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悟太極拳《授秘歌》(一) 無形無象

悟太極拳《授秘歌》(一) 無形無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黃震寰(一)無形無象  「無形無象」這四個字表述了「大道至無之修」,又表述了「太極混沌之煉。」「無形無象」說明了「天地未開」的「至無至極」的「無極」狀態,又說明了太極混沌,陰陽未判的太極狀態。  太極拳源於道家,其理論是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經》。《道德經》集道家的大成,總結了上古三千年,又延續了後三千年直到現在都被引為聖經。講的是「修道養壽」 的學問。司馬遷在《史記》中說老子很長壽,「以其修道而養壽也」。同時《道德經》又被稱為是一部兵書。唐代王真說:「……五千之言……未常有一章不屬意於兵也。」蘇轍說:「……此幾於國智也,與管仲,孫武何異?」。王夫之說:「言兵者師之」。李澤厚在《中國古代思想史論》中說:「傳言十年前毛澤東說過,《老子》是一部兵書,前也有此議論」。可知老子五千言《道德經》既講「修道養壽」的學問,又講「兵」的學問,這不正就是太極拳修鍊和兵技的理論根據和實踐嗎?

  1. 大道之理  《道德經》第十四章講「道」是「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的。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其文:「視之不見名曰夷(無象);聽之不聞名曰希(無聲);搏(摸)之不得名曰微(無形)。」「迎之不見其首(無始),隨之不見後(無終)」。「繩繩兮(無窮無際),不可名(無名),復歸於無物(無形無象)。是謂無狀之狀(無形)、無物之象(無象),是謂惚恍(非非有,非非無)。」「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能知天地之始,萬物之母,這就稱之為大道的規律)。」這一章說明了大道是「無形無象」的。  《道德經》第十一章指出「『無』是根本的,『道』即『無』的理論。」其文:三十輻(輻條)共一轂(軸承),當其無(中空),有車之用(功用)。埏埴(和泥)以為器(器皿),當其無(中空),有器之用(功用)。鑿戶牖(門窗)以為室(房),當其無(中空),有空之用(有房的功用)。故有之以為利(有了物便能利民),無之以為用(有了空無才能起作用)。這些例子都證明了天下萬物有了「無形」之 「道」才能起作用。  《道德經》第十四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章說明「無」是道之體,「有」是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最後「有」又歸於「無」,這「無」就是道的本體。所以修道之法是「無形無象總歸無」。  《道德經》第二章:「有無相生」。這一章說明修「無」能生「有」,「有」終須歸「無」,這就是修道的根本。  《道德經》第四章:「道沖(虛),而用之或不盈」。這一章說大道是虛空無形無象的,但它的作用是無盡的。  以上說明大道是無形無象的,一切生於無,一切又歸於無,有了「無」其作用是無盡的。練太極拳也只有「無形無象總歸無,有無相生有歸無」,才能有成就,起作用。  道家經典文獻《靈寶畢法》說:「金浩曰:道本無也,以言有者非道也。道本虛也,以實言者非道也。……」  《鍾呂傳道集》:「大道無形、無名、無問、無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莫可得而知也,莫可得而行也」。《金華宗旨》:「大道以虛無為體,以隱現為用,故須不住於有,也不住於無,而氣機通流」。  從這些道家經典文獻中也可看出大道要以「虛無為體」,所以太極拳之修鍊亦要以「虛無為本」。  2. 太極之理  太極與無極的關係,在《道德經》里亦說的非常清楚。  《道德經》四十三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台灣何經倫先生說:「道指無極言。一指太極言。二指陰陽言。三指陰陽二氣相交所生的第三者。只要兩氣能生三,則所有陰陽兩性相交,都能生三。似此生生不息,於是乎就有萬物。」何註:「道生一,是無生有,也可以說是無極生太極。一生二,是由太極生陰陽。二生三是由陰陽二氣相交而生第三者。三生萬物,是陰陽二氣相交既可生第三者,則所有陰陽二性相交,都生第三者,似此則陰陽物類生生不息,就有萬物。」  程以寧先生說:「一是何物?即混混沌沌,其中有精,環之而為太極,直之而一,一即道也」。  正義云:「太極為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太初太一也」。  司馬光曰:「道生一,自無而有,一生二,分陰分陽,二生三,陰陽交而生和。三生萬物,和氣即合而生萬物。」龐明說:「一即元氣,由道衍化生成是構成宇宙萬物的基本物質。二指陰陽兩氣,由天氣衍化而來」。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中說:「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王宗岳《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楊萬里在《誠齋易傳》里講到太極:「元氣渾論,陰陽未分是謂太極。太極者,一氣之太初也。」  吳老在《太極拳之研究》一書中說:「無極而太極,就是在無極裡面含有一個昭然不昧的本體,這個東西就是太極」。  張三丰在《歸原論》中說:「道者,其無極乎?無極而太極。無極在渾然之表,太極兆將動之萌「。在《樂育堂語錄·卷二》中說:「由無極而忽然偶動即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大修行人將神氣打成一片,於此之動,是太極之動,神與氣兩不相離也,於此而靜,是太極之靜,神與氣自成一致也。」  上述諸文所共識的「道」即無極,「一」即太極,「二」即是陰陽,陰陽即神氣,神氣就是性命。陰陽可分, 「一」不可分。因而「一」是不可見,不可說的,可見可說的不是「二」就是「三」。所以「無極者」為「無」之極,因天地未開、至無至極、無形無象是名「無極」。所以「太極」者為「太之始,終之極」。因陰陽未判,動靜未分,靜之始,動之極,無形無象是名太極。由知太極拳修鍊者既要重視無極之修,又要重視太極之修,此乃大道之修。  3. 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為經文的總綱總則,為修鍊的總要領,是眾妙之門。它既提出了道的總概念,又提出了修道的理論原理,是修道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內容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

眾妙之門。  文中徼(jiao),歸終之意。王弼註:「徼,歸終也」。《列子·天瑞》:「死也者,德之徼也」。「德者,得也,徼者歸也。」文中之常道指大道,是宇宙和生命的本原。《管子· 內業》:「(大)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目之所不能視也,身之所不能聽也。」這是說凡大道是無形、無名、無聞的。范應元說:「夫常久自然之道,有而無形,無而有精,甚大無外,故大而無不包;其小無內,故細無不入,無不通也。」  《清凈經》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這樣我們就可弄清楚該文的精粹了。  道可道,

普通的道是可以闡明的,

非常道;

但大道是無可說的,是無形的;

名可名, 普通的道是可以賦予名相的。

非常名,但大道是無可名的,無可指的。  無, 無,

表述為名天地之始; 宇宙的初始,即無形無象;

有, 有,表述為名萬物之母。萬物的起源,即有陰有陽。  故 所以

常無,常常要修無、悟無,就是要修體無形,心無象,全身透空,欲以觀其妙;這樣就能體察到太極靜而生動的妙有機徵;

常有,常常要觀有,悟有,這樣就能體察到欲以觀其繳。太極動而生靜的歸無機微。  此兩者同出,這無和有的修鍊,雖名不同,但兩者都同而異名, 出一源,都是道的原理,同謂之玄。這個有和無的修鍊,都可以說是奧妙的。玄之又玄,這無生有,有歸無的修鍊真是奧之又奧,妙之又妙,眾妙之門。道有妙門三千六百門,但這修無觀有的妙法才是這些眾妙門之門。  我們明白了修道的理論後,就可以在太極拳的修鍊中貫徹。這個理論在《道德經》的第二章還可以看到:「有無相生」的論點。在第四十章中更說得明白:「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所以在修鍊太極拳時,千萬不要忘了「修無觀有」「煉有歸無」的「有無相生」和「有生於無又歸於無」的修鍊原則和方法。這是真口訣,真理論,不要輕視。  《道德經》中的以下幾章又提供了修鍊的方法。《道德經》第十六章告訴我們:「致虛極,守靜篤」,意思是說讓心境達到徹底的虛靜空明,讓身心達到高度的清靜無為。在《性命圭旨》里說:「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張其淦說:「虛能極,靜能篤,然後悟道,即是無,可以觀萬物之變」。《道德經》第四十八章告訴我們修道要天天去除心識心機:「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第十六章告訴我們要歸根復命:「夫物芸芸(萬物紛紛紜紜),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道德經》第十章指出要精神抱一,專氣致柔和清除雜念:「戴營魄抱一,能無離手?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無疵乎?」。此外張三丰在《道言淺近說》中指出:「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修心者,存心也,煉性者,養性也。」《修道真言》:「大道之妙,全在凝神處」。《金仙證論·序》:「欲修大道者,理無別訣,無非神氣而已」。《易外別傳》: 「內煉之道,貴乎心虛,心虛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興云為雨與山澤相似」。張三丰《道言淺近說》:「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心止於臍下曰凝神,氣歸於臍下曰調息。」《韓湘寶書》:「大道全憑靜中得,豈在貪謀意外得」。《莊子·天道》:「夫虛靜恬談,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所以說要修無,歸無,關鍵在於入靜,凝神,調息,聚氣於臍下,這是下手的初步功夫。

  4. 大道太極拳  太極拳修鍊的上層功夫也是「無形無象」的,太極拳的一般練法也即初級煉法只要把套路練熟,招法練精,動作連貫,呼吸自然,進而達到拳盤的圓活,輕靈活潑。經過幾年的鍛煉,均能收到很好的健身效果,並會有一定的功夫。這一階段稱為養身壯精的階段。但這時還不會推手,即使練過推手,也只是力與力,勁與勁的對抗,這時尚未進入內氣的修鍊階段。太極拳的高級階段要進入練精化氣、鍊氣化神的修鍊。那麼一般的鍛煉和修鍊的區別在哪裡?我們說修鍊和動作的區別在於:由外形形體之動帶動拳式進行的,任一動作皆為非修鍊。其結果是雙重的,練法是後天的;由神和內氣作主導帶動拳式動作進行的,任一動作皆修鍊。其特點是「神主行、氣主動,軸主形」。表現為身不妄動,手不妄動。「動則至微」,也就是說讓人覺得行拳似「靜中觸動動猶靜」,「神凝氣聚形不散」,「動則歸靜靜歸無」。這種形不妄動、心無妄象、由內氣發動之動,動而歸靜的練拳法就是無形無象的大道之修。《孫子兵法·虛實》中說:「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 所以這種以神主行,以氣主動的修鍊必定是元神歸位,識神退位,元氣流動的後天返先天之修。所煉出的功也是先天功。  5. 太極推手  大家知道,太極拳運動是最好的全民健身方式,無論是男女老少,傷殘病弱,或富貴貧賤者都可以參加鍛煉。但進一步的修鍊就必須精讀老子的《道德經》和「易洛河圖」的知識。在我們的練功場中,有許多教授、博士、碩士以及眾多的企業主、白領階層和離退休幹部,他們都是業餘練功,但效率很高,鍛煉有成。他們人人都要參加推手研究,我們稱之為「養身推手」。因為他們不是以推手來比輸贏,爭名次,而是通過推手來體驗和觀察內氣的運行。他們經常聽到「內氣沉下去」,「從督脈出」,「從任脈下」的語言,以便改進練拳中的缺點。汪永泉先生在《楊式太極拳述真》一書中說:「如果只練拳架不練推手,內氣得不到疏散,如果只練推手不練拳架,內氣得不到補養」。所以太極推手在雙方沾粘連隨,互相推挽的過程中達到外練「身手腰腿步,內煉精氣神意勁。」如果將內氣滲透到對方體內時,就可以起到內按摩的作用,同時可以疏通經脈血液。而體內將會感到溫暖舒適和愜意,這就是養生推手的效果。還有如果用內氣推手時,從來不會有「頂」和「抗」的感覺。吳老還多次給我們說:「我的老師楊少候先生說,練太極拳不只是第一會打套拳,第二會推手,還要第三會發勁,這才算是入了太極拳門」。吳老還在《太極拳打手論》一文中說:「打手(推手)者,研究懂勁之法也。」要懂勁,首先要會聽勁。要做到「稱彼勁之大小,分厘不錯;權彼來之長短,毫髮無差」。再進一步要做到「一見到手,其離而未發,即能知其將發,彼何處欲動,即能知其將動。其心之所至,無不知之。」斯時「敵欲攻而不對其逞;敵欲變而不得其變;敵欲逃而不得其脫」。同樣太極推手的修鍊也要達到無形無象之效果。如果太極拳推手以外形的形體變動來操作或靠形動來發動者,任一操作皆非修鍊。如果太極拳推手的操作不以形動而以內氣發動者,任一操作皆修鍊。如果你的推手是用力或用勁來實現的,那未,最後只能落為一介武夫。楊澄甫先生的推手約言;「動之至微,化之至順,引之至長,發之至驟。」就是上層的推手功夫。當太極推手無形無象時,就能「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因而能「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從而可以「階及神明」。  太極推手的無形無象表現為,其身不妄動,手不妄動,靜定而舍已從人,無過不及。功夫有素者可以不式不招。當你伸手接他的手,想試他或問他的勁時,他的手不伸不曲,不轉不彎,腿腳不蹬不伸,似乎靜定在那裡一動也不動,此時只要你使勁,你就會感到功過來了,還不僅如此,他的內功通過你手的接點源源不斷地傳過來,更奇怪的是它一定反映到你的腳底,使你感到浮氣拔根而整身被彈擊出去,真是「如球碰壁回」。這種功夫既不是用平送腰胯的方法把你推出,又不是用蹬腿蹬足的方法發力,更不是用肩手抖動或用腰勁發力。其實這是靜定之後,由無生有的一種內氣外放的場能作用,這是通過刻苦修鍊而得的。同樣可以在無形無象的狀態下,把對方重一百多斤的大漢能很輕鬆的將他平移出原站的地方,而對方在接觸點並未感到有力推他,只是感到浮氣拔根而被一種很整的場能移過去,這會使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此外,還可以在無形無象的狀態下,將對方捋虛落空,或者讓對方感到有「一揪就起」,「一摸就空」,「一碰就出」的感覺。轉自:千江有水


推薦閱讀:

趙堡太極拳 寸拳
中國太極拳發祥地淺議
論太極拳盤架
太極拳修鍊中如何提高內氣運行
楊式太極拳內功

TAG: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