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高手過招》系列之十九:慢性胃炎

2010-10-24 12:07引用 分享相關疾病:慢性胃炎高手過招,新人拋磚。胃者,水谷之海,五臟六腑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水谷精微→精氣/胃氣→宗/榮/衛,借脾之運化,滋養周身);主通降,以降為和(脾胃表裡,脾升胃降)。論胃者,不得不言及《脾胃論》。東垣先生開篇曰,脾胃羸弱,乃它臟生變之緣——豈特四者……諸病從脾胃而生明矣(【金】李杲《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胃腑之氣胃氣,為正氣(經氣)源一,調護胃氣,生理護養、病時固本,治則一。慢性胃炎可參TCM病證胃脘痛、納呆、痞滿、嘈雜、積食、嘔吐等範疇。飲食(饑飽過度、飲食不潔、肥甘厚膩、生冷辛辣)、外邪(風寒暑濕燥)、情志、蟲積等內外合邪,長期客胃,致胃脘失和(失於榮養,升降失司),或繼之它臟紊亂,如肝鬱、脾困,久則中氣虧虛,類狀頻頻。鑒此,個人以為,肺為嬌臟,胃亦然矣。臨床辨證,潛習樓下高人方葯妙手,僅從外治問道。個人所喜不外陽明相關特定穴,足三里(胃合/胃下合/四總)/中脘(胃募/腑會)/胃俞(胃俞,與中脘俞募配穴)/章門(脾募/臟會)/梁丘(胃郄,急性發作佳)/沖陽(胃原)/豐隆(胃絡,與沖陽原絡配穴)/合谷(大腸經/四總,上下配三里)/公孫(八脈交會,通沖脈)/內關(八脈交會,通陰維)等,余見證配取。1.風寒邪胃(良附丸證):隱白(脾井)/手三里(此二穴見:【東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卷九.脾胃大腸受病發腹脹滿腸中鳴短氣第七》),足三里/大椎/合谷溫針灸,中脘溫和灸15-30min;2.脾胃虛寒(理中丸證):足三里/內關/三陰交溫針灸、針用補法,氣海/關元灸盒灸或隔附子(餅)灸30min;3.熱邪擾胃(清中湯證):懸鐘(八會之髓會,見:【元】王國瑞《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足三里(雙向調節)/厲兌(胃井,瀉熱)/內庭(胃滎,瀉熱)/合谷,針用瀉法,15-30min;4.胃陰虧虛(沙參麥冬湯證):足三里/三陰交/平補平瀉,30min;又,可以益胃湯成分煮粥,食療;5.肝火犯胃(龍膽瀉肝湯證):太沖(肝原)/陽陵泉(膽合/膽下合,八會之筋會)/陰陵泉(脾合)/內庭/章門,針用瀉法,30min;6.濕困脾胃(二陳平胃散證):豐隆/陰陵泉/三陰交/中脘/胃俞7.食滯傷胃(保和丸證):配神闕,天樞;神闕隔鹽灸,中脘/天樞向神闕平刺0.5c,足三里/合谷可稍重刺激,30min。又,順時針輕手法摸腹100-200次。8.瘀血客胃(失笑散證):血海/陰郄(心郄)/內關,針用瀉法,30min,配王不留行籽壓貼耳穴(胃/神門/心/脾);引申:1.慢性胃炎急性發作,急取地機(脾郄)/梁丘/足三里/合谷,指針重手法按壓,當然得排除合併潰瘍穿孔等急腹症。2.偏方:麵粉炒糊,兌水飲服,個人以為類似硫糖鋁、Al(OH)3等胃粘膜保護劑,服後敷於受損粘膜表面。3.曾親聞不止一例多年老胃病者,未經標準化治療,亦自愈耳,或此病隨時間有自愈性?何 2010-10-24 12:0 相關疾病:慢性胃炎胃炎常見慢性胃炎的癥狀:上腹痛、消化不良、泛酸、黑便等,以脾胃虛弱,胃失和降,脾失健運有關,有的進一步影響肝膽的疏泄而共同發病。病為「本虛標實」,治療宜攻補兼施,勿忘扶正,以半夏厚朴甘草人蔘湯、半夏瀉心湯,補中益氣湯、建中湯諸方等為常用方,左金丸和肝胃;海螵蛸、煅瓦楞制酸斂瘡;烏葯、香附、元胡、乳沒三棱莪術行氣活血止痛等葯佐配使用。另,胃炎與外科瘡瘍可互參,「托瘡生肌」是主要治療原則相關疾病:慢性胃炎慢性胃炎 中醫分型:(1)肝胃不和型:採用舒肝理氣和胃解郁之法。可選用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氣散加減。方中柴胡、芍藥、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陳皮、積殼、甘草理氣和中,共奏理氣止痛之功。後方中沉香、香附降氣,砂仁、甘草和胃,川楝子,玄胡索疏肝止痛。(2)脾胃虛弱型:採用溫中健脾。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前方中党參、茯苓、白朮、炙甘草為四君子湯健脾;陳皮、木香、砂仁和胃降逆。後方中黃芪益氣補中;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為小建中湯。溫中散寒緩急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溫、泛吐清水、喜溫喜按,進食可緩者。(3)胃陰不足型:應養陰益胃。方選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前方中北沙參、麥冬合養胃陰;生地、枸杞子滋肝養胃;當歸養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氣,合當歸則潤養腸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後方內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陰、濡養胃液、緩急和營,有止痙的作用。(4)胃絡瘀血型:宜活血化瘀止痛,偏實、偏熱者,方可選失笑散合丹參飲加大黃、生甘草。如偏血虛之瘀血,則方選調營斂肝飲加白芨、三七。如中虛偏寒,脾不統血,可選黃土湯加減。失笑散內五靈脂,生蒲黃行血散瘀止痛。丹參飲內含丹參、檀香、砂仁理氣血和胃止痛。加大黃、生甘草可瀉熱止血。調營斂肝飲中當歸、川芎、白芍、阿膠養血止血;枸杞子、五味子、酸棗仁、茯神柔肝斂肝;陳皮、木香、生薑和胃理氣散瘀,煅海蛤殼軟堅散結,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護膜。黃土湯內含灶心黃土、白朮、炮附子、炙甘草溫陽健脾;阿膠、乾地黃養陰滋陰;黃芩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斂止血。(5)肝胃濕熱型:證見嘈雜、泛酸,胃脘灼痛,噁心泛嘔,口臭口渴,口苦心煩,苔黃膩,脈弦滑數。宜清泄肝熱、和胃抑酸止痛,方選溫膽湯合左金丸加味。前方中竹茹、枳實清熱化痰;其中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左金丸中黃連、吳萸泄肝熱。可加白螺絲殼、煅瓦楞等以抑酸止 相關疾病:胃炎胃下垂《外台》茯苓飲方證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方由茯苓、人蔘、白朮、枳實、橘皮、生薑組成,用於中寒停飲所致心下痞滿(或胸滿、腹脹)、噯氣、納差者。馮世綸老師傳承其老師胡希恕經驗,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療心下痞滿屬中寒停飲者。《解讀張仲景醫學》一書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則效尤捷,不問其吐水與否,若以心胸滿不能食為目的活用於胃炎、胃下垂以及潰瘍諸病,均有良驗。」本方與旋覆代赭湯同屬治療太陰病方,書中指出二方的鑒別:「此與旋覆代赭湯均屬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證亦常有噫氣,但患者以噫氣為快,且大便多溏,與旋覆代赭湯證苦於噫氣不除、大便虛秘者顯異。」本方與半夏瀉心湯同治心下痞滿。但本方用於里虛寒之太陰病,半夏瀉心湯用於上熱下寒、半表半里陰證之厥陰病,臨證不可不辨。 相關疾病:慢性胃炎胃炎談一談本人對本病的一點心得1.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降」為順 正確理解「通降」的含義是療效的關鍵2.治療治法以「和」為貴所謂「和」,調和肝脾之謂「和」,補瀉合劑之謂「和」,寒熱並用之謂「和」表裡雙解之謂「和」分消上下之謂「和」..........治胃之法「和法」全備3.苦寒健胃與清熱解毒苦寒葯與清熱解毒藥的運用在胃病治療中有非常的意義 1)胃主消化腐熟,胃有疾,消化腐熟障礙易生「熱」飲食積滯易生「熱」。2)膽草、黃芩等一些苦寒本身具有健胃功能。3)清熱解毒藥具有殺滅幽門螺桿菌,減輕細菌代謝產物對身體的中毒癥狀4.「慢性胃炎」是典型的「身心疾病」 慢性不良情緒在胃炎的發病的重要病因,此即是中醫所謂的「七情」致病,在此本人不作詳細的論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醫學心理學》的相關內容,誰說中西醫在理論上不能相通呢?中西醫結合絕不是簡單的中藥+西藥!!!5.把握「四個相關」中醫講究整體觀,一臟有病全身相關,對於胃病來說重要的有四個相關「胃——口」相關,一些口腔咽喉疾病可能其病原在「胃」「胃——腸」相關,胃在腸之上,胃病必然腸亦病,胃病的病人多數都有大便不調的情況,或「秘」或「溏」或「瀉」「肝、膽——胃」相關,這個就不需說了吧「脾——胃」相關,這個對於學中醫的人就更不需說了6.注意古今飲食結構的變化以及今天國人體質的變遷,由於飲食結構及體質的變遷,胃炎病也是變遷的,對於先哲的經驗也需要你有一雙慧眼 相關疾病:慢性胃炎病因病機及治法方葯,樓上的諸位都說的差不多了。偶就小小秀下自己的一例醫案。剛剛讀研的時候,坐火車回家。長途,卧鋪,非春運,人不是很多。正在和別人閑聊時候,有聽到通知,需要醫生趕往某某車廂,一個腹痛的病人。本來還想著我沒有執業醫師證,不太想去,但患者所處的恰好是我所在車廂,且隔了幾個床位。還是立即趕了過去。患者青年女性,既往有慢性胃炎的病史,此次疼痛部位是劍突下,觸診,腹肌非常緊張,墨菲征及麥氏點無壓痛,當時身上沒有帶針,患者雙側梁丘較足三里壓痛更為明顯,但患者穿牛窄褲,梁丘不太好按壓,只能用手按壓足三里,大約1分鐘,患者疼痛明顯緩解,囑咐其下車後去正規醫院行胃鏡明確下診斷,建議其當地找中醫治療。後來還來了兩位醫生,都是西醫的,對治療經過大為讚歎,滿足了自己的小小虛榮心,呵呵。 相關疾病: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便秘應激性潰瘍食管炎慢性胃炎的辯證分型,病例病機,治法方葯大家談的差不多了,我只談談臨床治法,一、分型處方:我將慢性胃炎大致分為6個型,在此基礎上加減進退:1.寒凝氣滯型—良附丸加減:香附,良姜,半夏,枳實,砂仁;2.脾胃虛弱型—香砂六君湯加減;3.寒熱錯雜型—半夏瀉心湯加減;4.肝胃不和—柴胡疏肝散+四七湯加味;5.痰濕困脾胃—平胃散加減;6.胃陰不足型:葉氏養胃湯加味。附:萎縮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分型辯證和治療:即首先在明確西醫診所的前提下,對發生在為體的萎縮性胃炎(A型,該型B細胞抗體陽性,有漿細胞的浸潤),因其臨床癥狀大多以脹滿為主,通常伴有乏力、納呆、頭暈、舌淡體胖,故以脾胃氣虛辨證論治,對發生在胃竇的萎縮性胃炎(B型,該型B細胞抗體為陰性,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因其臨床癥狀以胃部疼痛為主,大多伴胃中燒灼、口乾、便秘、舌苔黃膩,故以胃火熾盛辨證論治。A型多用香砂六君湯治療,B型則多用半夏瀉心湯,A、B混合型則香砂六君湯+半夏瀉心湯治療。二、組方治療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多寒熱互結,虛實夾雜,臨床上分型不象上述那麼典型,而是2個或2個以上的證型同時存在,特別瀉心湯證(以半夏瀉心湯代表方,其他瀉心湯亦常用)比較多見,所以常用組方來治療:1.香半湯:即香砂六君湯+半夏瀉心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日久寒熱互結之胃脘脹滿不適,反酸,舌苔黃厚或膩者2.葉半湯:即葉氏養胃湯+半夏瀉心湯,多用於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之舌紅少苔或無苔之胃陰不足者。3.柴半平:即柴胡疏肝散+半夏瀉心+平胃散,多用於肝膽疾患引起的慢性胃炎,如膽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表現口苦,反酸,劍突下燒灼、疼痛。三、加減:1.心下痞滿:「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即加枳實,白朮。2.胃酸過多:加龍骨,牡蠣,烏賊骨;明礬,煅瓦楞。3.胃痛:蒲黃:加五靈脂;元胡,川楝子,制乳沒。4.胃火熾盛,大便秘結或黑便者:加大黃(大黃10g以上和後下則通腹,少量3g則健胃)。5.消化不良:加焦三仙,雞內金,炒萊菔子,生大黃。6.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加旋復代赭湯;胃寒噁心嘔吐、呃逆者+丁香、柿蒂,灶心黃土;胃熱惡逆者,加竹茹、黃連、半夏、生薑。 這是我對脾胃病的基本認識:脾胃病論治體會脾胃同居中州,屬土,為後天之本,主受納水谷,化生氣血,營養五臟,並通降濁物。生理功能密切相關,病理情況相互影響,但是臨床之時,務必分清脾病與胃病,或脾病及胃、或胃病及脾,輕重主次,才能使治療井然有序。1 脾與胃的生理特點脾屬五臟,為陰土,能藏精氣,滿而不實,體陰而用陽,誠如朱彥修所說「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格致餘論·鼓脹論》)。故脾以脾陽為貴,功能升清,宜升則健,運化胃中水谷,為胃行其津液,不但使入胃之水谷化生營衛精氣,並能升騰營衛精氣,歸肺達五臟九竅,營養周身,因此脾臟喜溫喜燥而惡濕濁,溫燥則脾氣輕而得升,氣濕氣濁則降,譬如陽光明媚,天氣清朗,陰雨霧氣,天氣混濁。正如葉天士云:「太陰陰土,得陽始運」。胃屬六腑,為陰土,傳化水谷,實而不滿,體陽用陰,腐熟水谷,通降濁物,胃降濁的功能不但表現為使水谷化生後的糟粕下降排出體外,並能使五臟代謝後的廢物亦排出體外,因此胃喜潤而惡燥,以通為用,以降為和。潤則六腑通暢,濁物順流而下,燥則六腑乾涸,濁物積滯難下,正如葉天士云:「陽明陽土,得陰自安」。脾臟的升清與胃腑的降濁相輔相成,脾臟能升清,必在胃能降濁的基礎上,否則胃中濁物壅滯,一方面水谷不能納入,脾氣匱乏,胃不降濁,五臟代謝之廢物亦不能正常排出,濁氣阻滯,脾臟難以發揮正常的升清。胃能降濁也必在脾能升清的基礎上,否則脾氣鬱滯,不能磨谷,不能運化水谷,為胃行其津液,胃中水谷壅滯,影響胃腑通降。胃腑不降,濕濁瀰漫,必使脾陽受損,難以升清,無力為胃行其津液,加重水濕內停。脾臟不升清,陰火乘中,必損胃陰(津、血),胃中乾涸,難以降濁。無容納谷,脾氣更傷。因此周慎齋說:「胃氣為中土之陽,脾氣為中土之陰,脾不得胃氣之陽則多下陷;胃不得脾氣之陰則無轉運。」不僅如此,胃的納食與脾的運化,以及脾喜燥而胃喜潤亦相輔相成。亦如尤氏說:「土具沖和之德,而為生物之本,沖和者,不燥不濕,不冷不熱,乃能化生萬物,是以濕土宜燥,燥土宜潤。便歸於平。」2 脾病與胃病的特點李杲氏云:「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顯火上行獨燎其面,……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既病,則其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關於脾病與胃病的病因雖然不能截然分開,但從臨床角度看,引起胃病者,仍以飲食不節為最,或飲飽失宜,或肥甘厚味,或恣酒辛熱,腸胃壅滯,胃失和降,濁氣上逆,胃本多氣多血之腑,濕濁積滯,化生濕熱,反傷胃陰(津、血),久則脾無所稟故亦病。勞役形體則傷氣,氣傷久則脾必怠惰,清氣不升,營衛不行,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痰濁內生,故胃亦從而病。另外情志因素亦是導致脾胃病的一個極重要因素,它主要是通過影響氣機的升降使 三焦氣機升降不利,從而脾不升清,胃不降濁而病焉。胃病則胃陰不潤降,痰濁陰火內結,故胃病以痛為主,痛者不通,或氣滯、血瘀、火郁、濕阻,六腑實而不滿,滿則胃痛。脾病則脾陽不升清,清氣內郁,陰火乘中,故脾病以痞脹為甚,併兼見清陽不升之證,如清陽不走四肢的肢困,清陽不實腠理的多汗病寒熱,清陽不上清竅的面色無華、頭暈、食後睏倦,以及乏力勞累、四肢心熱等。脾胃不和,往往脾陽不磨谷而反呈陰火傷胃陰,胃陰不腐熟水谷反呈痰飲傷脾陽。胃病則濁氣不降而脹,但脹不分食前食後,因胃中有邪氣。脾病則清氣不升而痞,但痞以食後為甚,因脾不運氣、不磨谷。胃中有熱則口乾口苦,胃中嘈雜、吞酸,便秘。脾陽不足則胃中冷涼,或感寒食涼則胃脹加重。胃病多實,實在濁氣,虛在胃陰。脾病多虛,虛在陽氣,實在痰飲。3 脾胃病的治療由於脾與胃的生理特點及病理特點就決定了治脾貴在溫脾陽(氣),以升清,使脾陽氣以運,清氣能升。治胃貴在養胃陰(津、血),以降濁,清火降濁,胃喜潤降。因此升脾陽與降胃陰在脾胃病的治療中至關重要。胃病者恆多胃不降濁,或因食滯、氣鬱、痰飲及瘀血內阻,或因胃陰不足,潤降不行,故表現為胃一方面不能納水谷,或納而不降,則胃脹胃痛,噁心嘔吐,吞酸嘈雜。降胃之葯雖多,然以大黃一味最佳,劑量大小可根據患者體質及大便的干稀及頻次決定,其它如半夏、枳實、厚朴、沉香、代赭石、生地黃、當歸、桃仁等均可辨證應用。脾病者脾不升清(陽、氣),或因胃中填滿,或因肝氣鬱結,或脾陽氣妥,故表現為食後胃脹,乏力嗜睡,頭悶身困,甚或泄瀉、溲頻等。當此之時,宜宣發陽氣,使之升提,如藿香、紫蘇葉、升麻、柴胡、羌活、葛根、制附片、乾薑、防風等。如系貪涼恣冷而致脾陽遏郁者,藿香、紫蘇葉為佳,酌加蒼朮、乾薑、厚朴、半夏、砂仁等。如肝鬱脾陽不升清者,柴胡首選,酌加枳殼、白芍藥、防風、羌活等。如系暴食填胃,升降無隙,脾陽遏郁者,當降胃為先。或一吐為快,可見吐亦升發脾陽之法也。脾陽氣妥者,升麻最宜,方選補中益氣湯。另外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脾傷最易使脾陽郁於陰血之中,此時發越脾陽以附片最佳,但注意量不可過多,以 3~ 5 g為宜,且定要防其升發陽氣過極,而致吐血、鼻衄。古人治胃脘痛有服藥而大吐血,吐後胃痛如失者。我也曾有治胃潰瘍而用附片4 g致鼻衄者,雖鼻衄後胃痛緩解,但應用仍要謹慎。一般附片可與大黃相配,一升一降,奧妙無窮。還有血虛陽郁者,亦於大量補血藥中加少量附片發越陽氣,行氣活血,往往於難治性或陳舊性潰瘍可治癒。另外,臨證之時,還要分清脾病、胃病或脾胃合病,採用相應的治脾、治胃或脾胃同治,而且可能遇到病理相矛盾的脾胃同病,譬如脾陽虛與胃陰不足同病,脾氣虛與胃陰不足同病,胃陰虛與脾虛生濕同病,脾氣虛與胃中陰火同病等,一般而言,脾胃病,初期病在胃,後漸至脾或脾胃合病,初期多實,中期則虛實挾雜,後期虛多實少。3、1 初期初期由於胃陰(津、血)、脾陽(氣)尚能代償,病理以邪實為主,其臨床可表現為陰火、痰濁、食積、氣滯、寒凝、瘀血,因此治療以祛邪為務,可靈活選用瀉陰火、化痰濕、消積食、行氣滯、散寒凝、活瘀血等方法。總之,胃腑以通為順,以降為和,目的是祛除胃中積滯,恢復胃的通降功能,使胃能納、能降,從而脾能運、能升發,丹溪越鞠丸從氣、血、痰、火、食、濕六郁方面組方簡煉,立意創新,很有實用價值,對於胃潰瘍、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以及萎縮性胃炎等病,根據氣、血、痰、火、食、濕的偏重而適當增損藥物,即能拈手即效。如已用祛邪之葯而邪不去者則是正氣不足。中藥的應用以機體為本,以正氣為本,正所謂「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如果想主觀地用藥把邪氣怎麼,不藉助正氣的作用,因勢利導排出邪氣,那麼雖用祛邪之葯,如何能發揮作用呢?這裡的正氣不足在脾胃就是脾陽不運,或胃陰不降,細查在氣在陰,或加溫運脾陽,升清輸脾,或加養陰潤降,以和胃降濁。如我治一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患者,男, 35歲,主訴胃脘脹滿,無疼痛,脹以清晨為甚,活動後反減,飲食尚可,大便干,約2日一行,舌淡苔薄黃,脈弦滑。初診辨證為肝胃不和,陰火鬱結,胃陰已傷。用四逆散加大黃黃連瀉心湯,胃脹稍減,大便亦軟。但仍口乾多飲,唇上生瘡,再服胃脹不減,細問才知,胃脹每於受涼後加重,食硬不消化食物亦加重。恍悟其人脾陽已傷,不能為胃磨谷。僅於前方加制附子、升麻2味, 3劑後胃脹大減,口乾及唇上瘡已愈。再3劑後飲食增加。另一為老年慢性結腸炎患者,反覆腹泄2年,大便日3 ~ 4次,飲食不慎則次數增加,診時脈濡滑,舌苔黃膩。用化濕之法,處以小柴合藿朴夏苓湯,便次雖減,但其舌上黃膩苔久不退去,後細診舌苔厚而膩不浮,乃脾陽不足,中焦不運,濕濁不化之故,上方加乾薑一味,舌苔漸退,服泄亦止。這二例病人的治療均說明正氣已傷,才使祛邪之法不能生效。3、2 中期脾胃病進一步發展,病至中期,脾陽胃陰傷損,出現部分功能失代償,故表現為虛(脾陽氣虛、胃陰津血不足)實(邪氣)挾雜證型,此期大多脾胃合病,因此臨床即要脾胃同治,又要扶正祛邪。3、2、1 附子瀉心湯:功能降瀉胃中陰火,而兼升補脾陽。適用於胃中陰火鬱結不降,脾陽已傷。故一方面表現為胃中疼痛,脹滿,嘈雜灼熱,吞酸口苦,便秘溲赤,或五心煩熱,口乾多飲,另一方面已有胃脘部冷涼,感寒或食冷後胃脹痛加重。本方尤適用於慢性或難治性潰瘍,由於服中西藥克伐日久,脾陽已虛。3、2、2 半夏瀉心湯:功能健運脾氣,化痰降濁。適用於脾陽不運,胃津反為痰飲,胃中水谷不化,痰濁不降,胃津既為痰濁,則胃陰不足,脾陽亢反成陰火,陰火加痰上壅,脾中清陽不升,水谷停中。證見心下痞滿,食後加重,便秘,呃逆,多痰等。臨床可根據正邪的比例加減,如溫脾陽加制附子、乾薑、草豆寇。補脾氣加党參、黃芪、生甘草。健脾運葯加白朮、茯苓、砂仁。瀉陰火:其中瀉心火加大黃、山梔子、生石膏。瀉相火加知母、黃柏。化痰濁加半夏、陳皮、萊菔子、蒼朮、藿香、車前子、澤瀉。降氣加枳實、木香、青皮、香附。消食加神曲、焦山楂、雞內金。活血加當歸、桃仁、川芎。3、2、3 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出自李杲《脾胃論》,藥物由柴胡、甘草、黃芪、蒼朮、羌活、升麻、人蔘、黃芩、黃連、石膏組成。功能升發脾中陽氣,降瀉胃中陰火。主治脾傷清氣不升,胃中水谷不運,痰濁不降,陰火乘中,表現為體乏無力,面色無華,多汗易感,頭暈頭痛,四肢心熱,食後睏倦。隨證加減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表現為食少乏力,體虛易感,以及伴胃粘膜脫垂、胃下垂等病者有很好療效。3、2、4 加味四物湯:藥物組成有生地、當歸、白芍藥、川芎、柴胡、枳殼、甘草、黃芩、黃連、白及。功能調和肝胃,行氣活血,柔肝養胃,瀉火除濕。適用於胃傷陰血不足,潤降不行,氣滯血瘀,陰火鬱結之胃脘痛,脹滿呃逆,吞酸嘈雜。對於陳舊性胃潰瘍及慢性萎縮性胃炎有很好療效。3、2、5 加味一貫煎:藥物組成有生地、沙參、麥門冬、當歸、白芍藥、枳殼、川楝子、黃芩、黃連、生甘草、太子參。功能滋養胃陰,瀉陰火除濕行氣。適用於陰火鬱結,濕濁內阻,而胃陰已傷者。證見胃脘隱痛,飢不欲食,或痞滿不食,胃中嘈雜,或吞酸,呃逆。慢性萎縮性胃炎多有此證型。3、3 後期由於脾陽(氣)、胃陰(津、血)的進一步損傷,脾陽(氣)、胃陰(津、血)的功能已失代償,故表現為虛多實少,其證型有脾虛氣陷(補中益氣湯證),脾腎陽虛(附子理中湯證或腎氣丸證),氣陰兩虛(生脈散證),胃腎陰虛(六味地黃湯證)等。此期西醫相應的病名有陳舊性潰瘍、重度萎縮性胃炎、胃下垂、胃癌等。只要辨證準確,就要守方常服。4 調五臟以安脾胃東垣昌「百病以脾胃為本」,「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因此,東垣認為凡內傷之病,一般都與脾胃有關,於是主張「調脾胃以安五臟」。及至明·張景岳論內傷虛勞者,則昌「安五臟即所以治脾胃」。蓋脾胃居中州,資生氣血,血以養心,而心火腎陽又資助脾陽,胃陰以腎陰為本,脾陽升清需要肝氣條達,胃陰潤降得肺氣清肅。因此,不但脾胃有病可及五臟,而五臟有病,禍必脾胃,即能「調脾胃以安五臟」,亦必能「調五臟以安脾胃」。如胃陰(津、血)不足,潤降不行,胃脘脹滿,飲不欲食,大便不暢,可以沙參、麥門冬、杏仁、桑白皮潤肺以降胃。而脾胃不升清,乏力、頭暈,可以荊芥、防風、升麻、麻黃等宣肺以升脾陽,其它如以桂枝、炙甘草溫心以暖脾,以酸棗仁、遠志、半夏安心神以和胃,以當歸、生地黃養心血以滋胃陰,大黃黃連瀉心以降胃,方如四逆疏肝以和胃,龍膽草、山梔子清肝和胃。一貫煎、芍藥甘草湯柔肝和胃,八味腎氣丸可通過溫腎以助脾陽,六味地黃湯可以通過滋腎陰以補胃陰(津、血)等。總之,只要曉明病機,終可殊途同歸。12樓介紹幾個使用頻率高的驗方:小建中湯、理中湯、半夏瀉心湯、失笑散、烏貝散、四逆散、小陷胸湯、小柴胡湯、平胃散。對症使用,思過半矣!相關疾病:萎縮性胃炎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綜合征硬皮病消化性潰瘍胃炎性病摘自:《中國中醫藥報》為深入開展中醫藥治療萎縮性胃炎(CAG)的研究,筆者曾對80年代以來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45首現代驗方的用藥進行了統計分析,按中藥的功效分類整理,藥味和頻次排在前4名的依次為理氣葯、活血化瘀葯、補氣葯、化濕化痰葯。其中活血化瘀有丹參、延胡索、莪術、沒藥、蒲黃、當歸、川芎、五靈脂、三棱、乳香、紅花等20餘種。把現代對於CAG的治療用藥與古代醫家對於痞滿的治療用藥比較一下,差異很明顯,最突出點就是活血化瘀葯在CAG的中醫藥治療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一、病機分析與治療方法CAG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胃病,從古代醫籍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氣滯(胃氣阻滯)乃是胃病的主要病機及重要環節,這一點已不難理解。但是,血瘀在胃痞(CAG)病因病機的地位與作用又將如何呢?CAG多由慢性淺表性胃炎(CSG)或其它慢性胃病發展而來,病程綿長,病情遷延反覆難愈,這種長期的病變過程就為內傷、外邪等諸多因素導致血絡瘀阻奠定了基礎。胃為多氣多血之腑,以通降為順,情志、飲食、勞倦諸因損傷導致胃病,無論是虛是實,均可使胃氣阻滯,和降失司,而後氣滯血亦瘀滯,而致瘀阻。實則食滯、濕濁阻遏氣機,或肝氣鬱結,氣鬱日久,而致血病;或胃中有熱,熱可灼津,熱邪久戀,血受熏灼則易凝結瘀塞。虛則陰虛陰津不敷,胃膜失去津液濡養,胃壁脂膜干槁不榮,猶如旱野龜裂而血行淤滯;或中氣虛損,運血無力,則胃絡血行不暢;或氣虛及陽,寒自內生,陽虛寒凝而胃絡瘀阻。又古人有訓,久病入絡,絡傷則血痹,絡道阻塞而成瘀。此外,CAG作為虛實夾雜之證,病久多見脾胃虛弱,而脾胃虛弱與氣滯血瘀每每互為因果,脾胃愈虛,則氣機不暢,胃絡瘀阻益甚;其血不得調暢,則脾胃升降難復,中州益損。對CAG血瘀病機的輕重與層次的認識,胃病離不開胃氣阻滯這一病機,氣滯則血行不暢。筆者認為,胃絡血瘀的形成與發展也是由漸而盛,由輕而重,由淺入深的,這也符合血瘀是指血液循行遲緩和不流暢的病理狀態這一概念,這與一般所講的胃脘刺痛、吐血、黑便之瘀血阻胃之證是有區別的,前者病情為緩,尚處發展階段,後者病勢為急,病情較重。但CAG的血瘀病機進一步發展、惡化,並非出血,也可出現痰瘀互結,發生惡變。CAG的血瘀證候還是明顯的,常見的。如胃脘疼痛雖不若消化性潰瘍那樣規律和劇烈,但痛有定處,久延難愈,所謂久痛入絡,久病留瘀;胃脘痞滿久治疊治不解,這也與血行不暢有關。而最常見,也最有診斷價值的血瘀徵象,是CAG病人大多見舌質紫暗,或暗紅,或淡暗,或有瘀斑,具有普遍意義。固然,CAG的血瘀證候並不多見,但筆者覺得,CAG的血瘀病機也是在長期的病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而且胃的生理病理特點也決定了與氣血的運行關係密切,因此不必拘泥於既往的瘀血證的全部癥狀和體征,所謂「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對於活血化瘀治法,根據其藥物的作用程度進行分類,這在CAG的活血化瘀治療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將活血化瘀治療藥物分為三類:(1)養血和血類,如當歸、丹參、雞血藤、芍藥等;(2)活血祛瘀類,如蒲黃、五靈脂、川芎、延胡索、鬱金、紅花等;(3)逐瘀散結類:如三棱、莪術、乳香、沒藥、穿山甲、水蛭等。由於CAG的病機特點即是虛實夾雜,因此必須針對病人體質狀況、病情輕重、證候情況確立標本緩急,選擇恰當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葯,使用之有功且患者能夠接受,這極其重要。在正確選用不同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葯治療CAG時,必須考慮以下各方面的因素。其一,CAG患者在病情證候上虛實主次之分、標本緩急之別,因此,實證為主者,應以攻為主,選用活血化瘀作用程度較大的藥物,如活血逐瘀之類;虛證為主,則選用活血化瘀作用程度緩和的養血和血藥物,否則病人難以接受,且於病無益。其二,根據具體病情及證候不同,必須結合其它治法及其藥物,這樣有二方面作用,一是增加活血化瘀作用的程度,如結合理氣法、溫陽法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血遇寒則凝,遇溫則行」等等。二是照顧病情的需要,針對兼有濕熱及氣虛、陰虛等證者結合使用化濕、清熱及益氣、養陰之品,這樣才能有益於治療,減輕、消除癥狀,為患者接受,否則事倍功半甚至有害無益。如脾胃虛弱的CAG患者,單用或過用活血逐瘀之品,則每易出現腹部隱痛,大便溏薄之中氣益損、不耐攻伐之症。因此必須結合健脾扶中之品,攻補兼施,方能奏效。二、伴隨病變的病機認識和治療CAG的伴隨病變極其常見,而且很多,在CAG的中醫藥治療上,對其伴隨病變的治療往往佔有重要甚至主導地位,伴隨病變得不到確切、妥當的治療,CAG的治療就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更難以根治。從臨床胃鏡檢查看,CAG多伴有慢性淺表性胃炎(CSG)或合併消化性潰瘍以及膽汁返流性病變。從粘膜病理活檢看,腺體萎縮的病變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而其中的不完全性大腸型腸上皮化生和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均屬癌前期病變,治療上應引起足夠重視。一般CAG多由CSG發展而來,因此CAG病人伴有CSG是最常見的。從病機與辨證上講,CAG多虛實夾雜或以虛為主,而CSG多以實為主,此「實」是主要表現為肝胃氣滯、濕熱中阻、氣滯血瘀等證候。在癥狀上,常出現明顯甚至較劇烈的疼痛、痛脹並見,或以痛為主,故治療上須標本兼顧,或治標為先,以調理肝胃氣機、清化中焦濕熱、活血通絡等通降法治療為主,這樣方能緩解患者痛苦的癥狀,長期穩定地接受治療,逐步深入。其次,膽汁返流在CAG病人也極其常見,它可引起返流性食道炎、CSG等,患者常表現為肝失調達、胃失和降、膽隨氣逆或痰熱中阻的病機和證候,出現胃脘燒灼感、燒心、噁心、泛酸、口苦等癥狀。一般治療上多結合疏肝利膽、和胃清熱之法,採用小柴胡湯、溫膽湯等方葯。第三,臨床可以見到CAG與消化性潰瘍並見的病人,尤其是胃潰瘍病人,這類病人中往往查出有中、重度萎縮伴中、重度腸化、不典型增生的病變,治療上較為棘手,尤其是長期應用治療潰瘍病的西藥抑酸劑,對CAG及癌前病變治療無益。患者多見不規律的疼痛、脹氣等癥狀。筆者體會,這類病人的治療一般著眼於以下三方面:(1)脾虛。脾虛是潰瘍病發病的關鍵,也是潰瘍病和CAG久病不愈的病理因素之一,因此在症情允許的情況下,要適量地加入益氣健脾之品,如生黃芪、炒白朮等;(2)氣滯血瘀。氣既阻滯是胃病的病機特點,並貫穿病變始終,氣滯所及的臟腑主要病在肝胃。潰瘍的產生離不開氣滯及血、胃絡瘀阻、胃膜潰爛之機,而CAG本是病程久延多瘀之證,因此調氣活血、肝胃並治也是治療用藥重點之一;(3)濕熱。這類病人在病程的反覆遷延中多出現濕熱中阻之標象,因此二陳、藿佩、芩連等清化之品須常用之。第四,對屬於癌前病變的腸化、不典型增生的治療,筆者認為,應根據CAG的癥狀表現、堅持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用抗癌中藥,做到既要抗癌,又不傷胃氣,不傷正氣。一般抗癌中藥復方多採用活血逐瘀、清熱解毒、化瘀軟堅或結合扶正等治法,常用藥物如莪術、三棱、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石見穿、白英等。三、CAG的療程與用藥劑型CAG是一個病程很長而且較為難治的慢性胃病,其治療上,癥狀改善尚較容易,若取得胃鏡及病理上的良好效果則較困難,尤其對腸化、不典型增生要有所突破,如攻難關。一般病理學上認為,萎縮腺體的重建需3~5個月,因此治療CAG的療程較長。多數醫家主張以3個月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輕重,治療觀察1~3個療程不等,即3~9個月進行複查判斷療效。當然,對於重度萎縮或伴重度的腸化、不典型增生則宜延長療程,長期堅持定期複查判定病情。筆者臨床體會,CAG的給藥劑型以濃縮煎劑或沖劑、膏劑較為方便適用。CAG患者多為中老年,有的患者病程長達數十年,體質較弱,特別秋冬之季時,結合運用中醫膏方,達到保健強身、抗病延年的作用,極為合適。在使用膏方之前,多著意對脾胃濕熱、痰濕之邪予以針對性治療,即所謂開路放葯,以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利於吸收,而後予以膏滋處方。處方的用藥仍堅持攻補兼施,以補為主,寓通於補的原則。補,主要是補氣陽,補陰血;攻,重在理氣活血,通降導滯。常用藥物有西洋參、北沙參、潞党參、太子參、石斛、麥冬、黃精、山萸肉、枸杞子、潼蒺藜、當歸、白芍、炒白朮、茯苓、山藥、川楝子、枳殼、砂仁、佛手、白花蛇舌草、丹參、莪術等,根據情況選用10~20味,1料相當於湯劑10~30劑,製成蜜膏,早晚各服1湯匙,溫開水衝下。優點是明顯改善患者的體質狀況,調節胃腸功能,並使CAG病變減輕。 (文章出處:杏林在線)【交流】《高手過招》系列之十九:慢性胃炎 (歡樂舊城牆 整理)古云:「三人行,必有我師」。任之堂主人道:「讓我們共同總結慢性胃炎的治療,相互學習,共同提高!」1 涵 義1.1 「allennewton」:胃者,水谷之海,五臟六腑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水谷精微→精氣/胃氣→宗/榮/衛,借脾之運化,滋養周身);主通降,以降為和(脾胃表裡,脾升胃降)。論胃者,不得不言及《脾胃論》。東垣先生開篇曰,脾胃羸弱,乃它臟生變之緣——豈特四者……諸病從脾胃而生明矣(金?李杲《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實傳變論》)胃腑之氣胃氣,為正氣(經氣)源一,調護胃氣,生理護養、病時固本,治則一。2 辨證論治2.1 「suannai78」:慢性胃炎的常見癥狀:上腹痛、消化不良、泛酸、黑便等,以脾胃虛弱,胃失和降,脾失健運有關,有的進一步影響肝膽的疏泄而共同發病。病為「本虛標實」,治療宜攻補兼施,勿忘扶正,以半夏厚朴甘草人蔘湯、半夏瀉心湯,補中益氣湯、建中湯諸方等為常用方,左金丸和肝胃;海螵蛸、煅瓦楞制酸斂瘡;烏葯、香附、元胡、乳沒三棱莪術行氣活血止痛等葯佐配使用。另,胃炎與外科瘡瘍可互參,「托瘡生肌」也是主要治療原則。2.2 「sjtusjtu」:慢性胃炎 中醫分型:2.2.1 肝胃不和型:採用舒肝理氣和胃解郁之法。可選用柴胡疏肝散合沉香降氣散加減。方中柴胡、芍藥、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陳皮、積殼、甘草理氣和中,共奏理氣止痛之功。後方中沉香、香附降氣,砂仁、甘草和胃,川楝子,玄胡索疏肝止痛。2.2.2 脾胃虛弱型:採用溫中健脾。可選用香砂六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加減。前方中党參、茯苓、白朮、炙甘草為四君子湯健脾;陳皮、木香、砂仁和胃降逆。後方中黃芪益氣補中;白芍、桂枝、炙甘草、生薑、大棗、飴糖為小建中湯。溫中散寒緩急止痛,適用於脾胃虛弱,而兼有中焦生寒、四肢不溫、泛吐清水、喜溫喜按,進食可緩者。2.2.3 胃陰不足型:應養陰益胃。方選一貫煎合芍藥、甘草湯加減。前方中北沙參、麥冬合養胃陰;生地、枸杞子滋肝養胃;當歸養肝活血且有流通之性;川楝子疏肝理氣,合當歸則潤養腸道,有疏通大便之功,後方內白芍、生甘草甘酸化陰、濡養胃液、緩急和營,有止痙的作用。2.2.4 胃絡瘀血型:宜活血化瘀止痛,偏實、偏熱者,方可選失笑散合丹參飲加大黃、生甘草。如偏血虛之瘀血,則方選調營斂肝飲加白芨、三七。如中虛偏寒,脾不統血,可選黃土湯加減。失笑散內五靈脂,生蒲黃行血散瘀止痛。丹參飲內含丹參、檀香、砂仁理氣血和胃止痛。加大黃、生甘草可瀉熱止血。調營斂肝飲中當歸、川芎、白芍、阿膠養血止血;枸杞子、五味子、酸棗仁、茯神柔肝斂肝;陳皮、木香、生薑和胃理氣散瘀,煅海蛤殼軟堅散結,制酸止痛。加三七、白芨化瘀止血護膜。黃土湯內含灶心黃土、白朮、炮附子、炙甘草溫陽健脾;阿膠、乾地黃養陰滋陰;黃芩苦寒反佐。可加三七、花蕊石、白芨粉以化瘀收斂止血。2.2.5 肝胃濕熱型:證見嘈雜、泛酸,胃脘灼痛,噁心泛嘔,口臭口渴,口苦心煩,苔黃膩,脈弦滑數。宜清泄肝熱、和胃抑酸止痛,方選溫膽湯合左金丸加味。前方中竹茹、枳實清熱化痰;其中二陳湯(陳皮、半夏、茯苓、生甘草)和胃化痰。左金丸中黃連、吳萸泄肝熱。可加白螺絲殼、煅瓦楞等以抑酸止痛。2.3 「wyhongfe2010」:慢性胃炎的臨床治法2.3.1 分型處方 慢性胃炎大致分6個型,在此基礎上加減進退:①寒凝氣滯型----良附丸加減:香附,良姜,半夏,枳實,砂仁;②脾胃虛弱型----香砂六君湯加減;③寒熱錯雜型----半夏瀉心湯加減;④肝胃不和型----柴胡疏肝散+四七湯加味;⑤痰濕困脾胃----平胃散加減;⑥胃陰不足型----葉氏養胃湯加味。2.3.2 組方治療 慢性胃炎多寒熱互結,虛實夾雜,臨床上分型不象上述那麼典型,而是2個或2個以上的證型同時存在,特別瀉心湯證(以半夏瀉心湯代表方,其他瀉心湯亦常用)比較多見:①香半湯:即香砂六君湯+半夏瀉心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日久寒熱互結之胃脘脹滿不適,反酸,舌苔黃厚或膩者②葉半湯:即葉氏養胃湯+半夏瀉心湯,多用於萎縮性胃炎,糜爛性胃炎之舌紅少苔或無苔之胃陰不足者。③柴半平:即柴胡疏肝散+半夏瀉心+平胃散,多用於肝膽疾患引起的慢性胃炎,如膽汁返流性胃炎、食管炎,表現口苦,反酸,劍突下燒灼、疼痛。2.3.3 加減:①心下痞滿:「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水飲所作,枳術湯主之」,即加枳實,白朮。②胃酸過多:加龍骨,牡蠣,烏賊骨;明礬,煅瓦楞。③胃痛:蒲黃:加五靈脂;元胡,川楝子,制乳沒。④胃火熾盛,大便秘結或黑便者:加大黃(大黃10g以上和後下則通腹,少量3g則健胃)。⑤消化不良:加焦三仙,雞內金,炒萊菔子,生大黃。⑥胃氣上逆,噁心嘔吐加旋復代赭湯;⑦胃寒噁心嘔吐、呃逆者+丁香、柿蒂,灶心黃土;⑧胃熱惡逆者,加竹茹、黃連、半夏、生薑。3 臨證心得3.1 「xinjun」:脾胃病論治體會脾胃同居中州,屬土,為後天之本,主受納水谷,化生氣血,營養五臟,並通降濁物。生理功能密切相關,病理情況相互影響,但是臨床之時,務必分清脾病與胃病,或脾病及胃、或胃病及脾,輕重主次,才能使治療井然有序。3.1.1 脾與胃的生理特點脾屬五臟,為陰土,能藏精氣,滿而不實,體陰而用陽,誠如朱彥修所說「脾具坤靜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格致餘論?鼓脹論》)。故脾以脾陽為貴,功能升清,宜升則健,運化胃中水谷,為胃行其津液,不但使入胃之水谷化生營衛精氣,並能升騰營衛精氣,歸肺達五臟九竅,營養周身,因此脾臟喜溫喜燥而惡濕濁,溫燥則脾氣輕而得升,氣濕氣濁則降,譬如陽光明媚,天氣清朗,陰雨霧氣,天氣混濁。正如葉天士云:「太陰陰土,得陽始運」。胃屬六腑,為陰土,傳化水谷,實而不滿,體陽用陰,腐熟水谷,通降濁物,胃降濁的功能不但表現為使水谷化生後的糟粕下降排出體外,並能使五臟代謝後的廢物亦排出體外,因此胃喜潤而惡燥,以通為用,以降為和。潤則六腑通暢,濁物順流而下,燥則六腑乾涸,濁物積滯難下,正如葉天士云:「陽明陽土,得陰自安」。脾臟的升清與胃腑的降濁相輔相成,脾臟能升清,必在胃能降濁的基礎上,否則胃中濁物壅滯,一方面水谷不能納入,脾氣匱乏,胃不降濁,五臟代謝之廢物亦不能正常排出,濁氣阻滯,脾臟難以發揮正常的升清。胃能降濁也必在脾能升清的基礎上,否則脾氣鬱滯,不能磨谷,不能運化水谷,為胃行其津液,胃中水谷壅滯,影響胃腑通降。胃腑不降,濕濁瀰漫,必使脾陽受損,難以升清,無力為胃行其津液,加重水濕內停。脾臟不升清,陰火乘中,必損胃陰(津、血),胃中乾涸,難以降濁。無容納谷,脾氣更傷。因此周慎齋說:「胃氣為中土之陽,脾氣為中土之陰,脾不得胃氣之陽則多下陷;胃不得脾氣之陰則無轉運。」不僅如此,胃的納食與脾的運化,以及脾喜燥而胃喜潤亦相輔相成。亦如尤氏說:「土具沖和之德,而為生物之本,沖和者,不燥不濕,不冷不熱,乃能化生萬物,是以濕土宜燥,燥土宜潤。便歸於平。」3.1.2 脾病與胃病的特點李杲氏云:「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有時顯火上行獨燎其面,……胃既病,則脾無所稟受,脾為死陰,不主時也,故亦從而病焉」。「形體勞役則脾病,脾病則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瀉,脾既病,則其胃不能獨行津液,故亦從而病焉」。關於脾病與胃病的病因雖然不能截然分開,但從臨床角度看,引起胃病者,仍以飲食不節為最,或飲飽失宜,或肥甘厚味,或恣酒辛熱,腸胃壅滯,胃失和降,濁氣上逆,胃本多氣多血之腑,濕濁積滯,化生濕熱,反傷胃陰(津、血),久則脾無所稟故亦病。勞役形體則傷氣,氣傷久則脾必怠惰,清氣不升,營衛不行,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痰濁內生,故胃亦從而病。另外情志因素亦是導致脾胃病的一個極重要因素,它主要是通過影響氣機的升降使 三焦氣機升降不利,從而脾不升清,胃不降濁而病焉。胃病則胃陰不潤降,痰濁陰火內結,故胃病以痛為主,痛者不通,或氣滯、血瘀、火郁、濕阻,六腑實而不滿,滿則胃痛。脾病則脾陽不升清,清氣內郁,陰火乘中,故脾病以痞脹為甚,併兼見清陽不升之證,如清陽不走四肢的肢困,清陽不實腠理的多汗病寒熱,清陽不上清竅的面色無華、頭暈、食後睏倦,以及乏力勞累、四肢心熱等。脾胃不和,往往脾陽不磨谷而反呈陰火傷胃陰,胃陰不腐熟水谷反呈痰飲傷脾陽。胃病則濁氣不降而脹,但脹不分食前食後,因胃中有邪氣。脾病則清氣不升而痞,但痞以食後為甚,因脾不運氣、不磨谷。胃中有熱則口乾口苦,胃中嘈雜、吞酸,便秘。脾陽不足則胃中冷涼,或感寒食涼則胃脹加重。胃病多實,實在濁氣,虛在胃陰。脾病多虛,虛在陽氣,實在痰飲。3.1.3 脾胃病的治療由於脾與胃的生理特點及病理特點就決定了治脾貴在溫脾陽(氣),以升清,使脾陽氣以運,清氣能升。治胃貴在養胃陰(津、血),以降濁,清火降濁,胃喜潤降。因此升脾陽與降胃陰在脾胃病的治療中至關重要。胃病者恆多胃不降濁,或因食滯、氣鬱、痰飲及瘀血內阻,或因胃陰不足,潤降不行,故表現為胃一方面不能納水谷,或納而不降,則胃脹胃痛,噁心嘔吐,吞酸嘈雜。降胃之葯雖多,然以大黃一味最佳,劑量大小可根據患者體質及大便的干稀及頻次決定,其它如半夏、枳實、厚朴、沉香、代赭石、生地黃、當歸、桃仁等均可辨證應用。脾病者脾不升清(陽、氣),或因胃中填滿,或因肝氣鬱結,或脾陽氣妥,故表現為食後胃脹,乏力嗜睡,頭悶身困,甚或泄瀉、溲頻等。當此之時,宜宣發陽氣,使之升提,如藿香、紫蘇葉、升麻、柴胡、羌活、葛根、制附片、乾薑、防風等。如系貪涼恣冷而致脾陽遏郁者,藿香、紫蘇葉為佳,酌加蒼朮、乾薑、厚朴、半夏、砂仁等。如肝鬱脾陽不升清者,柴胡首選,酌加枳殼、白芍藥、防風、羌活等。如系暴食填胃,升降無隙,脾陽遏郁者,當降胃為先。或一吐為快,可見吐亦升發脾陽之法也。脾陽氣妥者,升麻最宜,方選補中益氣湯。另外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脾傷最易使脾陽郁於陰血之中,此時發越脾陽以附片最佳,但注意量不可過多,以 3~ 5 g為宜,且定要防其升發陽氣過極,而致吐血、鼻衄。古人治胃脘痛有服藥而大吐血,吐後胃痛如失者。我也曾有治胃潰瘍而用附片4 g致鼻衄者,雖鼻衄後胃痛緩解,但應用仍要謹慎。一般附片可與大黃相配,一升一降,奧妙無窮。還有血虛陽郁者,亦於大量補血藥中加少量附片發越陽氣,行氣活血,往往於難治性或陳舊性潰瘍可治癒。另外,臨證之時,還要分清脾病、胃病或脾胃合病,採用相應的治脾、治胃或脾胃同治,而且可能遇到病理相矛盾的脾胃同病,譬如脾陽虛與胃陰不足同病,脾氣虛與胃陰不足同病,胃陰虛與脾虛生濕同病,脾氣虛與胃中陰火同病等,一般而言,脾胃病,初期病在胃,後漸至脾或脾胃合病,初期多實,中期則虛實挾雜,後期虛多實少。3.1.3.1 初期初期由於胃陰(津、血)、脾陽(氣)尚能代償,病理以邪實為主,其臨床可表現為陰火、痰濁、食積、氣滯、寒凝、瘀血,因此治療以祛邪為務,可靈活選用瀉陰火、化痰濕、消積食、行氣滯、散寒凝、活瘀血等方法。總之,胃腑以通為順,以降為和,目的是祛除胃中積滯,恢復胃的通降功能,使胃能納、能降,從而脾能運、能升發,丹溪越鞠丸從氣、血、痰、火、食、濕六郁方面組方簡煉,立意創新,很有實用價值,對於胃潰瘍、糜爛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以及萎縮性胃炎等病,根據氣、血、痰、火、食、濕的偏重而適當增損藥物,即能拈手即效。如已用祛邪之葯而邪不去者則是正氣不足。中藥的應用以機體為本,以正氣為本,正所謂「病為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如果想主觀地用藥把邪氣怎麼,不藉助正氣的作用,因勢利導排出邪氣,那麼雖用祛邪之葯,如何能發揮作用呢?這裡的正氣不足在脾胃就是脾陽不運,或胃陰不降,細查在氣在陰,或加溫運脾陽,升清輸脾,或加養陰潤降,以和胃降濁。如我治一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患者,男, 35歲,主訴胃脘脹滿,無疼痛,脹以清晨為甚,活動後反減,飲食尚可,大便干,約2日一行,舌淡苔薄黃,脈弦滑。初診辨證為肝胃不和,陰火鬱結,胃陰已傷。用四逆散加大黃黃連瀉心湯,胃脹稍減,大便亦軟。但仍口乾多飲,唇上生瘡,再服胃脹不減,細問才知,胃脹每於受涼後加重,食硬不消化食物亦加重。恍悟其人脾陽已傷,不能為胃磨谷。僅於前方加制附子、升麻2味, 3劑後胃脹大減,口乾及唇上瘡已愈。再3劑後飲食增加。另一為老年慢性結腸炎患者,反覆腹泄2年,大便日3 ~ 4次,飲食不慎則次數增加,診時脈濡滑,舌苔黃膩。用化濕之法,處以小柴合藿朴夏苓湯,便次雖減,但其舌上黃膩苔久不退去,後細診舌苔厚而膩不浮,乃脾陽不足,中焦不運,濕濁不化之故,上方加乾薑一味,舌苔漸退,服泄亦止。這二例病人的治療均說明正氣已傷,才使祛邪之法不能生效。3.1.3.2 中期脾胃病進一步發展,病至中期,脾陽胃陰傷損,出現部分功能失代償,故表現為虛(脾陽氣虛、胃陰津血不足)實(邪氣)挾雜證型,此期大多脾胃合病,因此臨床即要脾胃同治,又要扶正祛邪。附子瀉心湯:功能降瀉胃中陰火,而兼升補脾陽。適用於胃中陰火鬱結不降,脾陽已傷。故一方面表現為胃中疼痛,脹滿,嘈雜灼熱,吞酸口苦,便秘溲赤,或五心煩熱,口乾多飲,另一方面已有胃脘部冷涼,感寒或食冷後胃脹痛加重。本方尤適用於慢性或難治性潰瘍,由於服中西藥克伐日久,脾陽已虛。半夏瀉心湯:功能健運脾氣,化痰降濁。適用於脾陽不運,胃津反為痰飲,胃中水谷不化,痰濁不降,胃津既為痰濁,則胃陰不足,脾陽亢反成陰火,陰火加痰上壅,脾中清陽不升,水谷停中。證見心下痞滿,食後加重,便秘,呃逆,多痰等。臨床可根據正邪的比例加減,如溫脾陽加制附子、乾薑、草豆寇。補脾氣加党參、黃芪、生甘草。健脾運葯加白朮、茯苓、砂仁。瀉陰火:其中瀉心火加大黃、山梔子、生石膏。瀉相火加知母、黃柏。化痰濁加半夏、陳皮、萊菔子、蒼朮、藿香、車前子、澤瀉。降氣加枳實、木香、青皮、香附。消食加神曲、焦山楂、雞內金。活血加當歸、桃仁、川芎。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出自李杲《脾胃論》,藥物由柴胡、甘草、黃芪、蒼朮、羌活、升麻、人蔘、黃芩、黃連、石膏組成。功能升發脾中陽氣,降瀉胃中陰火。主治脾傷清氣不升,胃中水谷不運,痰濁不降,陰火乘中,表現為體乏無力,面色無華,多汗易感,頭暈頭痛,四肢心熱,食後睏倦。隨證加減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表現為食少乏力,體虛易感,以及伴胃粘膜脫垂、胃下垂等病者有很好療效。加味四物湯:藥物組成有生地、當歸、白芍藥、川芎、柴胡、枳殼、甘草、黃芩、黃連、白及。功能調和肝胃,行氣活血,柔肝養胃,瀉火除濕。適用於胃傷陰血不足,潤降不行,氣滯血瘀,陰火鬱結之胃脘痛,脹滿呃逆,吞酸嘈雜。對於陳舊性胃潰瘍及慢性萎縮性胃炎有很好療效。加味一貫煎:藥物組成有生地、沙參、麥門冬、當歸、白芍藥、枳殼、川楝子、黃芩、黃連、生甘草、太子參。功能滋養胃陰,瀉陰火除濕行氣。適用於陰火鬱結,濕濁內阻,而胃陰已傷者。證見胃脘隱痛,飢不欲食,或痞滿不食,胃中嘈雜,或吞酸,呃逆。慢性萎縮性胃炎多有此證型。3.1.3.3 後期由於脾陽(氣)、胃陰(津、血)的進一步損傷,脾陽(氣)、胃陰(津、血)的功能已失代償,故表現為虛多實少,其證型有脾虛氣陷(補中益氣湯證),脾腎陽虛(附子理中湯證或腎氣丸證),氣陰兩虛(生脈散證),胃腎陰虛(六味地黃湯證)等。此期西醫相應的病名有陳舊性潰瘍、重度萎縮性胃炎、胃下垂、胃癌等。只要辨證準確,就要守方常服。3.1.4 調五臟以安脾胃東垣昌「百病以脾胃為本」,「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因此,東垣認為凡內傷之病,一般都與脾胃有關,於是主張「調脾胃以安五臟」。及至明?張景岳論內傷虛勞者,則昌「安五臟即所以治脾胃」。蓋脾胃居中州,資生氣血,血以養心,而心火腎陽又資助脾陽,胃陰以腎陰為本,脾陽升清需要肝氣條達,胃陰潤降得肺氣清肅。因此,不但脾胃有病可及五臟,而五臟有病,禍必脾胃,即能「調脾胃以安五臟」,亦必能「調五臟以安脾胃」。如胃陰(津、血)不足,潤降不行,胃脘脹滿,飲不欲食,大便不暢,可以沙參、麥門冬、杏仁、桑白皮潤肺以降胃。而脾胃不升清,乏力、頭暈,可以荊芥、防風、升麻、麻黃等宣肺以升脾陽,其它如以桂枝、炙甘草溫心以暖脾,以酸棗仁、遠志、半夏安心神以和胃,以當歸、生地黃養心血以滋胃陰,大黃黃連瀉心以降胃,方如四逆疏肝以和胃,龍膽草、山梔子清肝和胃。一貫煎、芍藥甘草湯柔肝和胃,八味腎氣丸可通過溫腎以助脾陽,六味地黃湯可以通過滋腎陰以補胃陰(津、血)等。總之,只要曉明病機,終可殊途同歸。3.2 「lfling1」: 寒熱並施、升降相因、燥潤相濡。 依證型決定寒熱、升降、燥潤藥物的偏重。 關鍵一點,治中焦非平不可,要輕劑,不要重劑 。3.3 「aom」:3.3.1 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降」為順,正確理解「通降」的含義是療效的關鍵。3.3.2 治療治法以「和」為貴所謂「和」,調和肝脾之謂「和」,補瀉合劑之謂「和」,寒熱並用之謂「和」表裡雙解之謂「和」分消上下之謂「和」..........治胃之法「和法」全備3.3.3 苦寒健胃與清熱解毒的運用①胃主消化腐熟,胃有疾,消化腐熟障礙易生「熱」飲食積滯易生「熱」。②膽草、黃芩等一些苦寒本身具有健胃功能。③清熱解毒藥具有殺滅幽門螺桿菌,減輕細菌代謝產物對身體的中毒癥狀。3.3.4 「慢性胃炎」是典型的「身心疾病」慢性不良情緒在胃炎的發病的重要病因,此即是中醫所謂的「七情」致病,在此本人不作詳細的論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醫學心理學》的相關內容,誰說中西醫在理論上不能相通呢?中西醫結合絕不是簡單的中藥+西藥!!!3.3.5 把握「四個相關」中醫講究整體觀,一臟有病全身相關,對於胃病來說重要的有四個相關①「胃----口」相關,一些口腔咽喉疾病可能其病原在「胃」;②「胃----腸」相關,胃在腸之上,胃病必然腸亦病,胃病的病人多數都有大便不調的情況,或「秘」或「溏」或「瀉」;③「肝、膽——胃」相關(略);④「脾——胃」相關(略)。3.3.6 注意古今飲食結構的變化以及今天國人體質的變遷,由於飲食結構及體質的變遷,胃炎病也是變遷的。3.4 「old楚天闊」:《外台》茯苓飲方證出自《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茯苓飲: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後,心胸間虛,氣滿,不能食,消痰氣,令能食。」方由茯苓、人蔘、白朮、枳實、橘皮、生薑組成,用於中寒停飲所致心下痞滿(或胸滿、腹脹)、噯氣、納差者。馮世綸老師傳承其老師胡希恕經驗,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療心下痞滿屬中寒停飲者。《解讀張仲景醫學》一書中指出:「本方加半夏則效尤捷,不問其吐水與否,若以心胸滿不能食為目的活用於胃炎、胃下垂以及潰瘍諸病,均有良驗。」本方與旋覆代赭湯同屬治療太陰病方,書中指出二方的鑒別:「此與旋覆代赭湯均屬常用的治胃良方。本方證亦常有噫氣,但患者以噫氣為快,且大便多溏,與旋覆代赭湯證苦於噫氣不除、大便虛秘者顯異。」本方與半夏瀉心湯同治心下痞滿。但本方用於里虛寒之太陰病,半夏瀉心湯用於上熱下寒、半表半里陰證之厥陰病,臨證不可不辨。3.5 「511988」:慢性胃炎多寒熱虛實夾雜,常喜用半夏瀉心湯調理胃腸,效果不錯。3.6 「978679519」:蒲公英是一味治療胃痛的好葯,無論是急慢性胃炎及潰瘍均可使用,此葯苦而不傷胃氣,甘寒不損正氣,還有疏肝利膽作用,對肝胃失和也是良藥一味,可以在各種證型之胃痛中加用。這是我實習時幸得浙江省名中醫王以文之傳,使我受益一生,為此我曾經在中醫雜誌上發表過〈王以文治胃鱗爪〉的文章。3.7 [轉帖] 「Belek」:慢性胃炎名驗方3.7.1 竹茹清胃飲〔組成〕竹茹12g 蘆根30g 公英15g 枳殼10g 石斛10g 麥冬15g薄荷6g 白芍12g 甘草6g〔功能〕輕清涼潤,理氣止痛〔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胃潰瘍偏熱者。其特徵是:胃脘輕痛,咽干口苦,舌紅,答黃,胃無大熱,服清胃散太過者。〔用法〕水煎300毫升,早晚分二 飯前溫服。每周服5劑。〔方解〕方中竹茹、蘆根性味甘寒,善清胃熱,止嘔吵;公英甘苦而寒,清熱解毒,為清胃之要葯;枳殼、白芍、薄荷疏肝、柔肝和胃,行氣止痛;石斛、麥冬滋養胃陰。諸葯合用清胃消炎,舒肝止痛,且對幽門彎麴菌有良好的殺滅作用,以利消化道炎症。潰瘍之修復。故為治療慢性胃炎、潰瘍病偏熱者之有效方劑。〔加減〕胃脘痛甚者,重用芍藥(30~60g)、甘草加元胡15g;屬及十二 腸潰瘍者,加兒茶10g、瓦楞子粉15g,去石斛;口渴者,加生石膏15g,渴止即去之;便干者加全瓜萎20~30g;嘔吐者加生薑 10g。〔按語〕慢性胃炎多因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所致。肝鬱化熱,橫犯脾胃;嗜食辛辣,煙酒厚味,皆可滋生胃熱。單用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多有不效。熱郁中焦有輕重之分:重者胃脘灼痛,口渴口臭,噁心嘔吐,尿黃便秘,石膏、知母、芩連、硝黃清下可除;輕者,脘部熱痛不重,口乾而苦,常日久不愈,用上藥則過猶不及。對此,本方最為適宜。 考方中蘆根、公英皆可食用果腹,對人體無害自不待言竹茹枳殼輕清之品,對胃氣也無大礙;石斛,麥冬,甘寒而潤,輕清潤胃,且無滯隔、膩胃之弊。總方,本方用藥輕靈,清熱而不傷胃,養陰而不戀邪,且無壅滯之弊 有病可治。無病可養,寓治於養之中,故為治療胃炎、潰瘍偏熱者之良方。3.7.2 砂半理中湯〔組成〕清半夏9g 制香附9g 高良姜9g 炒枳殼9g(或炒枳實)砂仁9g(打碎)〔功能〕理氣散寒,和胃止痛〔主治〕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證屬寒凝氣滯者。臨床以胃脘近心窩處疼痛,泛酸曖氣,或吐誕沫,脘腹脹滿,痛引脅背或胸中,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沉遲或弦緊為特點。〔用法〕用砂鍋加水至浸沒藥材,水面超出藥材5分。砂仁打碎後下,每劑煎二次,日服一劑;分二次溫服。〔方解〕方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和中健脾,可做為肺胃痛之主葯。該葯外用能癒合創口,不留瘢痕,有促進潰瘍癒合之效用。砂仁健胃理氣止痛,化食積,並可入腎,因此可做為腎胃痛之主葯。枳殼(或枳實)能消心下痞塞之痰,泄腹中滯塞之氣,推胃中隔宿之食,消腹內連年之積,放做為脾胃痛之主葯。香附舒肝理氣,對肝胃不和之肝胃痛有較好的效果。服本方痛止後,可用5~10劑共研細末,溫開水調服,每服6克,日1~2次,以鞏固療效。〔加減〕本方為治療胃痛的基本方劑,臨床可根據病情酌加藥物。3.8 [轉帖]「cxiaohan」:溫補法治療慢性胃炎3.8.1 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種常見的多發病,其發病率居各種胃病之首,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特別50歲以上的更多見,男性多於女性, 慢性胃炎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種致病因子,如藥物、微生物、毒素和膽汁返流等的經常反覆侵襲,發生慢性持續性炎症性病變,雖然病因不明,而病理過程基本相似,由輕到重,由非萎縮到萎縮,呈進行性發展,炎症性變化包括充血水腫、糜爛出血,病變範圍主要在腺窩層,由於胃粘膜的再生改造,腺窩層的剝脫變性和壞死,最後導致固有的腺體萎縮,形成萎縮病變為主的慢性胃炎。溫補法即根據疾病的虛寒屬性,建立的以溫補藥物為主的治療方法。可以用於多種疾病治療,在慢性胃炎中也有非常明顯效果。溫補法開始使用於非常久遠的時代,以張仲景為代表,處方主要有小建中湯、黃芪建中湯和當歸建中湯等,臨床用於各種慢性胃腸疾病屬於脾胃虛寒者,療效明顯並且安全穩定,至今仍被大家推崇。3.8.2 虛寒性慢性胃炎 的診斷標準:3.8.2.1 首先必須符合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分類複雜,基本是以胃鏡診斷為準。3.8.2.2 必須符合脾胃虛寒標準:關鍵就是胃脘部(上腹)反覆或脹、或痛(可以是脹、隱、燒灼、刺、冷)及與進食有明顯關係的不適,同時可以伴隨有進食減少(納呆、納少、納減等)、畏懼進食(冷辣刺激及油膩),不喜多食,喜歡溫性食物,多數伴隨有噯氣、冒酸、燒心、胸痛、早飽(稍食即感飽脹),可以因為病程長短而各異。舌象:舌淡,苔薄白。脈象:弱,或者細可以伴弦,或者沉弱。3.8.2.3 伴隨以下現象:倦怠疲乏、頭昏頭痛思睡、神差、口淡無味。3.8.2.4 應該排除以下情況:①消化性潰瘍:必須做胃鏡排除。②外科情況:根據病情特點,可以選擇做胃鏡、超聲波、X-線攝片等檢查,排除胃腸腫瘤、腸梗阻、腹部腫瘤等。③部分內科疾病表現為慢性胃炎者必須排除:糖尿病、甲狀腺機能減退症、低血鉀、炎症性腸病(包括克隆氏病、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多數有腹部脹痛及大便異常)等。④精神因素必須排除:消化門診病人最多精神心理因素,需要根據相關知識予以排除。3.8.3 辯證的關鍵①胃脘脹或伴痛,喜溫暖揉按;②口淡無味,納差,早飽,畏懼進食;③舌淡,苔薄白,脈弱;④不應該出現大便明顯異常(便秘或腹瀉),或者病情緩解與排便矢氣有關,不會出現情緒波動加劇病情變化。3.8.4 治則 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治法:溫中散寒,理氣消脹(止痛),益氣補虛3.8.5 處方3.8.5.1 處方一:半夏厚朴湯加枳實白朮湯加減(適於早飽、噯氣、冒酸、燒心明顯者)方葯:法夏15~20g 厚朴15~20g 紫蘇葉15~20g乾薑10~15g茯苓10~15g 枳殼10~50g 生白朮15~30g檳榔15-30g 炙甘草10g劑量調整:法夏15g~30g,噯氣冒酸嚴重、咽部痰涎多者用至30g茯苓 便溏或者苔膩時用。 枳殼 劑量範圍可從10~50g(王再謨教授單次用至100g),關鍵要視患者氣血盛衰及個體敏感度而定。生白朮 便溏時應改為炒白朮,15~30g,大便可用至50g。 檳榔 納不香、口淡無味及腹脹程度加減,明顯多用即可。3.8.5.2 處方二:桂枝加芍藥湯加木香、川椒(適於胃脘痛為主者)方葯:桂枝10~30g白芍15~30g乾薑10~15g大棗15~30g炙甘草10g木香15~20g川椒5~15g劑量調整:大棗 飢嘈明顯者可用至40g。川椒 腹痛明顯者可用至15g。3.8.5.3 變通兩方如見倦怠疲乏明顯,可以加黃芪30~60g、党參20~50g;腹脹明顯,後方可以加枳殼、生白朮、厚朴;畏冷(四肢逆冷、畏冷食、畏油膩食物等)明顯者,可加制附子10~30g。舌苔厚膩、便溏、口淡無味者,可以加用茯苓、砂仁、白蔻等。如果見口苦、口臭、甚至潮熱汗出等,多屬於膽胃不和,食積化熱,胃氣上逆,可以用半夏厚朴湯、保和丸或枳實消痞丸加減治療;便秘明顯,乾結不暢時,可以用瀉心湯,必須牢記不可過用瀉下太久太重,否則損傷正氣,反而不利病損修復。3.8.5.4 注意要點由於脾胃疾病臨床變化複雜多端,慢性胃炎只是其中之一,雖然常見,仍然只是豹斑而已。臨床時,仍然要緊緊牢記脾胃結構生理是其基礎,病損就是基礎的損傷,病變只是病損的表現,而個體差異、先天稟賦、居住環境變化、年齡性別、觀念信仰、人文宗教、地區習慣、健康理念等等的不同,導致我們看到的脾胃疾病表現千差萬別,或典型或非典型。醫學知識是不斷豐富,多樣的新學科不斷出現,目前的醫學信息已不是一個人窮其一生可以掌握的了,故醫生的職業決定其終身學習,永遠都需要處在進步中,否則隨時都有可能補淘汰的可能。3.8.6 按語3.8.6.1 療效評價:慢性胃炎的治療療效多數是以病員感覺為標準的,遺憾的是,由於消化檢查技術難度大,技術水平要求高,大多都有介入不適情況,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而且,療效實際是需要複查既有檢查進行比較的,我們應該盡量以此為參照。我們應該遵循病理療效第一,鏡下療效第二,病員自我感覺病人第三,醫者觀察第四的療效平價原則,對自己所取的療效進行平價,如果能進行科學量表分析比較,目前相對比較理想。3.8.6.2 注意事項:臨床需注意慢性胃炎的治療不僅僅是藥物的問題, 基礎治療也非常有用,飲食是第一位的,正常飲食產關鍵,應該強調定時、定量、定種類等的作用,不必以流質飲食長期食用,這非常不利損傷修復,在治療的同時,強調營養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流質飲食是無法滿足的,必須牢記。對於刺激性食物、油膩性食物、過多食物等的攝取應該予以減少甚至避免,考慮虛弱因素,過於強調補養,需注意脾胃運化能力,否則有害。4 針 灸4.1 「allennewton」:慢性胃炎可參TCM病證胃脘痛、納呆、痞滿、嘈雜、積食、嘔吐等範疇。飲食(饑飽過度、飲食不潔、肥甘厚膩、生冷辛辣)、外邪(風寒暑濕燥)、情志、蟲積等內外合邪,長期客胃,致胃脘失和(失於榮養,升降失司),或繼之它臟紊亂,如肝鬱、脾困,久則中氣虧虛,類狀頻頻。鑒此,個人以為,肺為嬌臟,胃亦然矣。臨床辨證,潛習樓下高人方葯妙手,僅從外治問道。4.1.1 個人所喜不外陽明相關特定穴,足三里(胃合/胃下合/四總)/中脘(胃募/腑會)/胃俞(胃俞,與中脘俞募配穴)/章門(脾募/臟會)/梁丘(胃郄,急性發作佳)/沖陽(胃原)/豐隆(胃絡,與沖陽原絡配穴)/合谷(大腸經/四總,上下配三里)/公孫(八脈交會,通沖脈)/內關(八脈交會,通陰維)等,余見證配取。①風寒邪胃(良附丸證):隱白(脾井)/手三里(此二穴見:【東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卷九.脾胃大腸受病發腹脹滿腸中鳴短氣第七》),足三里/大椎/合谷溫針灸,中脘溫和灸15-30min;②脾胃虛寒(理中丸證):足三里/內關/三陰交溫針灸、針用補法,氣海/關元灸盒灸或隔附子(餅)灸30min;③熱邪擾胃(清中湯證):懸鐘(八會之髓會,見:【元】王國瑞《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足三里(雙向調節)/厲兌(胃井,瀉熱)/內庭(胃滎,瀉熱)/合谷,針用瀉法,15-30min;④胃陰虧虛(沙參麥冬湯證):足三里/三陰交/平補平瀉,30min;又,可以益胃湯成分煮粥,食療;⑤肝火犯胃(龍膽瀉肝湯證):太沖(肝原)/陽陵泉(膽合/膽下合,八會之筋會)/陰陵泉(脾合)/內庭/章門,針用瀉法,30min;⑥濕困脾胃(二陳平胃散證):豐隆/陰陵泉/三陰交/中脘/胃俞⑦食滯傷胃(保和丸證):配神闕,天樞;神闕隔鹽灸,中脘/天樞向神闕平刺0.5c,足三里/合谷可稍重刺激,30min。又,順時針輕手法摸腹100~200次。⑧瘀血客胃(失笑散證):血海/陰郄(心郄)/內關,針用瀉法,30min,配王不留行籽壓貼耳穴(胃/神門/心/脾);4.1.2 引申:①慢性胃炎急性發作,急取地機(脾郄)/梁丘/足三里/合谷,指針重手法按壓,當然得排除合併潰瘍穿孔等急腹症。②偏方:麵粉炒糊,兌水飲服,個人以為類似硫糖鋁、Al(OH)3等胃粘膜保護劑,服後敷於受損粘膜表面。③曾親聞不止一例多年老胃病者,未經標準化治療,亦自愈耳,或此病隨時間有自愈性?4.2 「wangjo731」: 醫案一例剛剛讀研的我,坐火車回家。長途卧鋪,非春運,人不是很多。正在和別人閑聊時候聽到通知,需要醫生趕往某某車廂,有一腹痛的病人。本來還想著我沒有執業醫師證,不太想去,但患者所處的恰好是我所在車廂,且隔了幾個床位。還是立即趕了過去。患者青年女性,既往有慢性胃炎的病史,此次疼痛部位是劍突下,觸診,腹肌非常緊張,墨菲征及麥氏點無壓痛。當時身上沒有帶針,患者雙側梁丘較足三里壓痛更為明顯,但患者穿牛窄褲,梁丘不太好按壓,只能用手按壓足三里,大約1分鐘,患者疼痛明顯緩解,囑咐其下車後去正規醫院行胃鏡明確下診斷,建議其當地找中醫治療。後來還來了兩位醫生,都是西醫的,對治療經過大為讚歎,滿足了自己的小小虛榮心,呵呵。5 現在研究5.1 「mingfa」:摘自:《中國中醫藥報》為深入開展中醫藥治療萎縮性胃炎(CAG)的研究,筆者對80年代以來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45首現代驗方的用藥進行了統計分析,按中藥的功效分類整理,藥味和頻次排在前4名的依次為理氣葯、活血化瘀葯、補氣葯、化濕化痰葯。其中活血化瘀有丹參、延胡索、莪術、沒藥、蒲黃、當歸、川芎、五靈脂、三棱、乳香、紅花等20餘種。把現代對於CAG的治療用藥與古代醫家對於痞滿的治療用藥比較,差異很明顯,最突出點就是活血化瘀葯在CAG的中醫藥治療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5.1.1 病機分析與治療方法CAG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胃病,從古代醫籍文獻資料中可以看出,氣滯(胃氣阻滯)乃是胃病的主要病機及重要環節,這一點已不難理解。但是,血瘀在胃痞(CAG)病因病機的地位與作用又將如何呢?CAG多由慢性淺表性胃炎(CSG)或其它慢性胃病發展而來,病程綿長,病情遷延反覆難愈,這種長期的病變過程就為內傷、外邪等諸多因素導致血絡瘀阻奠定了基礎。胃為多氣多血之腑,以通降為順,情志、飲食、勞倦諸因損傷導致胃病,無論是虛是實,均可使胃氣阻滯,和降失司,而後氣滯血亦瘀滯,而致瘀阻。實則食滯、濕濁阻遏氣機,或肝氣鬱結,氣鬱日久,而致血病;或胃中有熱,熱可灼津,熱邪久戀,血受熏灼則易凝結瘀塞。虛則陰虛陰津不敷,胃膜失去津液濡養,胃壁脂膜干槁不榮,猶如旱野龜裂而血行淤滯;或中氣虛損,運血無力,則胃絡血行不暢;或氣虛及陽,寒自內生,陽虛寒凝而胃絡瘀阻。又古人有訓,久病入絡,絡傷則血痹,絡道阻塞而成瘀。此外,CAG作為虛實夾雜之證,病久多見脾胃虛弱,而脾胃虛弱與氣滯血瘀每每互為因果,脾胃愈虛,則氣機不暢,胃絡瘀阻益甚;其血不得調暢,則脾胃升降難復,中州益損。對CAG血瘀病機的輕重與層次的認識,胃病離不開胃氣阻滯這一病機,氣滯則血行不暢。筆者認為,胃絡血瘀的形成與發展也是由漸而盛,由輕而重,由淺入深的,這也符合血瘀是指血液循行遲緩和不流暢的病理狀態這一概念,這與一般所講的胃脘刺痛、吐血、黑便之瘀血阻胃之證是有區別的,前者病情為緩,尚處發展階段,後者病勢為急,病情較重。但CAG的血瘀病機進一步發展、惡化,並非出血,也可出現痰瘀互結,發生惡變。CAG的血瘀證候還是明顯的,常見的。如胃脘疼痛雖不若消化性潰瘍那樣規律和劇烈,但痛有定處,久延難愈,所謂久痛入絡,久病留瘀;胃脘痞滿久治疊治不解,這也與血行不暢有關。而最常見也最有診斷價值的血瘀徵象,是CAG病人大多見舌質紫暗或暗紅,或淡暗,或有瘀斑,具有普遍意義。固然,CAG的血瘀證候並不多見,但筆者覺得,CAG的血瘀病機也是在長期的病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而且胃的生理病理特點也決定了與氣血的運行關係密切,因此不必拘泥於既往的瘀血證的全部癥狀和體征,所謂「但見一症便是,不必悉具。」對於活血化瘀治法,根據其藥物的作用程度進行分類,這在CAG的活血化瘀治療上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將活血化瘀治療藥物分為三類:(1)養血和血類,如當歸、丹參、雞血藤、芍藥等;(2)活血祛瘀類,如蒲黃、五靈脂、川芎、延胡索、鬱金、紅花等;(3)逐瘀散結類:如三棱、莪術、乳香、沒藥、穿山甲、水蛭等。由於CAG的病機特點即是虛實夾雜,因此必須針對病人體質狀況、病情輕重、證候情況確立標本緩急,選擇恰當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葯,使用之有功且患者能夠接受,這極其重要。在正確選用不同作用程度的活血化瘀葯治療CAG時,必須考慮以下各方面的因素。其一,CAG患者在病情證候上虛實主次之分、標本緩急之別,因此,實證為主者,應以攻為主,選用活血化瘀作用程度較大的藥物,如活血逐瘀之類;虛證為主,則選用活血化瘀作用程度緩和的養血和血藥物,否則病人難以接受,且於病無益。其二,根據具體病情及證候不同,必須結合其它治法及其藥物,這樣有二方面作用,一是增加活血化瘀作用的程度,如結合理氣法、溫陽法等,「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血遇寒則凝,遇溫則行」等等。二是照顧病情的需要,針對兼有濕熱及氣虛、陰虛等證者結合使用化濕、清熱及益氣、養陰之品,這樣才能有益於治療,減輕、消除癥狀,為患者接受,否則事倍功半甚至有害無益。如脾胃虛弱的CAG患者,單用或過用活血逐瘀之品,則每易出現腹部隱痛,大便溏薄之中氣益損、不耐攻伐之症。因此必須結合健脾扶中之品,攻補兼施,方能奏效。5.1.2 伴隨病變的病機認識和治療CAG的伴隨病變極其常見,而且很多,在CAG的中醫藥治療上,對其伴隨病變的治療往往佔有重要甚至主導地位,伴隨病變得不到確切、妥當的治療,CAG的治療就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更難以根治。從臨床胃鏡檢查看,CAG多伴有慢性淺表性胃炎(CSG)或合併消化性潰瘍以及膽汁返流性病變。從粘膜病理活檢看,腺體萎縮的病變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而其中的不完全性大腸型腸上皮化生和中度以上不典型增生均屬癌前期病變,應引起足夠重視。一般CAG多由CSG發展而來,因此CAG病人伴有CSG是最常見的。從病機與辨證上講,CAG多虛實夾雜或以虛為主,而CSG多以實為主,此「實」是主要表現為肝胃氣滯、濕熱中阻、氣滯血瘀等證候。在癥狀上,常出現明顯甚至較劇烈的疼痛、痛脹並見,或以痛為主,故治療上須標本兼顧,或治標為先,以調理肝胃氣機、清化中焦濕熱、活血通絡等通降法治療為主,這樣方能緩解患者痛苦的癥狀,長期穩定地接受治療,逐步深入。其次,膽汁返流在CAG病人也極其常見,它可引起返流性食道炎、CSG等,患者常表現為肝失調達、胃失和降、膽隨氣逆或痰熱中阻的病機和證候,出現胃脘燒灼感、燒心、噁心、泛酸、口苦等癥狀。一般治療上多結合疏肝利膽、和胃清熱之法,採用小柴胡湯、溫膽湯等方葯。第三,臨床可以見到CAG與消化性潰瘍並見的病人,尤其是胃潰瘍病人,這類病人中往往查出有中、重度萎縮伴中、重度腸化、不典型增生的病變,治療上較為棘手,尤其是長期應用治療潰瘍病的西藥抑酸劑,對CAG及癌前病變治療無益。患者多見不規律的疼痛、脹氣等癥狀。筆者體會,這類病人的治療一般著眼於以下三方面:(1)脾虛。脾虛是潰瘍病發病的關鍵,也是潰瘍病和CAG久病不愈的病理因素之一,因此在症情允許的情況下,要適量地加入益氣健脾之品,如生黃芪、炒白朮等;(2)氣滯血瘀。氣既阻滯是胃病的病機特點,並貫穿病變始終,氣滯所及的臟腑主要病在肝胃。潰瘍的產生離不開氣滯及血、胃絡瘀阻、胃膜潰爛之機,而CAG本是病程久延多瘀之證,因此調氣活血、肝胃並治也是治療用藥重點之一;(3)濕熱。這類病人在病程的反覆遷延中多出現濕熱中阻之標象,因此二陳、藿佩、芩連等清化之品須常用之。第四,對屬於癌前病變的腸化、不典型增生的治療,筆者認為,應根據CAG的癥狀表現、堅持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加用抗癌中藥,做到既要抗癌,又不傷胃氣,不傷正氣。一般抗癌中藥復方多採用活血逐瘀、清熱解毒、化瘀軟堅或結合扶正等治法,常用藥物如莪術、三棱、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石見穿、白英等。5.1.3 CAG的療程與用藥劑型CAG是一個病程很長而且較為難治的慢性胃病,其治療上,癥狀改善尚較容易,若取得胃鏡及病理上的良好效果則較困難,尤其對腸化、不典型增生要有所突破,如攻難關。一般病理學上認為,萎縮腺體的重建需3~5個月,因此治療CAG的療程較長。多數醫家主張以3個月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輕重,治療觀察1~3個療程不等,即3~9個月進行複查判斷療效。當然,對於重度萎縮或伴重度的腸化、不典型增生則宜延長療程,長期堅持定期複查判定病情。筆者臨床體會,CAG的給藥劑型以濃縮煎劑或沖劑、膏劑較為方便適用。CAG患者多為中老年,有的患者病程長達數十年,體質較弱,特別秋冬之季時,結合運用中醫膏方,達到保健強身、抗病延年的作用,極為合適。在使用膏方之前,多著意對脾胃濕熱、痰濕之邪予以針對性治療,即所謂開路放葯,以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利於吸收,而後予以膏滋處方。處方的用藥仍堅持攻補兼施,以補為主,寓通於補的原則。補,主要是補氣陽,補陰血;攻,重在理氣活血,通降導滯。常用藥物有西洋參、北沙參、潞党參、太子參、石斛、麥冬、黃精、山萸肉、枸杞子、潼蒺藜、當歸、白芍、炒白朮、茯苓、山藥、川楝子、枳殼、砂仁、佛手、白花蛇舌草、丹參、莪術等,根據情況選用10~20味,1料相當於湯劑10~30劑,製成蜜膏,早晚各服1湯匙,溫開水衝下。優點是明顯改善患者的體質狀況,調節胃腸功能,並使CAG病變減輕。6 名醫臨證精髓6.1 「上善若水」:歸納整理「董建華教授對慢性胃炎的辨治」6.1.1 合生理通降乃治胃炎之***慢性胃炎有多種分類方法,但臨床普遍採用的還是胃鏡形態分類法,即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三者均歸屬於中醫學胃脘痛的範疇。前賢治胃,常以昇陽益氣為主。李東垣創補中益氣湯,就是這一思想的代表方劑。至清?葉天士,始倡養胃陰之說,用藥甘涼濡潤,補東垣之所未逮,但用藥仍以香燥升發為主。董建華教授集幾十年臨證經驗,認為通降乃治胃炎之***,胃為水谷之腑,六腑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降則和,不降則滯,反升則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點的集中體現。而邪氣犯胃,胃失和降,從而脾亦失運,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氣滯、濕阻、食積、痰結、火郁等相因為患。概言之,慢性胃炎不論寒熱虛實,內有郁滯是共同的。實者壅而失降,虛者則滯從中生。因此,董師在治療上強調一個降字,胃氣下行,則有效驗。疏其壅塞,消失郁滯,並承胃腑下降之性祛郁生新。若氣滯實證,予理氣通降。藥用:蘇梗、香附、陳皮、枳殼、大腹皮、砂仁、香櫞皮、佛手;即使脾虛氣滯,亦是先用香附、蘇梗、陳皮、香櫞皮、佛手、檳榔行氣通降,後酌加小量黃芪、党參、甘草顧本補虛,反收以通為補之效;若胃中灼熱,大便秘結,則用通腑瀉熱,取效最捷。藥用:酒大黃、黃連、黃芩、瓜蔞、大腹皮;若膽胃不和,膽汁返流,則予降胃利膽,則膽汁下行。藥用:蘇梗、香附、陳皮、萊菔子、大腹皮、連翹、厚朴、枳實;若胃陰不足,舌紅少津,予滋陰通降。藥用:沙參、麥冬、丹參、白芍、石斛、香櫞皮、佛手、枳殼、香附;若中氣不足,脘腹痞滿,宜升清降濁,用補中益氣湯加枳殼、香櫞皮、佛手、大腹皮,名為加味補中益氣湯,療效更為明顯;若濕滯中焦,舌苔厚膩,予化濕通降。藥用:藿香、佩蘭、半夏、厚朴、滑石、通草、大腹皮、清豆卷、荷葉、蘇梗;若氣滯血瘀,舌黯有瘀斑,予化瘀通降。藥用:丹參、酒大黃、砂仁、降香、川楝子、延胡索、蒲黃、五靈脂、九香蟲、刺蝟皮。在通降胃氣時,十分重視疏肝氣以調暢脾胃之氣機。在生理條件下,氣機升降,脾胃為樞;在病理條件下,氣機怫鬱,以肝為首。治胃不忘調肝已成定則。脘脹脅滿,宜疏肝和胃,常用四逆散加減;噁心嘔吐,宜平肝降逆,用旋復代赭湯;肝胃陰虛痞滿,宜柔肝和胃,用一貫煎加減。故慢性胃炎的治療應以通降為***。6.1.2 研病機主張胃熱學說擅用清法胃脘痛的病機,中醫歷來多從脾胃虛寒論治。慢性胃炎亦不例外,《素問?舉痛論篇》所述諸痛原因,以寒邪最多。「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絡急引故痛」、「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李東垣《脾胃論》亦指出:「脾胃不足之源,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張景岳更明確指出:「三焦痛證因寒者常居***,因熱者十惟一二」。因此,近代醫家治療慢性胃炎多宗此說。如「胃其為病,傷陰者有之,傷陽者為多」(上海中醫雜誌,1980;4:5)」。「胃痛寒熱虛實都有,畢竟是以虛寒證最為多見」(中醫雜誌,1980;21(4):19)。董師認為,脾胃虛寒學說在內傷病中固然有重要的臨床價值,但目前慢性胃炎的治療應著重研究胃熱學說。早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就指出:「火郁之發,胃痛嘔逆」。《素問?至真要大論篇》「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朱丹溪亦說:「病得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蒸熱,熱久必生火」。葉天士進而指出:「考內經諸痛,皆主寒客,但經年累月之痛,寒必化熱」。但由於脾胃虛寒學說盛行,胃熱的觀點並未引起臨床重視。直到幽門螺桿菌被證實為慢性胃炎的致病菌之後,胃熱學說才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但董師早在幽門螺桿菌被發現之前,就根據臨床觀察,提出胃熱學說,主張慢性胃炎的治療要注意清熱。他指出,《脾胃論》的成書年代,正值戰亂頻仍,飢餓凍餒,虛寒證的表現自然會突出,但現在的胃炎患者,多是恣食厚味,飲酒過度,胃氣壅滯,郁而生熱,再復餐寒涼生冷,或感外邪,鬱閉氣機,助熱為毒。在內,就表現胃粘膜充血、紅斑,甚至糜爛,在外,就表現胃脘灼痛,舌紅苔黃,這和虛寒證的表現迥然不同,郁而化熱的證型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再進溫補香燥之品,勢必加重病情,久治不愈。因此,董師適時地提出胃熱學說。胃炎若見大便乾結,舌紅苔黃,宜通腑泄熱。藥用:黃連、黃芩、酒大黃、梔子、枳殼、檳榔、香附;若胃熱口渴,舌紅少津,宜清瀉胃熱。藥用:石膏、知母、黃芩、梔子、枳殼、佛手;若胃痛因寒而發,表現寒熱錯雜,舌紅苔黃,宜溫清並調。藥用:吳茱萸、黃連、山梔子、蓽澄茄、香附、蘇梗、半夏、木香;若痰熱互結,舌苔黃膩,宜化痰清熱。藥用;黃連、瓜蔞、半夏、竹茹、黃芩、枳殼、大腹皮、佛手;若膽熱犯胃,胃中膽汁返流,宜降胃清膽。藥用:柴胡、黃芩、鬱金、半夏、竹茹、香附、大腹皮、枳殼。對於慢性胃炎胃熱的辨證,董師認為,舌黃苔是辨證的眼目。慢性胃炎靜止期,舌苔多薄;活動期舌苔多厚;胃炎重或有糜爛,舌苔多黃;胃炎由重轉輕時,舌苔亦由厚變薄,由黃轉白;反之,胃炎加重時,舌苔由薄變厚,由白轉黃,可資辨證參考。6.2 「q1a2z3」:劉石堅主任中醫師治療慢性胃炎經驗擷英劉石堅主任中醫師為全國第三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教師、東莞市名中醫,從事臨床工作40餘年,筆者有幸隨師臨診,獲益良多。6.2.1 重視脾胃同治中醫有「胃為陽土,得陰自安,宜用甘平或甘柔濡潤,以養胃陰」;「腑以通為補, 胃氣以下行為順」;「脾為陰土,喜燥惡濕,宜升宜運」;「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理論。而且胃病反覆發作,纏綿難愈,納運功能減弱,氣血化生之源不足,會出現脾胃氣虛的結果。李東垣長於治脾,短於治胃,葉天士則補充了甘涼濡潤養胃陰之法。如後世所宗沙參麥冬湯、葉氏養胃湯。劉石堅主任中醫師研究《臨證指南醫案》多年,認為脾胃互為表裡,慢性胃炎常見脾胃同病,法宜脾胃同治。6.2.2 藉助現代檢測方法辨證施治在辨證施治的時候,劉老常藉助現代檢測方法如電子胃鏡、鋇餐攝片等以協助診斷,並根據檢測結果,選加專效藥物以增強療效。如:消化道潰瘍胃酸過多者,則加海螵蛸、瓦楞子、珍珠末;膽汁反流者,則加柴胡、鬱金、枳實、川楝子;有幽門螺桿菌者,則加黃連、蒲公英、金銀花之屬;電子胃鏡下見糜爛, 則加丹參、田七、蒲公英。6.2.3 養胃降泄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胃宜降則和」,且胃為陽土,胃陰虛則易生內熱,故應在甘寒濡潤之中,稍佐微苦清泄之品,以遂其通降之性。如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劉石堅主任中醫師以《千金方》溫膽湯為基礎,自擬和胃溫膽湯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 葯雖平淡,收效甚宏。方葯組成:茯苓15g,半夏12g,枳實15g,竹茹15g,橘紅5g,沉香5g,烏葯15g,百合15g,太子參15g,白芍15g,甘草5g,方中取太子參、白芍、百合、甘草甘涼柔潤以養胃陰,橘紅、半夏微辛之通降,竹茹、枳實微寒之清泄,再合用沉香、烏藥理氣調中,則甘柔之中, 清補而不膩滯,實為良法。陰虧明顯者去烏葯加沙參、麥冬,內熱明顯者加蒲公英、黃連、金銀花之清化而遠苦燥,兼見脘腹脹滿改枳實為枳殼,加厚朴、羊草結以增強行氣消脹之功, 以胃脘痛為主要表現者,加延胡、鬱金、木香行氣止痛,納呆食滯者,加雞內金、麥芽消食開胃。6.2.4 建中益脾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多由淺表性胃炎遷延日久不愈發展而成,具有病程長、易反覆、難治癒的特點。臨床上以胃脘部脹痛或隱痛、納後尤甚、噯氣、納差、神疲乏力為主要癥狀,主要病理改變是胃黏膜變薄、腺體萎縮、胃黏膜失去了正常色澤變為灰白色。屬中醫胃脘痛、痞證等範疇。劉石堅主任中醫師認為本病的發生與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脾胃失調關係密切。並提出應以建中益脾為治法,脾貴運而不在補,益氣以健脾為先,不宜選用海螵蛸、瓦楞子之品, 宜用小建中湯:白芍10g,桂枝10g,炙甘草5g,大棗肉10g,生薑3片,飴糖50g,面色不華加黃芪、當歸,胃痛明顯加田七、丹參、延胡、沉香、党參。此方建中益脾,能增強機體抵抗力與適應能力,調節、健全消化機能,有助於黏膜的新陳代謝與黏膜病變的恢復。6.2.5 疏肝和胃治療膽汁反流性胃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表現為上腹持續性燒灼痛,餐後疼痛加重,少數病人可表現為胸骨後痛,或胃部不消化感覺。膽汁性嘔吐是其特徵性表現,由於胃排空障礙,嘔吐多在晚間或半夜時發生,反流性疾病中醫屬吞酸、嘔吐、嘈雜、噎嗝、胃痞、胃痛、梅核氣、食管癉等範疇。其病因多為肝胃不和、肝胃鬱熱、膽熱犯胃等。劉石堅主任中醫師認為治胃病不忘疏肝,臟腑生克中最常見的是肝木克土,故《臨證指南》專辟「木乘土」 一門。劉石堅主任中醫師認為反流性胃炎患者,每有脅痛、腸鳴、嘔惡、氣撐至咽、心煩易怒、脈弦等症,均是肝木橫逆克土之象,此時治胃勿忘疏肝,於治脾胃方中加入四逆散。並認為柴胡不與葛根、升麻為伍,升提之性極微,如徐靈胎雲其「能於頑土中疏理結氣」。同時要善用川楝子與麥芽,川楝子既可佐柴胡疏肝,且其性下行。麥芽既可伐肝,又能化滯,與四逆散同用,相得益彰。選方用藥:柴胡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鬱金15g,白朮15g,枳實15g,厚朴10g,甘草5g, 麥芽20g,方中柴胡、川楝子、延胡索、鬱金、疏肝理氣,解郁止痛,從肝而治;白朮、枳實、厚朴、理氣解郁,寬中消痞,且枳實與白朮相配,增強行氣消痞之力;甘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諸葯合用,共奏疏肝和胃之功。6.2.6 治胃病不忘調暢情志劉老在脾胃病的治療中對情志致病尤為重視。脾胃功能與情志活動有著特殊的聯繫。先賢對此認識頗深。張景岳曰:「氣血虛寒,不能營養心脾者,最多心腹痛證,然必以積勞積損及憂思不遂者,乃有此病。」《內經》中有「思發於脾而成於心」,「脾主思」等論述。提示在臨床中更應注意對患者的心理情感狀態反映進行謹慎的詢問和體察,以有助於對疾病的診治。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大腦高度緊張的知識分子,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病,這和中醫學的「思慮損傷心脾」的理論是一致的。劉石堅主任中醫師師在診治疾病過程中,始終以人為本,時時注意病人的心理因素。處方用藥常用浮小麥、百合、鬱金、春砂仁等行氣解郁養心安神之品。6.2.7 注重食療調養脾胃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納腐熟水谷,以通為用。脾胃為後天之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護養胃氣是食物養身的重要手段。《遵生八箋》提出了「美飲食,養胃氣」的食養原則。中醫學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本身具有性味的偏盛,即食性,食性也分四氣五味。劉老認為對於胃病患者,如果能做到葯食相須,寒溫相宜,五味相適,就可提高療效,加速病人康復。反之,如果葯食相忤,寒溫失當,五味過偏就可影響藥物療效,甚至招致病情惡化。《素問?臟氣法時論篇》:「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氣。」對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 劉老建議用猴頭菇或雪耳煲湯食療; 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 建議常用北芪党參百合煲湯食療;消化性潰瘍患者, 食療可用椰子燉豬肚或花膠燉瘦肉;無胃酸偏多者,宜用新鮮谷麥芽煲鴨胃.並囑慢性胃炎患者忌食米粉、發酵食物、蘋果、菠蘿、香蕉、柚子、柿子、芹菜、西蘭花、芥蘭、竹筍、酸菜、芋頭、土豆、紅薯、花生、蘿蔔、冷凍食物、有氣飲料、酒、濃茶、粽子等食物。通過食療,鞏固療效,患者反應良好。6.2.8 病案舉例膽汁反流性胃炎: 李× ,女,58歲.患胃痛5年余,2005年1月3日胃鏡檢查示:胃粘膜炎症,有膽汁反流。診斷為膽汁反流性胃炎。病者脅痛,嘔惡,進食後加劇,吐苦水少許,氣撐至咽,心煩易怒,便秘,舌苔黃膩,脈弦。前醫用參芪歸術沙參麥冬等葯,皆不中病,治宜和胃降逆.兼佐平肝。處方:柴胡15g,川楝子15g,延胡索15g,鬱金15g,白朮15g,枳實15g,厚朴10g,甘草5g, 麥芽20g。並隨症加味:便秘加大黃,氣滯加百合、烏葯,納呆食滯,加雞內金。治療2月余,諸症悉除,2005年8月lO 日胃鏡複查: 胃粘膜炎症(輕度), 胃液無膽汁。後以四逆散加浮小麥、砂仁,常服善後,並囑調暢情志,注重飲食宜忌,隨訪2年無複發。7 與西醫結合7.1 「wyhongfe2010」:萎縮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分型辯證和治療首先在明確西醫診所的前提下,對發生在胃體的萎縮性胃炎(A型,該型B細胞抗體陽性,有漿細胞的浸潤),因其臨床癥狀大多以脹滿為主,通常伴有乏力、納呆、頭暈、舌淡體胖,故以脾胃氣虛辨證論治,對發生在胃竇的萎縮性胃炎(B型,該型B細胞抗體為陰性,有中性粒細胞浸潤),因其臨床癥狀以胃部疼痛為主,大多伴胃中燒灼、口乾、便秘、舌苔黃膩,故以胃火熾盛辨證論治。A型多用香砂六君湯治療,B型則多用半夏瀉心湯,A、B混合型則香砂六君湯+半夏瀉心湯治療。7.2 轉貼「zsl001」: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共識意見(2005年版)7.2.1 慢性胃炎分類結合臨床、內鏡和病理組織學結果的慢性胃炎分類見附錄 1。7.2.2 慢性胃炎臨床診斷要點7.2.2.1 病史、體檢評估胃炎對人體的影響程度 :消化不良癥狀的有無、嚴重程度。找出可能的病因或誘因 :藥物、酒精、胃十二指腸反流。7.2.2.2 內鏡內鏡下慢性胃炎分為淺表性胃炎 (又稱非萎縮性胃炎 )和萎縮性胃炎。如同時存在平坦糜爛、隆起糜爛或膽汁反流 ,則診斷為淺表性或萎縮性胃炎伴糜爛或伴膽汁反流。病變的分布及範圍 :胃竇、胃體、全胃。內鏡下慢性胃炎的診斷依據 :淺表性胃炎 :紅斑 (點、片狀、條狀 ),黏膜粗糙不平 ,出血點 /斑。萎縮性胃炎 :黏膜呈顆粒狀 ,黏膜血管顯露 ,色澤灰暗 ,皺襞細小。活檢取材 :見「病理組織學診斷」項。內鏡胃炎的診斷書寫格式 :除表明胃炎類型、分布範圍外 ,對病因也要加以描述。舉例說明:淺表性胃炎伴糜爛 ,胃竇為主 ,Hp陽性。7.2.2.3 Hp相關性胃炎Hp在慢性胃炎發病中的作用 :已有充分證據證明 ,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Hp相關性胃炎的診斷 :證實有Hp現症感染 (組織學、尿素酶、細菌培養、13 C或14 C尿素呼氣試驗任一項陽性 ),病理切片檢查有慢性胃炎的組織學改變 ,可診斷為Hp相關性慢性胃炎。但從嚴格意義上講 ,診斷Hp相關性慢性胃炎時 ,現症感染應以病理組織學檢查中發現Hp為依據。根除Hp療法在Hp相關性慢性胃炎治療中的應用 :成功地根除Hp後 ,胃黏膜病理組織學上慢性活動性炎症可得到明顯改善 ,但改善消化不良癥狀的作用有限。根除Hp治療適用於下列HP相關性慢性胃炎患者 1 )有明顯異常 (指胃黏膜糜爛、中~重度萎縮、中~重度腸化、不典型增生 )的慢性胃炎 ;(2 )有胃癌家族史者 ;(3)伴有糜爛性十二指腸炎者 ;(4)消化不良癥狀經常規治療療效差者。根除Hp的治療方案 :常用的有鉍劑加兩種抗生素或質子泵抑製劑加兩種抗生素組成的三聯療法 (詳見附錄 2 )。7.2.2.4 病理組織學診斷 (詳見附錄 1 )活檢取材 :用於臨床建議取2~3塊 ,用於研究取5塊。內鏡醫師應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內鏡所見和簡要病史等資料 ,以加強臨床和病理的聯繫 ,取得更多反饋信息。關於組織學變化的程度分級 :對 5種形態學變數 (Hp、慢性炎症、活動性、萎縮和腸化 )要分級 ,分成無、輕度、中度和重度4級。如有異型增生要註明 ,並分輕度、中度和重度3級。分級方法採用我國標準與悉尼系統的直觀模擬評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並用。病理診斷報告 :診斷要包括部位特徵和形態學變化程度 ,有病因可見的報告病因。病理要報告每塊活檢的組織學變化情況 ,結合內鏡所見及活檢取材部位作出診斷。7.2.2.5 慢性胃炎的治療原則7.2.2.5.1 消除或削弱攻擊因子根除Hp:指征見上。抑酸或抗酸治療 :適用於有胃黏膜糜爛或以燒心、反酸、上腹飢餓痛等癥狀為主者。根據病情或癥狀嚴重程度 ,選用抗酸劑、H2受體阻斷劑或質子泵抑製劑。針對膽汁反流、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葯等作相應治療和處理。7.2.2.5.2 增強胃黏膜防禦適用於有胃黏膜糜爛、出血或癥狀明顯者。藥物包括兼有殺菌作用的膠體鉍 ,兼有抗酸和膽鹽吸附作用的鋁碳酸製劑和黏膜保護作用的硫糖鋁等。7.2.2.5.3 動力促進劑 適用於以上腹飽脹、早飽等癥狀為主者。7.2.2.5.4 中藥 辯證施治 ,可與西藥聯合應用。7.2.2.5.5 其它抗抑鬱葯、鎮靜葯。適用於睡眠差、有明顯精神因素者。7.3 轉貼:房靜遠教授著《我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解讀---慢性胃炎共識未變和未解決問題》2000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於江西井岡山召開了全國慢性胃炎研討會。此後,國內外在慢性胃炎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不少進展。為達成國內對慢性胃炎診斷和治療的共識,第二屆全國慢性胃炎共識會議於2006年9月14~16日在上海召開。與會專家包括兩位國外專家(美國和芬蘭)。會議召開前,共識會議學術委員會收集了大量近年有關慢性胃炎的國內外文獻並彙編成冊,供與會專家參考。期間,部分專家在會上作專題發言,然後分組討論各項共識意見條款,最後採用對每項條款進行討論、修改並投票表決的方法,最後制定出《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該意見發表於《中華消化內科雜誌》、《胃腸病學雜誌》等雜誌上,本文對該共識意見作一解讀和評述。7.3.1 與上次共識意見(2000年的井岡山)基本上一致的內容2000年《共識意見》在敘述淺表性胃炎時已提到「非萎縮性胃炎」概念,為與新悉尼系統一致,2006 年《共識意見》採用了非萎縮性胃炎(淺表性胃炎)名詞。與2000年《共識意見》相比,2006 年《共識意見》增加了慢性胃炎的分類,建議將內鏡下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縮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特殊類型胃炎」三大類。7.3.1.1 確診方法 胃鏡和胃黏膜活檢是確診的方法。慢性胃炎的內鏡下所見是肉眼診斷慢性胃炎的依據,但最終需與胃黏膜活檢結合作出判斷。萎縮性胃炎的診斷仍主要依靠組織病理學檢查。內鏡與病理診斷符合率較低,胃竇萎縮性胃炎內鏡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僅為38~78%。非萎縮性胃炎內鏡下表現為紅斑點狀、片狀、條狀,黏膜粗糙不平,出血點斑,黏膜水腫、滲出等。(見下圖)。(非萎縮性胃癌圖)萎縮性胃炎內鏡下可見黏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皺褶變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顯露,以及黏膜呈顆粒或結節狀等,組織病理學檢查顯示黏膜固有腺體減少,可診斷為萎縮性胃炎。(見下圖)。萎縮性胃炎圖現在一些二級醫院,甚至三級醫院的醫生,還是用淺表性胃炎這種說法,如果從嚴格的學術方面來考慮的話,最好還是用非萎縮性胃炎這個名詞。目前世界上一群消化病理學家組成了一個萎縮聯誼會(也有人翻譯成為萎縮俱樂部),他們認為,無論是萎縮性胃炎還是非萎縮性胃炎,都應該有一個統一的分類或者是分期的標準(見下圖)。我們認為並不完全符合我們的國情,所以這次共識沒有採納這種分類的方法。7.3.1.2 治療方面 跟上次基本上大同小異。主要治療方面包括: 根除H.pylori; 抑制胃酸分泌和中和胃酸; 針對膽汁返流的治療; 黏膜保護劑; 促動力葯。7.3.1.2.1 H.pylori感染的根除PPI(H2-RA)或加鉍劑(膠體鉍 240mg)+兩種抗生素(克拉黴素 250-500mg、阿莫西林500-1000mg、甲硝唑400mg、呋喃唑酮、100mg)三聯(或四聯)治療,bid 1~2周。7.3.1.2.2 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胃酸分泌的藥物包括: 質子泵抑製劑:奧美拉唑20mg bid; 蘭索拉唑30mg bid; 泮托拉唑40mg bid; 雷貝拉唑10mg bid; 埃索美拉唑 20mg bid。 H2受體拮抗劑:西米替丁400mg bid; 雷尼替丁150mg bid; 法莫替丁20mg bid。7.3.1.2.3 預防十二指腸胃反流 促動力葯: 嗎丁啉; 莫沙比利。 膽汁酸鹽結合劑: 鋁碳酸鎂。7.3.1.2.4 保護胃黏膜 單純胃黏膜保護劑:前列腺素類衍生物; 替普瑞酮(施維舒); 瑞巴派特(膜固思達);吉法酯(惠加強);麥滋林;硫糖鋁。 兼有殺Hp作用:鉍劑。 兼有抗酸作用:氫氧化鋁。 兼有抗酸抗膽汁作用:鋁碳酸鎂(達喜?)。7.3.2 尚未完全明了須繼續研究的問題儘管慢性胃炎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但對以下幾個問題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包括:根除H.pylori 是否可逆轉胃黏膜萎縮和腸化;H.pylori 毒力基因在其感染後不同臨床結局中的作用;H.pylori感染在淋巴細胞性胃炎、Ménétrier病和自身免疫性胃炎發病中的作用。根除H.pylori對胃癌的預防作用、萎縮性胃炎的「不可逆轉點」 、賁門炎的病因、發病機制及其與胃食管反流病的關係、H.pylori疫苗的研發等。7.3.3 生物活性食物成分對胃癌的預防有一定作用,如抗氧化維生素和硒可降低胃癌發生的危險性。那麼,補充硒預防胃癌的劑量與劑型、 肝腎毒性、納米硒等等都值得我們繼續研究。7.4 轉貼「whzzy」:慢性胃炎的治療原則7.4.1 消除或削弱攻擊因子1. 根除H.pylori:指征見"H.pylori相關性胃炎項"。2. 抑酸或抗酸治療:適用於胃粘膜糜爛或以燒心、反酸、上腹飢餓痛等癥狀為主者。可根據病情或癥狀的嚴重程度,選用抗酸劑、H2受體阻斷劑或質子泵抑製劑。3. 針對膽汁反流或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葯(NSAIDs)等情況作相應治療和處理。7.4.2 增強胃粘膜防禦能力 適用於胃粘膜糜爛、出血或癥狀明顯者。藥物包括兼有殺菌作用的膠體鉍、兼有抗酸和膽鹽吸咐作用的鋁碳酸製劑和具粘膜保護作用的硫糖鋁等。7.4.3 動力促進劑 適用於以上腹飽脹、早飽等癥狀為主者。7.4.4 中藥 辯證施治,可與西藥聯合應用。7.4.5 其它 抗抑鬱葯和鎮靜葯,適用於睡眠差、有明顯精神因素者。7.5 轉貼「lw56102」:慢性胃炎有可能是消化內科門診最常見的病人。所謂「十人九胃」並不是沒有道理,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又以炒為主,川菜目前在中國大部分地方都很盛行。在慢性胃炎的診斷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臨床、影像、內鏡、病理各說各話的情況。比如內鏡下的萎縮性胃炎,而病理診斷卻是淺表性胃炎,又或者內鏡、病理、影像三者均診斷慢性胃炎,而臨床上則更像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還有,如果到消化內科護士站的病人信息卡前面瀏覽,如果看到某位病人的診斷上寫的是「慢性胃炎」,則多數是診斷上不明確的病人,最終的確定診斷可能是功能性疾病,可能是潰瘍病,可能是胃癌,甚至有可能是心衰、呼衰、糖尿病的病人上述情況可能與各個醫療機構不同科室的水平有關,但即便是在全國公認的消化內科權威機構,恐怕上述問題仍然存在。所以消化內科醫師和各醫技科室技師的水平並不是這個問題的核心所在。我認為還有兩方面的原因很重要:第一、各相關專業之間缺少交流。第二,臨床與輔助檢查的相關性研究的缺失。第一、交流的缺失。影像就知道看片子,內鏡就知道看粘膜象,病理科就知道看顯微鏡,而臨床醫師什麼也不看,就看報告,好一些的還知道問病史、作體格檢查,有些醫師則乾脆以輔助檢查的報告作為診斷,在輔助檢查出來之前,連診斷都不敢下。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我想有以下幾項:①當前的醫療環境使然,醫師和其領導過分強調客觀證據在法庭上的作用,眾多的醫療糾紛也使醫師對自己的主觀判斷里產生了懷疑;②醫師臨床水平的下降,不僅包括臨床知識的缺乏,更重要的責任心、耐心的缺失,與第一條相輔相成;③金標準的模糊性,各種疾病診斷的均以病理作為金標準,但內鏡活檢的局限性使得慢性胃炎的內鏡病理有時候並不符合臨床和內鏡下表現,況且慢性胃炎的癥狀也並不總與粘膜的組織變化有關。解決的方法,首先應該加強各個部門的交流,大家坐在一起討論一下各個方面的不足,不怕揭短,不怕爭論,在交流中解決問題。比如病理科就可以對內鏡病理的取材提出意見,臨床醫師也可以對放射科報告中的不解提出疑問。內鏡技師可以和放射技師討論同一病人粘膜象和X線表現的關係。第二,臨床與輔助檢查的相關性研究的缺失。(一)臨床研究的缺乏:西醫每天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近些年來似乎這些發展僅發生在儀器等輔助檢查上面,而作為教材上每個疾病主要部分的臨床表現進展似乎沒有。已經有多少年沒有出現以某個人命名的陽性體征,現在每年還有多少「綜合征」的命名。作為至今仍被廣大消化內科醫師所使用的Murphy征、移動性濁音等陽性體征,我個人認為其發現發明者為人類健康所作的貢獻絕不亞於當今任何一個高新科技成果。這是很多臨床醫師積累和天才醫師總結的結果。醫學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是一門很不完善的科學,臨床醫師離開輔助檢查所能發揮的作用還遠沒有被窮盡。雖然每個醫師都有自己獨特的心得體會,但真正傳給後人還需要進行系統的驗證。而目前的科研幾乎均針對所謂的高端進行。真不知道今時今日我們所進行的眾多科研是否真的能夠造福後人。(二)慢性胃炎方面:同樣的慢性胃炎,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癥狀和體征,內鏡下雖然用同一個模板,但是做過胃鏡的戰友都知道,各個病人之間的粘膜象還是有細微的差別的,雖然都少不了「胃竇粘膜充血水腫」等語,但是有的病人有糜爛,有的病人有隆起,有的病人有顆粒狀增生,有的病人胃底陳舊性出血點明顯。這就涉及到一個慢性胃炎臨床分型的問題。慢性胃炎的分類方法很多,簡單從百度上搜索就發現了六種。過去內科學上把慢性胃炎分為A型和B型胃炎的方法已基本棄之不用了,但是在中國這種分類方法的拋棄還是有些晚,我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就疑惑,為什麼老師們從來不考慮病人是A型胃炎,即便病人伴有大細胞性貧血也不考慮,後來一位進修醫師告訴我,這種病在中國基本上是個案報道。後來翻閱外文書籍才發現,這是最初的教材借鑒國外教材所遺留下來的問題。悉尼系統過於複雜,國內很少有人使用,光內鏡下表現就有7種之多,大部分醫院所採用的是井岡山會議和大連會議的分類方法,基本上把慢性胃炎分為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和特殊類型的胃炎。但不論悉尼系統還是井岡山會議的分類,均忽略了臨床表現在慢性胃炎分類中的作用。我們之所以要把一個疾病進行分類,就是為了指導治療。而對於慢性胃炎的治療,絕大多數醫師同意個體化的原則。除去患者的內鏡表現和病理診斷,還要進行對症治療,比如患者是以酸相關性癥狀為主,如空腹痛、夜間痛,那治療上自然要給予抑酸葯,如果患者是以胃排空減慢為主,如腹脹、早飽、噯氣等,就要加用促動力藥物。上述各種分類方法,則均忽視了患者臨床表現在分類中的價值。有人做過內鏡下粘膜象和患者癥狀的關係的研究嗎?好像沒有。有人做過病理表現和患者癥狀是否相關的研究嗎?好像也沒有。總之,目前對於慢性胃炎的診斷還是比較混亂的,當前的一些診斷標準、臨床分型可以參考,但絕不完善。我們在臨床工作當中完全可以有自己的分類方式。比如我個人就把胃炎分為粘膜炎症型和動力障礙型。這種分類方式自然是不完善的,也不提倡大家盲從,但個人體會在診治病人時非常實用。什麼是一個完善的診斷方式,我比較欣賞內科學心血管疾病部分對心血管疾病診斷的規範。一個完整的診斷,應該包括疾病的病因、病理生理、病理解剖,同時又指明了治療方向。這一目標的實現非我輩敢妄加評議,但隨著醫學的發展,最終應該能夠實現。希望各位專家再開會的時候要學習一下糖尿病診斷標準公布時所作的聲明,原話記不清,但大體意思是說目前的診斷標準尚不完善,有待於進一步的研究。也藉此意思結束此文。7.6 轉貼「永遠無止境」: 談談小兒慢性胃炎提起慢性胃炎,人們總以為這是成年人的常見病,其實不然,慢性胃炎亦可見於兒童,據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小兒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由於小兒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不如成人典型,常被誤診為腸蟲症、胃腸痙攣和消化不良等疾病而延誤了診斷和治療。因此,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發育,家長乃至社會應對小兒慢性胃炎引起重視。7.6.1 小兒慢性胃炎的病因主要為:①飲食不當:據國內資料的報道,60例小兒慢性胃炎中49例與飲食不當有關,如過量食用生冷食品和零食、進食無規律、饑飽不勻等。由於不良的飲食習慣和長期無節制進食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增多;過量冷飲、冷食使胃粘膜下血管收縮和粘膜層變薄,從而使胃和十二指腸粘膜的防衛能力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襲力增加,導致粘膜水腫和糜爛,形成慢性胃炎。②與幽門螺旋菌感染有關:據最近國內的報道,小兒慢性胃炎檢出幽門螺旋菌的高達81.6%,說明幽門螺旋菌感染是導致胃粘膜慢性炎症的重要原因。③近幾年又有人研究小兒慢性胃炎與缺鋅有關,缺鋅可以導致小兒免疫功能低下,加重胃炎的病情。小兒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最常見的癥狀是反覆腹痛。有人統計了184例小兒慢性胃炎,其中176例以腹痛去醫院看病,由於小兒對疼痛部位的表達常含糊不清,泛指臍周或臍上,做父母的往往認為孩子患了腸蟲症或腸痙攣,而給孩子服用驅蟲葯或緩解腸痙攣的藥物,但是,這些孩子即使吃了葯或打了針後腹痛仍不消失。小兒慢性胃炎的腹痛多為持續隱痛或陣發性痙攣腹痛,有的可發生在餐前或餐後,有的也可發生在夜間或毫無規律性。此外,病人還可有納差、嘔吐、消瘦、上腹痛、噯酸、貧血,甚至發生消化道出血。由於小兒慢性胃炎的臨床表現往往不典型,因此,年輕的家長若發現孩子有原因不明的腹痛,同時有納差、消瘦和上腹部壓痛者,應想到慢性胃炎的可能,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必要時做胃鏡檢查就可得到確診。7.6.2 小兒慢性胃炎的治療主要採取:①糾正不良飲食習慣:小兒從小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排食、偏食,不要過飢或過飽;不吃過多的冷飲;不要零食或糖果等不離口。否則,容易導致胃腸功能紊亂和胃粘膜的抵抗力下降而患慢性胃炎。②藥物治療,主要是針對幽門螺旋菌,可採用得樂沖劑。療程6周,大部分病人在服藥後2~15天腹痛消失,一個療程後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也可口服氨苄青黴素或慶大黴素,3周為一個療程,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③適當補鋅。7.7 轉貼「liyge」: 談 慢性胃炎的中西醫結合治療7.7.1 中醫的確沒有慢性胃炎之說。中醫治療疾病,出於歷史原因吧,最早形成時候,往往已癥狀的改善(當然包括遠期癥狀的改善)作為臨床療效評價的指標(當然,現代的中醫正在思考拜託這一作法),這也就決定了中醫治病,這個病的「病名」也就是病人的主要癥狀。如以胃疼為主苦者,中醫名為「胃痛」,而以胃部脹滿不適為主苦者,中醫名為「胃痞」,如此一概而論之。7.7.2 慢性胃炎,西醫分為很多類型。如淺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縮性胃炎等等。其表現以粘膜損害、酸分泌異常及動力障礙為主,如疼痛、泛酸、飽脹、噁心嘔吐等癥狀的出現。如此對應中醫的病名就多樣了,如中醫的「胃痛」「泛酸」「胃痞」「嘔吐」等,傳統中醫治療,從病的角度,是從以上病名出發的。這一點,有別於西醫慢性胃炎的治療。應該說明一點的是,中醫的以上病名,也可能包括在西醫的「胃癌」「消化性潰瘍」「FD」等疾病中。所以,可以見到一個對於西醫來說很難理解的現象,一個中醫藥的處方,既可以治療胃炎,又可以治療FD,又可以治療潰瘍病,且療效均可。7.7.3 中醫治療慢性胃炎,目前大約有兩種思路和方法。其一,依靠傳統的中醫理論治療。譬如,以泛酸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胃炎,其治療多從中醫的肝胃功能失常來治療,或者從脾胃運化失常來治療。如以飽脹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胃炎,其治療又多從肝膽、脾胃氣機升降失常來治療,臨床並無固定成方,而以具體病人情況合理加減用藥。如ymg2000 君所說,80歲與20歲,其用藥往往是有區別的。其二,借鑒西醫理論,西藥藥理研究治療。譬如,對於慢性萎縮性胃炎來說,中藥的生地、天花粉、丹皮等藥物,對於胃粘膜萎縮的逆轉是有作用的,所以臨床治療此類慢性胃炎時,往往又多加以配伍。當然,其是否應用,一般情況下,也要吻合中醫理論,這樣效果較好。7.7.4 中成藥的應用,「ymg2000」君說的很好,我個人很贊成。現在的確一些藥商貪利之心過重了。而醫生用藥又的確時很亂,甚至可以稱得上胡來了,這也是中醫的一大悲哀吧。7.7.5 中醫藥對HP的作用,與西藥相比,就根除率來說,的確差很多,這一點我們曾經做過實驗。但也如西醫理論所說,根除HP與病人癥狀的改善並沒有正相關的關係。當然,不可否認,對於有HP根除指正的病人,應用西藥三聯甚至四聯療法根除之,是非常必要的。7.7.6 對於慢性胃炎來說,我們目前的治療策略是:對於HP感染者,如存在根除指正,首選西藥三聯或者四聯療法根除之。然後,依據患者的依從性選擇西藥或者中藥治療。7.7.6.1 其中如下情況,選擇中藥治療:①慢性萎縮性胃炎根除HP之後②西藥治療,癥狀反覆出現,或停葯後即可複發者③合併肝腎功能損害者7.7.6.2 對於慢性胃炎的治療,應該重視兩點:①長期反覆發作,有焦慮、抑鬱表現者,應給予抗焦慮藥物。②充分重視飲食宣教。 相關疾病:慢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屬於痞滿,胃痛等範疇,由於病因病機複雜多樣,以至於本病的證型也多種多樣。比如過食生冷,寒邪客胃,日久傷及脾陽導致脾胃陽虛;過飽或飲食不潔導致脾胃壅塞,繼而濕熱內生;還有經常因惱怒或抑鬱等不良情緒引發的肝胃不和及肝胃鬱熱等等。臨床所見的胃病多數虛實夾雜,而且治療的時候也經常會遇到矛盾的地方。比如脾虛運化無力,影響到胃的腐熟和降,此時脾虛與食滯常共存,治療時過補易礙食滯,過消又易傷脾氣,遇到這種情況,補中寓消較為適合,取炒白朮,枳殼,萊菔子等;濕熱型胃痛日久熱邪傷陰,氣機郁滯日久亦可化熱傷陰,故濕熱內蘊與胃陰不足也經常同時存在,治療時滋陰容易助濕礙胃,燥濕又恐傷陰傷胃,遇到這種情況,根據它們的嚴重程度以及利害關係分配相應劑量的山藥,玉竹和黃連,蒲公英。山藥和玉竹善補胃陰,且不滋膩礙胃,黃連和蒲公英能清熱燥濕解毒,又擅長健胃厚胃。提到黃連和蒲公英不得不多說幾句,慢性胃炎與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有關,胃炎證屬濕熱型的多數與HP相關,此二葯經驗證,針對這種病菌有很好的滅殺作用,所以選擇這二味葯,不論是辨證還是辨病,均應屬於理想葯選。久病入絡,胃病日久,不論從虛從實看,還是從寒從熱看,均有可能形成瘀血,而瘀血證一般又都兼見於其他證型之中,通常是胃病日久的轉歸證型之一,然而久病又多虛,尤其脾胃病,氣血必因乏源而虧少,遇到這種情況,治療瘀血給予活血,勢必耗傷氣血,補氣血對有瘀滯的病人來說無疑會加重壅塞,此時可以選黃芪進駐中州,補脾益氣,再配伍莪術,三七活血化瘀,就可以達到攻邪不傷正,補氣不壅塞的目的了。黃芪配莪術是我從朱良春用藥經驗里學到的,它們攻補並用,祛瘀生新,運毒生肌,改善病灶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可加速疾病痊癒。胃屬六腑,以通降為用,不論虛實皆如此,據此,我所開的每一個藥方中都有一味枳實,它行氣導滯,消痰除癖,勢如破竹,每遇到病人服藥後聲稱效果顯著者,枳實可謂功不可沒也。我一般虛證明顯時用5至10克,實證明顯時用10或15克。慢性胃炎病人有時候可能因飲食不慎或情志不遂而加重或誘發,常使本來就複雜難辨的病證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此時抓住主證很重要,這需要辨證時精細入微,活法方圓,分析此次發病與以往發病的區別,盡量找出準確答案,慢性胃炎在辨證上還是有難度的,值得重視。簡單說幾種常見的證型。1脾胃濕熱:胃脘灼熱疼痛,腹脹納呆,口苦口臭,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或濡。用藥多選黃連,蒲公英,梔子等,若寒凝熱郁或素有中陽虛寒者,可用半夏,吳茱萸,黃連,黃芩辛開苦降,開泄濕熱。2肝胃不和:胃脹痛連及兩脅,噯氣口苦,病情常因情緒波動而發作,善太息,舌紅苔薄,脈弦。用藥可選柴胡,白芍,枳殼等來調肝和胃。若肝鬱化火而見燒心泛酸,可加用黃連,吳茱萸開泄鬱火;或者用烏賊骨,梔子制酸清火,效果都不錯。 相關疾病:胃炎慢性胃炎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腐熟水谷需要熱量,需要動力。有了熱量,有了動力胃的功能就強健了。若果沒有熱量,患者就會朝食暮吐,完谷不化。如果沒有力量蠕動,就會胃脹,這一點西醫研究還是很有深度的。胃動力不足會出現胃排空延遲,食物在胃中滯留時間延長,胃酸分泌增加,進而造成黏膜損害,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胃炎。胃炎會進一步促使胃動力減緩,由此造成惡性循環。在中醫的角度,「胃以降為和」,胃氣只要能順利的下降,所謂的胃排空就不會延遲,如果胃氣不降反升,出現嗝逆、噯氣、返酸的癥狀,就是病理的反映,就是違背了最基本的「道」。「降」與「升」是相對的,「寒」與「熱」也是相對的,胃中熱多則過飢,寒多則不欲食,治療胃病其實就是「降」與「升」、「寒」與「熱」這兩對關係的處理。許多醫家將半夏瀉心湯作為治療慢性胃炎的經典方,是很有價值的,通過降胃氣、升脾氣、清胃熱、散胃寒,就能治療胃病。本人將黃連、黃芩、乾薑、金果欖、代赭石、海螵蛸、白芨、白朮、浙貝母、延胡索、砂仁(萎縮應胃炎加人蔘)各等分,共研成細粉,每日兩次,每次5克,沖服。治療慢性胃炎無數,均取得較好的療效。典型病例:患者,張某,女,52歲,湖北十堰人胃痛五年余,加重一周。患者五年來,胃脘部疼痛,時重時輕,吃酸、辣刺激物後立即加重,伴返酸,噁心。曾3次做胃鏡檢查,報告為胃食管返流病、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住院系統治療半月後,癥狀控制,不出一月又複發,由於家庭經濟拮据,常吃法莫替丁和阿莫西林控制,最近一周疼痛加重,影響夜晚休息,故來就診;就診時身體消瘦,慢性病容,口中氣味較重,不時嗝逆,舌質暗,苔黃,舌根白;切脈:右寸關浮滑,左關郁澀。診斷:胃脘痛分析:「胃以降為和」,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伴泛酸嗝逆。修復胃的「降」之功能,才能根本上解決胃病;然,見胃治胃,當屬下工。土之健運,靠木來疏通。此病當調節肝膽疏泄功能及胃之降氣功能,方能徹底治癒。治法:疏肝和胃,調和寒熱方葯:胃炎散加減柴胡50 枳實50 赭石30 黃連50黃芩50乾薑50延胡索50海硝50白及50浙貝50 共為細分,每次8克,每日三次。七天一療程。療效:病人服用一療程後,過來取第二療程的葯,胃已不痛,無返酸,大便每日兩次,矢氣較多。服用兩療程後,病若失,飲食增加。半年後碰面,身體微胖,判若兩人。 相關疾病: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便秘一般胃鏡都以病理報告為準,慢性淺表性胃炎多半不需要治療,調節好飲食,一般問題不大,十二指腸潰瘍,十二指腸球炎,西醫效果也不錯,唯獨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缺乏治療的手段。就我臨床經驗來看,很多慢性胃炎臨床上需要治療的是脾,並不是單獨胃。首先,從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癥狀來看,中醫一派陽虛氣滯的癥狀。胃脘脹痛,食後加重,噁心嘔吐,遇冷加重,納呆,常伴有大便稀溏,如有便秘者必頭硬後稀。中土陽虛,分為胃陽和脾陽,胃主受納和腐熟水谷,脾主分清泌濁,這個整體的病機是陽虛導致胃氣不降,通俗的說,一方面胃的動力減少了,不能使食物及時規律地傳導給小腸消化吸收,胃的負擔加重,出現脹痛,食後加重,納呆,噁心嘔吐。另一方面陽虛導致水谷不能轉化為精微,象燒菜煤氣不夠,火很小,燒出來的菜半生冷熟,所以大便常常稀溏,但由於前面一條胃的動力不足,有時候會導致便秘,這個便秘是因為腸胃的運動減少,碰到稍大點的殘渣,就卡在那裡,不能推動了,因此一定是開始硬後來稀的。其次,從中醫的治療方法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降胃氣,一是溫中土。六腑以通為順,所以要降胃氣。第二點上面說過為什麼要溫中土,就不複述了。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中醫中的胃氣是從口一直到肛門的,不單單指胃的功能,也就是西醫中整個消化系統的通道,我們常見的噁心嘔吐,即便是胃以上的,中醫也叫胃氣上逆;大便不通,陽明腑實證中醫稱為胃家實,很多古籍也沒有把脾胃分家,同屬中土,一是燥土一是濕土。降胃氣通俗地講是保持消化系統的生理運動和消化道的通暢。理解了上面兩點,就可以理解我的觀點了。慢性胃炎主要是胃氣不降和中土陽虛,無論從陽虛或者胃氣的角度來說,針對的都是脾胃。最後,說說慢性胃炎的具體方劑。先介紹我父親經常用的一張方子,起名五花甘草湯,綠梅花玫瑰花佛手花玳玳花厚朴花甘草各10g全方以降胃氣為主,配合甘草扶中,藥性平和,無論久病新病,皆可用,副作用小,效果也明顯。只是起效稍慢,對於有耐心服藥的患者不失為一張好方。我個人性子急,用藥相對猛烈些,簡單介紹幾張常用的方子。一、枳術丸白朮建中,枳殼降氣化積,簡單的組方,效果卻一點也不差。陰血虧虛者不適用二、附子理中湯藥性駿烈些,起效快,不過副作用相對大些,對於有出血、潰瘍等因素不適用。三、補中益氣湯補中代表方,外感發熱禁用。做為後期調理不失為一張經典方。四、半夏瀉心湯上熱下寒證,對於有燒心,潰瘍等適用。食療方面,民間常用野豬肚,姜,大棗。針灸方面可以每日針足三里,用補法,灸關元5~7柱。生活習慣方面一定要注意,飲食衛生,三餐定時定量,適度運動。 相關疾病: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我自己就是萎縮性胃炎,這個方面了解的很詳細樓上兩個版主對於萎縮性胃炎的描述是反證。烏貝散,乾薑,白朮,砂仁皆化濕止酸之屬。適用於胃酸多的淺表性胃炎。用於萎縮性胃炎就是反證。關元是肝脾腎3經交會,小腸募。此穴有如桂附姜同用。壯火之原,必導致陰虛火生,俊補氣滯。癥狀加重。萎縮性胃炎最怕的是火。這個穴位我以前就給患者灸過,對於胃潰瘍,12指腸潰瘍效果奇佳,原因其3陰陽勝,消化道的酸性物質就分泌減少。萎縮性胃炎是黏膜消失,陰虛酸少並肌肉層的嚴重淤血,肌肉層淤血後增厚,再嚴重則出現腸上皮與異形增生,重者舌多暗紫。實際是以淤為主的病症如用烏貝散,附子理中湯等溫陽化濕之葯,病情會有加重。前人效方多以滋陰化淤為主。萎縮性胃炎是胃肌層淤滯缺水,有點象乾涸堅硬的土地一樣。土地都是乾裂紋,什麼都不長。這個時候需要把地耕一下,土地鬆了之後,再撒水。溫陽,就象是再加一把陽光,土地就更乾涸更堅硬不化。耕地就是活血,撒水就是滋陰,這是唯一治療萎縮胃炎的辦法。比如胃復春,摩羅丹的方子。比較簡單的辦法有胃復春合益胃散。用黃芪,莪術,雞內金,玉蝴蝶、鳳凰衣,三七,積殼,元胡,失笑散,丹參飲等入葯收效良多。這方面朱良春先生在80年代就有具體論述。而腸化,用莪術,刺蝟皮,炮山甲,莪術,三棱,白花蛇舌草為主。腸化的用藥與胃癌基本一致。關於理論上的東西,李恩復的論述,再後來有《萎縮性胃炎以癰論治》的專著里都有詳細論述。本文樓上我轉過一篇論文,是北京西苑中醫院院長唐旭東先生關於淤血與萎縮胃炎的論述。唐旭東是中國中醫藥脾胃專家組帶頭人,寫的東西比較確切。基本寫了各個階段的用藥情況。言多勿怪,歡迎拍磚 相關疾病:胃炎便秘胃炎的兩大癥狀即痛或脹,始終貫穿於疾病的始終。所以,從中醫的疾病範疇來說多為「胃痛」「痞滿」的範疇。然,無論痛與脹,總屬於脾胃氣機失常所致。從臟腑上來說,肝膽氣機對脾胃影響最大;從邪氣性質來說,風、寒、暑、濕、燥、火均可參與或有表現;從病理產物來說,痰濕瘀血並現也是經常見到。從治療上來說,條暢肝膽脾胃氣機是根本。無論「痛」「脹」,臨床上我個人多注意寒熱兩端。偏於寒者,或痛甚,或痞滿、泛惡、甚或噁心泛吐清水,苔白或膩,多兼以痰濕之邪為患,治療上多以溫中散寒止痛,除濕消脹為法,藥用茱萸丸、良附丸、香蘇散、藿香正氣散等方靈活化裁。偏於熱者,痛成燒灼,或痞滿伴燒心、口苦心煩、便秘溺赤,苔黃或黃膩,多兼以痰熱為患,治療上,我個人多以疏肝清熱,理氣消脹為法,藥用左金丸、柴胡舒肝散、化肝煎、黃連溫膽湯、大柴胡湯等方。前者注意吳茱萸一味的應用,暖干溫胃;而後者自己習以蒲公英疏理肝膽氣機,又能清解中焦濕熱,尚能通便瀉熱,便於火熱者,少量予以龍膽草也多能起到清熱健胃的功效。党參、黃芪、三棱、莪術四者同用,可治療胃病日久,脾胃獃滯,氣虛兼有瘀血者,服之多能開胃,大進飲食,此從張錫純《參西錄》得來,用之臨床收效明顯,臨床多見於胃病日久,納呆食差,舌質暗紅者,也可以再陪以雞內金、丹參少量,效果更著。又臨床常見痛脹並現,而出現寒熱互見者,多以瀉心湯為主加減用藥。然,其關鍵還在於乾薑與黃連比例的調整。個人所見,痞滿明顯,伴噁心泛惡、甚則欲吐為快,而舌苔不甚黃膩者,當加重半夏、乾薑之量,而小黃連;而臨床以痛為主,口苦心煩、胃脘灼熱或燒心泛酸,便秘溺赤,而舌苔有黃膩之證者,應小半夏、乾薑,而重黃連、黃芩。配伍党參,當以15g以下為好。又以脹滿為主者,若苔膩者,此痰濕為重,應摻和疏風化濕之味,如桔梗、杏仁、防風、蘇梗等,去「風能勝濕」之意。展開引用槐花飄香胃炎的兩大癥狀即痛或脹,始終貫穿於疾病的始終。……從治療上來說,條暢肝膽脾胃氣機是根本。茱萸丸、良附丸、左金丸、柴胡舒肝散、黃連溫膽湯、大柴胡湯等方。党參、黃芪、三棱、莪術四者同用,可治療胃病日久,脾胃獃滯,氣虛兼有瘀血者,服之多能開胃,大進飲食,此從張錫純《參西錄》得來,用之臨床收效明顯,臨床多見於胃病日久,納呆食差,舌質暗紅者,也可以再陪以雞內金、丹參少量,效果更著。又臨床常見痛脹並現,而出現寒熱互見者,多以瀉心湯為主加減用藥。......我臨床擬湯藥思路跟槐花飄香頗為相似,以上諸方也頗為常用。當然,臨床經驗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看完您的回復我收穫很大。道謝。從針刺方面談下。八脈交會中公孫及內關是最常取的一對穴位。若是久病中虛,(主要是從舌脈上判斷:脈細弱無力,舌苔厚膩或病久苔有傷陰之徵),取穴可根據腧募配穴,囑患者先俯卧,再仰卧,治療是費時麻煩,但療效肯定更佳。另外若是屬於肝鬱、肝氣犯胃,治療必須抑木扶土,根據情況必要時大補脾陽。取穴:肝腧、行間,手法瀉法以疏肝,足三里、脾腧用補法,必要時加灸。最後說下關於傷食胃痛,導師曾屢次教導,要注意氣之走動,平時要多練習行氣手法,可惜自己愚笨。曾見老師治療一例,胃痛並且伴有呃逆,老師獨取內關,針刺時斜向上入針,要求針感傳導至腋下,如能達到,療效真的是立竿見影 2011摺疊引用mingfa我自己就是萎縮性胃炎,這個方面了解的很詳細樓上兩個版主對於萎縮性胃炎的描述是反證。烏貝散,乾薑,白朮,砂仁皆化濕止酸之屬。適用於胃酸多的淺表性胃炎。用於萎縮性胃炎就是反證。關元是肝脾腎3經交會,小腸募。此穴有如桂附姜同用。壯火之原,必導致陰虛火生,俊補氣滯。癥狀加重。萎縮性胃炎最怕的是火。這個穴位我以前就給患者灸過,對於胃潰瘍,12指腸潰瘍效果奇佳,原因其3陰陽勝,消化道的酸性物質就分泌減少。萎縮性胃炎是黏膜消失,陰虛酸少並肌肉層的嚴重淤血,肌肉層淤血後增厚,再嚴重則出現腸上皮與異形增生,重者舌多暗紫。實際是以淤為主的病症如用烏貝散,附子理中湯等溫陽化濕之葯,病情會有加重。前人效方多以滋陰化淤為主。萎縮性胃炎是胃肌層淤滯缺水,有點象乾涸堅硬的土地一樣。土地都是乾裂紋,什麼都不長。這個時候需要把地耕一下,土地鬆了之後,再撒水。溫陽,就象是再加一把陽光,土地就更乾涸更堅硬不化。耕地就是活血,撒水就是滋陰,這是唯一治療萎縮胃炎的辦法。比如胃復春,摩羅丹的方子。比較簡單的辦法有胃復春合益胃散。用黃芪,莪術,雞內金,玉蝴蝶、鳳凰衣,三七,積殼,元胡,失笑散,丹參飲等入葯收效良多。這方面朱良春先生在80年代就有具體論述。而腸化,用莪術,刺蝟皮,炮山甲,莪術,三棱,白花蛇舌草為主。腸化的用藥與胃癌基本一致。關於理論上的東西,李恩復的論述,再後來有《萎縮性胃炎以癰論治》的專著里都有詳細論述。本文樓上我轉過一篇論文,是北京西苑中醫院院長唐旭東先生關於淤血與萎縮胃炎的論述。唐旭東是中國中醫藥脾胃專家組帶頭人,寫的東西比較確切。基本寫了各個階段的用藥情況。言多勿怪,歡迎拍磚歡迎有自己觀點的。足三里和關元的問題,我的看法和你不同,兩個穴位都有強壯體質作用,而且作用是雙向的。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臨床體會。比喻打的很很好,學習了。 2011-04-14 12:09引用 分享 26樓慢性胃炎還需辨證論治。介紹下我老師蘇忠德的經驗:脾胃虛弱者,六合藿朴湯主之。藿朴杏砂二陳瓜,參術扁豆姜棗加(瓜為木瓜,乾薑生薑權衡用之)。反酸可用瓦楞子10~30、左金丸(黃連與吳茱萸比例常為2:1~3:1)。脾陽衰微者,溫脾陽方主之。沉木丁椒,砂桂豆姜棗(沉香、木香、丁香、花椒等,豆為赤小豆,桂為肉桂)。嘔可合吳茱萸湯加姜半夏,呃逆可合旋覆代赭湯加柿蒂。氣血兩虛者,加味濟陰百補丸主之。八珍香附益,玄胡枳廣香(八珍湯加香附、益母草、玄胡、枳實或枳殼、廣木香)。前賢多論痛無補法,但臨床多見氣血兩虛之脾胃病患者,舍氣血雙補則難為其法。若歸脾、十全大補、人蔘養榮等,偏於補而失於通。濟陰百補丸通補相兼,氣血並重,實為良方。肝胃不和者,上腹脹滿方主之。川朴麥芽青陳歸,枳殼香砂大白鬍(香為木香,胡為玄胡)。若胸腹梗堵感明顯者,可用越鞠丸或胃堵方:桂檳蘇杏麥丑茯(桂心、檳榔、蘇葉、杏仁、麥冬、二丑、茯神)。胃脘食積者,保和丸主之。胃脘濕熱,偏熱者黃連磨積飲主之,黃連三術芎桃青,香菔梔芥楂三棱(三術為白朮、蒼朮、莪術,香為香附),此方可行瘀化積,瘀重可合五香丸(五靈脂、香附、二丑)。偏濕者當歸拈痛湯主之。若大便秘結,木香檳榔丸主之。以上乃我個人對蘇師經驗之膚淺總結,學力淺薄意有未到之處,望高明斧正。 2011-06-17 09:50引用 分享 27樓摺疊引用任之堂主人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腐熟水谷需要熱量,需要動力。有了熱量,有了動力胃的功能就強健了。若果沒有熱量,患者就會朝食暮吐,完谷不化。如果沒有力量蠕動,就會胃脹,這一點西醫研究還是很有深度的。胃動力不足會出現胃排空延遲,食物在胃中滯留時間延長,胃酸分泌增加,進而造成黏膜損害,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胃炎。胃炎會進一步促使胃動力減緩,由此造成惡性循環。在中醫的角度,「胃以降為和」,胃氣只要能順利的下降,所謂的胃排空就不會延遲,如果胃氣不降反升,出現嗝逆、噯氣、返酸的癥狀,就是病理的反映,就是違背了最基本的「道」。「降」與「升」是相對的,「寒」與「熱」也是相對的,胃中熱多則過飢,寒多則不欲食,治療胃病其實就是「降」與「升」、「寒」與「熱」這兩對關係的處理。許多醫家將半夏瀉心湯作為治療慢性胃炎的經典方,是很有價值的,通過降胃氣、升脾氣、清胃熱、散胃寒,就能治療胃病。本人將黃連、黃芩、乾薑、金果欖、代赭石、海螵蛸、白芨、白朮、浙貝母、延胡索、砂仁(萎縮應胃炎加人蔘)各等分,共研成細粉,每日兩次,每次5克,沖服。治療慢性胃炎無數,均取得較好的療效。典型病例:患者,張某,女,52歲,湖北十堰人胃痛五年余,加重一周。患者五年來,胃脘部疼痛,時重時輕,吃酸、辣刺激物後立即加重,伴返酸,噁心。曾3次做胃鏡檢查,報告為胃食管返流病、慢性淺表性胃炎伴糜爛。住院系統治療半月後,癥狀控制,不出一月又複發,由於家庭經濟拮据,常吃法莫替丁和阿莫西林控制,最近一周疼痛加重,影響夜晚休息,故來就診;就診時身體消瘦,慢性病容,口中氣味較重,不時嗝逆,舌質暗,苔黃,舌根白;切脈:右寸關浮滑,左關郁澀。診斷:胃脘痛分析:「胃以降為和」,胃失和降,胃氣上逆,則伴泛酸嗝逆。修復胃的「降」之功能,才能根本上解決胃病;然,見胃治胃,當屬下工。土之健運,靠木來疏通。此病當調節肝膽疏泄功能及胃之降氣功能,方能徹底治癒。治法:疏肝和胃,調和寒熱方葯:胃炎散加減柴胡50 枳實50 赭石30 黃連50黃芩50乾薑50延胡索50海硝50白及50浙貝50 共為細分,每次8克,每日三次。七天一療程。療效:病人服用一療程後,過來取第二療程的葯,胃已不痛,無返酸,大便每日兩次,矢氣較多。服用兩療程後,病若失,飲食增加。半年後碰面,身體微胖,判若兩人。上月底因反酸腹脹去醫院消化科就診,HP檢查陽性,遂開PPI+洛美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連服兩周,家人也有類似癥狀,一起同治,並將碗筷煮沸消毒,防止二次感染。服藥期間竟然犯了黴菌感染,高度懷疑菌群失調,杯具。兩周後腹脹、粘便臭穢的問題解決了,複診告知一月後再查一次HP。停葯後開始納差,噯氣,嚴重反酸,呃逆,痞滿,口臭,舌邊緣有齒痕,舌苔黃膩,趕緊上園子來翻帖子,先吃了三副半夏瀉心湯,加柴胡、煅瓦楞、海螵蛸,痞滿癥狀稍好,舌苔轉黃為白,但依舊納差反酸嚴重,昨天晚上剛抓了堂主的這個方子加了炒白朮和茯苓,打粉,服了一次,今天早上又服了一次,噯氣反酸,口氣重竟然好了大半,今天早上吃了倆包子一碗粥,感覺不錯,趕緊興匆匆的跑來彙報,謝謝堂主的方子。相關疾病:慢性胃炎功能性胃腸病慢性胃炎臨床上很多見,一般臨床癥狀特異性不強,多有飯後上腹不適、飽脹感,甚至鈍痛、灼痛,常被歸為胃脘痛和胃痞範疇。胃院痛病位雖在胃, 然治多責之於肝,此皆因肝氣每易犯胃, 胃虛屢招肝乘 。《臨證指南醫案》提到「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 因此從肝治胃, 胃病治療之要則。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情緒極易波動,因此常見有肝鬱之慢性胃炎患者,證見胃脘脹滿或隱痛,胸脅不舒,噯氣頻多, 得噯則舒, 平素性情善郁, 脈象弦或細弦。食氣入胃, 有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肝木過盛, 可傷胃克脾, 即肝木乘土, 肝木過弱亦不能疏通脾胃,阻礙其受納腐熟;若脾胃虛弱, 則肝木易乘。現代研究也表明 ,肝鬱氣滯者容易出現大腦皮質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胃腸功能紊亂。我常選用青陳皮、柴胡、蘇梗、白芍、枳殼、廣木香、合歡花、麥芽等。 陳皮偏入胃經, 降胃氣為佳, 主通主降,青皮偏於疏肝理氣, 主升主疏, 青皮、陳皮合用, 肝胃兩調, 疏肝氣, 降胃逆, 理氣止痛, 為治療慢性胃炎常用對葯。白朮味苦性甘溫, 偏補, 擅益氣健脾, 燥濕助運不如蒼朮;蒼朮味辛性溫苦燥, 偏瀉, 擅燥濕祛濕, 益氣健脾不如白朮。二葯配伍, 中焦得健, 脾胃納運如常, 水濕得以運化, 亦為治療慢性胃炎常用對葯。 2012 大家用用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小陷胸湯、小建中湯、附子理中丸,便宜有效。 2012我來貢獻一下焦樹德老先生治療胃炎的方子:1.三合湯:良附丸+丹參飲+百合湯所組成,藥物組成:高良姜10g,制香附10g,烏葯10g,百合30g,砂仁(後)6g,檀香10g,丹參10g,功效:溫中和胃、散郁化滯、調氣養血主治:凡氣、血、痰、食、寒、濕諸邪郁滯中焦而致胃脘脹滿疼痛、噯氣泛酸、納差痞悶者均有良效。對於兼有瘀血證者,再加失笑散(蒲黃(包)10g,五靈脂10g)慢性胃炎的中醫治療慢性胃炎是常見病,多發病,大約有40%病人對目前西醫療法有滿意療效,40%病人對西醫療法無效,尤其是對反流性食道炎、膽汁反流性胃炎,神經性嘔吐,胃下垂,西醫療效很差,中西醫結合疑難雜症專家門診開診5個月來,接診的胃病患者絕大多數是經中醫、西醫久治無效的病人,經過余老中醫中藥治療90%以上獲得滿意療效,以下為兩位慢性胃炎病人診療臨床錄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聽聽。本人新浪博客名字為余老中醫疑難雜症診室,上面有大量的疑難雜症病人的臨床錄音,大部分病人已經痊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登錄瀏覽。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vcRbqx4z-HE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xmbGua9D8MM 相關疾病:胃炎本人男23歲,消瘦,175CM才51公斤,有幾年胃脹了,表現為上腹部脹卻不痛,經常有口氣,口渴了很想喝水可是喝水後會更脹!可飯吃得還可以,不算太少!冬天的時候比別人怕冷,夏天有時候會渾身發燙!看了好幾個醫生了,醫生說是脾胃虛寒,拿了醫生自製的中藥粉末,吃後沒什麼用,甚至胃更脹了!感我拍了舌像給各位幫忙看看!看看任堂主的加減胃炎散能否治療我多年的胃脹,謝謝大家了!!!舌苔有點綠色是因為吃東西造成的

黃連、黃芩、乾薑、金果欖、代赭石、海螵蛸、白芨、白朮、浙貝母、延胡索、砂仁(萎縮應胃炎加人蔘)各等分,共研成細粉,每日兩次,每次5克,沖服。治療慢性胃炎無數 2013-10-09 21:14引用分享59樓相關疾病:胃炎摺疊引用任之堂主人1,胃的功能是腐熟水谷,腐熟水谷需要熱量,需要動力。2,有了熱量,有了動力胃的功能就強健了。若果沒有熱量,患者就會朝食暮吐,完谷不化。如果沒有力量蠕動,就會胃脹,這一點西醫研究還是很有深度的。3,胃動力不足會出現胃排空延遲,食物在胃中滯留時間延長,胃酸分泌增加,進而造成黏膜損害,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胃炎。胃炎會進一步促使胃動力減緩,由此造成惡性循環。4,在中醫的角度,「胃以降為和」,胃氣只要能順利的下降,所謂的胃排空就不會延遲,如果胃氣不降反升,出現嗝逆、噯氣、返酸的癥狀,就是病理的反映,就是違背了最基本的「道」。5,「降」與「升」是相對的,「寒」與「熱」也是相對的,胃中熱多則過飢,寒多則不欲食,治療胃病其實就是「降」與「升」、「寒」與「熱」這兩對關係的處理。這位同志的話有點啰嗦,我先給他編輯一下,再作鑒定。1,胃主腐熟水谷,這是哪門子理論。我讀了這麼些年書,愣是沒見識過這個道道。2,混淆胃陽和熱量動力的概念。胃陽絕不可以等同於胃內的熱量和動力。胃為腑瀉而不藏,其中的怎麼可以蓄積熱量呢?上下均開著大口子,熱量能存住么?水谷的運動依靠氣的升降出入來完成,胃就是個擴大化的管道,好比河道內較大的一段,胃壁就像河岸堤,難道泥沙水流的運動要依靠河道擠壓不成?3,這一段胃動力胃炎胃酸的說法已經完全脫離了中醫理論。估計任之堂是個西醫出身。4,「胃以降為和」,是胃氣降嗎?水谷也降,氣也降,也就是說人在進飲食的時候,胃氣都給壓到腸子里去了,估計大家喝3瓶啤酒,需要放那屁3升。按照任之堂的理論,吃飯的時候放那屁的多了去了,我就不信誰能憋得住!此理真是怪哉!5,飢或者不欲食是單純受胃控制的么?臨床常見胃中灼熱,飢不欲食者,豈不是沒按任之堂的安排行事?
推薦閱讀:

LG喉嚨異物感達3年伴隨嗝氣有時腹脹,晚上入睡難,日常生活受影響,請問是否有醫療方向指引?
105奇效良方慢性胃炎8方
本想治近視,結果治好了慢性咽炎
誰的慢性淺表性胃炎好了的,來幫幫我吧?
春季飲食調治慢性胃炎

TAG:交流 | 慢性 | 高手 | 胃炎 | 慢性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