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屬材料製品】古代中國的錢幣

【古代金屬材料製品】古代中國的錢幣 2012-07-09 08:51 .TRS_Editor TABLE{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4px;}.TRS_Editor{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4px;}.TRS_Editor P{font-family:宋體;font-size:14px;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ne-height:1.4;}.TRS_Editor H1,.TRS_Editor H2,.TRS_Editor H3,.TRS_Editor H4,.TRS_Editor H5,.TRS_Editor H6,.TRS_Editor HR,.TRS_Editor BLOCKQUOTE,.TRS_Editor DL,.TRS_Editor DD,.TRS_Editor DT,.TRS_Editor OL,.TRS_Editor UL,.TRS_Editor LI,.TRS_Editor PRE,.TRS_Editor CODE,.TRS_Editor TEXTAREA,.TRS_Editor SELECT,.TRS_Editor CITE,.TRS_Editor PRE,.TRS_Editor CENTER,.TRS_Editor TABLE,.TRS_Editor DIV{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ne-height:1.4;}.TRS_Editor FORM,.TRS_Editor FIELDSET,.TRS_Editor LEGEND,.TRS_Editor SELECT,.TRS_Editor TR,.TRS_Editor TD,.TRS_Editor TH{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ne-height:1.4;}.TRS_Editor BUTTON,.TRS_Editor OPTION,.TRS_Editor ADDRESS,.TRS_Editor DFN,.TRS_Editor EM,.TRS_Editor VAR,.TRS_Editor KBD,.TRS_Editor INPUT,.TRS_Editor SMALL,.TRS_Editor SAMP,.TRS_Editor SUB,.TRS_Editor SUP,.TRS_Editor SPAN,.TRS_Editor A,.TRS_Editor B,.TRS_Editor I,.TRS_Editor U,.TRS_Editor S,.TRS_Editor STRONG,.TRS_Editor LABEL,.TRS_Editor IMG,.TRS_Editor BR,.TRS_Editor FON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ext-indent:0;}

  錢幣學的前身——古錢學的研究對象,包括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所謂正用品,指的是在歷史上曾經正式流通使用過的貨幣,或者可以擴大理解為:泛指作為流通貨幣而鑄造的「錢」。所謂非正用品,古錢學家統稱之為「壓勝錢」,則是指並非作為流通貨幣而鑄造的「錢」,它只是在文化意義上或者說在形制上和貨幣神似,但不行使貨幣職能,它們是貨幣文化的衍生物。錢幣學是古錢學的繼續和發展,所以錢幣學的研究對象,應該包括各個歷史時期的貨幣,以及由貨幣文化衍生出來的其它各類「錢」和「章」。本文擬就古代中國的錢幣作一概要的闡述。

  在中國歷史上,海貝曾經取得過實物貨幣的地位,青銅則曾是一種稱量貨幣。稱量貨幣實際上也是一種實物貨幣,只是它可以被切割成小塊,作為小額使用,又可以重新熔鑄為大塊,或者說是整塊的青銅。所以,稱量貨幣比之其它實物貨幣,有其獨特的個性,有作為貨幣使用和流通的方便之處。大凡自然物貨幣,包括金屬稱量貨幣,都具有兩重性,它們既有行使貨幣職能的功能,又具有原本的其它實用價值。河南安陽殷墟大司空村出土的青銅仿貝(公元前14—11世紀)①,完全仿大孔式海貝製作,和真貝一樣殉葬於墓室之中,它們應該是中國金屬鑄幣的濫觴,或者可以稱之為原始金屬鑄幣。而在山西保德出土的殷商晚期的背磨式青銅仿貝,體積比普通真貝要大,製作也比較誇張,它們出土於車馬坑,應該是殉葬馬的飾件②。這種情況說明,青銅仿貝和真貝一樣,具有兩重性。既可以替代真貝充當物物交換的媒介,也可以和海貝一樣作為裝飾品,具有別的實用價值。或許這便是後來古錢中的正用品和壓勝錢的淵源。

  公元前8世紀以後,即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鑄幣在中國正式誕生,並大量鑄行,即中原地區的布幣,西部地區的圜錢,北部和東部地區的刀幣,以及南部地區的蟻鼻錢。它們分別脫胎於曾經充當過實物貨幣的農具鏟、工具紡輪、刀削以及海貝,它們的原形都是具有實用價值的東西。所以,鑄幣除了經濟意義之外,從開始時,就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有人認為戰國齊的六字刀——「齊建(返)邦大刀(化)」是田單復齊時齊國特別鑄造的紀念幣,那是公元前279年的事情,如果此說成立,這便是現在知道的中國最早的紀念幣。在出土的實物中,我們還注意到,有一種形制特別小的布幣,從製作情況看,它們和正式流通的布幣相去甚遠,或者是專為殉葬而做的,還是有其它什麼特殊的用途,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應該是壓勝錢的一種。

  大概在公元前336年,也就是戰國秦惠文王二年的時候,方孔的「半兩」圓錢開始鑄行。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便把這種方孔圓形的銅錢推行到全國,成為統一的流通貨幣的形制,這種制度一直延續了兩千年,到二十世紀初,才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現在,在遺存下來的大量古錢中,多數是歷史上曾經流通使用過的貨幣,即所謂的正用品。它們的主要特徵是,錢面的修飾簡單劃一,顯得嚴肅莊重,一般只鑄有文字,有的也鑄一些簡單的記號,如星點、月牙等,但幾乎沒有圖案。偶而鑄上圖案的,被認為是越軌之舉,不祥之兆。如明末崇禎錢中,有一種錢背穿下鑄一跑馬圖紋的錢(1628—1644年),便被視為明朝要亡的不祥之兆(當然這只是指中國的中原地區,至於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則應另當別論)。秦漢時期的錢文,主要是「半兩」、「五銖」一類的記重文字,唐以後的古錢則被稱為「通寶」、「重寶」、「元寶」……取通行寶貨之意,並冠以年號或者國號。

  在遺存的古錢中,也有不少非正用品,即壓勝錢。隨著時代的推進,壓勝錢的內涵也會有所變化,日趨豐富。現在我們知道,西漢的四銖半兩錢版別非常多,除了因工藝技術的原因造成文字製作的差異外,還有不少所謂的別品,譬如:「宜子半兩」(圖1)、「思君半兩」(圖2)。錢文「宜子」、「思君」一類的用詞,在西漢銅鏡、瓦當等金石器中經常可以見到,是當時的一種民俗文化,把它用到貨幣上,便開了吉語錢的先河。四銖半兩錢中還見有把方孔改為龜甲穿、花穿的,或是在錢上加鑄有井字形圖紋等其它紋飾的「花錢」(圖3)。古錢作為國家的流通貨幣,是很嚴肅的事情,從傳統的東方哲理思想而言,是不允許在錢上隨意加鑄其它文字或紋飾的,把這些民俗的東西移植到錢上,是貨幣文化的一種發展。開始的時候,這些「錢」或許也能參與流通,但很快便從貨幣中剝離出來,吉語錢、花錢,以及其它的各類壓勝錢,便不再是貨幣的一種,而成為有著專門用途,特意鑄造的物件,成為由貨幣文化派生出來的,在經濟意義上又和貨幣沒有關係的一種新的錢幣文化。

  存世有一種特大型的半兩錢,重210.7克,直徑70毫米,厚10毫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品,圖4),就其製作看,儼然是西漢四銖半兩錢的放大,這樣厚重的大錢,當然不會和普通四銖半兩錢一起參與流通,其製作規矩,錢體碩大,應該是鑄錢當局為避邪鎮庫而特地鑄造的。若此說不誤,那麼它便是我國最早的鎮庫錢。

  在西漢的五銖錢中,吉語錢、花錢有了新的發展,不僅有「宜子門孫五銖」(圖5)、「長思君恩五銖」(圖6),這樣的在流通貨幣上加鑄其它錢文的錢,而且有了「壽如西王母,富長安東西市」(圖7)這樣標準的吉語錢。在1968年發掘的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了大量的五銖錢。因為劉勝死於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正是廢郡國五銖、赤仄五銖,更鑄三官五銖的時候,因此此墓出土的五銖錢引起錢幣學家的極大關注。就在和劉勝墓同時發掘的其妻竇綰的墓中,出土了一套宮中行樂錢,全套共40枚,其中20枚是分別鑄有「第一」至「第廿」的記數錢,另20枚則分別鑄有三個字或四個字的韻語一句,如「起行酒」、「樂無憂」、「飲其加」、「自飲止」等等,其形制雖然也是方孔圓錢,但比正常的流通貨幣要碩大厚重,兩枚一對,錢文上下呼應,其性質明顯是專為行酒作樂而特製的酒令錢③。

  東漢時期出現了搖錢樹(圖8)這樣一種特殊的現象。我們知道,現在遺存的錢樹有兩類,一類是古錢鑄造過程中殘留下來的半成品,或者是古錢翻砂澆鑄過程中出現的廢品。因為澆鑄道殘存的銅柱和銅錢仍連在一起,未作進一步加工處理,其形狀猶如樹枝,故稱之為「錢樹」,這種「錢樹」上殘留的錢,都是普通流通的貨幣,因此嚴格講,它們不能視為壓勝錢一類。另一類便是東漢的搖錢樹了,這才是專門製造的真正的錢樹,錢樹上的「錢」,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東西,並非正式流通貨幣,除「錢」外,錢樹上還鑄有其它吉祥物,因此,它可以說是壓勝錢的一類,也是東漢時期所特有的遺物,其下限不會晚於三國蜀漢,主要出土在中國的西南地區。

  唐宋以後,壓勝錢的門類和內容大大豐富。譬如:1.吉語錢。前文已述,起始於西漢半兩錢時代,後來成為壓勝錢的一個重要門類。吉語錢所用的吉祥辭彙,隨著時代的推進,多有變化,反映了不同時代的民俗風情,如宋遼時期的龜鶴齊壽(圖9)、家國平安、千秋萬歲(圖10),明清以後的狀元及第、五子登科(圖11)、五穀豐登等等,有些吉語錢,在不同時代都鑄造過,延續的時間很長,也有後人仿鑄的,所以壓勝錢的斷代,在某種程度上,比之正用品年號錢要多一層困難。2.廟宇錢。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玳瑁開元通寶錢或許是專門製作的廟宇錢④,那是唐朝的事情。五代時期的後周曾鑄有非常精美的廟宇錢,正面仿普通周元通寶錢製作,背面加鑄佛像,就其精製的程度,應該是官爐所為。五台山出土的宋淳化元寶金錢(圖12),則是後周廟宇錢的繼續。到元朝,廟宇錢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其用途和性質也發生了變化。早期的廟宇錢主要用於重大佛事活動,後來成為廟宇財富的一種象徵,到元朝廟宇錢種類繁雜,數量亦多,製作則趨於粗糙,多數充當了地方性流通貨幣的職能(圖13、14)。3.冥錢。人死以後,要殉葬錢,這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可以上溯到實物貨幣海貝的時候。冥錢開始是用真錢下葬,後來有了專門為殉葬而製造的冥錢,這種習俗在中國歷史上始終沒有中斷過。4.打馬格錢。是以名馬圖案和名稱為主要內容的一種娛樂錢,馬錢上出現的馬,幾乎包括歷史名驥,如周穆王八駿,秦始皇七名馬,唐太宗六駿等等(圖15)。5.信錢。明清以後民間結社組織特製的一種信物,如義和團的拳錢(圖16)、白蓮教的教會錢等等(圖17),它們相當於「會員證」,可以系在腰間,或隨身攜帶,作為一種身份的憑證,同時,它又賦於了一種信仰,是護身、保佑平安的一種寄託。6.咒語錢,符咒錢。宗教組織特製的一種護身符,據說可以免除災難,驅散鬼神(圖18、19)。7.民間傳說故事錢。多以圖為主,也有圖文並茂的,如竹林七賢錢,生肖故事錢等等(圖20),應是作為工藝品的玩錢。8.秘戲錢,亦稱春錢。以男女作愛圖案為主要內容的一類壓勝錢(圖21)。此外,錢莊、店鋪使用的錢幌子等等,也可以視為壓勝錢的一類。

  各個時期仿製的古錢,如宋仿、元後鑄、清乾隆嘉慶時期仿鑄等等,這些不同時期的仿鑄品,包括骨董商偽造的假錢,代表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民間仿製的特點。其中也有一些工藝水平很高,仿造程度很高的作品,它們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系列,對於錢幣學研究,古錢的鑒定是一種反面教材,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可以把它們作為一個專門的類別收藏和研究。2000年5月,我在訪問紐約的美國錢幣學會時,承蒙接待,並有幸鑒賞了他們收藏的豐富的中國古錢,其中多數是由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收藏家捐贈的,它們幾乎是完整地被保留下來,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清乾嘉至民國時期的贗品,這在國內已經是不容易見到的了。

  壓勝錢的製作,工藝水平參差不齊,良莠不等,其中凡是官爐製作的,一般工藝比較精湛,製作比較好,不乏文物價值較高者。而民間製作的,多數工藝水平不高,甚至粗製濫造,沒有太高的文物價值。就時代而言,早期的壓勝錢遺存較少,唐宋時期的官爐製作,應該是壓勝錢的精華,元明以後,壓勝錢的民俗文化的內容越來越多,除少數官爐製作外,民間的戲作也越來越多,器形也不再局限於方孔圓錢。

  在中國歷史上,金銀長期處在稱量貨幣階段。在商朝的遺址中,考古發現已經有金箔,因為資料太少,還難以確認它們是否具有貨幣的性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使用的金版是目前可以認定的中國最早的黃金貨幣。至少在戰國晚期,秦國也用黃金,他們除了使用楚金版,或用本地開採的黃金仿製楚金版外,還自製金餅。傳世有一種被稱為柿子金的圓形金餅(圖22),以前認為是西漢遺物,經近期出土的新資料和分析研究的結果,有人提出,它應該是戰國秦發行的黃金貨幣⑤,我是贊同這個意見的。秦始皇統一貨幣時,規定上幣為黃金,應該就是指的這種金餅。此外,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原地區也有金仿製的貝化,銀仿製的貝化,白銀製做的布幣等等,可見,金銀在先秦時代都取得過貨幣的地位。

  西漢繼承秦制,並且成為中國歷史上使用黃金數量最多的時期,當時除了繼續沿用金版、金餅之外,還鑄有馬蹄金、麟趾金。此外,據史書記載,西漢武帝時(公元前140—87年)曾發行過白金三品,從文獻記錄的情況分析,似乎應是白銀貨幣。近年有過幾次「龍幣」、「馬幣」的出土,當屬西漢遺物。於是有人便把它們和以前發現的鉛餅合為一起,視作「白金三品」,但它們不是白銀,而是鉛質的(圖23、24、25),所以,究竟是不是史書所說的「白金三品」,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金章宗時期(1196—1200年)發行的承安寶貨銀錠,在人們沒有確認其實物之前,也曾經有人說是白銀的鑄幣。現在有了實物佐證,可以知道,它們還沒有脫離稱量貨幣的性質。金銀在中國歷史上主要用於貯藏和大額支付,遺存的金銀貨幣主要是金版、金餅銀餅、金笏銀笏、金錠銀錠。到明英宗時候(1436—1449年),白銀取得了價值尺度的職能,市場流通漸趨頻繁,因此明清時期,除金銀錠外,還有散碎的金銀錁子,但製作成色始終沒有統一規範。

  從遺存的實物知道,漢以後,中國就有金銀錢,如金「五銖」錢、金銀「開元通寶」錢,唐宋以後也有金、銀鑄的年號錢,但中國古代鑄的金銀錢都不是正式流通貨幣,主要是用於重大慶典的紀念和賞賜,或者是用於皇家宮廷的活動,所以金銀製作的古錢,都應該屬於壓勝錢的範疇。此外,在金銀錢中還有前文已經提到的廟宇錢,以及冥錢和吉語錢。金銀製作的冥錢,多由薄片打制而成,如四川華鎣南宋安丙墓出土的金質冥錢(圖26),以及後來的明清皇室墓葬出土的金銀冥錢都是由薄片打制的。金銀吉語錢中,則有製作非常考究的,如宋長命萬壽銀錢(圖27),或許應是官爐所為,明清以後的吉語錢則多由銀樓的金銀匠打制,應該屬於工藝品的範疇。

  此外,還有玳瑁、玉石、犀角、象牙、棗木等其它質地製作的古錢,從大類來說,也都應歸於壓勝錢的範圍,不是正式流通貨幣。它們或者是專供皇上御審的樣錢,有牙樣、木樣、玉樣等等,或者是紀念慶典活動的用物,或者是高檔工藝品,用作屏風等器物的裝飾和精美的掛飾。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大概已經有一千年左右的歷史。北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為了整治四川民間私人發行「交子」的弊端,在益州設立交子務,並在第二年發行了官交子,這便是中國政府發行紙幣的開始。此後,宋、金、元、明、清歷朝都發行過紙幣,特別是元、明兩朝發行的紙幣,成為當時全國主要的流通手段,錢幣界把清咸豐(1851—1861年)以前發行的舊式紙幣統稱為古鈔。在古鈔中,至今尚未發現有紀念鈔的存在,但是紙質的冥幣是有的。中國古錢包括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那麼,在古鈔中除了正式發行的紙幣外,是否也有「非正用品」呢?是否也有紙幣文化的衍生物呢?其範圍波及多大,如何界定?尚待再作研究。


推薦閱讀:

金針菇整條吃進去,整條拉出來,有什麼意義嗎?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複合材料運用的典型例子?
一站式預約重返實驗室 體驗真正的「開放共享」
手工做建築模型,選擇什麼材料好做?
鋰電池的正負極材料和發展

TAG:材料 | 中國 | 金屬材料 | 古代 | 錢幣 | 金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