早存有無常觀,凡事就沒有困難,所以這段文字雲「佛示人生二十難,有心對治就不難」。有心對治,就是要透徹無常之理,平常如果能透徹無常,知道人生種種的問題,面對考驗就不會不知所措。 「佛心師志慈濟路,攜手相伴好因緣」,人生既然這麼無常,到底我們要如何對治?就是要先培養慈悲心,佛心就是大慈悲心。然後要堅定志願——承繼師志,推展慈濟志業,既然發心,就要立願行菩薩道,這就是「師志慈濟路」。 我們都是有因有緣才能在此相會,彼此同心同志同道。所以要「常念此身非我有,慧命長養不退轉,恆持剎那戒定慧,調伏人生種種難」,要看清「身體並非我所擁有,人生沒有所有權」。 身體的生老病死,並不是我們所能控制的,「此身非我有」,因為生命無常,出生的一刻,同時也就走向死亡,所以身體並不屬於我們所有,再分析身體的結構,心是心、頭是頭、腳是腳,並沒有哪一個是「我」,這是身體各部位會合而成假名的我。不過,雖然生老病死不斷地變遷,我們仍有長養不息的慧命,所以最重要的,是認清楚自己的慧命。 既然了解我們有永生不變、無始無終的慧命,就要恆持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以保持慧命的健全,剎那之間都不能有所閃失。戒,是我們的規矩;定,就是不動搖、不退轉的心,如果能恆持戒定,清凈無染的智慧就能顯現,如此,面對世間萬事萬物還有什麼困難!所以說能「調伏人生種種難」。 心靜行正念慮定 「慈濟路上會佛法,心靜行正念慮定」,我們有緣同生在這個時代,又能同心同志願走在慈濟路上,由世間善法而會遇佛法,這也就是從善入門。其實佛陀的教法,歸納起來就是慈悲喜舍,這是世間的善法,若以無著之心去做,也就是佛法。 我們在慈濟道上會遇佛法,面對芸芸眾生,內心要時時保持那分寧靜,這叫做對境不生心,也就是「心靜行定念慮定」。我們的心很靜,化為行動便是「信實誠正」,心不受外境誘引,則舉手動足無不是禪;「慮」就是定心,「心靜行正念慮定」即是清凈寧靜的境界。 「身行心念不退轉,妙語如蓮不妄言」。心凈,佛法與世間法就能平行,面對一切世事與人事觀念毫不偏差,所說的話就是佛法。佛法就是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句句字字都能度人向善,這就是學佛,除了自利,還要兼利他人。所以「身口意」業一定要守好,開口動舌要很注意,因為每一句話都是代表自己的心意。 「真善美德身口意,會善知識並不難」,真善美的德性,就是從身體力行中展現出身心的善。不只是在口頭上說「我的心很真,我的心地很善良」,心地真善當然好,但你要怎樣表達出美而圓融的人生?必須靠身的行動、口的表達,好的意念才能落實在生活中。 會遇善知識並不難,周圍的環境以及人事,都是我們的善知識。想要和他人結好緣,需在身口意之間表達真誠的關懷;假使一不小心,身口意失態的話,周圍的環境以及人事物就會變成惡緣。所以,周圍的環境,人事物的因緣是好是壞,都取決於我們自己,假使我們的身口意表達出來的是真善美,那麼周圍的一切無不是我們的善知識。 人間凈土在身旁 「菩薩心地如凈土,人間凈土在身旁」。佛陀說:「一切唯心造。」我們的心地時時都要保持乾淨,這才是菩薩的心。我們既然學佛就要成佛,有決心成佛,便得時時清理心地,不要受到污染。心地清凈,人間凈土即在身旁,哪個地方不是凈土呢?周圍的人,哪一個不是菩薩、善知識? 菩薩、凈土,要由「身體力行菩薩道」而得。只是看著別人同心同道行在菩薩道,自己若不去走,還是不能實際感受到那分真善美。所以說「身體力行菩薩道,堅固道心事無難」,若能身體力行,堅固道心,世間的事物就沒有什麼困難。 古人云:「一勤天下無難事。」同樣是講身體力行。如果我們願意身體力行,堅固道心,每一時刻都在菩薩道上精進,人生絕對沒有什麼二十難。 學佛,不只是「我心好」就行了,其實人人心都很好,只是因為世間有很多慾念誘引,容易使我們的心念顧守不住,在世間賓士,受到很多不凈念所污染,因此佛陀要弟子們好好修行,才舉出這二十種可能對修行者有所阻礙、困擾的情況。 這二十難,我們應該要好好面對。困難與阻礙現前時,要學著去克服。比如從第一難開始,就是布施。我們修學菩薩道,六度萬行,第一要從布施開始。布施的意義就是舍,捨去一切煩惱,捨去一切人我是非,捨去我慢我相、我心所欲;布施,不只是指物質,如果做得到真正的舍,就可以蠲棄一切煩惱。 為道捨身治愛欲 在《阿含經》中有一段經文——佛陀說在遠古時代有位辟支佛,辟支佛就是「獨覺」;在沒有佛出世的時代,他能無師自通,成為辟支佛。 這位辟支佛長得非常莊嚴,又有充分的智慧,他的修行方法是以舍與布施為目標。他看透一切,所以能捨去一切,內心毫無掛礙、一片清凈。 當時的修行者同樣要托缽,要到外面游化。有一次,他到一位長者家中乞食,長者有個女兒長得很美,但是性情驕傲,很多人來說媒,她都不喜歡,卻偏偏對這位辟支佛起了愛念,不管怎樣都要她的父親促成這樁婚事;如果不順她的意,她就尋死尋活。長者因此非常煩惱,明知道不可污染修行者的身心,這件婚事是不可能的,要他開口,實在也很困難。 這件事讓辟支佛知道了,他想一切都是因他而起,為了不忍心長者受到這麼大的困擾,所以就來到女孩面前問她:「妳到底愛我的哪一部分?」 女孩說:「你的全身我都愛,因為自從看到你,就沒有分秒的時間能忘記你。」辟支佛再問:「在我全身之中,一定有你最愛的,是什麼?」女孩想一想:「最讓我念念不忘的就是你的眼神,你的眼睛很美,我很喜歡,不論我到哪裡,你的雙眼都在我的心中。」 辟支佛就說:「好,只要妳認為喜歡的,我就給妳。」於是伸手把自己的眼睛挖下一顆,一時整個手、臉都血淋淋的。女孩看了,嚇得花容失色。這位修行者緊抓住機會不放:「妳看,平常健康的時候,妳感覺我什麼都好,尤其特別愛這雙眼睛,其實它就是這樣血淋淋的,有什麼可愛呢!這是一種敗壞一污穢的東西,我今天舍給妳,這樣妳應該可以把內心不清凈的念頭去除了吧?」 女孩感到很慚愧,也很懺悔,心中的迷霧頓時散去。「是啊!人身就是這麼無常、污穢,這麼血污的東西,到底我愛的是什麼?」剎那間,這個女孩覺悟了,辟支佛也就安心了。 為道捨身,這也是大無畏的布施。所以,去除人生二十難的煩惱障礙,必定要從「舍」字開始,如果人人有舍心,面對人生,還有什麼不能放下?還有什麼可計較的呢?總之,只要我們用心,對治一切就不難! 「人有二十難偈誦釋義」在此要告一段落,也許有人會說,人生道上的挫折困擾層層疊疊,哪裡只有這二十難呢?其實道理總是相通的,仔細歸納一下就會發現,任何問題都只在一個「心」字,多用心就能在這二十個妙法中,找到適合你的一帖特效藥。 醫者慈悲無私,已將藥方昭明於世,服與不服,就要看每個人的心了,所以請大家必定要多用心!
推薦閱讀:
※人生十大錯覺
※彪悍的人生需要發酵,至酸奶一家!
※什麼面相的女人生活幸福
※守望簡淡的人生
※人生得失由心,何必看的太重
TAG: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