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建盞的藝術特點

建窯是中國宋代名窯之一,在世界陶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古窯遺地位於閩北建陽市水吉鎮,遺址總面積有十餘萬平方米.建窯以燒造黑釉茶碗(俗稱建盞)著稱於世.其名貴品種有兔毫,油滴和曜變.兔毫盞是建窯主產品,它的主要特徵是黑釉表面上分布著雨絲般條紋狀的析晶斑紋,類似兔毛而得名.油滴建盞的主要特徵是釉面花紋為斑點狀,類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它也像建窯當地鷓鴣鳥胸部羽毛的黑底白斑被稱為鷓鴣斑. 曜變盞的典型特徵就是圓環狀的斑點周圍有一層干涉膜,在強光照射下會呈現蘭/黃/紫等不同色彩,並隨觀賞角色而變.建窯上述三個大傑作,其釉面斑紋都是在龍窯中燒成時天然形成的,它們屬於鐵鈣繫結晶釉,須在1300度以上的還原焰中燒成.由於這類結晶釉非常敏感易變,難以控制,加上氧化鐵含量很高的坯體難以承受高溫變化,要燒制一件外觀沒有缺陷的並具有美麗斑紋的優秀建盞非常困難,即使現代也難掌握,所以古今中外,優秀的建盞非常稀少,市面上難得一見.從燒制建盞的工藝特點可知,燒成一件優秀作品,必然伴隨著大量的廢品和次品,尤其在宋代.當我們走進古窯遺址,那令人驚訝的如山包狀的廢棄物堆積就不難看出這一點.那麼建窯藝人為什麼要燒制這種難度大,成功率低的茶碗呢?無疑,流行於宋代的鬥茶文化藝術,是驅動建窯發展的根本原因,建窯的歷史與鬥茶歷史息息相關.宋代時期,隨著品茶方式由「煎飲」到「點飲」的轉變,鬥茶習俗已在閩北民間興起,「鬥茶」又稱「茗戰」,即以戰鬥的姿態決出勝負.鬥茶不僅僅是決出茶的品質的優劣,實質上是一種追求精神愉悅的藝術化茶事活動.在鬥茶藝術不斷向更高境界推進的過程中,茶具的品質也須不斷提高,才能適應需求.建窯在晚唐五代時期是一個生產青釉器的普通窯場,到了五代宋初,改燒釉面無斑紋的黑釉茶盞,為宋代初期建盞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從青釉-醬釉-普通黑釉-建盞這個過程是漸進的,其顯著特點是,坯釉的氧化鐵含量越來越高,釉層越來越厚,使燒制工藝難度加大,生產成本提高,宋代初期建盞的出現,反映出宋代品茶藝術對茶具的講究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北宋中期,在福建督造貢茶的蔡襄將數十年來的鬥茶習俗進行總結推廣,撰寫了一部茶藝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著作《茶錄》(1054年),《茶錄》中載:"茶色白,宜黑盞.建成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免毫.其坯微厚,XIE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它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茶錄》充分肯定了建盞的功用和獨秀地位.《茶錄》問世,鬥茶文化推波助瀾在朝野傳播,建盞中的優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不惜重金追尋的寶物,詩壇巨匠抒發情懷謳歌的極品.建窯由此進入鼎盛時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龍窯多達十餘條,並生產底足銘有"供御""進盞"的建盞進貢朝廷.到了北宋晚期,精通茶藝的徽宗皇帝趙佶親自撰寫《大觀茶論》,將鬥茶推向頂峰.他號召"天下之土,立志清白,竟為閑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筐篋之精,爭鑒載之別".書中也詳細描述了建盞的功用,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上.取其燠發茶采色也."趙佶把建盞作為御前隆重賜茶的茶盞,"以惠山泉,建溪異毫盞,烹新貢太平嘉瑞茶,賜蔡京飲之."這時記載的無錫惠山泉,建窯異毫盞和太平嘉瑞茶(建成甌北苑貢茶)便是名震暇邇的"天下三寶"。北宋末年後,淮河以北被金朝佔領,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狂熱的鬥茶風潮逐漸隱去其魅力四射的光芒.至元初,這座創造出廳珍神品的絕代名窯便湮滅在景色秀麗的閩北山丘陵中.然而,值得我們深思的是,宋代鬥茶藝術傳到日本,經過吸收發展的抹茶道,能夠很好地流傳下來.優美而稀少的建盞長期以來是日本上層階級珍藏的寶物,尤其在十五世紀達到高潮.《君台觀左右帳記》記載,曜變是建盞之無上神品,世上罕見之物,值萬匹絹.油滴是第二重寶,五千匹絹,兔毫盞,三千匹絹.當今,優秀的建盞大都被日本收藏.僅存於世的三件曜變都被日本藏為國寶.油滴傳世品也僅十餘件,其中一件為日本國寶.我國沒有一件完整的油滴.藏於日本靜嘉堂文庫的曜變被國際陶藝界公認為天下第一名碗並譽為陶瓷藝術的珠峰,但至今無人能複製.建盞之所以受到青睞,首先是它的功用,正如《茶錄》和《大觀茶論》所記載,但這僅是淺層次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它的藝術品位,在宋代這個登峰造極的藝術化茶事活動中,必須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茶盞才能與鬥茶家的審美心境契合。建盞的藝術特點在於:1,優秀作品稀少,正因難於製作,非限量生產.而又少又難的藝術才可貴.2,優秀建盞其班紋具有獨特鮮明的個性,沒有重複.3,高品位的建盞具有自然,脫俗,幽玄,枯高,靜謐之美,勝似名貴的幽蘭.與茶的精神內涵相合。
推薦閱讀:

寫作文學藝術---小說青史
安靜的力量 | 本來藝術家 · 王小椿
日常食材創作的極具藝術效果的食品藝術
[技術貼]如何優(Tào)雅(Lù)地討論藝術作品 - 入門篇
畫家邱漢橋:以一管之筆,擬太虛之體

TAG: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