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傷、微創大咖董福慧教授---鈹針療法介紹

鈹針療法

鈹針是根據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的特點設計研製而成的,它起自古代九針,完善於現代,具有創口小、痛苦小、無需麻醉、定位準確、松解較為充分的優點,採用鈹針減張減壓療法來治療皮神經卡壓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

第一節 概 述

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中醫研究所博士生導師董福慧教授經過長期臨床和科研,提出了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的診斷,並根據皮神經卡壓的發病特點,提出了鈹針療法來治療皮神經卡壓綜合征,其所使用的鈹針起自古代九針。《靈樞·九針》載有「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三曰釒是 針,長三寸半;……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釒是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

在臨床上有大量常見的以無明顯誘因出現疼痛和不適,纏綿難愈、反覆發作,常被診斷為「慢性軟組織損傷」、「肌筋膜炎」或「風濕性疾病」的,有相當數量屬於皮神經在走行過程中「卡壓」導致的神經功能障礙。而鈹針是根據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的這些特點設計研製而成的。術中通過鈹針對皮下組織、筋膜的切割,使筋膜腔內壓力減低,筋膜表面張力降低,松解粘連,從而消除感覺神經末梢所受的張力性刺激和壓迫,緩解疼痛。它具有創口小、痛苦小、無需麻醉、定位準確、松解較為充分的優點。另外由於術中對神經周圍組織的損傷較小,因此術後神經周圍形成的瘢痕少,不易再次形成卡壓,從而可以使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

第二節 鈹針療法

一、皮神經卡壓綜合征

1.定義

皮神經在走行過程中,由於某些原因受到慢性卡壓而引起的神經功能障礙,並表現出一系列神經分布區的不同程度的感覺障礙、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營養障礙甚至運動功能障礙,統稱為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皮神經廣泛分布於人體周身的皮膚及筋膜中。

2.病因

1)解剖性:某些特定的解剖部位易使神經受壓,如狹窄且缺乏彈性的腕管和肘管, 神經干與眾多的肌腱走行於容積相對固定的骨纖維管道中,任何炎性滲出或軟組織增生肥厚,均可造成對神經的擠壓。再如關節周圍的骨性隆起, 肌肉的附著點等,這些部位的神經末梢分布特別豐富,軟組織的結構緻密,活動範圍相對較小。若在這些部位復加急、慢性損傷、腱鞘滑膜炎、骨關節病、腫物、先天性異常的肌肉和纖維帶等局部因素,則更易產生皮神經卡壓綜合征。

2)全身性:生理性妊娠、更年期的婦女、老年人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的患者易發生皮神經卡壓綜合征。這類全身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類風濕病、強直性脊柱炎、肢端肥大症、酒精中毒、甲狀腺功能低下、尿毒症、結核病、一氧化碳中毒或藥物過量所致的昏迷、營養不良、血液病和麻風等。其中老年人常患皮神經卡壓綜合征可解釋為老年人周圍神經系統的組織、生理、生化等方面改變,以及老年人易患糖尿病、周圍血管病和脊椎病等慢性疾病,而使神經對壓迫的耐受性差。此外,消瘦、活動少和慣於長時間處在某種姿勢不動也是引起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的附加因素。

3)姿勢和職業性:肢體長時間維持在一種使神經受壓或受拉的姿勢不動,或工作中神經反覆受壓、摩擦均可引起皮神經卡壓綜合征。如枕臂入睡,橈神經在肱骨幹外側長時間受壓,易患橈神經螺旋溝綜合征;長期反覆的循環載荷造成局部組織的代償性增生肥厚;如慣於採取屈肘支撐的姿勢,或木工由於屈肘活動過度而使尺神經在肘部受壓,則易患肘管綜合征。近年來由於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普及,許多人超長時間伏案工作, 使頸肩部軟組織勞損,頸肩部皮神經卡壓的發病率明顯增加。

4)應力集中:當一個力作用於一個物體時, 力使物體產生變形, 但物體內部的材料也有抵抗變形的能力, 這種物體內部材料抵抗變形的內力在力學上稱為應力。 它的大小與外力相等而方向相反。人體各種組織器官在承受外力時同樣也產生應力, 根據應力的方向可歸納為壓應力、拉應力和剪應力。當某個方向的應力遠遠大於其它方向或其它方向為零應力時, 稱為應力集中。應力集中在工程方面可以引起材料或結構的破壞,在人體則引起一系列複雜的生理和病理反應。如骨質增生、筋膜肥厚、肌肉肥大等,這些病理改變不僅使組織結構和功能發生改變,也是造成皮神經卡壓的潛在因素或直接因素。

5)筋膜間室內高壓:各種因素引起的筋膜間室內壓力增高,如炎性滲出、肌肉痙攣或筋膜攣縮,這種壓力在引起肌肉發生缺血性攣縮之前就對各種神經末梢產生了病理性刺激,筋膜表面張力的增高和筋膜間室內壓的增高均可對分布於其表面或穿過其間的皮神經產生牽拉或壓迫。這種軟組織張力性皮神經卡壓在慢性勞損性疾病所產生的疼痛中已經成為主要的病因。

6)其他:如石膏繃帶固定過緊,夾板紙壓墊位置不當、止血帶時間過長或麻醉時體位不當引起的皮神經長時間受壓,尤其止血帶在四肢外科手術的廣泛應用,所帶來的併發症已受到廣泛注意,應用止血帶所致的神經麻痹可以引起肌力減退、僵硬、水腫、感覺異常和疼痛等。有人稱其為止血帶用後綜合征。有報道認為應用止血帶患者72%以上存在肌電圖異常。應用止血帶時間長短對術後的影響更大,多數認為1~2小時為安全限。對神經受壓引起損傷的機理尚不清楚,可能與外膜通透性變化,引起神經內膜水腫,微循環障礙有關。另外手術切口瘢痕粘連造成的皮神經卡壓綜合征也較常見。

3.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的診斷標準為:

1)長期慢性局部疼痛或感覺異常;

2)明確的局部壓痛點;

3)觸診可及皮下結節或條索樣包塊;

4)局部肌肉緊張但不影響軀體運動;

5)除外其它神經系統疾病。

二、鈹針的理論基礎和作用原理

鈹針療法是基於以下這種軟組織學說而成立的:分布於周身的感覺神經由淺部進入深部必須穿過筋膜。如果炎性滲出等導致筋膜腔內壓力增高時,筋膜的表面張力必然隨之增高,通過其間的感覺神經末梢也要承受相應的張力。當肌肉緊張或痙攣時,不但要牽動筋膜,而且和筋膜間還要發生相對位移,另外筋膜和皮下組織之間也要發生相對的位移。如果筋膜和肌肉、筋膜和皮下組織之間因損傷或炎症而存在著粘連和瘢痕化,或筋膜本身和感覺神經粘連,則這種相對的位移就可以刺激或壓迫感覺神經,從而引起疼痛。除了臀上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等較大一些的皮神經發生卡壓時可以手術切開進行神經松解術外,大量細小的皮神經是難以進行手術暴露松解的。因此一般只能採取局部封閉或者在壓痛最明顯處行「盲目」切除或切斷術。況且封閉療法往往不能充分松解粘連、解除壓迫,且容易複發,手術切除所造成的創傷又相對較大。

鈹針是根據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的這些特點設計研製而成的。它是一種細小神經外的松解術,但如其說它是松解還不如說是減壓減張。它具有創口小、痛苦小、無需麻醉、定位準確、松解較為充分的優點。另外由於術中對神經周圍組織的損傷較小,因此術後神經周圍形成的瘢痕少,不易再次形成卡壓,從而可以使臨床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鈹針療法相當於一種創傷較小的神經外松解術。

三、鈹針療法的器具介紹和常用操作手法

鈹針器具

現代鈹針是在古代九針中鈹針的基礎上,綜合過去各種療法的優缺點,選擇新的鈦合金材料研製成的鈹針。與其它金屬材料相比,它具有硬度高、中溫性能良好、耐腐蝕、經久耐用四個顯著的優點。用現代鈹針治療皮神經卡壓綜合征,與其它療法相比具有不需麻醉、創口小、無痛感、術中對神經周圍組織的損傷少、術後神經周圍形成的疤痕小、癥狀改善明顯等優勢。

鈹針的規格:直徑0.5~0.75 mm,全長5~8 cm,針頭長1cm,針體長4~7cm,末端扁平帶刃,刀口為斜口,刀口線為0.5~0.75mm。針柄有兩種結構,一種是用鋼絲纏繞的普通針柄,長約3~5cm。另一種是將鈹針裝在一個長10cm,直徑0.75 cm的手柄上。治療時要使刀口線和手柄的平面標記在同一平面上,以辨別刀口線在體內的方向。

常用操作手法

主要有四種:

1.疾刺法:主要用於針刺軀幹、腰背、四肢的皮神經卡壓點。醫者左手拇指按壓在診斷明確的皮神經卡壓點的旁邊,右手用腕力將鈹針按預定好的尺度直接垂直刺入卡壓點,不捻轉,不留針,疾刺速拔的一種方法。進針深度要視病人的胖瘦及病變部位,以及輕、中、重的不同壓痛點,因人因病而異,靈活應用,一般進針深度約為3~5cm。

2.點刺法:主要用於卡壓處肌肉組織較薄的頭部及四肢末梢。醫者左手拇指按壓在診斷明確的皮神經卡壓點旁,右手持鈹針垂直在卡壓點上將針尖點刺,不留針,輕點後即迅速出針的一種方法。一般進針較淺(不超過0.5 cm)。

3.刺割法:主要適用於卡壓後有條索形成的皮神經卡壓綜合征。醫者持針刺入預先選定的部位(部位一定要準確)達一定深度後,用針頭的刀刃來回劃割一下,通常划動度在1 cm左右,以劃破條索為目的,動作要輕巧靈活,不可粗暴。

4.複式手法:主要適用於卡壓後有條索形成且卡壓部位較深的情況。這種進針方法分為三步。第一步是採用疾刺法,右手迅速將針刺入診斷明確的卡壓部位並一次到位。第二步是採用手法輔助,即用左手拇指在按壓疾刺後,繼而更換捏拿收放彈撥等手法,使局部組織放鬆,以減少阻力,並且初步讓鈹針與卡壓的條索接觸,確保鈹針刺入的準確性。第三步即在前兩步的基礎上採用刺割法,同上。

第三節、鈹針療法的臨床應用

一、鈹針療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適應症:

1.皮神經卡壓綜合征首診明確的病例;

2.經手術療法治療後再次形成粘連卡壓的病例;

3.其它適合採用鈹針進行減張減壓的病例。

禁忌症

1.局部軟組織存在炎症反應者;

2.有出血傾向者;

3.患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或臟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

4.糖尿病患者有肢體缺血或軟組織感染傾向者;

5.意識不清不能配合治療者。

二、鈹針療法的臨床操作

包括以下程序:定位、消毒、進針、松解、出針。

定位:觸診找到體表壓痛點後,用指端垂直向下做十字壓痕,注意十字壓痕的交叉點對準壓痛點的中心。

消毒:用碘伏或碘酒-酒精常規消毒皮膚,其範圍略大於治療的操作範圍2倍。

進針:有點刺法和彈刺法兩種。點刺法:術者一手拇食指捏住針柄,另手拇食指用無菌干棉球或無菌紗布塊捏住針體,針尖對準皮膚十字壓痕的中心,雙手驟然向下,使鈹針快速穿過皮膚,當鈹針穿過皮下時,針尖的阻力較小,進針的手下有種空虛感,當針尖刺到深筋膜時,會遇到較大的阻力,持針的手下會有種抵抗感。根據不同的病情,進行松解針法。彈刺法:術者一手捏住套有塑料套管針的針體,針尖對準十字壓痕的中點,垂直下壓套管,另手的拇中指端相對,中指指甲對準針尾,用力彈擊露在套管外的針尾,使其瞬間穿過皮膚.然後取下套管,再逐層進針。

松解:松解是整個治療的關鍵步驟。松解的目的是減低皮神經通過的周圍筋膜張力和筋膜間室內壓力。所以針刺的深度以鈹針穿透筋膜即可,不必深達肌層,這樣可以避免出血及減少術後反應。根據治療需要,對筋膜層的松解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式:

1.一點式松解:適用於痛點局限、定位準確的病例。鈹針的尖端穿過深筋膜即可,患者的局部疼痛常隨之消失。

2.多點式松解:適用於痛點局限但定位較模糊的病例,當鈹針的尖端穿過深筋膜後,輕輕上提,將針退出筋膜至皮下,稍微改變進針角度,再穿過筋膜層,可如此重複3~5次。

3.線式松解:適用於疼痛範圍較大,病程較長,筋膜肥厚且肌肉張力較高的病例。線式松解其實就是沿一個方向的反覆連續點刺,形成一條0.5~0.7cm的筋膜裂隙。

出針:完成松解以後,用持針的棉球或紗布塊壓住進針點,迅速將針拔出,持續按壓進針點0.5~2分鐘, 同時詢問患者的局部感覺,一般患者原有的疼痛都減輕或消失。無菌敷料敷蓋進針點,二十四小時內保持敷料乾燥清潔即可。

三、鈹針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1.在鈹針做松解時要注意保護神經和神經束的血管,注意刀口線在皮膚內的走行,要盡量保持刀口線與神經的走行相一致,有時也需與肌纖維的走行相一致。

2. 鈹針治療時要注意進針深度,一般過深筋膜即止,不可過深,以免傷及深部組織。

3. 在行鈹針治療過程中時,少數病人會有暈針現象,其處理方法和預防措施與普通針灸時出現的暈針一樣。

4.鈹針出針後,需持續按壓出針口0.5~2分鐘,以免形成血腫。如形成血腫,小血腫予加壓包紮,並觀察血腫有無繼續增大即可;如血腫較大,則需抽出瘀血,再加壓包紮。

四、應用舉例

頸肩部皮神經卡壓綜合征臨床比較多見,尤其近年來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發展,人們長時間低頭伏案工作,使得這類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頸肩部皮神經卡壓包括以下多個部位皮神經卡壓:

枕大神經卡壓綜合征

一、相關解剖

枕大神經發自頸2神經後支,繞環樞關節定位後向上行,在枕外隆突旁,項上線處,穿過半棘肌及斜方肌止點及其筋膜至枕頸部皮膚。枕大神經的分支較多,較大並且互相交織呈網狀分布於枕頸部皮膚。

二、病因病理

長期低頭工作,頸肌痙攣、深筋膜肥厚,炎症滲出、粘連,可壓迫枕大神經。由於枕大神經繞環樞關節突,當環樞關節半脫位、脫位時亦可受牽拉或損傷;再者,頸部肌肉,尤其是斜方肌肌筋膜炎,也可導致此神經受壓,產生神經支配區的疼痛,局部淋巴結腫大,也可能是致痛的原因。

三、臨床癥狀

以枕大神經痛為突出的癥狀,多呈自發性疼痛,常因頭部運動而誘發,其疼痛為針刺樣、刀割樣,頭部疼痛或咳嗽用力均可誘發疼痛。疼痛發作時常伴有局部肌肉痙攣,偶可見枕大神經支配區有感覺障礙。

四、體征與檢查

檢查頭頸呈強迫性體位,頭略向後側方傾斜,在枕骨粗隆與乳突連線的內1/3處即枕大神經穿出皮下處有壓痛,項上線處有壓痛,在第二頸椎棘突與乳突連線中點有深壓痛(風池穴)。在其上的項上線處有淺壓痛。各壓痛點可向枕頸放射,有時在枕大神經分布區尚有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

五、鈹針治療

枕大神經穿出點的位置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定位位置相似,位於後髮際正中直上方0.5寸,旁側3寸處,在斜方肌外緣凹陷中。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內上方深刺,針體穿過皮膚、淺筋膜、深筋膜外緣頭夾肌內,有沉僵之感時緩慢提插2~3次,使針感上傳至枕頸部,待患者有麻電感時稍出針,在附近有沉僵感處點刺松解2~3針,然後出針。出針後以無菌敷料局部壓迫1~2分鐘.

枕小神經卡壓綜合征

一、相關解剖

枕小神經為頸叢分支,發自頸2,有時有頸3纖維,上行經寰椎橫突之前,在胸鎖乳突肌後緣向後上方行走,至頭下部穿出深筋膜繼續上行,分布於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的皮膚。

二、病因病理

枕小神經周圍的鞘較薄,鞘內脂肪豐富,長期伏案或低頭工作,頸肌痙攣,深筋膜肥厚,炎症滲出、粘連,或外傷均可對枕小神經周圍的鞘管造成擠壓而引起枕小神經的卡壓綜合征。同時,枕小神經周圍的鞘管本身的病變亦可造成枕小神經的卡壓。

枕小神經的卡壓綜合征屬中醫「頸部痹證」的範疇,頸項部的急慢性損傷,局部氣血瘀滯不暢,或感受風寒濕邪,痹阻經絡,均可引起本病。

三、臨床癥狀

以「枕小神經痛」為主要癥狀,疼痛為陣發性,疼痛為針刺樣、刀割樣,甚至可放射到額部及眼眶,頭部活動、咳嗽用力均可誘發疼痛。間歇期為鈍痛,頸肌痙攣,頭呈僵直位。

四、體征及檢查

檢查頭頸呈強迫性頭位,項上線處壓痛,枕小神經壓痛點(聚明穴)即乳突後緣處壓痛,各壓痛點可向枕頸放射。枕小神經支配區域即枕部及耳廓背面上部可有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

五、鈹針治療

枕小神經壓痛點的位置與經外奇穴翳明穴的定位位置相似,位於耳垂後方,當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翳風穴)後1寸。直刺0.5~1寸,針體穿過皮膚、淺筋膜、深筋膜、胸鎖乳突肌的外緣,進入頭夾肌,再緩慢進針,刺入頭最長肌的表面,患者有麻電感時小幅度提插2~3次,待手下無沉僵感時出針。

耳大神經卡壓綜合征

一、相關解剖

耳大神經為頸叢皮支中最大的分支,由第三頸神經的後支組成。自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向前上方斜越該肌表面,於胸鎖乳突肌淺面向下頜角方向行走,分布於耳廓、腮腺表面及乳突表面的皮膚。

二、病因病理

耳大神經卡壓綜合征在臨床上極為罕見。其壓迫可來自外界的機械性創傷和體內的鄰近組織的病變如上段頸椎的頸椎病、脊柱結核、骨關節炎、脊髓腫瘤、硬脊膜炎、轉移性腫瘤等,也可由上呼吸道感染或扁桃體炎腮腺炎引起。多為急性、亞急性損傷,屬中醫「頸部傷筋」範疇。急慢性損傷,局部筋脈受損,氣血瘀滯,或感受風寒濕邪,瘀阻經絡,均可導致本病。

三、臨床癥狀

患者多為急性、亞急性起病,病程較短。患者一側枕部疼痛,可向外耳部放射,疼痛可呈持續性鈍痛而有陣發性加劇,也可呈間歇性發作。頸部活動,咳嗽、噴嚏時可加劇疼痛。在疼痛發作時常伴有局部的肌肉痙攣,偶爾也可見到此神經支配區的感覺過敏或輕度減退。受冷及天氣變化時可加重。

四、體征及檢查

(一)、枕外隆起處常有壓痛。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壓痛明顯,疼痛可向頸部放射。

(二)、耳大神經支配區域如耳廓、腮腺表面及乳突表面可出現感覺過敏或感覺輕微減退。

(三)、頸部活動可無明顯受限。

五、鈹針治療

取穴:天窗。

刺法:天窗位於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與喉結相平。耳大神經從此處穿出。取鈹針直刺0.3~0.5寸,針體穿過皮膚、皮下組織,至胸鎖乳突肌的後緣中點,緩慢進針,至患者有麻電感時停止進針,向上緩提針體,同時做縱行松解手法,直至針下無沉緊澀滯感時出針。

取穴;天容。

刺法::天容位於頸外側部,當下頜角的後方,胸鎖乳突肌的前緣凹陷中。耳大神經從此處穿出淺筋膜。取鈹針直刺0.3~0.5寸,針體穿過皮膚,緩慢進入淺筋膜層,尋找手下沉緊澀滯之感,至患者有麻電感時停止進針,稍上提針體,同時做松解手法,至針下無沉緊澀滯感時出針。

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症

一、相關解剖

肩胛上神經發自頸5、6神經根合成的臂叢上干,走向外後,經肩胛上切跡橫韌帶之下至岡上窩,發自岡上肌支後,繞岡盂切跡至下窩,形成岡下肌支。另有感覺肌支到肩胛關節和肩關節。肩胛上切跡位於肩胛上緣,喙突根部內側,有肩胛橫韌帶張於切跡上,形成骨纖維孔道,肩胛上神經,有時肩胛上動脈及靜脈共行於此孔道中。

二、病因病理

由於肩胛上神經,有時和肩胛上動脈及靜脈共行於肩胛橫韌帶形成的骨性纖維孔道中,肩胛橫韌帶的增厚,鈣化,使孔道狹窄,可以造成肩胛上神經的卡壓,另外附近軟組織病變及囊腫的壓迫和外傷造成的創傷和刺激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

三、臨床癥狀

本症多發於運動員,特別籃排球運動員,某些常時間手伸向另一側工作,或肩內收工作者易發生本症。

本症以肩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痛為銳痛,呈刀割樣,亦可為鈍痛,可為靜止痛,夜間較重,也可因運動而誘發或加重。痛涉及肩胛部、肩關節、肩背部。岡上肌、岡下肌無力,致肩外展,後旋受限,但三角肌力正常。

四、體征及檢查

檢查時,按壓肩胛岡中點上方,肩胛上切跡處,可有局限性壓痛和放射到整個肩胛部的疼痛,肩關節最初外展無力,如岡上肌癱瘓,手觸岡上窩並主動外展上肢,感覺不到該肌收縮,岡上肌受累時,則後旋無力,且在岡下窩觸不到該肌收縮,岡上、下窩變平。化驗及X線檢查對本症診斷無幫助。肌電圖檢查,可見岡上肌、岡下肌出現纖顫波及正銳波。

五、鈹針治療

取穴:巨骨

刺法:巨骨穴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針體垂直刺入皮膚0.4~0.8寸,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氣胸,針尖通過深筋膜到達肩鎖韌帶,尋找適合的針感,沿神經走行方向松解卡壓之處的軟組織,待針下無沉緊澀滯感時出針。

天宗、秉風、曲恆,三者均為手太陽小腸經穴,與肩胛上神經穿出點的定位位置相似,解剖其穴區內均有肩胛上神經通過。天宗穴與第四胸椎相平,正坐自然垂臂時在肩胛部,當岡下窩中央凹陷處。秉風穴在天宗穴直上,舉臂有凹陷處。曲恆穴在肩胛岡的岡上緣,當儒俞與第三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處。

針刺時針體垂直於穴體皮膚,直刺0.3~0.5寸,使針尖通過皮膚、皮下組織、斜方肌,到達岡上肌,尋找沉緊澀滯之感,並在針感層進行松解疏通,待針下有輕快感時出針。

頸橫皮神經卡壓綜合症

一、相關解剖

頸橫皮神經由頸2、頸3神經組成,向前內橫越胸鎖乳突肌的表面,分支呈扇型分布於頸前部皮膚。

二、病因病理

長期處於潮濕、陰冷的工作環境中或從事會計、文書工作或長期操作電腦等,長期低頭工作姿勢會造成頸肌痙攣,深筋膜增厚,炎症滲出,粘連而壓迫頸橫皮神經。頸橫皮神經在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部穿出深筋膜。由於頸橫神經比較粗大,且穿出點周圍的結締組織較厚,較堅韌,結締組織的病變會壓迫頸橫皮神經,產生神經支配區域的疼痛,局部淋巴結腫大、腮腺炎、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亦可能是致痛的病因。頸橫皮神經卡壓綜合征屬於中醫「頸部傷筋」的範疇。

三、臨床癥狀

患者頸項部肌肉不適、發緊、發板,以鈍痛、酸痛為主,可影響肩臂部,上臂部甚至出現後頭不適,可因寒冷、陰雨、氣壓改變而加重,有時可出現根性痛及放射痛,患側頸橫皮神經支配區域有時可見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

四、體征及檢查

檢查時可見病人頸部稍直,屈伸因痛而不自然。牽拉受損肌組可引起疼痛,頸項肌感僵硬,痙攣而不鬆弛。壓痛部位多在胸鎖乳突肌的後緣。頸椎活動範圍多不受限,壓頂、臂叢牽拉多為陰性,頸橫神經支配區域可出現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其它檢查無明顯異常。

五、鈹針治療

取穴:廉泉、扶突。

刺法:廉泉位於頸部當前正中線上,喉結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為頸橫神經上支分布處,針體正直緩慢刺入,尋找手下沉緊感,針尖刺入皮膚,穿過淺筋膜,進入左右二腹肌前腹之間,緩慢進入頜骨肌,向咽喉部刺處0.5~1寸,至患者有酸脹麻電感時針尖上提,在附近沉緊感處松解,有鬆快感時出針。

伏突在頸外側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緣之間,為頸橫皮神經穿過深筋膜之處,讓患者正坐微仰頭,針體垂直皮膚直刺0.5~0.8寸,緩慢進針,使針尖從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穿過,到達頸血管鞘的後緣,當患者有麻電感時停止進針,針尖稍上提對附近軟組織進行松解,術畢出針。

鎖骨上神經卡壓綜合症

一、相關解剖

鎖骨上神經發自頸3神經根的前支和頸4神經根的大部分,從胸鎖乳突肌深面向後下方穿出,行於頸闊肌深面,至鎖骨附近穿至皮下,行向外下方,分成內側、中間、外側三組,分布於頸下部側面,肩部和胸壁上部的皮膚。

二、病因病理

軟組織急性拉傷或挫傷治療不徹底,殘留了粘連或斑痕;或因為長期慢性勞損,造成肌肉或肌腱處於長期緊張狀態而出現營養障礙;不良姿勢或長期處於一種姿勢下會使應力集中於某一處,久之造成局部組織水腫、滲出、粘連;感受風寒濕邪的侵襲,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收縮,組織營養障礙,久之局部組織損傷,滲出增多,亦可造成肌肉痙攣,牽拉附近肌群,這些均可導致鎖骨上神經的卡壓,從而產生鎖骨上神經卡壓綜合症。

三、臨床癥狀

患者多為慢性起病,病程較長,自覺頸肩部有鈍痛,酸沉等不適感,以疼痛為主要癥狀,可為隱痛、脹痛,刺痛,疼痛可為急性發作,伴有肌痙攣和頸僵直,咳嗽可加重。疼痛可向頭頸部或肩背部放射,嚴重者可有頸部活動受限,其所支配的肌肉如胸鎖乳突肌、頸闊肌麻痹,偶見頸下部側面、肩部和胸壁上部的皮膚出現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上述癥狀可在受涼或伏案工作後加重。

檢查時可見病人頸部僵直,頸項肌感僵硬,痙攣而不鬆弛,肩胛骨內上角有明顯壓痛感,多伴有硬結和條索狀物,部分患者有剝離感。頸部活動可受限,亦可見強迫性頭位、單側發病者,頸項偏向患側,頸椎前屈,健側側屈受限。有時頸下部側面,肩部和胸壁上部的皮膚可出現感覺過敏或感覺減退。

四、鈹針療法

取穴:儒俞、肩禺、肩廖

刺法:囑患者正坐,自然垂,在肩部,當腋後緩緩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中取儒俞穴,鎖骨上外側神經分布與穴區的淺層,直刺0.6~1寸,找尋沉緊澀滯感,並在此處疏通剝離,針下鬆快感時出針。然後囑患者外展上臂平肩,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取肩窩,肩峰後下方凹陷處取肩廖,其穴區淺層均有鎖骨上外側皮神經分布,直刺0.5~0.8寸,余刺法相同。

第四節 鈹針療法的研究進展

自2003~2009年董福慧教授領導課題組做了大量的鈹針臨床及機理的科學研究,證實鈹針療法對皮神經卡壓導致的疼痛療效明顯,主要集中在頸肩部和腰臀部,如頸橫皮神經卡壓、肩胛上神經卡壓、枕大神經卡壓、臀上皮神經卡壓、臀中皮神經卡壓、股外側皮神經卡壓、下位胸神經後支卡壓等。而且近幾年來,鈹針療法還逐漸擴大適應症,尤其應用在一些骨突部位的炎症,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膝骨關節炎、肱骨外上髁炎、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等,效果也較好。同時鈹針療法還通過眾多研究證實,鈹針治療後患部的軟組織張力指數明顯降低,單純的神經外松解術可使受壓皮神經的組織學和電生理學得到較好的改善,從而為鈹針治療皮神經卡壓綜合征提供了實驗依據。

綜上所述,今後進一步深入探索鈹針的作用機理,擴大鈹針治療的適應症,進行規範的臨床研究,是需繼續研究的課題。

讀而思

duersi

凡為醫者,性情溫雅,志必謙恭,動必禮節,舉止和柔。(南宋《小兒衛生總微論方·醫工論》)

【本文由世界針灸學會聯合會培訓中心(微信公眾號wfas-edu)整理編校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投稿郵箱:wfasedu@qq.com】


推薦閱讀:

TAG:教授 | 介紹 | 骨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