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蒙牛公司還沒有倒閉?
感謝大家的關注。對本文背景做幾條說明:
1.本答案的添加,有感於近期三星、華為手機事件中,企業對消費者權益的漠視,以及種種無恥做派。有感於中國消費者淡薄的維權意識。有感於近期邀請回答的問題,大都是對國產食品的質疑,故貼出這篇舊文,立此存照。
2.我希望中國的企業,尤其是食品企業應該知道:莫作惡。有人在一直關注你們,黑歷史不會被消費者忘去,中國消費者不全都是健忘。
3.補充了第一部分報道的鏈接,補充部分可以找尋到的引用來源。
4.有人質疑本文是公關軟文。
關於公關的質疑,我理解這種想法。我無法自證清白,我要說的是,若是公關,那是我自己的公關。作為食品行業從業人員,我本人對蒙牛這家企業深惡痛絕。我本人堅決不購買任何蒙牛產品,已經堅持很多年。這很容易做到。當年乳業的混亂局面,至今觸目驚心。今天想起,甚至難以相信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而始作俑者,卻與蒙牛和牛根生脫不了干係。
若說公關,那麼我要公關的主題是,我希望更多人知道,一個從來沒有道歉,沒有悔改的人,一個沒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在把國產乳業拖入泥潭,留下遲遲不能抹去的污名之後,在他的利益集團獲利了結之後,就銷聲匿跡了。這種事情不應該一次次的發生。歷史必須銘記。
有過劣跡的企業,不等於不會改過圖新。畢竟辦企業,也不容易。只要改過了,就應當鼓勵,消費者也會認同。但是對於死不悔改的類型,就必須「痛打落水狗」。
同時聲明的一點,回顧本人答案,我一直的觀點是,國產食品雖然不完美,但大多數企業和產品是可以信賴的。作為製造業一部分,雖然時常曝出問題,但說中國食品行業目前處於歷史最好水平,是當的起的,且始終在先前發展。厚古薄今,崇洋媚外,均不可取。
-------------以下為正文---------------
…….
打開任何一個搜索工具,輸入關鍵字「蒙牛 醜聞」,你會發現遠遠不止這些,你會看到更多觸目驚心的報道。
看完這些報道,再看看蒙牛的廣告語「致力於人類健康的牛奶」「每天一杯奶,強壯中國人」,不知道你是什麼感覺?
到底是什麼樣力量,讓一家企業在發生如此之多的質量醜聞後,依然可以生存得很好。這是偶爾的質量問題,還是一個死不悔改的慣犯?
今天,讓我們起底蒙牛。
蒙牛創始人牛根生原是伊利高管,在內部鬥爭中落敗,被逼走後單幹。100萬註冊資本,機器是賒的,奶源更是沒影的事,真真切切教科書級別的三無公司——你可以說這叫白手起家。的確,在媒體上牛根生也是這樣宣講的。
但是,還有個說法叫「空手套白狼」。在沒有自己奶源的情況下生產「牛奶」,在牛根生之前中國沒一家企業敢這麼干,牛根生敢。
在成功拿到投資之後,牛根生需要超常規發展贏得對賭協議才能保住股權。而中國食品業長期以來一直是低水平發展,特別是乳業,利潤微薄。那麼如何才能贏?
牛根生的對策是,只管拓展市場,其他的什麼都不管。牛根生有一句精闢的結論:「飲料的銷量只與廣告投入量成正比」。在房地產市場尚未全面爆發之際,一個美國老太太買房的故事給中國人的買房創造了理由。而蒙牛照貓畫虎,編造一個日本老太太喝牛奶長壽的故事,並大肆宣傳,營銷上大獲成功。
在充分造勢之後,消費市場急劇擴張,產能要跟上。沒有奶源怎麼辦?搶。最囂張的時候,蒙牛的收購員拿著錢等在光明廠門外,直接攔截運奶車。散戶層面,蒙牛更是動用種種關係不擇手段搶掠奶源。
當然,就算是搶,也遠遠趕不上擴張的速度。於是牛根生開啟了一個新的模式,就是散戶養牛,在此之前當然也是有「散戶」養牛的,而牛根生為了應對公司的迅速增長,除了瘋搶奶源之外,與政府合謀,由政府組織群眾整村整村的貸款養牛,每家貸款購買兩三頭奶牛,一個村加起來也是不小的一批奶源。
剛開始的時候這個模式還是雙贏的,村民貸款買牛後兩年內就能還清貸款進入盈利期,而蒙牛也能迅速的擴大奶源生產,以應對市場的膨脹。但是隨著時間發展這個模式開始出現了一些問題:
1. 國產奶牛的品質幾年後就會面臨奶產量和奶質下降的問題,但是奶農們不會願意更換奶牛;
2. 散戶模式的推廣,使得奶牛的供應陷入緊張,那幾年的奶牛價格也開始飛漲,(有據可查的信息是01~05年呼和浩特奶牛數量翻了20倍;
3. 飼料價格也進入飛漲,而如果不用飼料飼養奶產量會顯著下降;
4. 收奶價格基本平穩,因為蒙牛作為大公司,議價能力遠強於散戶們(在飼料和奶牛上恰好還是奶農們的議價能力最差);
正是因為養奶牛越來越難賺到錢,加上奶質逐漸變差,導致作假摻假的奶農越來越多。
當年蒙牛以全行業最低要求收購原料,因為蒙牛的工廠里機器在等待原料,那還管那麼多。只要是奶,來者不拒。蒙牛讓奶農自己送奶到奶站,而奶站只是直接測氮含量,形成各種管理漏洞。那些老牌國企對原料奶控制嚴格,反而導致更多奶源倒向對手,最終導致奶企與各種劣質奶完全不沾邊幾乎不可能。
好了,現在有一家公司,可以不需要奶牛就能搞到「牛奶」。作為競爭對手,選擇就只有三個:
1.關門 ;
2.被收購;
3.跟它拼了。
可是,拼也得有本錢。
食品工業是個最易發生質量問題的產業,而問題多少和嚴重程度又與企業的規模、生產周期、原材料的供給、員工素質等緊密關聯,一般乳品企業對異地建廠、生產非常慎重,因為稍有管理不善,問題就會爆發。在蒙牛之前,全國各市縣大多有規模大大小的乳品企業,所生產乳品供應一地所需,質量控制各方面尚有足夠保證。各家企業也比較愛惜羽毛,珍惜品牌影響力,儘可能求穩求安全,故而發展緩慢。蒙牛來了之後,則毫不在意這些,這些小企業或主動或被動地加入蒙牛,成為蒙牛全國布局的一環。在採購、生產、管理、物流各方面尚未磨合順暢,便被帶入快速前進的戰車上。恰似一台拖拉機賓士在高速公路上。其他大型乳企,則被迫進行類似軌道,學蒙牛建立奶站,學蒙牛擴張收購,為後面的噩夢買下禍根。
蒙牛的戰略是銷售為先,營銷主導品牌,產品品質管理被忽略,或者被後重視。通常,這種輕資產發展模式,通過併購收購擴大規模,形成規模效應,實現利潤目標。發展起來的企業會用先前獲得的利潤改善後期產品的質量,從而進入可持續發展軌道,這種模式曾是國內多數自詡現代化企業採用的模式。在這一過程中,生產和品質保障被先天地作為一種投資。可是即使這樣,蒙牛在達到一定規模後,並沒有解決品質和管理的問題。我們看到的是,當企業規模達到一定程度後,政府被綁架,合作方被挾持,即使出現質量問題,也能找到相關利益方給它擺平,讓任何質疑、任何投訴都被無聲的扼殺,一片歌舞昇平。
蒙牛號稱來自蒙古草原,可實際上生產基地分布在包頭、巴盟,興安盟、通遼,北京、天津、山西、山東、湖北、河南、安徽、蘭州、新疆、浙江、黑龍江各地。這些基地的奶源、管理、員工良莠不齊,加上營銷為主、忽視經營、漠視質量的企業特徵,出現質量醜聞只是時間問題。在蒙牛擴張中囊入懷中的各地工廠中,相當比例的管理人員素質低下,操作人員甚至完全沒有經過食品生產的培訓就可上崗,管理一片混亂。管理團隊中腐敗的問題,也在蒙牛急劇擴張規模過程中密集存在。2012年,蒙牛地區經理篡改生產日期的事件,完全暴露各分公司相對自治,對於食品安全的概念置若罔聞的本質。
奶源問題,管理問題,最終導致一系列質量事件的發生。在製造業,通常對客戶投訴非常重視,因為這反映了產品生產某個環節出現問題,應予以檢討檢查,也是提升企業質量管理水平的一個途徑。而蒙牛則依託財力和背景,壓制投訴聲音,消除影響,對自身問題無動於衷。這種思維慣性,即使在它已經成為乳業第一大公司之後,依然秉性難改。在2011年的毒奶事件中,甚至創造「情緒傳染」這種愚弄天下人的說辭,將消費者視作玩物。[3]
做為蒙牛一把手,牛根生最精明也是最陰險的一點在於,中國乳業信譽的崩潰反而成為了他商業戰略必不可少的一步棋。 三聚氰胺事件中,三鹿內力不支,終於被蒙牛帶垮,所有乳業公司也為此付出了沉重代價。食品工業、乳品工業受到巨大影響。在信任危機中,牛根生藉助於他建立的關係網路,用「拯救民族品牌」來贏得社會同情。最終,將蒙牛成功易手中糧。中糧的國企背景,成功挽救了蒙牛。[1]
2009年7月7日,中糧集團宣布,與厚朴投資共同組建了一家新公司(中糧集團持股70%),以港幣每股17.6元的價格投資61億港幣,分別向蒙牛認購新股以及向老股東購買現有股份,新公司將持有蒙牛擴大後股本的20%,成為蒙牛乳業的第一大股東。[2]
中糧董事長寧高寧志滿意得,以為他導演了這場中糧入股蒙牛大戲,開啟了「國企以市場化的手段參與整合外資和民營企業的歷史進程」。寧高寧以為他借這三聚氰胺醜聞成功地「馴服」了桀驁不馴的牛根生,挽救了蒙牛,卻不知這是一場金蟬脫殼的把戲。
早在蒙牛併入中糧之前,牛根生早已拉出嫡系成立了現代牧業,專門在各地收購和建立牧場。等到2010年各大乳企想起要重新建立可靠的奶源,才發現牛根生早先行他們一步,搞奶源去了。最讓中糧哭笑不得的是,現代牧業是蒙牛的協議供應商。中糧集團高層曾經苦笑著對現代牧業董事長鄧九強說:以前牛總老說您才是蒙牛的主人,我們一直不明白意思,現在我們總算明白了。
當年甚至有預測,現代牧業可能會反向整合蒙牛,讓中糧集團竹籃打水一場空。如今現代牧業緊緊扼著蒙牛的咽喉,蒙牛成了牛根生構建的產業鏈的一環,而這相對脆弱,容易受到攻擊的一環,現在有中糧為其保駕護航。
反觀三鹿則沒有這麼好命了。三聚氰胺事件中,石家莊政府急於撇清關係,將三鹿董事長田文華推向前台,成為眾矢之的。三鹿沒有蒙牛的政府背景,最終淪為這場競賽中的犧牲品。
同樣的奶源,為何是垮掉的三鹿而不是蒙牛?因為三鹿的乳粉造成了死亡,受害者達到數萬人。原因在於三鹿的主營業務是乳粉。三鹿在液態奶份額被蒙牛逐步蠶食,乳粉份額被進口奶粉壓制的局面下,將視線投向低端市場,對成本進行壓縮從而導致劣質原料得以進入。生產乳粉本身是將液態奶進行濃縮,加上乳粉又被作為嬰幼兒的主食,使得奶源若是含有三聚氰胺,則其攝入量比液態奶高很多,導致災難發生。
乳粉生產工藝和質量要求比液態奶要高,蒙牛還沒有能力去生產,而恰恰是這個原因挽救了蒙牛。可是奶源卻是相同奶源,蒙牛僥倖躲過。
再看看蒙牛引以為豪的、佔總體銷售80%乳飲料,是被業內人士看作最沒有營養的常溫液奶和勾兌飲料,因為這些產品適合大規模生產、儲運和銷售,所以大力推廣,甚至不惜用精妙創意代替科學常識「誤導」消費者,用沒有嚴格科學驗證的原料概念作為產品光鮮的賣點,騙取善良而沒有專業知識的消費者的信任,而在營養價值較高的低溫鮮奶上,在技術含量略高的乳粉上,蒙牛卻乏善可陳,直到今日,依然如此。
三聚氰胺事件中,蒙牛和牛根生的聲譽同樣受到質疑。牛根生通過不斷的高調標榜自身,連基本的錯誤都沒有承認。反而在媒體上鋪天蓋地的做廣告,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不管你有多少質疑,只要我一直宣傳自己的成就,危機就會過去。
蒙牛在商業界與新聞界,以強大對公關能力著稱,它知道如何壓制與收買質疑的聲音。在黃曲霉毒素超標事件中,網易曾將新聞列為頭條,而半天之後就換為蒙牛產品廣告。據傳,那是八千萬的事。
牛根生深知,中國人健忘,遲早會忘了發生的一切,若是坦誠錯誤,反而遭受滅頂之災。如同郭敬明之流,深諳此道。
牛根生的確成功了。三聚氰胺事件後來四年中,蒙牛不但活了下來,而且公司的財務報表充滿了創新與增長,導致不斷上演的醜聞被刻意忽略,大眾幾乎無從知曉在蒙牛一家身上發生了那麼多質量問題。
牛根生的商業才能不可否認。1999年建立於呼和浩特的蒙牛是曾經中國最耀眼大商業奇蹟之一。它的銷售額從最初的0.37億元飛升到2011年的373.89億元,是公認中國乳業第一品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牛根生不僅是中國耀眼的商業明顯,還佔領著思想和道德的制高點。他四處宣講自己的經營之道,成功哲學。牛根生以行業闖入者,規則打破者的面貌出現,可是牛根生所打破的規則不是喬布斯,馬雲等人打破的那些商業規則,而是一個食品從業者良心底線。
眾所周知這麼大一個企業的事情,不可能是一個人所為。這裡面更有千萬中下層管理者和一線工作者的每一天辛勤勞動。但是當慶功的時候,當蒙牛如日中天的時候,所有的功勞和偉大歸功於牛根生。因為,這麼多分散的社會資源,牛根生整合了它們。同樣,也是他,製造了一個無底線的市場規則,建立了一個唯利是圖,毫無道德的企業制度,管理了一個毫無職業榮譽感的團隊。
也許我們無法讓蒙牛關門,但是作為消費者我們僅可以用腳投票,可以告訴更多的人。告訴他們一個真實的蒙牛。
守得雲開見月明,相信我們終會有安全的食品,健康的環境。但這一切需要每個人的努力。
*其它資料來源:
[1]打不垮的壞公司,彭博商業周刊,2012年第12期
[2]中糧入股蒙牛再解密_財經_鳳凰網
[3]蒙牛再陷「毒奶」事件 「情緒傳染」說遭質疑
相關閱讀:
對進口食品失去了信心,國內就沒辦法喝好牛奶了嗎? - 知乎
乳脂奶油、動物奶油、人造奶油、植脂奶油的含義與區別是什麼? - 知乎
進口牛奶保質期怎麼那麼長?都是一年左右的,還不加防腐劑? - 知乎
國產牛奶中摻入的奶粉是什麼奶粉? - 知乎
牛奶中的乳鈣是什麼,跟普通的鈣有什麼區別? - 知乎
進口牛奶顏色為什麼比國產的黃? - 知乎
發改委對九家洋奶粉企業進行反壟斷處罰對消費者是否有利? - 知乎
國外奶粉適合中國嬰兒食用嗎? - 知乎
「國產巴氏鮮奶」和「進口常溫奶」哪個好? - 知乎
推薦閱讀:
※學會這些泡茶技巧,沒有茶具都不要緊!
※沒有2月這份電影片單,得花多少冤枉錢
※85平簡約家居 沒有電視櫃電視背景牆你可以學它
※什麼時候你也練成這樣,就不愁沒有女票啦!
※高手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貓咪盯下水道盯了半天,一秒就把鼠擒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