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一曲完美女性的悲歌

文/雪域飛鴻

圖/來源於網路

長恨歌

——白居易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謾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

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渺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里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里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關於《長恨歌》的主題,有各種解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筆者並不想評判別人觀點的是非對錯,只想從一個詩歌創作者的角度去觀照全詩,談談一己之思。(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一、關於寫作目的

所謂「文以載道」,而詩亦追求「言志」,也就是說,一篇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要傳達出某種深層次的思想,表現出某種與眾不同的立場,這是作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標。白居易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長恨歌》即是為李楊事而作的。元和元年冬十二月,白居易與朋友陳鴻、王質夫到馬嵬驛附近的仙游寺遊覽,談及李隆基與楊貴妃事,相與感嘆,質夫舉酒對白居易說:「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潤色之,則與時消沒,不聞於世。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試為歌之,如何?」白居易於是創作了《長恨歌》。當時的寫作動機是「不但感其事,亦欲懲尤物,窒亂階,垂於將來也。」也就是說,創作該詩的初衷不只是為了表達對李楊二人的愛情悲劇的感慨,也是為了警戒那些美貌的女子不要招致禍端,諷喻當朝統治者吸取歷史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但最終白居易卻把《長恨歌》歸入了感傷詩一類。感傷詩是「事物牽於外,情理動於內,隨感遇而形於詠嘆者。」(《與元九書》)也就是說,感傷詩是一類表達因某事而引起的感慨傷懷的詩歌。在這首詩中,濃重的感傷比鋒芒畢露的批判更有分量,更能令人蕩氣迴腸。那些優美的詩句俯拾皆是,與其說是諷刺,毋寧說是同情。王質夫希望白居易能夠寫寫李楊二人的事迹,有一個原因是「樂天多情」。可見,諷喻當朝的統治者並不是唯一的寫作目的。諷刺李楊二人的所做所為也不是目的,對這個所謂愛情悲劇的根源進行探究,避免發生更多的悲劇,才應該是根本的寫作目的。我以為,《長恨歌》最後的定稿本(即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呈現出來的寫作目的就是這樣的。

二、關於情感態度

在實際創作的過程中,隨著對於李楊愛情悲劇及其與國家由盛轉衰的命運悲劇的關係的思考逐漸深入,作者重新審視二人的所做所為,並對之作出了不同的評判,表達了迥異的情感態度:抑李尊楊。

作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被貶江州之前的白居易耿直勤政,經常犯顏直諫,不但創作了很多具有諷喻性質的詩歌,而且具有可貴的平民意識,對弱者尤其是下層勞動人民和女性深為同情與尊重。這一點在他的詩歌中有充分的反映。如《賣炭翁》、《觀刈麥》、《紅線毯》等,均是從細小的事情落筆,反映大的社會問題,直接指斥政府權貴的作為,表達對民生疾苦的關心。創作《長恨歌》時,白居易正處在仕途的上升期,這種批判的勇氣在《長恨歌》中也就表現得非常突出。

開篇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即把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了最高統治者,雖然為了避禍而假託漢皇的名義,但「重色」二字已經命中唐玄宗的要害,而這也正是楊貴妃悲劇命運的根源。白居易顯然深刻地認識到了:楊貴妃的死是唐玄宗一手造成的。認識到了這一點,白居易情感的天平發生了傾斜,抑李尊楊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否則,如何解釋「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楊玉環被冊封貴妃時並非初婚,更未曾隱婚,白居易有必要諱言之,美化之嗎?換句話說,白居易為什麼要「睜著眼睛說瞎話」,難道不怕被天下人指責嘲笑嗎?唐玄宗奪子之妻,據為己有,這種亂倫行為,天下皆知,早已是街頭巷尾的談資笑料,有諱言的必要嗎?作者又有必要通過美化楊貴妃,諱言其第一次婚史來美化唐玄宗嗎?如果作者要美化唐玄宗,也就不會直斥其「重色」了。

事實上,楊玉環嫁給壽王時只有十七歲,改嫁唐玄宗時也只有二十二歲。相對於年已六十的唐玄宗來說,楊玉環確實可以說是「初長成」了。較之「已長成」,意味自然更深一層。至於「深閨」,本應當作「深宮」,暗指楊玉環嫁作壽王妃五年後才被玄宗第一次看見的事實。兩字之易,用心良苦。竊以為白居易是使用了障眼法。若將這兩句還原為「楊家有女已長成,養在深宮人未識」,雖則是實話,卻直白無趣,還容易觸犯皇家忌諱而招來禍事。而以「初」「閨」改易「已」「宮」之後,不獨意味深長,更將楊貴妃塑造成一個純潔美麗、不諳世事的絕代佳人。古人所云:「為尊者諱。」誠然如是。通觀全篇,作者沒有一個字直接對楊妃提出批評和指責,反而處處通過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盛讚其稀世美貌、絕代風華,並安排其死後入蓬萊仙山成為仙子。因此,白居易對楊妃的態度絕非諷刺,這應當是沒有疑義的。

當時民間已有貴妃成仙的相關傳說,並非作者首創,則正可反映出民間百姓對貴妃之死的態度,即無法接受楊貴妃慘死的事實而幻想其死後能夠位列仙班。楊貴妃活著是一個傳奇,死了仍然是一個傳奇。各種版本的傳說至今還在流傳。無論歷史上的楊貴妃做錯過什麼,唐朝的老百姓對她始終是同情大於仇恨。因為,在那個時代,女人真的不是能夠決定國運的人(武則天除外)。一個年輕美貌的女子被迫離開與自己年紀相當的溫柔丈夫去嫁給一個老頭子,這個老頭子還是自己的公公,無論地位上有多尊貴,物質生活上有多讓人艷羨,在老百姓看來,一個女子所嫁非人,是非常不幸的,是值得同情的,雖然她的經歷據說影響了當時的生育價值觀,改變了重男輕女的社會思想——「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我寧願把這兩句詩看作是運用了誇張修辭,是詩人用來對貴妃及其家族一夜顯赫的傳奇經歷作側面烘托的,不可看作是史實)。漢代和番的王昭君雖然貴為閼氏,為胡漢兩族的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但她背井離鄉,先嫁年已半老的呼韓邪單于,夫死之後又不得不依胡地的風俗下嫁繼子,死後不得歸葬,此種遭遇歷來被視作悲劇。「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包括杜甫在內的很多文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對她表達了深深的同情。所以,唐代百姓對楊妃的同情應該是真實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態度顯然深深地影響著白居易。文學不是歷史,不必苛求每一個細節的真實,所以他在尊重基本史實的前提下諱言楊貴妃那難堪的經歷,而把她塑造成一塊未經雕琢的純潔的美玉,從而與荒淫無恥的唐玄宗形成鮮明對比,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竊以為,開篇四句,將李楊對舉,使美醜立判,抑李尊楊,態度是愛憎分明的。

三、關於人物形象

《長恨歌》開篇批判玄宗「重色」,只求美女不求賢才,可謂一針見血。但這樣一針見血的議論卻不宜在敘事詩或者抒情詩中過多使用,因為詩貴形象和含蓄。詩人們總是要藉助某些意象來表達特定的情感,營造某種意境。所以形象的選擇與刻畫往往成為詩人創作時的關鍵問題,議論只是點睛的那一筆,點得不好就會面目可憎,不如不要。一般來說,議論多了,詩味就淡了。因此詩人的思想與情感總是寄托在鮮明生動的形象上,含蓄地表達出來。而議論常常只在作品的結尾處水到渠成地出現。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宋代之前的那些詩作大多是敘事寫景抒情的。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後世的人會極端地喊出「有宋一代無詩」的話來,因為宋代詩人喜歡以議論入詩。現在,白居易卻把議論的句子放在了開頭,石破天驚一般,那麼,後面寫作的重點如果處理不好,很難想像作品會變成什麼樣子。幸虧白居易能夠舉重若輕,以「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四句轉入對楊貴妃身世容貌的描寫,將寫作重點放在對李楊二人的形象刻畫和思想感情的表現上。

按照寫作的規律,一首詩中,如果同時出現了若干個形象,則必然有主次之分,需要突出主要形象,才能準確地表達主題。《孔雀東南飛》一詩刻畫了若干個人物形象,而劉蘭芝是主角,焦仲卿只是配角。連作品的原題也是《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長恨歌》中刻畫了唐明皇與楊貴妃兩個人物形象,那麼,誰才是主角呢? 我們先對二人在詩中所佔的篇幅比例分別加以統計再說。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盡日君王看不足」、「六軍不發無奈何」、「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天旋地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為感君王輾轉思,遂教方士殷勤覓。」全詩共一百二十句,直接或間接描寫唐玄宗的只有這麼多,不到三十句。

「驪宮高處入青雲,仙樂風飄處處聞。」「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翠華搖搖行復止,西出都門百餘里。」「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有關的環境描寫和背景交待約佔二十句。

其餘的約七十句都是描寫楊貴妃的。兩相比較,誰是主角,不言而喻。 原來楊貴妃才是詩人心目中的主角,唐玄宗只是一個配角。

雖然作者在唐玄宗身上花的筆墨並不多,但是卻入木三分。唐玄宗,曾經上承貞觀遺風而開創「開元盛世」,但日久天長,他逐漸驕奢淫逸。楊玉環嫁做壽王妃時,他已經沒有了早期的英明賢德,而沉醉在聲色享樂之中,不求賢才,只求美色。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竟置父子親情倫理於不顧,強佔兒媳。他耽於享樂,連早朝都不上了,終於招致安史之亂,而被迫倉皇出逃。在軍隊嘩變的時候,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力生命,坐穩皇位,就把貴妃交給亂軍處死,而完全不做自我反省。楊貴妃被他當作了替罪羊,他卻連她的屍首都不願或不敢(派人)去收。然而貴妃的死並沒能換來他的江山永固,很快他成了太上皇,權力盡失,雖然還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再也不能呼風喚雨,為所欲為。美貌的女孩多的是,有權首先享用的卻不再是他,而是當今皇帝,他的兒子。當初,他霸佔兒媳的時候難道沒有想到會有今天嗎?當唐玄宗從權力的巔峰跌入冷宮,發現自己不過是個普通的老男人時,他才開始後悔。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白白地出賣了一個絕色女子,換來的卻只是無盡的寂寞孤獨。曾經是春宵苦短,徹夜狂歡,現在是長夜漫漫,徹夜難眠。兩相對比,何啻天壤之別。他不流淚,誰流淚?想來,他也許確實流過眼淚,一半為貴妃,一半為自己。漢文帝算是一個開明的皇帝了,尚且有李商隱批評他「不問蒼生問鬼神」。那麼,「只重美色不重才」的唐玄宗呢?李商隱說:「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這個人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確切地說是不想保護而加以出賣,又哪裡配做一國之君?連普通的百姓都不如啊。所以,對這樣一個荒淫好色、寡德亂倫、自私冷酷、背信棄義的男人來說,「聖主」二字真是絕妙的諷刺。「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誓言猶在耳邊,人卻已陰陽路隔。一個慘然赴死,一個苟活偷生。他究竟有沒有真正地愛過楊貴妃?那只有天知道了。

就歷史而言,楊貴妃對安史之亂的發生、國家的衰落並非完全沒有責任,起碼要為她的家族權傾朝野、禍國殃民負連帶責任,因為她沒有盡到勸導皇帝勤政愛民的責任,也沒有阻止堂兄楊國忠禍國殃民。但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裡,這樣指責她也未免太苛刻了。幾千年里,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庸,溫順是最好的品德。但強悍如武則天者固然要背負著沉重的罵名,溫順如楊玉環者也還是要背負罵名。因為歷史是由男人去寫的,罵人的權力在他們手裡握著。國家興盛,都是男人的功勞;國家滅亡,都是女人惹的禍。這是什麼邏輯?所以說做女人很難,做一個被皇帝專寵的女人更難,做一個被皇帝專寵而千秋萬代不挨罵的女人難上加難。

幸虧歷史是歷史,文學是文學。在歷史中被扭曲了的那些女性的靈魂可以在文學中揚眉吐氣,重新活過。在白居易的眼中,十七歲成為壽王妃的楊玉環是多麼單純美好,二十二歲被六十歲的玄宗威逼而不得不出家做女道士的楊玉環又是多麼無奈憂傷,一夜之間從兒媳變成妻子,身份的驟然改變又令她多麼惶恐無措。這巨大的人生變故又是多麼地招人同情,惹人憐愛、使人艷羨啊!而她也實在太單純了,竟把唐玄宗對楊家的極度優待和對她的專寵當作了真正的愛情使然。其實,那不過是老夫對少妻慣用的伎倆——無條件地滿足她及她的家人的要求,只為了她能安心地順從他,守在他身邊,滿足他的感官需求。他拿她當寵物一樣慣著,而她卻天真地以為這就是刻骨銘心、忠貞不渝的愛情。帶著這種天真,她走到了馬嵬坡,從此留在這裡。這一年,她三十八歲。馬嵬,只是中國版圖中一個小小的驛站,卻承載著大唐的光榮與恥辱、背叛與犧牲,血與淚、愛與痛,千年以下,仍令人無法不去懷想和追念。只因她在這裡香消玉殞。她是為愛付出生命的,對那個應該為她負責、承諾與她同生共死的男人沒有半句怨言。然而,一代一代,世人心中不甘,於是企盼著,幻想著,她能逃生,能復活,能成仙。想想也是,斯人只應天上有,誰能留住在人間?於是白居易用他的生花妙筆為她構造了一個蓬萊仙境,美麗單純,善良忠貞、溫順寬容而又懂得奉獻犧牲的她在這裡永生。一同永存的還有世人的遺憾,直到地老天荒。她本是大唐繁華的象徵,所以世世代代的人們追念她的美好,他們幻想中的她甚至比真實的她還要美好。作者極盡所能地讚美她,憐惜她,懷念她,實際是在讚美一個時代,憐惜一個時代,懷念一個時代。她的死亡宣告了開元盛世的終結。隨著她的離去,大唐王朝走向沒落。

在《長恨歌》中, 這兩個人物形象對比鮮明。唐玄宗,垂垂老矣,猥瑣無能,在冷宮中悔恨地度過殘生;楊貴妃,充滿活力,忠貞仁善,在仙境中與天地同壽。一個丑到極點,一個美到極點,互相映襯,呼之欲出。

四、關於李楊愛情

李楊之間究竟有沒有愛情?這是人們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就歷史的真實而言,兩人曾數次分合,楊妃曾被逐出皇宮。每次都是由於玄宗用情不專。也就是說,過錯方都是唐玄宗。這一點,正史上有記載的,這裡不贅述。我想說的是,在兩人的結合過程中,楊妃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兩人之間很難說有真正意義上的「愛情」。李楊之間一個有「愛」而無情,一個有情而無「愛」。李隆基為了得到楊玉環,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置倫理道德於不顧,斬斷父子親情,並專寵楊妃長達16年,你很難說他對楊妃沒有「愛」。這種「愛」近乎瘋狂,失去了理性,以致全天下人包括楊妃在內都以為這就是「真愛」。但所有的人都忽視了一點:唐玄宗為什麼會這樣瘋狂?只因為楊妃有著無與倫比的美貌。從二十二歲到三十八歲,正是一個成熟女人生命中最好的時段,更何況楊妃是天下第一大美人,一千年沒有對手。所以這種「愛」完全是建立在「色」的基礎上的。但你要說李隆基對楊妃究竟有多少真情,恐怕微乎其微。馬嵬坡上,李隆基固然不舍,卻終於沒有緊握貴妃的手對叛軍大喝一聲:「朕與貴妃生死與共,你們要殺她,就先殺了我吧!」畢竟,他只是一個皇帝,不是一個俠客。背信棄義原是皇帝的本性。大難臨頭的時候,終究還是自己的生命和利益更重要。如果一定要說「真愛」,他是「真愛」自己。可憐貴妃被賜死之後,只被用一條薄被裹了,直接埋進土裡。等到一年以後,玄宗還朝,偷偷派人去將她改葬時,她的屍身已經腐爛得不成樣子了。所以白居易會委婉地哀嘆「不見玉顏空死處」。這樣的結局當然不是老百姓想要的。這就是真正的愛情嗎?如果這就是「真愛」,那麼「真愛」就是這樣的結局嗎?它還值得千千萬萬痴情兒女為之苦苦追尋,不惜付出生命代價嗎?所以說,李隆基對楊玉環並無真情。反過來,由於楊玉環單純地以為李隆基對她及她家人的好確實是出於「真愛」,所以將他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付出真情,更付出生命,並且無怨無悔。如果一定要說「李楊愛情」,竊以為那只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只是世人和楊貴妃的一廂情願。另外,楊玉環自幼失怙,一度無人願意收留,李隆基對她的寵溺可能正好滿足了她對父愛的渴望。所以,如果一定要說楊妃「深愛」著李隆基,那也恐怕是由於「戀父情結」吧。

那麼在《長恨歌》中,白居易是怎樣表現「李楊愛情」的呢?從「春寒賜浴華清池」到「盡日君王看不足」,一共22句,除了寫貴妃的美貌與楊家雞犬升天的氣勢影響,我只看到四個字「吃喝玩樂」。與其說這是在讚美兩人的愛情,不如說在揭露唐玄宗的荒淫無恥:楊玉環不得不白天黑夜地侍奉皇上,陪他「吃喝玩樂」,竟至於到了「無閑暇」的地步。從「黃埃散漫風蕭索」到「魂魄不曾來入夢」,看似在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實際不過是通過表現唐玄宗的「悔恨」來突出楊貴妃的生之美好與死之凄慘,哪裡是在讚美唐玄宗對「愛情」的執著?作者倒是在詩歌的後半部分極力表現了楊貴妃對李隆基的深情不渝。而「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兩句詩頗有些意味。竊以為這恰是在暗示作者的看法:正因為某人心不堅,才導致貴妃慘死,天人永隔。所以,對白居易來說,他未必認同李楊之間的「愛情」,他的作品本來就不是為了歌頌「李楊愛情」而寫的。

五、關於作品結構

如前所述,既然主角是楊貴妃,自然是要以她為中心去取材剪裁,排篇布局。整首詩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序幕、生之美、愛之歡、死之慘、情之深、恨之長。簡析如下。

序幕:1-4句(漢皇重色思傾國——養在深閨人未識)以對漢皇重色的直接指斥與對楊妃身世的委婉暗示開篇,兩者對比鮮明,作者的褒貶態度截然不同,一望即知。

生之美:5-8句(天生麗質難自棄——六宮粉黛無顏色)正側面描寫相結合,極寫楊妃的美貌。在詩人的想像中,如果楊妃不是美到極點,美得不同凡俗,又怎麼可能令唐玄宗做出「父奪子妻」這種違背天倫的事情?

愛之歡:9-30句(春寒賜浴華清池——盡日君王看不足),敘寫楊妃專寵一身的歡樂生活。繼續運用正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手法表現她的嬌美至極的情態。

死之慘:31-42句(漁陽鼙鼓動地來——回看血淚相和流),寫安史之亂爆發,六軍嘩變,楊妃被賜死的慘狀。雖著墨不多,卻驚心動魄,凄慘無比。與前面鋪敘的「生之美」、「愛之歡」形成鮮明對比,令人倍感痛惜。

情之深:43-112句(黃埃散漫風蕭索——天上人間會相見),這一部分應是全詩的主體部分,詩人以大量的筆墨鋪敘李楊雙方陰陽暌違而相互思念的情狀。這部分可以分為兩個小層次,從「黃埃散漫風蕭索」到「兩處茫茫皆不見」,寫唐明皇對楊貴妃的思念和派人找尋貴妃不得的經過。從「忽聞海上有仙山」到「天上人間會相見」,寫楊貴妃在仙境中對唐明皇的思念。兩小層篇幅相當,看似平均用力,其實不然。第一層雖然寫到唐明皇的孤獨不眠和思念尋覓,但更多的是描寫物在人亡、時過境遷的凄涼,與楊妃生前的快樂美好形成鮮明對比,突出楊妃命運的不幸。第二層則展開浪漫的想像,讓楊妃化身仙子,住在仙山中,依舊那麼美好,那麼一往情深,塑造了一個善解人意、多情寬容、勇於犧牲而又忠貞不渝的女性形象。

恨之長:113—120句(臨別殷勤重寄詞—此恨綿綿無絕期),重申當年兩人的誓言,表達永遠的遺憾。

六、關於詩歌主題

綜上所述,這首詩的主題是:以楊妃的一生遭遇為線索,刻畫了一個理想中的完美女性的形象,揭示了所謂李楊愛情的悲劇根源,諷刺了唐玄宗的自私虛偽與荒淫,表達了詩人對楊妃的深切同情。作者用優美的語言講述一個女子的生死榮辱,詩句朗朗上口,傳唱天下,傳唱千古,很好地達到了詩歌教化的目的:如此完美的女性尚且難逃慘死的命運,遑論他人。

註:作品來源於詩詞雲平台,僅供詩友學習交流,未經作者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美女數不清,你看那個長的精
美女欣賞:綠野芳蹤
解開俊男美女魔咒
克羅埃西亞美女排行榜TOP10
他比金星更毒舌,懟了半個娛樂圈,又丑又懶被群嘲,竟還有大美女倒追!

TAG:女性 | 美女 | 完美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