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德治

□徐大建  法治與德治並重,是我們進行國家治理的一項重要方略。法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對於德治,學術界包括社會領域卻不乏質疑之聲。市場經濟社會,我們為什麼仍然需要德治?我們又需要什麼樣的德治?這是值得所有人思考並嘗試解決的重要課題。  經濟學裡的理性人假設,認為人人自利就可達到社會公益,從而滋生了「德治無用論」  在如何進行社會治理的問題上,學界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主張德治與法治並重,另一種觀點卻主張法治而貶低德治。在這裡,「德治」可以理解為通過公民道德建設,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各種道德宣傳和灌輸、以及輿論獎勵和制裁、乃至理性反思等手段,在人們的頭腦和思想中確立有利於社會繁榮和穩定的道德觀念和規範,軟性地內化為「良心」,由此建立社會道德共識並自覺地規範自己的行為。而法治,則可以理解為通過國家強制性質的各種法律法規來遏制不道德的行為。  國內很多學者,尤其是一些經濟學家,對德治是不以為然的,他們對道德的作用深表懷疑。主流經濟學家往往認為,經濟與道德沒什麼關係,在經濟活動中,每個人都從自我利益出發,而不可能遵循自我犧牲和利他主義的方式行事。在方法論上,微觀經濟學教科書從自利最大化的理性人假設出發,經過一系列推理,最後得出了福利經濟學的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表明了自利和公益的一致性,其中並沒有什麼倫理道德的作用,因此便可以合理地得出結論:經濟學不講道德,也無需道德。  當然,有些經濟學家明白,微觀經濟學的完全理性人假設及其決策模型並不符合現實,現實的人不可能是全知全能者,由於信息不對稱,就總會發生機會主義行為;但他們仍然認為,克服機會主義行為所需要的是法律所規範的市場機制或公平競爭,而不是道德。在他們看來,唯有利潤才是衡量企業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唯一標準:在好的制度下,即產權得到充分保護的條件下,利潤反映了企業家應對不確定性、創新和獲取他人信任的能力,而如果缺乏好制度,則我們就根本沒有衡量價值創造的標準,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制度或法律。  他們認為,根據道德心理學的實證研究,大多數人的行為動機是自利,其行為傾向都相差無幾,不過其實際行動卻是根據現行的制度確定的。所以,大多數人的倫理行為都需要外界的強制性制約,即法律法規形式的正式制度的制約。至於道德這樣的非正式制度,既然不具有強制性約束作用,那麼其主要作用無非是通過灌輸宣傳來改造人的自利本性,但改造人性不僅難以實現,而且危險。因此我們只能依靠法律法規來引導人性。總而言之,有什麼樣的正式制度,就會有什麼樣的行為,正確的制度引起道德的行為,錯誤的制度導致不道德的行為。在筆者看來,許多經濟學家之所以持這種觀點,可能有多重原因。其一,這種觀點其實並不了解法律與道德的關係,往往將道德僅僅理解為自我犧牲性質的高尚道德而將底線道德擯除於道德之外,從而以為道德與經濟無關。其二,這種觀點似乎並不了解道德的作用方式,認為道德的作用主要在於改變人的自利本性,而這是難以實現的。其三,中國目前的道德建設效果欠佳,可能也是這種觀點不認同德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只要明白法律與道德的關係,就會明白,道德或德治對於治理目前中國道德領域中的突出問題也是必要的或不可或缺的。  道德或德治之所以必要,是因為法律不過是底線道德在社會問題比較嚴重的領域中的細化而已;法律的基本原則如正義和秩序,本來就出自底線道德,它們的共同指向都是維護社會穩定;大部分法律,其第一原則如公平誠信等等,都是道德原則。在沒有嚴重道德問題的領域,社會秩序依靠道德便可得到維護,但一旦某個領域發生了嚴重的道德問題,道德原則已不足以維護這個領域的社會秩序時,社會就不得不按照道德原則制定暴力強制性的細則來維護秩序,那就是法律。因此,在發生嚴重道德問題的社會領域,為了維護秩序,法律固然不可或缺,但社會的道德共識仍然是基礎;缺乏道德共識,不僅會缺乏制定法律的基礎而使得法律難產,即便有了法律,也會由於執行成本過高而發生法不治眾的現象。  現實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作決策時會受到一定價值因素的影響,這種影響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道德教育的作用  眾所周知,新古典經濟學理論的方法論基礎是完全理性假設,即經濟主體謀求效用的最大化。這種假設雖然通過事實的簡化實現了經濟學的簡潔優美和數學化,卻抽象掉了現實世界中信息不完全和不對稱狀況這一關鍵事實,排除了經濟活動中的各種不道德行為,因而並不符合現實中人們的理性行為。新古典經濟學因此遭到了很多經濟學大師的嚴厲批評,其中凱恩斯和哈耶克等人還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並成為宏觀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的開創者。不過這些經濟學家並沒有在微觀層次上對人的有限理性決策模式作出具體描述。  在微觀層次上對人們的實際理性決策行為進行了詳細考察、並由此提出有限理性決策模型的學者,是計算機科學家和心理學家西蒙。人們完全理性地作出一個決策,需要以下程序:提出問題;針對問題列出所有的備選方案;預測所有備選方案的各種後果;對各種後果進行評價並選擇最優方案。  西蒙指出,個人的理性決策行為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因為「單一個體的行為不可能達到任何理性的高度,因為它必須考慮的備選方案的數量太大,評價備選方案所需要的信息太多,所以就算要達到近似的客觀理性也難以想像。個人的種種決策是在『給定條件』的環境中發生的,所謂『給定條件』就是被決策主體當成個人決策所依據的前提條件,行為只能適應這些『給定條件』所設置的限度。」簡言之,完全理性決策需要考慮有關知識、價值和相關行為的各個方面,而人類頭腦沒有這樣的能力。  因此,人類的理性行為只能是有限的。現實的理性決策也不可能是尋求最優,而只能是選擇看起來不錯的方案。在決策方案的搜尋中,直覺往往起很大作用。不過非邏輯的直覺大都是以往邏輯分析積累產生的習慣性反應,因此會隨著經驗、研究和教育的增加而大大增多。此外,評價並選擇備選方案還需要考慮一定的價值因素,這些價值因素雖然也包含法律法規,但主要是通過各種教育和實踐,為我們所認可的價值觀和道德規範,它們能夠在決策前刪除對他人和社會不利的備選方案。這本質上就是道德教育或曰德治在起作用。  目前的道德教育,著重灌輸「自我犧牲」和「服從」性質的高尚倫理,而忽視了「不說假話」和「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能拿」這樣的底線倫理  應當承認,我國目前的社會風氣與官場風氣之所以存在很大問題,原因比較複雜,其中既有法制不完備和執法不力等法治方面的因素,更有道德教育和宣傳效果欠佳等德治方面的因素,人們對目前的道德宣傳或者不以為然,或者很少有人切實予以實踐,這也是一些學者傾向於加強法治而輕視德治的理由之一。不過,道德教育和宣傳效果欠佳這種情況並不能成為我們輕視或否定德治的理由,我們應當做的,是探討道德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並提出對策,來推進德治。那麼我們目前的道德教育的實際情況究竟如何呢?  就對一個人的素質培養具有基礎性作用的家庭教育而言,眾所周知,目前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著忽視道德教育而過分重視智育的傾向。由於獨生子女政策,使得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熱切期盼上升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在「贏在起跑線上」等口號的蠱惑下,家庭教育已逐步形成在智育上要求過高而在其他方面過多包辦和過分溺愛的趨勢,造成了不少獨生子女雖然聰明早熟卻也養成了各種不良行為習慣:如自私自利、唯我獨尊;如追求享受、好逸惡勞;如獨立性差、自理能力低;如愛說謊、不守信;如心理素質差、承受能力小等。這些德育上的問題由於獨生子女在青少年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而需要高度引起重視。  就對一個人的素質培養同樣起著關鍵作用的學校教育和社會輿論而言,目前的學校道德教育和新聞媒體宣傳在內容上同樣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一方面,學校教育和主流媒體在道德教育上過分著重灌輸「自我犧牲」和「服從」性質的高尚倫理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不說假話」和「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能拿」這樣的底線倫理,另一方面,學校教育和新聞媒體的宣傳同時卻充斥著「分數第一」和「成功至上」等個人奮鬥的理念。這樣的道德教育內容,造就的往往是滿口仁義道德卻一心追求私利的人格。  市場經濟條件下,應把「不侵害他人權益」和「雙贏」的底線道德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提倡高尚道德  不可否認,我們現在強調的高尚道德是從傳統道德發展而來的,與傳統的「天下為公」和「忠孝」倫理沒有根本區別。這種高尚道德一般而言,對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維護社會穩定的確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值得提倡。但我們也要看到,它的精神實質是通過自我犧牲和服從來克服個人的私利,維護共同體的和諧。就普通大眾而言,它適用於傳統的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封閉的等級制熟人社會,也適用於以家庭和工作單位為基礎的封閉的計劃經濟熟人社會,卻無法用來解決以自由平等為基礎的開放的現代市場經濟陌生人社會中的各種利益衝突。與此同時,在學校教育和社會輿論宣傳中普遍存在的,個人奮鬥和成功至上的個人主義理念,雖然適用於現代市場經濟社會,卻不但不能消除陌生人社會中的各種利益衝突,反而會加劇這些利益衝突。這是我們目前道德教育或德治狀況不佳的基本原因之一。  有些學者雖然表面上肯定倫理道德或德治的作用,但他們卻以為,社會風氣和官場風氣不良的原因不在於道德教育和宣傳方面有缺陷,在他們看來,人們對道德上的是非曲直都是知道的,只是不去實踐而已,換言之,問題在於實踐上的知行分離而不在於道德教育。這種看法的缺陷在於,它無法說明德治的作用,從而會自相矛盾地否定德治的作用。因為德治本來就是通過軟性的道德教育而不是通過硬性的暴力強制來實現的,如果道德教育和宣傳的作用僅僅是讓人們知道行為的是非曲直而不能按照所知去指導自己的行為,那麼德治如何才能發揮作用呢?此外,這種看法由於無法解釋道德實踐上的知行分離的原因,也就只能導致道德教育或德治實際上無用的結論。  事實上,目前社會上現在存在的許多不誠信問題,大都不是發生在兄弟姐妹親戚朋友之間,而是發生在陌生人之間的。那些不講誠信的人們,儘管會臉不紅心不跳地欺詐陌生人,卻本能地不會對自己的兄弟姐妹親戚朋友採取同樣的手段。這說明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知行是統一的。所謂的知行分離,是那些不講誠信的人不懂得如何處理平等的陌生人之間的關係,他們真正認同的,其實是圈內奉行高尚道德、圈外不講誠信。  因此,市場經濟的道德既不是高尚道德,也不分熟人生人,而是圈內外一視同仁的誠信和公平競爭。在市場經濟社會中,應以「不侵害他人權益」和「雙贏」的底線道德作為道德教育的核心內容,只有在此基礎上提倡高尚道德,才能使得我們的道德決策前提符合市場經濟社會的現實,才能真正起到德治的作用。  (作者繫上海財經大學現代經濟哲學研究中心教授、哲學系主任)
推薦閱讀:

我們在一起——拜讀歌詞《和人民在一起》有感
每當無能為力的時候,我們就愛說順其自然
「感情耗盡,可我們依然還是夫妻」
看看我們國人的強悍標語!分分鐘笑崩潰了
我們凡夫的病根是什麼?

TAG: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