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養生之道修鍊靜功基礎
------------
修鍊靜功基礎(1)
------------
道家養生修鍊,首先要築基,如同蓋樓房,必先奠基,基礎穩定,結構紮實,然後才能一層層向上蓋。《天仙正理直論》說:「修仙而始曰築基。築基者,漸漸積累,增益之義。基者,修鍊陽神之本根,安神定息之處所也。基必先築者,蓋謂陽神,即元神之所成就,純全而顯靈者,常依精氣而為用。精氣旺,則神亦旺,而法力大。精氣耗,則神亦耗而弱,此理之所以如是也。欲得元神長住而長靈覺,亦必精氣長住,而長為有基也。自基未築之先,元神逐境外馳,則元氣散,元氣敗,基愈壞矣,所以不足為基。且精逐之於交感,年深歲久,戀戀愛恨,一旦欲令不漏,而且還氣,得乎?此無基也。氣之散於呼吸,息出息入,勤勤無已。一旦欲令不息,而且化神,得乎?此無基也。神之擾于思慮,時遞時遷,茫茫接物,一旦欲令長定,而且還虛,得乎?此無基也。古人皆言以精鍊精,以氣鍊氣,以神煉神者,正欲為此用也。是以必用精、氣、神三寶合煉,精補其精,氣補其氣,神補其神,築而成基。惟能合一則成基,不能合一則精、氣、神不能長旺,而基不可成。乃基築成,精則固矣,氣則還矣,永為堅固不壞之基,而長生不死。」這段話的意思闡明了築基的重要性。道家修鍊築基是最根本的最基礎的,如果築基階段修鍊不好,以後的內丹功法修鍊起來就會出現障礙。
更多精彩關注太極養生堂微信號:taichitang
築基的方法有止念、入靜、聚性、回光、獨立、調息、吐納、咽津、導引等,其輔助方法還有煉法入道,即「居靜正坐,閉目冥心,定息住氣,手兜外腎,搓臍下,舉二足等方法。而道則無所不包,無所不通,不泥於伎藝之能,治疾病之功」。
道教養生修鍊可以先從靜功開始。
《養生四要》中云:「人之學養生,曰打坐,曰調息,正是主靜功夫。」打坐與調息都是通過人身肌體的調整達到「靜」,從而使人之「神全」,實現養生的目的。
靜功的修鍊貫穿道家內丹修鍊的始終,修鍊過程的每一步功夫,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靜功在道家修鍊功法之中,是最為基礎的入門功法。
1.靜功的動作要求
道家靜功修鍊舒適自然是原則,並不要求姿勢統一一致。能夠做到上身挺直,呼吸自然就可以了。
練習靜功時的姿式,可以採取坐式、站式或卧式,也可在散步時練習。
練習坐式時可以平坐在椅子或沙發上,小腿垂直於地面,或者自然放置,還可以盤腿坐在床上,初學者可先在臀下放個枕頭,盤做時最好一個足根在內抵住穀道(肛門),上肢姿勢是兩手相抱,虎口交叉,放置在丹田穴上(小腹肚臍下3處,即一拳的距離),或者兩手自然撫在兩膝上。
採用站式姿勢修習靜功可以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交叉平放在丹田上,或自然垂於體側。
採用卧式修習靜功,一般用側卧姿勢。比如右側卧,右手放在頭的下面,手掌平伸,虎口處騎在耳朵根上,以使耳竅開通,左手置於胯上,或放于丹田,左腿自然伸直,右腿呈半屈姿勢。左側卧時姿勢與右側卧正好相反。
散步時練習靜功,要選擇人少安靜、沒有雜訊的地方,比如公園或者自家的庭院之內,道路平坦,不易分心之處。放鬆下來,輕輕漫步,如飄雲端。散步時練靜功不要閉眼睛,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
選擇好一種練功姿式,做好之後就可以開始練功了。練功的要點如下:
1)全身放鬆
排除雜念,心情放鬆才會全身放鬆。放鬆的做法關鍵是自然,雙肩要自然下沉。還要保持練功的姿勢,以便經脈通暢和血液循環,不要為了保持姿勢而變得僵直呆板,不能放鬆自己的身心,亦會阻礙經脈的暢通。
2)微閉雙目
微閉雙目是為了排除雜念,眼睛是人體獲取外部信息的主要器官,睜開眼睛容易被看到的景象所分神,甚至滋生雜念。但是全部閉上眼睛容易使人昏沉入睡,反而不利於煉功。雙目微閉的尺度就是眼帘自然下垂,保持一線之光,以能模模糊糊看到眼前的景物為準。
3)舌頂上齶
舌頂上齶的做法是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到上齶部位,而不是以舌尖直接頂到上顎部位。道家認為上齶有「天池穴」可以上通頭頂的「百會穴」,練功時上顎易漏神漏氣,練功時必須堵住,防止走氣漏神。
4)呼吸自然
起初練功時要自然呼吸,忌憋氣、粗短和長嘆氣。隨著練習靜功程度的不斷深入,呼吸可以逐漸做到深長、均勻、細微。
5)兩手抱訣
道家所謂的「太極八卦陰陽連環訣」、「太極訣」,就是指兩手抱訣的方法,要求是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為道家認為男子左手為陽,女子右手為陽,故以陽手居外,
而陰手居內。抱手時外面陽手的大拇指,須放在裡面陰手的虎口裡,這樣兩手拇指交叉,就形成一個「太極圖」的形狀。道家認為如此相抱,可使人身陰陽相通,自然調合。
------------
修鍊靜功基礎(2)
------------
2.練習靜功的內在法門
1)聽息
修習入靜就是要身心安靜下來。為了能夠入靜,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築基法最為關鍵的一個原則。
為了入靜,道家創造了許多修習方法,如聽息、坐忘、守一、數息等。聽息法是最有利於入靜的修習法門之一。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調息」。
所有的入靜法門中,莊子的「聽息」法最為道家所推崇。莊子心齋法《莊子人間世》記載:「顏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顏回問「心齋」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孔夫子說,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功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境界,耳聽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氣兩者合而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氣的本質是虛的,它要等待一件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常和太虛之氣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顏回是孔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子的外號。
所謂「聽息」,就是默默聽自己的呼吸之氣。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修習靜功之初,練習聽息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聽息」的要求是兩耳返聽於內,好像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修習靜功時呼吸出入要求均勻細微。所言「聽息」的意思是為了凝神內注,專心養靜;而不是必須聽到鼻內呼吸的聲音,也不是將意念集注於聽覺器官。聽息的正確做法是精神集中,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只要能夠覺得自己一吸一呼的下落,勿讓它瞞過去,就是正確的做法。聽息時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息是為了排除雜念而入靜,練習聽息一陣後,神氣合一,雜念全無,連呼吸也幾乎忘記了,這樣也就逐漸達到了「入靜」的境界。
初學者修習聽息時可以分幾個步驟進行。
第一,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專一於練功,不要有雜念干擾。如果不能夠把雜念排除,功夫很難做到好處。
第二,開始做功夫,運用「聽」字的口訣。起初練習就是聽鼻孔的呼吸之氣。雖然鼻孔呼吸不應發出聲音,但是自己卻能感覺得到鼻中的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
第三,聽息的功夫做得時間長久之後,「心」和「氣」已經相通,此即丹經所謂「心在氣中而不知,氣包心外而不曉」的一種境界。但尚未達到混融境界,還稍微有些知覺。繼續深入做下去,並不需要多少時間,自然就能做到完全無知無覺了。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暫時的過渡階段,已經不再著意於聽,一切化為自然。
第四,初練靜功,關鍵在於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後,就要注重「聽」字訣了。隨著功夫程度的進展,最後要用「止」字訣,就是叫人不必著意於「聽」了。此時的功夫已經逐漸入於混沌境界,心與氣合為一體,心中的知覺已不起作用,心已合
氣,氣無知覺,故心僅合氣,達到了「心氣合一」的地步。此時雖無知覺,還有自我;進一步做到忘記自我,皆歸於「虛」,才是真正入靜,築基功夫到此完成。
2)觀光
道家養生家將靜功修鍊法中的「聽息」和「觀光」稱為「回光調息」。《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起收來」是也。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鍊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於兩目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
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後,即將兩目之光收回,似觀非觀,止於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鍊氣功的人士,往往就在這裡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於祖竅,就可能出現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它;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之後,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於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後終於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漸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的表現,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圓者,是言其沒有不規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鍊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鍊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於無;觀光無光,光觀於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氣;無光之光,謂之真性。由此參悟,方入真道。
3)止念
------------
修鍊靜功基礎(3)
------------
初做靜功,雜念紛擾,這種情況對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現象,因為心中有念,早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心理慣性。以至於有人錯誤地認為,心中無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達到。其實平時不覺得心中有念,及至做功之時始覺念頭攪擾,這已經是心中初步進入靜態的一種標誌,因為惟其心中有靜,才能體會到念頭之動。那麼,對於這些起伏不定的念頭如何處理,才能達到一念不生的入靜狀態?根據筆者的經驗,這裡講述幾種道家修鍊所用的方法:
(1)有念即止
靜坐之中,始終保持警惕,如有雜念生出,隨即除去,這樣使前念消除,後念不生,當下無念,即是清靜。或者有的念頭,是個需要考慮的問題,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麼可以先考慮一下,有了結果馬上停止。這樣心中不抱負擔,停止之後一般不會再來。
倘若還有其他事情需要考慮,仍用這個辦法解決之。實在考慮不好的問題,就先放下再說,不必苦思冥想,耽誤做功。這樣逐漸減少,自然達到無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經》曰:「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損者減少之意,無念即無為境界。
這種做法的好處,比較便於掌握。但是就怕雜念太多,腦子不斷地思考問題,此起彼伏,按下葫蘆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加急躁,雜念更多。所以還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試行,短時問內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這種方法,屬於心法,需要有點悟性才能做到。靜坐之時如有雜念,即用微意收歸身內,然後忘掉,一忘而雜念自無。可以想像自身如同大冶洪爐,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雜念如雪花片片,入爐即為消熔。這樣雜念生出,即收歸身內,「忘」了之後,化為烏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漸漸導心入靜,自臻清靜無為之妙境。為什麼說修鍊需要悟性,這個「忘」字需要「悟」(領會)了才能做到。所謂「忘」,非是一般人什麼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對於自我心性層次的一種調節,即由雜念叢生的心境,移入一念不存的靜地。馬丹陽祖師曾言:「無心者,非同貓狗蠢然無心也。務在存心於清靜之域,而無邪心也。故俗人無清靜之心,道人無塵垢之心,非所謂俱無心而與木石同也。」此中「無心」,即「忘」之本義,「邪心」即邪妄之心,可見「忘」字,非貓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無心之忘,乃是修鍊所要深入的一種境界。以「忘」的境界來行持入靜,這是中華道家獨有的心法。
(3)順其自然
這種方法,是一種易簡法門,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入靜。假若浮游亂想,縈繞心懷,雖然雜念不重,但是暗裡許多,一時分辨不清,如同亂絲無頭,用「有念即止」法難以清理,用「收回忘掉」法難以控制。這時就不用管他,只須自己靜坐不動,順其自然,聽其自生自滅。只要自心將其置之不理,這些雜念也就成為「假想」,因為念自心生,心中靜坐不理,雜念失去市場,也就無奈我何,只有仍歸自心,化為靜念。在做功中只要身體穩坐不動,任他雜念自動起伏,經過一段時間的「假想」之後,雜念自然也就慢慢地平息下去,而自然歸於靜境。中間猛然一覺,心念全消,此時身心自靜,舒暢難言。就像不聽話的孩子,淘氣玩耍,大人勸其回家安分,反而和大人較勁,這時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後,無處可去,不用勸說,自然乖乖地回家了。這種順其自然的辦法,有一點須要注意:倘系惡念,必須馬上用第一種方法除掉,決不姑息,否則其害更厲。
以上三種辦法,以最末一種辦法為上善之法,第二種辦法為中善之法。因為做功夫的時候,雜念紛擾,已經夠人厭煩,再加上去除雜念這個心念,又是一個念頭。譬如兩個人在那裡吵架,已經鬧得不可開交,難分難解,旁邊又添上一個強制勸架的人,三個人鬧成一團,如何能夠解決問題?勸和原是好意,總要等他們二人火氣將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動人心,則一勸自然平息。如果勞神費力,強迫壓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這些用法都要因勢利導,如果兩人爭吵激烈,非用強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強制使之平息。比較起來,上述的三種方法,第一種「有念即止」,屬於意念法;第二種「收回忘掉」,屬於微意法;第三種「順其自然」,屬於無意法。我們練習止念入靜的功夫,當然以不動意念(或微用意念)者為好。所以「順其自然」是最好的方法,「有念即止」與「收回忘掉」兩法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使用。一般以「收回忘掉」法最為常用。
3.修鍊時間安排
靜功的時間安排,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但一定要抽出時間作為基本保障,尤其對於初學而言,更不可放鬆。
古人認為,子(半夜十一時至一時)、午(中午十一時至一時)、卯(早晨五時至七時)、酉(晚上五時至七時)四個時辰,稱為「四正時」,做修鍊功夫最好。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便於自我安排。
每天早晨三點到五點之間,正常睡眠的人都會醒來一次,這個時候起來做靜功也比較好,腦子比較乾淨,容易入靜。其他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如有空閑時間隨意可做。
若用坐功,至少要做半個鐘頭,最多不宜超過兩個小時(對於一般人而言)。若用卧功,則睡下之後不拘時間長短均可,可以在剛睡和臨醒之時,運用聽息、觀光的方法入靜;如果睡到半夜,翻來複去睡不著時,可以起身在床上坐功,坐到又有濃厚睡意發生,身體支持不住,然後再卧下,一定能夠睡個好覺。
在吃飽之後半小時和吃飯之前半小時,不可馬上做靜功,亦不可馬上倒下睡覺,應當使身體稍微活動,待食物消化後或過半個小時再做功夫。
------------
修習靜功的步驟(1)
------------
《學仙必成》為著名道家修鍊者陳攖寧先生(1880—1969)所著,其中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實際養生修鍊的方法,非常適合初學者。其文如下:
宇宙間為什麼要生人生物?這個問題,最難解答,留到後來再研究。我們現在所急須知道的,就是用如何方法,可以免除老病死之苦。
生與死,是相對的。既有生,自然有死。若要不死,先須不生。所以佛家專講無生,果真能做到無生地步,自然無死。《莊子大宗師篇》「殺生者不死」,亦是此意。但所謂無生不死,乃心性一方面事,肉體之衰老病死,仍舊難免,痛苦依然存在。因為有以上的缺點,仙家修鍊功夫,遂注重肉體長生,欲與老病死相抵抗。
雖然方法甚多,但不是每一個方法都能達到目的。法之不善者,非徒無益,而且有損。道書雖不可不看,卻不可盡信。有些道書是冒名偽托的,根本就無價值(偽托書中,亦有好材料,要自己善於識別)。有些道書的作者,對於此道,並未十分透徹,竟大膽地作起書來,貽誤後學。有些道書,雖有作用,作書的意思,是要給當時幾個富貴人看的,並未替普通人設想。有些道書,故意閃爍其辭,指鹿為馬,不教人識透其中的玄妙。有些道書,疊床架屋,頭上安頭,節外生枝,畫蛇添足,分明一條坦途,偏長出許多荊棘。有些道書,執著這面,而攻擊那面,或者篤信那面,而不信這面;豈知實際上做得好,兩面俱能成,非如水火冰炭之不能相容。設若盡信書,反誤了大事。
不得口訣,無從下手;只憑口訣而缺少經驗,亦難以成就。口訣幾句話可以說完,經驗需要隨時指點,對症用藥。口訣是死板的,經驗是活潑的。若非自己經驗豐富,不足以教人。
清靜功夫,與陰陽功夫(余所謂陰陽功夫,比較江湖先生所傳授者,大有分別),素來是立於反對地位。我認為二者皆有功效,但在今日環境之下,不便和諸道友談陰陽功夫。因為條件不完備,實行起來徒惹麻煩,加添魔障。
即就陰陽功夫而論,亦僅能施於初下手時之煉精化氣;及至中間鍊氣化神,陰陽功夫已無能為力,自然走到清靜路上來了;最後之煉神還虛,更非清靜不可。所以,此後專講清靜。
一步登天,乃不可能之事。吾人若立志與造化相抵抗,須要分開步驟,循序漸進,不宜躐等而求。這件事,是實行不是空想,空想可以唱高調;實行則當由遠及近,由淺入深。
普通在世間做人的辦法,一生過程,大概分作三段:25歲以前,是求學時代;25歲以後,至50歲,是進取時代;50歲以後,至70歲,是保守時代;過了70歲,身體衰朽,待死而已。此指健康無病之人而言。若素來多病,到了60多歲,就如日落西山,未必人人都能活到古稀之壽。所以人生過了50歲,即當抑制自己的野心,勿再和社會奮鬥,要留一點餘力,和造化小兒及閻王老子奮鬥。
終身為生活奔走的人,談不到修鍊二字。最低限度,也要家庭生活勉強可以維持,用不著再去勞心勞力。年齡將屆50,已經飽嘗人生痛苦,閱盡世態炎涼,覺得做一個人實在沒有意味,此時正是學道的好機會,就應該即刻預備起來。
第一步,先將家庭事務安排妥貼,讓他們生活無憂,兒子能負擔者,就交託於兒子。兒子尚未成立者,暫時請至親好友代為照管,或令他們和叔伯家族住在一起,然後自己方能脫身。
另外提出一筆修道經費,估計能夠管五個人的生活開支已足。雖不要過於奢侈,亦不宜十分刻苦。因為中年以後的人,身體多半虧損,或須藥餌調理,僅靠普通飯菜,恐不足以養生。所謂五個人者,乃最合式的道友二人或三人,傭工二人或一人。連自己共五人。
另外尚須儲蓄一筆旅行費。因為長久住在一個地方,未免納悶(無聊),有時需要遊覽名山勝境,使身心得以調劑。設若在遊覽期中,尋到比較更好之處,不妨遷移到此處修鍊,或者在此處多住幾時,再回到此處亦可。所以每年的旅行費,不能算在日常生活費之內。
第二步,選擇適宜於修鍊的場所。須要近山林,遠城市,有終年不斷之泉水,有四季常青之樹木。東南方形勢開展,可以多得陽光;西北部峰巒屏立,可以遮避冬季寒冷風。地方民俗要純良,購買用品要便利。又要植物茂盛,才有生氣,最好有松柏杉等類的樹木,由針狀葉中吐出特別香氣,人吸入身內大有益處。此種樹木,皆要成林,香氣散布,始覺濃厚,稀疏幾株,無濟於事。
東南各省,無論農村或山林,多產蜈蚣蛇蟲等物,常常爬到人家床上來。所以房間要乾淨,門窗要嚴密。廚房更要十分留意,防飲食之中有毒氣侵入。
屋內陳設,務求簡單。若非日常必需品,不宜放在屋內。靜室中,光線要充足,空氣要流通,以防微菌滋生。惟正當做功夫的時候,光線不宜過亮,過亮則心神難得安定。室中不宜吹風,有風容易受感冒病。
無論住在什麼地方,總不能不和人家往來,或者尚有交涉事件,正式做功夫的本人,不宜耗散精神再管閑事。凡應酬鄉鄰,撐持門戶,購買食物,督察傭工,以及日夜輪班保護靜修之人,勿使受意外之驚憂,皆賴諸道友分擔其責任。
第三步,改良飲食。飲食對於人身有密切利害關係。世間講究衛生的人,尚且懂行某物於我有益,某物於我有損。有益者,宜常吃;有損者,宜禁止勿使入口。而一般做功的人,每不知注意此事,難怪他們的功夫沒有進步。雖由於方法之笨拙,而煙火食舊習慣不肯改變,亦為一大原因。
談到改良飲食,先決的問題,就是吃葷吃素。按事實而論,肉食之徒,也有長壽的;專吃素食,也有短命的。似乎吃葷吃素,與人之壽命無關。然作精密觀察,究竟吃素的,比吃葷的少生疾病,在醫學上頗有根據。實行做修鍊功夫,當然以吃素為得法,並且不違背仁慈之心理。但也要配製得宜,營養不缺。若飲食太菲薄,弄到面黃肌瘦,血液乾枯,則不免為肉食之徒所竊笑。
起居飲食,都安排好了,就要講到功夫如何做法。世人只曉得關起房門在裡面打坐,不曉得行立坐卧四種姿式皆可以做功夫;只曉得閉著眼睛,在自己身中搬弄許多花樣,不曉得後天的物質、先天的精神都是從身體外面攝取進來的。凡人到了50歲以後,身中物質與精神,大半虧損,所存無幾。縱讓你封固得絲毫不漏,也不過保留得一點殘餘,況且每天尚有消耗。所以做修鍊功夫的人,若只曉得在腔子裡面弄,總弄不出好結果。人沒有飲食,就不能維持生命。沒有空氣,更是立刻便死。飲食空氣,對於身體,關係如此重要,並且都是由外面進來的。據理而論,一個人,只要有豐富的飲食滋養,有新鮮的空氣呼吸,應該可以永久生存,何以仍不免生老病死?諸君先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方可入仙學之門。
或謂:人的身體構造,像一部機器,年代用久了,自然要損壞。身體年齡過久了,自然要衰老。機器損壞,並非因為缺乏燃料,即使不斷地加煤加炭,裝足汽油,也不能保機器不壞。身體衰老,並非因為缺乏食料,即便長年的滋養豐富,醫藥無虧,也不能保身體不死。
------------
修習靜功的步驟(2)
------------
愚謂:拿機器比喻身體,雖有幾分近似,但非完全相同。試看初生嬰兒,身體如何之小,過幾年就變成孩童,孩童身體比嬰兒身體大多少?孩童再過幾年,就變成壯丁,壯丁身體比孩童身體大多少?請問一部小機器,過幾年,能自動地變成一部大機器否?身體皮肉,受傷破爛,自己會生長完好,機器損壞,機器自己有生長之能力否?身體或動或靜,由自己意思做主;機器動作或停止,須聽人的意思,機器自身不能做主。如此看來,人是有生命的,究竟與機器之無生命的不同。
人既然有生命,不是機器,就應該永久長存,為什麼也要衰老?也要病死?其中有兩個理由:一是從母胎所帶來的有限量的先天生命力愈用愈少,自幼至老,數十年未嘗添補。二是對於先天生命力所賦予之後天生命權極端放棄,自幼至老,數十年未嘗執管,因此身體遂不能永久維持。
何謂後天生命權?即是心臟的跳動、肺部的呼吸。
何謂先天生命力?即是使心臟跳動、使肺部呼吸的一種天然能力。
惟念同志諸君,被書所迷,對於真理尚多未悟,不能不有徹底之啟發,留作後學之南針。特將實行上最關重要各點,設為問答,依次列述於後。
問:前文所謂行立坐卧四種功夫,如何分別?
答:行立坐卧,乃人身四種不同的姿式,並非功夫有四種做法。因為仙道功夫,本是活潑潑的。若經年累月,閉門死坐,實不合法度。
凡遇良辰美景,日暖風和,宜到郊野空曠地方散步。務須緩緩而行,切忌奔跑喘汗。當其行時,不妨兼做神氣合一、重心放置臍下之功夫。
偶或於松蔭泉石之間、花草園林之際,小立些時,亦可做同樣的功夫。但須注意身干要正直,兩腳要站穩。預防功夫做得恰到好處時,精神一恍惚,筋骨一松馳,不免有傾跌之危險。
至於坐的姿式,盤腿或垂腿,聽其自便,總能以耐久不動為妙。功夫仍是神氣合一,至少要靜坐一小時,方可起身。效驗常發生於半小時以後;在半小時以前,難見功效。
睡的姿式,有仰睡,有側睡,有半靠睡。若要攝取先天炁,以仰睡為便,得效最快。若只做神氣合一的功夫,側睡亦可。
飽餐之後,只宜散步,不可打坐,更不可睡倒。若犯此誡,恐得胃病。坐功宜在飯後2小時,睡功宜在飯後4小時,吃飽了,立刻就做功夫,毫無效驗。
問:照如此做法,要做到初步成功,約需要多少歲月?
答:如此做法,只能去病延齡,使身體健康而享高壽,不能說幾時可以成功。若要成功,必須功夫一步緊似一步,逐日增加時間。設環境適宜,功夫急進,一日不斷,5年可成;若功夫緩進,偶有間斷,10年可成。倘或中途發生魔障,即不能限定年月。所謂5年、10年,其中有個計算,就是按每天增加之數,積累上去,至某種程度為止。並非隨意虛擬一個數目,以寬自心。
第一年,行立坐卧功夫,每天隨意練習,不拘時間。
第二年,上半年終,每天除隨意練習的功夫不算,正式功夫,必須做到接連2小時靜坐不動(最初從一個鐘頭做起,每天加20秒鐘,3天加到1分鐘,30天加到10分鐘,半年180天,加到60分鐘,即是加1小時)。
第三年,上半年終,每天必須做到接連4小時半,靜坐不動。下半年終,每天必須做到接連6小時,靜坐不動(每天加半分鐘,兩天加1分鐘,一個月加15分鐘,6個月90分鐘)。
第四年,上半年終,每天必須做到接連7個小時半,靜坐不動。下半年終,每天必須做到接連12小時,靜坐不動。
此種功夫,在夜間行之最便。因為晝間要飲食活動,不能久坐。
問:接連12小時,靜坐不動,身體如何忍耐得住?豈不是像受刑罰一樣嗎?
答:我所說的,已經比古法減輕一半。若是完全按照古法行事,功夫做到5年期滿,可以說晝夜24小時,身體沒有活動的機會。我改為12小時,已經是大開方便之門。
問:這樣做法,豈不是活死人嗎?
答:神仙功夫,原來是未死先學死。這個暫時的死,能由自己做主;然後長久的生,方能由自己做主。若不經過此關,如何能成仙呢?
問:這樣死打坐,就可以成仙嗎?
答:你看他外表像死打坐,不知他身內生理上已起了微妙的變化。非但比真死人絕不相同,即比較普通活人亦大大兩樣。氣滿自然不思食,神全自然不思睡,息自然停,脈自然住。到如此程度,雖非入聖,確已超凡。一切效驗,都是從死打坐上得來的。除此之外,別無他法能到此程度。
問:靜坐功夫,既如此重要。何以前文又說長年累月閉門死坐,不合法度?
答:他們靜坐,或守竅,或運氣,或止觀,或參禪,做到幾年以後,生理上並無變化,呼吸仍舊不停,脈搏仍舊跳動,仍舊要吃飯,仍舊要睡眠。不能依功夫淺深層次,逐漸進步,故曰不合法度。
問:彼此一樣的靜坐,何以結果不同?
------------
修習靜功的步驟(3)
------------
答:這就是因為身中先天炁充足與不充足的關係。譬如一粒種子,種在土裡;好種子,自然生長好花果;壞種子,就無美滿的成績可見。先天炁充足,是好種子;先天炁虧損,是壞種子。若專在後天物質上做功夫,不識先天的作用,是無種子。肉體譬如土地,飲食譬如肥料,功夫譬如人工。只有種子,沒有土地、肥料、人工,種子固然不能生長;若只有土地、肥料、人工,沒有種子,又豈能生長植物、開花結果?所以同是一樣的靜坐,而有成功不成功的分別。
問:靜功能做到12小時不斷以後,是否再要增加鐘點?
答:慢慢地增加亦可,否則只須保持12小時的限度已足。
問:從此以後,是否每天必須接連靜坐12小時?或亦有休息之期間否?
答:到此程度,可以暫時休息。但須注意勿使功夫退化。
問:初步功夫以後,飲食起居,與普通有別否?
答:非但成功以後與眾不同,起手做功夫時候,早已有特別規定:
第一年,每天飯菜兩餐,補品兩餐,果品一餐,共五餐。
第二年,每天飯菜一餐,補品二餐,果品一餐,共四餐。
第三年,每天飯菜一餐,補品一餐,果品一餐,共三餐。
第四年,每天飯菜一餐,補品或果品一餐,共兩餐。
第五年,每天僅食一餐,或飯菜,或補品,或果品,輪流替換食之。
第六年,即當斷絕煙火食,每天僅食少許水果,或終日不食亦可,或數日不食亦可。
(所謂補品,大概屬於藥餌之類,或是普通飯菜中所缺少之物質,而為身體上所需要者。吃補品,須有醫學知識,不可亂吃。)
問:男女之事如何?
答:預備下手做功夫的時候,即完全斷絕。正式做功夫,更要絕對禁止。否則在五六年極短期內,如何能修成半仙之體。
問:精滿自遺或生精太多,身中受了刺激而動慾念。這兩種困難,用什麼方法應付?
答:有各種不同的方法,因人而施,不能執定某法最好。若功夫有效,這兩種困難,也就能免除了。
問:各種方法用盡,仍舊無效,將如之何?
答:決無此事!世間雖偶有百法無效之遺精病,乃尋常不做功夫的人始有之。專門修鍊家,若得此病,豈非笑話。
問:常聽他們做功夫的人說起,多有患遺精病者,不知是何理由?
答:他們的功夫做法,都不高明,所以越做越遺精。停止不做,則遺精次數反而減少。此等功夫,尚不能卻病,安望成仙?
問:自古相傳煉精化氣之法,用之能獲效否?
答:你先要明白精是何物,若認為交媾之精,或遺泄之精,那就錯了。須知化氣之精,即《靈源大道歌》中所謂「神水」,不是濃厚粘膩之濁精。神水可以化氣,濁精不能化氣。
問:假使慾念旺盛,不易制伏,將如何辦法?
答:慾念之起,有關於生理上的,有關於心理上的。如身中生精過多,刺激神經不能安定,這是生理作用。若是練氣功夫做得好,後天濁精自然就不生了。又如看見有誘惑性的書籍圖畫,心理上先受感觸,而後影響到生理上,只要你永遠禁絕不看,就無妨了。況且在山林中專做清靜功夫,足跡不履城市,又與家庭隔離,環境上的誘惑也可以避免。慾念既無起因,決不至於旺盛到不易制伏之地步,此層毋須過慮。飲食之中,含有興奮刺激性的,宜勿入口。
問:陽神與陰神之分別何在?
答:各家道書上皆言,陽神可以現形與大眾看,能言語,能動作。陰神止有靈感,而無形質,雖能見人,而不能為人所見。道本無相,仙貴有形,故修鍊家以陽神為足貴。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十月三十日攖寧自記
推薦閱讀:
※古代道士不僅可以祈雨,還可以祈晴、祈雪
※新人術數入門求教啊!?
※道教發展簡史
※《管子?內業》「凡物之精,此則為生」怎麼理解?
※香功是什麼氣功?有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