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台
硯,是磨墨器,又稱硯台、硯田、墨池、墨海、墨盤。自古以來,硯的類別各異,品種繁多,從硯的質地分可分為玉硯、銀硯、銅觀、鐵硯、陶硯、瓷現、石硯、漆硯等,然而最普遍、最實用的還是石硯。劉禹錫《送鴻舉游江西》詩中寫道:「使君灘頭揀石硯,白帝城邊尋野蔬。」硯台有多久歷史?是誰發明的?據《古今事物考》說;「自有書契,即有此硯。蓋始於黃帝時也。一雲子路作。」 那麼再讓我們來看看考古學家提供的事實。1978年,在山東臨沂市區東南隅的金雀山附近的第十一號漢墓內,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盒硯,這套彩繪盒硯,包括硯石、研石和硯盒三部分,硯石是一塊經過仔細加工的長方形石板,長16厘米、寬6厘米、厚0.2厘米,硯面上還殘留著墨跡。這是漢代的一件實用研墨器,它距今已二千多年了。考古學家還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發現了一方石硯,硯及研墨石都是就鵝卵石的原形稍略加一下而製成的。這方秦硯及硯石面上均有使用過的痕迹和墨跡。 但上述的石硯還不是最早的硯台實物。在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陝西臨潼姜寨遺迹發掘出一套繪畫工具,其中就有一塊石硯,觀上面還有石蓋,掀開石蓋,硯石凹處有一支石質磨棒。姜寨遺迹屬仰韶文化初期的一處母系氏族村落,這一發現,就把硯台的歷史推到了五千年之前。由此可見,硯台是隨著華夏文化的發展面發展起來的。 中國的硯台經秦漢,越魏晉,到了唐宋,出現了一個輝煌的時期,開始了用廣東端州的端石、安徽款州的歙石、甘肅臨洮的洮河石制硯台的歷史,生產了著名的端硯、歙硯、洮河硯。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研>>中記述:「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後始重端、歙、臨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宮銅雀台瓦,然皆不及瑞,而歙次之。」於是史書上便將「端、歙、臨洮」,合稱為「三大名硯」。清代末期,又將山西絳州的澄泥硯,與端、歙臨洮硯,合稱「中國四大名硯」,一直到今天,人們還是這樣講。 在四大名硯中,端硯最上乘,名聲最大,它有「群硯之首」、「天下第一硯」、「文房四寶的寶中之寶」的美譽。端觀產於廣東肇慶市東郊的端溪,據<<石隱硯談>>記載:「始於唐武德(唐高祖李淵年號)之世。」因肇慶在古時屬端州,端硯因此而得名。端硯的石品優良,其質堅實細膩,滋潤嬌嫩,素有「秀而多姿」、「發墨不損毫」的特點,關於端硯的成名,還有一個美好的傳說,據說晚唐時,端州有個姓梁的舉人赴京會試,應試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凍。考場內應考的舉人們研出的墨汁都給了冰,唯獨端州的梁舉人在端溪硯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結冰。梁舉人考中了進士,皇帝得知,將端硯列為貢品,從此端硯名揚四海。 端硯歷來被文人墨客視為珍寶。唐代詩人李商隱曾得到一塊端硯,上面有一種花點,碧玉晶瑩,凡見到此硯者都讚不絕口,稱之「青花」,李商隱在「青花」硯的背後刻上「玉溪生山房」幾個字據說它磨出來的墨不僅不結冰,而且還「香氣襲人」。後來這塊端硯到了蘇東坡手中,東坡愛之如命,並在硯銘上刻上:「千夫挽綆,百夫運斤,篝火下縋,以出斯珍。原來開採端硯的硯石是十分艱難的,由於坑洞終年被水浸漬,坑道傾斜彎曲;不僅勞動強度大,且有生命危險。 古時,端硯列為貢品,朝廷設有「硯官」督辦硯務禁止民間採制。但一些貪官污吏、惡棍土豪卻藉此巧取豪奪,貪贓牟利,魚肉百姓,更加重了人民的災難。然而也有例外,明朝王元珍在端硯的硯銘上鐫刻著一則有關包公與端硯的故事,讚美包公執法不阿,為官清廉的精神。宋六宗慶曆二年,包公奉調端州任知郡事。他愛好書法,更喜端硯。然他為官正直清廉,堅持不取一硯。當他離任升任御史之日,行舟至羚羊峽時江面上突然狂風大作,波濤翻滾。包公站立船頭,不禁仰平長嘆;「我包拯沒做虧心事,奈何天理不容說畢即分隨從搜索船艙,看有無不清之物。家人包興深知 主人脾氣慌忙取出一方「雙龍爭珠」端觀,告知乃地方鄉紳所贈,包公即將它拋入江中。頓時,江面上風平浪靜。雲散 日出,與此同時;江邊冒出了一塊美麗的綠洲,後人將此綠洲稱為「硯山」,至今猶在。 中國第二大名硯歙硯,產於唐宋時的安徽歙州,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婺源縣的龍尾山,又稱硯山,這裡出產的硯台稱為『龍尾硯」。由於行政區域的歷史變遷,這顆皖南明珠後來被划到了江西省的版圖上,這裡又是南宋理學大家朱熹的故鄉。據說北宋大學士黃庭堅渴望能得到龍尾硯,曾不畏艱難,在「陸不通車水不舟」的情況下,越過重巒疊蟑,「步步穿雲到龍尾」,並揮毫寫下了《觀山行》的名篇。蘇東坡愛好收藏硯石,尤其癖好龍尾硯,又是寫詩又是作賦。南唐後主李煜。也酷愛龍尾觀。他曾將「龍尾山硯、澄心堂紙、李廷珪墨」稱為「三者為天下冠」。 洮硯石產於甘肅卓尼縣城東北五十多公里的洮河東岸喇嘛崖、此地山陡水急,採石是件異常艱難之事,宋人《洞天清祿集》中說;「唯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岩,然石在臨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為無價之寶、」洮硯在宋代就聞名於世;素為文人書家之珍。 在「四大名硯」中,唯獨澄泥硯與前三者不同、它不是石料製作而成它是以澄混為原料,經特殊焙燒工藝而製成的珍貴視台,它產于山西繹州,始於唐代,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被譽為「唐硯」。由於泥料可塑性大,因而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雕塑風格,注重形象的塑造,講究精雕細刻,圖案和造型古樸大方,質地細膩,但又細而不涸,堅而不燥。在唐至五代,澄泥硯曾風行一時,後來制硯工藝在清代失傳。一九八三年,山西五台縣又恢復生產,使古硯重獲新生。 除了上述四大名硯外,有名的硯台還有山東的「魯硯」;寧夏的「賀蘭硯」;江西的「金星硯」、「羅紋硯」;吉林的「松花硯」;四川的「陝硯」;山西的「段硯」;浙江的「西硯」;河南的「天壇硯」;河北的「易水古硯」等等。 硯台,不僅僅是研墨器,它還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難怪日本前首相藤山愛一郎曾這樣讚美道:「從每一個硯台,可以體會到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推薦閱讀:
※哪個牌子的硯台比較好?
※端硯收藏須知
※最美鄉村婺源特產 之 龍尾硯
※硯台淺識---6-21
TAG:硯台 |